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

男頭暈貧血 竟是大腸癌3期!

男頭暈貧血 竟是大腸癌3期!#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2歲劉先生,平日身體健康,無特殊病痛,最近常感到暈眩,開車途中需停靠路邊稍作休息,才能繼續駕駛,劉先生至醫院檢查,血紅素只有7.3g/dl,貧血嚴重(正常男性應為13-16g/dl),透過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與斷層掃描,發現是大腸癌第3期,經手術治療後,目前恢復狀況良好。慢性出血 貧血、暈眩大腸癌初期並不會有明顯症狀,一般民眾不易察覺,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莊偉表示,以劉先生例子來說,大腸癌第3期並侵犯到十二指腸,腫瘤所造成的慢性出血,使身體嚴重貧血,時常感到暈眩,一開始以為是勞累造成,後經糞便潛血篩檢,才發現暈眩的元兇原來就是大腸癌,及時手術與化療後,身體狀況逐漸恢復。每年罹癌人數 逾15,000人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民國95年以來,大腸癌發生人數已高居癌症發生人數的第1名,為我國國民最常見的癌症,每年罹患人數約15,000多人,約有5,000多人因此死亡,是10大癌症死亡原因第3位。糞便潛血篩檢 降33%死亡率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依據歐美國家經驗,每1~2年進行1次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吃太肥、不運動 腸癌高危險群大腸癌成因與年齡及飲食習慣有關,脂肪攝取過量、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家族內有大腸癌病史者,都是大腸癌高危險群,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50歲以上民眾應每1~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每5年至少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若有大腸癌病史或家族史,建議40歲開始每3~5年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以提早發現病灶。

按穴道、喝牛奶 助你好眠

按穴道、喝牛奶 助你好眠#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約30%人有睡眠障礙問題,工時長、用腦過度、夜生活豐富、酗酒過量,睡不好導致偏頭痛、精神不濟都是常見的狀況,睡眠是人體的基本生理需求,睡眠期間也牽涉到很多身體系統,如呼吸道、精神及神經系統,許多器官也都在睡眠期間努力代謝工作。口服褪黑激素 頭暈、嗜睡副作用褪黑激素是腦內分泌的一種荷爾蒙,有協助睡眠的功能,天黑時開始分泌,分泌的高峰期約在凌晨2點到4點,褪黑激素在黑暗中才分泌的多,因此若有失眠問題,關燈睡覺更能夠協助精神放鬆,更早入睡,褪黑激素有口服藥劑,在睡前3小時服用效果最佳,市售的藥品多有頭暈,嗜睡、嘔吐的副作用。降低平均體溫、代謝 自然入睡長時間睡眠品質差恐引發精神方面疾病,短時間的睡不好也可能導致頭腦較遲鈍、免疫力下降、記憶力差等症狀,若有失眠問題可以將身體的手或腳伸出棉被外,試著降低平均體溫,讓大腦在低溫時,降低代謝率,調整到想睡覺的狀態,呼吸會越來越平順,自然就會入睡。服安眠藥 睡前半小時到1小時佳如吃了1顆安眠藥仍睡不著,不可再吃第2顆,以免導致罹癌機率增加,服用安眠藥時間,以睡前半小時到1小時最佳,過度服用可能會造成藥物成癮,產生藥物耐受性,造成長期增加藥量,卻越來越無效的情形。牛奶、香蕉、穴道按摩可助眠開業中醫師廖婉絨表示,可以服用牛奶、香蕉、優酪乳等幫助入眠,也可以藉由穴道按摩放鬆身體,另外,可以強迫起床時間,限制每日睡眠的時間,充足日晒也有幫助,如此一來,對於生理時鐘的調整也有很大的功效。

不可輕忽! 頭暈、疲倦恐致命

不可輕忽! 頭暈、疲倦恐致命#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今年一百歲的張阿嬤,六年多前不明原因老覺得頭暈、疲倦、心臟亂跳,連站立起身時都站不穩,一次甚至在浴室不小心跌倒,摔裂了大腿骨,女兒還以為張阿嬷只是因為年邁虛弱,沒想到檢查發現,阿嬤不僅腎臟功能異常,還因為腎臟病變連帶影響造血功能、引起嚴重「腎性貧血」,才會老是不舒服、沒精神、食慾也不好。在醫師建議下,張阿嬤開始使用補血針(紅血球生成素),以提升造血能力,三個月之後,血色素從8.6 g/dL上升至11.6 g/dL,貧血症狀及生活品質都獲得明顯改善,張阿嬤現在仍固定每個月回診評估是否施打補血針,至今已持續治療近五年時間,血色素一直穩定控制在理想範圍。末期腎臟病發生率 世界第一台灣地區腎臟病罹患人數高達200萬以上之多,尤其末期腎臟病的發生率及人數更是世界第一 ,「腎性貧血」是慢性腎臟病患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是因為腎臟功能損壞、造成紅血球生成素缺乏引起的貧血,其診斷標準為血色素男性於13 g/dL 、女性低於12 g/dL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黃秋錦指出,腎功能越不好,貧血的機會就越高,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末期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貧血比例相當高,第四期約有六成貧血,到了第五期竟高達九成以上,其中約有一半比例屬重度貧血者 。第三期以後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應該定期每一到三個月檢查ㄧ次血色素,把握治療良機,腎性貧血適時介入補血針治療,護腎還可延後洗腎,貧血可能是因為缺乏原料所致,例如缺鐵性貧血,也可能是因為造血功能障礙所致,例如腎臟受損的腎性貧血。  

腦震盪駭人?醫:多數居家休養可改善

腦震盪駭人?醫:多數居家休養可改善#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在醫院的急診或者外科門診內,經常會聽到頭部受創的病人或者家屬焦急的詢問醫師「會不會腦震盪、會有後遺症嗎?」、「怎麼還不趕快安排電腦斷層的檢查?」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神經外科陳斯逸表示,腦震盪的症狀有頭痛、暈眩、噁心嘔吐、暫時性失憶、昏睡,並且強調腦部電腦斷層是無法診斷腦震盪的,僅能代表拍攝當時腦部是否有實質性的傷害,由於輻射量較高,醫師會將此檢查保留至最關鍵時刻。腦震盪,望文生義,就是腦部受到震盪搖晃後產生的症狀,是一種症狀表現的統稱。腦震盪的表現範圍很廣,輕度可以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等表現,重症可以暫時性失憶,昏迷數小時至數日來表現。由於頭部的撞擊在最初6小時內常常有續發性的變化(例如遲發性的腦出血、蜘蛛網膜下出血、硬膜上下出血),且發生的機率在不同的年齡層各有不同,因此建議遭受頭部撞擊後有上述症狀的民眾,就醫評估。腦部修復期間 應避免二次撞擊傷害單純的腦震盪並沒有特定的治療方式,多數患者可以居家休養。陳斯逸醫師表示,給予患者寧靜安心的休養時間和空間是好的治療,若症狀造成患者不適,可以給予一些緩解症狀的藥物或是其他支持性療法,但藥物無法改變患者的病程,腦震盪的患者在藥物支持下平均需要2~3週來康復。他也提醒,腦部修復期間,應儘量避免二次的傷害,因為再次的撞擊可能產生非常嚴重不可逆的後果,恢復期間,患者可能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疲弱、疲累嗜睡的表現,均為合理的現象,應鼓勵患者充分睡眠,減少過量的茶與咖啡、菸酒,若精神不濟則強烈建議請假居家休養,切莫勉強工作而造成危險,因小失大。

女子長期頭暈、臉麻無解 竟是腦瘤作祟

女子長期頭暈、臉麻無解 竟是腦瘤作祟#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頭暈是很常見的不舒服症狀,但可別輕忽!像是一名中年女性頭暈已超過一年,每次會暈數分鐘,頭暈時有時會眼前發黑、臉麻、頭痛、胸悶等。做過腦波檢查無異狀,還因此服用精神藥物,最近到台北市聯合醫完仁愛院區就醫,經醫師評估病人的身體及神經系統理學數據皆正常,但進一步檢查後,竟發現右側腦幹附近長了個大腦瘤。頭暈原因多!合併複視、麻木恐是腦部問題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王毓禎醫師表示,一般內科門診患者中,暈眩是第三多的症狀,僅次於胸痛和疲倦。在一般成年人中,約有15~40%的人曾暈眩過。而頭暈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耳科疾患,約佔半數左右,另外一些內科疾病如貧血、甲狀腺、心臟瓣膜問題等也可能造成暈眩。此外,有些人則是因為藥物問題或情緒問題引起的,但仍有2到3成的狀況是無法找到原因,而其中腦部出問題的機會約佔10%。腦部引起的暈眩症狀千奇百怪,有時候連最有經驗的醫師也會忽略。因此,王毓禎醫師建議民眾,若有長期頭暈而找不到原因,或治療效果不佳的頭暈,就應小心評估。如合併腦部症狀如暈厥、複視、眼皮下垂、視覺喪失、半邊臉或身體麻木無力、眼歪嘴斜、口齒不清、進食易嗆、步態不穩等情況,應立刻找神經科醫師評估,以免延誤治療。

肩頸痠痛+耳鳴 小心頸頭症候群

肩頸痠痛+耳鳴 小心頸頭症候群#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肩頸痠痛是許多人常見的困惱,若還出現頭痛、頭暈、耳鳴等狀況,就要當心是頸頭症候群。一位50歲的婦人,多年前脖子受傷後,時常覺得痠痛和僵硬卡卡,還會落枕。曾接受按摩、推拿,但效果不大。且疼痛加劇,除此之外,容易覺得頭暈,有時候還會耳鳴,晚上睡覺常會痠痛而醒來。所幸經復健科醫師,藉由姿勢改正、運動訓練、物理治療加上激痛點乾針治療,症狀大幅減輕。2高危險群:低頭族、久坐姿勢不良者什麼是「頸頭症候群」?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復健科杜育才醫師解釋,頸部是頭與身體的橋樑,也是腦部輸出訊息至身體各部位必經途徑,因此,頸部疾患除了會引發肩頸痛外,亦會導致頭痛及五官症狀,甚至還可能影響身體平衡,出現耳鳴、暈眩、噁心等症狀。而杜育才醫師也提到,3C產品普及,導致現代人不是低頭滑手機、平板,就久坐電腦前,這些人都是高危險群。至於治療則要先從改善日常生活不良的頭頸姿勢或工作環境。因為錯誤的姿勢會加重頸部負擔,長期下來,還會導致肌筋膜疼痛症候群、退化性關節炎、椎間盤突出,甚至頸頭症候群。姿勢端正+運動訓練  從根本改善杜醫師強調,改正姿勢、運動訓練、加上合適的治療,可大幅減輕頸頭症候群症狀,減少復發。而當中的運動就十分重要,不僅可訓練、重建頸部和上背的生物力學,穩定深層核心肌肉,適度矯正頸椎排列,緩解頸部引發的頭部症候群,同時耳鳴、暈眩和平衡能力也能因此得到改善。 

頭暈、視力衰退 小心腦出血奪命

頭暈、視力衰退 小心腦出血奪命#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相信許多人都曾有頭暈、頭痛的經驗,但若是持續性的反覆發作,而且長期藥物治療都不見改善,小心可別輕忽了!一名49歲男子因長期性頭痛,加上嘔吐、視力衰退,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是小腦近第四腦室處出血,所幸開刀後,目前已恢復正常。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吳宗憲醫師說,病患在送到急診室時,已頭暈、頭痛加劇且持續性嘔吐,在電腦斷層檢查後才發現,患者小腦近第四腦室處出血,同時併嚴重腦積水,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疑似腦腫瘤或腦血管異常出血,趕緊安排開刀。手術經由顯微鏡開顱手術從小腦的地方剖開,果然發現裡頭有不正常的血管,而在不破壞其它正常小腦的情況下將不正常的血管移除,並於術後置放腦室外引流管,解決腦積水問題。先天性血管畸形   腦內「不定時炸彈」吳宗憲醫師指出,這種先天性的血管畸形以二十歲以下居多,且每年的出血率約2至4%,當第一次出血發生時,一年之內再出血率高達6%,因而當發生在中年人身上時不易察覺,加上症狀是在腦部內,所以難以預測而且會反覆發生。吳宗憲醫師提醒,雖然先天性的血管畸形就像顆不定時炸彈,會隨時間而變大而難以發現,通常是腦出血時,出現了頭暈、嘔吐、複視或半身無力等才會察覺,但一般還是可以藉由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做出初步診斷,接著由大腦的血管造影術確定診斷。

頭暈、口臭恐肝火旺所致 11點前睡助改善

頭暈、口臭恐肝火旺所致 11點前睡助改善#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現代人工作忙碌、壓力大,使得睡眠不足、白天精神不好,長期下來,會讓身體漸漸的出現各種問題,且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也會造成肝火旺盛,產生口乾舌燥、口臭等狀況,醫師表示,調整飲食習慣及作息,是最好的降肝火方式。常熬夜、壓力大 是肝火旺盛最大原因台北慈濟醫院中醫科楊淑君醫師指出,經常熬夜、情緒起伏、壓力、飲食油膩以及缺乏運動,都是造成肝臟負擔的原因,雖然不至於生病,但可能會出現口乾舌燥、口苦、口臭、頭痛、頭暈、眼乾、眠差、身熱等症狀,長年累月下來,就會對身體造成影響。晚上11點前入睡 有助降肝火睡眠不足會傷肝,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也相信許多人聽過, 11點要入睡,才能夠讓肝臟得到完整的休息,但此說法何來之有?楊淑君醫師說,中醫認為,人體經絡運行有一定的順序,而子時(晚上11點至凌晨1點)及丑時(凌晨1點至3點),分別是運行於膽經和肝經的時間。「肝藏血,主疏泄」是很重要的生理功能,黃帝內經也提及「人臥則血歸於肝」,也就是說肝臟是人體儲存血液的器官,又可以調節血流,當睡眠躺臥時,則血流回肝臟,故在對的時間睡眠對於養肝是一件重要的事。而膽跟肝互為表裡經,在經絡上有相連,功能上有相應,所以才會有11點後入眠的養肝說法。玫瑰花、決明子可清肝熱最後,醫師再次強調,不要熬夜,養成好的睡眠習慣,能助肝臟充分休息,此外,找到適當的紓壓方法,培養運動習慣,都是平時養肝、降肝火的調理身體方式,另外像是玫瑰花、菊花、決明子等,都是很好的清肝熱食材,民眾也可以適當利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