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

氣候忽冷忽熱,小心用藥預防腦中風

氣候忽冷忽熱,小心用藥預防腦中風#腦中風

對於患有慢性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民眾,天氣一轉涼,必須多加留意。醫療統計,國人腦中風佔十大死因第二名,且年紀超過65歲者,約每12人就有1人發生過中風。簡單來說,中風即是大腦內腦血管發生阻塞或破裂,使得腦部受到壓迫,造成血流不順、腦細胞壞死,輕者可能癱瘓或語言功能障礙,嚴重者則可能死亡。新店耕莘醫院 田芳瑜藥師表示當氣溫驟降時,血管也會跟著收縮,這時血壓容易升高,進而造成高血壓患者容易有腦出血的可能。因此,若您或家人患有高血壓,一定要注意血壓的變化,最重要的是必須遵照醫師的指示,按時服用降壓藥。同時在飲食上要避免高鹽,最好保持清淡;可適當的進補,但也要避免高膽固醇飲食而增加心血管負擔。若有服用抗血小板凝集的藥物Aspirin,也要特別注意會有一些腸胃不適的問題,如潰瘍。至於曾發生過中風的病人,天氣轉涼或驟降會使二度中風的機會相對提高,絶對不可輕忽!記得適時規律運動,幫助血液循環暢通,會有不小的幫助。另外,有感冒時,切勿亂服藥,一般市售感冒藥可能含有PPA成份,這可能導致血壓上升,購買前一定要詢問藥師,確保自身用藥安全,才能有效遠離腦中風,平安過嚴寒!

您打鼾了嗎?睡眠呼吸中止症心血管疾病的隱性殺手

您打鼾了嗎?睡眠呼吸中止症心血管疾病的隱性殺手#腦中風

家住大肚鄉的60歲吳姓男子,本身有高血壓的病史,雖然長期透過藥物控制,但效果都不是很好。不僅如此,吳先生長期以來都有打鼾的毛病,睡眠品質差不說,每到白天就精神不濟,生活品質也大受影響,爲此困擾不已的他便求診於光田綜合醫院睡眠障礙特診。睡眠障礙特診林昌宏醫師於問診中發現吳先生長期有高血壓控制上的問題,便立即安排他進行多項夜間睡眠生理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吳先生每小時呼吸中止的次數竟高達75.1次,最低血氧只有43%,而睡眠時呼吸中止的時間,最長竟達2分10秒。林昌宏醫師表示,吳先生一直無法有效控制高血壓的原因,和睡眠呼吸中止症息息相關,因為睡眠呼吸中止症會使心跳變慢;缺氧時則會刺激大腦微覺醒,打斷原本該有的睡眠深度;而呼吸中止症也會使交感神經興奮,造成血壓脈搏上升。日積月累下來,高血壓、血管硬化、糖尿病等疾病都會提早發生,甚至增加中風的發生率。如今,在光田綜合醫院睡眠中心醫療團隊的協助下,吳先生配戴氧壓型呼吸器已近3個月,除了夜間的睡眠品質大幅改善外,白天精神不繼的狀況也不再發生,連血壓也控制得越來越好。林昌宏醫師指出,很多人都不曉得睡眠呼吸中止症與高血壓、腦中風有很大的關聯,美國國家高血壓預防、偵測、評估與治療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在2003年所提出的報告中,已將睡眠呼吸中止症列為高血壓十大成因之首,患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中,超過半數都罹患了高血壓及其他心血管疾病。且腦中風多年來蟬連台灣地區十大死因第二位,僅次於惡性腫瘤。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腦中風亦有非常緊密的關係,此類病患初期僅出現習慣性打鼾的症狀,而且還特別容易入睡,甚至嚴重到白天工作時也出現嗜睡的症狀,許多人以為這只是工作太疲累的關係,因而忽略提早就醫診治的重要性。有鑑於此,光田綜合醫院特別橫跨了胸腔內科、耳鼻喉科、心臟內科、神經內科、內分泌與新陳代謝科、牙科還有身心科,打造了海縣首座「睡眠中心」,讓患者透過多項精密的睡眠生理檢查,包括腦波、呼吸、心電圖…等,篩檢出睡眠障礙的原因,並對症治療,輕鬆解決許多民眾晚上睡不好、白天又嗜睡的困擾。林昌宏醫師提醒民眾,睡眠佔了人生近三分之一的時間,防治高血壓、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工作,不如從良好的睡眠品質做起,平時若睡眠品質不佳,有打鼾、白天精神不濟等狀況,可至醫院睡眠障礙特診或睡眠中心作進一步的檢查。

血中膽固醇,啟動心臟血管疾病

血中膽固醇,啟動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

膽固醇有很多種,臨床上常用的,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極低密度蛋白膽固醇(V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等。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內含有大量膽固醇,滲入動脈血管壁中可被氧化,引發一連串的動脈血管壁發炎反應,開啟動脈粥狀硬化,若血清膽固醇過高,會引起大中型動脈粥狀硬化,進而引發各種心臟血管疾病,因此低密度膽固醇堪稱是一種 "壞"的膽固醇。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以從肝臟攜帶脂肪至全身各組織,除去大部分脂肪後,即變成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會將多餘的膽固醇運送回肝臟,將之排除,可以維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對心臟血管具有保護作用,降低心臟血管疾病之風險,因此是一種"好"的膽固醇。根據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第三次成人治療指導」,理想的血清總膽固醇濃度應低於200 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應低於13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應高於40mg/dl,三酸甘油脂宜低於200mg/dl。當血清低密度膽固醇值大於160mg/dl,即為高危險群;若心血管危險因子超過兩個,則宜接受飲食治療及生活形式改變,經過3~6個月,若無法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降低於160 mg/dl以下時,則宜藥物治療。新店耕莘醫院心臟內科醫師 王致皓指出若已罹患動脈硬化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塞、腦中風、週邊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若血清低密度膽固醇大於130 mg/dl,即為高危險群,經過3-6個月的飲食治療及生活形式改善,若無法使低密度膽固醇值降低於130 mg/dl以下時,則宜藥物治療或由醫師決定提早用藥時機;若低密度膽固醇超過190 mg/dl,可能是與遺傳基因有關的高膽固醇血症,有更高的機會發生動脈硬化疾病、心臟血管疾病,因此必須即早就醫評估危險因子,養成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並經醫師詳細評估後,給予適當治療。血膽固醇濃度會隨著年齡、性別不同而有差異,通常血膽固醇濃度在五十歲時達到最高峰,男性比女性高,但婦女停經後,其膽固醇濃度會上升,甚至可能超過同年齡層男性層,心臟血管疾病之發生率也會趕上同年齡層男性,銀髮族要特別留心。近年來研究已證實,對於高膽固醇病患,降低膽固醇可以明顯減少冠心病及腦中風的發生率,並延長壽命。

遠離中風,三少一多為原則

遠離中風,三少一多為原則#腦中風

腦中風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中第二名,平均每年中風人數約在4~5萬人;因之死亡的約有1萬人。中風的病人約有1/10到1/5死亡,而中風後五年內,有30%會再度中風,故銀髮族切勿忽略中風的死亡威脅。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地區缺血性腦中風患者逐年增加,共占了中風患者的75%,而粥狀動脈栓塞症是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造成心肌梗塞等缺血性心臟病的原因之一。中風或曾經中風的患者,本身若有其他的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暫時性腦缺血、高血脂症、尿酸過高;或者生活型態不健全,像是抽煙、過量飲酒、不運動與肥胖症等,都有可能引發二次中風!臺北縣立醫院內科醫師 鄭仕程指出,目前國內醫界主要是採用抗血小板製劑來預防缺血性腦中風,依抑制血小板凝集的機制不同,大致可將藥物分為二類:第一類為Aspirin(阿斯匹靈):可降低二次中風約達25%,主要的副作用為胃腸道的刺激,故在服用時要注意是否有胃腸道潰瘍出血、穿孔的情形,在臨床有許多患者常因無法忍受阿斯匹靈所帶來腸胃不適,在治療過程中擅自停藥,因而造成二度中風。第二為Thienopyridine類:新一代抗血小板藥物Clopidogrel(保栓通)即屬此類。優點為安全性高,較沒有腸胃道副作用,可有效降低二次中風的危險達32%,同時降低發生心肌梗塞或是周邊動脈血管疾病的危險。不隨意停藥是中風病患很重要的原則,另外提供給民眾一個簡單易記的生活守則,就是「少鹽、少油、少菸酒、多運動」定時服藥再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盡量減少飽和性脂肪、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取量,再配合適量的運動,就能遠離心血管疾病所帶來的威脅。中風治療是一項長期抗戰的工作,在此建議病患在治療過程中,應多花時間主動了解自己的治療用藥,並與主治醫師配合,才能有效預防缺血性腦中風的再發生。

新陳代謝症候群

新陳代謝症候群#腦中風

新陳代謝症候群在中國古代泛稱為「帝王病」(吃吃喝喝,太好命)。1988年Reaven臨床觀察,提出胰島素阻抗是新陳代謝症致病原因假說。1991年Ferrannini開始觀察研究「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發生」與「胰島素抗性及高胰島素血症」有密切的關係。胰島素阻抗主要原因為循環中有過多游離脂肪酸,這些游離脂肪酸來自脂肪組織。它們在肌肉抑制了胰島素的作用,減少肌肉對血中葡萄糖的利用,使得血糖上升。而血液中過多的葡萄糖,便造成胰臟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代償胰島素阻抗。血中高胰島素與游離脂肪酸也會導致一連串的發炎反應,併發血脂異常與血壓增高,最後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台東基督教醫院 黃信揚醫師指出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臨床意義,就是會增加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風險,罹患糖尿病機會上升。而患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男人在十年內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有10~20%。其實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發生,與現代人生活型態不正常因素有關,包括不正確的飲食、缺乏規律運動、異常肥胖(尤其是中廣型身材、腹部肥胖)。當身體已有符合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跡象,建議找家庭醫學科或內科醫師諮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平時也很容易自我檢測,只要定期量量血壓與腹圍、再加上驗血檢查,即可知道自己是否已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如果本身已經為糖尿病患或有心血管疾病,則應該更積極控制血糖、血壓及血脂。正因為身體過多內藏脂肪組織產生游離脂肪酸造成胰島素阻抗,「減重」是改善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第一要務。肥胖病人以半年內減重7~10%為目標,減重可提升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血糖、血壓與血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