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

男大生長期喊背痛 僵直性脊椎炎作祟

男大生長期喊背痛 僵直性脊椎炎作祟#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明(化名)為現年21歲的大學生,自唸國中起,成天喊著背痛,每早起床時總覺得背部疼痛和僵硬,家長以為是坐姿不良,或係發育期的生長痛未多加理會。上大學後,背痛情況更加嚴重,腳後跟也出現腫脹疼痛,他以為是久站使然。症狀持續幾年仍未改善,在親友建議下,來到過敏免疫風濕科檢查,才發現小明多年來的病痛,竟然是僵直性脊椎炎引起的!好發於青少年期  晨間僵硬活動後改善是特色振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兼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蔡世滋指出,僵直性脊椎炎屬於發炎性關節疾病,好發於男性,常見於當兵前後(約20歲左右),主要侵犯身體中軸(脊椎)及大關節(如髖關節等),部分患者會侵犯著骨處與末梢關節。若未及時治療,可能造成脊椎黏連,無法正常彎身或伸展,嚴重者脊椎X光片看來有如竹竿般。而身體其他器官(如眼部),也可能受到這個疾病的侵犯。蔡世滋醫師說,僵直性脊椎炎最常見的症狀,為早晨起床後背部僵硬以及下背痛,活動後會漸漸舒緩。不同於一般的筋骨痠痛,僵直性脊椎炎的症狀通常持續數個月以上,且受侵犯的部位會漸進式增多。蔡世滋醫師說,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除了關節症狀外,罹患虹彩炎、乾癬、發炎性腸道疾病等共病,機率都高於一般人,其中以虹彩炎比例最高,眼部發炎有時是此疾病最早出現的症狀。 及早控制發炎  預防脊椎不可逆的變形蔡世滋醫師分析,僵直性脊椎炎不完全算是遺傳性疾病,絕大多數患者的組織抗原HLA-B27為陽性,此罹病相關因子雖會遺傳,HLA-B27陽性者卻不一定全會發病。比較令人擔心的是,若未及早控制發炎,脊椎可能逐漸黏連,從腰椎、胸椎到頸椎,身體變形,外觀呈現如同「問號」般。傳統治療僵直性脊椎炎主要以非類固醇抗發炎類藥物(NSAIDs)為主,另外還有免疫調節劑及生物製劑等,醫師會依病況提供不同的治療選擇。但因僵直性脊椎炎屬全身性免疫疾病,可能會侵犯脊椎及關節外的器官系統,須針對全身可能併發的共病,給予全盤性照護。所幸國內健保現有給付之生物製劑,成效及安全性良好,可有效控制發炎、減少關節外共病。蔡世滋醫師分享,臨床上曾有不少年輕患者下背痛因而無法運動,使用傳統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施打生物製劑後獲得明顯改善,恢復運動,前後判若兩人。蔡世滋醫師呼籲,若有持續數個月之久的不明原因下背痛,且僵硬症狀為「休息時較不舒服、運動後改善」,或伴有虹彩炎、著骨處發炎(如腳後跟及足底筋膜)等症狀,應及早就診,接受正規處方治療,以避免造成不可逆的變化。蔡世滋醫師提醒,患者平時應培養均衡的飲食習慣,避免吸菸、飲酒過量或作息不正常。適當的運動有助關節伸展,預防黏連發生,建議要遵醫囑運動、與醫師配合進行治療,不可聽信偏方或恣意「進補」。

關節疼錯認痛風 竟是免疫系統出問題

關節疼錯認痛風 竟是免疫系統出問題#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0歲的小玲(化名)近期膝蓋不舒服,至附近診所就醫後初步判斷是痛風,用藥後仍未舒緩,疼痛也從單腳變成雙腳,不久後甚至連腳踝也出現不適。逼不得已只好至大醫院骨科檢查,看診時經護理師提醒,才了解到有多個關節疼痛狀況,應先至風濕免疫科檢查是否為自體免疫性關節炎。正德醫院風濕免疫科林剛民醫師指出,後來進一步檢查才知小玲罹患僵直性脊椎炎,不只雙膝、腳踝不適,還有忍受已久的下背痛,「可惜的是,她確診後自認年輕不該長期服藥而自行中斷治療。」下次再見到小玲時,她卻是因出現虹彩炎而從眼科轉診過來,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而出現其他關節外的併發症。自體免疫性關節炎延誤治療,影響日常生活甚鉅林剛民醫師分析,臨床上常見的自體免疫性關節炎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與乾癬性關節炎,三者都會造成患者關節疼痛,明顯症狀為關節的紅、腫、熱、痛或早上起床時關節僵硬超過半小時、下背痛等。延遲就醫恐導致不可逆的關節變形,其中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破壞力最強烈,據統計約8成的患者未及早治療,兩年內即出現關節不可逆破壞。「類風濕性關節炎被侵襲的關節以對稱性多發關節炎為主,大多侵犯手部與其他小關節處;僵直性關節炎則以侵犯脊椎、髖關節、股關節及踝關節等大關節處為主;乾癬性關節炎通常會伴隨皮膚乾癬症狀。」林剛民醫師表示,患有自體免疫性關節炎的患者,罹患虹彩炎、乾癬、發炎性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三高、憂鬱症等共病的機率高於一般人。其中又以虹彩炎最為常見,「雖然這些共病發生機率不高,但若未及早抑制發炎,受影響的不只關節不可逆的變形,日後連行動與日常生活皆可能出現問題。」林剛民醫師提到,無論哪類型的自體免疫性關節炎,皆屬全身性發炎疾病,可能與基因有關,但誘發因子不盡相同。一般認為除了僵直性關節炎較可能屬於遺傳疾病,且因某次外傷或後天因素而促使發病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與乾癬性關節炎則都與免疫系統受後天環境改變或破壞有關,如腸胃道問題、抽菸、肥胖等。多處關節疼痛,應高度警覺恐為自體免疫性關節炎林剛民醫師說,自體免疫性關節炎與退化性關節炎不同處在於,免疫性關節炎發炎狀況呈現漸進式加重,最快半年至一年就會出現,且疼痛感強烈。典型症狀為休息沒有動時反而疼痛,稍加活動即獲改善。另外,免疫性關節炎的關節痛點皆為多點發作,僵直性關節炎與乾癬性關節炎大約會出現3至5個疼痛點;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疼痛點則會超過5個以上。林剛民醫師呼籲,民眾應積極認識自體免疫性關節炎,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才可避免日後惡化加劇。此外,若能早期穩定用藥,使用的藥物也可能較少。目前已有數款生物製劑獲健保給付,除有效控制發炎狀況,保護全身關節,亦可預防相關共病,提升日常生活品質。林剛民醫師提醒,自體免疫性關節炎屬全身性疾病,建議培養均衡飲食習慣,避免吸菸、飲酒過量或頻繁熬夜;適當的運動有助關節伸展,預防黏連情況發生。最重要的是積極配合醫師進行治療,不可聽信偏方或恣意進補。

免疫調節藥物 是否會讓抵抗力更差?

免疫調節藥物 是否會讓抵抗力更差?#關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類風濕性關節炎外觀,大部分是以小關節對稱發作為主,手指關節、腳趾關節,幾乎都會受到影響,尤其是近端指間關節或掌骨指骨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久了骨頭會蛀蝕、變形破壞;預後不好,也會侵犯頸椎第一二節關節,影響韌帶固定等問題,有時甚至會脫臼,萬一嚴重脫位壓到脊髓,可能影響生命或導致下半身不遂。風濕科現在用的免疫調節藥物,主要是把病人不正常過度反應的免疫系統校正回來,而不在於把免疫系統打趴!我在與病友分享案例時,很多人會擔心林先生都隱球菌感染了,我們還用類固醇之類的藥,是不是會讓他的免疫系統變得更差?事實上,用了奎寧、類固醇後,是讓林先生把他不正常過度反應的免疫系統校正回來,所以他的抵抗力反而逐漸回到正常,就能夠把殘餘的隱球菌感染清除掉,讓他完全回到正常。這個案例傳遞一個重要的觀念:我們的免疫系統,對於外來有害物質或者病菌,最主要的功能是防衛,尤其是在疾病初期!一個感染的發生 ,主要是入侵的病原菌有多強?有多少?如果超過一個程度,其實不論個人的免疫系統如何,還是會被感染。但如果病原菌的量不是很大、不是很毒,免疫系統就可以保護個人免於受到感染。所以當一旦被感染,便表示個人的免疫系統是不夠用於自保、或者被破壞掉了。不論免疫系統本來是不是正常,面對大舉入侵的細菌、黴菌、病毒,就得用藥,利用抗生素去治療,所以一旦感染,免疫系統當下能扮演的保護力就是不足,這時候一定得借助其他的抗微生物藥物,來助一臂之力。免疫系統不平衡 會讓感染一直拖著好不了在感染最後的戰場清理這方面,免疫系統平衡不平衡就很重要。像林先生的案例,當用藥後把大部分有害病原菌、微生物清除以後,剩下最後的收尾,就得要靠病人自己的免疫系統。當個人的免疫系統不平衡,常常感染就一直拖在那裡,無法完全根除。所以健全平衡的免疫系統經由兩大步驟來保護個體的健康,當碰到病原菌時,免疫系統在感染的初期清除阻斷避免感染的建立,例如小便有細菌時避免成為泌尿道感染,至於感染後病人要能完全復原,免疫系統則扮演最後的終結清理角色。(本文摘自/謝松洲談免疫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與乾燥症/大塊文化)

連吃幾天火鍋慶生 急性痛風引上身

連吃幾天火鍋慶生 急性痛風引上身#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急性痛風主要成因是因為尿酸結晶體堆積在關節處,引起自身白血球攻擊,所導致的一種關節炎症,其症狀為關節突然的紅腫痛熱起來,表面皮膚緊繃及發亮。最常侵犯的關節是為大腳趾、腳踝、膝蓋和手肘,也可能出現在手腕和手指關節等處,引發急性痛風較常見的原因為大吃大喝海鮮、紅肉或酒類,其他如手術、少喝水及長時間饑餓也會引起急性痛風。一位沒有痛風家族史的27歲83公斤潘姓女子,一連吃了好幾天的火鍋、燒烤慶生,沒想到左側大腳趾紅腫、熱痛,讓她好幾天的半夜都痛到難以入眠,就醫後檢查尿酸值數高達8.7 (一般女性6.5以下、男性7以下)超過標準值,原來是「急性痛風」發作,經過藥物控制及飲食的改善,目前女子的痛風已獲得控制。火鍋湯頭含高普林(嘌呤) 易發生急性痛風豐原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胡宗慶表示,痛風沒有分季節,但是每年的冬天卻是最多人求診,尤其天氣越冷急性痛風患者增加趨勢,主要是大家喜歡在冬天吃「火鍋」暖暖身,卻不知道這類的湯頭裡含有高含量的普林(嘌呤),當新陳代謝轉變後就成了尿酸,尿酸高時急性痛風也就容易發生。急性痛風一般需要抽取紅腫痛處的關節液,做顯微鏡檢查才能確診,單靠血液中尿酸值判定原因並不可靠,因為很多急性痛風病人的血中尿酸值都是正常的,臨床上治療急性痛風的藥物有非類固醇止痛藥、秋水仙素和類固醇等,建議使用藥物治療前應到醫院或診所找醫師做出正確的診斷。痛風患者要減少內臟、海鮮、豆類攝取高普林食物包括有,火鍋湯底、內臟類、海鮮(部分魚類以及蝦蟹貝類等)、部分豆類、乾香菇、紫菜、火鍋肉湯及雞精等。胡宗慶主任表示,避免急性痛風發作,建議民眾在吃火鍋時,若想喝熱湯可以先喝一開始煮的湯頭就好,因為煮到後面火鍋料會越加越多,甚至肉片、海鮮也會一併加入鍋中,這時湯頭雖然變得更濃郁、好喝,但普林(嘌呤)的高含量也會增加,此時如果持續喝湯,發生急性痛風的機率就會提高。

顳顎關節整合治療 找回自信與燦笑

顳顎關節整合治療 找回自信與燦笑#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20歲王小姐因暴牙導致下顎後縮且歪斜、前牙開咬、嘴巴無法緊閉、咬合不良等狀況,造成進食困擾、牙齦露出、顏面歪斜等,甚至出現下顎骨後縮壓迫到呼吸道,產生睡眠呼吸中止現象;顳顎關節功能的缺失大大降低生活品質,且外表的不美觀嚴重影響自信心。因此先會診齒顎矯正科為王小姐進行齒列矯正治療,持續重建顳顎關節,同時實施正顎手術,經過顳顎關節整合治療後效果良好,整個人煥然一新,終於可以自信綻放燦爛笑容。治療顳顎障礙 最常使用「咬合板」治療方法萬芳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姜厚任指出,,顳顎障礙是由許多咀嚼系統問題集結而成,針對治療,建議初期以非侵入性且可逆的保守治療為主,例如藥物、飲食調整、咬合板等,最常使用的治療方法是先按病人之齒列而製作「咬合板」,用以提高咬合或尋找該患者最合適的齒顎關係。當關節調息癒後,才開始作其他口腔內補綴、矯正或膺復等重建工作,讓顳顎關節能重新恢復其功能。大約8至9成的患者可減緩症狀或恢復。但若仍有持續關節疼痛則考慮使用微創治療,像是關節沖洗、玻尿酸注射、微創顳顎關節內視鏡手術,合併有嚴重咬合問題或顎顏面發育異常患者,可考慮接受齒列矯正或正顎手術治療。8至14歲為早期或全口齒顎矯正的重要觀察與治療期萬芳醫院牙科部主任李勝揚表示,顳顎障礙的患者因疾病嚴重度不同,應考慮不同的治療方案。由於牙齒年齡與骨骼生長發育的個人差異化不小,處理的時機也會有所不同。矯正治療並沒有年齡限制,但是有治療的黃金時機。牙齒矯正的適當時機會因咬合不正種類不同而有所差別,有學齡前及青少年時期之分。若能掌握最佳時機接受治療,就能有效縮短矯正時間,並得到更加理想的治療結果。建議家長每年固定帶小孩至牙科檢查牙齒狀況,8至14歲為早期或全口齒顎矯正的重要觀察與治療期,若有矯正需求可把握時間儘早評估;若因顏面不對稱、歪斜、戽斗等情況想合併接受正顎手術,則建議尋求專業評估且待骨骼發育成熟後再接受治療,以免受發育影響造成復發。 

研究:適度跑步益關節 軟骨更有彈性

研究:適度跑步益關節 軟骨更有彈性#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期刊》研究,追蹤近9萬名跑步族群及健走族群發現,跑步族群中,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或接受髖關節置換術的人,比健走及其他運動來得少。跑步運動族群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風險低研究分別追蹤7萬4,542名跑者7.1年,以及1萬4,625名健走者5.7年,結果顯示,從事不同強度、距離的跑步運動族群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風險,比健走或從事其他運動者來得低,其中退化性關節炎風險少1成5到1成8,髖關節置換風險少了3成5至5成。幫助減輕體重 減少關節的負擔研究結論指出,跑步比從事其他運動更能降低退化性關節炎風險,主因跑步可以幫助減輕體重,減少關節的負擔,並增加軟骨密度、彈性,對健康的促進遠大於危害。加速軟骨新陳代謝 使彈性更好對於美國的這項研究,林口長庚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李炫昇醫師表示,已有不少研究顯示,適度運動對關節的幫助遠大於損害,常活動關節可加速軟骨的新陳代謝,軟骨就像海綿一樣,存在骨頭與骨頭間,常受刺激可使彈性更好。李炫昇說,適度的跑步對關節有益處,但跑馬拉松、鐵人3項等過量運動,因為強度過大或時間過久,可能造成關節磨損,如果不是長期的訓練或比賽的要求,每次跑步最好在5,000公尺內,運動時間應在30分鐘內,且一週不要超過5次,並配合適當的休息。5到10分鐘的暖身 可使用護具關節已受傷的患者,最好不要以跑步當運動,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李林鍵也建議,跑步前應做5到10分鐘的暖身運動,可使用護具來保護關節,並選擇平地進行,運動結束後,應做10到15分鐘的緩和運動,避免運動傷害。(本文摘自/跟著名醫做 疾病不上身/今周文化出版)

冷凝式熱凝手術 減5成脊椎術後疼痛

冷凝式熱凝手術 減5成脊椎術後疼痛#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8歲的莊先生因嚴重下背痛求診,使用超音波併用神經阻斷術,確診為薦髂關節退化,接受熱凝神經消融術,下背痛減輕5至6成。然而1個月後疼痛復發,改用冷凝式熱凝手術。術後3個月回診追蹤,均未復發。3種介入性疼痛治療 減關節術後疼痛效果有限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洪翊傑表示,目前介入性疼痛治療使用工具包含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術、熱凝神經消融術及高頻熱凝神經調控等3種,對於脊椎退化性疼痛、頭頸部疼痛及三叉神經痛有相當的治療效果。然而,以上工具對術後的脊椎疼痛及關節疼痛(如膝關節或髖關節)效果卻不盡理想。冷凝式熱凝手術提供慢性疼痛病人新的選擇。冷凝式熱凝手術為新一代的熱凝手術工具,藉由循環的水分、熱凝手術針的中心點可在固定之中心溫度下,將手術消融的範圍擴大至8倍大小,有效消融異常的感覺神經,控制手術後慢性疼痛狀況。冷凝式熱凝手術 有效減脊椎術後疼痛研究顯示,冷凝式熱凝手術可讓7至8成脊椎、髖關節或膝關節疼痛的病人減少5成以上疼痛持續半年。對於需手術但麻醉風險過高、手術後仍然有嚴重疼痛的病人,是較佳選擇。介入性疼痛治療結合影像學導引,配合止痛、抗發炎藥劑,根據病人症狀及個別病灶選擇不同型態高頻熱凝手術,得以快速緩解疼痛。洪翊傑醫師呼籲,有慢性疼痛的病人千萬不要誤信偏方,花大錢購買不明藥物或沒有衛福部核可的醫療器材。應該改變心態,積極面對並與專業醫療團隊合作,才能真正遠離疼痛,追求健康生活。

關節腫如小饅頭 多伸展防肌少症

關節腫如小饅頭 多伸展防肌少症#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66歲的張姓婦人20多年前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導致關節逐漸變形造成行動受限,不僅肌肉萎縮,關節也逐漸變大,看起來就像關節上有一顆小饅頭。不但體重下滑,關節發炎疼痛,甚至因為行動上限制導致合併肌少症,晨起也會因為關節僵硬而甚麼都無法做,甚至連連上廁所都需要家人抱。醫師建議,患者可以利用每日伸展運動減緩肌少症的發生。類風濕關節炎會侵犯全身大小關節豐原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胡宗慶表示,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屬於一種發炎性疾病,主要侵犯全身周邊大小關節,讓整個身體變得比較虛弱。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好發年齡約在35歲到50歲,以女性為主要好發族群。每天2-3次伸展運動 增加肌肉力量不只是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患者,只要年紀大了以後都容易出現肌少症,胡宗慶主任建議,患者在家利用毛巾、繩子、彈力繩等工具,做簡單的伸展運動,每天至少做2-3次,每次維持15-30秒、重複2-4次,每天持續做,將能把緊繃的肌肉達到不錯的伸展效果、也能增加肌肉力量,防止肌少症的發生。胡宗慶主任表示,如果初期有發現對稱性的關節出現疼痛、僵硬等情形,且持續關節疼痛6週以上,同時有自體免疫家族史,就要高度懷疑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應盡早到醫院尋求免疫風濕科診治,避免延誤病情。(醫師解說病況/豐原醫院提供)(醫師教患者做伸展操/豐原醫院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