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看診時,常常聽到病人說:「這個痛已經很久了,原本想說休息一陣子就會自己好起來,所以就沒有看醫生,也沒有接受治療⋯⋯但過了幾個月下來,發現根本沒有好,所以『只好』來看醫生了。」從病人的說法中可以聽得出來,他並非不想儘早治療,而是無法儘早發現一個事實:「這不是單純的運動後痠痛,而是已經受傷了!」很多運動員的病人都是因為這樣,才導致延誤就醫時機。受傷時拖越久,復原時間就越長!運動傷害最忌諱的就是「拖」,因為治療運動傷害就是要「儘早發現,儘早治療」,如果可以越早治療,至少損傷的範圍就不會繼續擴大,而且損傷的範圍越小,修復的速度就越快,復健訓練就可以越早開始進行。如果復健訓練可以及早開始,肌力就能夠比較快恢復到受傷前的水準,因為肌力通常會在休息期間快速流失,如果可以縮短休息的期間,肌力流失越少、就更容易練回來。所以,受了傷卻忍著不休息不治療,或者是害怕一旦休息不動肌力會下降,其實這都是最笨的想法,「拖」只會讓傷勢越來越嚴重,讓復原的時間越拉越長。舉例來說,發現大腿輕微拉傷三天了,如果可以立即休息好好治療,可能一週後就會完全復原;但如果忍住痛、繼續訓練運動,拉傷撕裂的範圍就會越來越大,等到肌肉真的出現撕裂破洞的時候,通常都是選手已經痛到影響運動表現,無法正常比賽的時候,如果等到這種時候才要休息治療的話,那就不是幾天的事情了,常常都需要幾個月,甚至半年才能夠復原。因此,小傷小痛就要儘早治療,當機立斷停止練習,不要等到拖到大傷大痛,就要休息更長更久的時間,甚至造成無法復原的傷害。不過,到底要如何儘早發現小傷小痛?什麼樣的痠痛是正常的?什麼樣的痠痛又是不正常的呢?從位置和持續時間,分辨是否為運動傷害運動傷害和一般痠痛有五個最大的不同,只要留意以下的疼痛特徵,就可以早期發現,並盡早治療。(1) 疼痛不對稱出現。運動傷害剛開始的時候,通常是單側先發生,身體兩側同時發生運動傷害的機率其實不高。相反的,運動後的痠痛則通常會在身體的兩邊對稱出現,而且疼痛的程度是差不多的。所以,如果運動後感覺身體的某一邊特別不舒服,那就很可能不是一般的痠痛,要盡早處理。(2) 疼痛集中在某個點。運動傷害因為是某個特定組織受傷,因此疼痛的感受比較明顯且集中,也就是可以用一個手指頭指出來到底疼痛在哪裡。而運動後的痠痛感則是比較大範圍,不會集中在某個點,比較難用一個手指確切地指出痛點,疼痛的範圍是一整片。如果你的疼痛是很明確的一個點,那麼就比較可能是受傷,而不是運動後的痠痛而已。(3) 痛在關節附近。當痛點非常接近關節,或者就在關節的韌帶或者周圍的肌腱上,甚至就在關節腔裏面,那通常表示有問題,因為運動後的痠痛,絕大多數會表現在肌肉上,所以只要痛點越靠近關節、就越不妙,有很高的機率是已經有運動傷害了。(4) 疼痛沒有逐漸減輕。正常運動後的痠痛,會隨著時間而慢慢減輕,如果疼痛感沒有減輕,而是持續、甚至逐漸加重的話,那就不是單純的痠痛,而是運動傷害。另一個比較簡單的判斷方式是痠痛的時間,如果痠痛超過兩天,也就是48小時之後還持續疼痛的話,那就是有問題囉!(5)動作形態因痛而改變。正常運動後的痠痛大多不會改變動作的形態,如果已經痛到必須要改變動作,那就表示有問題。不過,如果受傷不嚴重的話,動作形態的改變很細微,不是很容易發現,可能要請專業人員來診斷。舉例來說,當棒球投手的手肘開始受傷發炎的時候,可以發現他們投球的姿勢開始改變,例如:身體重心變高、手肘往外開、動作變得不流暢等等,甚至會出現一些多餘的奇怪小動作,例如:投每個球與球之間出現甩手的動作、拖延投球的間隔時間等等,當出現這些以前都沒有的怪異小動作,那就表示這個投手已經受傷了!以上五項有關疼痛的類型和位置,對於判斷早期的運動傷害非常有效,當然一般人也可以用於判斷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疼痛,是普通的緊繃痠痛,或是已經有部位發炎了。建議大家可以熟記這五點,就不會忽視一些小徵兆,避免因誤判而拖延了治療的時機,對於各位運動員來說,儘早發現傷害、儘早治療,才能儘早回場喔!(本文摘自/運動功能修復全書/幸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