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

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前進東奧 防疫物資塞滿行李

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前進東奧 防疫物資塞滿行李#防疫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中華奧運代表團今天出發前往日本,團員都已收到中華奧會發送的行李箱,由於日本疫情仍舊嚴峻,更有變種病毒的威脅,因此這次發送的行李箱也和過去大不相同,裡面多了許多防疫物資,還特別加發一個大的行李箱方便裝載。團隊歷經韓國世大運MERS疫情、巴西里約奧運滋卡病毒威脅 曾經擔任兩屆中華奧運代表團隊醫,也是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副主席的復健科林瀛洲醫師表示,本次東奧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共有3位醫師和1位運動防護師隨隊照護選手,包括他與骨科醫師周文毅、中醫師郭純恩及防護師辜羿璇。他們曾經歷過韓國世大運的MERS疫情、巴西里約奧運的滋卡病毒威脅,這次日本奧運的COVID-19疫情,他們會更提高警覺。 打開這次行李箱,有許多的防疫物資,包括酒精、肥皂、N95口罩、濕紙巾、體溫計等,此外還有一個容量6500mAh的行動電源,他說,這次代表團要求團員必須用手機APP回報每日的健康狀況,可能是避免團員因手機沒電而無法掌握,所以特別提供。除了防疫物資外,行李箱內還準備了指紋式的鎖、吹風機、集流器、水壺、帽子、太陽眼鏡、扇子、迷你真空壓縮器、旅行壁櫥等,讓大家不用煩惱日常基本所需。完成72小時和96小時兩次PCR採檢,登機前再做一次唾液篩檢林瀛洲醫師說,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將竭盡所能照顧代表團所有團員的健康,讓他們在最佳的身心狀態下圓滿達成奪牌任務。出發前,他們都必須完成72小時和96小時內兩次鼻咽PCR採檢,到了機場再用唾液篩檢一次。選手進入選手村後,每天必須自行用試劑檢測,其他人員4天篩檢一次。而這次中華奧運代表團也首次設置防疫協調官,負責統籌所有選手與職員每天的唾液篩檢PCR檢體,及追蹤檢查結果。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將全力以赴使這些選手能無後顧之憂,爭取佳績,為國爭光。

防疫生活腰圍暴走!叫外送喝手搖飲 一月至少胖一公斤

防疫生活腰圍暴走!叫外送喝手搖飲 一月至少胖一公斤#防疫

宅在家活動量減少,加上防疫期間情緒性進食造成熱量超標,都成為隱性健康問題。(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防疫啟動的新生活型態,除了WFH之外,減少出門也讓許多人的運動計畫停擺。由於活動量減少加上飲食習慣改變,許多人驚覺才短短一個月,肚子肉就肥了一圈。美國防疫一年 近5成變胖 最多高達20公斤宅在家對體重影響有多大?來看看美國的網路討論區,話題最熱烈的不外乎是「太可怕了,每小時都在吃東西!」「根本就是零食模式。」美國心理學會 (APA) 最新的《Stress in America》(美國壓力)報告顯示:有高達四成二受訪者表示,在疫情發生的過去一年內體重超出預期,1/10的人甚至達50磅(約22公斤)。因為疫情在家活動量變少、久坐與作息紊亂,加上外送餐點的便利性,這些都無形造成體重上升。對疫情焦慮導致的情緒性進食(Emotional Eating)也是讓熱量居高不下的原因。少吃多動是維持體重的基本原則。人體有基礎代謝率(BMR),也就是生理機能基本呼吸、睡覺、內臟機能運作會消耗的熱量,而每天也有實際消耗的總熱量(TDEE),究竟防疫在家時熱量囤積了多少?先看一下基礎代謝率的公式:◆男性:基礎代謝率 = (10 × 公斤體重) + (6.25 × 公分身高) - (5 × 年齡歲數) + 5◆女性:基礎代謝率 = (10 × 公斤體重) + (6.25 × 公分身高) - (5 × 年齡歲數) -161每天消耗的總熱量,是依照基礎代謝率再去乘以1~2的數值。現行的參考計算方式為:假設每天活動量是久坐不動、一週有維持輕量運動1~3天,就是乘以1.2~1.4;若有部分活動工作、每週維持中至強度運動3~7天,即乘以1.6~1.8;若是勞力密集加上每週有訓練到兩次,就是乘以2。每天吃幾片餅乾 一週多近2千大卡假設一名40歲身高160公分、體重50公斤的女性,基礎代謝率大約為1300大卡,檢視活動程度為「坐著工作、幾乎沒有運動」來計算的話,一天總消耗熱量大約為1700大卡。別忘記一天攝取熱量可不只有1700大卡,一包洋芋片加上手搖飲,保守算一天多250大卡,一週下來為1750大卡。根據現行公式,只要7700大卡就會多一公斤,當身體累積的熱量超過所消耗的,當然就留在身上。思考一下,這段時間吃的都會到哪裡去?除了熱量過剩,以往的飲食原則也可能因為頻繁地叫外送,造成蔬果等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足,這些長久累積的問題不僅是變胖,更多令人擔憂的是對健康的影響。一包洋芋片加上手搖飲,保守算一天多250大卡,最明顯的就是腰線先變成了游泳圈。防疫在未來將落實於日常,待生活回歸正軌,別忘了面對體重與身材還是要「校正回歸」。要維持良好生理機能運作,促進代謝與建置防護力是兩大重點。薑黃素能被動促進代謝 兼具保健效果國外醫學網站Greenmedinfo曾發表一項研究,每日一茶匙的薑黃等於運動三次60分鐘運動。在知名全球頂尖健康專家Jonny Bowden《地球上最健康的150種食材》書籍就提到,薑黃在印度醫學當中被譽為普世良藥。嘉義大學生科系陳政男教授表示,適時攝取薑黃或是穀胱甘肽產品,可以改善疫情期間因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身體發炎,對初期失眠也有效益,對女性族群來說更有正面助益。目前有以超音波水精萃技術、薑黃素含量最高的紅薑黃產品,為保存高活性成分,將純化後的薑黃素分解成好吸收的奈米分子,以專利卵磷脂包覆薑黃素分子不被胃酸破壞,讓薑黃素的活性能真正被人體吸收,是可以考量的選擇。水溶性纖維素 讓腸胃維持好菌生態另外在防護面上,腸道影響了人體70%的免疫力,維持腸胃道良好機能也是重要的關鍵。維持腸道好菌數量,膳食纖維是關鍵,但由於多數人蔬果攝取量普遍不足,更不用說在疫情期間造成的飲食偏差。久了不僅影響排便,甚至會造成慢性疲勞、氣色暗沈等,免疫力也跟著下降。膳食纖維能促進腸胃蠕動,水溶性纖維更是腸道益生菌的營養來源,也能使糞便柔軟幫助排出體內廢物。若平時無法一次攝取這樣多種類的蔬果,透過營養品來補充蔬果中的酵素是不錯的方式。腸道影響了人體70%的免疫力.膳食纖維是維持良好防護力的關鍵。除了上述重點,陳政男教授也建議,每日選擇一餐以較為清淡飲食替代,以富含膳食纖維的營養補充品是很好的方式,膳食纖維帶來的飽足感,也能補足想要吃休閒零嘴的慾望。另一方面,防疫生活難免令人焦慮,有些人甚至影響睡眠品質。建議除了多吃膳食纖維外,像是全穀類、牛奶、蛋含有維生素B食物可以多補充,而鎂有助於緩和情緒,在燕麥、堅果、菠菜、南瓜、馬鈴薯、昆布都含有,也能多吃。在後疫情時代來臨,與病毒共存、培養自身免疫力是健康關鍵,透過正確的飲食方針與營養輔助,相信是防禦疾病的長期重要防線。更多內容請見:交擎生技https://ciaoxy.com/

防疫怎麼吃才健康?營養師餐盤曝光

防疫怎麼吃才健康?營養師餐盤曝光#防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家怎麼吃才健康?很多媽媽防疫期間,發現每天料理三餐根本是個夢魘,多數都照以往經驗來準備,如早餐麵包加奶茶,或蒸個包子配豆漿;午餐煮水餃配玉米濃湯或煮泡麵,晚餐蛋炒飯或點個披薩配可樂,再備一大盤水果全家一起享用。這樣的三餐看起來很普遍,但在營養師眼裡卻是大大不及格!包子水餃加豆漿 蛋白質份量大大不足為何NG呢?聯安診所營養師徐景宜表示,照上述一整天吃下來,含蛋白質的食物只有包子、水餃裡的絞肉、一點蛋花及豆漿,蛋白質份量明顯不夠,再者蔬菜、水果也不夠,三餐多以澱粉為主,飲食不均衡,雖在家防疫也很難增加自身免疫力。首先,蛋白質食物不可少,很多人以為蛋白質跟增加肌肉量有關,其實身體很需要足夠的蛋白質形成免疫力,用來對抗細菌、攻擊病毒所產生的抗體。可選擇優質蛋白質食物,例如動物性蛋白質:瘦肉、雞肉、魚肉、海鮮、低脂奶類、雞蛋,或植物性蛋白質:豆類、豆腐及豆製品等,都要平均分配在三餐中,少吃加工肉製品,如:香腸、火腿、培根等。提供一些聰明選擇蛋白質的選項,如鯖魚、秋刀魚,不僅有蛋白質,還富含omega-3脂肪酸的好油可抑制身體發炎。也可多攝取貝類:蛤蠣、牡蠣、淡菜等,富含礦物質-鋅,能幫助修護傷口。豆類和豆製品也富含大豆卵磷脂及植物固醇,不僅能增加飽足感,也能減少熱量攝取。至於梅花肉、雪花牛這類肉品,雖然吃進了蛋白質,因油脂含量較高,所以要適量攝取。體重除以7 即為一天蛋白質所需份數一天所需要的蛋白質份數份量怎麼估算呢?把體重除以7即為一天所需份數,例如:體重是56公斤,換算一天蛋白質份數是8份,平均三餐每餐蛋白質份數為2-3份,相當於手掌加手指的長度及手掌的厚度。蔬菜的量如何算出?建議早餐就製造機會吃蔬菜,如準備個蔬菜綠拿鐵,或是早餐麵包、土司夾些生菜、牛番茄、小黃瓜片。而在午餐及晚餐的蔬菜量一定要足夠,把蔬菜放在圓形盤中,份量至少要與蛋白質的份量一樣多。善用食材混搭技巧 每餐吃2~3種顏色蔬菜蔬菜先求量再求質,最好每餐有吃到二到三種顏色的蔬菜,可善用食材混搭技巧,如高麗菜拌炒胡蘿蔔絲、黑木耳涼拌金針菇、大蒜炒地瓜葉,五色蔬果最好在一天內都能吃到。不同顏色的蔬果有不同的植化素,能增加身體的免疫能力;至於水果的份量,就是午餐及晚餐各一個拳頭的量。餐盤的1/4量就是全穀主食類,原則就是少吃精緻澱粉,如白飯、白麵條、白吐司,盡量選擇原型食材,如糙米、馬鈴薯。在家防疫,準備三餐要兼具美味及健康真的不容易,從今天開始善用圓形餐盤,1/4放蛋白質食物,1/4是全穀主食類,1/4到1/2是蔬果,吃對比例讓全家防疫一把罩。

百業生計受衝擊 這間醫院幫忙出一半快篩費

百業生計受衝擊 這間醫院幫忙出一半快篩費#防疫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防疫期間,民眾至各大醫院接受進階檢查前,都須先自費抗原快篩費用,如再加上掛號費則看一次病花費動輒千元。疫情之下大家日子都不好過;有鑑於此,羅東博愛醫院即日起將快篩檢驗費用調降至450元,為原費用的一半,希望減輕民眾負擔,安心就醫。疫情期間做侵入性檢查 需篩檢陰性才可進行依據中央規範,疫情期間只要需進行侵入性檢查,如照胃鏡、運動心電圖等,都需新冠肺炎篩檢陰性方可施作,以維護就醫安全環境。只是自費新冠肺炎快篩費用815元,對許多經濟有困難的弱勢族群來說,仍是一筆不小負擔。考量民眾迫切的就醫需求,羅東博愛醫院決議調降自費抗原快篩費用至450元,形同僅酌收檢驗耗材費用,其中差額由院方吸收,時間自即日起至中央主管機關解除規範為止。民眾憂染疫忍病不願就醫 醫籲按時回診服藥羅東博愛醫院院長盧進德表示,防疫期間各行各業都受到影響,全民都非常辛苦,甚至有鄉親擔心染疫而忍病不願就醫,但這並非長久之計。呼籲鄉親仍應衡量自身狀況,遵照醫囑服藥、回診、勿停藥。「站在守護健康的第一線,博愛持續落實整體防疫措施。」盧進德院長表示,如何在疫情之下打造安全、便民有效率的就醫環境是我們至始至終持續關心努力的事情。為此全院員工除了落實清潔消毒、自身的健康監測、高風險單位員工定期PCR篩檢外,院內員工的疫苗施打率也達到97%。此外,博愛醫院三個院區亦持續堅守維持來院鄉親的就醫安全,如體溫監測、乾洗手消毒、出入院門禁嚴格把關,還有住院病人及家屬PCR篩檢,與宜蘭鄉親站在一起齊心抗疫,打造令人安心的就醫環境,守護蘭陽健康。

6/29新增54例本土 三級警戒以來最低

6/29新增54例本土 三級警戒以來最低#防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54例COVID-19病例,均為本土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8例死亡。連續5天低於百例,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趨勢逐漸往下降,相對低點,但不排除是假日採檢量較低有關。今日新增54例本土病例(其中17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為19例男性、3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16日至6月28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22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20例、桃園市及新竹縣各4例,彰化縣2例,基隆市及屏東縣各1例;其中31例為已知感染源、5例關聯不明、18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新增8例死亡案例今日新增8例死亡個案,為5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9日至6月19日,確診日介於5月15日至6月20日,死亡日介於6月25日至27日。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6月27日累計公布1萬3435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86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75.1%。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4748例確診,分別為1170例境外移入,1萬352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個案中累計102例移除為空號。自2020年起累計64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635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325例、台北市245例、基隆市21例、桃園市18例、彰化縣10例、台中市及新竹縣各4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苗栗縣、台東縣、雲林縣及高雄市各1例;另8例為境外移入。

WFH焦慮失眠4招自救 喝養生茶飲放鬆精神

WFH焦慮失眠4招自救 喝養生茶飲放鬆精神#防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居家防疫已經超過一個月,你是否感到疲倦或焦慮,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醫師陳亮宇,提出四大防疫養生法,建議可透過養生茶飲,保持心情平靜,運動和做有趣的事情,度過疫情。陳亮宇表示,如果白天很容易覺得疲倦,早上起床就感到無力,體力就像電池一樣,一下子就耗光了,屬於氣虛體質,可以使用「補氣茶飲」以黃耆、黨參、枸杞、麥門冬來提振精神。愛吃甜食身體沉重、黏膩 去濕茶飲來解圍如果工作壓力很大,容易覺得緊張、焦慮、頭脹痛,失眠、煩躁又胸悶,覺得無法順暢呼吸,屬於氣鬱體質,可以使用「紓壓茶飲」以薄荷、玫瑰花、百合、浮小麥來放鬆身心。如果喜愛吃甜食、飲料、油膩食物,身體時常覺得沉重、黏膩,或是覺得浮浮腫腫的,屬於痰濕體質,可以使用「去濕茶飲」薏仁、茯苓、紫蘇葉、藿香來讓身體更輕盈。陳亮宇指出,養生茶飲建議依個人體質,由醫師開立處方調配。其次,保持心情平靜,在疫情期間,盡力做好該做的保護後,就請放心。太多的擔憂並不會減少感染的風險,過度焦慮反而會讓免疫力減低,外在世界的變化,即使用盡全力,仍然有無法掌控的部分,我們可以學習回到自己身上,把握自己可以改變的部分,讓自己變得更穩定。好好的過好每個「當下」,感受自己生命的每個體驗,增加心理強度、韌性,學習適應疫情後的新生活,調整身心的平衡,達到更健康更有免疫力的狀態。換上瑜伽服裝 想像在充滿陽光的教室上課另外,當本身身體強壯,心靈也會變得有力量,因此,運動很重要。拿出瑜伽墊、或換上自己喜愛的瑜伽服裝,假裝自己正在很明亮舒服、充滿陽光的教室上課吧!即便只是簡易的伸展,也都是很好的放鬆練習喔!如果你喜歡有氧或皮拉提斯或重量訓練,那就穿上鞋子,換個服裝,一周找2~3天來練習,只要半小時就好,一定會開始覺得元氣滿滿。最後,做點有趣的事情,做一些平常很想做,但又沒時間做的事情。這件事情不一定需要很有意義,例如逼迫自己念書、寫作業等,而是單純覺得有趣、開心的事情就好。或是完成一些很想完成的工作,完成了就覺得開心又安心也很棒,其實讓自己開心,就足以意義重大。

三級警戒延長好焦慮 專家教你找回內在平靜

三級警戒延長好焦慮 專家教你找回內在平靜#防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三級警戒從兩周、四周延長到六周,原有的生活、工作、學習模式被迫改變,疫情尚未緩解,確診與死亡人數不斷地增加,除加強防疫也要預防可能衍生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根據美國凱薩家庭基金會2021年3月發布的調查發現,美國成人因新冠病毒引發的擔憂和壓力而對其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比例從2020年3月初期的32%,經過短短四個月增加至53%,其中遭受影響最嚴重的族群是年輕人與婦女。另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2020年8月發布的調查,美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2020年4到6月焦慮和憂鬱症狀的發病率相較於2019年同期增加了許多。該調查對象包括9896名18歲以上成人,研究者透過「四項病患健康問卷」與「六項事件影響量表」,評估參與者的焦慮症和憂鬱症及和新冠肺炎大流行有關的創傷和壓力相關疾患症狀。結果顯示,6月份完成調查的5470名受訪者中,逾四成出現不良的心理或行為健康問題,包括焦慮或憂鬱症狀30.9%、與疫情有關的創傷和壓力相關疾患症狀26.3%,為因應疫情有關的壓力或情緒而開始或增加物質濫用13.3%,以及10.7%受訪者在調查前30天曾考慮自殺。不要整天看新聞報導 透過瑜伽、深蹲增加身體活動量台灣精神醫學會前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從上述研究可以發現,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民眾的心理健康與自殺問題都可能產生惡化,台灣正處於三級警戒的期間,對就學、上班的民眾影響最大,其中女性特別是有高中職以下孩子的年輕母親壓力相對較高。不過與國外不同的是,台灣的老年人也很關注疫情變化,緊張型的年長者就會變得更加焦慮、擔憂自己被感染,進而出現失眠、心理健康問題,建議民眾疫情期間維持規律的生活型態,不要整天看媒體報導,可將多出來的時間拿來做平常沒時間做的事情,例如園藝、看書、居家運動,透過瑜伽、深蹲,增加身體活動量幫助夜晚容易入睡,同時可透過視訊、電話維持人際互動,補充營養素,避免攝取過多的咖啡、酒精。賴德仁提醒,本身有焦慮、憂鬱、躁鬱或失眠症等精神疾病患者,疫情期間更要維持穩定的服藥習慣,因疫情承受更多負擔的照顧者,若發現自己產生恐慌、焦慮、吃不下等不良的心理或行為健康問題,應主動尋求專業的協助。根據上述硏究顯示,年輕人與婦女是最容易受疫情影響心理健康的族群。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年輕人受影響的主要原因有三,1.他們的活動力相較於中老年人較強,不能外出、群聚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限制;第2.學業的壓力並沒有因在宅學習而減低;3.因上網時間增加,似是而非的訊息變更多,網路霸凌與被霸凌的風險增高。建議親友可透過「了解」年輕人的困境、「傾聽」但不給予督促與建議、「陪伴」一起從事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或給予協助。而影響婦女最大的因素則是家務分擔問題,疫情下她們身兼多職,像是居家工作、教養孩子、家務整理等,很容易變得更焦慮或易怒,這段期間親友可透過兩個方式給予協助,1.家務分擔:漸進式的協助,像是倒垃圾、洗碗、做得順手了再拖地。2.請她直說無妨:說出希望被幫助的事項,自己表明願意幫忙的態度。學習新料理、整理環境、與朋友視訊聯絡 轉移負面心情葉雅馨呼籲,在外界紛擾不安的時候,正是向內尋求平靜的重要時刻。建議民眾可透過五個方式幫助自己在三級警戒中維持健康的身心,1.減少新聞訊息:可將一再看新聞的時間拿來追劇、看娛樂性節目。2.專注可控事物:可從事過去沒時間做的事,像是學習新料理、整理環境、與老友或長輩電話或視訊聯絡,藉此將注意力從負面、焦慮的事物轉移。3.寫日記:試著列出感激的人、想採買的物品,透過寫日記或表列方式釐清內心想法。4.維持生活動能:定期與孩子或另一伴從事居家可進行的運動,像是做體操、立定跑步,並記下自己運動的時間。5.檢視自我情緒:可透過憂鬱檢測APP覺察自身情緒狀態是否有別於以往,例如容易無故發怒、飆罵孩子或是鬱悶不想說話。

十大死因癌症蟬連39年榜首 癌症時鐘慢3秒

十大死因癌症蟬連39年榜首 癌症時鐘慢3秒#防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衛福部公布2020年國人十大死因,11年來首次出現死亡人數及死亡率負成長,癌症已連續第39年高居國人死因榜首,共奪走5萬161人,比前一年略減,每10分30秒有1人因癌症死亡,癌症死亡時鐘慢了3秒;肺炎死亡率降近1成,顯見防疫有成。2020年國人死亡人數17萬3067人,較前一年減少2357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733.9人,下降1.3%;以世衛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後的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390.8人,下降4.3%。去年國人齊心防疫 死亡人數及死亡率首度負成長依死亡率排序,109年十大死因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與前一年相較,高血壓性疾病排名由第8名升至第7名,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則降為第8名。衛福部統計處科長陳雅俐表示,長期而言,死亡人數與死亡率隨人口數增加及老化程度遞增,一向呈增加趨勢,不過去年國人齊心防疫,為近11年、除了2016年霸王寒流災害外,首次反轉為負成長。且死於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肺炎的減幅也都因為防疫的關係,大幅下降約1成。 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3萬4676人,占總死亡人數77.8%,與前一年相較,2020年以高血壓性疾病(+7.2%)、糖尿病(+3.2%)、心臟疾病(+3.0%)死亡人數增加較多;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2%)、肺炎(-9.5%)減幅較大。  青少年死因事故傷害居冠 25至44歲主因為癌症與自殺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61人,占總死亡人數29.0%,死亡率每十萬人口212.7人,較2019年下降0.1%,為自2009年以來首次反增為減;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17.3人,亦下降3.3%。  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就年齡別觀察,1至24歲死亡人口以事故傷害居死因首位;25至44歲以癌症與自殺居前2名;45歲以上則以癌症與心臟疾病居死因前兩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