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

頭暈、眼睛發熱 男子日本腦炎誤診為中暑

頭暈、眼睛發熱 男子日本腦炎誤診為中暑#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現正值日本腦炎流行季節,根據疾管署公布最新資訊,國內上週共新增7名確診病例,分別為台南市5例及雲林縣2例,其中6人現仍於加護病房治療中,本年度截至目前為止共10例確定病例,較去年同期多1 例,疾管署表示,接種疫苗是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大熱天工作後頭暈   醫師以為是中暑衛福部疾管署指出,感染日本腦炎患者,曾出現發燒、意識改變等症狀,其中一名52歲患有糖尿病的男性,工作後出現頭暈、眼睛發熱等不適,因最近天氣炎熱,中暑案例激增,起初也被醫師診斷為中暑,後才確診為日本腦炎,目前在加護病房插管治療中。7 名個案近期無出國史,但住家或工作地2公里內均有水稻田、池塘、豬舍或鴿舍等,因此研判感染源就在附近,目前同住家人並無出現不適症狀,衛生單位已前往個案住家及活動地附近,進行環境調查,並全掛誘蚊燈誘捕病媒蚊,同時加強附近民眾的衛教宣導。30到59歲男性為高危險群日本腦炎的流行季節為每年5到10月,其中6到7月是高峰期,病例多分布於中南部,男性占63.4%,各年齡層均有可能感染,而30到59歲為高風險群;日本腦炎的媒介病媒蚊,主要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而豬為病毒的主要增幅宿主,疾管署呼籲,請民眾加強防蚊措施,若需到豬舍、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活動,務必穿淺色長袖衣褲,並在身體裸露處,噴上衛福部核可的防蚊藥劑,以避免遭病媒蚊叮咬而感染。接種疫苗 最有效預防感染疾管署提醒,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接種疫苗,務必確認家中幼兒是否按時完成疫苗接種,以避免感染日本腦炎,而遺留嚴重的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除此之外,台南市目前已針對居住及活動場所鄰近豬舍或水田等高風險地區,提供免費成人日本腦炎疫苗,民眾可前往當地衛生所進行接種,以防感染。

百歲人瑞突頭暈 就醫檢查心跳竟只有31下

百歲人瑞突頭暈 就醫檢查心跳竟只有31下#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中一名102歲的人瑞廖黃惜春,一月底因為突然頭暈、口齒不清,家屬帶她至急診就醫,醫師發現她心跳太慢,每分鐘只有31下,與家屬討論手術放置永久性心臟節律器,已康復返家準備過年。豐原醫院心臟科王敏雄醫師診斷,人瑞阿嬤不是中風是心跳太慢,一分鐘只有31下,正常人心跳每分鐘60~100下,如果三秒鐘沒有心跳,或者低於每分鐘50下,就有昏倒的可能,阿嬤每分鐘的心跳只有31,已經很危險。抗拒手術 人瑞從手術台坐起來王敏雄醫師也說,之前就發現阿嬤有心跳緩慢問題,建議放置永久性心臟節律器,不過家人考慮到她年事已高,擔心手術風險遲遲不敢決定,這次因為急診就醫,才決定動手術。但替人瑞動手術醫師壓力別大,除了人瑞的身體狀況,不能和一般人相提並論,手術最高難度是,阿嬤還從手術台坐起來。原來手術只需局部麻醉,患者是清醒的,阿嬤因為高齡有失智的情況,不容易溝通,她發現不是在自己的床上,抗拒躺在手術台,要從手術爬起來「下床」,醫護人員連哄帶騙也沒辦法安撫,只得注射靜脈鎮定劑讓她「睡一覺」,好在一個多小時手術順利完成,術後恢復良好,10天出院返家。 

手腳麻誤以姿勢不良 沒想到是小中風

手腳麻誤以姿勢不良 沒想到是小中風#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65歲的林姓婦人,時常側躺著玩平板電腦,近日出現手腳麻木、頭昏眼花及視力模糊等症狀,但過一下子就好了,心想應該是姿勢不良造成,無多加理會。直到某天她突發性的頭昏眼花、手腳麻木、虛弱無力、左側身體偏癱、突然失去平衡以及身體的協調能力,經送醫急診檢查後又馬上恢復正常,醫師評估為暫時性腦缺血,仍建議住院檢查治療,但卻嚇壞了全家人。基隆市衛生局指出,由於大腦或腦幹突然缺血,而暫時喪失部分腦部功能,但在24小時之內即完全恢復,稱之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又稱「小中風」,不會對腦部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常見的症狀包括,單側手腳麻木或無力、說話不清或表達困難、單眼視力模糊或有複視現象、失去平衡或協調、眩暈等症狀。24小時內會恢復 易被忽略雖然,這種俗稱小中風發生時間可能只有幾分鐘,最長不超過24小時就會恢復,很容易被忽略。但值得注意的事,若反覆出現,則要當心是嚴重腦梗塞的前兆,所以若有類似症狀出現,應即治療,否則很有可能發生嚴重性的腦中風。衛生局也表示,控制腦中風的危險因子是十分重要,包括高血壓、高血脂、抽菸、糖尿病和肥胖。而要控制危險因子,可經由改變生活型態而達成,如:飲食、運動、減少鹽分攝取及戒菸。如果是再次中風的高危險群,更必須積極地控制危險因子,並按時服用醫師開立的藥物,以降低中風的復發危險性。

婦人頭暈刮痧後 竟無法走路險癱瘓

婦人頭暈刮痧後 竟無法走路險癱瘓#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有位60歲廖女士,在一年前時車禍傷到頸部,當時醫生告訴她,椎間盤突出建議要開刀,但因為害怕手術風險所以拒絕,原以為回家後復健就可以讓症狀緩解。不料有次到田裡工作時突然頭暈,回家由媳婦刮痧及推拿後竟無法行走,當時還以為自己是中風,家屬緊急送往醫院檢查,才發現是頸椎部位椎間盤突出合併頸椎硬脊膜上出血,讓婦人差點癱瘓。椎間盤突出未處理 合併頸椎硬脊膜出血恐癱瘓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陳金城醫師表示,廖女士的頸椎硬脊膜出血,加上之前未處理的椎間盤突出問題,讓神經壓迫更加嚴重,使得病情急驅直下。在進行緊急手術時,先從頸椎後方將硬脊膜出血造成壓迫的血塊清除,再從頸椎前方切除突出的椎間盤,置入融合器加以固定,一次手術解決兩個問題,若沒有緊急開刀處理,可能會造成永久四肢癱瘓,嚴重時則會有生命危險。術後認真復健 她已可以不再仰賴助行器而在術後廖女士表示,當手術後轉到普通病房時,雙腳及左手已經可以微微的動了,讓她相當滿足,只不過回想起當時的病痛,就算打了3次止痛針也沒用,那種痛起來就像骨癌一樣,坐也不是、躺也不是,好像整個神經都緊縮起來,像是有針在刺骨頭一樣,從小到大也沒這麼痛過。除此之外,她在認真的復健之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已經可以不依賴助行器的情形下行走,甚至行動自如的騎著腳踏車,現在的她很珍惜這搶救回來的新生活。

多發性骨髓瘤 標靶藥物存活期超過5至7年

多發性骨髓瘤 標靶藥物存活期超過5至7年#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52歲的阿枝(化名),2年前因不明原因骨頭痠痛、貧血、全身水腫,同時腎功能異常,就醫經過骨髓檢查後,發現阿枝罹患一種名為「多發性骨髓瘤」的癌症,醫師給予口服藥物及標靶藥物注射治療4個月後,目前疾病已逐漸獲得控制。多發性骨髓瘤使骨髓製造過多單株抗體台中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李典錕醫師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骨髓內造血細胞的癌症,一旦正常的骨髓造血細胞空間被癌變的骨髓瘤細胞佔據和影響,會造成貧血,進而產生頭暈、臉色蒼白和運動無力及喘氣。由於骨髓瘤細胞會分泌大量不正常單株抗體,造成蝕骨性病灶,病患容易骨折;也因為血液中有過多從骨髓釋放出的鈣離子,會引起高血鈣問題。若單株抗體過多,更可能傷害腎臟,嚴重會引起腎衰竭。腎功能出問題、骨頭痠痛、頭暈 皆是多發性骨髓瘤的症狀事實上,多發性骨髓瘤分泌大量的單株抗體而使得血液變濃稠,引起血液黏稠度過高症候群,所以病患容易有頭暈、手腳麻木、缺氧,甚至腦中風的可能。而多發性骨髓瘤病患就診時,通常是因腎臟出問題、骨頭痠痛、頭暈、貧血、手腳麻木、抵抗力變差等狀況,經轉診做骨髓切片檢查後,才會被診斷出來。標靶藥物問世 多發性骨髓瘤存活期超過5至7年以治療的角度來看,李典錕醫師說明,10~20年前是以化學治療為主,存活期約為3年;後來自體骨髓移殖出現,讓存活期延長到5年以上。近年來隨著標靶藥物(Bortezomib)問世後,該藥物可以使癌細胞傳遞路徑蛋白質的代謝改變,抑制癌細胞生長,讓病患的存活期延長到5至7年。研究指出,標靶藥物目前發現的副作用是周邊神經病變、帶狀泡疹復發、血球低下的問題,相較於傳統的化療,標靶藥物副作用明顯較少。由於副作用較少,大部分的病人都可以完成療程。醫師解釋,目前健保給付共8個療程,大約高達9成的病患都可以完成療程,剩下一成沒有完成的原因多半是中途改採用民俗療法。李典錕醫師鼓勵病患治療應持之以恆,才能有效控制病情。52歲婦人標靶藥物治療後4個月 目前骨髓已找不到癌細胞診間就碰過一名52歲的婦人,因腎功能不佳,伴隨全身水腫、骨頭痠痛問題,轉診到血液腫瘤科後,才發現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經過半年的口服藥物及皮下注射標靶藥物治療,至今超過2年,這位婦人的骨髓檢查已看不到癌細胞,同時血液也沒有出現單株抗體,這個案的治療成效是完全緩解。李典錕醫師表示,以過去的化療或骨髓移植等治療,病患存活期約為3至5年,然而,標靶藥物可以特異性的阻斷癌細胞生長的機制,平均讓多發性骨髓瘤病患存活期超過5至7年,不管是副作用的降低,或是存活期的延長,讓病患應更有信心。同時也相信未來科技的進步,會有比現在治療更好更有效的方法,呼籲病患要有希望,千萬不可放棄。

真的「無腦」!女子頭暈送醫檢查 竟發現天生沒小腦

真的「無腦」!女子頭暈送醫檢查 竟發現天生沒小腦#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有沒有腦阿!這是許多民眾罵人的台詞,但中國大陸,竟然就出現了一位真的「無腦」的二十四歲女子,日前,這名住在山東的女子,因為嚴重頭暈以及噁心,到醫院就診後,經電腦斷層掃描一檢查,赫然發現,女子小腦部位一片黑暗,原來是天生就沒有小腦,讓醫護人員都驚訝不已。沒小腦 很少人能活到二十四歲根據外媒報導,這名女子日前出現頭暈嘔吐症狀,遂到醫院就診,在診間,女子向醫師說明她平日時常走路不穩,容易跌倒,母親也在旁補充,她到六歲時,甚至還不太會說話,七歲才會走路。醫師聽完後,讓女子進一步做電腦斷層掃瞄,不料這報告一出來,讓醫師目瞪口呆,因為女子沒有小腦,而小腦掌控肢體平衡、語言能力、以及運動等等,常人若小腦有問題,往往會有嚴重性的運動障礙。雖過去也有嬰兒一出生,就沒有小腦的案例,但也都活不久,而這名女子沒小腦,還可以活到二十四歲,的確令人大感震驚,醫師研判,可能致大腦的其他部位,來代替小腦的功能,所以女子才可正常生活。

頭暈又健忘為警訊 頸動脈狹窄恐失智

頭暈又健忘為警訊 頸動脈狹窄恐失智#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65歲的何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病史,但近一年來開始出現頭暈及健忘情形,常常出了門忘記帶鑰匙,經過輾轉求診檢查後,發現右側內頸動脈有80%嚴重狹窄,但尚未出現中風現象。後來,在醫院的建議,接受了頸動脈的支架擴張置放術合併積極的藥物治療,頭暈顯著改善,認知功能測驗結果也顯示短期記憶力及視覺空間表現力都有部份進步。沒有中風現象 仍會罹患失智症臺北榮總神經內科李怡慧醫師表示,頸動脈是負責供應大腦血流最重要的大血管,若出現70%以上的頸動脈狹窄程度的話,就容易發生動脈斑塊的剝落或腦供血不足,造成同側下游的缺血性腦中風。即使沒有出現中風現象,但嚴重的頸動脈狹窄,會損傷大腦白質徑路的連結,進而造成暈眩、輕度認知障礙或失智,且在臨床研究也指出,有多數病人出現認知功能的退化,但他們的腦部磁振造影卻沒有異常發現,而這種血管性失智症僅次於阿兹海默失智症,是高居第二常見的失智症病因,但不同於神經退化性的阿茲海默失智症,血管性認知障礙可以早期預防治療。若出現頭暈、記憶力明顯退化 應盡速就醫檢查根據臺北榮總和陽明大學腦科學中心共同合作,長期追蹤嚴重顱外頸動脈狹窄的民眾,結果發現有4成尚未發生過腦中風或暫時性缺血症狀的患者,已有輕度認知障礙,且透過檢查後更發現,不同於阿茲海默失智症,這類血管性認知障礙的病變位置並不起源於記憶中樞的海馬回,而是在廣泛的額頂葉腦白質出現微結構和功能性連結斷裂。因此,建議有血管性危險因子的民眾,若出現頭暈或記憶力明顯退化等症狀時,應盡速就醫檢查,避免更加嚴重。李怡慧醫師表示,透過腦血管超音波可快速診斷頸動脈狹窄,若是輕度狹窄以抗血栓的藥物治療為主,而嚴重頸動脈狹窄達70%以上則考慮接受介入性治療。

司機頭暈腳軟非過勞 竟是血癌作祟

司機頭暈腳軟非過勞 竟是血癌作祟#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65歲蕭先生是一名遊覽車司機,2年前某天晚上收班停好車,準備返家時,忽然感到一陣暈眩、軟腳癱坐在地,緊急就醫、抽血檢查後發現,白血球指數竟高達4萬多,才知道身體不適並非自己開車太勞累,而是慢性淋巴球白血病導致。蕭先生表示,開車35年來身體情況一向良好,過去曾帶旅行團、連續8天全台跑透透都不成問題,空閒之餘自己也會做些運動,直到某天意外昏倒,檢查確診為罹患慢性淋巴球白血病時,心裡相當震驚。血癌早期不易發現 健檢現形台北榮民總醫院輸血醫學科邱宗傑醫師也表示,慢性淋巴球白血病初期幾乎沒有症狀、不易發現,蕭先生的情況是因為白血球太高,導致血液循環不良,才會有頭暈腳軟的情況發生;所幸蕭先生發現的早,並積極展開治療,目前白血球指數控制良好,病情相當穩定。邱宗傑醫師進一步說明,因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早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容易輕忽,通常大部分的病患都是透過健檢常規抽血檢查發現;但統計指出,18歲以上民眾,一年僅26%做過健康檢查、比率低,呼籲民眾應定期健康檢查,才能提早發現、提早治療。目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及65歲以上、每年,皆可免費健檢一次,醫師提醒可多利用機會,照顧自身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