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

血小板濃縮液 有助改善關節炎?

血小板濃縮液 有助改善關節炎?#關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繼玻尿酸製劑之後,抽取病患本身的血液,經過離心處理後,將分離出來的血小板濃縮液(Platelet-Rich Plasma, 以下簡稱 PRP)注射至關節腔,由於含有較高濃度的生長因子,被認為有促進人體組織修復及再生的功效。這種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做法,在一些社會名人現身說法的加持下,成為熱門的選項。▲重複注射玻尿酸,導致細菌感染,軟骨嚴重受損,只能以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挽回功能但目前仍然沒有足夠證據顯示PRP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有長期的治療效果,更沒有客觀證據顯示它能讓「退化」性膝關節炎患部的軟骨增生!近幾年,一些臨床試驗的結果陸續出現,相關論文已有數十篇,不過,這些研究因追蹤時間過短(半年∼一年)、沒有對照組、只以病患的主觀感受評估治療效果、缺少影像或組織切片的客觀證據。若了解本書第二章的致病機轉,就可以清楚了解,導致這些臨床研究得不到預期結果的主要原由是:他們並不知道也沒有先把造成膝關節「退化」的原因去除!當然就沒辦法得到確實的長期治療效果,只得到暫時的消炎止痛效果。由於血小板濃縮液的使用漸趨浮濫,衛福部已出面釐清亂象:PRP的效果尚無定論,醫療院所不得宣稱PRP具有療效。近年來,因「退化」性膝關節炎前來本中心就診的病友,接受過PRP治療的比率已超過五成,都會區更為明顯。注射PRP如同注射玻尿酸,只有暫時的消炎止痛效果,並非治本,卻有以下隱憂:● 延誤病情。暫時止痛後,膝關節失去自然的保護機制,誤認為改善,繼續不當使用,可能會加速損壞。● 未正確注射到關節腔內。順利打入關節腔是不會痛的!若注射後疼痛反而加劇數天,就要懷疑是沒打入關節腔!若長期重複注射,會導致關節囊及周邊軟組織纖維化,軟骨間的靜態壓力因此逐漸增加,加速退化,更增加執行「關節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的困難度!若不幸感染細菌,整個關節就報銷了,連置換關節都無法恢復正常功能!根據我們的研究統計,四十歲以上,因長期膝痛問題而就診的民眾,有超過九○%的機率會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自然就被放入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治療流程:復健→消炎止痛藥→葡萄糖胺、軟骨素→注射關節液(玻尿酸)→注射血小板濃縮製劑(PRP)→置換人工關節。也就是說,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指引,其實就是消極的拖延戰術,直到置換人工關節。PRP的盛行,是民眾寧願花大錢解決病痛的怪現象。準備接受PRP治療的病患,應徹底了解這只是暫時減輕疼痛的方法之一,本中心二○一四年開始針對三十位第三期「退化」性膝關節炎病患執行為期一年的雙盲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同一病患之雙膝,注射PRP與注射生理食鹽水的治療效果並無明顯差異。(本文摘自/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時報出版)

五十肩治療法 試試搖肩理筋運動

五十肩治療法 試試搖肩理筋運動#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五十肩,又稱「凍結肩」,俗稱「漏肩風」。其病因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如肌腱、滑囊等多處同時發生病變。常見於50歲左右的中年人,患者女性多於男性。此病常與受寒、外傷、感染等有關,如未及時治療或注意功能鍛鍊,拖延日久,可使關節黏連、活動受限,甚至無法舉起手臂。多見50歲左右的中年人;無明顯外傷或僅有輕微外傷史;肩部痠痛病程較長,一般都在2~3個月以上;肩部有廣泛性疼痛,肩部上舉、外旋、後伸等,均受限制。病程較長者,肩部肌肉(三角肌為主)會出現萎縮。該如何治療五十肩呢?1) 推拿療法患者仰臥,施滾法於肩前緣(三角肌前緣),並配合肩外展及上舉被動運動5分鐘。然後讓患者俯臥,同樣施滾法於患肩後緣(三角肌後緣),並配合患者上肢由外向前伸展被動運動,約5分鐘。讓患者正坐,施拿法於患肢(以肩、臂、曲池、合谷等穴為主),並配合搖肩關節被動運動。另外則是理筋手法,讓患者正坐,術者用右手的拇、食、中3指對握三角肌束,做垂直於肌纖維走行方向撥動5~6次,再撥動痛點附近的岡上肌、胸肌等各5~6次,然後按摩肩前、肩後及肩外側。接著,術者左手扶住肩部,右手握患者手,做牽拉、抖動和旋轉活動,最後幫助患肢做外展、內收、前屈、後伸等動作。2) 中醫治療當歸4錢、赤芍4錢、牛蒡3錢、薑黃3錢、秦艽3錢、白芷3錢、蒼朮1錢半,以水煎服。可在屋上裝一滑車懸繩索,患者牽繩左右上提,可幫助患臂鍛鍊。患臂可在早晚做內旋、外展動作,反覆鍛鍊。鍛鍊必須緩慢、持久,不可操之過急,否則有害無益。(文章摘自/常見病速效自療/人類智庫) 

與人交談抬不起頭 椎間盤退化害的!

與人交談抬不起頭 椎間盤退化害的!#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62歲女性因頸椎椎間盤退化接受頸椎椎體融合手術,卻因術後頸椎椎體終板塌陷,造成頸椎曲線變形後凸。患者術後抬不起頭來,刷牙、洗臉時無法看鏡子,走路時也因為看不到前方而常與路人碰撞,與人交談時無法直視眼睛而被認為不尊重人,造成生活上諸多不便。軟骨突出會造成頭痛、上肢無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醫師吳行正表示,由於椎間盤軟骨長期受到頭部的重力與頸部的活動產生各方向的張力負擔,軟骨的突出或破裂會導致頸痛,上肢麻木、無力。將上數患者原先頸椎椎體融合器取出後,進行部份頸椎椎體切除,加上較長節段的頸椎椎體融合手術,才改善頸椎曲線變形的現象。出現上肢麻木、大小便失禁應盡快就醫神經病變症狀如上肢麻木、無力,或肩頸僵硬、步態不穩、大小便失禁、下半身癱瘓等情況,出現上述這些問題時,可視患者的年齡大小、臨床症狀、壓迫位置及小面關節的退化程度,選擇進行頸椎椎體融合或人工頸椎椎間盤置換。但吳行正醫師表示,此類患者不論以何種方式治療,手術中皆須清除頸椎椎間盤以解除壓迫症狀,而清除過程中,若頸椎椎體終板破壞過多,則易使頸椎椎體終板塌陷而產生頸椎曲線變形。吳行正醫師提醒,一旦出現肩頸僵硬、雙手麻痛問題都有可能是徵兆,應尋找脊椎外科專業醫師,儘早找出病因,才能對症治療,早日恢復健康。

復健做對2招 換了關節不卡卡

復健做對2招 換了關節不卡卡#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膝蓋卡卡又腿軟,原來是退化性關節炎導致膝關節變形!年近七旬的楊先生,因退化性膝關節炎影響行走功能,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沒想到術後覺得膝蓋卡卡,走路也會腿軟,後來經專業物理治療師指導復健運動,總算漸漸恢復正常行走能力。替換人工關節後的另一項挑戰就是復健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物理治療師蘇慧宜指出,因為舊傷、退化性關節炎、多年的風濕性關節炎或嚴重的外傷,讓膝關節產生變形或疼痛,造成彎曲膝關節困難時,替換人工膝關節是一個選擇,但當人工膝關節置換成功後,患者面臨更大的挑戰即為「復健」。下肢腹健運動 2招改善術後不適蘇慧宜物理治療師指出,術後常見的後遺症包括有,關節僵硬無法彎曲或伸直,也可能會有下肢腫脹、痠痛等不適感,此時復健就很重要。復健運動有兩大目的,其一為強化大腿與膝蓋周圍的肌力,加強膝蓋的支撐力,其二為預防術後沾黏,改善術後疼痛並維持關節活動度。透過「下肢復健運動」,讓患者利用簡單運動就能改善術後不適:第一式【下肢滑行運動】坐於床上,患側膝蓋做彎曲、伸直的來回動作。維持下肢關節活動度。第二式【足踝幫浦運動】腳踝及腳趾同時用力往上翹,維持5秒鐘,再用力往下壓,停5秒後反覆進行15下,促進下肢循環,降低水腫。患者應克服疼痛障礙 持續復健術後復健運動對於人工關節的活動及傷口的恢復有很大的幫助,在可忍耐疼痛的範圍內,建議患者最好能克服疼痛障礙,進行下肢復健運動。蘇慧宜物理治療師提醒,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病患在出院後,仍要持續做復健運動,在上樓梯時,好腳先上樓,再上患側。下樓梯時,患側腿先下,好腳再下樓。患者也應避免下跪姿、跳躍、劇烈運動、深蹲及蹲馬步等動作。術後6個月經醫師評估後,有些患者也可游泳、騎腳踏車,回復到正常生活。

降退化性關節炎風險 跑步比其他運動更有效

降退化性關節炎風險 跑步比其他運動更有效#關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期刊》研究,追蹤近9萬名跑步族群及健走族群發現,跑步族群中,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或接受髖關節置換術的人,比健走及其他運動來得少。跑步能減輕體重、減少關節負擔研究分別追蹤7萬4,542名跑者7.1年,以及1萬4,625名健走者5.7年,結果顯示,從事不同強度、距離的跑步運動族群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風險,比健走或從事其他運動者來得少;其中退化性關節炎風險少1成5到1成8,髖關節置換風險少了3成5至5成。研究結論指出,跑步比從事其他運動更能降低退化性關節炎風險,主因跑步可以幫助減輕體重,減少關節的負擔,並增加軟骨密度、彈性,對健康的促進遠大於危害。對於美國的這項研究,林口長庚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李炫昇醫師表示,已有不少研究顯示,適度運動對關節的幫助遠大於損害,常活動關節可加速軟骨的新陳代謝。軟骨就像海綿一樣,存在骨頭與骨頭間,常受刺激可使彈性更好。運動時間在30分鐘內 一週不要超過5次適度的跑步對關節有益處,但跑馬拉松、鐵人3項等過量運動,因為強度過大或時間過久,可能造成關節磨損。如果不是長期的訓練或比賽的要求,每次跑步最好在5,000公尺內,運動時間應在30分鐘內,且一週不要超過5次,並配合適當的休息。關節已受傷的患者,最好不要以跑步當運動。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李林鍵也建議,跑步前應做5到10分鐘的暖身運動,可使用護具來保護關節,並選擇平地進行。運動結束後,應做10到15分鐘的緩和運動,避免運動傷害。(本文摘自/跟著名醫做 疾病不上身/今周文化出版)

肋骨骨軟骨移植術 少年重拾棒球魂

肋骨骨軟骨移植術 少年重拾棒球魂#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擔任少棒投手的17歲王小弟,近1年投球時會感到手肘外側痠痛,且投擲速度大不如前,做了許多復健訓練皆無法改善。檢查後發現其右側手肘肱骨小頭軟骨已嚴重損傷,醫師建議選擇「肋骨骨軟骨移植術」,從王小弟身上取出2段約3公分長的肋骨骨軟骨,移植到已受損的肱骨小頭,術後3個月即重返投擲訓練,6個月後即返回球場投球,追蹤磁振造影檢查肘關節面恢復良好。青春期運動員常合併右手肘無法伸直症狀成大醫院骨科部醫師柯伯彥表示,肘關節肱骨小頭分離性骨軟骨炎好發於青春期,尤其是接受高強度訓練的運動員如棒球投球選手,症狀為投擲時外側手肘的疼痛,這些運動員並常合併右手肘無法完全伸直的表現。目前認為病因為投手執行高強度投擲運動時,劇烈外翻的手肘讓外側關節呈現擠壓狀態,位於外側關節的肱骨小頭因長期處於高壓力造成軟骨剝離的現象,若選手肘關節內側旁側韌帶鬆弛,更會大大增加肱骨小頭的壓力。不用放棄棒球運動可考慮這個治療方式柯伯彥醫師提到,以往治療肱骨小頭分離性骨軟骨炎,僅止於移除已剝離的軟骨組織,病人術後大多無法重返球場,被迫放棄熱愛的棒球運動。肋骨骨軟骨移植手術最大的挑戰,是要將肋骨骨軟骨雕琢出和原來肱骨小頭一模一樣的關節面,再移植到受損的關節面上,手術時間約需4小時。病人若有嚴重的肱骨小頭分離性骨軟骨炎,又不願意放棄棒球運動,肋骨骨軟骨移植手術是值得考慮的治療方式。 

枕頭墊太高 小心骨刺找上門

枕頭墊太高 小心骨刺找上門#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長骨刺一定要開刀嗎?骨刺通常會發生在脊椎、關節處,因此若是發生骨刺,許多病人都會擔心開刀會影響到其他組織,因此若聽到要開刀都會非常害怕。另一方面,開脊椎的骨刺,在術後卻造成癱瘓的病例也時有所聞,骨刺是否真的一定要開刀?一起來聽聽專業骨科醫師意見。發現骨刺時不一定要馬上治療豐原醫院骨科主任呂文憲表示,幾乎每個老年人都會生成骨刺,骨刺就像人的白頭髮一樣,是無用的組織,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常見的問題,有骨刺的人不一定會有症狀,除非骨刺長大壓迫到神經造成腰痠背痛等情形才需要治療,在剛發現骨刺形成時不需要馬上治療,但可以在發現有骨刺時減少過度活動關節進行早期保養,避免骨刺越長越大形成其他臨床症狀。骨骼受刺激、曾有外傷或者年紀大都可能誘發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骨刺是骨質增生的一種臨床現象。病人只要作平面X光檢查,就能夠清楚判斷病人是否患有骨刺或所患的骨刺位置和病情的嚴重性。當病人患有骨刺時,在X光片上,通常可見到病患的骨頭邊緣出現尖形的骨質突起。因為這些突起的骨質本質是骨頭的組織而且形態像「刺」一般,所以被稱為「骨刺」。很多人不了解骨刺是怎麼形成的?呂文憲主任表示,骨刺是骨頭與軟組織接壤的地方,骨刺生成與身體過度的活動、運動、年齡有直接的關係。當骨骼接受到過度刺激、曾有外傷,或者年紀變大時,都有可能誘發骨刺的生成。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會出現症狀。骨刺的生成位置會影響到症狀楊椒喬院長表示,在臨床上,很多病人雖然已經生長有脊椎骨刺,卻從不感到生病痛苦,這與骨刺所在的位置有關,只要骨刺沒有壓迫到神經線,症狀便不會很明顯,換言之,真正問題的根源其實是神經壓迫造成的。因此當醫生告訴你的脊椎長骨刺時,不需要過度擔心、害怕,不會有立即的危險,因此也不需要立即開刀。枕頭過高容易造成頸椎錯位產生骨刺腰椎在活動時,牽涉到腰背部的許多肌肉群、韌帶,對骨骼產生牽、拉的作用,長期下來骨頭與軟組織交接的地方產生損耗,將刺激骨刺增長。另外,當頸椎生長骨刺壓迫到神經線時,因為頸部神經組織眾多,因此,頸椎骨刺所引起不適或其他的症狀也較容易出現。所以平日保養是十分重要。如枕頭不宜過高,過高會造成頸椎生理彎曲度變直,各節頸椎失去正常的位置,出現脊椎錯位,導致頸椎周圍的韌帶及軟組織不能放鬆,使頸椎骨出現骨刺增生。尋求民俗療法可能讓骨骼錯位更嚴重呂文憲主任表示,許多病人會有「長骨刺是因為運動太少」的迷思,事實上,骨刺的生成並不是與運動頻率有關,年紀較大的患者出現異狀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自行尋求民俗療法治療,恐讓骨骼錯位更加嚴重。在預防與治療脊椎骨刺方面,要避免長期過度劇烈的運動和活動,減少關節、軟骨受傷,避免過度的韌帶和軟組織的牽拉。同時也要防止關節退化,每天要做適當的運動。減輕關節軟骨的退化,修補軟組織的損傷,要有適當的治療才能減輕骨刺所帶來的痛楚,如果有很嚴重的神經壓迫的話,外科手術的減壓及固定便有必要,而這樣的治療及復健都需要專業醫師詳細的評估及診斷。

關節不卡卡 肩頸治療「針」有效

關節不卡卡 肩頸治療「針」有效#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4歲羅姓女患者去年2月車禍導致頭頸部外傷,多節頸椎椎間盤突出,持續復健9個多月後雖然疼痛有所減輕,但關節活動度受限,頸部無法自由轉動,連帶也常發生頭暈、頭痛、注意力不集中及記憶力退化情形,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及睡眠。去年接受針灸治療後歷經約半年時間,疼痛已改善,睡眠品質也穩定。女性長時間使用肩頸肌群 身體會自然感到無力除了外傷導致的肩頸問題外,大多數的患者都是因為生活步調緊湊、工作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因素所引起童綜合醫院中醫科醫師蘇永玄表示,女性烹煮、洗衣、打掃等動作無一不使用到肩頸的肌群,長時間下來,乳酸及發炎物質會堆積,身體自然會覺得酸、痛、脹、麻,時而感到無力。從經絡的角度來看,肩頸與頭面部的經絡是有相關的,當肩頸痠痛阻礙了經絡的正常運行,也可能出現頭痛頭暈、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出現耳鳴耳塞、顏面抽痛等症狀,進而影響生活及睡眠品質。手臂麻痛不一定是單純頸椎問題引起蘇永玄醫師指出,手臂麻痛不一定是單純頸椎問題引起,還有肩胛骨周圍的肌群也可能造成手麻痛,甚至胸部肌群等部位因各種原因導致氣血瘀滯,進而影響經絡的運行也一樣會造成手痠麻痛的症狀。長時間肩頸肌肉緊繃痠痛的民眾可在其患處觸摸到筋結,這是一種肌肉缺乏彈性、不正常收縮的現象,可視為氣滯血瘀的一種。治療方面,活血化瘀藥物的調理可利用乳香、沒藥、紅花、丹參,薑黃等藥材;酌加伸筋草、絲瓜絡、威靈仙、木瓜、 桑枝等可幫助舒經活絡。除此之外配合物理性治療如熱敷、電療、刮痧、拔罐或針灸,整體治療效果會更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