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

疫情區牛隻組織製成的藥品 並未核准

疫情區牛隻組織製成的藥品 並未核准#疫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來,狂牛症疫情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及重視,許多人不僅擔心吃的是否安心?也擔心許多以牛隻組織製成的藥品、化妝品是否會有問題?在藥品安全方面,衛生局將嚴格把關以牛、羊組織製成的藥品、醫療器材、化粧品,且目前行政院衛生署並未核准使用,狂牛症疫區發生國家牛、羊組織製成的藥品、醫療器材及化粧品原料與成品進口。 澎湖縣衛生局長鄭鴻藝表示,衛生署已於90年公告禁止使用狂牛症疫區發生國家牛、羊組織製成的生物藥品及化粧品原料與成品,至於醫療器材產品如有以牛、羊組織製成,應檢附原廠的動物原料來源管制作業說明及其原料來源證明,確保產品相關製程與最終成品,均未使用狂牛症疫區國家的牛、羊來源產品,且未受污染。 鄭局長呼籲,如果廠商輸入或製造使用狂牛症疫區國家動物的風險部位組織製成藥品、醫療器材或化粧品等產品,應依違反藥事法或化粧品衛生管理條例處罰,並應負相關刑事責任。

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 正確落實勤洗手

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 正確落實勤洗手#疫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依據疾病管制局監測資料顯示,目前已進入腸病毒流行高峰期,各地區的腸病毒疫情均在升溫中,社區流行病毒株仍以腸病毒71型最多,克沙奇病毒次之。天氣逐漸炎熱,腸病毒仍將持續活躍,該局呼籲家長需持續保持警覺,尤其是家有嬰幼兒的民眾,以及教托育機構,應落實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落實正確勤洗手,以降低感染與傳播的機會。疾管局公布新增7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其中6例為居住於北部、另1例為居住於中部。7名個案於5月上旬出現發燒、手足出現紅疹、口腔水泡潰瘍等腸病毒感染症狀,並出現嗜睡、活動力差、肌抽躍、心跳過速、肢體無力及嘔吐等疑似重症病徵,就醫後7人皆已康復出院。今年截至5月21日止,已累計45例重症個案,其中44例為腸病毒71型感染所致。疾管局提醒家長,應避免嬰幼兒與腸病毒病人接觸,教托育機構應加強宣導學童確實做好個人衛生,並定期進行環境清潔及重點消毒,同時配合落實執行疫情通報及停課機制,以降低感染與擴散的機會。腸病毒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短短數小時之黃金治療時間,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注意觀察是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一旦出現上述任一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腸病毒活躍季節 疫情高於往年

腸病毒活躍季節 疫情高於往年#疫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腸病毒71型自去年秋冬開始活躍尚未停緩,今年截至4月23日止,已累計27例重症個案,疫情高於往年同期。疾管局提醒民眾,目前已進入腸病毒流行期,除了腸病毒71型之外,其他型別的腸病毒也隨著天氣轉暖而開始活躍,教托育機構及嬰幼兒家長應注意防範,落實「生病不上學」之防疫觀念,並適當區隔病人與其他孩童,降低傳播機會。疾管局本日公布新增3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皆居住於南部,分別為1歲5個月及2歲2個月男童,及12歲小六女生。3名個案於4月上旬出現發燒、手足出現紅疹、口腔水泡潰瘍等腸病毒感染症狀,並出現肌抽躍、心跳過速、步態不穩及嘔吐等疑似重症病徵,經及時赴大醫院就醫後,其中2人已康復出院,1歲5個月男童目前仍住院治療中。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家庭、教托育機構及人口密集場所最容易傳播,家長應避免攜帶嬰幼兒至人潮擁擠之公共場所,並避免嬰幼兒與腸病毒病人接觸;教托育機構應加強宣導學童確實做好正確洗手動作及衛教觀念,並定期進行環境清潔及重點消毒,同時配合落實執行疫情通報及停課機制。疾管局再次提醒民眾,學齡前嬰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短短數小時之黃金治療時間,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注意觀察是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一旦出現上述任一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 須注意前兆病徵

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 須注意前兆病徵#疫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監測資料顯示,腸病毒71型自去年秋冬開始活躍尚未停緩,目前輕症及重症個案仍持續出現,今年截至上週止,已累計24例重症個案,疫情高於往年同期。南投縣衛生局提醒民眾,天氣逐漸變暖,已進入腸病毒流行期,教托育機構及嬰幼兒家長應注意防範,適當區隔病人與孩童,降低傳播機會。  南投縣衛生局呼籲,預防腸病毒最佳方法為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例如正確採取「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並注意居家環境衛生及通風、儘量避免攜帶幼兒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之公共場所,或與疑似病患接觸、兒童玩具要常清洗消毒,並避免幼童將玩具放入口中咬弄、注意營養、均衡飲食、運動及充足睡眠,以增強個人的免疫力,可有效降低感染及傳染腸病毒的機會。 因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學齡前嬰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而腸病毒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數小時之黃金治療時間,請家長應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遊馬爾地夫須注意 正值登革熱高峰期

遊馬爾地夫須注意 正值登革熱高峰期#疫情

一直是熱門度假景點的馬爾地夫,在今年持續出現登革熱病例,當地衛生單位首度發出疫情警訊,提醒民眾應注意採取防蚊措施。疾管局提醒計畫前往該地區的民眾,應確實做好相關防蚊措施,避免蚊蟲叮咬,防範感染登革熱;回國後如有發燒、頭痛、骨頭肌肉酸痛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請立即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以利正確診斷治療。國際疫情監測顯示,馬爾地夫每年平均約有1,000例登革熱病例,3例死亡,每年雨季後登革熱病例增加,1至3月間及6至8月間達到季節性高峰;於2006年及2011年曾出現大規模疫情,病例數皆達約2,000例,並分別出現高達10例及12例死亡,;該國2012年迄今已有163例登革熱病例,其中100例發生於首都Malé市及Hulhumale'市,季節高峰後病例數無顯著下降,提醒民眾應注意採取防蚊措施,避免遭叮咬感染。疾管局指出,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可能將病毒帶回國內散播,導致國內發生疫情,對國人健康及社區防疫造成極大的威脅,呼籲民眾前往登革熱流行地區時,應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長袖淡色衣褲、懸掛蚊帳就寢、於皮膚裸露處塗抹防蚊液、進行周遭環境病媒蚊孳生源清除等),以減少遭受病媒蚊叮咬而感染登革熱或其他蟲媒傳染病的機會。疾管局再次呼籲民眾,自登革熱流行地區返國,於入境時或入境前14日內有發燒、頭痛、骨頭肌肉酸痛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者,應主動填報「傳染病防制調查表」;回國後如有發生疑似症狀,請立即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以利其正確診斷治療。

腸病毒國際疫情升溫 幼童出國須當心

腸病毒國際疫情升溫 幼童出國須當心#疫情

近期國際間特別是東南亞地區紛紛出現腸病毒活躍程度升高情形,疫情趨勢高於去年。由於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且目前尚無疫苗或特效藥,預防感染格外重要。疾病管制局提醒至流行地區之旅客,應注意隨行的幼童,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避免遭受感染。國際間近期紛紛傳出疫情,如越南自去年起手足口病發生率急速上升,今年截至3月中旬已報告15,000餘例手足口病,為去年同期的7倍,而新加坡第12週通報1,021例手足口病(去年同期287例),今年累計通報8747例,明顯高於去年同期及近五年同期平均。馬來西亞Sarawak州手足口病病例急遽上升,累計報告3,807例手足口病,已61所學校停課。美國則共接獲四州(加州、內華達、康乃迪克、阿拉巴馬)報告63例手足口病病例,63%為2歲以下兒童,24%為成人,美國手足口病好發於夏秋季節,此次疫情的病例年齡分布、發生季節、主要病毒型均不尋常。泰國今年第12週手足口病報告數高於歷年同期平均;截至第12週共累計報告4,035例手足口病。香港手足口病及腸病毒感染個案趨升,10件機構手足口病群聚事件,高於近3週的3-5件,澳門2月報告65例腸病毒感染病例,較1月(18例)及去年同月明顯增加。疾病管制局呼籲,人口密集之場所容易傳播腸病毒,腸病毒流行期間,若計畫前往流行地區,請小心警覺,做好防護,尤其盡量避免讓5歲以下幼童至人潮擁擠之公共場所。平時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有效降低感染腸病毒的機會,如:勤洗手,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清洗、消毒兒童玩具等。若家中兒童發生手足口症,需觀察是否出現重症的前兆,應立即送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黃金治療時間。

美國百日咳疫情升溫 旅遊經商要當心

美國百日咳疫情升溫 旅遊經商要當心#疫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美國今年包含華盛頓、紐約、威斯康辛州出現百日咳病例數升高情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呼籲,嬰幼兒出國前,應先完成百日咳疫苗的前3劑基礎接種,由於百日咳疫苗並不能提供終生免疫的保護,計畫前往流行地區的民眾,可視需要再追加接種一劑。美國今年至3月17日止,已累計有3767例百日咳,當中美國華盛頓州今年截至3月24日已有549例百日咳,較去年同期(88例)明顯增加,高達6.2倍,以1歲以下嬰兒最高。紐約(含紐約市)及威斯康辛州的病例數亦明顯偏高,各有521例及589例,分別為去年同期的5倍左右。百日咳為百日咳桿菌引起之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是飛沫傳染,常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其他年齡層亦可能發生,黏膜早期陣發性咳嗽未出現之前即具有高度傳染性,潛伏期一般為9~10天,典型症狀為持續1~2個月或更長的痙攣性咳嗽或吸入性哮聲,初期給予抗生素可減輕症狀。台灣現行之疫苗接種政策即包含常規的百日咳疫苗,接種時程包括出生滿2、4、6、18個月時接種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五合一疫苗,國小一年級時接種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疾管局提醒,民眾如計畫至流行地區經商、旅遊,建議行前向旅遊醫學門診醫師諮詢,評估疫苗接種需求,旅途中避免至擁擠場所,適時戴口罩,尤其嬰幼兒出國前,至少應先完成前3劑疫苗的基礎接種,如發現百日咳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及時診斷及接受治療。

腸病毒進入警戒期 重症個案高於往年

腸病毒進入警戒期 重症個案高於往年#疫情

由於腸病毒71型自去年秋冬開始活躍尚未停緩,且仍持續出現重症個案,今年起截至3月26日止已累計20例,高於往年同期。行政院疾病管制局提醒民眾,天氣逐漸變暖,預期即將進入腸病毒流行期,幼童家長千萬不可掉以輕心。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家庭、教托育機構及人口密集場所最容易傳播,家長應避免攜帶嬰幼兒至人潮擁擠之公共場所,並避免嬰幼兒與腸病毒病人接觸;教托育機構應加強宣導學童確實做好正確洗手動作及衛教觀念,並定期進行環境清潔及重點消毒,同時配合落實執行疫情通報及停課機制。疾管局再次提醒民眾,學齡前嬰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短短數小時之黃金治療時間,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注意觀察是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一旦出現上述任一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腸病毒是臺灣的季節性流行疾病,致病的對象以嬰幼兒為主,在少子化的現代,每年都對社會帶來相當程度的衝擊。腸病毒防治不單是公共衛生課題,學校教育、幼托輔導及醫療照護亦扮演關鍵角色,若要成功防治,需要衛生、教育、社政及醫療體系的全力配合,疾管局與地方衛生單位將持續結合相關部會的力量,加強防治工作,提升民眾對腸病毒的正確認知與實踐,同時加強醫療體系之橫向溝通,確保醫療資源調度順暢,以避免重症及死亡個案的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