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肩

復健科看什麼病?

復健科看什麼病?#五十肩

復健醫學在美國早在民國36年便被正式認定為一醫療專業,而台灣的復健醫學也早在民國47年便由台大醫院首先創設。台大醫院復健部於民國57年才開始訓練培養復健科專科醫師,雖然住院醫師的養成不易,但至目前為止擁有完整的復健醫學訓練背景的專科醫師已有五百多位了。復健科與內、外其他科等等一樣是一個獨立部門,所以患者可以直接求診復健科專科醫師。臺安醫院復健科醫師 鍾佩珍指出,復健科的診療範圍包含:1.) 神經肌肉系統病變:如腕隧道症候群,手麻,手無力,顏面神經麻痺,腦中風,頭部外傷,脊椎損傷,腦炎,腦瘤等後遺症。2.) 骨骼關節疾病:長期勞動姿勢不正確、常常需提取重物引起的頸部、腰部或膝關節的退化關節炎,坐骨神經痛,骨折後的肌肉無力、關節孿縮,痛風關節炎,脊柱側彎、人工關節置換術後、其它關節疾病及其後遺症等。3.) 軟組織傷害:肌肉韌帶位傷、扭傷、肌腱炎、五十肩、網球肘、媽媽手,電腦族、文書族或需長時間維持某一姿勢引起的頸部上背部肌膜炎,愛爬山、愛走路、愛慢跑引起的足底肌膜炎、先天性斜頸等。4.) 任何不需或不知道需不需要手術治療而想詢問復健科專科醫師意見的疾病。病人除了接受物理治療、藥物治療,其實更重要的是配合日常生活的改變,每半小時休息一下,做做伸展運動、舒活一下筋骨,同時養成隨時保持姿勢的正確,這樣一來要痊癒應該不是難事。當然為了預防此類疼痛和延緩退化關節炎的發生,最好選擇一項自己喜愛又方便的運動,一定要靠自己的毅力持之以恆每日固定半小時的運動,不僅可增加全身肌肉的耐力及力量還可增加關節的柔軟度。

搔不到癢處,小心「五十肩」

搔不到癢處,小心「五十肩」#五十肩

五十肩又稱冰凍肩,醫學上的正確名稱是「粘黏性肩關節囊炎」其特點為活動肩膀時會痛、關節的活動度變差。病患年紀從40歲到70歲都有,罹患率約百分之二,但以年近五十歲的女姓較多。肩膀的外觀明明是正常的也沒受傷,但就是偏偏搔不到背部的癢處,甚至連梳頭、洗臉或是扣胸罩都有困難。五十肩發生的原因可歸類為兩大類,一種是原因不明的原發型;另一種為次發型。臨床上,五十肩的病程可分為三期《疼痛期》期間為六星期到九個月。晚上睡覺翻身壓到患側時可能會痛醒。《冰凍期》期間為四到十二個月,此時關節疼痛減輕但活動度受限。由於手臂上舉、外展、旋轉都受限,所以梳頭、洗澡都有困難。《解凍期》長達六到九個月,此時肩關節的活動度逐漸恢復。臺北縣立醫院 鄭國安醫師建議,治療五十肩最常用的方式為藥物,也就是用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比較嚴重的病患可考慮口服皮質類固醇或局部關節內注射麻醉藥及類固醇。其次為物理治療;物理治療的手法很多,包括熱療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或以超音波、短波、經皮神經電刺激等。若要徹底改善關節活動度則以運動治療最為有效。包括手臂過頭伸展運動、手指爬牆運動、毛巾擦背運動、拉肩運動、鐘擺運動等都是很有效的辦法。實在沒辦法時還可以考慮手術,也就是在全身麻醉下強力活動病人的肩關節,但要小心以免造成骨折或脫臼。也可施行肩關節鏡手術,切開過緊的關節囊。

運動療法治療『五十肩』

運動療法治療『五十肩』#五十肩

『五十肩』主要的症狀是肩膀疼痛及僵硬;以左側居多,但右側亦有可能發生。剛發生時大多數患者會覺得靜止比活動時疼痛,晚上睡覺也比白天工作時疼痛。起先這疼痛時好時壞,也不影響生活起居或工作,但經過一、二個月後,患側肩關節的活動度開始變差,且患者的肩膀也會出現劇痛,生活起居會受到影響。聖功醫院 復健科醫師群表示發病初期,關節活動限制不明顯時,口服抗炎止痛劑、熱療、針灸、電刺激或關節內注射類固醇,確實可以減輕疼痛,但要改善關節活動度,光靠這些方法是不夠的。吃藥、打針或熱療,雖然暫時會讓病人覺得比較不痛,但療效一過,就會恢復原來的模樣。因此『五十肩』的治療,除了熱療、吃藥或打針之外,合併運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肩關節的活動包括:往前上舉、往後上舉、側面上舉、內旋、外轉等。運動時,這五個動作都應包含在內。『五十肩』運動療法並非都要到醫院裡做,但一定要先由專門的醫師或治療師指導,學會整套運動方法後每天自己做。只要體會要領,在家做效果也一樣好。運動的要領是次數多,但一次不必做太久,建議一天做八次(早、晚及三餐飯前、後各做一次),一次運動約五到十分鐘。1.) 鐘擺運動:健側手放在桌上,患側放鬆下垂,利用軀體搖動,帶動肩關節左右、前後移動。若手上握半公斤至一公斤重的物品更可加強效果。2.) 旋轉運動。3.) 手指爬梯運動:面向(或側面站立)牆邊,以手指作上下爬牆之運動。4.) 聳肩運動:肩關節上下、前後移動。        5.) 拉棒運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