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小時候胖真的不是胖嗎?

小時候胖真的不是胖嗎?#心臟病

常常聽別人說「小時候胖不是胖」,偏偏時代變了,小時候胖,長大之後,還是一樣會胖,而且還有可能更胖。根據一項最新的統計指出,台北市的國中生當中,男生腰圍在86公分以上者,其中三成三有代謝症候群,女生腰圍在78公分以上者,二成五有代謝症候群。所謂「代謝症候群」是指血壓、血糖與血脂雖然尚未達到疾病的標準,卻有可能因數值過高,而增加罹患糖尿病及心臟病的風險。這些腰圍粗大的青少年,在國中階段即有代謝症候群,若不加以控制,長大成人之後,情況很令人擔憂。雅姿診所張瓊文醫師提出,日前有一位年約30歲左右的婦女前到診所要求醫生讓她瘦一點,與醫師諮詢的同時,講著講著,眼淚也跟著掉下來。原來她長這麼大,不管是求學,還是就業,「胖」都是可怕的夢魘。這位婦女蠻胖的,身高158公分,體重68公斤,她說她從小就胖,所以她壓根不相信「小時候胖不是胖」這句話,因為她一直都是胖胖的、圓圓的身材,從來沒滿意過。從小學開始,她的外號,不是「圓圓」,就是「滾滾」,聽得她都不舒服;大專畢業了,在求職路上,也是一路坎坷,她的工作能力並不差,但不管是轉換工作或是升遷,她永遠輸給身材好的女生,她真的不懂,外表真的這麼重要嗎?結果還真的有一位老板,斬釘截鐵地告訴她:「本來就是很重要,因為我們做的是服務業。」聽得她難過極了,她一直認為只是要應徵一般行政性質的工作,又不是要做櫃檯,沒想到也被潑了一記冷水。「圓圓」有朋友在動了抽脂手術之後,身材的確變好了,看得她羨慕不已,也好想試一試,但抽脂手術的費用並不低,「圓圓」找頭路都找得有一頓沒一頓的,實在也沒有多餘的積蓄來進行手術。聽了「圓圓」的苦命歷程之後,其實醫師倒是建議「圓圓」可以藉由食療的方式來控制體重,例如每天飯後服用一杯檸檬汁+乳酸菌的飲料,藉檸檬皮間的檸檬多酚來防止腸道過度吸收脂肪,也因為又加入了乳酸菌,可以幫助腸胃蠕動,達到去油與化解油膩的多重功能,可以說是兼具體內環保。再搭配一些針對局部儀器的重點按摩療程與運動,費用的確也較經濟,雖然需要一段時間,但如持之以恆,效果也不錯!

規律運動、合適身材、心臟血管健康金三角

規律運動、合適身材、心臟血管健康金三角#心臟病

多運動有益健康,但如何正確的運動?重點在於規律的運動,規律的運動可以顯著地降低心臟血管疾病;事實上規律的運動、合適的身材與心臟血管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堪稱金三角。規律運動及合適身材者,比不運動者,較少發生冠心病,就算不幸罹患冠心病,規律運動及合適身材者,也在老年時才發生,且病症較輕微,預後較佳。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兩百萬人死因是歸於長期缺乏運動而。此外,長期大規模追蹤研究顯示,運動對於許多疾病,也有保護的作用,例如降低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鬆及大腸癌的風險;反之,缺乏運動者,較容易發生心臟血管疾病及有較高的總死亡率,即使中年後才改善運動之質與量,也可以降低總死亡率。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心臟內科 王致皓醫師特別指出,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是心血管五個危險因子之一。減低危險因子可以降低心臟病或中風的機會,減少冠心病治療時,繞道手術或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的需要;規律的運動,可以減重也可以降低血壓,可以使“壞”膽固醇及總膽固醇下降,也可提高“好”膽固醇,對於糖尿病患者,規律的運動,可以使身體更有效的利用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此外規律運動,也可以減輕體重,增加運動的耐力,增加肌肉的功能和強度以及身體使用氧的效率。長期中量的運動,合併生活形態的改善,可以顯著地降低心臟血管風險。規律的運動,使得心臟病患者,較早康復且有較好的生活品質,比較有自信心,比較不會感受到疾病的壓力,比較少焦慮。尤有甚者,心臟病患者從事規律的運動,其死亡率會降低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這是心臟病患者需要積極從事運動的一個強而有力之實證。如何運動量才是足夠且適當的?根據美國醫師運動及健康整體報告建議如下:每天中等運動量至少三十分鐘,所謂中等運動量,約等同於每小時輕快走三到四哩的程度,這些運動量可包括任何形式在工作或休閒時的中等量活動,例如騎腳踏車、及游泳。總運動量須等同每星期,有五到七次三十分鐘三到六METs(休息代謝率的倍數,一個MET為休息須要的能量,大約等於每小時70卡;三個METs代表運動的程度約等同於新陳代謝的三倍的運動),或等同每週消耗600到1200大卡路里。以上的研究報告都是指每次三十分鐘累計的活動,不過工作或休閒時多次短暫的日常活動(如十分鐘)也與每天中等運動量三十分鐘,有等同心血管健康的益處,對已達到此標準的人,再多做運動會有更多的好處。很多研究報告,皆使用每周三天,每次三十到六十分鐘、達到百分之六十至七十五的心跳儲率連續的運動為標準,但並不需要很仔細去測量運動時的心跳速度,事實上也不切實際,因為不管任何運動的強度,只要達到中等,皆可有潛在的效益。研究者估計若大部分人可達到建議的活動量,就可下降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心臟血管疾病,例如腦中風、急性心肌梗塞等。由運動的獲得好處,並不須達到馬拉松選手或傑出運動員的程度,事實上,過度運動也會造成運動傷害,膝關節受傷就是常見的例子,從死亡率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只要將由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改為中等的活動,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好處。由美國退伍軍人的研究來看,學者在六年間研究了6213個男性,研究者將身材分為五組,最差的身材與次差的身材,死亡率是最顯著的升高,由身材來比較死亡的風險,最差身材(肥胖者)的比最好身材的,有高達4.5倍死亡率,發福實在不是福。另人驚訝的是,身材對於死亡率之影響程度,竟高過其他造成死亡的危險因子,如抽煙、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等。這個研究強調了身材及日常活動與心臟病、總死亡率有強烈的關聯性。再次應證,規律的運動、合適的身材與心臟血管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堪稱金三角另外有人會關心,運動的會不會引發心臟血管疾病?其風險如何?在運動時,與心臟有關的併發症(如心臟病發或嚴重的心律不整),短期內可能會增加,但這種風險很小,對沒有過心臟病的成人而言,併發心臟疾病的風險,為運動每小時四十萬到八十萬分之一;若以前曾有心臟病史的的成人而言,併發心臟疾病的風險,為運動每小時六萬兩千分之一。重要的是,規律運動的人機會更小,證據顯示,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會比一週運動五次的人高五十倍的心臟血管疾病風險。簡言之,規則運動的人較不會有問題,進一步的說,與我們的認知恰恰相反,大部分(約百分之九十)的心臟病發作都在休息時,而非運動之時,因此運動是安全的。但仍須小心應付,任何不適的警訊,如胸口不適、胸悶、胸痛於正前胸部、轉移下顎、頸部痛或有壓力感,傳到肩膀、手臂或背部等,不尋常的呼吸困難、頭暈或眩暈及心律不整,感覺心跳少了一下、心悸或被重擊感覺,若出現以上任一症狀,應儘速求醫,決不拖延,時間就是生命。如何讓你變得更有活力?首先,大部分的人可以從一天當中,抽半小時從事中等程度的運動,如果你無法每天挪出半小時運動,那就嘗試在日常生活多從事活動,例如爬樓梯上樓而不搭電梯,出門購物走路而儘量不開車,試著多做幾次短時間運動,例如十分鐘的運動,而且持之以恆。,如果你有心臟病或年齡大於四十五歲,且有兩個以上的危險因子,請與醫師專家討論,該如何選擇運動處方,醫學上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運動及維持合適身材,對慢性病患者有重要的助益經由運動來減低心臟血管病的風險,對大眾的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

個性過份積極,患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比例偏高

個性過份積極,患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比例偏高#心臟病

人體的冠狀動脈負責供給心臟本身所需的營養及氧氣,所以非常重要,一旦發生問題,就可能產生一些疾病,從心絞痛、不穩定心絞痛,到心肌梗塞、甚至猝死等,都是目前心臟科領域裡,很常見的疾病,千萬不可等閒視之。新店耕莘醫院 王致皓醫師表示最常出現的問題,應該是狹窄。至於狹窄的原因,用一般通俗的話說是硬化,正確的說法應是粥腫樣硬化。除了冠狀動脈發生粥腫樣硬化外,其他如冠狀動脈痙孿及心肌橋性收縮病變,造成心臟血管隨著心臟收縮跟著變小,這些也會造成心肌缺氧而有心絞痛之類似症狀,但其病因則很不相同。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男性或停經後婦女、年齡(男性45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抽煙(抽煙越多、煙齡越長、越危險)、家族中有冠狀動脈疾病或相關之心臟血管疾病(如腦中風)、高脂血症、膽固醇太高、三酸甘油脂太高或者高密度膽固醇太低等。此外,患有肥胖症、缺乏運動、個性過份積極、帶有侵略性之行為個性的人,在醫療統計上也呈現出冠狀動脈心臟病較高患病比例。由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形成過程緩慢而持續,在早期,通常可以沒有任何症狀,以後的跡象可能是運動、用力,如爬樓梯、拿重物、飽吃大餐後感到胸部不適、呼吸不順暢、胸口悶、胸口痛、空氣不夠,此時冠狀動脈可能有75%左右的狹窄;更嚴重時,連休息、靜坐或輕度的一般活動都覺得胸部不適、胸痛,此時冠狀動脈可能有90%左右的狹窄。對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診斷,由於病患或許有上述症狀,或許完全沒有症狀,通常醫師會利用心電圖、運動心電圖、核醫檢查或壓力性超音波、心導管攝影等來確定診斷。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病,也就是要降低或去除危險因子,如高血壓要好好治療、糖尿病必須控制得宜、戒煙、多運動、合適的體重、避免肥胖、血脂肪過高要治療、飲食上避免鹽份太高及高膽固醇的食物,另外避免壓力太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