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

不再頭暈胸悶!新方法估心肌齡

不再頭暈胸悶!新方法估心肌齡#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0歲陳太太,高血壓3年多卻不規則服藥,最近稍微跑步就會喘,胸口也有悶痛情況,聽家人建議接受健康檢查,高階電腦斷層顯示心臟冠狀動脈正常,而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心室明顯肥厚併心內壓力上升,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力(coronary reserve)也降低,重新整合高血壓和心臟用藥後,開始低鹽飲食與加強運動,情況有顯著改善。腦中風、心臟病 風險增加依據國民健康署研究結果顯示,18歲以上民眾約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高血壓常沒有明顯症狀,是典型的沈默殺手,因此民眾常會忽略,然而高血壓病人未來罹患腦中風、心臟病、腎臟病的風險顯著上升,高血壓性疾病更為10大死因第8名氣促、胸悶 運動能力受限所謂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力就是當心臟需要高耗氧量時,冠狀動脈擴張並增加血流量的能力,也因此不是只有心血管疾病才嚴重,就算是正常心血管,若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力不足,仍然可能會有氣促、胸悶和運動能力受限的情況。頭暈、心跳下降及臉部潮紅冠狀動脈儲備力最標準的的測量方式是在執行心導管時,用可以測量血流儲備分數(FFR)的導管,於施打腺苷藥物(Adenosine)前後測量,而非侵入性如心臟超音波,在適合的病人也可以測量到冠狀動脈儲備力,然而施打腺苷可能會造成病人胸悶、頭暈、心跳下降及臉部潮紅的不適感。重視血壓、規律運動、飲食減鹽奇美醫學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瑋婷,藉由臨床超音波影像以及動物實驗模擬,發現藉由冠狀動脈收縮對舒張期的比值(S/D ratio),即可評估心臟肌肉退化情況,藉非侵入性超音波,可作更周全的心臟功能評估,呼籲民眾重視自己和周遭人的血壓、規律運動、飲食減鹽及良好的服藥習慣都是最有效的治療。

壓力大?身體警訊可自我檢測

壓力大?身體警訊可自我檢測#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王小姐是一位年約40歲、有2名小孩的職業婦女,因為工作和家庭兩頭燒,某日就寢前,她突然感到頭暈、胸悶、手腳發麻、呼吸困難、喘不過氣來,經精神科醫師評估,王小姐罹患了恐慌症,由於她長期處在快速、緊繃壓力狀態下,醫師建議她學習放鬆來改善恐慌症狀,後來王小姐學習生理回饋治療,以放鬆取代緊繃,情緒有顯著改善。偵測身體訊號 血壓、心跳、指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彭鍾伃表示,生理回饋治療是利用一套可以偵測身體訊號的儀器,包括血壓、心跳、指溫、肌肉張力、腦波等和自律神經系統有關的生理功能,並以影像或聲音的方式呈現出來,讓我們即時可以看或聽到身體內部活動的情形。學習放鬆 掌握自己的情緒狀態藉由這些訊號可以認識壓力、情緒與生理反應之間的關係,在治療師協助下,學習放鬆技巧來操控這些生理反應,進而學習控制與掌握自己的情緒狀態,經過反覆練習後,最終也能不需依靠儀器,自己覺察生理反應與情緒變化,且有能力自己調控壓力反應。長期壓力大 免疫力降低彭鍾伃醫師表示,現今快速忙碌與超重負荷的生活型態似乎已成為常態,過去研究已證實長期處在壓力狀態下,身體狀態會從最初的警覺對抗慢慢消耗殆盡,造成免疫力降低,各種疾病出現,任何人想要增加自我狀態的覺察、提升自我調控或對抗困境的能力,都可以藉由生理回饋的幫助達到目標。 

頭暈手好麻 原來動脈狹窄!

頭暈手好麻 原來動脈狹窄!#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4歲的謝先生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平時還有抽菸的習慣,最近3個月開始有左手提重物或姿勢改變時容易頭暈,左手抬高就會手麻、無力等現象,經門診檢查發現病人兩手血壓差異很大,左手血壓比右手血壓低約40mmHg,左手脈搏十分微弱,檢查發現,病人的左鎖骨下動脈嚴重狹窄,安排住院治療並置放支架後症狀完全改善。血壓超過15mmHg 小心血管疾病成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成偉表示,一般血壓量測時,2手血壓本會略有不同,但若2手血壓超過15mmHg,便要小心是否有周邊血管疾病,鎖骨下動脈狹窄或阻塞就是一個常見的原因,他說,這樣的疾病常發生於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的病人,男生發生率多於女性,左側發生率高於右側。頭暈、患側無力、手麻症狀鎖骨下動脈的狹窄或阻塞,除了會造成患側血壓較低及脈搏較弱外,由於供應手臂血流不足,病人也會有患側手部活動時容易無力、手麻等現象,鎖骨下動脈阻塞也常會影響椎動脈,造成椎動脈血流逆向供給手臂的情形,椎動脈血液原本為供應腦部血流,出現逆向血流後使得患側往大腦的血流量不足,引起頭暈、患側無力、手麻症狀。高血壓、高血脂 應加強控制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以導管方式放置支架,黃成偉醫師指出,根本的病因還在,病人治療後仍需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更要加強控制血管阻塞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及戒菸,以防止其他血管也發生阻塞並維持治療的效果。

臉白、無力 女易鐵血不足

臉白、無力 女易鐵血不足#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許多女性常有貧血問題,從室外到室內、蹲下突然站立,眼前一片黑,險些跌倒,平日會有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臉色蒼白等症狀,時常感覺全身無力、沒精神,女性平日需要多補充鐵質,除了補血,也能讓氣色紅潤,在月經來潮時,因出血帶走大量鐵質,更應該要多吃含有鐵質的蔬果,如菠菜,才能讓身體維持好的狀態。產前檢查 確認寶寶是否遺傳貧血的種類有很多,最常見的類型包含缺鐵性貧血、地中海型貧血,較嚴重的則是海洋性貧血,海洋性貧血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不會傳染,卻也無法根治,孕婦可產前檢查是否有帶原因子,若夫妻皆有同型帶原因子,應盡快做穿刺檢查,可儘早確認寶寶是否也有遺傳到貧血。骨髓移植能根治 成功率低海洋性貧血的治療方式,除了定期接受輸血之外,還有骨髓移植,也稱幹細胞移植,然而雖然骨髓移植配對成功率低,礙於手術費用高,手術易感染,卻是唯一能夠根治海洋性貧血的治療方法。除了骨髓移植,年紀較大的病人,於整體照顧上也有很大的進步,據英國的研究,在西元2000年前,重症海貧平均存活年紀約是35歲左右,最大的死因是心衰竭,在完善的整體照顧幫助下,現在的重症海貧個案有越來越好的生活品質,結婚,甚至懷孕生子,都不再只是夢想。基因療法、胎兒紅血球誘導藥物重型海洋性貧血患者也可以生兒育女,隨著醫藥知識的進展及新型藥物的發明,新診斷的小朋友可考慮骨髓移植,未來也能夠實行基因療法、胎兒紅血球誘導藥物使用,大一點的個案,只要定期回診接受醫師診治,定期輸血及良好的服藥遵從性,一定能夠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黏人不上學!分離焦慮兒需多陪伴

黏人不上學!分離焦慮兒需多陪伴#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很多媽媽都發現,寶寶7個月大後變得黏人,去哪裡都要跟,7個月大到6歲的孩子,有「分離焦慮」屬於正常發展階段的反應,所以當小小孩3歲要上幼稚園小班時,大多數反應是第1天高興,第2天還可以,第3天就吵著肚子好痛、不要上學之類的情況,讓很多爸媽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強迫帶去上學還是在家休息。頭暈、肚子痛4周 就診評估6歲以上要進入小學的孩子,如果有晚上睡不著,一早起來頭暈、肚子痛、拉肚子等症狀,不想上學或不想離開家的情況持續4周以上,仍找不出焦慮原因,臺中慈濟醫院身心科醫師蕭亦伶建議家長,帶小朋友就診評估,進一步釐清家庭及學校同儕之間的問題,瞭解孩子的感覺。觀察日常作息 陪伴過渡期一旦確認已出現分離焦慮疾病狀態時,醫師將依病情介入心理治療,甚至輔助藥物的治療,同時也需要指導家長陪伴的技巧與瞭解孩子的情緒,觀察孩子日常作息,分辨孩子在哪種情形會最為焦慮,多多陪伴孩子適應過渡期,讓他更容易習慣。分離焦慮症 發生率為1%蕭醫師指出,「分離焦慮症」,發生率約為1%,家長越瞭解孩子的個性和特質,越能協助孩子用適合的方式幫助他們度過適應期,有些孩子天生氣質就比較容易緊張,置身陌生情境會躲在大人身後,得觀察很久才說話的「慢熱」個性,與其挑戰他的焦慮、測試他的底限,批評孩子膽小,不如提早準備,給子女多一點適應的時間。

男頭暈貧血 竟是大腸癌3期!

男頭暈貧血 竟是大腸癌3期!#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2歲劉先生,平日身體健康,無特殊病痛,最近常感到暈眩,開車途中需停靠路邊稍作休息,才能繼續駕駛,劉先生至醫院檢查,血紅素只有7.3g/dl,貧血嚴重(正常男性應為13-16g/dl),透過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與斷層掃描,發現是大腸癌第3期,經手術治療後,目前恢復狀況良好。慢性出血 貧血、暈眩大腸癌初期並不會有明顯症狀,一般民眾不易察覺,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莊偉表示,以劉先生例子來說,大腸癌第3期並侵犯到十二指腸,腫瘤所造成的慢性出血,使身體嚴重貧血,時常感到暈眩,一開始以為是勞累造成,後經糞便潛血篩檢,才發現暈眩的元兇原來就是大腸癌,及時手術與化療後,身體狀況逐漸恢復。每年罹癌人數 逾15,000人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民國95年以來,大腸癌發生人數已高居癌症發生人數的第1名,為我國國民最常見的癌症,每年罹患人數約15,000多人,約有5,000多人因此死亡,是10大癌症死亡原因第3位。糞便潛血篩檢 降33%死亡率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依據歐美國家經驗,每1~2年進行1次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吃太肥、不運動 腸癌高危險群大腸癌成因與年齡及飲食習慣有關,脂肪攝取過量、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家族內有大腸癌病史者,都是大腸癌高危險群,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50歲以上民眾應每1~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每5年至少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若有大腸癌病史或家族史,建議40歲開始每3~5年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以提早發現病灶。

按穴道、喝牛奶 助你好眠

按穴道、喝牛奶 助你好眠#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約30%人有睡眠障礙問題,工時長、用腦過度、夜生活豐富、酗酒過量,睡不好導致偏頭痛、精神不濟都是常見的狀況,睡眠是人體的基本生理需求,睡眠期間也牽涉到很多身體系統,如呼吸道、精神及神經系統,許多器官也都在睡眠期間努力代謝工作。口服褪黑激素 頭暈、嗜睡副作用褪黑激素是腦內分泌的一種荷爾蒙,有協助睡眠的功能,天黑時開始分泌,分泌的高峰期約在凌晨2點到4點,褪黑激素在黑暗中才分泌的多,因此若有失眠問題,關燈睡覺更能夠協助精神放鬆,更早入睡,褪黑激素有口服藥劑,在睡前3小時服用效果最佳,市售的藥品多有頭暈,嗜睡、嘔吐的副作用。降低平均體溫、代謝 自然入睡長時間睡眠品質差恐引發精神方面疾病,短時間的睡不好也可能導致頭腦較遲鈍、免疫力下降、記憶力差等症狀,若有失眠問題可以將身體的手或腳伸出棉被外,試著降低平均體溫,讓大腦在低溫時,降低代謝率,調整到想睡覺的狀態,呼吸會越來越平順,自然就會入睡。服安眠藥 睡前半小時到1小時佳如吃了1顆安眠藥仍睡不著,不可再吃第2顆,以免導致罹癌機率增加,服用安眠藥時間,以睡前半小時到1小時最佳,過度服用可能會造成藥物成癮,產生藥物耐受性,造成長期增加藥量,卻越來越無效的情形。牛奶、香蕉、穴道按摩可助眠開業中醫師廖婉絨表示,可以服用牛奶、香蕉、優酪乳等幫助入眠,也可以藉由穴道按摩放鬆身體,另外,可以強迫起床時間,限制每日睡眠的時間,充足日晒也有幫助,如此一來,對於生理時鐘的調整也有很大的功效。

不可輕忽! 頭暈、疲倦恐致命

不可輕忽! 頭暈、疲倦恐致命#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今年一百歲的張阿嬤,六年多前不明原因老覺得頭暈、疲倦、心臟亂跳,連站立起身時都站不穩,一次甚至在浴室不小心跌倒,摔裂了大腿骨,女兒還以為張阿嬷只是因為年邁虛弱,沒想到檢查發現,阿嬤不僅腎臟功能異常,還因為腎臟病變連帶影響造血功能、引起嚴重「腎性貧血」,才會老是不舒服、沒精神、食慾也不好。在醫師建議下,張阿嬤開始使用補血針(紅血球生成素),以提升造血能力,三個月之後,血色素從8.6 g/dL上升至11.6 g/dL,貧血症狀及生活品質都獲得明顯改善,張阿嬤現在仍固定每個月回診評估是否施打補血針,至今已持續治療近五年時間,血色素一直穩定控制在理想範圍。末期腎臟病發生率 世界第一台灣地區腎臟病罹患人數高達200萬以上之多,尤其末期腎臟病的發生率及人數更是世界第一 ,「腎性貧血」是慢性腎臟病患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是因為腎臟功能損壞、造成紅血球生成素缺乏引起的貧血,其診斷標準為血色素男性於13 g/dL 、女性低於12 g/dL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黃秋錦指出,腎功能越不好,貧血的機會就越高,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末期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貧血比例相當高,第四期約有六成貧血,到了第五期竟高達九成以上,其中約有一半比例屬重度貧血者 。第三期以後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應該定期每一到三個月檢查ㄧ次血色素,把握治療良機,腎性貧血適時介入補血針治療,護腎還可延後洗腎,貧血可能是因為缺乏原料所致,例如缺鐵性貧血,也可能是因為造血功能障礙所致,例如腎臟受損的腎性貧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