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硬化症

醫訊/多發性硬化症治療面面觀

醫訊/多發性硬化症治療面面觀#多發性硬化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病,也就是說它的病變位於腦部或脊髓。我們的神經細胞有許多的神經纖維,神經纖維的外面包著髓鞘。多發性硬化症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產生髓鞘脫失的症狀。「硬化」指的是髓鞘脫失的區域因為組織修復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疤痕組織硬化。有鑑於此,林口長庚醫院特舉辦「多發性硬化症病友座談會」,邀請神經內科張國軒醫師主講「多發性硬化症之新治療」;黃暄雅物理治療師主講「多發性硬化症與物理治療」;泌尿科許毓昭醫師主講「多發性硬化症常見排尿問題之處理」,最後有「問題與討論」。該單位歡迎民眾踴躍參加,需要事先報名,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多發性硬化症病友座談會時間:101年11月17日(六)下午13:00~15:45地點:林口長庚醫院(桃園縣龜山鄉復興街5號)兒童大樓K棟12樓第2簡報室洽詢:03-3281200分機5129 社服課葉怡岑小姐

隱藏的病痛 多發性硬化症難被確診

隱藏的病痛 多發性硬化症難被確診#多發性硬化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知道嗎?人體會罹患的疾病,在科學發達的年代,很容易被診斷出,並且能夠對症下藥,但是,有一種有關於自身免疫系統的慢性疾病,卻是難以被診斷,可是經時間的催化之後,此種疾病卻能夠使身體癱瘓、視力模糊等嚴重現象產生,醫生稱它為多發性硬化症,全球超過一百萬人,依據健保局資料,在台灣截至八月底為止,共有1121名病患。 中華民國多發性硬化症協會理事長雷蕾說明,多發性硬化症,為人類自體免疫系統攻擊中樞神經髓鞘的造成的現象。而在發炎結束之後,便會在神經纖維上形成疤痕,學術上稱之為「硬化」,而因為,疾病在整個中樞神經系統多個地方隨機出現,所以多發性硬化症意為很多疤痕的意思。 而多發性硬化症,發病年齡主要在於20~40歲的青壯年時期,此病狀難以被診斷出來,且在台灣因為確診的標準嚴格,因此在病患真正確診之後,通常都以受到反覆性的永久傷害,因此雷蕾解釋,多發性硬化症主要有幾個症狀會產生,例如,平衡失調、肌肉痙攣或僵硬、聽力受損、莫名疼痛感、記憶力下降、口齒不清等症狀。她提醒,自己在家可以容易的確認是否為多發性硬化症的患者;泡澡對多發性硬化症的患者可是一大禁忌,由於多發性硬化症是因為神經傳導有問題,而高溫可能影響神經傳導,因此當民眾在泡完熱水澡(40度以上)24小時後,如果仍持續有視覺模糊、四肢無力的狀況發生,小心是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而不自知,建議儘早尋求神經內科就診。

面對癱瘓的她「不怕」 勇敢堅強走過病痛

面對癱瘓的她「不怕」 勇敢堅強走過病痛#多發性硬化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多發性硬化症,為一種罕見疾病,但是只要罹患此病的病人,往往在確診之後已造成嚴重的後果。此疾病為一種自體免疫系統攻擊中樞神經表面髓鞘的現象,嚴重會導致癱瘓,失明等症狀。多發性硬化症協會理事長雷蕾說,以前她發病的時候,那種痛簡直難以言喻,並呼籲國人重視此病的嚴重性。 雷蕾表示,過去她第一次發病的時候,從腳痛到腰部,下半身都在劇痛,吃止痛藥也完全沒用,之後送醫才確定為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性硬化症,會反覆的發病,當時的她只能用大量的類固醇將病情壓制下來,但很不幸的是,在第三次住院治療時,卻罹患了乾癬症,但治療乾癬症的藥物,卻會誘發多發性硬化症的產生;因此在不能治療乾癬症的情況下,使她的皮膚一塊一塊的剝落,又紅又腫又癢。 而乾癬症,又有機會入侵到骨頭裡頭引發乾癬性關節炎,但卻不能用藥控制,那時她說,那種心情真的很複雜,好像妳遲早都是要癱瘓,差別只是選擇用什麼方式走到這一步,紅著眼眶的訴說經歷。 但盼望了好久,在去年時醫生告訴她,她有百分之九十的機會能夠排除是罹患多發性硬化症,而那百分之十不能排除的原因,是她有隨時抽蓄的可能,她表示,那種抽蓄是吃飯時拿著筷子的手,可能會頓時萎縮成雞爪的模樣;但她現在開始能用治療乾癬症的藥物,以舒緩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 雖然她歷經許多的病痛,但她樂觀的表示,就是為了讓我的器官可以撐到新藥出現的時候,試想,如果今天你都癱瘓了,新藥出現有用嗎?所以我也常常鼓勵其他病友們要撐下去,讓身體狀況維持住,才能真正等到希望的那一天。

害怕慢性死亡 4成多發性硬化症病患陷憂鬱

害怕慢性死亡 4成多發性硬化症病患陷憂鬱#多發性硬化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又旻/綜合報導)5月30日是「多發性硬化症」世界關懷日,這種罕見疾病會反覆出現、不斷惡化,因此容易讓病友籠罩在未知與不安當中,所以需要更多關心。「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巫錫霖醫師表示,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是一種罕見疾病,目前已知是體內免疫細胞攻擊神經細胞,當神經系統被破壞後,身體各器官活動功能會變慢或停止。(右圖為巫錫霖醫師,下圖為病友王先生影片。)病友王先生表示,大學開始出現頭痛症狀,當兵時更是雙腳無力,走路常自己絆倒,卻因此被軍中長官或是家人誤會偷懶,異樣的眼光讓他深受委屈;後來還發生視力衰退、手腳如針扎刺痛、講話不清、記憶力衰退,有時甚至喪失片刻記憶等症狀。經過診斷之後發現是「多發性硬化症」後,透過積極治療,目前已可每日登山煮茶服務山友,看起來就像是個健康的運動員。世界多發性硬化症關懷日前夕,「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和家屬齊聚一堂。根據調查發現,超過4成病友會陷入憂鬱,半數更因疾病資訊不足而產生恐慌,長期壟罩在「恐懼症狀反撲」、「害怕異樣眼光」、「害怕沒有未來」等「三懼」陰影。因此希望透過互相連結,期盼集結病友力量,呼籲更多的病友不要放棄希望,積極掌握知識了解病情,才可獲得較好的控制。巫錫霖醫師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罕見疾病,發生原因仍不明,可能與基因或環境有關,多半被認為是自身免疫系統引起,因自體免疫細胞攻擊神經傳導細胞,神經系統被破壞後,導致身體各器官活動功能變慢或停止。由於多發性硬化症症狀會反覆出現、不斷惡化,易讓病友恐懼,造成患者和家屬陰影。巫錫霖醫師提醒,目前已有藥物可有效控制病情、延緩惡化,像是施打干擾素或以類固醇治療等,最新口服藥物也已問世,多發性硬化症的治療正不斷進步,病友應該要更有信心,積極面對人生。

多發性硬化症好攻擊年輕女 無法根治

多發性硬化症好攻擊年輕女 無法根治#多發性硬化症

一位20歲的女大學生,前陣子突然感到右手掌發麻,當下以為是使用電腦滑鼠太久,引發腕隧道症候群,休息幾天就會好。然而情況越來越不妙,非但靜養無效,麻木刺痛及僵硬的部位更蔓延多處,便急赴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就診。所幸經過層層篩檢,終於找到病因,原來是偏好攻擊年輕女性的多發性硬化症。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宗璋說,這種自體免疫疾病無法根治,但是及早以藥物和復健控制,可以穩住事態不讓擴大。 蔡宗璋指出,多發性硬化症就是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神經系統,導致神經系統病變。好發年齡為二十到四十歲,女性罹患率是男性的二到三倍。由於初始症狀常讓人以為是勞累或感冒,對生活機能沒有嚴重影響,有時症狀也的確會減輕甚至消失,再加上病患多處身強體健階段,以至於鮮少在第一時間就醫,或是在第一時間就獲得診斷。 以這名學生為例,剛開始是單手掌麻,兩天後變成雙手發麻且刺痛,上背部和後頸部也感到痠痛僵硬,幾天後連左腹脇也明顯不適。針對其症狀分布判斷,腕隧道症候群屬周邊神經病變,她的情況應歸於中樞神經的頸脊髓病變,顯然不是滑鼠惹的禍。由此出發一關一關排除,直到她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而非瀰漫性腦脊髓炎為止,其間歷經神經傳導檢查、誘發電位診斷、抽血、驗尿、X光、核磁共振造影、腦脊髓液抽取化驗等。蔡宗璋說,這名女生算是早期就獲得診斷的幸運兒,大部分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都是到了事態嚴重的階段,才在就醫後發現真相。所謂事態嚴重,多半為視神經病變導致視覺受損,或是脊髓病變造成肢體無力,平衡、排尿、排便功能出現障礙之際。目前的治療以抑制中樞神經發炎、延緩中樞神經退化為主。

滑鼠害女大生手麻?多發性硬化症搞鬼

滑鼠害女大生手麻?多發性硬化症搞鬼#多發性硬化症

一位20歲的女大學生前陣子突然感到右手掌發麻,當下以為是使用電腦滑鼠太久,引發腕隧道症候群,以為休息幾天就會好,然而情況越來越不妙,非但靜養無效,麻木刺痛及僵硬的部位更蔓延多處,到醫院後經過層層篩檢,終於找到病因,原來是偏好攻擊年輕女性的多發性硬化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宗璋指出,多發性硬化症就是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神經系統,導致神經系統病變。好發年齡為二十到四十歲,女性罹患率是男性的二到三倍。由於初始症狀常讓人以為是勞累或感冒,對生活機能沒有嚴重影響,有時症狀也的確會減輕甚至消失,再加上病患多處身強體健階段,以至於錯過在第一時間就醫、或是在第一時間就獲得診斷。 蔡宗璋說,這種自體免疫疾病無法根治,但是及早以藥物和復健控制,可以穩住事態不讓擴大。優活聚焦:●台灣重男輕女觀念重一年「殺害」三千女嬰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4037●吃得清淡少吃油炸 延緩退化性關節炎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4040●記得FAST口訣 從死神中搶救中風患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4038

脊髓損傷合併嚴重痙攣 治療新選擇

脊髓損傷合併嚴重痙攣 治療新選擇#多發性硬化症

脊髓損傷病患經常合併嚴重痙攣(severe spasticity),使得殘留的肌肉力量無法發揮功能,即使經由復健也很難增進自主行動能力。加以痙攣時伴隨僵硬不適感與疼痛,導致復健成效不如預期,日以繼夜苦痛折磨更大大打擊病患信心,造成極大比例患者因而放棄努力。不過醫師指出,現在治療可以有新選擇。痙攣是一種不自主運動異常,由上運動神經元異常所造成,而會引起痙攣的疾病很多,有腦血管病變、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脊髓損傷…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劉安正說,約有12%脊髓損傷病患會出現嚴重痙攣,長時間發作將引起關節攣縮及肌肉疼痛,造成復健成果不佳,影響其自主行動能力,進而導致日常生活以及照顧上的困難,對於個人、家庭與社會形成沉重負擔。他指出,目前針對痙攣症狀可用的治療方法可分為:藥物治療、復健治療、神經阻斷及外科手術治療。前述治療一般療效不錯,不過效果會隨時間逐漸轉弱(除外科手術),相對肌力也會隨之恢復,因此需要在相當時間後,再度施與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新引進植入式腦脊髓腔內Baclofen幫浦系統(貝可芬,Intrathecal Baclofen Pump System,簡稱ITB),則為此類病患帶來神經阻斷與外科手術之外,另一種治療選擇。劉安正表示,在臨床研究中,因為多發性硬化症或脊髓受傷伴有重度痙攣患者以ITB療法,約有97%可以減少痙攣程度。衛生署在2006年核准引進,不過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劉安正說,根據研究顯示,植入式腦脊髓腔內Baclofen(貝可芬)幫浦系統使用,對於脊髓傷害又伴有重度痙攣病患可達到八成以上滿意度,是一個有效治療選擇,也給予口服Baclofen(貝可芬)不耐症族群另一個希望,但是此一治療方式也有感染機率升高及腦脊髓液外漏疑慮,加上磁振造影類儀器可能造成幫浦系統暫停運作,置病患於產生戒斷症狀危險之中。因此劉安正表示,在該院引進此治療新方法同時,除了對於病患篩選特別謹慎,給予部份費用補助外,並會對於使用此療法相關危險性加強衛生教育,以期病患能完全瞭解並能採取適當防範措施,來減少可能產生的意外傷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