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

噪音傷聽力 還會致易怒、身心疲憊

噪音傷聽力 還會致易怒、身心疲憊#頭暈

就讀國中一年級的巫小弟,在學校的實驗課程安排利用聽診器聽人體的心音和脈搏時,同學卻在巫小弟戴上聽診器時,用力拍打聽診器的鼓面,巫小弟當時即感覺頭暈,耳朵聽不清楚聲音,放學後到醫院檢查並住院,經醫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及聽力受損。苗栗大千綜合醫院耳鼻喉科黃山崧主任說,還有國軍官兵經常接受槍械砲彈的訓練,砲彈爆炸聲屬於衝擊性噪音,其噪音持續時間雖然短,但發出的音量很強,若未有適當的聽力保護,容易造成急性聽性創傷,雖身體看起來無外傷,但可能會有耳朵悶塞感、耳鳴、聽力喪失等情況。黃山崧主任表示,太強的聲音刺激會傷害到內耳的感覺細胞,對於聽力有累積性的傷害作用,長時間連續暴露於90分貝以上的強音時,就會嚴重危及聽力。早期噪音性聽力障礙的症狀並不明顯,較早發生的狀況是耳鳴,漸漸地聽力障礙程度加重,會開始聽不清楚別人的說話聲。噪音有害人體健康,不僅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消化不良,亦會引起頭痛、頭暈、易怒、失眠、精神緊張、身心疲憊、工作無法專心等。一旦噪音已傷害到耳朵,幾乎是無可救藥了,受損或失去的聽力無法挽回,因此唯有事先預防才能避免這種不幸。

腦傷後頭痛頭暈 高壓氧治療減輕症狀

腦傷後頭痛頭暈 高壓氧治療減輕症狀#頭暈

腦外傷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外傷,平常腦部是受到硬腦殼形成的顱腔保護。然而一旦車禍或外傷嚴重損傷時,因為大量出血或腦組織瀰漫性的損傷引起嚴重的腦水腫。腦外傷的病患約有20%的患者需要緊急開刀,一方面將血塊移除和止血,一方面將腦頂殼開一個窗戶來解除腦壓,等數周後腦消腫後才將腦殼蓋回去。(圖:病患在高壓氧艙中進行高壓氧治療的情景)另外其他80%的患者雖然有瀰漫性的損傷或微量出血並不一定需要開刀,經加護監控、維持基礎生理指標、用藥物實施腦部減壓等,待病情逐漸穩定。然而這一群不需開刀的病患約30~90%有頭痛的問題,超過50%有頭暈的毛病,其他還有耳鳴及聽力障礙、行為人格異常、注意力無法集中、判斷力薄弱及記憶衰退等後遺症。這些頭痛頭暈的病患約有10%症狀會持續數年,甚至會纏繞一輩子。奇美醫學中心高壓氧科主任牛柯琪說,最近腦神經外科有十餘位病患腦損傷後因為頭暈或頭痛等的後遺症轉至高壓氧治療中心,這些病患受此病痛有一個月之久,有的長達一年,我們開始每天予以他們兩大氣壓的純氧90分鐘一次。大部分的病人於治療第5~6天症狀開始獲得改善,平均經由20餘次的治療以後幾乎完全消失。有的病人甚至於接受高壓氧治療的第1次,頭暈頭痛的毛病就大幅減輕,10次的治療就完全康復。一般認為腦外傷發作後只要生理狀況穩定時,便可開始予以每天1.5到2大氣壓的純氧,至少60分鐘,愈早治療恢復愈早,剛開始一兩週進步最明顯,隨後的進步便緩慢下來,通常平均治療次數為六週到八週左右,視進步狀況予以延長。牛柯琪主任表示,由「腦外傷高壓氧治療的動物實驗」證明:腦缺氧後提早實施高壓氧治療能有效縮小腦受傷的範圍,加速神經功能的復原是經由腦部血管的重建及腦神經細胞的再生。

男子誤信偏方燉曼陀羅根 心跳加速、頭暈險送命

男子誤信偏方燉曼陀羅根 心跳加速、頭暈險送命#頭暈

根據電視媒體報導,雲林北港一名中年男子,因為中風又有風濕性關節炎,幾天前朋友不曉得從哪得來2根植物根莖,聲稱能夠治療風濕疾病,結果男子也信以為真,燉排骨煮湯來喝,男子的妻子表示,才喝一碗而已,差不多1、2個鐘頭之後,他整個身體都發燙,然後心跳加速,出現頭昏目眩、臉色發白症狀,隨即就醫,結果醫師發現男子吃到的是曼陀羅根,引發中毒症狀,幸好及時施打解毒劑之後,救回一命。彰化秀傳紀念醫院的衛教文章中表示,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境內高山又多,地形起伏明顯,造就了植物的多樣性,不過許多植物在美麗的外表之下,卻有著潛在的危險,民眾不得不小心,目前的季節,在郊區野外常見的曼陀羅,曾被三國時期的名醫華陀施行外科手術時所使用,其中曼陀羅的種子,除了具有麻醉的作用之外,現代醫學更提取其中的生物鹼作為藥劑使用。在文章中提到,在台灣常見的曼陀羅有三種,白花曼陀羅、紫花曼陀羅(又稱重瓣曼陀羅)一般長在平野,多是人工栽培,另一種大花曼陀羅多分佈在低海拔山區,這三種曼陀羅花形大又美麗,很容易讓人忽略它的毒性,一般庭院或田邊常見的牽牛花,它的種子及花也具有毒性,中醫用其種子當作峻下逐水劑,用於重症水腫等患者,但由於作用極強,一般也很少使用。另外雲林北港媽祖醫院醫師表示,曼陀羅花整株有毒,一旦誤食,嚴重的甚至會出現意識模糊、痙攣或心律不整,所以醫師提醒民眾身體不舒服還是要就醫,千萬別亂信偏方或是亂吃來路不明的草藥,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保肝草藥Silymarin有效嗎?http://www.uho.com.tw/focus.asp?sid=15&id=377返老還童的關鍵,活用「蔬菜水果+藥草」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8290清潔腸道的王牌「花苞」http://w3.uho.com.tw/hotnews.asp?aid=8289

恐慌症發作別怕 找專家協助最好

恐慌症發作別怕 找專家協助最好#頭暈

恐慌症,顧名思義,指的是反覆的恐慌發作,而且會擔心之後有更多恐慌發作。恐慌症發作時,常被誤認為是一般身體問題,例如甲狀腺方面的疾病、心臟僧帽辦脫垂、心悸、心臟功能不良等。臺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醫師吳佳憬表示,恐慌症發作往往開始於青春期的晚期到成年期35歲左右。發作時會有一段時間感到強烈害怕或不舒服的感受,並突然發生下列四項(或四項以上)症狀,而且在十分鐘內達到最嚴重程度,例如:心悸、心臟劇烈跳動、出汗、發抖、感覺呼吸困難或窒息、哽塞感 、胸悶、噁心或腹部不適、頭暈、失去現實感或感覺失去自我、害怕或感覺即將失去控制、害怕即將死去、麻木或刺痛感、冷顫或臉潮紅。曾經有恐慌發作的朋友,其實不必恐慌,每一百人可能就有四個人曾經這樣發作過。當您有上述這些情形,持續一段時間,而且已經造成生活上的困擾時,可以前往醫療院所精神科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建議與協助,幫助恐慌症狀的改善。延伸閱讀「恐慌症」: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316

暈眩!眩暈?到底該看哪一科?

暈眩!眩暈?到底該看哪一科?#頭暈

暈眩!眩暈?未看診前病人和醫生就先「頭暈」了。頭暈是一種很常見的病症,我們幾乎都有過這種經驗。為恭紀念醫院耳鼻喉科林烱堃醫師表示,造成頭暈的原因很多,牽涉的範圍很廣,此類病人常游走於耳鼻喉科、神經科、心臟科、新陳代謝科、精神科、以及急診室。頭暈病人到底該看那一科?才能得到正確診斷和適當治療,避免不必要的恐慌,耽心得了什麼重病或怪病;以及游走於各醫療科之間而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林烱堃說明,引起頭暈的原因有三大類:心理因素形成又稱為心因性頭暈,例如焦慮、恐慌、失眠、工作或生活壓力過重,換氣過度症候群以及某些精神病的病人,都會有頭暈的症狀。身體生理病變所造成的,此乃因身體生病而造成的又可分為來自與整個平衡系統有關的疾病。如眼睛、頸部肌肉或頸椎、耳朵、平衡(前庭)神經、小腦、腦幹的病變,以及非平衡系統的病變,而是身體其他疾病影響到平衡系統而造成頭暈。如心血管病變,神經內科方面的癲癇、偏頭痛、多硬化症等,貧血,新陳代謝科方面的糖尿病、內分泌失調,以及服用鎮定劑、安眠藥、止暈葯等。正常生理反應的動暈症,即暈車、暈船、暈機以及快速旋轉身體等。據統計約有15%左右的頭暈是心因性或精神因素造成的,而約有20%~40%的頭暈病人,在第一次就診時,是無法確定病因的。如何檢查頭暈的病人?林烱堃解釋,每位頭暈病人都要接受神經耳科學檢查,首先從病人的言語表達能力是否口齒含混不清,以及神態是否昏沈來判斷腦部有沒有病變,第二檢查病人的血壓和耳朵情形,第三檢查有無小腦或腦幹的症狀,如手腳無力,微細動作失調甚或半身不遂,第四則檢查眼球是否有不自主的運動(眼振)出現,第五則是開眼及閉眼站立或走一直線以及閉眼踏步等平衡檢查。以上這些檢查在門診時就可以實施,並不須使用太精密昂貴的儀器。如再配合完整的發病史,百分之九十的病人皆可被診斷出是否有危害生命的嚴重疾病在作祟。很多頭暈病人都會要求做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事實上除非是醫師對病情有所懷疑,才會利用此種檢查來證實臆斷,而不是要靠電腦斷層攝影來排除病因或找出病因,否則有機器就可以診病了那要醫師做什麼。林烱堃提醒民眾,頭暈的治療要能對症下藥,心因性頭暈要找心理精神科醫生幫忙,去除壓力、焦慮、恐慌以及失眠等問題。身體生理病變的頭暈則分別找耳鼻喉科醫生治療內耳不平衡、前庭神經炎。找心臟科醫生治療高血壓、心臟病。找新陳代謝科醫生治療糖尿病及內分泌失調等。近年來神經耳科學乃一專門研究身體平衡的科學發展迅速,神經耳科醫生就成為治療頭暈最能全盤考量的醫生,也就成為看頭暈病人的主要醫生,所以頭暈要先找耳鼻喉科醫師評估!延伸閱讀「頭暈的四大種類」: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134

氣溫驟降 急性眩暈症患者激增

氣溫驟降 急性眩暈症患者激增#頭暈

天氣轉冷,氣溫驟降,急性眩暈症患者激增,年紀較大民眾可能因氣溫變化使得腦部血液循環變差而引發眩暈。藥師提醒說,若未妥善治療,極可能導致中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藥劑科陳佳玟藥師表示,眩暈患者共同症狀是感覺四週景象會繞著自己旋轉,也有病患表示感覺自己繞著某一特殊物體旋轉。這些症狀顯然與一般頭暈不太一樣,因為頭暈並沒有這種「繞轉」感覺。一般患者若發現自己有眩暈情形,一定要趕快就醫,醫生會依病情需要安排做抽血檢查、特殊聽力檢查、眼振平衡檢查、特殊放射線檢查、頸部血管都卜勒檢查,所費時間約需七到十天,即可將眩暈原因檢查出來。陳佳玟指出,只要將眩暈原因找出來,配合藥物治療後,百分之八十至九十患者可以治療痊癒,除非是藥物治療無效,或眩暈頻頻反覆發作而影響生活作息時,才需考慮開刀治療。最近因天氣轉冷,更使得原本有潛在性後腦血液循環不良患者,引發眩暈機會大增,她呼籲民眾多加注意,以免引起嚴重併發症。常被醫師用來治療眩暈藥物可分下列幾類:1.血液循環促進劑:眩暈病患多由於血管循環不良引起,所以常使用血管擴張劑來治療眩暈。由於微血管直徑約3 um,而紅血球直徑約7 um,只是擴張血管還不夠,還要能增加紅血球變形能力和減少血液黏稠度才是理想選擇藥物。常見的血管擴張劑有以下幾種:(1)Gina-ex,俗稱銀杏。可促進腦部循環,抗血小板凝血作用和清除自由基。(2)Euclidan:老字號末梢眩暈擴張劑。(3)Cephadol:具抗組織胺和抗膽鹼止眩暈藥物。(4)Flunarca、Suzin:一種鈣離子阻斷劑,防止鈣離子進入血管平滑肌,抑制血管收縮促進血管擴張。2.神經機能賦活劑:(1)Alinamin F:活性維生素B1,有抗神經炎作用。(2)Methycobal:活性維生素 B12,可加速神經細胞代謝和修護受損神經纖維鞘。(3)Vit E:可促進末梢血液循環。3.鎮靜劑:有Diazepam、Serenal等。4.止暈劑:最著名的就是Bonamine。門診病患常問到,為何要連續服藥3個月?陳佳玟說,這是因為連續服藥3個月復發率較低,再者人體中樞對眩暈代償作用約3個月。判定眩暈治癒與否標準是依病患主觀感受,3個月以上不發作眩暈,所有從前不適感覺都已消失,且客觀上檢查無異常眼振即可認定治癒。一般說來,末梢性眩暈,持續服藥3個月大多可治療成功,約有3成病患甚至需服藥6個月以上。陳佳玟建議,除了藥物治療外,也可讓病患在家自行進行簡單平衡體操。首先讓病患睜眼,兩手平伸,原地踏步五十步。再閉眼,原地踏步五十步。如此早晚各做一次,觀察病患踏步時身體傾斜情況,可評估進步情形。

合歡雪季 愛的醫療元旦上路

合歡雪季 愛的醫療元旦上路#頭暈

花蓮縣秀林鄉合歡山每到雪季,遊客多、意外也多。花蓮慈濟醫院今年承辦合歡山雪季醫療任務,將自元旦起與門諾醫院、衛生署花蓮醫院、國軍花蓮總醫院、埔里基督教醫院合作,在元旦、春節及週休等假期,在合歡山莊及南投縣的昆陽派出所設置醫療服務站,希望透過緊急醫療照護,保障病人的權益並減少災難帶來的傷害。 位在太魯閣國家公園風景區內的合歡山國家森林風景區是夏天避暑、冬天賞雪勝地。合歡山雖不是台灣最高的山,卻是台灣最容易下雪的山區,因為地理位置匯聚立霧溪的水氣,只要溫度夠低就會降雪,在今年十二月五日,已降下入冬以來第一場瑞雪。 合歡山在還沒有設置醫療站以前,幾乎每遇到雪季,都會有遊客死亡的不幸事件發生。八十七年十二月底,花蓮慈院急診部主任胡勝川應太魯閣國家管理處邀請,首度來到合歡山莊進行假日雪地醫療。胡勝川主任說,當時因為高山症、墜落往生者時有所聞,而墜落的原因往往多是因高山症引起頭暈所致,因此唯有預防高山症才能治本,保護遊客生命免受威脅。 當時扛起假日雪地醫療的胡勝川主任,儘管面臨只有交通費、沒有任何經費支援的情況下,仍以慈濟人「哪裡有難哪裡去」,結合個人的力量、人脈和慈濟資源,執行合歡山雪季假日緊急勤務,直到九十四年冬天,由衛生署提出「醫療發展基金獎勵」,經花蓮縣衛生局向衛生署申請,由花蓮縣四家醫院共同守護高山醫療,並連續有兩年在雪季的每一天提供二十四小時待命。 今年經評估因合歡山遊客仍多集中在假日,在考量有效運用資源等條件下,雪季醫療的服務也以週休二日等假期為主。胡勝川主任表示,歷年在合歡山雪季醫療的診斷統計仍以高山症最多,約有六成,再加上常見疾病感冒、腸胃炎、暈車等病症即達九成的病人,病人中以高山肺水腫最嚴重,幸經在供氧、投藥,在醫療站觀察一夜,通常隔天早上即可恢復體力。 花蓮慈院院長石明煌指出,花蓮慈院出勤的人員除了自假參加外,不僅出勤的醫師都是完成高級心臟救命術(ACLS)訓練,護理人員也完成急診創傷訓練課程(ETTC),都是專業的急救醫護人員。石明煌還背起裝滿加護急救器材的背包,他強調,在寒冷的高山,醫療諮詢缺乏,因為有醫療站,萬一有傷患無法移動,醫護人員也可就近協助。 醫療站有可依攜帶式的呼吸急救裝備、創傷急救裝備、加護急救裝備、生理監視器、心電圖、電擊去顫器、頸圈、頭頸部固定器組、軀幹固定器組等,以及氧氣製造機及相關配件。胡勝川說,非假日期間雖然沒有醫護人員駐站,但氧氣製造機等相關配備仍留在醫療站,遊客萬一發現有頭暈、無力、想吐等高山症症狀,也可趕快到醫療站使用氧氣,改善不適。 花蓮慈院承辦今年合歡山雪季醫療任務,自元月一日起到三月一日,元旦連續假期、春節連續假期、及週休二日假期,將由慈院、門諾醫院、署立花蓮醫院、國軍花蓮總醫院的醫護人員輪流出勤,守護合歡山上遊客的健康。昆楊急救醫療站由埔里基督教醫院承擔。

巴金森病友會 從食衣住行改善生活品質

巴金森病友會 從食衣住行改善生活品質#頭暈

花蓮慈濟綜合醫院舉辦巴金森病友會,包括其他腦部退化引起的運動障礙疾病病友,透過經驗分享改善病友在食衣住行上所遇到的困擾。巴金森病是一種慢性腦部退化性疾病。西元1817年,英國的詹姆士‧巴金森醫師 (Dr. James Parkinson) 對一種運動障礙疾病做了以下的描述:「不自主的顫抖併有肌力的減退,顫抖發生在非運動期;軀幹彎曲,站姿前傾;步態會由走路的樣子變成小跑步;但理性與智力並沒有受到影響」。這個發現,使後來的人不斷的研究並了解病因與治療的方法,因此後人就以其名來命名這種疾病。臨床上有顫抖、僵硬、運動遲緩與步履不穩等四種主要症狀之兩種以上。花蓮慈濟神經醫學科學中心設有巴金森治療與研究中心,主任陳新源領得的醫護團隊照護的病友遍及台灣各地,並在去年成立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關懷罹患巴金森病等運動障礙疾病的病友,透過網站、期刊、病友會,方便病友及家屬及取新知、分享經驗,改善生活。活動由陳新源主任主持,院長室主任秘書梁忠詔、社會服務室主任潘國揚也到會場祝福病友。開場的藥劑師黄欣怡以理財的觀念介紹巴金森病的藥物與服用注意事項,把腦部的多巴胺比喻成金錢,腦部多巴胺減少引發巴金森病,服用左旋多巴胺補充多巴胺等藥控制病情,另外還要補充一些會使腦部多巴胺減少等能對抗「偷、盜取多巴胺的小偷、強盜」的藥,進而使病情控制在最好的狀況,因此,如何不讓這「錢」減少的理財觀,也是巴金森病人認真服藥對抗疾病的方法。黄欣怡也強調,每種藥物會有頭暈、嘔吐、排尿顏色不同等多種副作用,病人除需要有正確的用藥知識,避免自己受驚嚇之外,更應該在每次回診中將用藥的不適感反映給醫師知道,由醫師進一步調整用藥或藥量,改善生活品質。護理師李芝緯的護理照護及陳新源主任分享「彼得的家」互動影片,則在生活起居中建議巴金森病友應如何在坐臥行、洗澡中使有運動障礙的行動更方便。例如應穿寬鬆好解穿的衣褲,家中的軟沙發最好外加硬式坐墊、背墊,使病友坐的舒服且起身容易;加強室內照明度,觸控式開關、暢通無阻的走路動線都將使病友生活得更輕鬆。在上午、下午各一場的分組座談中,更由神經科醫師林聖皇、神經外科醫師周育誠與蔡昇宗、復健師陳家慶與連芳誼、藥劑師黄欣怡、營養師童麗霞、社工師黃靖玲等人參與,負責食衣住行等各種領域的諮詢服務,讓病友及家屬透過彼此的經驗分享,以及與醫護團隊近距離的面對面諮詢,暢談生活中的苦與樂。中醫師林郁甯三十分鐘的課程更全程開放給病友發問,爲病友釐清中西醫合併治療的疑問。此次巴金森病友會在下午三點多結束,病友「玩」得很歡喜,神經醫學科學中心爲病友準備的專業課程、分享課程、甚至可口素食餐點等,都很受病友肯定,期待下一次病友會再相聚。另外在午休後,播放由知名舞蹈老師曾馨瑩在婚前爲巴金森病病友錄製的有氧伸展操,病友、家屬、醫護團隊一起做;從臉部、頸肩、腰、手到腳,病友做操後反映佳,並開心地帶著有氧伸展操光碟回家。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