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

扁平足穿「矯正鞋墊」有用嗎?醫教正確挑選法:鞋墊最好選「這種」

扁平足穿「矯正鞋墊」有用嗎?醫教正確挑選法:鞋墊最好選「這種」#扁平足

一名43歲男患者因腳底疼痛,造成走路越來越不舒服,走路一下子就會一跛一跛的,使用痠痛噴劑、貼布等,都無法獲得改善,反而越來越痛。後續,到童綜合醫院骨科看診,經醫師問診後,發現患者本身就有「扁平足」問題,因為聽人介紹去買了號稱可以矯正扁平足的硬底足弓鞋,反而造成了足底筋膜炎。

我的孩子是扁平足怎麼辦?醫教「2招」訓練足弓:在家別呈現1坐姿

我的孩子是扁平足怎麼辦?醫教「2招」訓練足弓:在家別呈現1坐姿#扁平足

孩子的成長狀況一直是父母最關心的事,若肢體發育的過程中有問題、有先天性疾病而不知、錯過黃金治療期⋯等可能會讓孩子在未來承受生活上的不便。然而,高達30%的孩童有足部問題,其中最常見的疾病就是「扁平足」,若沒有在兒童時就接受治療,可能會造成行走上的困擾,因此家長不可不慎。

孩子步態不穩、走路腳痛⋯小心是扁平足!物理治療師教「預防3招」

孩子步態不穩、走路腳痛⋯小心是扁平足!物理治療師教「預防3招」#扁平足

扁平足可以預防嗎?答案是可以!有家長帶著5歲的兒童就醫詢問:「孩子走路晃晃的,站立時沒有看到足弓,這是扁平足嗎?」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復健科醫師黃尚阡表示,兒童的足弓約在2~6歲開始發育,最晚在10歲前發育完全,過程中家長可多觀察留意兒童的平衡與行動能力,追蹤足弓是否形成。

鞋越穿越大,竟是後天扁平足?醫揭2原因:易導致腰痛、足底筋膜炎

鞋越穿越大,竟是後天扁平足?醫揭2原因:易導致腰痛、足底筋膜炎#扁平足

「醫師,我的體重跟以前都差不多沒有變胖,可是鞋子好像越買越大雙,是生病了嗎?」復健科醫師指出,醫院門診常見長輩問這樣的問題,其實除了肥胖外,隨著年齡的增長,足部老化也會導致足弓塌陷,變成後天扁平足,腳漸漸變寬,鞋子就會需要買更大雙。建議透過「3招訓練」加強足底肌力來改善。

7旬嬤腳踝變形痛到不能走,醫用「鋼釘融合關節」治療

7旬嬤腳踝變形痛到不能走,醫用「鋼釘融合關節」治療#扁平足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70歲陳阿嬤本身有雙側扁平足問題,但多年下來生活上也沒有太大問題,即使有症狀也不嚴重,未料在一次車禍中傷到右足部,自此以後疼痛加劇無法緩解,導致無法行走,只好以輪椅代步,甚至因疼痛無法好好睡眠。 家屬帶著陳阿嬤四處求醫,嘗試過止痛藥和注射治療,但仍舊無法解決疼痛問題,直至轉介骨科才發現真正的疼痛原因,是受損足踝關節處未完全癒合,所造成的持續性發炎疼痛,因此立即為陳阿嬤安排接受足踝關節融合手術,術後疼痛感才大大減緩,總算可以不用再使用枴杖跟輪椅。 有足關節變形、關節炎病史,適用關節融合手術安南醫院骨科醫師姜典佑表示,足踝關節融合手術在臨床上相當常見,是將原本關節已經磨耗的軟骨先徹底清除,再以鋼釘或鋼板將其固定融合,適用病人有以下情況發生者: 1.前足、中足或後足嚴重變形而導致的關節炎情況。2.風濕性關節炎。3.創傷後發生關節炎的病人,常見可能之併發症為感染、融合處骨頭未癒合或癒合不佳及移行性關節炎(融合處鄰近的關節位置)。 擔心關節融合恐妨礙活動能力,醫:是常見迷思姜典佑說明,有些民眾一聽到融合這兩個字,就擔心術後腳踝會完全無法活動,是不正確的迷思。舉例來說,腳踝的活動不只需靠踝關節,有一部份仍需仰賴舟距或距下關節,病患即便接受某一處的關節融合,通常仍保有一定程度的活動能力,毋須擔心術後腳踝會完全無法活動。 姜典佑強調,足踝關節炎在臨床上很常見,但不像髖部或膝部關節炎的症狀那麼明顯,因此容易被病人自身及同住家屬忽視因而延誤病情,所以如發現自身有嚴重扭傷、扁平足或風濕性關節炎等病史,可尋求專業骨科醫師協助診治,及早發現治療,以避免惡化成為枴杖俠及輪椅族。 

幼兒典型柔韌性扁平足 2大判斷方式

幼兒典型柔韌性扁平足 2大判斷方式#扁平足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自從開始走路之後的一歲半小妤(化名),媽媽觀察到她的腳底似乎都是平貼著地板,抱起來觀察時卻又看得到小小的足弓,媽媽分不清走路搖搖晃晃的小妤是學步兒本身會有的狀況,還是小妤真的有扁平足的問題,趁回診所打預防針的時候詢問小兒科醫師。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部小兒骨科江明弘醫師表示,扁平足(pes planus)、鴨母蹄在嬰兒和兒童中很常見,大部份的孩子被父母抱起時,可以看到腳底漂亮的足弓,然而站立時足弓卻是扁平的。這些「柔韌性扁平足(flexible flatfoot)」的孩子多數在青春期才發展出穩定的足弓。柔韌性扁平足有二種判斷方式柔韌性扁平足被認為是生理性的正常發育過程,因為這些變形通常是柔軟的且無關節活動限制或僵硬性變形,孩子本身不會疼痛且不影響功能。判斷方式有二種:不站立時、或踮腳站立有足弓出現或典型柔韌性扁平足,站立時足跟向外傾斜,足跟塌陷。沒有疼痛的扁平足 矯正器可能造成孩童足底疼痛、適應不良江明弘醫師說明,雖然扁平足很普遍,但是目前對於小兒柔韌扁平足並沒有標準的定義,現有資訊沒有辦法分辨哪些孩童在成年後可能患有足部疼痛和功能限制。此外,對於柔韌扁平足而言,沒有大型的前瞻性研究比較各種介入方法與其自然發育(不介入)的差異。目前的證據顯示,面對柔韌性、無症狀的扁平足兒童,單純的觀察而不介入是安全且適當的。對於本來沒有疼痛的孩童而言,強加的矯正器可能造成孩童足底疼痛、適應不良。不斷長大的腳需要不斷更換新的矯正器,對家長也會造成經濟上無謂的負擔。疼痛的扁平足 需物理或手術治療在極少數情況下,扁平足會變得疼痛或僵硬,這時就可能有潛在的病理因素。這些少數病理性、僵硬性的扁平足成因包括先天性垂直距骨(vertical talus)、關節炎或跗骨聯合(tarsal coalition)等。江明弘醫師指出,疼痛的扁平足可能需要專業醫師檢查,判斷孩童是否有病理性的扁平足或附生舟狀骨(accessory navicular)。介入方式諸如物理治療,足弓支撐或矯正器(orthotics),甚至骨科手術都可能有幫忙。足弓支撐或矯正器對於改變柔韌性扁平足的自然發育並無實證證據,但有可以緩解孩童的腳底板疼痛。一般接受保守治療後仍有症狀,或是病理性扁平足的患者,可考慮骨科手術治療,包括跟腱延長、截骨矯正(osteotomies)、關節融合(arthrodesis),或將矽膠或金屬帽插入跗骨竇(sinus tarsi)的距下關節限制術(subtalar arthroereisis)。對於一般民眾或兒科醫師而言,重要的是知道大部分的扁平足不需過度緊張看待,若有症狀或僵硬性的扁平足,請轉診給骨科醫師進一步安排詳細檢查與評估。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