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

天氣濕又冷 易生病、致憂鬱!

天氣濕又冷 易生病、致憂鬱!#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冷空氣接力影響台灣!除了身體感受的冷外,心情是否也受到影響呢?其實,天氣是能夠預測一天情緒變化的重要指標,天氣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一起從天氣來看看情緒。低溫、雨天間接導致沮喪不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式社區預防暨心理健康中心諮商心理師沈孟筑表示,溫度是影響情緒很重要的因素,在寒冷的時節裡,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努力運作,來保持身體溫暖。身體中有限的能量,忙著處理低溫對身體的影響,較無法有效防止病毒或細菌攻擊,使冬天容易生病,更容易影響情緒,讓我們感受到沮喪與不安。雨天雖然不會直接影響身體機制,卻會影響生活方式,並進一步影響情緒。例如,下雨天使出門慾望降低,減少出門社交互動的機會,而社交互動被視為有效的抗憂鬱方式。下雨天容易淋濕,導致疾病產生,致使煩躁、挫折、生氣等情緒。在溫度低又下雨時,這樣的負面心情會更明顯!陽光影響褪黑激素、血清素分泌 造成憂鬱情緒沈孟筑諮商心理師表示,雖然溫度、雨天皆會伴隨低落、憂鬱等負向情緒,但冬天裡真正影響情緒的是陽光!陽光影響內分泌系統中的褪黑激素以及血清素,陽光能使大腦停止產生褪黑激素(也就是睡眠激素),使我們更加警覺清醒,並更有能量。血清素被視為是「令人感覺良好的賀爾蒙」並被使用在許多抗憂鬱劑中,而透過陽光的照射吸收,能使大腦能產生血清素,改善神經傳遞。在冬天裡,陽光才是預報情緒的指標。不論天氣直接或間接影響情緒,收看天氣預報時,也別忘想想如何調適心情。

過年壓力大?必知3步驟迎擊親友詢問

過年壓力大?必知3步驟迎擊親友詢問#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春節即將到來,不少人想到要面對親朋好友們逼問對象、生小孩及薪資等惱人問題,便感到心情沉重、焦慮及痛苦。人們面對不喜歡的事物往往選擇逃避,等到逼不得已面對時,勢必更加痛苦;若長期處於壓力之下,負面情緒超過負荷,容易發生失眠、焦慮、憂鬱,甚至是自律神經失調等現象。預先設想情境、準備說詞 應對親友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發現每年過年後精神科門診量會增加2、3成,特別提供「減敏療法」,幫助民眾有效面對過年期間親戚逼問的挑戰。過年聚會前可利用「減敏療法」練習,也就是(1)先設想情境、(2)研擬問題、(3)準備說詞等方式面對。過年聚會是開心的時刻,沒有人想把氣氛搞僵,通常是沒話找話講。可根據不同的聚會情境,預想即將面對的問題,提前想好答案再回應。對於只想炫耀自家情況,毫無同理心的人,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禮貌、輕鬆帶過即可。搶得先機主動說明 避免不愉快至於父母等長輩的關心詢問,建議「搶得先機」,先主動說明目前情況,讓他們多了解自己的想法。為人父母者,可利用這次機會先了解再關心,而非一味逼問,造成雙方不愉快。潘建志醫師觀察,每年年後精神科的門診量會上升,更有研究指出華人傳統節日容易導致精神壓力增加。建議民眾多溝通,多了解彼此處境,別讓原本是全家團圓的好日子,變成身心不適的來源。

星期一總憂鬱?週末睡到飽造成!

星期一總憂鬱?週末睡到飽造成!#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每到禮拜一就不想去上班……」,週末的「睡到飽」就是一直睡不飽的原因之一。現在起,努力讓週末也跟平日一樣的時間起床吧!應該有部分的人會在周末假日拼命睡,利用「睡到飽」來彌補平日「睡不飽」的生活作息吧!但你知道嗎?這種方法,反而會累積身體的疲勞!儘管睡到飽 睡眠無法預先儲存因為睡得好,隔日整天就能感覺到不太需要補眠也能活動一整天!所以很容易會以為「睡到飽」=「儲存睡眠」,不過可惜的是,睡眠是沒辦法預先儲存的。假日的「睡到飽」,的確能還清平日累積下來呈現負債的睡眠物質。「平日因為太忙無法好好睡覺,作為補償就改在悠閒的假日多睡一點補眠吧。」這樣乍看之下,會覺得睡眠時間很平均,不過雖然總計出的睡眠時間是一樣長的,但只要入睡時間和起床時間一有變動,睡眠週期就會因此而整個混亂;只要週期一混亂,身體就容易出問題。因為生理時鐘延遲 造成禮拜一憂鬱打個比方,如果平時總是6點起床,但假日讓自己睡到10點才起來,這時候體內的生理時鐘就等於後退了4小時,因此晚上開始覺得愛睏的時間,應該也會比平常晚。接下來到了禮拜一,又跟平日一樣要6點起床時,身體還有昨天睡到10 點的記憶,因此會覺得6點起床太早了,這時候會累積多餘的睡眠物質。這種情況下,禮拜一就會覺得整個人懶懶的,整天的心情也會很鬱卒。這就是大家常說的「Blue Monday」的原因。前半週因為要將延遲的生理時鐘調整回來,身體的疲勞會一直累積。到了後半週,身體好不容易才調整回來後,週末又來個「睡到飽」,生理時鐘又被打亂。這樣每週重複循環,就是「睡到飽」的生活週期。怎麼想都覺得不太有效率對吧?將睡覺時間提早幾十分鐘 減少疲勞物質堆積要避免「睡到飽」的問題,只要試著提早約15~30分鐘,先上床躺平就能解決!如果只是需要將睡覺時間提早幾十分鐘的話,只要將回家後的休息時間減少一點點,應該就能達成。僅是提早幾十分鐘入睡,就能減少疲勞物質的累積,應該可以明顯感覺到身體變得輕鬆、而週末的睡到飽時間應該也可以慢慢減少。我們的終極目標,就是要讓週末的起床時間也能和平時一樣!這樣一來,也能確實的改變總是因為睡晚了而虛度的週末時光。(本文摘自/身心腦機能鍛鍊全書/風和文創)

總是失憶?記憶力減退8大原因!

總是失憶?記憶力減退8大原因!#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從20歲到80歲間,大腦重量約會減少5%至7%,大腦血流量也會變少,灰質與白質都會萎縮,神經元數目也會隨老化而逐漸減少,神經元樹突數量減少,突觸密度隨之降低。但在記憶力方面,瞬間記憶與長程記憶幾乎不受年齡影響,只有在短程記憶方面,從30、40歲左右起,就會開始逐漸衰退。認知功能方面在20、30歲時發展到巔峰,然後逐漸衰退。年紀大,有時會忘記事情、放錯東西是很自然的現象,但都不會影響日常生活。如認知功能障礙已經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就是達到過去所稱的失智,由於怕被誤以為貼標籤,國際上已不用失智這名詞,改稱為認知障礙。造成記憶力減退的原因(一)藥物作用:包括因心情不好使用抗憂鬱製劑、過敏時使用抗組織胺、緊張時使用抗焦慮藥物、肌肉緊繃時使用肌肉鬆弛劑、睡不著時使用鎮靜劑或助眠藥物、疼痛時使用止痛藥等,都可能造成記憶力衰退。(二)使用酒精、菸草或藥物濫用:飲酒過度會造成記憶力衰退;吸菸會使帶到腦部氧氣不足而傷害記憶力;藥物濫用(例如嗎啡等)改變大腦內化學物質,使記憶力易衰退。(三)睡眠剝奪:睡眠量不夠或是睡眠品質不好,會讓我們感覺疲憊無力,連鞏固資訊與回取資訊能力都受到波及,因而使記憶力減退。(四)憂鬱與壓力:憂鬱會無法集中精神影響記憶力;壓力、焦慮與緊張等也會傷害記憶力。(五)營養素缺乏:高品質蛋白質與脂肪不夠時,可能損害大腦功能;缺乏維生素B1與B12也會傷害記憶力。(六)頭部外傷:嚴重撞擊頭部會傷及大腦,引起短、長程記憶受損,但恢復時記憶喪失現象也可能逐漸恢復。(七)中風:不管是出血性或栓塞性腦中風,由於腦細胞營養會受損,傷及短程記憶甚至使之喪失。(八)腦瘤等疾病:大腦額葉或者顳葉如受腦瘤或腦膜炎、腦炎等侵犯時,記憶明顯變差、情緒失控、行為舉止錯亂、答非所問等異常症狀。醫師小叮嚀中高齡朋友如有記憶力逐漸衰退現象,一定要查清楚有無上述情況發生,包括有無中風、長腦瘤?有無營養不良、缺少維生素,或是蛋白質攝取不夠?有無心理壓力、憂鬱、失眠?甚至是有無使用來路不明藥物,以為可以補身,卻是誤食非法藥物而不自知?延緩記憶衰退的方法飲食:多攝取深海魚、藍莓、草莓、南瓜、菠菜、全麥麵包、堅果、雞蛋、豆腐、燕麥等有助記憶力的食物。健身:多走動。保持個人喜好,多思考、多用腦,不要沒事就睡覺。感情寄託:親情、愛情、友情都是增加記憶力的輔佐劑。(本文摘自/中高齡不可忽視的身體警訊/三民出版) 

憂鬱厭世年輕化 當心自殺警訊!

憂鬱厭世年輕化 當心自殺警訊!#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期孤獨而死亡的案例年輕化,而且案件逐年增加,甚至有知名人士因憂鬱而自殺。共通點是無人聞問,缺乏支持救助,抑鬰寡歡,即使沒有病痛仍選擇走上絕路。非單一因素引起 壓力、生病皆致憂鬱精神科醫師陳家駒表示,憂鬱、孤寂、冷漠,往往壓倒生活,放棄生命。憂鬱的發生不是單一因素引起,可分為外因累積、內在因素、自我認知性問題3類,面對壓力事件、重大疾病、巨大創傷,或是有藥物、酒精成癮,或是家族有憂鬱病史、腦部或內分泌疾病,甚至是有負面人格特質、親友關係疏離,特別可能致病。因憂鬱陷入生死爭扎會不安,行為漸漸脫離現實,迷戀死亡、覺得生存無意義。有自殺企圖者,覺得生活沒目的,自我封閉、焦慮憂鬱、睡眠和飲食習慣改變,甚至出現自傷或危險行為。當憂鬱者出現下列4項行為,千萬要多留意,這是尋求自殺的警訊:1) 攜帶武器並威脅自殺2) 談論自殺、心情變得焦躁3) 醉酒時無禁忌談論死亡或自殺方式4) 尋找方法殺害自己多關懷、包容、找回目標 避免憾事發生陳家駒醫師提醒,常常有人已陷入憂鬱孤獨而不被發現。對於身邊的人多些關懷、交流、包容,也許能把人即時拉回生活軌道。在憂鬱情緒者,除了親友的關懷陪伴,專業的醫療照顧外,調整日常生活,找回自己夢想、生活目標,培養興趣,多想想自身成就,嘗試尋回正常生活,能幫助自救。

研究:寵物久病恐致主人憂鬱

研究:寵物久病恐致主人憂鬱#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多數人飼養寵物時只想到牠們可愛的一面,而忽略多數寵物的壽命比人類還短,牠們也有生病、罹患癌症風險。長時間的共處,已產生如家人、朋友的情感。若是寵物久病、死亡,照顧者容易因為照顧而晚睡、產生經濟負擔、精神壓力。寵物久病、過世 主人易焦慮或憂鬱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為照顧有身心疾病家人或是患病長者,陷入憂鬱、社交孤立以及較低的生活品質,照顧重病的寵物,也會有類似「照顧者負擔」的高壓力情況。根據研究指出,照顧長期重病或臨終的寵物時,易引發飼養者的憂鬱及焦慮情緒。飼養罹患長期疾病或臨終貓狗的主人,大多生活品質不佳,壓力大,易焦慮或憂鬱。飼主痛苦的情緒可能以憤怒呈現,甚至透過失望或不滿的表達,將負擔轉移到獸醫身上。營造便利、輕鬆環境 為雙方減壓葉雅馨主任提醒,成為照顧者,首先要允許自己降低生活標準,例如以前從事許多休閒活動,要先改變想法,避免帶來強烈的落差感。好的照顧環境也很重要,需要先準備好尿片、藥材等必要的物品並定期檢查,營造便利的照顧環境。於家中放點輕音樂、回想對方帶給自己的快樂,就能夠減緩照顧帶來的沉悶或怨氣。寵物表現憤怒、不愉快,甚至不聽指示,是身體狀態所引發的情緒,並非對照顧者的不滿,照顧者要理解並適時給自己喘息的機會。當產生焦慮、不得已、無奈的感覺,可以運動抒發自己的情緒,若感到很憤怒就做劇烈一點的運動,亦可邀請曾一起照顧的親友定期來訪,讓自己有機會休息。

失眠胸悶情緒病 憂鬱指數翻2倍!

失眠胸悶情緒病 憂鬱指數翻2倍!#憂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年紀越來越老,所要面對的不單是身體機能的退化,心理層面也可能會出現化學變化。一名剛退休62歲陳先生,理應是準備享受退休生活、含飴弄孫享天倫樂,卻因抽離了忙碌的工作而頓時失去生活重心,反而出現一些負面的憂鬱想法,長期情緒低落、沒有胃口、也不願和家人說話,整天臥躺在床上,這些症狀困擾了陳先生半年以上,家人相當擔心,因此決定前往醫院診斷治療。國人憂鬱翻倍:老年、青少年族群憂鬱症比例高童綜合醫院心身科主治醫師謝明翰說明,根據一份國人憂鬱指標調查顯示,15歲以上國人有8.9% 呈現憂鬱症狀,重鬱症達5.2% ,其中65歲以上老人及15-17歲青少年,是兩大憂鬱症的年齡層,而女性是男性的兩倍。另外,中研院鄭泰安教授團隊刊登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發現台灣自1990到2010年這20年間,「常見精神疾病」如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盛行率從11.5%上升至23.8%,可見憂鬱症早已是國人心理健康重要的問題。不適當治療方式 恐延誤就醫時間有些罹患憂鬱症的患者,初期不自覺自己情緒已經出問題了,反而常因憂鬱症引起身體上的不適,例如失眠、頭暈、疼痛、胸悶或腸胃道等症狀而到處求醫,或是認為自己運勢低落、卡到陰而去廟裡收驚或喝符水。直到後來症狀未緩解、惡化時,或醫療專科檢查不出毛病,才輾轉來到心身科或精神科就醫。對此,謝明翰醫師說明,憂鬱症其實就是情緒上的感冒,任何人都可能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或時期遭遇,更不是一種懦弱、無能的表現,千萬不要因為害怕被貼標籤或擔心他人眼光,而忽略了這些症狀,反而耽誤治療的黃金時間,加劇病情惡化。搭配輔助藥物治療KO憂鬱前述患者,初起使用第一線抗憂鬱症藥物,但治療兩、三個禮拜後,症狀並未獲得緩解,醫師希望能夠讓症狀盡快獲得改善,建議患者搭配「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輔助使用,使用一個多禮拜後,精神狀態好轉許多,願意開口講話,也會主動打招呼。臨床上有些患者可能對於常用的抗憂鬱劑(血清素相關製劑)治療反應較慢或效果不佳,目前已經有些藥物可以用來輔助抗憂鬱劑,加速憂鬱症狀的緩解,甚至達到痊癒。謝明翰醫師叮嚀,憂鬱症患者接受治療後,要遵從醫囑服藥,最好不要挑藥服用或是自行停藥。若出現副作用也要與醫師討論,找出解決的方法或是調整藥物。否則,不但症狀無法獲得改善,治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另外,當幾乎整天都出現憂鬱情緒,對平日嗜好失去興趣,且情況持續超過兩星期,就要特別注意了。只要盡早就醫,早期治療,透過專業醫師的協助,一定可以戰勝憂鬱,恢復健康。(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善用輔助藥物治療 開啟重症憂鬱曙光

善用輔助藥物治療 開啟重症憂鬱曙光#憂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女性職場影響力節節上升,在工作與生活,以及個人成就、家庭與母職的戰場中,常常展露超人的奮鬥力;然而,女性在職場往往受到很多苛刻的審核和評論。一位45歲女性高階主管,因長期工作緊繃,造成慢性壓力的產生,沒想到竟開始出現心悸、胸悶甚至無法入眠的情況,進而影響到工作,令她十分困擾,進一步就醫,被確診為憂鬱症。憂鬱症影響全球3億人口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心身精神醫學科主治醫師陳宜明表示,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憂鬱症影響了至少3億的全球人口,相比日常生活的心情起伏,憂鬱症狀持續的時間更長,程度也更嚴重,在2003年到2005年間,全國精神流行病學調查發現,18歲以上的成年人有將近20萬人符合重鬱症診斷標準,平均每5個青少年,就有一位受到憂鬱所苦,需要專業的協助。而全球每年有80萬人自殺身亡,尤其是15到29歲的年輕族群比例相當高,使自殺高居第2大死因。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 輔助治療成效佳陳宜明醫師進一步說明,根據統計,全台約有60~70萬名憂鬱症患者,其中使用2種以上抗憂鬱劑,仍無法達到顯著效果的「難治型」患者佔了3至4成。傳統的抗憂鬱劑,大多需持續治療用藥1個月以上才能漸漸看出療效,若使用後反應不佳,則需要考慮調整加重劑量,若再1~2 週後仍無明顯改善,建議搭配心理治療或採取輔助治療藥物。陳宜明醫師建議,目前已有「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核准用於輔助重鬱症治療;透過調節腦中的多巴胺激素,不但用藥時間縮短,且反應效果速度快、副作用低。前述案例中便是透過搭配輔助藥物治療及心理諮商,1個多月後,不但失眠問題改善、食慾也恢復,整個人的氣色及工作效率都比原本還要更好。小心悶出病 心病也要醫!醫師提醒,重鬱症若未妥善治療,除了讓痊癒的過程更緩慢,也更容易頻繁復發,長期日積月累,除了工作與學習能力之外,甚至人際關係、日常生活都會受到影響,最嚴重更可能有自殺的想法和行為。許多人有心理或情緒上的困擾不願找專業醫療人員求助,但心理生病如同感冒一般,透過專業醫師的治療,可透過有系統以及更有效的方式協助改善症狀。(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