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

把握扁平足治療期 2招助足弓形成

把握扁平足治療期 2招助足弓形成#扁平足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爸媽擔心孩子如果扁平足,會影響往後的發展!扁平足成因很多,有些是先天性遺傳、有是太早學走路、或神經病變,甚至是韌帶鬆弛張力低,導致足弓發育不完全。最常見為原發性,除此之外,也可能和神經肌肉系統疾病、副舟狀骨、跗骨聯合等疾病相關。扁平足臨床表徵為內側足弓消失、足跟外翻與前足外展。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治療師表示,其實家長不必過度擔心,幼兒時期的扁平足,大部分的足弓會隨著年齡而發育、恢復。支撐與穩定是足弓的重要性南投醫院楊育菱物理治療師表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足弓是有變化的。楊物理治療師表示,站立時,骨頭排列及韌帶的支持給予支撐;行走時,肌肉也提供動態穩定的角色。提供足部穩定度及活動度,使足部能承受全身重量之負荷且具有支撐、伸縮、扭曲、彈跳、吸震及摩擦等功能,尤其是「內縱足弓」,在人體行走或跑步時,提供適度的彈力和扭力並吸收地面之反作用力,以適應各種地形達到吸震的效果,就好像是足底的避震器。孩子8歲前應觀察追蹤足弓的形成足弓及下肢發展,楊育菱治療師表示發展較快的階段則是介於2歲到6歲之間,發展成熟的年紀約在8-10歲左右。幼兒的足部發育過程中,由於骨頭發育未盡完全,會有一些正常的發育過程,常被誤以為異常的現象。0到2歲時雙腳會呈現O形腿;2到4歲時又會變成X形腿;到4至6歲時會回歸正常排列。發現幼兒有功能性扁平足的時候,家長不必過度擔心,此時只需要觀察追蹤足弓的形成,通常會在5至7歲逐漸恢復,最晚在10歲之前皆會自然形成。有5-10%仍為扁平足無法自然恢復,楊育菱物理治療師建議家長可在幼兒2至6歲足弓發育時期,注意小朋友的足部發展,避免錯誤的姿勢產生,並且加強足部運動來誘發足弓之發育。2招足部運動助足弓形成1.用腳趾做運動或和同伴互相踩腳踏車。2.用腳跟走路即學企鵝走路,訓練小腿前側肌肉肌力,誘發足弓的形成。楊治療師表示一般足弓功能性扁平足,加強其脛前肌與後脛骨肌及足底肌膜之力量,誘發足弓形成。但若有合併足外翻之扁平足,則需以足弓矯正鞋墊配合運動,使足弓正常地發展。扁平足治療如果在發展階段積極治療復健,其實孩子走不穩的情況就有改善的空間,更能重拾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大膽玩任何遊戲,並非無法救治。12歲前如果發現孩子的足弓有不正常發展,應盡早到復健科評估,接受體能、姿勢、肌力訓練及伸展運動等物理及職能治療,以糾正不當姿勢。切忌自行購買坊間矽膠軟墊,以免產生其他不必要的疼痛點。孩子一生的發展只有一次,務必在黃金期內及早的諮詢並治療。

馬拉松前不可不知!扁平足等恐增發炎

馬拉松前不可不知!扁平足等恐增發炎#扁平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過去數年慢跑運動逐漸在台灣盛行,全台1年間大大小小馬拉松賽事更是高達600多場。對於平時有持續運動的人來說,長距離的馬拉松路跑是個不小的負擔,更何況不少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常常心血來潮報名,卻不了解自己的體能極限,過度跑步超過身體負荷導致運動傷害。根據統計,每年有高達75%跑者受傷。路跑強度過度或是肌力不平衡 都可能導致運動傷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傷科主治醫師謝明憲說明,路跑屬於非接觸性運動,一個人也可以輕鬆上路,上手容易、無須高難度技巧,也無須添購昂貴設備,只需合適慢跑鞋即可隨時隨地運動。然而跑步時產生的地面反作用力是平時行走時的2.5至3倍,平時沒有常態性訓練的新手常因下肢肌力不足或不平衡,導致跑步時腳痛、膝蓋痛等問題,這是因為肌肉及關節超出負荷導致。路跑可能造成傷害的原因,主要是路跑強度、頻率、時間過度;下肢或軀幹等承重關節結構不良;相關軟組織柔軟度太鬆或不足;肌力不足或不平衡、跑步姿勢不良、路面狀況不佳、跑鞋不佳等。扁平足、腰椎歪斜等 都可能使跑步負荷加重要成為一個跑者,基本條件是體能佳、下肢排列正常。初期建議先鍛鍊下肢肌力、柔軟度和協調性,可以增加肢體負荷強度。若有下肢關節排列問題,常見扁平足、膝關節內翻、骨盆或腰椎歪斜等,都會使跑步的局部負荷加重,造成發炎疼痛。受傷常見部位為膝關節、小腿、足踝、大腿,主要是肌肉拉傷、扭傷、肌腱炎、骨膜發炎,例如跑者膝、阿基里斯腱炎、足底筋膜炎、足踝扭傷、肌肉拉傷、腸脛束發炎、梨狀肌發炎、壓力性骨折等。跑步步伐越大且以腳跟著地 膝關節承受負擔越大研究指出,跑步步伐與運動所受的傷害息息相關。跑步步伐越大,若以腳跟著地,膝關節所受的負擔越大。謝明憲醫師提醒,跑步時應該保持膝關節微微彎曲,以腳掌中間部分著地,同時步伐適度,減低跑步時膝關節的負擔。一般人腳型與足弓高低都會影響跑步時的受力,正確的跑步動作與合適的跑鞋很重要,跑者還應注意跑鞋的磨損情形,以了解自己跑步時著地的動作是否正確,足部是否過度旋前或旋後,再訂製鞋墊矯正或改變跑步姿勢。錯位的足弓排列 進一步影薦髂關節中醫傷科在對於馬拉松跑者的臨床治療上,足弓排列的正確與否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足弓不正往往會影響薦髂關節的定位,錯位的足弓會間接影響脛腓關節往上對位。只要共構力線在銜接時有轉折問題產生時,就會影響到距骨跟脛骨翻轉,近端的脛腓關節會促使股骨也偏旋,大轉子與髂骨對位就會受影響,後續薦髂對位也會發生問題。中醫傷科治療時如何精準處理好足弓問題,往往成為成功的關鍵。足弓如果沒有拆透,鞋墊高後,整體足弓共構力線改變後,足弓便無法正常使用並且旋轉,進一步導致跟骨、距骨與脛骨偏離足弓力線,跑者的運動傷害無法得到妥善修復。就算治療後症狀能暫時得到緩解,但跑者持續訓練及比賽後,疼痛的症狀亦容易復發。謝明憲醫師建議,跑者若有下肢關節排列不正問題,建議可請中醫傷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加以調整,否則路跑只宜量力而為。

孩子太常跌倒 扁平足治療把握黃金期

孩子太常跌倒 扁平足治療把握黃金期#扁平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小孩子走路偶爾跌倒看來很正常,然而4歲的張小弟卻常常跌倒,不管平路或山路,兩步就會跌倒。媽媽還覺得奇怪,孩子不像其他小孩喜歡玩一些需要平衡或攀爬的遊戲,到醫院檢查後發現,原來兒子有「扁平足」現象。扁平足成因多 先天遺傳、太早學走路都可能張媽媽表示,在兒子2歲時就發現他走路很容易跌倒,腳的張力好像較弱、容易喊累,像是去爬山才走一兩步,就會跟爸爸撒嬌說要抱抱不要走了,帶他去公園玩,看到平衡木遊戲也會說不要玩。張小弟復健期間約半年多,和復健老師踮腳尖走路、用腳夾沙包遊戲,邊復健邊遊玩,孩子腳的張力也漸漸增強,現在走路比較平穩。豐原醫院復健科主任吳淑娟表示,張小弟的韌帶鬆弛張力低足弓發育不完全,導致台語俗稱「鴨母蹄」的「扁平足」。扁平足成因很多,有些是先天性遺傳、有是太早學走路、或神經病變,甚至是韌帶鬆弛張力低,導致足弓發育不完全。可在3至8歲時 運動增強肌力有扁平足現象的孩子,可以在孩子3歲到8歲足弓發展階段,透過運動加強肌力。像是踮腳尖走路、或是用腳夾沙包,鞋子裡還可以加足弓墊,這些都是可以讓足弓發展得更好的方法。吳淑娟主任表示,扁平足治療如果在發展階段積極治療復健,其實孩子走不穩的情況就有改善的空間,更能重拾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大膽玩任何遊戲,並非無法救治。

減緩扁平足疼痛 居家運動4招增肌力

減緩扁平足疼痛 居家運動4招增肌力#扁平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由於肥胖、懷孕、老化或腳底肌力衰減等原因,造成內側足弓的結構坍塌,使足底弧度變平,呈現扁平的外觀而被稱為扁平足。可運用人體功能暨力學原理製作矯正鞋墊,讓腳底產生適度的支撐。腳部肌力訓練課程,增加足部肌力及足踝控制。扁平足有辦法矯正嗎?小玉媽媽專程由新竹帶著八歲的女兒來台北評估扁平足的困擾,媽媽說,小玉因容易跌倒及扁平足疼痛而到復健科就診,結果醫生建議做矯正鞋墊的處置,媽媽也花了很多心血去找鞋子來放厚厚的矯正鞋墊,結果半年下來,扁平足外觀改善的效益似乎不明確,擔心後續該如何處置?經評估後發現小玉的腳屬於外觀的柔軟型扁平,只要讓她的腳踮高就呈現完整的足弓,腳放下後因腳踝的韌帶太鬆而呈現扁平的外觀,加上小玉下肢肌力較弱,小腿肌肉已開始出現緊繃的現象。扁平足臨床特徵扁平足分為兩類,一個是僵硬性扁平足,另一個是柔軟性扁平足。經過足型量測或目測為扁平足(圖12-5),接著讓雙腳做踮腳尖的動作,然後由足底目視腳底是否產生完整且平順的內側縱弓即為柔軟性扁平足(圖12-6)。如果是呈現平整的腳底板(圖12-7),則為僵硬型扁平足。足底筋膜是位於腳底寬帶狀的扇狀筋膜組織,前方附著於五個蹠骨頭上,後方附著在腳跟骨的內側而穿過足底表面。平常走路或跑步時,足部承受全身重量時,這片扇形組織因而被伸張(圖12-8),做為足弓良好的支撐,提供適當的緩衝&彈性作用,並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由於肥胖、懷孕、老化或腳底肌力衰減等原因,造成內側足弓的結構坍塌,使足底弧度變平,呈現扁平的外觀而被稱為扁平足(圖12-9);扁平足患者並不會立即感到不舒服,甚至有些人從未感到不適。然而,當症狀及疼痛出現時,患者行走會變得笨拙且造成足部及小腿肌肉病變增加。患者於行走時會由於過度旋前運動,使足底壓力產生異常,容易導致拇趾外翻、蹠底筋膜炎、腳踝扭傷等症狀,並進一步可能會往上影響到骨盆與脊椎而產生歪斜的體態。使用矯正鞋墊是否能矯正扁平足經常遇到父母親因擔心小朋友扁平足,影響到體態正常的發育,期望用矯正鞋墊來改善問題。那麼,小朋友扁平足是否可以用矯正鞋墊做矯正?參考之前研究的論文發現,如果是僵硬型的扁平足,不可能靠矯正鞋墊來矯正扁平足;如果是柔軟性扁平,矯正鞋墊加上足部運動訓練就有機會矯正扁平的外觀;但是,如果腳底的肌群缺乏力量,移除矯正鞋墊之後,腳還是可能呈現扁平的外觀。引用論文——《不同硬度足弓墊對足部壓力之影響》參考《不同硬度足弓墊對足部壓力之影響》之研究發現,足弓墊可以有效減輕後足最大壓力、第五蹠骨區域平均壓力;證實硬式足弓墊也較軟式足弓墊有效地提升後足平均接觸面積。選用硬的材質有利於控制足部運動、改善平衡;但不建議用於快跑、打籃球等具有速度的運動。處置建議方式:小孩在2 歲以前,因為足底脂肪的關係,外觀都是扁平足;3 歲以前的扁平足可能是正常的,要是5 歲以後足弓還是沒出現,這可能就是扁平足。扁平足不是病,只要小孩不痛,能正常的走動就不須作治療。要是沒長出足弓來,而且走起路來會痛,那就須要就醫作檢查。其建議處置有以下兩種方式:1)輔具處置:運用人體功能暨力學原理製作矯正鞋墊,讓腳底產生適度的支撐;也可運用吸震材質加入鞋內,減少走路對身體的衝擊力。2)運動處置:腳部肌力訓練課程,每次30 分鐘,增加足部肌力及足踝控制能力。引用論文——《模組墊片式鞋墊與足部運動對發展遲緩幼兒足部變形之療效》參考研究論文《模組墊片式鞋墊與足部運動對發展遲緩幼兒足部變形之療效》,針對發展遲緩的幼兒患者,對其足部變形與疼痛應早期評估與建議,適時使用模組墊片式鞋墊與足部復健運動,可以協助患者改善其足部變形與疼痛,提升生活品質。早療中心的腳部肌力訓練課程每次30 分鐘,主要運動項目為:1)雙腳同時踮腳尖,持續3 ~ 5 分鐘 ―― 增加足部肌力。2)踮腳尖走3 公尺遠,來回5 趟 ―― 增加足部肌力。3)雙腳連續向上跳躍10 次――增加下肢肌力。4)平衡板左右搖20 次,前後搖20 次――增加踝部控制能力。5)走上下斜坡 ―― 增加足底肌力。自療運動處置方式居家每天自己做下列運動項目――1)彈力帶運動:蹠屈20 次,每次停留15 秒;背屈20次每次停留15 秒(圖12-10)。2)上坡運動:逆向赤腳爬溜滑梯。3)單腳站立:另一腳踩在足球上維持3 分鐘。4)踮腳運動:用腳跟於發泡地板走5 分鐘(圖12-11)。(本文摘自/走對路少生病:關節、筋膜大小毛病無障礙/博思智庫)

久站工作小心!足底筋膜易發炎

久站工作小心!足底筋膜易發炎#扁平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許多人早上腳一落地,腳後跟就像被針紮到般刺痛不已,忍痛多走幾步後,狀況似乎就能緩解。只是一整天工作或運動,舉步維艱的疼痛又出現,令人備感困擾。小心出現上述症狀,可能是足底筋膜炎在作怪。足底筋膜炎常見於久站、久走或扁平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李欣蓉表示,足底筋膜是腳底的筋膜組織,連接跟骨和5個腳趾骨。平常站立、走路或跑步時,足部承受全身體重並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足底筋膜相當於避震器的角色。隨著年齡增加,足弓及足底的韌帶與肌腱退化,支撐更依賴足底筋膜,長期可能發炎。足底筋膜炎常見於需要長時間站立行走的人,或是足部結構異常,如扁平足、空凹足的族群。穿氣墊運動鞋、避免踩踏硬地 能改善症狀李欣蓉醫師表示,足底筋膜炎的診斷除了病史詢問,觸診時可在足底發現壓痛點,疼痛感可能順著足底延伸。肌肉骨骼超音波也是診斷工具,可直接看到足底筋膜的厚度是否明顯增加、有無顏色變化或不連續情形,還可檢查附近構造,排除跟腱病變或其它病灶,而X光可用來排除骨頭及關節問題。足底筋膜炎容易反覆發作,急性期除了休息及使用口服消炎藥,還可配合復健儀器治療,像是超音波、經皮電刺激、雷射或震波都有不錯的效果。平常也要對足部進行訓練,建議每日執行足底筋膜按摩術、足底筋膜牽拉術、小腿肚伸展術,減少復發頻率。還可從生活調整下手,包括減重、穿治療性鞋墊及有氣墊的運動鞋,減少在硬地跑跳踩踏也能改善症狀。

兒童扁平足需動刀?先看足弓形成與否

兒童扁平足需動刀?先看足弓形成與否#扁平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小孩有扁平足,需不需要治療呢?其實兒童扁平足的成因很多,最常見為原發性,除此之外,也可能和神經肌肉系統疾病、副舟狀骨、跗骨聯合等疾病相關。扁平足臨床表徵為內側足弓消失、足跟外翻與前足外展。兒童扁平足若沒有變穩定 需考慮手術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醫師陳姝蓉表示,排除掉疾病所造成的兒童扁平足後,其餘的有彈性的扁平足有時隨著年紀逐漸變大(接近10歲),會漸趨穩定、逐漸有足弓形成。但倘若足弓遲遲未形成,且逐漸造成病人疼痛、行走或跑步等活動受限,即需考慮手術治療。兒童扁平足手術治療包含軟組織重建、關節制動術、矯正切骨術、關節融合術等。其中,與治療成人扁平足最大的不同,即是距下關節制動術。距下關節制動術適用於有症狀、有彈性的兒童扁平足,尤其治療病患足跟外翻效果顯著。距下關節制動術 適用年紀小扁平足患者距下關節制動術為微創手術,只需在足部開1公分的小傷口,在距骨與跟骨之間放入一個子彈型金屬物。這種手術方式不需破壞任何骨頭與關節,單純用植入物卡在距下關節來避免承重時足弓垮下,且開刀時間短、復原較快。尤其在年紀較小、青春期前的兒童,因為有較好的適應性與可塑性,所以很少有會產生異物感,因此有很好的預後。陳姝蓉醫師表示,距下關節制動術目前也漸漸與其他術式併用,用於治療成人扁平足。面對疼痛的兒童扁平足時,首先應做的事,是讓專科醫師加以評估,若需要時,更進一步給予治療。而在手術治療中,若符合適應症,距下關節制動術是個微創的好選擇。

4招腳趾體操 改善扁平足、拇指外翻

4招腳趾體操 改善扁平足、拇指外翻#扁平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平常沒注意,某天赫然發現自己拇趾外翻。原先並不以為意,沒想到幾個月前走路時,拇趾與指根附近非常痛。緊急到醫院接受檢查,醫師開立止痛藥後說明,是鞋子尺寸不合所引起。就算更換鞋子,情況還是沒有好轉,儘管如此,還是不想動手術,真不知該如何是好。造成拇趾外翻的原因,多半是腳趾頭受到過多的外力擠壓。女性連結關節的韌帶十分柔軟,如果長時間穿高跟鞋或長襪,限制了趾頭的自然生長形狀,就容易導致腳趾頭變形,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拇趾彎曲腫脹。解決方式是保持足弓的弧度,並且檢查所有的鞋子是否合腳。錯誤的走路姿勢,造成扁平足、拇趾外翻、膝蓋和腰部疼痛若長久穿了會擠壓腳趾頭的窄鞋,或是過於寬鬆的鞋子,會讓足弓的弧度逐漸平坦,而容易產生拇趾外翻。另外,運動不足使得腳底無力,也容易發生同樣的症狀。X型腿的人由於膝蓋往內側靠攏,所以身體重心容易落在腳掌上;O型腿的人重心會落在腳掌外側,隨著年紀增長,腳底的支撐力逐漸衰弱,就容易形成扁平足。扁平足的人由於步行不良,所以會形成各種奇怪的走路方式,而容易感到疲勞。除了會出現拇趾外翻、雞眼之外,膝蓋與腰部也很容易疼痛。建議可在睡前多多按摩腳底,平日就做好保養工作。預防腳掌變形的保健法腳趾訓練(放鬆腳部訓練)1)讓腳趾頭慢慢地做出剪刀、石頭、布的猜拳動作。做石頭動作時,腳底正中央要形成凹陷;做布的動作時,所有的趾頭都要大大地張開。交替完成這兩個動作數次。2)剪刀的動作,就是前後伸展腳拇趾。如果無法完成,可以用手幫忙。接著站起來,腳拇趾用力壓住地板、張開所有的腳趾頭。刺激腳底運動(鍛鍊腳底)1)最好以手揉壓腳底,若覺得困難,可準備一顆直徑約3~4公分的球或高爾夫球(可以放在手掌上的大小)。2)坐在椅子上,膝蓋和地板成90度。把球放在地板上,以腳底踩著並試著轉動。刺激整個腳掌後,分別針對腳掌中央、腳拇趾、趾頭根部,各按壓5秒。另一腳,以同樣方式進行。放鬆腳趾頭運動(促進血液循環)1)坐在椅子上,單腳舉起放在另一腳的膝蓋上。依序按摩腳拇趾、第五趾、第二趾、第四趾等,最後拉扯第三趾、轉動腳趾頭。2)接著,手指交叉握住腳趾,往右、左各轉5圈,另一腳亦同。可在泡澡時做這些動作更好。腳趾體操(改善拇趾外翻)1)準備一個褲腰用的寬版鬆緊帶。長度大約是腳拇趾放入鬆緊圈時,兩拇趾間隔2~3公分。坐在地板上兩腳伸直。2)雙腳拇趾用力拉鬆緊帶,腳跟貼緊地面,腳尖往外側拉。維持5~10秒後回正。同樣的動作做20~30次算1回,一天做3回。(本文摘自/擺脫痠‧痛‧僵,恢復自癒力、找回身體舒暢感/商周出版)

走路內八、易跌倒站不久 當心兒童扁平足

走路內八、易跌倒站不久 當心兒童扁平足#扁平足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患有扁平足的小朋友,可能腿酸喊累不耐走,也無法久站。六歲的小祐走路經常跌倒,走沒多久就喊累,坐在地上賴皮不起來,媽媽帶孩子看復健科後,才發現都是扁平足惹的禍。醫師指出,因為扁平足問題而求診的孩童並不少,還有中學生在朝會時,因為校長訓話的時間太長,聽到雙腿發抖、站不穩,遭師長責備。阮綜合醫院復健科黃光聖醫師表示,扁平足會出現症狀包括走路內八、腳趾朝外懸空、平衡能力和步行耐力較差、腿部大肌肉的活動表現較差、鞋子鞋底內側面較易磨損等。患者走路時常常沒理由跌倒、站立時候較常人容易感到疲勞,遇到下坡路段或是下樓,特別覺得辛苦,時常會感到腰酸背痛。把握黃金治療期 以免造成永久性傷害因缺乏足弓,成人後易導致足底韌帶疼痛,甚至出現體能不足、下肢關節提早退化等問題,若未及時矯治,常造成功能性長短腳、脊椎側彎、髖關節退化、斜肩、腳踝易扭傷等永久性傷害。一般來說,3到12歲是足弓發育的黃金期,12歲前如果發現孩子的足弓有不正常發展,應盡早到復健科評估,接受體能、姿勢、肌力訓練及伸展運動等物理及職能治療,以糾正不當姿勢。在此同時,可以選擇適當的鞋墊來矯正,以維持良好的足部姿勢。即使孩子成長到15歲,骨骼發展逐漸趨於成熟,矯正鞋墊雖不能完全治癒扁平足,或改變生理結構,但是對於分散不正常的壓力痛點,仍具有相當程度的效果。觀察兒童行走姿勢 以利及早發現職能治療師楊竣翔也說,成年人若有因扁平足而所引起的疼痛,可以來透過電療、熱療、超音波、電刺激等相關治療降低疼痛,並配合矯正鞋墊,而在挑選鞋子時,要注意鞋子兩側的支撐性,及足杯的穩定度。平常要多觀察,若孩童的行走姿勢不良,務必先到復健科諮詢醫師或治療師進行評估,切忌自行購買坊間矽膠軟墊,以免產生其他不必要的疼痛點。孩子一生的發展只有一次,務必在黃金期內及早的諮詢並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