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

貧血頭好暈 骨髓疾病是元凶!

貧血頭好暈 骨髓疾病是元凶!#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當心,別再輕忽貧血!現年44歲的孫小姐,於35歲開始出現貧血、疲倦、嗜睡、活動易喘以及常感冒等症狀,起初認為只是工作勞累不以為意,沒想到37歲那一年突然昏倒送醫,血紅素值曾低至2.9 g/dl,才得知一切原來是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作祟,確診分類為中度風險MDS。細胞老化或基因突變 造血異常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林東燦表示,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MDS)屬於骨髓造血系統的疾病,由於細胞老化或基因突變等原因,使骨髓幹細胞無法製造正常的血液,導致造血功能異常,民國102年共有1,963人罹患各類白血病,其中有242人經診斷為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有7成以上的病患是60歲以上銀髮族群。症狀不易查覺 容易延誤就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常務理事暨馬偕紀念醫院血液暨腫瘤科醫師張明志指出,因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症狀不易察覺,容易導致延誤就醫,期望國人打破錯誤NG觀念,以縮短確診時間儘早治療,常見的NG觀念包括:1)     誤以為貧血頭暈、疲倦只是衰老症狀,不予理會。2)     誤以為出現貧血就是要補鐵,以坊間偏方或飲食調理,補鐵無助貧血改善,反而造成鐵質過多。3)     不是只有年長者才會得病,張明志醫師說明,MDS男女比例為2:1,台灣平均好發年齡恐提早至50~60歲,甚至有許多病患小於40歲。僅局部麻醉 過程約只需10分鐘張明志醫師也強調,MDS屬於造血系統的疾病,需以骨髓穿刺與切片檢查來進一步鑑別風險,部分年長患者認為抽骨髓會造成半身不遂或傷及神經系統,因此拒絕檢查,延遲治療,其實抽骨髓僅需要局部麻醉,過程大約只需10分鐘,感染風險低,病患應在醫師的建議下應接受骨髓檢查,才能及時確診,給予治療。

醫訊/認識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

醫訊/認識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頭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MDS)是骨髓造血幹細胞病變的疾病,骨髓造血系統無法製造有品質的血球,血液中正常血球數量減少,病患可能會轉化成急性白血病,常見的症狀包含貧血、頭暈、疲倦、出血以及不明原因發燒或瘀青、體重減輕等現象,因為症狀不易辨別,可能導致錯過診斷與治療時機。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將於10/23(日)在台大景福館1樓會議室舉辦「戰勝不良骨髓 健康未來相隨」講座,特別邀請到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內科部醫師周文堅到場分享演說,剖析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疾病症狀以及治療趨勢,歡迎各位有興趣的名眾報名參加!名稱:戰勝不良骨髓 健康未來相隨時間:105年10月23日 星期(日) 下午14:00-15:20地點:台大景福會館一樓會議室(台北市公園路15-2號)洽詢:(02)2314-0390 分機19陳小姐線上報名:http://ppt.cc/OcVji

運動「分期付款」 趕走文明病!

運動「分期付款」 趕走文明病!#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補教名師徐薇,從事教學工作長達20年,長期因工作忙碌,吃飯時間不固定,甚至天天都吃宵夜,直到40歲身體開始走下坡,甚至出現心悸、頭暈等症狀,才驚覺必須改變生活型態,而最簡單是從改變飲食攝取方式開始,徐薇分享自己的養生食譜,只要用甜菜根、紅蘿蔔、紅番茄,切塊與水熬煮,就可以喝到天然又美味的養生紅湯。植化素可降低罹癌機率、預防文明病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副院長賴基銘表示,現代人長期處在3高1低(高油、高糖、高鹽、低膳食纖維)的飲食模式,蔬果量都攝取不足,其實蔬果中的植化素所產生的生物效應可以有效降低罹患癌症的發生機率,還可以預防其他文明病,平時就要更要遵守「蔬果彩虹579」原則,每天要攝取足夠份數的蔬果。蒜生吃 可提高抗癌效用蔬果選擇顏色越深越好,多色多樣化的選擇,更能攝取到具不同抗氧化功能的植化素,此外,賴醫師更教大家小撇步-像「蒜」這類的食物最好生吃,因為加熱之後會降低蒜中的抗癌有效成分,最好能將生蒜切薄片或拍碎後,放置常溫中10分鐘,讓空氣與之接觸,能讓蒜中的蒜胺酸、蒜酶轉化為蒜素,提高抗癌的效用。每天15分鐘 運動「分期付款」徐薇保持身材的祕訣就是日行萬步,賴醫師補充,即使忙碌,運動也可以分期付款,但是一定要持之以恆才有效果,最正確的方式當然是遵循「333」原則,即每周運動3次,每次超過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但是如果太過忙碌也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每天運動15分鐘來達成目標。 

不再頭暈胸悶!新方法估心肌齡

不再頭暈胸悶!新方法估心肌齡#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0歲陳太太,高血壓3年多卻不規則服藥,最近稍微跑步就會喘,胸口也有悶痛情況,聽家人建議接受健康檢查,高階電腦斷層顯示心臟冠狀動脈正常,而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心室明顯肥厚併心內壓力上升,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力(coronary reserve)也降低,重新整合高血壓和心臟用藥後,開始低鹽飲食與加強運動,情況有顯著改善。腦中風、心臟病 風險增加依據國民健康署研究結果顯示,18歲以上民眾約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高血壓常沒有明顯症狀,是典型的沈默殺手,因此民眾常會忽略,然而高血壓病人未來罹患腦中風、心臟病、腎臟病的風險顯著上升,高血壓性疾病更為10大死因第8名氣促、胸悶 運動能力受限所謂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力就是當心臟需要高耗氧量時,冠狀動脈擴張並增加血流量的能力,也因此不是只有心血管疾病才嚴重,就算是正常心血管,若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力不足,仍然可能會有氣促、胸悶和運動能力受限的情況。頭暈、心跳下降及臉部潮紅冠狀動脈儲備力最標準的的測量方式是在執行心導管時,用可以測量血流儲備分數(FFR)的導管,於施打腺苷藥物(Adenosine)前後測量,而非侵入性如心臟超音波,在適合的病人也可以測量到冠狀動脈儲備力,然而施打腺苷可能會造成病人胸悶、頭暈、心跳下降及臉部潮紅的不適感。重視血壓、規律運動、飲食減鹽奇美醫學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瑋婷,藉由臨床超音波影像以及動物實驗模擬,發現藉由冠狀動脈收縮對舒張期的比值(S/D ratio),即可評估心臟肌肉退化情況,藉非侵入性超音波,可作更周全的心臟功能評估,呼籲民眾重視自己和周遭人的血壓、規律運動、飲食減鹽及良好的服藥習慣都是最有效的治療。

壓力大?身體警訊可自我檢測

壓力大?身體警訊可自我檢測#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王小姐是一位年約40歲、有2名小孩的職業婦女,因為工作和家庭兩頭燒,某日就寢前,她突然感到頭暈、胸悶、手腳發麻、呼吸困難、喘不過氣來,經精神科醫師評估,王小姐罹患了恐慌症,由於她長期處在快速、緊繃壓力狀態下,醫師建議她學習放鬆來改善恐慌症狀,後來王小姐學習生理回饋治療,以放鬆取代緊繃,情緒有顯著改善。偵測身體訊號 血壓、心跳、指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彭鍾伃表示,生理回饋治療是利用一套可以偵測身體訊號的儀器,包括血壓、心跳、指溫、肌肉張力、腦波等和自律神經系統有關的生理功能,並以影像或聲音的方式呈現出來,讓我們即時可以看或聽到身體內部活動的情形。學習放鬆 掌握自己的情緒狀態藉由這些訊號可以認識壓力、情緒與生理反應之間的關係,在治療師協助下,學習放鬆技巧來操控這些生理反應,進而學習控制與掌握自己的情緒狀態,經過反覆練習後,最終也能不需依靠儀器,自己覺察生理反應與情緒變化,且有能力自己調控壓力反應。長期壓力大 免疫力降低彭鍾伃醫師表示,現今快速忙碌與超重負荷的生活型態似乎已成為常態,過去研究已證實長期處在壓力狀態下,身體狀態會從最初的警覺對抗慢慢消耗殆盡,造成免疫力降低,各種疾病出現,任何人想要增加自我狀態的覺察、提升自我調控或對抗困境的能力,都可以藉由生理回饋的幫助達到目標。 

頭暈手好麻 原來動脈狹窄!

頭暈手好麻 原來動脈狹窄!#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4歲的謝先生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平時還有抽菸的習慣,最近3個月開始有左手提重物或姿勢改變時容易頭暈,左手抬高就會手麻、無力等現象,經門診檢查發現病人兩手血壓差異很大,左手血壓比右手血壓低約40mmHg,左手脈搏十分微弱,檢查發現,病人的左鎖骨下動脈嚴重狹窄,安排住院治療並置放支架後症狀完全改善。血壓超過15mmHg 小心血管疾病成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成偉表示,一般血壓量測時,2手血壓本會略有不同,但若2手血壓超過15mmHg,便要小心是否有周邊血管疾病,鎖骨下動脈狹窄或阻塞就是一個常見的原因,他說,這樣的疾病常發生於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的病人,男生發生率多於女性,左側發生率高於右側。頭暈、患側無力、手麻症狀鎖骨下動脈的狹窄或阻塞,除了會造成患側血壓較低及脈搏較弱外,由於供應手臂血流不足,病人也會有患側手部活動時容易無力、手麻等現象,鎖骨下動脈阻塞也常會影響椎動脈,造成椎動脈血流逆向供給手臂的情形,椎動脈血液原本為供應腦部血流,出現逆向血流後使得患側往大腦的血流量不足,引起頭暈、患側無力、手麻症狀。高血壓、高血脂 應加強控制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以導管方式放置支架,黃成偉醫師指出,根本的病因還在,病人治療後仍需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更要加強控制血管阻塞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及戒菸,以防止其他血管也發生阻塞並維持治療的效果。

臉白、無力 女易鐵血不足

臉白、無力 女易鐵血不足#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許多女性常有貧血問題,從室外到室內、蹲下突然站立,眼前一片黑,險些跌倒,平日會有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臉色蒼白等症狀,時常感覺全身無力、沒精神,女性平日需要多補充鐵質,除了補血,也能讓氣色紅潤,在月經來潮時,因出血帶走大量鐵質,更應該要多吃含有鐵質的蔬果,如菠菜,才能讓身體維持好的狀態。產前檢查 確認寶寶是否遺傳貧血的種類有很多,最常見的類型包含缺鐵性貧血、地中海型貧血,較嚴重的則是海洋性貧血,海洋性貧血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不會傳染,卻也無法根治,孕婦可產前檢查是否有帶原因子,若夫妻皆有同型帶原因子,應盡快做穿刺檢查,可儘早確認寶寶是否也有遺傳到貧血。骨髓移植能根治 成功率低海洋性貧血的治療方式,除了定期接受輸血之外,還有骨髓移植,也稱幹細胞移植,然而雖然骨髓移植配對成功率低,礙於手術費用高,手術易感染,卻是唯一能夠根治海洋性貧血的治療方法。除了骨髓移植,年紀較大的病人,於整體照顧上也有很大的進步,據英國的研究,在西元2000年前,重症海貧平均存活年紀約是35歲左右,最大的死因是心衰竭,在完善的整體照顧幫助下,現在的重症海貧個案有越來越好的生活品質,結婚,甚至懷孕生子,都不再只是夢想。基因療法、胎兒紅血球誘導藥物重型海洋性貧血患者也可以生兒育女,隨著醫藥知識的進展及新型藥物的發明,新診斷的小朋友可考慮骨髓移植,未來也能夠實行基因療法、胎兒紅血球誘導藥物使用,大一點的個案,只要定期回診接受醫師診治,定期輸血及良好的服藥遵從性,一定能夠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黏人不上學!分離焦慮兒需多陪伴

黏人不上學!分離焦慮兒需多陪伴#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很多媽媽都發現,寶寶7個月大後變得黏人,去哪裡都要跟,7個月大到6歲的孩子,有「分離焦慮」屬於正常發展階段的反應,所以當小小孩3歲要上幼稚園小班時,大多數反應是第1天高興,第2天還可以,第3天就吵著肚子好痛、不要上學之類的情況,讓很多爸媽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強迫帶去上學還是在家休息。頭暈、肚子痛4周 就診評估6歲以上要進入小學的孩子,如果有晚上睡不著,一早起來頭暈、肚子痛、拉肚子等症狀,不想上學或不想離開家的情況持續4周以上,仍找不出焦慮原因,臺中慈濟醫院身心科醫師蕭亦伶建議家長,帶小朋友就診評估,進一步釐清家庭及學校同儕之間的問題,瞭解孩子的感覺。觀察日常作息 陪伴過渡期一旦確認已出現分離焦慮疾病狀態時,醫師將依病情介入心理治療,甚至輔助藥物的治療,同時也需要指導家長陪伴的技巧與瞭解孩子的情緒,觀察孩子日常作息,分辨孩子在哪種情形會最為焦慮,多多陪伴孩子適應過渡期,讓他更容易習慣。分離焦慮症 發生率為1%蕭醫師指出,「分離焦慮症」,發生率約為1%,家長越瞭解孩子的個性和特質,越能協助孩子用適合的方式幫助他們度過適應期,有些孩子天生氣質就比較容易緊張,置身陌生情境會躲在大人身後,得觀察很久才說話的「慢熱」個性,與其挑戰他的焦慮、測試他的底限,批評孩子膽小,不如提早準備,給子女多一點適應的時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