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預防骨鬆三撇步:運動、「走光」、吃豆腐

預防骨鬆三撇步:運動、「走光」、吃豆腐#骨折

隨著國人對養生與健康逐漸重視,骨質疏鬆症的預防與檢測也成為熱門話題之一。根據「婦女骨質疏鬆症調查」結果得知,臺灣地區25歲以上婦女,約三成做過腳部超音波骨密度檢查,約一成三做過脊椎及髖關節骨密度檢查,約三成婦女骨質密度有異常狀況。這項「婦女骨質疏鬆症調查」是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與該計畫主持人彭玉章醫師,針對台灣23縣市,共1,072位25歲以上婦女進行電話問卷調查,詢問最近一年曾經接受骨密度檢查狀況與結果等問題,在95%信心水準下,最大可能抽樣誤差為3%。彭玉章醫師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腳部超音波骨密度檢查出骨質密度不正常者,在大醫院做脊椎及髖關節骨密度檢查,約七成結果顯示的確是骨質密度不正常,三成檢查結果反而是正常,表示腳部超音波檢查可能有三成假陽性,仍需至大醫院做詳細檢查。彭醫師說,雖然有做過腳部超音波骨密度檢查者有35.3%檢查結果不正常,但其中20.5%為骨密度低但未達骨質疏鬆,14.8%為骨質疏鬆。而且臺北市婦女做過骨密度檢查比率(31.6%)略高於非臺北市婦女(28.9%)。進一步比較不同地區做腳部超音波骨密度檢查結果發現,臺北市婦女有28.9%被檢出骨密度不正常,10.3%被檢出有骨質疏鬆症狀;而非臺北市婦女有36.4%被檢出骨密度不正常,15.6%被檢出有骨質疏鬆症狀。彭玉章提出,預防骨質疏鬆簡易三撇步:運動、「走光」、吃豆腐。其中,「走光」係指「走在陽光下」,以增加維生素D攝取,而「吃豆腐」則泛指多攝取富含鈣質食品,例如:傳統豆腐就是含鈣量很高食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院長翁林仲則呼籲民眾,可於10月19日(星期日),參加該院區於臺北市立仁愛國中操場所舉行「仁愛GOGO健康久久」趣味運動會,馬上就可獲得運動與「走光」之效!將預防骨鬆行動融於日常生活中。有興趣民眾可逕洽仁愛院區社區護理室(2709-3600分機3598),詢問活動相關問題喔~

女性減肥、防曬過度 易得骨質疏鬆症

女性減肥、防曬過度 易得骨質疏鬆症#骨折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全身性的骨量降低,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會導致骨骼的脆弱,結果使發生骨折的危險性增加。一般而言,人的骨密度在三十至三十五歲時達到巔峰,以後便開始走下坡。奇美醫院骨科主任-陳伯毅醫師表示,女性因為懷孕生子、較少運動、減肥節食、營養不良,在三十五歲以前沒有達到較高的骨密度﹙成年女性骨質較同年男性為低﹚,也可能因為疾病長期服用藥物﹙例如利尿劑、抗癲癇藥、類固醇、甲狀腺素、肝素、化學治療等﹚,或卵巢病變、停經後,女性荷爾蒙下降,導致骨質快速流失,較男性易患有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容易衍生許多併發症,包括跌倒易產生骨折﹙髖部、腕部、胸腰部脊椎﹚、外觀變形﹙駝背、脊椎側彎、身高變矮﹚、瀰漫性背痛、肌肉衰弱、活動性降低、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行動不便造成與社會疏離、高死亡率。骨質疏鬆症常是無聲無息地進行著,毫無預警。有時病人已出現自發性的骨折但可能仍無任何症狀。臨床上病人大多因突發性之骨折引起劇痛而求醫。近十年來台灣的流行病調查統計發現:65歲以上之城市婦女,19%已有一節以上之脊椎壓迫性骨折,依全民健保資料顯示,65歲以上女性每年髖部骨折約為3500例﹙男性則約為2500例﹚。發生髖部骨折的年長者,一年內的死亡率約為15%﹙約等於乳癌3、4期的死亡率﹚,死因則以長期臥床引發的感染為主。若依目前台灣婦女平均壽命為78.3歲而言,大約三分之一的婦女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髖部或腕部之骨折。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的原則是:(一)在發生骨折前正確診斷出骨質疏鬆,並找出可以治療的導致骨質快速流失的原因(二)降低骨質流失速率(三)積極治療和預防骨折(四)以復健方法增進患者生活品質因為至今仍無一個安全又有效的方法可以使已經疏鬆的骨骼回復到原有的骨質密度,因此陳伯毅醫師建議,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是最重要的。首先要改善日常生活中抽煙、酗酒、過度飲用咖啡的習性、要多運動﹙輕度負重運動,如散步、跑步、游泳、騎腳踏車均可﹚、有適當的日曬﹙一天當中十多分鐘的日照就夠了﹚,注重飲食中鈣質、蛋白質、維生素D的攝取,攝取較習慣上為高量的鈣質對骨質是有幫助的,成人女性每日攝取量為1000mg,停經後則增加到1500mg。有些疾病會導致骨質不正常的流失而致極度骨質疏鬆,例如: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亢進、性腺功能低下、庫欣氏﹙Cushing’s syndrome﹚症候群、胃腸吸收不良等,診斷並治療這些疾病是主要的治療方法。確認病患所使用藥物是否造成骨質流失的副作用,改善或停止使用這些藥物也是很重要的。陳伯毅醫師說明,目前用來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主要有雌激素﹙Estrogen﹚Fosamax、Evista、Miacalcic、Forteo等。以往雌激素是用於防止停經後婦女骨質流失的首選藥物,但有研究顯示長期使用雌激素可能增加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癌、乳癌和因血栓導致冠心病和中風的發生率。因此醫師應與病患共同討論使用雌激素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利弊得失,再行選擇適當療法。婦女在接受雌激素治療時應常規地作乳房檢查,包括自我檢查乳房、乳房X光攝影和超音波檢查,並應定期做子宮頸抹片甚至病理切片檢查。其他如活性維生素D,由於年老婦女飲食減少,少曬太陽,活性維生素D較易缺乏,不利鈣質吸收,應經常補充,並追蹤血鈣以防高血鈣症的發生。年長者因為動作慢、反應慢、視力不好,容易跌倒。據統計大部分的老人跌倒骨折多發生在家中或居室內,故居家環境內必須注意照明是否充足,是否有可能引致跌倒的不良設施需要改善,在衛浴空間裏必須防滑,且設有可供抓握的扶手。年長女性也可能在起身時因自主神經失調造成姿態性低血壓而發生跌倒,必須給予教導,儘可能避免使用可能影響行動、反應和姿態性低血壓的藥物。一旦發生骨折,應儘早尋求專業骨科醫師的診斷、對骨折的正確瞭解和妥善治療,積極復健,避免感染和心肺併發症,才能增進生活品質。

骨鬆患者四成服藥頻率低、無治療效果

骨鬆患者四成服藥頻率低、無治療效果#骨折

國內65歲以上女性每三人就有一人罹患骨質疏鬆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宋永魁醫師表示,因骨鬆症引起的髖部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為15%,約等於乳癌末期患者的死亡率。衛生署九月份已正式核准一項ㄧ年只要施打一劑的骨鬆新藥,可降低七成脊椎骨折發生率及三成髖關節骨折死亡率。未來將可免除骨鬆患者於服藥上不便性以及提高治療意願,降低骨折死亡風險。骨鬆導致髖部骨折發生率每年增加5%,患者第一年死亡率相當於乳癌末期。根據國民健康局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國內65歲以上人口約有50萬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其中女性盛行率約為三成,而骨鬆症除了影響患者的身高及體型外,嚴重將造成脊椎或髖關節骨折。宋永魁醫師表示,罹患骨鬆症者發生骨折的機率約為腦中風的2-4倍;且骨鬆引發髖骨骨折人口每年約增加5%,而發生髖關節骨折第一年的死亡率,男性為22%,女性為15%,相當於乳癌末期死亡率。宋醫師也說明,髖部骨折患者每年總計耗費21.3億的直接醫療成本,間接成本如看護、失業等支出約有68億5;一但發生骨折,將造成家庭劇大負擔,也耗用極大的社會成本。如要防範骨折發生,應先從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正確診斷及治療多方下手。台灣地區骨鬆患者服藥頻率低,有治療等於沒治療!骨鬆症的治療目標就是要防範骨折的發生,國人普遍以為有吃藥就有療效,但事實上根據美國梅約醫學中心針對年長骨鬆女性所做的研究報告指出,若患者在使用藥物的頻率十次低於七次,就不能有效降低骨折的風險;低於五次,則治療效果與未用藥者無差異。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文哲醫師說明,骨鬆患者必須長期接受藥物治療,一但中斷治療或是服藥頻率過低,治療效果都等於零;且患者的用藥順從度與治療時間長短有關係。陳醫師分享國內外骨鬆患者的用藥順從度調查指出,國外超過五成接受骨鬆藥物治療的女性,往往無法堅持用藥超過一年,且治療二年者約三分之二中斷用藥。國內服藥一年的患者約有三成未能達到有效服藥頻率,服藥二年的患者則高達六成,其中甚至有近三成患者已中斷藥物治療,與國外趨勢相同。患者中斷用藥的原因可能與藥物使用頻率過於頻繁有關,調查顯示,使用藥物頻率較低,患者接受度較高。衛署核准骨鬆新藥上市 醫師籲「一年一針 骨頭不跳針」衛生署於九月核准長效型雙磷酸鹽類藥物用於治療停經後婦女的骨質疏鬆症新適應症,尚未取得健保給付。針對這項骨鬆新藥,林口長庚新陳代謝科黃兆山醫師表示,此藥於臨床研究中證實能有效降低七成脊椎骨折及四成髖關節骨折風險,更可降低近三成髖骨骨折患者術後死亡率。黃醫師說明,新藥作用機轉時間較長,能持續藥物治療效果長達一年,患者接受治療後僅需持續補充鈣質,於隔年按時回診接受治療即可。未來應能有效改善骨鬆患者在治療上順從度不足之現況。根據現有調查資料顯示,國外八成婦女對使用頻率越低的藥物有興趣,國內亦有近七成骨鬆患者最希望使用每年一次的治療藥物。

愛蹬高跟鞋出門 當心腳變「鷹爪趾」

愛蹬高跟鞋出門 當心腳變「鷹爪趾」#骨折

每次看到女性朋友足蹬高跟鞋,千嬌百媚走在顛簸的路上,除了由衷佩服,但更為這些女性們的足部健康感到憂心。美麗的鞋子往往是影響足部健康的最大原凶,而「姆趾外翻」就是常見的後遺症之一。姆趾外翻是指:拇趾向外傾斜,大於生理角度十五度的畸形變化。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骨科郭家孝醫師表示,外翻的大姆趾除了會擠壓其他腳趾,也使姆趾近端的趾骨頭向內側產生不正常力量與運動,導致第一蹠骨基部突出,在行走時,姆趾滑液囊容易和鞋子產生摩擦,造成劇烈疼痛和厚皮。姆趾外翻的初期症狀為:第一蹠骨隆起處紅腫、疼痛,局部皮膚發炎甚至潰瘍。到了後期,嚴重者大姆趾會與第二腳趾重疊,將第二趾擠向背側,形成所謂的「鷹爪趾」,經常與鞋子摩擦、引起不適。由於大姆趾畸形,功能受影響,行走時勢必增加前足其他部位的負擔,加上蹠趾骨關節變形,因此也會發生足底疼痛,稱為蹠骨疼痛;而因姆趾滑液囊腫、又有蹠骨疼痛,每走一步都會有尖銳痛感,到後來可能無法穿著鞋子走路,嚴重影響日常的生活行動。造成姆趾外翻的先天因素包括扁平足、腳跟外翻、前腳內翻、第一蹠骨過短;而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痛風、先天性軟組織疾病等,也都容易有姆趾外翻。至於後天因素,常見的有趾骨關節受傷、趾骨骨折癒合不良、脫臼、靭帶撕裂等,而長期穿著高跟尖頭鞋,更是重要原因之一。許多人由於蹠骨前端(也就是鞋頭的部位)較寬,鞋子若太窄,也會擠壓指尖朝中央集中變形,導致姆趾外翻和小趾內翻。所以,郭家孝醫師提醒,具有上述先天或後天因素的人,千萬不要穿著過尖或過窄的鞋子,以免姆趾外翻惡化。要預防姆趾外翻,首須穿著適宜的鞋子,最好是腳趾有半公分左右活動空間的寬頭鞋,避免壓迫到大姆趾;平底鞋比有跟的鞋好,材質柔軟舒適為宜,鞋底也要能吸震。值得一提的是,名牌、昂貴的鞋子不一定設計就好,因此,自我判斷相當重要,千萬別花了大錢,反造成足部變形。此外,姆趾外翻與扁平足有密切關係,因此郭醫師建議,鞋子最好選擇有「弧形足弓」支撐,又具吸震、減壓效果,對防範拇趾外翻很有助益。如果已經出現姆趾外翻,在外翻角度未達三十度之前,仍有機會採取非手術治療。例如,將外翻部份以護具支架矯正,在第一、二趾間夾棉墊或矽膠墊,並在夜間穿戴塑膠材質的姆趾外翻支架,或製作合適的鞋內墊等,都有療效。至於疼痛不適,則可藉冷、熱敷或其他復健儀器,改善局部肌腱與筋膜的疼痛;若有持續發炎紅腫情形,則要再加口服或局部藥物。郭家孝醫師表示,姆趾外翻角度若已超過三十度,且疼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甚至行動不便,則需考慮以手術減輕疼痛、治療變形。其方法是把拇趾內側的突出物切除,拇趾內緊繃的內縮肌放鬆,再將內側關節囊縫緊即可。若外翻角度太大,可能還要加上骨鋼絲釘或石膏固定一個月左右,手術成功率極高,唯一要注意的是,術後切莫再穿著不適當的鞋子,否則極可能復發。

錯誤觀念:骨質疏鬆症與退化性關節炎一樣吧!

錯誤觀念:骨質疏鬆症與退化性關節炎一樣吧!#骨折

根據調查發現,七成二的老年人誤以為使用退化性關節炎的藥物能治療骨質疏鬆症。關渡醫院復健科高念慈主任表示,退化性關節炎與骨質疏鬆症兩者皆是老化時可能產生的疾病,前者主要是關節過度磨損而產生發炎及紅腫熱痛的現象,而骨質疏鬆症則是因骨質密度的流失,造成腰痠背痛、身高變矮或壓迫性骨折等現象。事實上,這兩種症狀在診斷及藥物治療上大大不同,民眾千萬不可混為一談。患者求診時若能明確指出某一關節部位疼痛,即會建議藉由X光照射診斷是否有退化性關節炎;而最常使用的治療方法有兩種:口服補充葡萄糖胺,或是注射關節腔玻尿酸來增加潤滑效果,進而改善發炎現象;但是,這兩種方法皆不能有效治療骨質疏鬆症。真正用來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可分為雙磷酸鹽類、抑鈣素、荷爾蒙類、副甲狀腺素類等類別。雙磷酸鹽類藥物是目前市面上最為普遍的骨鬆藥物,主要透過抑制蝕骨細胞的作用,遏止骨質過度的流失;此類藥物分為口服或注射兩種形式,其中口服雙磷酸鹽類藥物的限制較多,使用上將須視每位患者情況而予以處方。另外,抑鈣素藥物則因同時能夠抑制疼痛,較常在患者發生骨折後使用。至於荷爾蒙類及副甲狀腺素類藥物,主要是透過影響人體內分泌作用,調節血中鈣質的濃度達到增加骨質的效果,但因前者在治療上會引發若干後遺症,而後者藥物費用昂貴並缺乏長期的研究支持,所以醫師在推薦病人使用上較為保守。日前曾有一位骨鬆患者,臨床診斷發現患有骨質疏鬆症卻還是堅持僅服用含葡萄糖胺成分的藥物,不久後就因在家中跌倒、引發嚴重的壓迫性骨折而入院。高主任表示,治療骨鬆一定要對症下藥,才能真正遠離骨折的意外發生。而骨質疏鬆症的可怕在於骨密度的流失會使骨骼日漸脆弱,只要一不小心跌倒或受到輕微的外力撞擊就很容易發生骨折。一旦骨折,將伴隨日常生活能力的喪失,嚴重者甚至可能死亡,以髖關節骨折來說,患者發生意外後30天內的死亡率高達一成,而一年內合併肺部感染或心臟衰竭死亡的比率更高達三成。高主任也提到,骨質疏鬆症需要接受長期的治療,若患者使用每天或每週一次的藥物卻在治療過程中發生任何服藥不規律或甚至中斷用藥的情況,將大幅降低治療的效果。」最近陸續有一些新的骨質疏鬆症藥物問世,不約而同地都朝向拉長用藥間隔發展,其中更有一年只需治療一次的新療法,對於骨鬆患者來說更是一大福音。

阿婆骨鬆渾不知 幸靠治療獲新生

阿婆骨鬆渾不知 幸靠治療獲新生#骨折

一名七十多歲的楊老太太,長期因背部疼痛臥病在床,生活起居一切均須仰賴家人的協助,這種無法自由行動的生活,甚至一度讓她動了輕生的念頭,所幸在子女的陪同下就醫接受治療,楊老太太才又重新恢復自由。經過醫師診斷後,發現她的背痛是由嚴重骨質疏鬆症所導致的「壓迫性骨折」所引起的,於是開始接受骨鬆藥物的治療,半年後狀況才逐漸改善;楊老太太回憶起那段痛苦的日子說:「我一直以為沒藥醫了,差一點就不想活了,好在醫生說有的救,總算讓我脫離苦海,真是老天爺保佑!」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黃國烽醫師表示,楊老太太是典型因骨質疏鬆症引發骨折後,藉由藥物治療獲得改善的案例。骨質疏鬆症是一種無聲無息的疾病,往往一瞬間就因外力而導致骨折意外,一般因為公車緊急煞車、上下樓梯不慎失足跌倒甚至是在家中搬動重物而造成骨折的案例屢見不鲜,許多患者往往前一天好端端的,隔天卻從此再也站不起來,人生從此大不同。究竟要如何避免骨折呢?黃醫師建議,屬於骨鬆高危險群的51歲以上、或停經後婦女,一旦發現患有骨鬆,應立即使用藥物治療。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症常用的藥物有三大類:雙磷酸鹽類、副甲狀腺素以及荷爾蒙類藥物,三種藥物安全性皆高,而其中又以雙磷酸鹽類藥物的使用者最多。根據國外的臨床研究顯示,接受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後,約可降低六至七成的骨折發生率。傳統的雙磷酸鹽類藥物需每週服用一次,雖較目前需每天口服或注射的荷爾蒙及副甲狀腺素藥物方便,但即便如此,仍有四成的骨鬆患者在治療六個月之後,就會自行停止服藥。目前已有醫學證據顯示,骨鬆患者若中斷藥物治療,發生骨折的風險依舊存在!臨床上就曾有一名七十四歲的病患,因壓迫性骨折接受每週一次的雙磷酸鹽藥物治療,但卻於使用不久後就自認為病況應該已經改善而擅自停藥,結果不久後又發生二次骨折,臥床數月。骨質疏鬆症的治療目標在於避免骨折的發生,而¬骨折的後果往往很難評估,嚴重者可能造成終身無法行動甚至死亡,並為家庭帶來莫大的負擔。黃醫師叮嚀,停經後婦女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骨頭健康,如果有骨質疏鬆症的情形,更應聽從醫師的建議,適時接受骨質疏鬆症藥物的治療、補充足夠的鈣質和維生素D。而子女也應隨時注意家中長輩是否出現駝背或是身高減少的狀況,並提醒及陪伴家中長輩就醫檢查,避免因骨質疏鬆症導致後果嚴重的骨折。此外,黃醫師也提到,即將有新型的骨質疏鬆症藥物上市,此藥物一年只需治療一次,將可大幅提升患者治療骨質疏鬆症的便利性。未來患者將不再需要擔心因未持續用藥所導致治療效果不佳的問題,一年治療一次就能大幅降低骨折發生的機率!

輕輕一碰就骨折?小心骨鬆要你命!

輕輕一碰就骨折?小心骨鬆要你命!#骨折

前第一夫人日前意外骨折的新聞,引起許多民眾對骨質疏鬆症導致骨折議題的重視。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文哲醫師表示,門診中經常遇到相似的案例,這幾天就有一位長期臥床的脊椎損傷患者,只因為看護進行例行性的搬動,就發生大腿骨折的意外。這種輕輕受到外力碰撞就導致骨折的案例在臨床上其實很常見,而最主要發生的原因,其實就是平常感覺不出來的「骨質疏鬆症」。陳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沉默殺手,經常導致髖部、脊椎等部位的骨折,而復原的時間及耗費的醫療支出更是無法想像。以髖關節骨折來說,每年就花掉健保巨額的經費,造成龐大的社會成本之餘也為患者家人帶來沉重的照護負擔。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老年人一旦發生骨折,約有高達20%會在骨折發生一年內死亡,超過40%必須長期仰賴他人生活。另外,曾經發生脊椎骨折的患者也要擔心第二次骨折的問題,據統計,脊椎骨折患者發生二次骨折的機率,比其它未曾發生過骨折的人高出4至5倍。若要有效預防骨鬆導致骨折的發生,持續接受藥物治療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目前國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患者,僅有15%接受治療,國人對於骨質疏鬆症的危機意識可說是嚴重不足!其實,骨質疏鬆症只要按部就班治療是一種可控制的疾病,目前已有許多治療藥物供選擇,在主要的鼻噴、口服及針劑三大類型中,患者最常使用口服式藥物。然而這些藥物必須遵守諸多服用上的限制較不適合癱瘓、長期臥床,以及腸胃道不好的病人,或是需要同時服用多種藥物以及記憶力較差的老年人。因此,醫師往往會建議這類患者使用針劑式的藥物來治療骨鬆。陳醫師表示,不管選擇哪一種藥物,骨鬆的治療目標還是需要患者長時間的配合用藥才能達到明顯的效果,但陳醫師也表示,能達成這個目標的患者人數實在少之又少,患者一旦停止服藥,骨鬆就會持續惡化。陳醫師也透露,為了降低患者治療上的不方便,今年預期將會有一年只需施打一次的骨鬆藥物上市,屆時除了可以提供骨鬆患者一個更方便的選擇以外,也可以幫助改善患者中斷治療的問題。

骨鬆服藥不持續 骨折依舊找上門

骨鬆服藥不持續 骨折依舊找上門#骨折

蔡老師(化名)原本是一位國小教師,退休後享受著充實、自在的生活,七年前,經診斷同時罹患帕金森氏症與骨質疏鬆症,必須開始接受長期的藥物治療。多年來,蔡老師因面臨藥物服用上的特殊限制,每週有一天必須特別早起並經歷長時間的空腹,以配合服用這兩種不同疾病的藥物,造成她在治療過程中相當大的困擾,並開始對服藥產生強烈的抗拒感而經常自行中斷用藥,結果年初的骨折意外讓她到現在依然臥病在床,生活一切癱瘓。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宋永魁醫師表示,目前國內50歲以上女性每三人就有一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嚴重的骨鬆患者需要長期的接受藥物治療。但研究報告顯示,台灣地區約有四成服藥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半年內就會自行中斷用藥,半途而廢的治療導致成效不彰。國外研究報告顯示,患者使用口服骨鬆藥物十次當中若超過三次未服用,預防骨折發生的效果將大打折扣,與未使用骨鬆藥物者相差不大。目前骨鬆治療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患者持續用藥的意願偏低,尤其若家中的老年人同時接受其他慢性疾病的藥物治療,更容易因需要服用的藥物過多,而對繁瑣的用藥過程產生排斥感進而放棄繼續用藥。尤其老年人普遍記憶力衰退,服藥的過程中往往必須時時依賴子女的提醒,一旦子女疏忽提醒,患者用藥的狀況恐將更加惡化。宋醫師強調,骨質疏鬆症不像其他疾病在服藥後就能立即感受到效果,因此容易造成患者按時服藥的持續力不足,而中斷用藥最嚴重的後果就是發生骨折。據統計,更年期婦女發生骨折的地點有五成是在家中,門診中常有骨鬆患者因為對於骨鬆的危機意識偏低,加上沒有持續治療,直到做家事時一不小心發生骨折的意外,才後悔當初過於輕忽骨鬆的威脅,不但賠上了健康,更造成家人經濟及照護上極大的負擔,嚴重者甚至可能因髖骨骨折而導致死亡。研究顯示,髖骨骨折後第一年的死亡率大約為15~30%,且半數以上的骨折患者,將永遠無法恢復往常的活動力。宋醫師也指出,年底將有一年只要施打一次的骨鬆新藥上市,該藥物成分與目前健保核准的口服藥物相近,主要是能在骨頭中產生長效的作用,以抑制骨細胞的流失,日前已通過FDA的認可並於美國上市。有別於口服藥物在服用時的諸多限制及可能造成的腸胃道副作用,此類藥物一年只需一次的用藥方式,大幅降低用藥頻率,將可有效改善患者對於骨質疏鬆症服藥治療的挫折感,並解決患者中斷用藥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問題。對於那些經常性中斷用藥或必須時時依賴子女提醒用藥的骨鬆患者,將是一大福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