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

常態性久坐、超時工作 當心過勞症上身

常態性久坐、超時工作 當心過勞症上身#胸悶

根據臺北市96年死因統計,心臟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分別佔中年族群(45-64歲)十大死因的2、3名。缺乏規律運動、肥胖、高血壓、膽固醇過高、糖尿病、有抽菸習慣、有家族早發性冠狀動脈心臟病史,以及爭強好勝的人格特質,都與心臟病的發生息息相關。而大客車駕駛因工作時需久坐,若缺乏規律運動,容易成為心臟及腦血管疾病之高危險群。疲勞原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只要適當的休息,短時間內就可以恢復。但是,愈來愈多的疲勞致死或意外案例,讓人不得不正視過勞的問題。臺北市衛生局96年針對臺北市職場員工進行身心健康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三成的調查對象每週工時超過48小時,遠高於法定工時標準及全國工時常模;在自覺工作壓力方面,有32.8%的工作者「常常」或「一向」感到工作壓力很大,此比率顯著高於2004年全國受雇者(19%)。所謂的「過勞症」在醫學上的正式用語是「職業引起急性循環系統疾病」,指的是工作壓力與職業因素所引起的腦血管以及心臟疾病的急性發作。其判定必須考量工作的規則與職業的特異性,是否有超出尋常工作的特殊壓力之事實,如不規律的工作、工作時間過早、輪班、夜班或在工作現場猝發的急性疾病……等。常見過勞之工作行業為:駕駛、勞動時間長、長期站立或姿勢不良、輪班制……等等。預防過勞首要條件是認識過勞,過勞症初期為工作壓力影響情緒的症狀,患者常有「感覺憂鬱、心情低落」,「難以入睡、易醒或早醒」,「做什麼都沒有興趣,一直快樂不起來」,「很想換工作,但又沒辦法離開」等情緒症狀。若此時沒有適當休息,緊接著身體出現不適的現象,包括:頭痛、噁心、暈眩、肢體麻痺無力等腦血管疾病之症狀,或胸悶、胸痛、冒冷汗、臉色蒼白、呼吸急促等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症狀就會發生。衛生局提醒您,疲勞為身體防禦機能中的警告訊號,即勞動生活中達到上限之前的一種安全警覺措施,因此不必太擔心疲勞的發生,重要的是要避免過度勞累,同時採取積極性的恢復疲勞措施。有關過勞症防治手冊之相關資訊,歡迎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 http://www.health. gov.tw/ )或上職場健康促進互動網( http://www.healthcity.net.tw/workhealth/ )查詢。

安神抗失眠 中醫證治主調和陰陽氣血

安神抗失眠 中醫證治主調和陰陽氣血#胸悶

您最近常常睡不著?或者很容易驚醒?常有些人會說有好長一段時間不易入睡,白天常常無法集中精神或者常覺得記憶力減退等症狀,除了服用安眠藥外,從中醫觀點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呢?在中醫醫學中「不寐」,即一般所謂〝失眠〞,症輕者入寐困難,有寐而易醒,有醒後不能再寐,亦有時寐時醒等,嚴重者則整夜不能入寐。在西醫對睡眠障礙的定義:一種睡眠的質或量令人不滿意的情況,且持續一段時間。抱怨睡眠潛伏期過長、夜醒的頻率增加或睡眠無恢復性,而失眠持續時間至少四週以上,失眠頻率為每週三次以上。失眠可引起病人焦慮、抑鬱,或恐懼心理,並導致精神活動效率下降,妨礙社會功能。不寐常見於西醫學的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症等。奇美醫院中醫部主任-劉鳳醫師表示,一般中醫認為正常的睡眠,依賴於人體的〝陰平陽秘〞,臟腑調和,氣血充足,心神則安定。不寐病位多在心,主要指神明之心,與肝、膽、脾、胃、腎關係密切。臨床症狀有虛實之別,虛証大多由於陰血不足或氣血虧虛,治療多以滋補肝腎或益氣養血;實証宜清火化痰,消導和中。劉鳳醫師指出,臨床上有以下幾種類型,治療多以調整陰陽為原則:心脾兩虛型:其症狀有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四肢無力、精神疲倦、飲食無味、氣色不好、胸悶胃口差,可服用歸脾湯。陰虛火旺型:其症狀有心煩不寐、心悸不安、精神焦慮、容易生氣、頭暈耳鳴、健忘、腰酸夢遺、五心煩熱、口渴咽乾,可服用黃連阿膠湯。心膽氣虛型:其症狀有不寐多夢、易於驚醒、膽怯恐懼、遇事易驚、心悸氣短、倦怠、小便清長或虛煩不寐、形體消瘦、面色蒼白、易疲勞或不寐心悸、虛煩不安、頭目眩暈、口乾咽燥,可服安神定志丸。痰熱內擾型:其症狀有不寐頭重、痰多胸悶、心煩、嘔惡噯氣、口苦、目眩或大便秘結、一夜難眠,可服用溫膽湯加黃連、瓜蔞。肝鬱化火型:其症狀有不寐、急躁易怒、嚴重者徹夜不寐、胸悶肋痛、口渴喜飲、不思飲食、口苦而乾、目赤耳鳴、小便黃赤或頭暈目眩、頭痛欲裂、大便秘結,可服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除了以上類型外,在日常養生也可以運用食療的方式來促進睡眠,平時在家可以煮些藥膳來改善睡眠,劉醫師提供下列食療以供參考:生大棗、桂圓、核桃、蓮子共煎湯,可酌加冰糖或紅糖沖服。白木耳燉冰糖。蓮子粥:蓮子去心、芡實、鮮荷葉加適量糯米,煮粥食用。核桃芝麻丸:胡桃仁、黑芝麻略加,掐成泥作丸服用。另外可以經常按摩穴位如:兩耳神門穴、兩手腕部之神門、靈道、通里及內關穴,上述穴位皆有定心安神的效果。對抗對失眠,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情愉快尤其重要,盡量避免情緒激動,適當的活動及規律的生活作習,都能有直接助益。劉醫師建議,有失眠現象的民眾,治病宜早;按時服用藥物,可配合氣功及心理治療。此外,因失眠証型諸多,如何辨証分治,選方用藥,須有賴於專業合格之中醫師處方用藥為宜。

胸悶、心絞痛心肌梗塞找上門?

胸悶、心絞痛心肌梗塞找上門?#胸悶

準內政部長廖風德因急性心肌梗塞病逝,引起一陣嘩然,其實心血管疾病是累積而來的,早期出現的小症狀,例如血壓、體重上升,或是眩暈、心悸很容易被忽略,等到出現胸痛症狀才警覺健康狀況出問題了時,已對生命造成威脅! 《引發心肌梗塞的危檢因子》心肌梗塞是指心臟的冠狀動脈血管阻塞,使供應心臟肌肉的血液和氧氣中斷,造成心肌受損甚至壞死,使得心臟收縮功能變差,容易造成心臟衰竭之變化。由於國人飲食習慣改變、運動量減少,膽固醇、血壓、三酸甘油酯及體重均有增高的趨勢,一旦出現上述「四高」症狀,伴隨著脂肪肝或腰圍變粗,即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若再加上忙碌的工作、壓力大、抽菸、應酬喝酒或有家族病史,更容易引發心肌梗塞。根據聯安診所統計2007年13,000位受檢者的十大健康異常排行中發現,高達48.8%的受檢者有體重過重的現象;35.8%的人總膽固醇偏高;33.2%的人血壓偏高;20.5%的受檢者三酸甘油脂偏高,分居第3、5、6、9名,且男性的異常比遠高過女性,顯示男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相對較高。過去一年接受64切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CTA)檢查的184位受檢者中,有高達一成(19位)受檢者血管阻塞比例超過60%,必須立即接受治療;八成的受檢者出現血管狹窄、血管壁上有斑塊及鈣化點等情況;完全沒有異狀者僅佔一成,顯示心血管健康狀態普遍不理想,若不及早診斷、治療,恐造成難以彌補的憾事。一位46歲的男性受檢者為例,平常自認健康沒有問題,但運動或爬樓梯時經常出現胸悶現象。在於聯安診所進行健診時,雖然心電圖及心臟超音波並未發現異常,醫師依據他的主訴,建議接受64切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CTA),結果發現心臟三條主要動脈阻塞兩條,由於評估較不適合心導管手術,最後以心臟繞道手術打通兩條阻塞的血管,才挽回健康。《定期檢查 解除致命危機》其實,心肌梗塞的發生並非無機可循,當出現胸悶、心絞痛、呼吸不順暢、上腹痛、下巴酸,合併冒冷汗、頭暈、噁心、左上臂麻木等症狀,即可能為急性心肌梗塞的前兆,應掌握黃金救緩時間,立即送醫診斷、治療。納祖德醫師指出在飲食方面亦可多加注意,建議採低GI飲食法,注意少油、少鹽、低甜度,避免攝取過量的動物性脂肪,每日五蔬果再配合規律的運動,以落實平日的健康保養,並且養成每年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充份了解身體的健康狀態,一但發現警訊才能及早治療、遠離致命的危機。《心血管疾病的階段性檢查建議》「基礎版」心血管健診:了解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狀況,以及了解心臟收縮能力或是否缺氧。1.) 一般檢查—腰圍、體重、血壓2.) 體脂肪率/胸部x光/心血管病變危險因子血液檢查3.) 三酸甘油脂(TG)、總膽固醇(T-CHO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心臟血管疾病危險因子(T-chol/HDL)、高敏度C反應蛋白(HS-CRP)、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4.) 心電圖「進階版」心血管健診:若有心臟病家族史或是疑似胸悶痛等症狀出現時,建議進行進階版心血管檢查。1.) 心臟超音波2.) 頸動脈超音波3.) 運動心電圖4.) 24小時連續心電圖5.) 腦利納胜 pro BNP6.) 動脈硬化儀7.) 64切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8.) 腦神經血管磁振造影MRI/9.心血管鈣化分析「保養版」心血管健診:透過功能醫學深入了解有關心血管系統的健康狀況。1.) 心血管系統健康評估2.) 氧化壓力分析3.) 全套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4.) 保健基因分析延伸閱讀: http://www.lianan.com.tw/2007/

疲倦嗎?小心成為亞健康一族!

疲倦嗎?小心成為亞健康一族!#胸悶

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針對十萬人次受檢者的健診記錄中發現,近8成民眾均有亞健康症狀出現,如果你有以下七大亞健康症狀,就要特別注意。七大亞健康症狀分別1.疲倦/精神不濟、2.睡眠品質不良、3.頭痛/頭暈、4.消化道(胃/腸)不適 、5.胸悶/呼吸不順、6.過敏/鼻炎/咳嗽、7.肌肉酸痛!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亞健康指的是人體介於健康和疾病間的臨界點,可往好的方向恢復健康,也可往壞的方向發展疾病,若長期忽視便可能衍生疾病,引發健康危機!40多歲的王小姐,長期以來一直有過敏、易疲累的困擾,平日外出逛街才半小時,身體累積的疲憊感就像經過激烈運動一樣,可是透過各項檢查,卻一直找不出造成身體不適的原因,也苦於無法改善。許多民眾都有類似王小姐的情況產生,但由於還稱不上嚴重疾病,因此常常加以忽視,殊不知身體器官功能已出現問題,長久累積中造成慢性疾病形成。由於一般民眾多認為,沒有生病就等於健康,像疲倦、頭痛等症狀,只要適度休息就會好轉,忽略身體發出的警訊。且過去的醫學觀念裡多偏重疾病的治療,故健康檢查都只在乎提早幫受檢者找出疾病徵兆,卻忘了症狀背後隱含著個人心理、生活習慣等問題。然而健康與每個人基因、目前生理狀況、環境、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與工作壓力息息相關,因此健康檢查應由各種面向去了解每位受檢者「個別化」的問題,在疾病形成前便及早針對治病因子進行改善,徹底落實預防。為了幫助民眾從日常生活中做好健康管理,針對個人的生活習慣進行調整,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引入國外風行已久的預防醫學新思維,成立聯欣診所,以「全人觀點」為中心,創新業界推出「Pr FIN個人化健康資產管理VIP專有照護」服務,由「預防、專業、身體功能、整合、營養」五大元素結合,幫助民眾從生活中落實健康。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醫師提醒民眾:「健康與每個人基因、目前生理狀況、環境、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與工作壓力息息相關,故健康檢查應從全人的角度出發,由各種面向去了解每位受檢者「個別化」的問題,而非只是疾病的篩檢。真正的預防醫學目的是不要發生疾病,最好方式就是從前端的健康管理及保養做起,整合個人所有關係健康的資訊,才能達到健康管理的最佳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