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

講座/常見藥物交互作用

講座/常見藥物交互作用#藥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這些藥可以一起吃嗎?許多人常有這樣的疑問,一個藥與另一個藥相遇可能產生加成作用,讓療效變好,也有可能互相衝突而影響效果。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9月12日(三)舉辦藥學講座,由潘維晨藥師主講「常見藥物交互作用」,本堂課藥師將帶您認識常見的藥物交互作用與注意事項,相關訊息可電洽亞東醫院藥學部 (02)89667000轉分機2123。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常見藥物交互作用時間:107年9月12日(三)下午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怎樣的藥才算夠好?同療效替代的起源

怎樣的藥才算夠好?同療效替代的起源#藥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同療效替代需要一套藥物互換的規則,即使它們是不同的分子。對支持者來說,同療效替代能杜絕浪費,提供高成本效益與流線式的醫療照護。對反對者來說,同療效替代是開了危險的先例,預告著藥物創新與醫師自治權的終結。同療效替代的規則也是先在醫院裡成型 再向社會散播類似學名藥替代,同療效替代的規則也是先在醫院裡成型,再向社會散播。學名藥替代的規則最初是由醫院處方集決定。到了70年代末,少數積極的醫院藥事委員會開始建議藥師,基於相同的邏輯,他們應該有能力替換藥效相近的藥物,即使化學結構不盡相同。這個主張引起了法律上、專業上與認識論上的矛盾。在事先同意的情況下,法律允許醫院處方集以學名藥替換原廠藥。按照這項規則,醫師在合約簽署同意後,醫院藥師便能以學名藥替換他們開立的藥物。那麼,醫院藥師可以運用同樣的事先同意邏輯,來替換相似但是化學上不相等的藥物嗎?頭孢菌素見證了模仿藥的變異性1979年,在某位奧勒岡州的醫院藥師詢問他能否以功能相近但化學相異的同類抗生素來配藥之後,這個問題便首次來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奧勒岡州州議會著手處理,並於1981年修訂了該州的學名藥替代法,准予替換「學名不同,但是由醫院醫務人員認定為化學性質相關且藥效相等的藥物。」奧勒岡州案的爭議點是頭孢菌素,這類抗生素見證了模仿藥的變異性在60與70年代間的劇烈成長。1945年,義大利卡利亞里大學衛生研究所所長吉賽佩.布羅素在薩丁尼亞島的近岸海水樣本發現了某種黴菌,以此生產出史上最早的頭孢菌素,這當中分離出的頂頭芽孢菌的抗菌能力比盤尼西林更廣。60年代前期,當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提煉出頭孢菌素的活性分子頭孢菌素C時,他們發現這個化學結構能以半合成的方式製造,是理想的分子操作目標。依據愛德華.P.亞伯拉罕爵士所述,頭孢菌素的核心結構「能產生種類繁多的頭孢菌素,具有潛在的利用價值。」對許多醫師與藥師 難以分辨眾多藥物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第一個在美國上市的頭孢菌素是禮來於1962年發表的克復林,只有注射劑型。1964年,葛蘭素開始販售羅瑞定;接著,禮來分別在1965年與1967年推出口服的凱弗欣與凱復力。70年代前期,首批「第二代」頭孢菌素(對葛蘭氏陰性菌相對強效,對葛蘭氏陽性菌則相對弱效)與更多的「第一代」頭孢菌素接連問世,包括cefadroxil、cefaclor、cephadrine、cephazolin、cephamandole、cephapirin、cephanone、cefoxitin與cefuroxime。到了70年代末,又有更廣效的「第三代」頭孢菌素加入戰局,包括cefotaxime、cefodizime、cefitizoxime、ceftazidime、ceftriaxone、cefpodoxime與 cefsulodin。如果連21世紀的讀者也很難理解這串相似詞,我們可以想像,70年代後期的醫院藥師在嘗試進行精確的庫存與配藥時,他的處境會是多麼棘手。70年代末,第一代頭孢菌素已經成為重大手術病患的術前與術後常規處方,以預防感染。這些藥物馬上占據了多數醫學中心藥劑採購支出的最大宗。特別是手術業務繁重的醫院,他們需要庫存大量的cefazolin、cephalothin與cephapirin,而對許多醫師與藥師來說,他們無法分辨這些藥物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有何不同。不少醫院管理階層擔心,如果沒有合理化的方案,繼續庫存所有種類的頭孢菌素將會「終結醫院」。推廣同療效替代 同樣造成爭議奧勒岡州對第一代頭孢菌素進行自動的同療效替代,這個實驗之舉引來了高度關注與迅速仿效。80年代前期,近半數的醫院為這種大量開立的預防性抗生素制定了同療效替代的規範。到了80年代末,第一代頭孢菌素的互換幾乎是所有醫學中心的常態,醫師也沒什麼抱怨。1982年,美國藥學會專業事務政策委員會回顧了頭孢菌素互換的成功,希望能向醫院外推廣同療效替代。就像十年前的學名藥替代,同療效替代讓藥師在臨床與衛生政策領域有了更重要的角色。美國藥學會「支持賦予藥師獨立自主權,他們可以從相同的藥理與藥效分類中選擇替代藥物(同療效替代)來配藥。」然而,和十年前的學名藥替代爭議相同,自動替代與藥師獨立自主權這種用詞立刻引起了政治與專業領域的衝突。美國醫學會「強烈反對任何由藥師進行藥品或同療效替代的概念」,同時也把反同療效替代的戰線推向州議會層次。不少醫師擔心,如果同療效替代是藥品替代勢力範圍之爭的第二階段,第三或最後階段可能就是讓藥師取得處方開立權(近年已經實現在許多專科護理師與醫師助理身上)。某位醫師指出,「歷史告訴我們,昨天還是極端的事情,時常到了明天就變得司空見慣。我非常確定,那些希望藥師取代醫師處方開立的人,部分或全部都是最激烈的學名藥或藥品替代的擁護者。醫師們,小心了!」保守派醫師期刊《私人診療》也警告,「『TS』(療效替代)只是醫師全面失去藥物掌控的第一步」。同療效替代受到製藥商協會、美國醫學會反對TS意指替換化學上不相等但是藥效接近的藥物,它的進行方式如下:舉例來說,某間醫院要求頭孢菌素的批發價,而cefazolin的當月進貨價格最理想,醫院處方集就隨之修訂,刪除其他的頭孢菌素。無論是哪一種頭孢菌素處方,醫院藥師都能在未獲得醫師許可的情況下自動以cefazolin來「替代」。這個程序的合法性讓人質疑;不過,它永遠都不會影響到私部門,而醫師也不可能接受,對吧?那可就錯了。美國已經有40%的急重症醫院採用TS,預期在年底達到一半。你認為多久以後,社區藥局就會開始用盤尼西林VK來調配醫師開立的安必西林處方?1986年,製藥商協會與美國醫學會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同療效替代「沒有商量餘地」。美國醫學會的詹姆士.薩蒙斯在同年的製藥商協會年會發言時,他將同療效替代的散播描述為「在我國高品質的健康照護中,我所見過的最大危機。」藥物治療決策會更貼近病患的需求藥師試圖把同療效替代定義為某種協作過程,也就是「配藥的藥師提供資訊與建議給處方開立者,如此一來,藥物治療決策會比單方面的決定更貼近病患的需求,達成治療的協同性;這是由2位互補的專業人士,雙方自願結合其知識與技術所帶動的。」然而,在醫師與藥廠的眼中,同療效替代更像是對臨床實務與醫療產業的威脅。是不是所有藥物都能化約到只剩下分類,就像「第一代頭孢菌素」那樣?如果藥物世界被歸納成了一系列的分類,醫師開立處方的習慣或品牌的行銷策略還有意義嗎?美國醫學會與製藥商學會強烈抵制同療效替代的概念,以各種方法來否決藥物分類能代表療效相等性的想法。當然,並不是所有藥物分類都像第一代頭孢菌素那樣能自由互換。在他們重新部署以對抗同療效替代時,國家藥學理事會在另一類神奇藥物中發現了站在他們陣營這方的經典範例,那就是乙型阻斷劑。(本文摘自/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左岸文化)

僵直性脊椎炎劇痛 2類藥物減發炎

僵直性脊椎炎劇痛 2類藥物減發炎#藥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42歲的男性油漆工,受僵直性脊椎炎所苦7年,主要症狀是晨間僵硬,侵犯肩膀、髖關節等大關節,且脊椎前傾側彎活動均受嚴重影響。病人肌肉關節酸痛到無法工作,但身為全家支柱經濟來源,不能影響工作,害怕走向永遠殘障的世界。目前病人仍在門診治療,使用消炎止痛藥及復健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病人 蛋白質TNF-α過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梁統華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最新的疾病治療藥物-生物製劑,可減少僵直性脊椎炎疾病進展,讓病人重拾正常日常生活。僵直性脊椎炎引起發炎的原因眾多,罪魁禍首是叫做TNF-α的蛋白質。研究發現,僵直性脊椎炎的病人有太多TNF-α,研究發現阻斷TNF-α的藥物,可減輕發炎症狀,大幅改善活動度,提升生活品質。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生物製劑 有效控制發炎梁統華主任說明,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可調節免疫。市面上的抗腫瘤壞死因子有Adalimumab(HUMIRA,復邁)、Etanercept(Enbrel,恩博)、Golimumab(Simponi,欣普尼),是生物製劑型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藉由調節發炎過程,抑制發炎。基因重組的人類免疫球蛋白就像自然存在體內的抗體,阻斷引起腫脹發炎的過量TNF-α,幫助對抗疾病。生物製劑藥物可有效降低僵直性脊椎炎引起的症狀,是健保給付品項,但必須符合相關健保給付規定,才可以申請使用。除了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外,還有另外2種不同作用機轉的生物製劑:Ustekinumab(Stelara,喜達諾)、Secukinumab(Cosentyx,可善挺),皆可有效控制僵直性脊椎炎病患的發炎及關節沾黏僵硬,讓僵直性脊椎炎病患重返彩色世界。

養生時代 用藥治療每一道人生裂痕

養生時代 用藥治療每一道人生裂痕#藥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如今,我們用藥物治療生活的每一個面向、每一道裂痕;包括逛購物中心、塞車、洗碗或訓斥小孩時產生的各種精神官能症、焦慮與抽搐。一切都可以被貼上標籤、平息、麻木,讓我們寧靜祥和的飄浮在藥物雲端上。就連蓋德森(Henry Gadsen)本人都沒領悟到,自己多麼有遠見。養生不只預防疾病 更彰顯了菁英身分當他在1980年接受《財星》訪問的時候,你在紐約應該只能找到幾間零星的古怪健康食品店,店主人面色泛黃,身穿手工針織毛衣,賣一些積滿灰塵的罐裝維他命。如今,養生產業價值3千億美元。補品、維他命、超級食物、瑜珈、顱骨重建、正念、血清素療法、洗腸保健法、腸排毒、肝臟排毒,或乾脆去白色花崗岩裝潢的健康SPA館,讓自己「洗心革面」一番,只是一次要花你500美元。在白袍醫師悉心問候之下,你宛如搭上豪華的私人醫療客機。蓋德森讓養生不只是一種預防疾病的方法,而是一種菁英身分。養生是成功與富裕人士的潛規則,也代表我們對於世間競爭認真看待的程度。我們將自己的身體將價值轉換為貨幣來計算,把它當成有市場價值的商品,再與其他肉體一較高下,由此可知,新自由主義的市場概念,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有多深。心臟病是頭號殺手 降血脂藥獲利高如今健身用的衣物一件比一件緊身,和20年前鬆垮垮的模樣大異其趣;因為緊身衣可以展現出你的「肉體股價」,而且這種價值還能轉化到職場上:這是你勤跑健身房的證據,彷彿暗示別人,你在辦公室也會勤奮不懈。至於那些不夠努力的人,也總是有藥可以吃。但事情沒有表面上這麼美好。就拿降血脂藥來說吧,降血脂藥替製藥產業賺了350億美元。經緯創投的藥品分析師納維德.馬利克醫師(Navid Malik)曾經跟我的顧問醫師一樣,分析過這些藥的效果,他說:「降血脂藥的利潤很高,所以假如降血脂藥,替公司創造20%左右的銷售額;那公司的利潤,大概就有30%是靠它賺的。」但它們到底有沒有效?「降血脂藥是這個產業的美好童話,」馬利克說道:「但心臟病依舊是西方國家的頭號殺手,所以你也可以主張,我們假如不吃這些藥,可以省下多少錢?」這種奇蹟之藥看似能治百病(還是全世界成長最快的處方藥),卻動不了頭號殺手一根汗毛。(本文摘自/改變未來的秘密交易/大是文化)

冰水降低藥味?4秘訣讓孩子乖乖吃藥

冰水降低藥味?4秘訣讓孩子乖乖吃藥#藥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春天氣候多變,若孩童生病感冒需服藥時,可以吃大人剩下的藥品嗎?但兒童的器官發育尚未完全,用藥方法不能直接比照成人。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家長,依循專業醫師、藥師指示,有疑問可在領藥時詢問,或拿著藥單、藥袋詢問社區藥師,並參考以下兒童用藥小叮嚀:1)搭配溫開水,不配飲料或牛奶。2)遵從醫生指示,不自行停藥。3)大人與小孩需要的藥品劑量不同,不自行買藥給小孩服用。別貿然給前次剩下的藥或將藥物磨粉有些家長面對小孩突然感冒時,會考慮給予前一次剩下的藥。食藥署提醒,分裝後的藥無法得知有效期限,且藥物有受潮變質風險,不見得能發揮其療效。建議依疾病嚴重程度,找合適醫院診所,讓醫師依據病徵開立合適處方。家長們有時為讓小孩能順利吃藥,自行將藥品磨成粉,然而不是所有的藥都適合磨粉。有些藥物會為了配合藥效持續時間或作用部位,而有特殊設計(如緩釋錠、腸衣錠等),若自行磨粉,反而無法讓藥物適當發揮作用。若要考量小孩的接受度,可於看診時向醫師提出藥品劑型的需求。微笑、給予冰水 孩子乖乖吃藥4秘訣在正確時間適量服藥,才能反映藥物實際療效。然而當小孩需要吃藥時,往往是不舒服、不耐煩的時候,要讓小孩乖乖吃藥不容易。食藥署彙整出4點秘訣,孩子吃藥,家長放心:1)讓微笑傳染/家長心情會影響小孩對吃藥的看法,保持愉悅心情,讓小孩以樂觀心情看待吃藥這件事。2)曉之以理/小孩很聰明,試著跟他們解釋吃藥是為了讓身體比較舒服。3)低溫冷靜/如果小孩不喜歡藥味,除了在吃藥時捏住鼻子阻擋氣味和味道,也可以在小孩吃藥後,給予一些冰水或小冰塊,因為低溫可降低味蕾的敏感度。4)給予選擇權/讓小孩決定要在哪裡吃藥、聽什麼音樂吃藥、先吃哪顆藥,或是可以自己吃藥,讓孩子覺得吃藥時也能有作主的空間。(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56期資料)

8旬老翁這2藥併用 竟致胃部大出血

8旬老翁這2藥併用 竟致胃部大出血#藥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80歲老翁因為是中風高風險群,需要長時間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阿斯匹靈來避免中風,他也一直有消化道問題,消化功能不是很好。前陣子,老翁突然膝蓋疼痛,需要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舒緩膝蓋不適,沒想到阿斯匹靈與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併用,竟引發胃部大出血,家人趕快陪他急診,緊急接受照胃鏡、輸血治療,好不容易轉危為安。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腦血管科主治醫師林浚仁指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病友與抽菸族群等,都是中風高風險族群。國際一項大型研究也發現,亞太地區前十大中風危險因子中,高血壓、肥胖、飲食太鹹與不運動等,也和血壓問題息息相關,因此對於中風高風險族群,控制三高、戒菸是預防中風的重要關鍵。曾中風族群規律用藥 才能避免二度中風除了三高、抽菸族群,過去曾有中風病史及心房顫動患者等,再次中風發生機率也比一般人來得高。如果過去曾發生缺血性中風,就得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幫助預防再次中風;若是心房顫動患者,則需要服用抗凝血藥物,降低中風的發生率。以過去曾發生缺血性中風的患者來說,規律服用阿斯匹靈等抗血小板藥物,有助血液循環保持通暢,減少再次中風風險。不過,有些患者長時間服用阿斯匹靈,卻產生胃潰瘍、胃出血、腸胃不適等副作用,特別是原本胃就不好與年長患者,更容易產生副作用,患者若同時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胃潰瘍、胃出血很可能加劇,甚至需要急診。上述80歲老翁就是典型病例,此時就得考慮先停藥,等情況穩定,再改換其他新型、較不傷胃,且出血風險較小的抗血小板藥物,這樣中風風險才不會暴增。出現藥物副作用 一定要盡早與醫師溝通、討論林浚仁醫師提醒,無論天氣寒冷、炎熱,都要記得補充水分,水分攝取不足,中風風險也會上升,而戒菸更是重要。此外,許多再次中風高風險族群以為光靠調整飲食習慣、多運動,就能避免中風,事實上,高風險族群必須規律用藥,才能真正預防中風再發生,若出現藥物副作用,千萬別擅自停藥,一定要與醫師討論。如果出現一隻眼睛看東西突然黑黑的、矇矇的,或半邊肢體無力、臉部不協調、說話困難等疑似中風症狀,務必盡快就醫,以爭取黃金救援時間。(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高壓環境藏隱「憂」 醫:別害怕求診

高壓環境藏隱「憂」 醫:別害怕求診#藥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52歲王先生,退休前是一名法務人員,專門負責死刑犯的相驗工作,因工作關係,必須參與死刑犯槍決的過程。近幾個月,每當夜晚入眠時,經常會浮現犯人接受槍決的畫面,導致惡夢連連,感到焦慮心慌,不時還會出現頭痛、呼吸不順、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害怕人群等症狀;同時父親又罹患失智症,必須身兼照顧責任,壓力難以負荷,成為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工作、家庭兩頭燒 爆發憂鬱危機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詹仁輝表示,憂鬱症患者常會整天情緒低落、不想動、不願說話;病情加劇時,可能出現幻覺及妄想等精神病症狀,而當憂鬱症狀嚴重持續兩週以上,就可能被診斷為重度憂鬱症。上述患者王先生在就醫求診後,被診斷出罹患憂鬱症合併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主要是因為外在壓力事件影響,或家族遺傳體質,導致嚴重憂鬱影響工作,或是社交功能退化。搭配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 有助改善症狀詹仁輝主任依據王先生病況,起初先給予抗憂鬱劑藥物治療,但經過一個月的療程,症狀並沒有好轉;經評估及溝通後,建議搭配「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輔助治療,而其作用機轉為調節腦中的多巴胺神經物質,能夠促使憂鬱症狀緩解。王先生經由搭配「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輔助治療後不久,睡眠狀況改善,不再做惡夢、失眠,病情得以穩定控制,只需規律回診追蹤。詹仁輝主任補充,通常會視病人的嚴重度來選擇不同的藥物搭配,而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可視患者狀況盡早輔助使用。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讓心不憂鬱!詹仁輝主任表示,現今社會,因許多民眾對憂鬱症的不了解,抱持著「只有腦袋有問題的人才需要去看心理醫師」的歧視及誤解,因次延誤就醫,引發憾事。其實憂鬱症猶如感冒,身體感冒就去看醫生,心理感冒也是如此,應該趕緊就醫,遵照醫師指示用藥,病情就能獲得控制。除了醫師給予的治療外,平時對於壓力的轉移也很重要!長期處於高壓的環境就易引發憂鬱情緒,應藉由適度的休息與放鬆,將負面的情緒轉移;另外也能學習腹式呼吸法與肌肉放鬆技巧,減輕心理壓力,才能避免病情惡化。(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吃藥好得快?「自癒力」才厲害!

吃藥好得快?「自癒力」才厲害!#藥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Q、「感冒藥應該及早服用,迅速見效」這樣的說法正確嗎?各位可曾想過,這個世上為何會存在「藥物」?事實上,藥物的存在不是為了「治病」;幾乎所有藥物的功用都是在於「抑制」患者生理或心理上的病症。因此,如果想要培養真正健康的身心狀態,首要之務就是改變對於藥物的認知,養成不需要依賴藥物的健康身體。藥物之於身體是一種外異物 是一種毒物治療疾病需要依賴的是我們自己的身體。而我們的身體生來就具有治療疾病及大小傷害的能力。這是一種「人體自癒力」。人體自癒力正常運作,即使生病也會恢復健康。依賴人體自癒力,來治療疾病及傷害,根本不需要依賴藥物。我們藥劑師進入藥學系,學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藥物之於身體是一種外異物,是一種毒物」,這是藥物的基本性質。我們藉由藥物這種外來異物,引發身體反應,藉此麻痺感覺系統,消除各種不適,或者抑制病症,削弱病原體侵蝕身體的能力。藥物抑制病症 輔助人體自癒力正常運作換句話說,服用藥物最原始的目的是抑制病症,輔助人體自癒力可以正常運作。這是藥物存在的價值。也就是說,治療疾病主要還是要靠身體本身的自癒力,而藥物只是輔助。然而,如今許多人卻誤以為「藥物可以治病」。根據研究,人類的祖先最早出現在地球上的記錄,大概是距今7百萬年以前。相較於這個歷史,藥物誕生的時期則有諸多不同的說法。其中有一項證據顯示,「藥物」最早出現在1萬年前的人類社會遺跡。然而,這些藥物跟我們現代人服用的化學藥品不同;一如「藥」這個字的造字方式,是以「草本植物」為本,活用其溫和的藥性用以治療。在從前,人類還作為自然界的一份子生活的年代,一旦生病或受傷,就會找個隱密的角落躲起來,讓人體自癒力得以發揮,治好身體的疾病或傷害。身為現代人的我們,已經不再能夠「傾聽身體的聲音」。大多數人,在完全不觀察身體反應和需求的情況下,一旦覺得不舒服,習慣馬上求助於藥物和醫療等外力援助。就我個人的看法而言,人們之所以對於服用藥物會有如此盲目而不假思索的態度,原因在於各種市售成藥的電視廣告。每到感冒季節,打開電視,一定都會看到感冒藥廣告不斷重複播放——「打噴嚏,立即服用」、「感冒時請及早服用,保證有效」……諸如此類的廣告口號,讓觀眾產生一種既定印象,誤以為「一旦出現感冒症狀馬上吃藥,隔天早上就會痊癒,神清氣爽」。然而,請各位仔細想想,在觀眾身上植入「感冒時及早服用立即見效」觀念的成藥的廣告,從頭到尾是否曾經出現「本藥物可治療感冒」這種確切說明?想出這些廣告宣傳口號的人,根本就知道「藥物無法治療感冒」,但在不說謊的情況下又要用巧妙說詞讓觀眾相信「藥品具有療效」。長期洗腦下來,大家就會相信藥物「及早服用」,就是治療感冒最好的方法。同時,大家也會忘記「傾聽身體的聲音」這項最基本的生物本能。沒有殺死感冒病毒的藥物幾乎所有的藥物都無法治病,尤其感冒更是不需要藥物治療。因為感冒是由病毒引起,但實際上並沒有殺死感冒病毒的藥物—要殺死侵入人體感冒病毒,除了依賴人體自癒力產生的免疫細胞,別無他法。那麼所謂的「人體自癒力」究竟是什麼樣的東西呢?其實人體自癒力最主要就是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而免疫系統簡單解釋,即是「由諸多身體組織和免疫細胞構成的,以治療疾病的身體機能」。(本文摘自/正確吃藥,病才會好/世茂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