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解密謠言》豬油和牛油吃不得?

《解密謠言》豬油和牛油吃不得?#心臟病

小琳是個用功的高三生,與其他同學每天猛K書、考大學不同的是,她每天花好幾個小時看英文報、看美國ABC電視新聞,準備暑假後到美國唸大學。有一天,她在報紙上讀到“French Paradox” (法國矛盾) 這個詞,百思不解,上網查詢之後,才發現一項令她顛覆傳統思考的事實。「法國矛盾」指的是法國人比美國人多吃兩三倍的奶油、豬油、牛油這些飽和脂肪酸,但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卻只有美國人的三分之一。吃傳統油膩膩食物的法國女性,罹患心臟病的機率竟是西方國家中最低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至今美國科學界還是無法完全解釋,因此稱為「法國矛盾」。百年來,美國人把造成心臟病、高血壓、腦中風的元兇指向奶油、豬油、牛油這些動物性油脂,因此才有人造奶油的發明與植物油精煉工業的興起。反觀法國人,南洋各國的人們,每天所吃的都是椰子油、棕櫚油,這些油也和豬油、牛油一樣,是美國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飽和脂肪」。還有台灣的阿公阿媽,吃了一輩子的豬油,也沒有聽說有什麼問題,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植物油與動物油的優缺點其實,現代人腦海中「少吃豬油、牛油比較健康」這個觀念,頗有爭議性。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指出,首頁必須認清的一點是,油脂對人體是非常重要的。無污染的豬油、牛油,並不比大賣場裡熱銷的植物油差。橄欖、芝麻、花生、茶籽這些含油量高的種子,是用傳統的冷壓(Cold Press)方法,將油從種子裡壓榨出來。這些壓榨出來、未經精製處理的油,都是我心目中的好油,也是世界各國傳統的製油方式。但是大豆、玉米、菜籽是怎麼做成油的呢?這些含油量低的種子,必須先曬乾,再用化學溶劑(通常是己烷或汽油)浸泡,將油脂萃取(Extract)出來。由於化學溶劑內的己烷、苯、甲苯具有毒性,殘留量必須控制在幾十個PPM之內,因此煉油工業的水準與油的品質很有關係。豬油一直是台灣農業社會的主要食用油,因此,它反而比剛被發明的精煉大豆油、氫化植物油(反式脂肪酸)來得令人放心。陳俊旭表示,豬油、牛油這些飽和脂肪裡面,含有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這是它最被詬病的地方,因為花生四烯酸會促使身體發炎。但如果多吃蔬果,少吃精緻澱粉,就可抵銷它的壞處。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吃豬油的。這些油雖然含有花生四烯酸,但是,它們也有一些有益身體的優質成分。例如豬油、椰子油、棕櫚油中含有月桂酸(Lauric Acid),它可以抗菌、抗病毒、提升免疫力,這是其他不含月桂酸的液態植物油所沒有的優點。此外,豬油、牛油在常溫下是固態,穩定性高、可耐久保存、不易變質,較耐高溫烹調,比液態植物油(如葵花油、沙拉油)更適合用來炒菜,更不容易氧化產生自由基。所以,下次如果你有機會吃到豬油拌飯或是豬油拌番薯葉,就不必罪惡感太重了。(文案部份擷取『吃錯了,當然會生病!』一書,由新自然主義發行。)

每日勤走健康多 掌握訣竅不酸痛

每日勤走健康多 掌握訣竅不酸痛#心臟病

走路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因現代化的便捷,日漸被荒廢。國民健康局的調查,台灣民眾有40%是缺乏運動或運動量不足的,尤其是坐辦公室的白領階級、26~45歲,普遍都是不愛運動的「懶人族」。男性超過1/3、女性超過2/5,並無參與運動的動機或習慣。無法從事運動的藉口不外乎:沒時間、無適當的運動環境、沒有運動夥伴陪伴、上健身房要花錢…等。名詞-「坐式生活」,指的是個體多以靜態或小範圍活動為主的生活型態,如:朝9晚5的辦公室工作人員,下班後只是坐在沙發上觀賞電視節目。天主教聖功醫院復健科林雪驥主任表示,這樣的生活方式,個人體能會衰退的很快。走路其實是最好的運動,WHO談到如何預防癌症和心臟病這兩大現代文明病時,都直接提醒世人要多走路!運動生理學教授林正常博士指出:「走路是人類最自然的運動,也是最為放鬆的運動,走路可以紓解壓力,放鬆身心,還能讓人腦筋清晰,深入思考,取得靈感。」全世界健走的人口達1億7千萬人,是慢跑人口的4.6倍。足證健走平易可行。運動醫學的研究:走1步,可以牽動到全身95%的肌肉,走30步相當於消耗1大卡的熱量,所以走萬步可消耗至少300大卡熱量,約等於成年人一天所多攝取的熱量。走路是最不具傷害性的運動,每踏出一步,膝-腳承受了1.5倍體重的力量,相對於慢跑卻是2~3倍,快跑更達7倍以上,對於膝關節的傷害最少。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短時間的溫和體能活動 (例如走路10分鐘),對身體健康有顯著的改善。台北醫學院保健營養學系主任謝明哲談到走路的益處如下:降低心跳速率並強化心肌功能、降低體內壞的膽固醇、增加好的膽固醇、燃燒脂肪、幫助控制血糖、鍛鍊結實肌肉、促進新陳代謝、釋放腦內啡。林雪驥主任指出,正確的走路法應考慮以下幾點:■ 距離-「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衛生署的研究顯示,臺灣地區成年人每日平均步行步數約在6500步 (國外相關資料為 5000~7000 步)。最早提出「一萬步」口號的是1960 年代日本九州大學的吉城旗野(Yoshiro Hatano)博士,40多年來已廣泛為歐美引用。■ 速度:(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保健系徐錦興教授建議)(1)  漫步健走 (散步):每小時 4.8 公里以下。適合初入門者(2)  適能健走 (快步):每小時 4.8 到 9.6 公里。適合一般愛好運動者。(3)  強力健走 (快步):每小時 4.8 到 9.6 公里,但增加擺動及負重。適合鍛鍊體適能者。(4)  競賽健走 (競走):每小時 12 公里以上。朝競賽奪標者。■ 強度:每天走30分以上、每週走5天以上,運動後每分鐘心跳加上年齡,等於170下。■ 姿勢:脊樑挺直、抬頭挺胸、縮小腹、雙肩放鬆、臉朝前,視線望向前方15~20公尺。手肘微彎、膝蓋伸直、依循腳跟→腳掌→腳尖方向移動重心,腳尖踢出的幅度向外5~10度,標準步伐=身高 × 0.3。■ 時間與環境:最好的時間在清晨4點到6點(太陽初昇時),黃昏6點到10點間,氣溫在20℃~30℃之間,選擇車少、樹多且空氣新鮮的地方。公園、運動場等場地寬敞、路障較少的地方。不常運動的人一開始可能會雙腿酸痛,來自於肌肉中的葡萄糖燃燒所產生的乳酸,不過身體會自行調整,習慣運動後改利用脂肪酸當作能量時,肌肉便不至酸痛。

吃對食物 讓「心」更年輕

吃對食物 讓「心」更年輕#心臟病

四十八歲風華依舊的劉太太(化名),近半年來常莫名的心悸、發熱、臉潮紅,她聽說這些都是更年期的症狀,也就不以為意。但是最近好像突然間變老許多,上樓梯時容易喘、有疲倦感,體力感覺和以往有明顯的差異。在就醫求診後,雖然心雷圖檢查出身體沒有病變,身體卻感覺老了。像這些症狀,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張靜芬指出,更年期以後的女性,比較容易罹患心臟病,因此控制體重與規律的運動是非常重要的。為了保住臉上的青春,可以塗抹除皺精華液,可是要怎樣才能保持一顆年輕的「心」呢?「心臟病」是心臟本身或是心臟主要大血管發生了病變,病因多數是源於長期累積的動脈硬化,並非一天造成。根據衛生署「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的統計報告,心臟病在1979年已位居第四名,然而近年來因為肥胖人口的比例增加,罹患動脈硬化的年齡年輕化等因素,心臟病於「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的排名更居高不下,甚至到2004年就竄升為第二名(僅次於癌症)。張靜芬營養師表示,這樣的報告提醒我們,預防心臟病不能只是知識的進步而已,民眾必須把知識化為調整自己的生活和飲食習慣的力量,保養心臟比治療心臟病更為重要。「你的心臟有多年輕?」正好是今年九月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參加「世界心臟日」活動的主題。醫師也提醒民眾注意心臟的年齡,預防心臟功能提早老化。特別是心臟病的高危險群:高血壓患者、血膽固醇過高或有抽菸習慣、肥胖、缺乏運動、精神壓力、停經後的婦女,更應把生活及飲食的調整視為當務之急,才能即時中止心臟早衰的發生。張靜芬營養師表示,維持「一顆年輕的心」,生活及飲食必須注意減少油、鹽、膽固醇、精製糖,以及增加膳食纖維,戒菸且盡量避免吸入二手菸。每天或每週至少三次運動,每次運動時間最好超過卅分鐘以上;安排舒壓的活動,規律作息,培養開朗積極的人生觀,若是感到身體不適,最好盡快就醫治療。此外,適時接受荷爾蒙治療,補充抗氧化劑,也可調整更年期間不適。綜合以上有關預防心臟病的飲食調整,若將它們落實於六大類食物,張靜芬營養師建議,可參考以下幾點保養心臟的飲食處方:○ 建議吃1. 蔬菜類:每日三碟低油烹調的蔬菜2. 水果類:新鮮的水果(拳頭大)兩份3. 五穀根莖類:未精製的穀類、根莖類、豆類4. 肉豆魚蛋類:瘦肉、魚類、非油炸豆製品5. 奶類:脫脂奶、低脂奶6. 油脂類:橄欖油、芥花油、黃豆油7. 烹調方式:清蒸、水煮、涼拌、燉、滷× 要避免1. 蔬菜類:油炸物,或醃漬物2. 水果類:醃漬水果、蜜餞3. 五穀根莖類:精製白米、白麵及其製品4. 肉豆魚蛋類:肥肉、豬皮、內臟、魚卵5. 奶類:全脂奶、鮮奶油6. 油脂類:豬油、牛油、奶油、植物奶油7. 烹調方式:油炸、油煎、油酥預防心臟病的發生要從預防動脈硬化的基本功做起,想保持年輕的「心」,就不要忽略保養哦!

高油脂飲食習慣爆危機

高油脂飲食習慣爆危機#心臟病

根據健康吉美健檢中心調查顯示,96年度大台北地區民眾膽固醇異常率超過28%,平均每3-4人當中就有1人血脂異常,其中又以31至45歲民眾為血脂過高的危險群!楊培鎮院長表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有三高:高血脂、高血糖以及高血壓;除了血糖及血壓外,高血脂的發生率有逐年提高的趨勢。最主要造成血脂升高的原因就是飲食不正確。根據健檢中心日前進行的國人飲食習調查發現,大台北地區血脂異常民眾每人一年約喝掉203杯奶茶,比血脂正常者140杯奶茶足足多了四成以上。如果光以奶茶的飲用量統計,大台北地區每年約喝掉將近6,150公噸的奶精。此份報告也分析出,血脂異常及患有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普遍有外食習慣,且早餐偏好三明治、蛋餅以及漢堡等速食。楊醫師說明,長期攝取高油脂、高熱量的食物,易造成血脂異常。一般市售的早餐往往隱藏油脂添加過高的問題,民眾更該慎選搭配的飲品,尤其是添加奶精或含糖量高的飲料應盡量避免,因奶精中可能含有高比例的反式脂肪,將嚴重影響民眾的血液健康,長期過量攝取也會造成肥胖及心血管疾病。若要改善血脂異常,建議可多攝取大豆類製品,例如豆腐及豆漿,因為豆類製品中含有豐富大豆蛋白與大豆異黃酮成分,經過臨床證明可以有效降低血中總膽固醇,並且可以增加血管彈性達到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早餐如果不能避免主食的油脂攝取量,但至少可以把奶茶換成像豆漿這種比較健康的飲品。楊醫師也提醒,在調查中發現有七成民眾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血液是否健康,其中卻已經有兩成的人明顯符合肥胖的標準,更有三成具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病史,這些人如能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在血脂異常初期就能夠透過飲食及運動改善的話,是可以降低未來只能依賴藥物治療的機會。

照顧慢性疾病,台灣每年花費2600億

照顧慢性疾病,台灣每年花費2600億#心臟病

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慢性疾病已成為許多現代國家的主要死因。台灣地區,近年由於社會高度工業化,已改變了民眾傳統社會結構及生活方式,隨之而來產生很多現代文明病(或生活方式疾病),醫學上稱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即現今普遍通稱的「慢性疾病」。在台灣地區,民眾對於慢性疾病觀念仍是很不確定。臨床慢性疾病是指那些沒法在六個月內根除,又需要長期監控及後續處理的疾病;而民眾最常理解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肝炎、癌症、中風、心臟病等。若更深入了解慢性疾病在台灣的流行率,可以從健保申報資料中,透露一些本土慢性疾病的實際情況。1.在所有納保人口中,六十五歲以上民眾有80%罹患一種以上的慢性疾病;在四十五歲以上的原住民被保資料中,有四分之一人口罹患一種或多種的慢性疾病。2.全年住院病患申報資料,60%住院原因是由於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全體納保人死亡申報,其中70%的死亡原因是慢性疾病。3.費用支付統計,其中癌症有二十七萬八千七百三十五人,年健保醫療費支付三百四十億元;慢性腎衰竭五萬零二十二人,年支付三百零七億元;呼吸器治療病患兩萬九千三百九十五人,年支付兩百五十六億元;慢性精神病十六萬三千五百四十六人,年支付一百二十億元。重大傷病卡持有人,共七十四萬六千人,84%持卡者屬於慢性疾病,健保總預算每年支付約四千億元,慢性疾病約佔67%,約兩千六百億元。4.據專家推算,因為慢性疾病照顧,私人支付處理連動照顧費用約六百二十億至七百八十億元。從這些數據得知,慢性疾病照顧費用是相當驚人並消耗巨大社會資源,所以醫界應全力去照顧這些病患。探討慢性疾病成因,知道它們具有多重致病因素。由於慢性疾病多發生在中年時期,發病時間很長,病況會從中壯年期延展到老年退休期。研究觀察慢性疾病,梅醫師指出以下四點即為慢性疾病所衍生的共通路徑。一、症狀持久,不同慢性疾病症狀會日漸增加。二、納保人會連續耗用多種藥物。三、患者思考模式較偏向負面思維,治療過程中有許多情緒性的行為反應,久而久之慢性疾病會影響個人對疾病的責任承擔,常會錯誤判讀疾病與誤解治療目標,結果過度依賴醫療資源。四、在社會及工作環境方面,由於適應不良,患者及家屬需要長時間照顧慢性疾病,因而生活品質低落、價值觀偏差、健康長期受損, 身心靈各方面虛耗深廣。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在未來十年,全球將有三億八千八百萬人死於慢性疾病,其中約八千萬病人將發生在同文化、同種族的大中華地區,僅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等疾病,將帶給這地區至少五千五百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因此,未來如何應該慢性疾病所消耗的巨大社會資源,是全球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心臟病患者進行人工植牙的風險評估

心臟病患者進行人工植牙的風險評估#心臟病

近年來,人工植牙雖然已經取代傳統需要磨鄰近牙橋或配戴不方便的活動假牙,但對於患有心臟疾病的患者要接受人工植牙,〝心〞 仍不免有許多顧慮,想到人工植牙好像要開刀一樣,到底可不可以是民眾不經要提出疑慮的。德威牙醫集團 廖偉民醫師表示,在接受一般的牙科治療時,一些有侵入性的治療過程,如拔牙、洗牙、牙周手術案,會提高血中帶菌的機會。事實上,一般的血中出現少量的細菌,大多是短暫的,而且數量少,並不會造成傷害,而且身體的免疫防衛系統,也會對於一些致病菌產生抵抗防衛的能力。若菌血狀況不斷發生,而且滲入的細菌數量大量增加時,長期累積結果,即會增加慢性疾病的發病風險。因此一些患有全身疾病的高危險群,如有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置換有人工心臟瓣膜或換心等病患,在接受人工植牙前,應先照會心臟科醫師,在病情穩定控制之下再進行人工植牙。在人工植牙手術前,均要預先服用抗生素,以免因細菌感染所造成的感染性心內膜炎。而且也要加強口腔衛生的保養,有牙周病的鄰牙也適當的處理治療。廖偉民醫師進一步說明,許多研究顯示,因牙科治療或人工植牙而引發的感染性心內膜炎機會,並不如想像的多,反而是長期累積無症狀的菌血狀況影響更大。且新一代的人工微創人工植牙方式,使得手術範圍更小、傷口更少,大大提高了其安全性,因此心臟病患者要接受人工植牙將不再是個難題,只需與心臟科醫師、人工植牙醫師妥善配合,一樣可以擁有一口好牙。

不明熱持續兩個月 泰籍男子心臟遭感染 命險不保

不明熱持續兩個月 泰籍男子心臟遭感染 命險不保#心臟病

當身體持續出現間歇性的發燒症狀時,可千萬別輕忽大意!日前,一位任職於台中縣某工廠的泰籍勞工,因呼吸不順與持續發生兩個月的不明熱,到光田綜合醫院看診,經心臟科醫師診斷與檢查後,發現該名男子竟是罹患了細菌性心內膜炎,且因延誤治療,症狀已相當嚴重,不僅心臟的兩個瓣膜遭到細菌的嚴重侵襲,還合併肺積水與心臟衰竭,病況十分危急。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外科郭達智主任先為患者注射兩週的抗生素,稍微緩解病情後,再施以心臟手術,並爲其裝設人工瓣膜。如今這位泰籍男子已漸漸恢復健康,順利出院,但因心臟受損嚴重,未來仍須長期調養,暫時無法勝任原本高勞動力的工作。其實,這位泰籍勞工從兩個月前就已經持續出現「不明熱」的症狀,常常因不明原因發起燒來,體溫大約都在38~39度之間,因為過一陣子就會退燒,所以輕忽了病情,延誤就醫。直到兩個月後,細菌已嚴重侵蝕心臟,並造成肺部積水、呼吸急促、心律不整和心臟衰竭時,才緊急到醫院治療。當時醫師評估,即使施以手術,成功機率也僅有50%,幸而在光田綜合醫院心臟科團隊的全力救治下,這位泰籍男子才順利挽回生命。郭主任表示,細菌性心內膜炎是心臟內膜或瓣膜受到細菌感染而引起的病症,細菌的傳染管道大部分是透過口腔內或身體其他部位的傷口進入血液中,然後藉由血液傳輸,侵襲到心臟,因此有不少患者是在接受牙科治療或因為其他原因受傷時不慎受到感染。感染後因白血球包覆細菌,會產生一或多個菌塊,所以透過超音波可檢測出病灶,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另外,血液培養也是目前普遍採取的檢查方式。郭主任指出,當症狀尚不嚴重時,透過抗生素就能有效控制病情。但如果抗生素控制效果不佳,或心臟瓣膜受損嚴重、發生心臟衰竭,或衍生的菌塊隨血液侵入其他器官,有造成栓篩性腦中風、腎衰竭、肺水腫等併發症的危險時,醫師就會考慮施以手術治療。醫師提醒也民眾,由於患病初期多只出現發燒症狀,許多民眾誤以為是感冒而延誤治療,所以醫但出現不明熱、反覆發燒或發燒不退等症狀時,最好儘快到醫院進行詳細的檢查,而在疾病的預防方面,因為口腔中的細菌非常多,所以平時應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若是身上有傷口時,更要小心處理傷口以降低細菌侵入的機會。

「癮君子」心臟病高危險群

「癮君子」心臟病高危險群#心臟病

心臟是一個中空的肌肉組織,約拳頭般大小。位於胸骨後胸腔內,負責輸送血液至全身。一般健康的人每天心跳約十萬次,要打出八千公升以上的血液,而且每天廿四小時不眠不休。為了維持這樣長年不休的劇烈運動,心臟本身也需要充足的養分與氧氣,而環繞在心臟表面的冠狀動脈,就是供應心臟氧氣和養分的重要血管。台東基督教醫院內科醫師 林文雄指出,心臟本身所需的氧氣和養分主要靠三條冠狀動脈供給,只要這些血管保持健康,心臟就能保持完整的功能。當供應心肌血液的任何一條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時,就會阻斷心臟的氧氣及養分供給,導致心臟缺氧,抑制心肌收縮,使心臟無法搏出正常量的血液,甚至損及控制心律的傳導系統,引起心衰竭或心律不整而導致死亡。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即是冠狀動脈狹窄或堵塞,通常是由於動脈粥狀硬化後形成一種類似脂肪沈積的瘢塊所造成。當已形成的瘢塊撕裂或破裂後會造成血液凝集,形成血塊阻塞冠狀動脈造成心臟缺氧,這種情況叫做冠狀動脈栓塞。而心肌某一部位的血液減少供應造成心肌的損傷或死亡叫做心肌梗塞。所以對於冠心病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造成冠心病的危險因子眾多,冠心病已確認的危險因子可分類如下。一、終生無法改變者:遺傳基因、種族、年歲增高。二、可改變的:高血壓:比常人的機會多2.5倍。糖尿病:女性患者有心臟病的機會比一般人多1倍,男性多50%。高脂血症:膽固醇過高,患心臟疾病的機會比普通人多3倍。肥胖症。抽菸:吸菸人士比普通人的機會多2.5倍。家族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