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

腦震盪駭人?醫:多數居家休養可改善

腦震盪駭人?醫:多數居家休養可改善#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在醫院的急診或者外科門診內,經常會聽到頭部受創的病人或者家屬焦急的詢問醫師「會不會腦震盪、會有後遺症嗎?」、「怎麼還不趕快安排電腦斷層的檢查?」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神經外科陳斯逸表示,腦震盪的症狀有頭痛、暈眩、噁心嘔吐、暫時性失憶、昏睡,並且強調腦部電腦斷層是無法診斷腦震盪的,僅能代表拍攝當時腦部是否有實質性的傷害,由於輻射量較高,醫師會將此檢查保留至最關鍵時刻。腦震盪,望文生義,就是腦部受到震盪搖晃後產生的症狀,是一種症狀表現的統稱。腦震盪的表現範圍很廣,輕度可以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等表現,重症可以暫時性失憶,昏迷數小時至數日來表現。由於頭部的撞擊在最初6小時內常常有續發性的變化(例如遲發性的腦出血、蜘蛛網膜下出血、硬膜上下出血),且發生的機率在不同的年齡層各有不同,因此建議遭受頭部撞擊後有上述症狀的民眾,就醫評估。腦部修復期間 應避免二次撞擊傷害單純的腦震盪並沒有特定的治療方式,多數患者可以居家休養。陳斯逸醫師表示,給予患者寧靜安心的休養時間和空間是好的治療,若症狀造成患者不適,可以給予一些緩解症狀的藥物或是其他支持性療法,但藥物無法改變患者的病程,腦震盪的患者在藥物支持下平均需要2~3週來康復。他也提醒,腦部修復期間,應儘量避免二次的傷害,因為再次的撞擊可能產生非常嚴重不可逆的後果,恢復期間,患者可能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疲弱、疲累嗜睡的表現,均為合理的現象,應鼓勵患者充分睡眠,減少過量的茶與咖啡、菸酒,若精神不濟則強烈建議請假居家休養,切莫勉強工作而造成危險,因小失大。

女子長期頭暈、臉麻無解 竟是腦瘤作祟

女子長期頭暈、臉麻無解 竟是腦瘤作祟#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頭暈是很常見的不舒服症狀,但可別輕忽!像是一名中年女性頭暈已超過一年,每次會暈數分鐘,頭暈時有時會眼前發黑、臉麻、頭痛、胸悶等。做過腦波檢查無異狀,還因此服用精神藥物,最近到台北市聯合醫完仁愛院區就醫,經醫師評估病人的身體及神經系統理學數據皆正常,但進一步檢查後,竟發現右側腦幹附近長了個大腦瘤。頭暈原因多!合併複視、麻木恐是腦部問題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王毓禎醫師表示,一般內科門診患者中,暈眩是第三多的症狀,僅次於胸痛和疲倦。在一般成年人中,約有15~40%的人曾暈眩過。而頭暈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耳科疾患,約佔半數左右,另外一些內科疾病如貧血、甲狀腺、心臟瓣膜問題等也可能造成暈眩。此外,有些人則是因為藥物問題或情緒問題引起的,但仍有2到3成的狀況是無法找到原因,而其中腦部出問題的機會約佔10%。腦部引起的暈眩症狀千奇百怪,有時候連最有經驗的醫師也會忽略。因此,王毓禎醫師建議民眾,若有長期頭暈而找不到原因,或治療效果不佳的頭暈,就應小心評估。如合併腦部症狀如暈厥、複視、眼皮下垂、視覺喪失、半邊臉或身體麻木無力、眼歪嘴斜、口齒不清、進食易嗆、步態不穩等情況,應立刻找神經科醫師評估,以免延誤治療。

肩頸痠痛+耳鳴 小心頸頭症候群

肩頸痠痛+耳鳴 小心頸頭症候群#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肩頸痠痛是許多人常見的困惱,若還出現頭痛、頭暈、耳鳴等狀況,就要當心是頸頭症候群。一位50歲的婦人,多年前脖子受傷後,時常覺得痠痛和僵硬卡卡,還會落枕。曾接受按摩、推拿,但效果不大。且疼痛加劇,除此之外,容易覺得頭暈,有時候還會耳鳴,晚上睡覺常會痠痛而醒來。所幸經復健科醫師,藉由姿勢改正、運動訓練、物理治療加上激痛點乾針治療,症狀大幅減輕。2高危險群:低頭族、久坐姿勢不良者什麼是「頸頭症候群」?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復健科杜育才醫師解釋,頸部是頭與身體的橋樑,也是腦部輸出訊息至身體各部位必經途徑,因此,頸部疾患除了會引發肩頸痛外,亦會導致頭痛及五官症狀,甚至還可能影響身體平衡,出現耳鳴、暈眩、噁心等症狀。而杜育才醫師也提到,3C產品普及,導致現代人不是低頭滑手機、平板,就久坐電腦前,這些人都是高危險群。至於治療則要先從改善日常生活不良的頭頸姿勢或工作環境。因為錯誤的姿勢會加重頸部負擔,長期下來,還會導致肌筋膜疼痛症候群、退化性關節炎、椎間盤突出,甚至頸頭症候群。姿勢端正+運動訓練  從根本改善杜醫師強調,改正姿勢、運動訓練、加上合適的治療,可大幅減輕頸頭症候群症狀,減少復發。而當中的運動就十分重要,不僅可訓練、重建頸部和上背的生物力學,穩定深層核心肌肉,適度矯正頸椎排列,緩解頸部引發的頭部症候群,同時耳鳴、暈眩和平衡能力也能因此得到改善。 

頭暈、視力衰退 小心腦出血奪命

頭暈、視力衰退 小心腦出血奪命#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相信許多人都曾有頭暈、頭痛的經驗,但若是持續性的反覆發作,而且長期藥物治療都不見改善,小心可別輕忽了!一名49歲男子因長期性頭痛,加上嘔吐、視力衰退,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是小腦近第四腦室處出血,所幸開刀後,目前已恢復正常。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吳宗憲醫師說,病患在送到急診室時,已頭暈、頭痛加劇且持續性嘔吐,在電腦斷層檢查後才發現,患者小腦近第四腦室處出血,同時併嚴重腦積水,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疑似腦腫瘤或腦血管異常出血,趕緊安排開刀。手術經由顯微鏡開顱手術從小腦的地方剖開,果然發現裡頭有不正常的血管,而在不破壞其它正常小腦的情況下將不正常的血管移除,並於術後置放腦室外引流管,解決腦積水問題。先天性血管畸形   腦內「不定時炸彈」吳宗憲醫師指出,這種先天性的血管畸形以二十歲以下居多,且每年的出血率約2至4%,當第一次出血發生時,一年之內再出血率高達6%,因而當發生在中年人身上時不易察覺,加上症狀是在腦部內,所以難以預測而且會反覆發生。吳宗憲醫師提醒,雖然先天性的血管畸形就像顆不定時炸彈,會隨時間而變大而難以發現,通常是腦出血時,出現了頭暈、嘔吐、複視或半身無力等才會察覺,但一般還是可以藉由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做出初步診斷,接著由大腦的血管造影術確定診斷。

頭暈、口臭恐肝火旺所致 11點前睡助改善

頭暈、口臭恐肝火旺所致 11點前睡助改善#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現代人工作忙碌、壓力大,使得睡眠不足、白天精神不好,長期下來,會讓身體漸漸的出現各種問題,且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也會造成肝火旺盛,產生口乾舌燥、口臭等狀況,醫師表示,調整飲食習慣及作息,是最好的降肝火方式。常熬夜、壓力大 是肝火旺盛最大原因台北慈濟醫院中醫科楊淑君醫師指出,經常熬夜、情緒起伏、壓力、飲食油膩以及缺乏運動,都是造成肝臟負擔的原因,雖然不至於生病,但可能會出現口乾舌燥、口苦、口臭、頭痛、頭暈、眼乾、眠差、身熱等症狀,長年累月下來,就會對身體造成影響。晚上11點前入睡 有助降肝火睡眠不足會傷肝,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也相信許多人聽過, 11點要入睡,才能夠讓肝臟得到完整的休息,但此說法何來之有?楊淑君醫師說,中醫認為,人體經絡運行有一定的順序,而子時(晚上11點至凌晨1點)及丑時(凌晨1點至3點),分別是運行於膽經和肝經的時間。「肝藏血,主疏泄」是很重要的生理功能,黃帝內經也提及「人臥則血歸於肝」,也就是說肝臟是人體儲存血液的器官,又可以調節血流,當睡眠躺臥時,則血流回肝臟,故在對的時間睡眠對於養肝是一件重要的事。而膽跟肝互為表裡經,在經絡上有相連,功能上有相應,所以才會有11點後入眠的養肝說法。玫瑰花、決明子可清肝熱最後,醫師再次強調,不要熬夜,養成好的睡眠習慣,能助肝臟充分休息,此外,找到適當的紓壓方法,培養運動習慣,都是平時養肝、降肝火的調理身體方式,另外像是玫瑰花、菊花、決明子等,都是很好的清肝熱食材,民眾也可以適當利用。

頭暈、眼睛發熱 男子日本腦炎誤診為中暑

頭暈、眼睛發熱 男子日本腦炎誤診為中暑#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現正值日本腦炎流行季節,根據疾管署公布最新資訊,國內上週共新增7名確診病例,分別為台南市5例及雲林縣2例,其中6人現仍於加護病房治療中,本年度截至目前為止共10例確定病例,較去年同期多1 例,疾管署表示,接種疫苗是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大熱天工作後頭暈   醫師以為是中暑衛福部疾管署指出,感染日本腦炎患者,曾出現發燒、意識改變等症狀,其中一名52歲患有糖尿病的男性,工作後出現頭暈、眼睛發熱等不適,因最近天氣炎熱,中暑案例激增,起初也被醫師診斷為中暑,後才確診為日本腦炎,目前在加護病房插管治療中。7 名個案近期無出國史,但住家或工作地2公里內均有水稻田、池塘、豬舍或鴿舍等,因此研判感染源就在附近,目前同住家人並無出現不適症狀,衛生單位已前往個案住家及活動地附近,進行環境調查,並全掛誘蚊燈誘捕病媒蚊,同時加強附近民眾的衛教宣導。30到59歲男性為高危險群日本腦炎的流行季節為每年5到10月,其中6到7月是高峰期,病例多分布於中南部,男性占63.4%,各年齡層均有可能感染,而30到59歲為高風險群;日本腦炎的媒介病媒蚊,主要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而豬為病毒的主要增幅宿主,疾管署呼籲,請民眾加強防蚊措施,若需到豬舍、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活動,務必穿淺色長袖衣褲,並在身體裸露處,噴上衛福部核可的防蚊藥劑,以避免遭病媒蚊叮咬而感染。接種疫苗 最有效預防感染疾管署提醒,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接種疫苗,務必確認家中幼兒是否按時完成疫苗接種,以避免感染日本腦炎,而遺留嚴重的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除此之外,台南市目前已針對居住及活動場所鄰近豬舍或水田等高風險地區,提供免費成人日本腦炎疫苗,民眾可前往當地衛生所進行接種,以防感染。

百歲人瑞突頭暈 就醫檢查心跳竟只有31下

百歲人瑞突頭暈 就醫檢查心跳竟只有31下#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中一名102歲的人瑞廖黃惜春,一月底因為突然頭暈、口齒不清,家屬帶她至急診就醫,醫師發現她心跳太慢,每分鐘只有31下,與家屬討論手術放置永久性心臟節律器,已康復返家準備過年。豐原醫院心臟科王敏雄醫師診斷,人瑞阿嬤不是中風是心跳太慢,一分鐘只有31下,正常人心跳每分鐘60~100下,如果三秒鐘沒有心跳,或者低於每分鐘50下,就有昏倒的可能,阿嬤每分鐘的心跳只有31,已經很危險。抗拒手術 人瑞從手術台坐起來王敏雄醫師也說,之前就發現阿嬤有心跳緩慢問題,建議放置永久性心臟節律器,不過家人考慮到她年事已高,擔心手術風險遲遲不敢決定,這次因為急診就醫,才決定動手術。但替人瑞動手術醫師壓力別大,除了人瑞的身體狀況,不能和一般人相提並論,手術最高難度是,阿嬤還從手術台坐起來。原來手術只需局部麻醉,患者是清醒的,阿嬤因為高齡有失智的情況,不容易溝通,她發現不是在自己的床上,抗拒躺在手術台,要從手術爬起來「下床」,醫護人員連哄帶騙也沒辦法安撫,只得注射靜脈鎮定劑讓她「睡一覺」,好在一個多小時手術順利完成,術後恢復良好,10天出院返家。 

手腳麻誤以姿勢不良 沒想到是小中風

手腳麻誤以姿勢不良 沒想到是小中風#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65歲的林姓婦人,時常側躺著玩平板電腦,近日出現手腳麻木、頭昏眼花及視力模糊等症狀,但過一下子就好了,心想應該是姿勢不良造成,無多加理會。直到某天她突發性的頭昏眼花、手腳麻木、虛弱無力、左側身體偏癱、突然失去平衡以及身體的協調能力,經送醫急診檢查後又馬上恢復正常,醫師評估為暫時性腦缺血,仍建議住院檢查治療,但卻嚇壞了全家人。基隆市衛生局指出,由於大腦或腦幹突然缺血,而暫時喪失部分腦部功能,但在24小時之內即完全恢復,稱之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又稱「小中風」,不會對腦部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常見的症狀包括,單側手腳麻木或無力、說話不清或表達困難、單眼視力模糊或有複視現象、失去平衡或協調、眩暈等症狀。24小時內會恢復 易被忽略雖然,這種俗稱小中風發生時間可能只有幾分鐘,最長不超過24小時就會恢復,很容易被忽略。但值得注意的事,若反覆出現,則要當心是嚴重腦梗塞的前兆,所以若有類似症狀出現,應即治療,否則很有可能發生嚴重性的腦中風。衛生局也表示,控制腦中風的危險因子是十分重要,包括高血壓、高血脂、抽菸、糖尿病和肥胖。而要控制危險因子,可經由改變生活型態而達成,如:飲食、運動、減少鹽分攝取及戒菸。如果是再次中風的高危險群,更必須積極地控制危險因子,並按時服用醫師開立的藥物,以降低中風的復發危險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