#高血壓

不知自己罹患高血壓! 國人生活習慣現危機

不知自己罹患高血壓! 國人生活習慣現危機#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根據調查,台灣超過三分之一的民眾不知道自己罹患高血壓!由於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壓力較大,加上運動量不足、吸菸等原因,導致高血壓風險常在不知不覺中增加。國民健康局成年及中老年保健組組長陳姿伶表示,國人生活習慣潛藏許多高血壓危險因子,建議18歲以上應每年量一次,已患有高血壓之民眾更要定期量。千禧之愛基金會董事蔡克嵩指出,高血壓會引起許多併發症,像是腦中風、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等,其中有3成以上民眾不知道高血壓也會引起腎臟功能缺損。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陳文鐘則表示,高血壓、吸菸與高膽固醇都是可控制、可改善的人體健康危險因子,但罹患高血壓的人卻逐年上升,若民眾對高血壓有100%的認知,就能有46%的控制率。血壓下降不僅對身體健康有益處,更可降低30%狹心症死亡率、40%中風死亡率。為喚起國人對高血壓問題的重視,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與好鄰居文教基金會於全台575家7-ELEVEN設置千禧健康小站,免費替民眾檢測血壓,並呼籲有高血壓症狀之民眾,需遵守「711」測量原則,每天早上7點、晚上11點前各量一次血壓並記錄量測值,定期回測血壓。陳文鐘進一步說明,首次量血壓的民眾,兩手都需要測量,且要取較高數值為主,若兩手值數差大於20毫米汞柱,則應該尋求專業醫師。若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別在160與100毫米汞柱以上,就應透過專業醫師協助;若是在140與90毫米汞柱以上,非高血壓患者需連續一周天天測量,如仍偏高,就要找醫師;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別在130與80毫米汞柱以上,若為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患者,也應要諮詢專業醫師。提醒民眾,日常生活中減少食鹽攝取、適當飲酒不過量、控制腰圍(女性不超過80公分;男性不超過90公分)與體重(BMI直維持在18.5-24之間)、不吸菸以及每周至少5次30分鐘的運動,可有助於控制高血壓,掌握自己的健康,別讓疾病不知不覺中找上你。

日鹽量不宜超過6公克 當心罹高血壓不自知

日鹽量不宜超過6公克 當心罹高血壓不自知#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衛生署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鹽6公克。國民健康局長邱淑媞指出,年輕人鈉攝取量超標的情形,已經比想像的嚴重許多,目前20-39歲的年輕人,每12人就有1人患有高血壓,而其中有高達四分之三對自己罹患高血壓渾然不覺。 飲食中的鈉鹽攝取過多是血壓升高及高血壓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減少鹽的攝取,不論是一般人或是高血壓患者,均能降低血壓。高血壓患者每日鹽分攝取若能降低至6公克以內,則血壓平均可下降2至8 mmHg,相當於每日服用1顆長效型抗高血壓藥物之成效。而隨著國人飲食西化,近年來速食店與便利商店是許多年輕外食族群解決三餐之便利地點,而年輕族群不論是男性或女性,從加工或調理食品所攝取的鈉都較年長族群來的高,針對經常外食的朋友,國民健康局分享以下「減鹽小撇步」,建議減少到速食店用餐的頻率,若需要至速食店用餐,目前各大速食店所販售之各項餐點已標示有營養成分,請先瞭解其熱量與鈉含量等營養成分後,選擇鈉含量較低的餐點。要求店家烹調食物減少鹽及醬料使用,如燙青菜少放肉燥、醬油膏,不要連醬汁一併食入;先撥去多餘的醬汁;儘量不要點醃、燻、醬、滷、漬等方式烹調的菜餚;不要添加過量的鹽、醬油或調味佐料,如吃牛排時減少黑胡椒醬之添加;口味過鹹或是過於鮮甜的湯不要喝完,或火鍋以白開水取代湯底;儘量少吃含鹽量高的小吃,如鹽酥雞、重複塗刷醬料的碳烤食物等。另外,在外購物注意原則,可盡量多選購新鮮食物,減少購買含鈉量高之加工或調理食品;吃泡麵時,佐料包僅使用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選擇市售包裝食品時,記得先看營養標示了解食品的含鈉量。

自行停用控血壓藥物 男子腦中風變植物人

自行停用控血壓藥物 男子腦中風變植物人#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心臟內科醫師提醒,罹患高血壓的患者千萬別自行亂停藥,否則引發二次高血壓恐帶來不幸!一名40歲男性業務主管,三年來都乖乖吃高血壓藥物控制病情,三個月前因失業待在家,由於血壓很穩定,加上自認沒有了工作壓力,於是血壓藥用完後就沒有再去醫院拿藥。上個月因迷上網路遊戲,連續二晚熬夜上網,沒想到凌晨突然眼前一片空白昏迷,經送醫發現是高血壓引起的腦中風,量測血壓竟飆高到170/110毫米水銀柱,搶救後變成植物人。台北中山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秀梅表示,台灣高血壓患者人數高達400萬人,其中九成高血壓患者屬於「原發性高血壓」,需要服用高血壓藥物來控制病情。臨床上發現許多高血壓患者對服用藥物充滿迷思及錯誤觀念,最嚴重的就是自己「憑感覺」血壓正常就停藥;或自認年輕,不想吃血壓藥一輩子而自行停藥,結果可能因為血壓二次飆高,併發腦出血或中風後遺症。李秀梅說,由於目前控制高血壓藥物都屬於長效型,藥效可能在體內持續約40個小時,所以剛開始停藥後一至二天,因持續藥效讓血壓值仍然正常,患者看到血壓降下來了,就自行停藥;等到血壓又升高再繼續服藥,如此停藥又服藥,血壓降了又升,升了又降,對血管造成很大傷害。另外,年輕人擔心高血壓藥物要吃一輩子,有損肝腎而停藥,其實主因是因為沒有控制血壓,引發腎臟功能衰退才來就醫服藥,最後又怪罪降血壓藥讓腎臟受損,其實是錯誤的觀念。李秀梅建議想要預防血壓飆高,應遵從「二不三要原則」,那就是不要熬夜、不要自行停藥,要補充水份,每天至少補充2000c.c.以上的水分、要多吃蔬果,最好戒菸、減少喝酒、咖啡及濃茶、要養成運動習慣,可以快走取代激烈運動。(圖片來源/中山醫院提供)

防止高血壓4守則 遵循「二減二多」

防止高血壓4守則 遵循「二減二多」#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半數以上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由於高血壓是常見的心血管失調現象之一,也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危險因子,嘉義市衛生局為守護民眾健康並配合世界高血壓日將近,將於5月18日當天舉辦整合性社區健康篩檢分享高血壓防治及健康檢查重要性!達成血壓控制的重要關鍵,衛生局提供「二減二多」降壓4守則,幫助市民遠離高血壓的威脅,減鹽:避免醃製、減少加工,以及含鈉量高之調理食品。減重:維持BMI  18.5-24的健康體位,男生腰圍不超過90公分,女生腰圍不超過80公分。多運動: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或是利用零碎的時間來進行身體活動。多量血壓:定期量血壓是及早發現及控制高血壓的首要步驟,如果血壓超過140/90  mmHg就應該諮詢醫師。而正在接受高血壓治療的病人更應持續量血壓,並做好紀錄,除幫助醫療人員瞭解您血壓控制情形,也可顯示生活型態改變與高血壓藥物之控制情形。嘉義市於藥局、7-11及全家超商、公部門及社區關懷據點皆設有「健康好站」量血壓據點,歡迎民眾多多利用。

小腹微凸誤為啤酒肚 竟是腎臟腫脹起水泡

小腹微凸誤為啤酒肚 竟是腎臟腫脹起水泡#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46歲的吳先生,二年前被診斷出高血壓,一直都有按時服藥。最近半年因為應酬多,小腹微凸以為是啤酒肚而不以為意,因腰痠得厲害、小便都會有泡泡,加上肚子經常絞痛而到醫院求診,經腎臟超音波檢查,赫然發現吳先生的二顆腎臟腫脹得像2串葡萄,而且長滿許多水泡,確診罹患了「多囊性腎病變」。台北中山醫院腎臟科主任何健明醫師表示,台北中山醫院腎臟科主任何健明醫師表示,多囊性腎病變又稱多囊腎或泡泡腎,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可分成顯性和隱性兩種,隱性多半出現在嬰幼兒時期,而顯性多囊性腎病變又稱成年型多囊性腎病變,患者大多發生在40歲左右,但診斷年齡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建議有家族史的民眾年紀過30歲,就要定期做超音波檢查。何健明指出,多囊性腎病變通常是因為基因突變,導致腎變大,一般人正常的腎臟大小長度約10公分,吳姓病患已超過5、6公分,上面還長滿數十顆水泡,造成腎臟體積變大及腎功能減退。根據臨床統計,六十歲以上的多囊腎患者有一半需要洗腎,嚴重的多囊腎患者除了需要洗腎,有些患者可能因高血壓導致腦溢血,或出現腦血管瘤而死亡,民眾千萬不能輕忽。何健明提醒,多囊腎目前並沒有明顯改善的藥物治療方式,只能透過正常的生活習慣及飲食來延緩腎功能衰退,一定要養成定期量血壓的習慣,飲食方面要避免攝取過多蛋白質,重視營養均衡。有家族病史民眾或平時有在服用高血壓藥物的患這,要做到控制血壓與血脂、不隨便服藥、避免劇烈運動以及長期多喝水(3公升),以利排尿,更要定期抽血檢查腎功能變化。(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血壓過高不自知? 我最常見疾病之一

血壓過高不自知? 我最常見疾病之一#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與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學會暨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合辦2013世界高血壓日「健康血壓與心跳,快樂生活一把罩!」園遊會活動,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長林莉茹表示,高血壓是國人普遍但卻容易被忽略的疾病,尤其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除了規律就醫及服藥以外,適當的調整生活型態,更是達成血壓控制的重要關鍵。 高血壓是國人最常見的疾患之一,也是腦溢血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因素,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年臺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台北市20歲以上高血壓盛行率為21.1%(台灣為24%),全國約有430萬位高血壓患者,20-39歲的民眾高血壓自知率僅為26%,即平均每4個有高血壓的年輕人就有3人不知道自己血壓過高。台北市衛生局表是,可透過「自我健康管理八步驟」達到維持健康的目的,並提醒民眾不要忘記定期量血壓,管理血壓值,以預防及控制高血壓。自我健康管理八步驟為,一、定期量血壓,維持理想血壓120/80mmHg以下;二、定期量腰圍,男性腰圍不超過35吋(90公分),女性腰圍不超過31吋(80公分);三、控制食鹽食用量,健康的成年人8-10公克/天,高血壓患者,應控制於5公克/天以下(一茶匙約5公克的鹽);四、控制脂肪的攝取量,少吃肝、豬油等高脂肪食物;五、不要吃的太飽,忌暴飲暴食,維持理想血糖於100mg/dl以下;六、戒菸、少喝酒;七、控制體重,適量運動,以保持心臟強健;八、維持輕鬆開朗的心情,凡事不急不躁,心平氣和。衛生局為提升民眾對心血管疾病之認知與預防,由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辦理三高篩檢(血糖、血壓、血膽固醇)、慢性病照護相關講座及支持團體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參加,相關訊息請撥打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外縣市02-2720-8889)轉7115及洽詢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或上衛生局網站。

誇張!才十三歲少年因高血壓昏迷

誇張!才十三歲少年因高血壓昏迷#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現在的年輕人怎麼了?痛風、不舉、高血壓,這種到了老年時期才會得到的病症,卻紛紛的找上年紀輕輕,身體應屬健康時期的青年!面對年輕人作息大亂,以及國人飲食逐漸西化的情況下,許多老年疾病,早已不屬於老年人的專利! 一名住在彰化的一名年僅十三歲的初中少年,因為平常愛吃油膩的食物,炸雞、漢堡來者不拒,讓他體重不僅節節高升,日前突然昏迷,緊急送醫,沒想到竟是血壓飆高,而導致嚴重昏迷!才僅僅十三歲,竟因高血壓而送醫急救!彰化基督教醫院楊文傑表示,少年的高血壓問題,已經傷及腦部的中樞神經,如果延誤就醫,有致死的危險,醫生緊急使用降血壓藥物治療,才救回一條命。楊文傑指出,13歲初中男生,平常愛吃炸雞、漢堡,只要是油炸類的他都喜歡,導致體重高達80公斤。對此,他提醒,炸雞、漢堡都是高油、高鹽飲食,容易導致過重、肥胖,嚴重的話會提早罹患高血壓,孩童還是少吃為妙。

高血壓易罹心房顫動 女性死亡率高出2.5倍

高血壓易罹心房顫動 女性死亡率高出2.5倍#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目前台灣地區罹患高血壓之民眾人數逐年上升,根據統計民國110年將全台高血壓患者將突破450萬大關,而日前世界衛生組織發表今年的公共健康主題就是高血壓,並且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其患者年齡層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羅東聖母醫院心臟內科曾元登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的高風險族群包況高血壓、年齡、糖尿病、中風病史、抽菸等,並且高血壓患者罹患心房顫動的風險比一般民眾高1.42倍。由於心房顫動發生時,心房喪失收縮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內淤滯而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可隨著血液至全身各處,導致腦中風、脾動脈、周邊(肢體)動脈栓塞等,尤其女性若有高血壓及心房顫動與男性相比,中風率高5倍,死亡率更高出2.5倍。國人十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與腦血管疾病不僅分別高居二、三位,並且人數仍逐年攀升。研究發現,缺血性中風患者約有六分之一有心房顫動,而心房顫動的患者大多數(五成至九成)都罹患高血壓。心房顫動好發於65歲以上的民眾,但由於症狀多元且不明顯,包括心悸、頭暈、胸悶等,易與低血糖、糖尿病、貧血等老年疾病混淆。曾元登指出,病人要自我把脈檢測心房顫動是相當困難的,即使護理師的準確率也僅六、七成。曾元登表示,目前已有新式電子血壓計,除可協助民眾長期監控血壓,更具偵測心房顫動的功能,初步臨床研究(與心電圖相比)結果顯示具有優異的敏感性與特異性,或可協助成為民眾居家篩檢的一項利器。名廚阿基師(鄭衍基)也以自身經驗分享「抗顫保心三撇步」:食(原味)、量(血壓)、測(心顫),呼籲患有高血壓之民眾(尤其是女性)重視健康,每天早晚量測血壓,長期監控血壓與注意是否有心房顫動。(圖片/羅東聖母醫院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