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科技

2024年臺灣醫療科技展臺大醫院展現三大創新科技應用成果

2024年臺灣醫療科技展臺大醫院展現三大創新科技應用成果#智慧科技

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將於12月5日(四)至12月8日(日)在南港展覽館隆重舉辦,臺大醫院暨臺灣大學展館將於一館四樓展出在醫療領域應用先進科技的成就。此次盛會由生策會主辦,旨在為專業人士提供一個了解最新醫療科技發展的良機,同時引領未來國內外醫療的發展方向。臺大醫院將基於生成式AI、虛擬實境技術及智慧科技等前沿科技,展示14項卓越成果;臺灣大學攜手友校共同展出10項多元研發技術。 生成式AI應用 健康管理中心「健康管理4.0 : 聰明運用健康數據,打造你/妳的健康超能力」主題利用穿戴式裝置、行動裝置等,蒐集和結合健康數據,建立個人健康履歷,建構慢性病風險預測模型,診斷慢性疾病的臨床前期、預測發生風險。遠距照護中心推出「遠距照護對話自動生成護理紀錄模型」,結合語音轉文字與語意分析技術,可自動將個管師與病患的電話錄音轉為逐字稿,並生成標準化醫護規劃文字。此技術提升作業效率、減少錯誤,適用於病患護理與急診紀錄等臨床應用,可即時生成醫護計畫,縮短記錄時間,聚焦照護決策。病歷資訊管理室統籌組成跨領域團隊,全國首創應用地端大型語言模型於疾病分類編碼輔助系統,該系統已在臺大醫院全體系總分院落地,診斷預測全碼F-score達86.67%,提供最佳DRG落點分析及應用。協助疾分人員節省工作時間。此系統已獲專利及國家新創獎並有商業授權予醫療機構使用。資訊室的「大型語言模型應用於病歷報告處理及電子病歷同意書表單系統」能解析文章圖片等非結構化資訊,自動生成報告並輸出相關內容,減少人工判斷填寫的需求,減少重複文書作業增進效率。透過同意書電子簽名功能,民眾可以在院內外在線簽署同意書,並即時檢核身份相關內容,減少紙張使用,提升流程效率及資訊檢核能力。麻醉部「智慧重症醫療」計畫結合機器學習(ML)和大型語言模型(LLM)的優勢,在病人入住加護病房後,先用ML快速提供死亡風險預測值和危險因子影響權重,再由LLM進一步分析風險,列出潛在致病原因,並依嚴重度和急迫性建議檢查和治療項目,擬定追蹤計畫,並透過持續整合多種數據來源,為病人提供即時、個人化的最適診療方案。智慧醫療中心「Medical AI Generative Model」,展示了一系列專為醫療領域設計的生成式大型語言模型系統,包括能自動生成標準化報告的X光分析系統、提升效率的病理報告摘要系統,以及簡化檢查報告製作流程的報告生成系統,致力於推動醫療智能化與精準化。 沉浸式XR 應用 外科部「元宇宙手術訓練模型:單孔胸腔鏡傷口選擇」透過將病患的電腦斷層影像(CT),結合3D影像重建技術與遊戲引擎,建構出可操作的虛擬實境(VR)空間,預期經由元宇宙手術模擬系統適當地術前模擬能提高傷口選擇的正確性,進而縮短手術時間。未來,這個技術也可以應用於更廣泛的醫學領域,並為未來的外科住院醫師訓練提供新的視角和工具。「延展實境於侵入性治療暨外科手術訓練」的技術展示也成為焦點。該技術以創新的延展實境(XR)技術為核心,利用3D影像重組技術,精確呈現頸部解剖結構,結合高擬真立體模型、觸覺回饋控制器和動態模擬,創造了一個沉浸式的訓練環境。這不僅讓外科醫師掌握關鍵技能,還顯著提升了學習效率與操作精準度,最終提高了病患的安全性。此外,這一虛擬模型展現出其倫理與環保的優勢,相較於傳統塑膠或動物模型,顯著減少了物理資源的使用,同時降低了訓練成本,符合現代醫療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引領醫療訓練邁向更安全、高效和環保的未來。急診醫學部「HoloXMed」為醫學教育和醫學服務提供了更為精準和直觀的教育與診斷輔助工具,並在2024年得到了被譽為全球創新領域最高榮譽的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的肯定,在工程與機器人學類別中的「尖端工具」子類別獲得金牌獎的殊榮。 創新科技應用 小兒部「運用人因工程改善乳品調配作業流程」全國首創透過人因工程設計半自動化設備”省力Easy倒奶神器”,結合3D列印客制奶架及鎖瓶器,成功取代傳統人工操作,顯著減少職業傷害並提高工作效率。該創新流程已申請專利並獲得112年醫策會NHQA國家醫療品質獎金獎。「先天性心臟病之肺動脈瓣功能重建團隊」針對先天性心臟病術後肺動脈逆流問題,引入經導管置換肺動脈瓣技術,完成國內百例創舉,並推動健保給付。該技術在國際會議和心導管實況示範中獲得高度肯定。倫理中心「研究倫理委員會申請暨審查管理系統」提升申請端、審查端與管理端的便利性、工作效率與品質。「實驗場所管理系統」以數位化方式,解決紙本管理痛點強化災害應變。內科部「用於智能手錶之24小時日夜間個人化血壓估測系統」利用穿戴裝置收集24小時生理指標,建置估測日夜間血壓演算法,提升長期健康監測功能。為首個以智能手錶 估測24小時血壓變異的智慧系統。急診醫學部「心肌梗塞治療新策略 – 結合奈米醫學與光流體導管投予nanogoldsomes以減少再灌流傷害」這項研究結合奈米醫學與光學微流體技術,開發能局部、快速釋放一氧化氮和穀胱甘肽的奈米藥物及光學微流體導管,有效減少心肌梗塞後的再灌流損傷。此創新技術已在豬的心肌梗塞模型中顯示能夠減少心肌壞死及凋亡,並榮獲2024年美國心臟學會國際獎項。 此外,臺灣大學攜手臺灣科技大學、長庚大學,及明志科技大學,共同帶來達10項的多元研發技術成果,包含人工智慧學習系統發展、次世代醫材與藥物研發、精準醫療檢測技術開發等。此次參展團隊由「臺灣大學系統科研產業化平台」率隊共襄盛舉,平台成員學校囊括臺大、臺科大、臺師大、長庚大學,及明志科大,透過整合跨校技術,為產學合作搭起堅實橋梁,以學研研發量能推動我國產業發展。 2024臺灣醫療科技展不僅是業界人士交流的良機,更是展望台灣醫療科技未來發展的希望之地。作為領先的醫療機構,臺大醫院不斷努力,專注於推動醫療科技的進步,期望能為大眾提供更卓越的醫療服務,誠摯邀請您一同見證台灣醫療科技與臺大研發團隊的無限可能性!

智慧放療平台改寫偏鄉醫療:頭頸癌患者口腔黏膜炎降至5.5%

智慧放療平台改寫偏鄉醫療:頭頸癌患者口腔黏膜炎降至5.5%#智慧科技

2024第八屆台灣醫療科技展,嘉義大林慈濟醫院以「智慧醫療創新,提升醫療品質」為主題,一連4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4樓M606攤位隆重參展「七大獨立研發、二大合作開發」。今(6)日再以二大獨立研發「智慧放療平台見成果,頭頸癌患者嚴重口腔黏膜炎降至5.5%」及「智慧醫療教育系統,打造可信賴的醫師」為導向的醫療科技對外展示,全面展現以「偏鄉醫療,智慧科技」推動醫療品質升級的雄心。  頭頸癌病患若接受放射治療(俗稱電療),一旦產生嚴重放射性皮膚炎、嚴重口腔黏膜炎,往往連吃東西都有困難,病患家屬照顧上備感艱辛。自從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團隊運用「全流程多職類共同照護」、「自動即時警示資訊系統」等多項智慧醫療策略,頭頸癌嚴重口腔黏膜炎的發生比率下降到5.5%,嚴重放射皮膚炎比率為3.3%,遠低於其他大醫院動輒10%、20%、30%以上數據,病患對於醫療團隊的細心、貼心,也致上滿滿謝意。 全院全流程、多職類團隊合作,病患更安心 大林慈濟醫院雖地處偏遠,但在疾病治療並未因此而產生差異,其中放射腫瘤科近年無論是在醫療品質、病人安全、智慧醫療等領域皆有傑出表現,獲得醫策會卓越中心認證,成為大林慈濟醫院特色醫療亮點之一。 放射腫瘤科主任洪世凱指出,這是所有團隊努力的成果,證明透過智慧醫療、AI等系統性解決方案,有機會讓病患、醫護所遭遇的問題迎刃而解,並擁有更好的醫療、工作品質。 以頭頸癌治療為例,病患在接受治療前,護理師就會開始衛教,請病患先做好一些準備,療程開始後,醫療團隊每天為病患進行生理監測,每周也會有營養、體重監控與治療副作用評估。對於傷口照護,除了護理師無微不至地關心、回報,也會定期衛教,並督促病患回診、追蹤,在全院全流程、多職類的共同照護下,因而創下傲人成績。 自行研發全流程資訊化系統,降低誤差、醫護更省力 目前全台有92家醫院設有放射腫瘤科,但只有29家有導入資訊化系統。大林慈濟醫院為創新領頭羊之一,談起智慧醫療、資訊化系統的導入,洪世凱分享,早在十年前,便開始將資訊化系統導入放射治療,現在結合智慧化、AI設計,功能更進步,也更為完整。最初導入原因在於,儀器資訊系統與醫院資訊系統「互不相容」,在缺乏整合的情況下,很容易因書寫錯誤、交班遺漏、無法即時監控而導致工作效率低落,且出現醫糾、溝通落差的風險也會增加。 舉例來說,癌症病患若白血球指數過低,便無法接受放療,當資訊無法即時監控、整合、流通,可能就會對病患產生重大危害。為了解決這些難題,洪世凱與該院團隊自行研發「全流程資訊化系統」,並建構智慧放療平台,希望讓所有醫療、行政流程誤差降到最低,醫護工作更省力。 導入資訊化系統,效率、精確度皆大幅提升 洪世凱解釋,以放射治療劑量為例,若出現1%誤差,相當於病患多照一萬張胸部X光,輻射暴露風險大增,這代表除了硬體,軟體與流程的監控、整合程度,也都是關鍵環節。 過去,每位放射治療病人都有一份放射治療紀錄本,50位病人就有50本紀錄,治療或是門診追蹤時,都需要這些紙本記錄到處行走、交接,常工作到精疲力竭,甚至常需要加班,醫療團隊花在人工書寫放射治療明細的時間,每月高達708分鐘,為11.8小時。 自從資訊化系統導入後,透過系統擇取、資訊整合,同樣工作只要0.5分鐘,也就是30秒即可完成。此外,病人治療結束後,按下一鍵即可輸出所有電子化放射治療病歷,無論是精確度、正確性或工作效率,皆明顯提升。 申請三項國家專利,已有多家醫院使用此系統 目前,這套「智慧放療平台」已申請三項國家專利,並已發表上百篇相關研究論文,更進行商業技術轉移,現在有14間非慈濟體系醫院正在使用這套系統,其發展演化歷經「創建E化平台」、「系統全面擴展」至「進化導入AI」,並有自動防呆、防錯設計、醫囑內容更完整,且可根據各院需要量客製化功能選單,不僅使用率高,全台市占率達六成,也獲得五項國家級認證與許多獎項的肯定。 科技與人文並進,智慧醫療照亮未來  洪世凱醫師強調,智慧醫療的核心在於改善患者的治療體驗,同時提升醫護人員的工作品質。慈濟醫療團隊秉持科技與人文並重的理念,透過智慧放療平台實現「以病患為中心」的醫療模式,彰顯深厚的人文關懷。他表示,未來將持續優化智慧醫療系統,突破傳統醫療的框架,創造更具價值的治療方式,期望透過創新醫療應用為病患與醫療團隊帶來更大的福祉,共同實現健康新願景。 智慧醫療教育系統 打造可信賴的醫師 學游泳的第一步是學會換氣和不溺水,就像醫學生需掌握基本醫學知識,這是入門的基礎。然而,成為好泳者不僅是浮在水面,更要能流暢游出標準姿勢,而這需要教練指導動作盲點。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以創新的智慧醫療教育模式,2018年自行研發全方位CBME系統,並以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EPAs,可執行專業活動)為核心,結合智慧醫療技術,為醫學教育帶來嶄新突破。2022年,該系統榮獲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的肯定,雙方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建置「醫事專業人員能力進展資訊平台系統」。 臨床技能中心主任李振威指出,醫學生的成長須具備「六大核心能力」,包括:病人照護、醫學知識、人際溝通、專業素養、實務學習與改進、系統為本的實務。透過老師全程現場觀察,檢視學員的臨床表現,從「手把手」指導到逐步放手,根據不同層級進行監督。 之後,再持續回饋,每次操作的建議和評估都詳細記錄,幫助學生了解進步與盲點。最後是全人評估,不僅看技術,還關注人際溝通、專業態度等,全面提升技能。在臨床上是否能夠處理病人的問題,才是成為好醫師的關鍵,「能力導向醫學教育」,正是將醫學生從「考高分」引導到「成為真正可信賴的醫師」。 EPAs系統:像教練一樣精準輔導。 李主任解釋,EPAs就像游泳教練:「我們不會讓學生自己亂游完就結束,而是會觀察每個細節,指出哪些需要改進,提供即時回饋,幫助他們一步步變得更好。」 特點包括: 現場觀察:老師全程在旁,檢視學員的臨床表現,從手把手指導到逐步放手,根據不同層級進行監督。 持續回饋:每次操作的建議和評估都會被詳細記錄,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與盲點。 全人評估:不僅看技術,還會關注學員的人際溝通、專業態度等,全面提升其能力。 圖像彙整:評量與回饋資訊,有目的性聚焦整理,以利快速精準掌握能力落差,達到客製化的教導與學習。 臨床訓練中,病患安全與學員學習往往被視為兩個難以兼顧的目標,但全方位CBME系統讓這兩者實現了平衡。「老師隨時在旁觀察,一旦學員遇到問題就會立刻介入,既確保病患安全,也讓學員在真實環境中學習。」「雙贏」的模式讓學員在保障病患安全的同時,獲得實用的臨床經驗。 圖/臨床老師藉由全方位CBME系統提供住院醫師回饋與指導。臨床技能中心主任李振威 圖/發展整合式放射治療資訊系統(IROIP),2016年獲得全國專利並技轉商用,目前已可架接市占九成放射線治療系統,已有超過十家醫院使用該系統運作。

康聯生醫整合健康服務生態圈 以智慧科技+精準醫療 打造個人數位健管方案

康聯生醫整合健康服務生態圈 以智慧科技+精準醫療 打造個人數位健管方案#智慧科技

在精準醫療的時代,透過個人化健康檢查的疾病預防,加上大數據分析的健康風險控管,是現代醫療發展的大勢所趨。康聯集團透過旗下康聯生醫發展新一代健康管理平台,以數據為核心推出個人化智慧健康之應用,期望透過新科技,帶給民眾更好的健康管理利器。 以往在疾病預防的觀念上,都是聯想到健康檢查,而「數位健康」在個人化的健康管理上為何扮演如此重要角色?康聯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群倫表示,民眾以往都是有了疾病才看醫生,健康管理的概念是要在疾病發生之前做好慢性疾病或者體重、睡眠等管理等來避免疾病發生。 林群倫說明,「數位健康」有個很重要的環節,那就是數據分析,透過每年健檢報告的數據歷史軌跡,以往能做「健康風險評估」,現在,更能制定個人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智慧化Call Center與個人化健康管理平台 來精準評估風險 以能快速掌握身體問題的第一層防護的健檢來說,有別傳統模組,康聯著重於針對個人健康狀況、量身定制的檢查方案,在現代大多數人處於「亞健康」的狀態下,從慢性疾病、營養攝取,以及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睡眠問題等切入,提早預防疾病風險。 康聯以先進之健康數據分析技術,針對每位嘉賓長年累積之各項健康資料,快速評估狀況並建議最適化之健檢方案,除每年常規之健檢服務外,在後疫情時代,透過專業健管師諮詢輔以智慧化聊天機器人,可更有效快速地量身訂製健康管理方案。 以好發慢性疾病風險來說,除了亞健康疾病如體重管理、慢性病、睡眠問題等解決方案,康聯更連結國內外知名產學研團隊,帶入專屬亞洲聲紋數據與學研實驗室獨家演算法開發,透過醫師顧問群與醫院臨床驗證,走向多種呼吸相關適應症之數位療法應用。 康聯於投入生醫領域應用之研發,透過蒐集海量、精準的醫事檢測資料,以數據科技為核心,提升精準檢測,將推出客製化健康風險分析與管理方案,提供民眾最佳疾病預防選擇。另外,在促進健康的各項環節中,亦著重於營養、運動、舒壓、睡眠四大面向,協助民眾擬定個人化的健康促進方案。 客製化數位健康管理方案 有效控管疾病 林群倫認為,「每個人都值得最適合自己的數位健康管理方案」,這需要仰賴專業的團隊與醫療數據科技。以同樣康聯集團旗下的康誠、康儀來說,康誠所提供的基因檢測服務,像是對於國人威脅的最大的---癌症遺傳性基因檢測,提供癌症精準醫療用藥指引,以及用藥預後分析、復發追蹤,目前更著手規劃建立亞太檢測中心,致力縮短檢測時間與降低民眾費用負擔。 集團旗下康儀科技提供醫學檢驗設備之銷售與服務,協助專業人士提升服務流程與品質。現今康儀已成為國內集設備耗材代理銷售、技術服務與物流運輸於一體的佼佼者,將持續進行研發與創新,投入微生物臨床技術、檢驗流程、冷鏈儲運等領域,提供最全面的產品與服務。 康聯集團整合旗下的健康服務內容,打造健康生態圈,在精準醫療的趨勢之下,透過運用大數據與健康風險評估,系統化健康分級與智能健康個人管理,提供最務實且長期的健康管理解決方案。 康聯集團以結合科技、跨領域智慧,專業的健康風險評估、健康管理諮詢等服務核心,並根據個人化的遺傳、環境、生活等資訊來量身客製健康管理方案。林群倫強調,在健康管理的具體發展上,目前康聯正研發的個人化的睡眠聲波分析搭配手機的便利方式,為現代人最重要的睡眠等問題來做監測並找出解決方案,在智慧醫療方面,則會整合醫師、營養師等提供最佳疾病解決方法。康聯期望透過這樣多元科技、數據,與臨床醫學的整合,成為全球健康服務生態圈的領航者,協助民眾真正達到健康永續的最終目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