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硬化症

小腿麻到睡不著?多發性硬化症搞鬼

小腿麻到睡不著?多發性硬化症搞鬼#多發性硬化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剛出社會的小楊到神經內科求診,表示自己兩年多來深受左側小腿痠麻所苦,一開始只有幾分鐘不舒服,如果不理它又會自行好轉。但經過這一、二年時間,左腳的麻木時間似乎愈來愈長,有時甚至持續一整天,連睡眠品質都被影響;前來看診時,左側小腿已經無力、導致走路不穩,而且感覺異常的狀況還擴及到右側小腿。高雄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慧騏醫師指出,幫小楊安排各項相關檢查後,確認是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與其討論用藥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後,選擇健保給付的第一線口服藥物做為治療藥物,安全性較高,對肝腎負擔少,且可顯著降低失能風險,經過半年的藥物控制,小楊的下肢感覺異常已經改善,能返回工作岡位,目前仍在規律回診、追蹤病情之中。好發族群多為年輕人 症狀多樣易忽略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國內約有1100名多發性硬化症病患,罹病高峰期為20-40歲間,雖然真正的發病原因不明,但有研究發現與遺傳及環境因素有關。張慧騏醫師表示,多發性硬化症屬於自體免疫疾病,臨床常聽到病患主訴的症狀多為:痠麻痛、無力、步履不穩等,但因病患多為年輕人,且症狀總是一陣一陣,時有時無,因此常忽略不治療。「比較麻煩的是,因為年輕人的神經細胞受傷後會自我修復,但免疫系統在神經細胞修復後又會再次發動攻擊,如此反反覆覆發作,當最後求診時,通常情況都已經有點複雜了。」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多元,除了感覺異常外,有近九成的患者也有視力退化現象,以及暈眩、下肢抽筋、口齒不清、性功能障礙,甚至會因為疾病的逐漸進展而有憂鬱、情緒低落等情形。「也因為症狀並不典型,很難聯想是多發性硬化症,通常病患都會在外面流竄一陣子,在醫師無法確診或使用藥物症狀治療無效後,才會求診神經內科。」口服新藥降低復發 穩定回診持續用藥 嚴重的是,多發性硬化症好發年輕人,一旦輕忽不積極處理,疾病的病程會日趨嚴重,變得更加難纏。張慧騏醫師說,一開始中樞神經系統發炎情況會隨時間改善,在不發作的情況下,患者容易輕忽不治療。但疾病拖了十年至十五年無法接受藥物控制,就會逐漸進入另一個分期RRMS階段,而產生急性嚴重神經症狀且不再恢復,最後導致中樞神經永久性受損,演變成失能惡化。若病患在發病前兩年復發次數超過四至五次,那麼十五年後較容易發生明顯殘障失能,甚至可能癱瘓臥床。因此選擇有效降低年復發率且安全性高的藥物,是對抗多發性硬化症的關鍵。「目前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第一線口服藥物,經證實具調節免疫反應、抗氧化發炎,及保護神經細胞等多重效果,亦通過健保給付,持續服用能降低復發率三到五成左右,也降低失能風險近四成,此外,口服藥劑又具方便性及安全性,適合希望治療期間仍保有生活品質的年輕人。」國外有研究顯示,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若能規律用藥,死亡率與生命壽命時間長度與一般人無異,此病能在醫生與病患良好配合下,被當慢性病控制。張醫師提醒,要預防多發性硬化症反覆發作最重要的是養成良好作息,並培養適當的運動習慣,也不要太過勞累,暴飲暴食,更重要的是,務必要戒菸酒,且注意情緒穩定,同時更要定期服藥、規律回診,如此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多發性硬化症 換季保健這樣做!

多發性硬化症 換季保健這樣做!#多發性硬化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神經疾病,因為尚未確定的病因而導致體內免疫細胞產生異常的發炎性抗體,攻擊包覆神經纖維的髓鞘,中樞神經會出現反覆持續發炎的脫髓鞘性神經病變,破壞神經訊息的傳遞使得神經傳導「短路」而失去正常功能。由於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神經系統的脫髓鞘分布不均,臨床上會出現複雜多樣的自主神經、運動、感覺和認知症狀。臨床上常見手腳無力、感覺異常多發性硬化症病灶可以發生在大腦半球、視神經、腦幹、小腦和脊髓等多個部位,產生各種不同嚴重程度的功能異常,運動、感覺及視覺的影響都很常見。臨床上常見的神經症狀包括暈眩、手腳無力、感覺異常、視力受損、平衡失調、臉歪嘴斜、吞嚥困難、口齒不清、甚至大小便失禁等嚴重度不一的症狀。少數病患有癲癇及智能障礙,嚴重可能癱瘓。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症狀發作通常沒有徵兆,難以預測。且症狀有時可能會減輕或消失,讓很多初次發病的患者,誤以為是小中風或太疲累,很難在第一時間確定診斷,導致日後症狀反覆發作惡化。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張振書醫師指出,目前的研究尚未發現多發性硬化症的確切病因。家族中若有人罹患多發性硬化症,會提升其患病風險。另外,個人體質及環境因素,如種族、抽菸、氣候、或體內維他命D濃度較低等,都被認為是可能的影響因子之一。台灣的多發性硬化症病患人數約1900多人,盛行率約10萬分之2.1,好發於20歲至40歲年齡層的人,特別是30至33歲最為常見,女性病患數量較男性為多。 季節變換 衣食住行育樂多注意張振書醫師提醒,季節變換、溫差較大時,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容易出現上呼吸道感染,若有症狀發生,一定要及時就醫治療,減少併發症。預防勝於治療,保持心境輕鬆開朗,減少壓力,充足休息、飲食均衡、適量運動等健康的生活模式有助提升身體抵抗力,增強免疫系統對抗疾病,才不會讓感冒病毒有機可趁。此外,在換季時,天氣乾冷導致肌膚容易乾燥,加上冬天洗澡熱水過熱,容易帶走皮膚天然皮脂膜,而缺乏抵禦外界刺激物的屏障,皮膚容易出現搔癢甚至發炎等不適,肌膚乾癢難以入睡,導致睡眠不足而病情惡化。因此,張振書醫師建議多發性硬化症病友要從平時生活習慣改變做起,重點如下:1.多補充水分。2.平時注意皮膚的保濕工作。3.減少泡熱水澡的次數及洗澡時溫度不要過熱,洗澡後立即使用保濕乳液來保養維護皮膚濕度。4.注意生活飲食,不可過量攝取刺激性食物,避免辣、鹹、重口味,讓皮膚不適。另外,換季時節是人的身體相當脆弱的時候,亦是腸胃疾病好發時節。很容易出現腸胃不適的現象,可能導致腸胃更嚴重的疾病。請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注意以下重點:1.注意飲食衛生。2.養成規律的三餐飲食習慣。3.充足睡眠的良好作息。4.健康規則運動,可以保養腸胃,減少腸胃疾病。5.保持平和的心,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台灣人春天常會安排出遊、賞花、泡溫泉等行程,出遊有助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放鬆身心、減輕壓力,然而出遊時要減少曝曬,泡湯行程也要盡量避免。體溫升高可能影響神經傳導,常常導致症狀加劇,甚至可能癱瘓。適合水中運動 也可避免體溫過熱影響病情每當天氣轉冷,民眾都希望藉由進補來祛寒散邪,增強正氣,提升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但在進補、美食方面,多發性硬化患者更不能大意。如果亂吃、隨意進補,不僅無助健康,更可能傷害身體。進補時選用的中藥材有,黃耆、黨參、人參、山藥、當歸、洋參、甘草等,這些藥物有刺激免疫系統成分,可能增加或降低免疫調節和免疫抑制藥物的成效,會干擾免疫調整和免疫抑制藥物的療效,造成多發性硬化症病患症狀惡化的風險。建議食用前請先詢問醫師的意見。張振書醫師建議患者每天做體能活動搭配健康均衡飲食,維持理想體重(BMI 18.5~24.9)。患者可透過大腿、臀部、背部等部位的伸展運動幫助緩解肌肉僵硬。進行伸展運動時最好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才能避免運動傷害。水中運動可幫助改善身體平衡感,同時也可避免因運動而造成體溫過熱影響病情。隨時注意環境溫度是運動的基本原則,無論哪一種運動都必須保持涼爽,可使用空調、噴霧器、喝冷飲等。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若要接種疫苗,有幾件事需要注意,張振書醫師提醒:1.如果最近症狀復發,應暫緩治療,直到復發完全結束,通常是在四至六周後。2.服用高劑量類固醇、免疫抑制藥物,或病情不穩定之病患,若施打活菌疫苗,不僅效果極差,還可能造成活菌散播,所以禁止注射。3.家人接受活菌疫苗施打(如小兒麻痺、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水痘)後兩星期內,患者禁止接觸其分泌物。4.流感疫苗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中是安全的,且可減少罹患流感的風險。疫情高峰 提高警覺!面對COVID-19,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與其他任何人一樣,都可能有被感染的風險。COVID-19的症狀是咳嗽、發燒、與呼吸急促,這些症狀與感冒、流感非常相似,不容易區別。張振書醫師解釋,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若遭到病毒感染會影響病程。COVID-19肆虐,患者應注意除了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且避免與身體不適的人密切接觸、接觸野生動物與禽鳥,必要時也應戴好口罩,經常用肥皂和水洗手。如果手不乾淨,請勿觸摸眼睛,鼻子或嘴巴。規律生活作息,均衡飲食,不要太勞累,維持正常免疫力。規律的運動,及情緒的穩定,抱持著樂觀態度,可以幫助提升免疫力,對抗疾病入侵。及早診斷持續治療 避免失能多發性硬化症屬於罕見疾病,每次發作的症狀會因發炎的部位而不同,每次復發對中樞神經都是傷害。雖然疾病初期治療後幾乎能夠痊癒,但若不持續藥物控制,病症反覆發作後,將累積多處病灶,狀況會愈來愈差,甚至造成永久性失能。及早治療並規則以藥物控制降低復發機率,是避免失能、回到原有正常生活的關鍵。張振書醫師建議及早開始使用「改變病程之治療」藥品治療,目前DMT治療包括注射與口服藥物兩大類,皆有助於預防疾病復發。健保局新核准的第一線口服藥物,有免疫調節、抗發炎、抗氧化、保護神經等多重效果,可降低三到五成的復發機率,方便性與較佳順從性也是做為第一線用藥的考量。每天定時口服藥物,可免除自行打針的不便,可降低過去部分病患因打針而產生的過敏、皮膚壞死現象。目前治療的選擇相當多元,建議病患不要輕易放棄治療。鑒於現在是COVID-19疫情高峰期,一些多發性硬化症患擔心使用DMT藥物治療後,會出現抵抗力下降而遭到病毒感染的問題,所以想要中斷治療。但研究證實,一線口服對病人的免疫力不會有較大影響,希望病友不要過於憂慮,能夠持續接受治療。近年來的治療選擇愈來愈多,請病患務必與醫師好好配合。未來DMT藥品治療,不論在副作用或使用次數都會走向對病友越來越友善的方式:從針劑到口服,從一天兩次變成一天一次。在這些藥物的選擇上,臨床醫師必須根據患者臨床情形、藥物療效及相關副作用、病人順從性以及台灣健保給付的規範做一通盤的考量,斟酌藥物的使用與轉換時機、才可以為病人做出最好的選擇。希望可以達到「無疾病活性」,也就是無復發、無惡化、無核磁共振影像上的新病灶。(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17歲少女臉麻走路不穩 驚罹罕病!

17歲少女臉麻走路不穩 驚罹罕病!#多發性硬化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位就讀高中的17歲少女,約一年前就曾發生右臉麻木的症狀,總認為是吃了超辣的食物引起而不以為意,幾週後症狀也逐漸改善。今年暑假期間右臉麻木的症狀再度復發,到診所看診被認為是臉部三叉神經問題,也有可能是感冒引起的,診所開的藥還沒吃完的四天後,再發生暈眩和走路不穩情況,才到神經內科求診。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在右側的腦幹與小腦交界以及腦室周遭有多處疑似去髓鞘病灶的卵圓形斑塊,經過其他檢查,包括腦脊髓液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後,確診為全台灣確診病例僅有約一千多例的罕見疾病「多發性硬化症」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鄧浩文醫師表示,從該少女描述的症狀,讓他高度懷疑是腦幹部位的病變,在沒有三高與抽菸的年輕人出現這種類似中風的局部神經症狀,經常非單純疾病。「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腦部與脊髓)的慢性自體免疫疾病,但其病程大部分是以間斷式的發作為主;隨著反覆發作以及腦部病灶的累積,進而導致患者失能的風險增加。致病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瞭,但目前的證據顯示其發病是來自於患者腦神經纖維表面覆蓋的一層叫做神經髓鞘的物質(可以把它想成電線的外皮,保護裡面導電的電線),被自己身體所製造的抗體攻擊,而在腦部形成一處或多處的發炎反應與疤痕(亦稱為硬化或斑塊)所導致。發現的病例以年輕人居多,且女性多於男性。發病初期外觀看似正常 嚴重會導致失能多發性硬化症具有持續發炎及進行性神經退化的特性,且病情持續惡化。發病時的症狀常在1、2周後消失爾後再復發,因此民眾很容易忽略而錯失黃金治療期。鄧浩文醫師指出,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因腦部病變的位置不同及所影響的神經組織,患者可能出現視力受損(視神經病變)、下肢無力、平衡失調、行動不穩、麻木、語言障礙、暈眩、大小便機能失調等症狀。這些症狀因人而異,嚴重程度也不盡相同,如果未接受治療,病情會一再復發,嚴重時會導致失能。尚未有可根治的療法 唯依靠藥物緩解症狀許多病友在發病初期雖然外觀看似正常,卻因為疲勞、嗜睡等症狀很容易被家人、朋友、同事誤解,而承受了很大的生理和心理壓力,甚至影響工作或索性辭職!多發性硬化症雖然尚未有可以根治的療法,但在其急症發作時可以給予短期高劑量皮質類固醇治療以加速緩解臨床症狀;當病情穩定後,可長期接受免疫調節解藥物治療,以改變病程並降低復發的頻率與未來失能的風險。換句話說,這類的病人在藥物的照顧下,可以延緩疾病發展從而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我們要將多發性硬化症視為如同是一個慢性疾病,與它長期抗戰,最重要是在發病初期就能加以確診,及早介入治療,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期。

當心多發性硬化症 及早治療成效佳

當心多發性硬化症 及早治療成效佳#多發性硬化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某多發性硬化症病友在19歲時開始出現手腳麻、複視、疲累等症狀,當時以為是課業、工作壓力大,加上長期久坐姿勢不良所致。8年內看遍眼科、復健科、骨科卻遲遲找不出真正原因。直到症狀發生後的第9年,突然癱倒在地,緊急送院後才被確診罹患「多發性硬化症」,腦部神經細胞已遭受不可逆的損傷,影響日常的正常行走並造成記憶力衰退。手腳麻、容易疲倦  恐為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罕見的慢性神經系統免疫疾病,起因於免疫系統攻擊中樞神經,進而對大腦和脊髓造成影響,典型好發於20~40歲之間。人體的中樞神經纖維表面覆蓋了一層具有加速傳導和保護神經纖維的「髓鞘」,如同包覆電線的絕緣外皮。然而病友的免疫系統會攻擊包覆在神經外的髓鞘,造成神經傳導的異常及神經的破壞。「硬化」指的是這些髓鞘損壞區域因組織修復過程中產生的疤痕組織而變硬,硬塊可能會有好幾個,隨著時間的進展,新的硬塊也可能出現,所以稱作「多發性」。症狀消失非沒事 及早治療恐致永久性失能臺大醫院神經部楊智超醫師表示,由於每位患者受到損害的神經系統部位不同,所產生的臨床症狀及嚴重程度也因人而異。症狀包含平衡力受影響或走路不穩、感覺麻木、刺痛或灼熱、肢體無力或不能走動、視力受損、容易疲倦。由於症狀多重且與其他疾病症狀相似,導致病人無法被確診。口服藥物 克服打針恐懼與副作用同時楊醫師也強調,多發性硬化症具有持續發炎及進行性神經退化的特性,且病情持續惡化。發病時的症狀常在1、2周後消失爾後再復發,因此民眾很容易忽略而錯失黃金治療期。過往用於多發性硬化症治療的一線藥物均為注射劑型藥品,目前已有第一線口服藥物可供病友選擇,若病人害怕打針或因打針出現較多副作用而難以忍受,可與醫師討論轉換藥物,以達到長期持續治療的目標,減緩疾病惡化!許多病友在發病初期雖然外觀看似正常,卻因為疲勞、嗜睡等症狀很容易被家人、朋友、同事誤解,而承受了很大的生理和心理壓力,甚至影響工作或索性辭職!因此,呼籲大眾共同了解多發性硬化症,若發現身邊有親友出現類似症狀或罹患疾病,應鼓勵其進一步就醫檢查,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視力驟降 年輕女性當心多發性硬化症

視力驟降 年輕女性當心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性硬化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看東西時視力驟降,或是突然四肢無力,是多發性硬化症的常見症狀。根據統計,多發性硬化症病患人數只有一千九百多人。醫師表示,透過核磁共振,追踪發炎反應,或許能提早確診,及早介入治療。視力驟降四肢無力 多發性硬化症女多於男多發性硬化症是神經的免疫疾病,會在腦部、視神經、脊髓等多處產生發炎病灶。眼睛突然疼痛,視力驟降看不清楚;又或是突然雙下肢無力,大小便困難,這些徵兆都是多發性硬化症最常見的發病症狀。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廖翊筑解釋,多發性硬化症可以在中樞神經各個位置發作:腦部、視神經、腦幹還有脊髓等,而且發作次數多,所以叫「多發性」硬化症,以女生發病比例稍高,女男比例大約為二比一。發病後進展迅速 需多項檢查協助診斷多發性硬化症一旦發病,進展可能非常迅速,原本能走能跳,可能明天就無法好好行動。由於症狀多元,從手腳無力到臉部麻痺,看診時,常被誤診為其他疾病。醫師建議,懷疑自己可能患有多發性硬化症時,可以先尋求神經科醫師協助判斷。廖翊筑醫師表示,醫生會從症狀上判斷可能的發病位置,確認後如需進一步檢查,就會以核磁共振、誘發電位等方式進行,而較嚴重的發炎反應急性發作時,會需要以腰椎穿刺取得腦脊髓液,化驗裡面的發炎現象。以往的想法認為,此病要發作兩次以上才能確診。現在的麥當勞準則希望用腦部核磁共振,透過每半年或一年的追踪來發現新的發炎反應。成因不明難預防 依據麥當勞準則及早確診多發性硬化症至今成因不明,好發於二、三十歲女性,並無有效預防方式。醫師表示,依據麥當勞準則,能透過核磁共振追踪看出無臨床表徵的第二次發作,協助病情確診,才能及早介入治療,預後較佳。(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行動不便平衡差 20-40歲女性當心這病

行動不便平衡差 20-40歲女性當心這病#多發性硬化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女性若出現肢體無力、行動不便、平衡失調、視力受損以及口齒不清等症狀,可能是多發性硬化症在搞鬼!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免疫系統的疾病,當免疫系統攻擊中樞神經系統時,造成腦部及脊髓產生病變,因而讓患者可能出現行動不便、平衡差、視力受損等症狀,但目前病因仍是個謎。好發於20-40歲女性多發性硬化症好發於20-40歲女性,但發病原因至今仍不明,同時發病症狀及嚴重程度也因人而異。據資料顯示,全球目前約有230萬患者,台灣約有1000多位患者,盛行率約10萬分之4。常見症狀為四肢無力、視力模糊、暈眩多發性硬化症為一種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即當自身的免疫系統不能準確辨認自身及外來細胞,進而攻擊和破壞自身組織。疾病的症狀是視其所影響的中樞神經系統的部位而定,由於患者一開始可能出現四肢無力、感覺異常、視力模糊、暈眩等不同症狀,因而許多人並不清楚應到哪個科別就診。確診後別誤信偏方、自行停藥台灣神經學學會表示,若有這些症狀發生,請及早尋求神經科進行診斷。確診後務必配合醫師接受相關的治療、復健及定期追蹤,不要誤信偏方,也不要逕自停藥,才能有效控制病情,不讓病情惡化或再度發作。如遵照醫囑,穩定病情及回復日常生活是可能的。人氣女星楊謹華受台神經學學會邀請演出微電影,期待讓更多人認識多發性硬化症,並藉此告訴多發性硬化症病友,應該積極的去面對及對抗疾病,一定遵照醫囑,接受正規的治療與復健,幫助自己重返正常的生活。 

研究:日飲四杯咖啡 可降低多發性硬化症風險

研究:日飲四杯咖啡 可降低多發性硬化症風險#多發性硬化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咖啡對於普遍民眾而言,是一種能夠提升精神的能量來源,但你知道嗎?其實咖啡的功用不僅如此,喝多了還可能有助於降低罹患疾病的風險,日前在美國有項最新研究指出,每天喝4~6杯咖啡的人,可降低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的發生率,而目前此研究發表於《美國神經病學會》華盛頓的年會中。咖啡因保護大腦 恐降低MS發病率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及瑞典的研究人員,各自針對1千多名多發性硬化症(MS)的患者及健康者進行研究,分別追蹤他們在發病前一年、五年、十年的咖啡攝取量,結果瑞典的研究發現,在發病前一年,不喝咖啡的人與每天至少喝六杯的人相比,前者發病率竟高出1.5倍,而美國的研究則發現,相較於一天喝4杯咖啡以上者,不喝咖啡者罹病的風險高出1.5倍。對此,研究人員表示,咖啡因對大腦可能有保護的作用,進而助於防範多發性硬化症,雖然全球約有230萬飽受多發性硬化症之苦,但目前尚未不清楚這兩者間的關聯,所以,未來將需再做更進一步的研究調查。

台北人蔬果吃太少 身體快樂指數輸上海

台北人蔬果吃太少 身體快樂指數輸上海#多發性硬化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根據董氏基金會所做的「台灣VS上海身體快樂訊息」調查顯示,台北人的身體快樂指數平均起來以62.1分,輸給了上海65分,且不合率佔了41%,比起上海的31%高出一成,其中又以輕熟女方面最為糟糕,讓身體最不快樂、腸胃最不順暢、蔬果攝取不足,登上三不之首。造成腸胃困擾的主要原因 為蔬果量攝取不足董事基金會呂蕙如營養師表示,在調查中發現,腹脹、脹氣、殘便感為兩地腸胃問題的前兩名,且台北人受到困擾的時間較上海人長,約為六個月左右,反觀上海人通常都只維持一週左右而已,因此,董氏基金會提醒,蔬果量攝取不足,導致營養失衡,是造成腸胃不順及身體不健康的主要原因。此外,根據國外研究指出,身體快樂和腸胃順暢力與蔬果攝取有關,而在此調查中也發現,上海人身體快樂指數和順暢數高於台北人,其蔬果攝取天份和數量也明顯較高。多攝取高纖、消化酵素 有助於改善腸胃不適由此可見,身體快是改善腸胃困擾的最大關鍵,對此,台東醫院祝年豐醫師表示,現代人工作時間長、壓力大、多肉少蔬果、少運動等,都容易使得腸胃出現脹氣、腹脹、殘便感、便秘等問題,因此,建議民眾在多元化的搭配下,攝取均衡的水果,且應選擇含有膳食纖維、消化酵素的水果,來改善腸胃不適,例如:奇異果、木瓜、番茄、芭樂等營養密度高的水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