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

心血管患者天冷需當心 小心『血管鈣化』來搗亂

心血管患者天冷需當心 小心『血管鈣化』來搗亂#猝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冬天氣溫驟降、日夜溫差過大,猝死的人數也跟著攀升,常見的即為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因為氣溫急速下降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率,因此溫差所引發的健康危機值得被高度重視。氣溫驟降易引起急性心血管疾病土城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李信賦醫師表示氣溫驟降和溫差大會導致血管內的斑塊不穩定,進一步引起急性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肌梗塞、中風等,所以三高、長者、肥胖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冬天更要注意保溫,記得要穿戴足夠保暖衣物、甚至使用到電暖氣設備,才可大幅降低急性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機會,若急性心血管疾病發作,可能會措手不及,或因延誤就醫時間造成遺憾。李醫師表示疾病發作所出現的典型症狀,包含胸悶、胸痛、呼吸急促等,少數病患會有非典型的症狀表現,例如:上腹痛、全身虛弱,建議民眾若有上述症狀要儘速就醫。血管鈣化需盡快評估處理此外,血管鈣化也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主因之一,此情況較常好發於長者、三高、吸煙者和慢性腎臟病者,這些高危險族群需定時至醫院做心血管相關檢查,了解血管鈣化情形,電腦斷層可診斷冠狀動脈鈣化指數,而周邊血管超音波可評估周邊血管鈣化情況。若檢查發現有血管鈣化的狀況,建議盡快就醫治療,李醫師提醒一般為藥物治療,包含:三高藥物、抗血栓藥物可控制血管鈣化,若血管鈣化嚴重及造成狹窄,甚至可能會需要接受開刀繞道手術或是心導管治療。以心導管手術為例,嚴重鈣化病兆會需要先經過前置處理,支架才能放置並完全打開,包含以冠狀動脈旋磨術或是切割球囊先行處理,將鈣化病兆處先做清除或切割,支架置入後可以完全撐開,才能減少支架再狹窄率。李醫師分享有位65歲三高病患,胸悶持續一年多,但隨著氣溫下降,漸漸地從穩定型心絞痛惡會為不穩定心絞痛,住院後檢查發現左前降枝冠狀動脈血管有非常嚴重鈣化及狹窄的病兆,因此李醫師在病兆處,前後用了冠狀動脈旋磨術及切割球囊進行前置處理,才能順利地置入支架,最後病人症狀獲得大幅度改善且順利出院。平日保養,有助維持健康血管針對已有血管鈣化或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平時保養非常重要,李醫師特別叮嚀三高病患平日要將血糖、血壓、血脂指數控制好,其次要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抽煙、熬夜等,並且培養規律的運動,才能讓血管保持在健康的狀態。

青壯年猝死頻傳 8工具偵測心血管未爆彈

青壯年猝死頻傳 8工具偵測心血管未爆彈#猝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心血管疾病發生年齡逐漸年輕化,青壯年族群常自認為還年輕,或是因生活忙碌,忽略自身的健康。今年的冬季較以往冷,寒流時出現多起三、四十歲猝死的案例,對於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除了注意保暖,提早找出心血管可能的未爆彈,儘早接受治療或調整生活習慣,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2千名受檢者均齡40歲 3成有代謝症候群榮新診所主任康宏銘指出,根據該院去年8-10月健檢統計,在2300名受檢者中(其中男性855人,女性1445人,平均年齡40.4歲),血脂異常的比率高達45.4%,血壓偏高有39.1%,血糖偏高有14.5%,體重過重有40.1%,其中約有三成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三高族群、肥胖及代謝症候群、有抽菸習慣、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作息不正常、經常心悸胸痛者等,都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除了改善生活型態,如飲食、運動、減重、減壓外,也可活用科技工具了解自己的心血管狀態,如:動脈彈性檢查(脈波傳導速度)、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自律神經檢查(心律變異分析)、心臟超音波、一般心電圖、運動心電圖、長天期心電圖等。科技工具檢測動脈硬化程度 幫心血管掃雷康宏銘指出,動脈彈性檢查、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可以實際檢測動脈硬化的程度,並視需要採取積極的藥物治療。壓力失衡引起自律神經失調可能會誘發心血管意外事件,可經由心律變異分析檢測,其中副交感神經的功能就好像幫身體踩煞車,可以降低心肌梗塞、腦中風、猝死等的機會。長天期心電圖幫心血管掃雷,康宏銘表示,一般心電圖能短暫監測心律變化;運動心電圖可檢測運動時的心律、血壓、心跳變化;長天期心電圖能監測一周以上的心律變化,體積輕巧不影響日常生活,可偵測高危險性的心律不整(心房顫動、心室頻脈等),同時分析自律神經活性、睡眠狀態、夜間與晨間血壓的變動趨勢,以及身體活動量分析,找出心血管疾病的潛在風險。生活型態調整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康宏銘建議,調整生活習慣,作息規律,避免熬夜,飲食避免高油高鹽,戒菸戒酒,必要時配合醫師指示採行積極藥物治療,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機。

警寒流追賊猝死 健檢多做這一項保平安

警寒流追賊猝死 健檢多做這一項保平安#猝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寒流來襲,全台猝死案例頻傳,花蓮更傳出一名49歲警員為追捕竊賊,奔跑100多公尺後,疑因天冷身體不適突然倒地,送醫不治。醫師指出,對於40歲以上的民眾,心血管疾病像個隱形炸彈,隨時都可能發作,尤其三高控制不好的患者,秋冬季節更應注意,因為突然的低溫會使血管急遽收縮,導致血壓飆升過大,容易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心衰竭和主動脈剝離等疾病。英國研究顯示,氣溫每低1度,未來2周及1個月內罹患心肌梗塞的機會分別增加2%和2.6%左右。頸部超音波、心臟超音波檢查可早期預防及治療樂生療養院神經內科醫師賴軍皓表示,心血疾病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初期症狀包括頭暈、冒冷汗、胸悶、左手臂疼痛及下巴不適等。但多數患者因缺乏病識感而疏忽,因此常有青壯年猝死新聞傳出。其實只要健檢「多一項」頸部超音波或心臟超音波檢查,就可以早期發現及介入預防與治療。心血管疾病一旦發作,日後的治療、復健和復發壓力,對患者和整個家庭都有重大影響,因此有家族史或中風病史者,或超過40歲以上、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高風險群,可在每年健康檢查時多做一項頸動脈超音波或心臟超音波。由於頸動脈超音波及心臟超音波屬於簡單、安全、無侵入性又無輻射的檢查,目前健保針對高風險族群已有給付,而且一旦發現有異,醫師會考量其他致病危險因子及血液生化檢驗,安排電腦斷層掃描進一步判讀。路跑對血管調節負擔大 有心血管疾病者止步除了超音波檢查提早篩檢外,賴軍皓提醒,飲食及運動還是最好的預防方法,適量地攝取抗氧化營養素,如維生素C、E、Q10等,會抑制自由基活動,降低血管堵塞風險;平日以有氧運動改善循環與代謝情況,如快走、騎腳踏車等,但寒流期間,晨跑及馬拉松對血管調節的負擔較大,恐觸發潛藏的心腦血管危險因子,不建議心腦血管有異的民眾參加。

心臟去顫器:心因性猝死“守門員”

心臟去顫器:心因性猝死“守門員”#猝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因性猝死的定義是因心臟疾病所引起的非預期性的死亡,從出現症狀到死亡,只有不到一小時的時間。而猝死的患者有九成為心臟病造成,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隨著年齡的增長,猝死發生率會隨之升高。桃園國軍醫院心臟內科 黃立言主任表示,心因性猝死主要來自心室放電異常,可能會造成心律不整、心室震顫或心室頻脈,如此心臟跳動會變得混亂,沒有辦法進行有效的收縮,使血液輸出量下降,無法將血液送往全身,致死率相當高。鬼門關前即刻救援-植入性心臟去顫器面對這易發生猝死的患者,黃立言主任說明,通常會建議裝置去顫器(植入性心臟去顫器);植入式心臟去顫器大小如同火柴盒,植入於鎖骨下方肌肉層內,搭配與去顫器連結之導線系統(lead system),共同發揮保護作用。去顫器內含有電池及微電腦裝置,可以監控病人心跳節律並記錄心律資料。當病人發生危及生命的心室心搏過速或心室纖維顫動時,導線會將所偵測到的異常心律傳遞至去顫器電腦,接著去顫器輸出電流並由導線傳送到心臟以進行除顫,挽救生命。植入式心臟去顫器價格昂貴,但目前依健保規定適應症有條件納入健保給付,對心因性猝死患者而言是一大福音。另外針對沒有心搏過緩只需要去顫功能的患者,另有較低侵入性,無須將導線置入心臟內的全皮下心臟去顫器,提供患者另外的選擇,但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植入式心臟去顫器之日常照護須知植入式去顫器進行自動去顫治療時,患者的感受會依電流大小及患者的身體反應而定,輕則完全沒有感覺,重則如同胸口被重擊了一下。此時恰好觸碰到他人,對方只會感到輕微的電擊,但不會造成他人的傷害,而患者因電擊去顫所造成的不適一般只會維持短暫的時間。植入式心臟去顫器的日常照護,黃主任認為,若有任何不適的狀況,如發燒、心跳過快過慢、頭暈、呼吸困難或胸口悶的感覺,要立刻回診。手術三個月內避免提重物或運動,避免拉扯導線。一般來說家電用品不會影響植入式心臟去顫器,但還是要遠離高伏特電壓變電箱、強磁場、雷達天線或強輻射之處。盡量用手術另一側的方向拿行動電話或使用延長線的耳機,避免影響植入式心臟去顫器的運作。若患者需要做核磁共振檢查,在接受核磁共振以前,要先由心臟科醫師安排調整去顫器之設定。出入機場安全測試門,應先出示植入式心臟去顫器識別卡以茲證明,避免誤會。黃主任臨床上有一個案例,一位50歲男性中小企業主管因心因性猝死導致休克,送至急診室經體外電擊去顫搶救成功。之後接受心導管檢查並診斷為肥厚性心肌病變合併心室心搏過速。後來安排接受植入式心臟去顫器手術並接受適當藥物治療。手術後完全恢復日常生活與上班,也可搭飛機出國工作。黃立言主任表示,心律不整造成心因性猝死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任何時間與任何人身上,通常沒有徵兆,可謂是「無聲殺手」。而植入式心臟去顫器可以心因性猝死病人長期且持續性的監控保護。如有多重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或家族病史者,應立即就醫尋求心臟科專科醫師進行評估與治療。

心律不整險猝死 裝皮下去顫器免憾事

心律不整險猝死 裝皮下去顫器免憾事#猝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中市50歲外商公司主管陳男因心跳過快,被送至大里仁愛醫院掛急診,經醫師診斷為嚴重「心律不整」,情況非常危險,經過緊急注射治療心律不整藥物才僅緊急從鬼門關前搶回一命。為了防範再度重演,聽從醫師建議決定接受新式「全皮下心臟植入式去顫器(S-ICD,Subcutaneous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手術,植入方式簡單且侵入性低,再也不必擔心可能猝死的風險,現在已無後顧之憂全球跑透透,全力衝刺事業。大里仁愛醫院心臟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明表示,陳男三年前曾發生過心肌梗塞,接受心導管手術後平常看心臟科門診規則服藥治療。陳男這種心律不整症狀通常是發生在有過心肌梗塞或心臟衰竭的人身上,心臟跳得太快會昏倒甚至猝死。由於陳男擔任外商公司主管,往返世界各國洽公頻繁,經過這次突發狀況,很擔心若在國外或是偏僻之處發生心律不整,不能及時接受藥物或電擊會有生命危險。去顫器植入皮下 預防心律不整李明醫師告訴陳男,唯一的預防方法就是在心臟內植入去顫器,但是陳男表明無法接受傳統手術方式,李明醫師遂向陳男建議新式「全皮下心臟植入式去顫器(S-ICD)」手術,只要把去顫器放入胸壁的皮膚下面即可,引起感染或其他併發症的機率極低,最後陳男決定接受這種手術。李明醫師指出,手術採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方式,在胸部皮膚下開約2、3個傷口,其中1個較大傷口開在左胸外側用來放電池,而放電線的傷口很小,大概只有2~3公分,手術只需1~2個小時就可完成。當手術完成後有一條電線圍繞整個胸口,一旦偵測到嚴重心律不整,就會立刻啟動電擊讓心跳恢復正常。這種手術的優點是去顫器植入方式比傳統手術來得簡單,不需要在心臟裡面尋找合適位置再植入,而且放在身體外層,侵入性比較低。李明醫師說,發生心律不整一定要趕快就醫,高危險族群包括:有家族病史、有過心肌梗塞或心臟衰竭的人。心律不整沒有任何前兆,可能導致嚴重後果,有人昏倒撞到頭受傷,也有人直接心跳停止離世,建議有心律不整的人可以考慮接受這種手術,避免無法挽回的憾事。李明醫師表示,心律不整的病人若要減少發作頻率,應該按時服藥,少碰刺激性食物和飲料,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預防嚴重心律不整只能從源頭做起,沒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注意是否罹患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如有三高要好好控制,等到發生心肌梗塞再來控制三高,效果將會大打折扣。

高以翔猝死 高風險群可植去顫器預防

高以翔猝死 高風險群可植去顫器預防#猝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以翔錄製綜藝節目《追我吧》,突然暈倒昏迷送醫後搶救不治,消息震驚各界。年僅35歲的他被證實是「心因性猝死」,也就是因為心血管疾病造成心臟突然停止而猝死的。台大醫院心臟內科陳文鍾主任說,心因性猝死的病人絕大多數都是因心室頻脈、心室顫動等心律不整所造成的,相較之下,其他心律不整並不致命。猝死存活率不到1成 復發率卻高達有4成!正常心跳每分鐘60-100下,心室頻脈每分鐘心跳超過150下、心室顫動每分鐘心跳超過350下,心臟無法有效幫浦輸送血液到全身,如果沒有外力干擾恢復正常心跳,就很可能會猝死。就算及時CPR和AED電擊搶救,醫院內存活率有19-25%、院外存活率只有7-10%,兩年內復發率卻高達40%,高風險群包括曾不明原因經常昏厥、家族遺傳致命性心律不整、特別是檢測心臟功能的左心室射出分率小於35%的患者。而猝死究竟能不能預防?陳文鍾主任說,預防猝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植入式去顫器。從沒發生過猝死性心室頻脈或心律不整的高風險群,預先安裝植入式去顫器就屬於「初級預防」;曾發生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被CPR或AED搶救回來後,再植入去顫器就屬於「次級預防」。目前植入式去顫器只有次級預防有健保給付,經高以翔一例後,心臟學會也再次建議健保局,考慮針對65歲以下未曾發病的高風險中壯年給予初級預防給付。植入式去顫器 第一時間搶救有如口袋AED研究發現,植入式去顫器ICD(或植入性心臟電擊器)能降低49%猝死率,在病人鎖骨下方做皮下切口,植入名片盒大小的「小型移動式AED」,把導線連接心臟,偵測不正常心跳,讓病人能在發生猝死危機的第一時間進行電擊搶救。陳主任解釋,植入去顫器的手術時間約1小時,病人在術前一天先住院,第二天進行手術,術後觀察一到兩天後就能出院,也因為只有切開皮下,做一個「口袋」,算是一個小型手術。僅次級預防有健保 心臟學會籲放寬給付條件呼籲民眾,發現有人發生猝死昏厥時,應及時施做CPR及AED,心因性猝死經急救存活者,應該評估植入ICD,猝死高風險族群更應該慎重考慮,避免憾事再發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以為流行性感冒 5歲童患心肌炎猝死

以為流行性感冒 5歲童患心肌炎猝死#猝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流行性感冒是病毒造成的呼吸道疾病,致病原為流感病毒。常引起發燒、頭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以及咳嗽,通常在7天內康復。流感爆發流行快速、散播範圍廣泛以及併發症嚴重,尤其是續發性的細菌性及病毒性肺炎。另外也可能導致心肌炎、心包膜炎,或是神經系統併發症。台南一名5歲男童因發燒、嘔吐、腹痛等類似感冒與腸胃道疾病的症狀,有先到診所就醫,但半夜仍高燒不退,父母一開始先替孩子的肚子擦上藥膏,希望緩解腹痛,但因男童痛到睡不著,最後緊急送醫,沒想到在送往急診途中發生休克,強救無效死亡。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劉力瑋表示,懷疑是感冒病毒侵襲心臟,引發心肌炎;法醫相驗也認定與心臟有關。醫師提醒,心肌炎的症狀跟感冒很類似,臨床上不好分辨,現在正值流感季,大人小孩都要留意感冒症狀。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劉力瑋表示,心肌炎大人小孩都有可能得到,其疾病最可怕的地方,是症狀與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的症狀很相似,常見會有發燒、咳嗽、喉嚨痛、嘔吐等症狀,臨床上很難一開始就被診斷出來。感染心肌炎的早期,會出現發燒、咳嗽、肌肉痠痛、腹瀉等呼吸道或腸胃道等感染症狀,可能出現心悸、胸痛、氣促、紫紺、浮腫。嚴重時會突發心律不整,就會造成腦缺氧昏迷,甚至猝死。因此當急性期恢復後,仍可能留下心室擴大合併收縮不良的擴張性心肌病變後遺症。劉力瑋提到,心肌炎發作的前兆,唯一一項與感冒最不同的,是患者可能會出現心律不整,但不是每位患者都能及時透過心電圖被發現,因此在目前的流感高峰期,家中有幼童的家長,務必多加留意孩子的身體症狀,一有異狀最好趕快就醫。醫師提醒,勤洗手與呼吸道衛生如戴口罩,咳嗽打噴嚏時要掩口鼻,定期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併發症最有效的方式。染病在家休養,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注意飲食均衡、補充水分,適當運動及休息。有類似流感症狀儘速就醫。

器捐人數供不應求 義消猝死捐器獻愛

器捐人數供不應求 義消猝死捐器獻愛#猝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47歲黃姓義消,平日熱心助人,今年三月突然暈眩倒臥家中浴室,緊急送醫後發現是顱內出血,經搶救後仍不治,家人討論後,決定讓他遺愛人間,捐出心臟、肝臟及腎臟,並將兩個腎臟指定捐贈給長期洗腎的表妹及表哥。黃姓義消的家屬以「指定捐贈」方式,將器官捐贈給兩名親友,這也是成大醫院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大愛捐贈,不僅讓親屬間有更深一層連結,也能讓洗腎長達十多年的親友再也不用受折磨,相當令人動容。器捐人數供不應求 打破腎捐贈之迷思根據器捐中心統計資料,目前有效等候器官移植的病人有9,973人,居於首位的是腎臟需求有7,781人。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外科主治張勝勛醫師表示,台灣器官捐贈風氣並不盛行,願意捐贈器官的人數,遠遠不如等待人數,尤其是遭逢意外時,家屬在當下願意將親人器官捐贈出去的更是少中之少,很多病患在無法及時獲得適合的捐贈器官下而失去生命。根據衛福部107年移植統計,台灣等待腎臟移植人數為7,460人,大體腎臟捐贈移植為181例,親屬間活體腎臟捐贈移植為163例,合計為344例,其中活體腎臟捐贈移植比例雖有逐年提高之趨勢,但仍有數千名等候移植者。然而,活體腎臟捐贈手術並不如一般人所想像有巨大的風險。由於目前台灣主要的腎臟移植手術皆以腹腔鏡為主,很少會有傷害到內臟的狀況發生。執行腎臟移植手術的張勝勛醫師更指出,民眾欲捐出腎器官前須無糖尿病、難以控制的高血壓或其他慢性病,經歷嚴謹的檢查項目,包括凝血功能、肝腎功能、病毒檢查、惡性腫瘤篩檢及排斥風險等評估,因此即使體內僅剩一顆腎臟,經過定期回診追蹤、遵守醫囑、調整生活作息、遠離菸酒,飲食方面注重少鹽少油及規律運動等術後保養後,腎功能可恢復到原本的75%,幾乎對日常生活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腎臟移植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 助洗腎患者享腎利人生張勝勛醫師表示,目前腎臟移植仍是末期腎衰竭最好的治療方式,成功的腎移植可以使受贈者的腎功能恢復到似乎正常人一般。根據2018年台灣腎病年報指出,校正年齡、性別、高血壓及糖尿病後,台灣2007-2011年末期腎臟病患者腎臟移植後的5年存活率為89.6%,生活品質也較好,但若只以洗腎治療,5年存活率則僅有57.3%。對於末期腎衰竭患者來說,洗腎雖能清除體內部分毒素,但也只是「治標」,體內仍會累積毒素,影響心臟、神經、骨骼,長期洗腎患者多半會伴隨貧血、不寧腿、噁心嘔吐、意識不清等症狀。事實上,台灣移植患者五年存活率(2007-2011:89.1%)高於美國屍體移植(2011:76.8%)與活體移植(2011:84.1%);此外亦高於歐洲屍體移植(2007-2011:87.7%),但低於歐洲活體移植(2007-2011:94.1%)。同時,捐贈者也不需要對於少了一顆腎之後過度擔心,因為根據國外文獻提供的數據顯示,捐贈者在術後15年預估需洗腎的機率為0.16%;20年的機率則為0.34%,除非民眾在手術後並未遵守醫師的衛教宣導,過度使用止痛藥、抗生素、顯影劑、偏方等藥物造成腎毒性增加傷害到腎臟,否則洗腎的發生機率是非常低的!台灣有洗腎王國的名稱,蟬聯十大疾病首位,今年台灣洗腎人數更衝破9萬人大關。其實腎移植是目前對末期腎衰竭最好的治療方式,成功的腎移植可以使受腎者的腎功能恢復到似乎正常人一般,移植後會變得更充滿活力,擺脫洗腎的陰霾,提升生活品質,享受彩色「腎利人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