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

睡覺時手腳躁動 恐有腦瘤潛在風險

睡覺時手腳躁動 恐有腦瘤潛在風險#睡眠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說到睡眠呼吸中止症(SAS)的症狀,首先會提到的就是「打鼾」和「呼吸暫停」。清醒時,由於呼吸道周圍的肌肉維持一定的緊繃狀態,所以不會有呼吸暫停的狀況發生。但是,進入夢鄉後,肌肉就會放鬆,阻塞呼吸道,導致呼吸暫停。SAS的患者,在從呼吸暫停轉換到呼吸狀態時,打鼾聲特別大。打呼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指標由於我們無法得知自己睡覺時的症狀。這時可以請同寢室的家人或伴侶幫忙注意。實際上,很多患者都表示「太太說我會打鼾」。相反的,先生注意到太太打鼾狀況的案例卻很少。女性即使知道自己會打鼾,也偏向不就診。儘管如此,並非所有的打鼾症狀都是SAS的前兆。倒頭大睡、喝酒或疲勞時的打鼾,也就是所謂的「慣性打鼾」,並不是什麼大問題。睡眠呼吸中止症(SAS)也經常伴隨睡眠障礙「異睡症」(Parasomnia)。異睡症是指睡眠中伴隨異常的行為,例如大聲說夢話、睡相差、拳打腳踢、磨牙、打鼾、遺尿(尿床)、作惡夢、夜驚(呼喊聲、哀嚎、驚醒)等行為。睡相、腳部動作 亦可成為判斷標準兒童期好發的「夢遊」和常見於高齡者的「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也屬於異睡症的症狀。每種症狀都發生在睡眠中,因此,醒來後完全不記得自己做過什麼。由於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會產生拳打腳踢的粗暴動作,所以可能會對患者本身和同床共枕的另一伴造成傷害,一定要特別注意。另外,有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的人,有些也是腦瘤、帕金森氏病、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的患者。(本文摘自/睡睡平安/世茂出版)

總是失憶?記憶力減退8大原因!

總是失憶?記憶力減退8大原因!#睡眠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從20歲到80歲間,大腦重量約會減少5%至7%,大腦血流量也會變少,灰質與白質都會萎縮,神經元數目也會隨老化而逐漸減少,神經元樹突數量減少,突觸密度隨之降低。但在記憶力方面,瞬間記憶與長程記憶幾乎不受年齡影響,只有在短程記憶方面,從30、40歲左右起,就會開始逐漸衰退。認知功能方面在20、30歲時發展到巔峰,然後逐漸衰退。年紀大,有時會忘記事情、放錯東西是很自然的現象,但都不會影響日常生活。如認知功能障礙已經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就是達到過去所稱的失智,由於怕被誤以為貼標籤,國際上已不用失智這名詞,改稱為認知障礙。造成記憶力減退的原因(一)藥物作用:包括因心情不好使用抗憂鬱製劑、過敏時使用抗組織胺、緊張時使用抗焦慮藥物、肌肉緊繃時使用肌肉鬆弛劑、睡不著時使用鎮靜劑或助眠藥物、疼痛時使用止痛藥等,都可能造成記憶力衰退。(二)使用酒精、菸草或藥物濫用:飲酒過度會造成記憶力衰退;吸菸會使帶到腦部氧氣不足而傷害記憶力;藥物濫用(例如嗎啡等)改變大腦內化學物質,使記憶力易衰退。(三)睡眠剝奪:睡眠量不夠或是睡眠品質不好,會讓我們感覺疲憊無力,連鞏固資訊與回取資訊能力都受到波及,因而使記憶力減退。(四)憂鬱與壓力:憂鬱會無法集中精神影響記憶力;壓力、焦慮與緊張等也會傷害記憶力。(五)營養素缺乏:高品質蛋白質與脂肪不夠時,可能損害大腦功能;缺乏維生素B1與B12也會傷害記憶力。(六)頭部外傷:嚴重撞擊頭部會傷及大腦,引起短、長程記憶受損,但恢復時記憶喪失現象也可能逐漸恢復。(七)中風:不管是出血性或栓塞性腦中風,由於腦細胞營養會受損,傷及短程記憶甚至使之喪失。(八)腦瘤等疾病:大腦額葉或者顳葉如受腦瘤或腦膜炎、腦炎等侵犯時,記憶明顯變差、情緒失控、行為舉止錯亂、答非所問等異常症狀。醫師小叮嚀中高齡朋友如有記憶力逐漸衰退現象,一定要查清楚有無上述情況發生,包括有無中風、長腦瘤?有無營養不良、缺少維生素,或是蛋白質攝取不夠?有無心理壓力、憂鬱、失眠?甚至是有無使用來路不明藥物,以為可以補身,卻是誤食非法藥物而不自知?延緩記憶衰退的方法飲食:多攝取深海魚、藍莓、草莓、南瓜、菠菜、全麥麵包、堅果、雞蛋、豆腐、燕麥等有助記憶力的食物。健身:多走動。保持個人喜好,多思考、多用腦,不要沒事就睡覺。感情寄託:親情、愛情、友情都是增加記憶力的輔佐劑。(本文摘自/中高齡不可忽視的身體警訊/三民出版) 

睡眠減重不是夢!大叔也能變鮮肉!

睡眠減重不是夢!大叔也能變鮮肉!#睡眠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睡眠品質不好,常常無法入睡甚至有失眠狀況,熟睡期時間只有4~5個小時,減重後睡眠品質大幅改善。從大數據中看到中斷睡眠後無法入眠時間,占整段睡眠時間的12~24%,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假如一天睡7小時,其中有50~100分鐘中斷睡眠。這是幾十萬人共通問題。難怪有人說,年紀大了,睡不著睡不好,睡眠時間也變短了。喝酒竟然不會助眠許多人會利用睡前小酌來助眠,根據經驗,每次喝酒後雖然易入睡,但中途醒來,反而不容易再睡著。酒後數據顯示,酒精會縮短睡眠中快速眼動期時間,而快速眼動期正是幫助管理心情重要時段,因此要是喝了一夜酒,隔日心情會感到急躁不安,難以平靜,換言之,可能是缺乏作夢造成的。更多數據顯示,作夢可能可以幫忙解決百思不解難題。生物學上最有名例子,是DNA 雙螺旋結構,據說是夢到兩隻蛇交纏而獲得結構上啟發。睡眠品質好 對於減重是否有幫助最簡單證據是睡覺前與睡醒後分別量體重,大約減重1公斤左右。主因是在睡覺時,還是需要基本代謝維持生命,代謝過程使用身體能源—葡萄糖、脂肪或是蛋白質—提供能量,代謝產生水與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隨著呼吸排出,水由尿液在睡醒時排出。這解釋了,為什麼睡覺後體重會減輕狀況。體重74公斤,睡覺8小時會消耗掉532.8大卡,能源主要由血液中葡萄糖提供,但如果睡眠前不吃飯或是醣類,當食物中來自其他可轉換葡萄糖成分被用完時,就會改用脂肪當作能源,或是將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與酮酸合成為葡萄糖。所以脂肪與蛋白質一樣可以作為能源被使用。這也是為什麼常聽到有朋友為了健康或減重,習慣晚餐不吃澱粉,或是很早吃晚餐,6點之後不進食原因。睡眠的減重祕訣.睡覺前不吃東西,尤其是含糖食物,讓身體燃燒脂肪來維持基本代謝。.晚餐盡量早點吃,或是晚上不吃澱粉,可以有減重效果。.飲酒可能會造成快速入睡,但是中斷睡眠後反而難以入眠。(本文摘自/歐吉桑的大數據減重計畫/遠流出版)👉快加入LINE@#優活生活網●掌握健康大小事,好禮不定期送你

飲食、睡眠都正常 小孩還是長不高?

飲食、睡眠都正常 小孩還是長不高?#睡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孩想長高,運動、飲食、睡眠雖是3大重點,但還是有其他因素會影響小孩身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王仲興指出,當3歲以上小孩在運動、飲食、睡眠方面都正常,父母身高也不會太矮,甲狀腺素也都正常,但1年以上身高長不到4公分,就得考慮檢查生長激素,以了解是否因為生長激素分泌出問題。孩子長不高因素多 治療策略大不同王仲興主任分析,家族、基因遺傳、媽媽懷孕時所攝取的營養、身體狀況、小孩運動、睡眠、飲食習慣等,都可能影響小孩生長發育,目前最常見狀況為小孩長時間久坐、不運動,又拼命喝含糖飲料、吃油炸食物,導致過胖,結果就會使得青春期提早到來。青春期提早,雖然一開始會快速長高,但後續身高發展就很有限,對生長發育很不利。王仲興主任指出,生長發育遲緩的原因很多,必須分別釐清,如果確診為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所導致之生長障礙,治療便以注射生長激素為主,治療效果也最為理想,但若是體重過重導致青春期提前,治療重點便要放在體重控制、抑制青春期提早到來,注射生長激素則是輔助。生長激素治療外 飲食、運動、睡眠要配合王仲興主任表示,目前注射生長激素健保給付適應症包括生長激素缺乏症、透納氏症候群、小胖威利氏症候群、SHOX基因異常者等,可注射生長激素,幫助正常的身高發展。不過,即使注射生長激素,運動、飲食、睡眠等生活習慣還是非常重要。王仲興主任說明,規律運動對小孩的生長、發育很有好處,另外吃含高糖食品2小時內,生長激素會暫時停止分泌,因此飲食最好不要添加過多糖份,以免阻礙正常生長。建議國小學童晚上9點就寢,國中學生則建議晚上10點就寢,晚上11點到12點是生長激素分泌高峰期,睡眠時間對於生長發育也有重要影響。小孩身高發展異常 建議諮詢專業醫師王仲興主任再次提醒,家長一旦發現小孩生長發育遠落後於同儕,建議諮詢專業醫師,以評估是否需要安排進一步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問題,及時接受治療,可有助於孩子正常成長。(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養「齡」有術 更年期保養法大公開

養「齡」有術 更年期保養法大公開#睡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近50歲的孫媽媽近期情緒起伏特別大,只因兒子不小心打破一個杯子,就讓她當場大發雷霆。而當其他家人嗅到不對勁後,平日為了避免誤觸地雷,則是減少與孫媽媽的互動、敬而遠之,假日也常常藉故外出不在家。半夜驚醒盜汗、睡眠品質差除了情緒起伏不穩定外,孫媽媽也常在三更半夜時突然驚醒,發現自己是汗、心跳莫名加快,綜合以上因素導致她無法擁有充足的睡眠。細心的大女兒觀察到種種症狀,懷疑可能是更年期導致,便鼓勵並陪同她一起就醫。診斷結果證實,困擾孫媽媽已久的,正是更年期在作祟!停經非唯一指標 症狀因人而異一般民眾對更年期普遍的認知,最大的指標就是「停經」。然而依據個人體質、生活習慣不同,月經來潮並不是唯一判斷依據。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表示,更年期到來有跡可循,只是許多女性常常忽略而不自覺。常見的症狀有:睡眠品質降低、性衝動減少、膚質變差、情緒波動大等,導致女性身心不適,嚴重時甚至可能影響生活作息與生理機能。郭安妮醫師提醒,人們食用五穀雜糧,目的就是從中攝取營養,而不同年紀自然有不同需求。當更年期新陳代謝漸漸變慢,飲食上可做以下4方向的調整:1) 食用低膽固醇食物/因女性賀爾蒙降低,避免更年期婦女發生心血管方面疾病。2) 保護心血管食物/多吃新鮮而非加工的魚類,如:鮭魚、鯖魚等,保護心血管。3) 抗氧化食物/攝取新鮮蔬果,補充維生素C、E,預防便秘,也能抗氧化。4) 預防骨質疏鬆食物/補充鈣片,適量食用綠色蔬菜如:花椰菜、高麗菜、油菜等。更年期注意保養 未來生活更舒適每位女性都會經歷更年期或輕或重的症狀,而這其實是一個自然必經的過程。許多女性由於長期擔任照顧者角色,習於付出,常忘了自己也是需要被照顧的。若能於更年期多加注意,未來的歲月就可以享有更舒適的生活。郭安妮醫師提醒,當症狀發作時,不妨好好靜下心,給予自己充裕的時間與空間,讓它緩和下來,找出與之共處的方式。更年期並不是女性的大敵,而是提醒著我們身體的轉變。如同船隻正經過河流的彎道,需多費點時間與體力,但只要過了這階段,便能迎來嶄新的人生風景。對於更年期的保養,郭安妮醫師也有出版書籍,建議婦女要聰明養子宮,除上述建立正確飲食觀,減少身體負擔外,搭配良好運動習慣,更能控制體重、預防三高,避免退化性關節炎等更年期症狀的不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入睡前抖一下 恐為腸病毒高危險群!

入睡前抖一下 恐為腸病毒高危險群!#睡眠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夏日高溫多濕,正是腸病毒大舉入侵的好時機,為保護好抵抗力弱的小朋友,除了多以肥皂洗手之外,常用的玩具或家中門把、餐桌、樓梯扶手或有接觸到病童分泌物的家具表面,都可用稀釋的含氯漂白水消毒完畢再以清水擦拭,確保環境及個人的衛生。體溫偏高精神差 手、腳出現紅疹欣欣平時活潑健康的孩子,某天出現體溫偏高,精神不太好,手掌、腳掌甚至膝蓋附近也出現一點一點的小紅疹,上床休息時,媽媽觀察到欣欣的手、腳同時猛然抽動一下,此後1個小時內,媽媽又觀察到2、3次這種抽動情形,因此趕緊將欣欣送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張羅以說明,患者除了手、腳紅疹外,喉嚨也出現潰瘍,加上頻繁的肌抽躍情形確診為腸病毒造成的手口足症。住院治療3天後,患者狀況大幅改善,退燒、食慾及活動力也恢復,順利出院回家休息。口腔長小水泡 易飛沫傳染腸病毒是最常見症狀表現分為口腔長小水泡、潰瘍的皰疹性咽峽炎,以及合併手、腳長紅疹的手足口症,2種都可能有發燒情形。容易通過飛沫或糞口傳染,小學、幼稚園學童是最常見的感染族群,然而嬰幼兒和大人若有接觸病患,也有可能感染。張羅以呼籲,若小朋友出現「重症四徵兆」,包含嗜睡或意識不清、肌躍型抽搐(四肢在即將入睡時會劇烈抖動一下)、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持續嘔吐。若有這四項症狀之一,表示小朋友是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可能影響腦部、心肺功能甚至危及生命,須盡速至急診就醫。多補充水分 食用涼冷食物減少疼痛感照顧腸病毒病童可多給予水分或果汁、湯汁等補充,並可食用溫度較冰涼的食物(如:布丁),減少口腔潰瘍疼痛感。由於腸病毒在發病一週內傳染力最強,因此7天內也須居家隔離。另外,張羅以醫師也表示,腸病毒的口腔潰瘍容易影響小朋友食慾,若是食慾及活力有明顯減退,須請醫師再評估是否有脫水而需要打點滴住院情形。張羅以醫師呼籲,目前無特效藥物可治療腸病毒,大人、小孩於流行期間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並應保持良好的運動、睡眠及均衡飲食習慣以提升免疫力、保持健康。  

吃肉「劈腿」恐致病?簡單4大原則要遵守!

吃肉「劈腿」恐致病?簡單4大原則要遵守!#睡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提到自然律例飲食方法,不少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是長年茹素嗎?」其實上天造人,原本就給予人類雜食的特性,因此回歸到自然律例的飲食方法當然也是雜食,並非長年茹素,也非長年茹葷。只是,肉類該怎麼吃呢?該什麼時候吃呢?吃肉時也應順應氣溫依據自然律例,動物適合生長的氣候和環境不同,所含的肉類屬性和油脂成分也不同,因此人類適合吃肉時也應順應「什麼氣溫吃什麼肉」的原則,依照動物適合生長的氣溫為依據,才能從不同屬性的動物當中補充適合當地氣溫的油脂。一般來說,氣溫攝氏25度以下可以吃豬肉,氣溫攝氏20度以下可以吃牛肉,氣溫攝氏10度以下可以吃羊肉。可能有人又要提出疑問,「這些肉類不是一年四季都在臺灣出產?尤其是豬肉,除了宰豬市場公休,否則哪一天買不到豬肉?豬隻在大熱天不也繼續大量繁衍嗎?」沒錯,豬隻在臺灣確實不分四季都在大量生產。但是為了促熟或是對抗越來越多的疾病,豬隻被注射抗生素或藥物等駭人聽聞的消息並非前所未聞。人為技術也許可以違反時序,創造出自然法則以外的繁衍,但智者如何選擇,應該不需多言。高緯度地區常吃牛 再以牛隻為例,依照生長分布的地區來看,肉牛多生長在緯度較高且較乾燥的寒帶區域,因為當地氣候和環境適合牛隻生長,所以當地人們也適合吃點牛肉來攝取養分和幫助禦寒。雖然臺灣本地也產牛,但是最適合生長的是水牛而不是肉牛。用來食用的黃牛因為怕雨怕濕,所以在照顧和飼養上都比較困難,在初始的自然律例當中,就更不適合在臺灣生長,因此自然也不適合這塊土地的人吃。至於羊隻,適合生長的區域更乾冷,所以就更不適合位處濕熱的臺灣人食用了。但是臺灣人也不是全然沒有吃肉的機會,只要氣溫在攝氏25度以下就可以吃豬肉,攝氏20度以下就可以嚐一嚐牛肉,而攝氏10度以下的寒流來襲時,就可以把羊肉爐端上桌了。一餐混食多種肉類、海鮮易致病要切記的是,吃肉和吃海鮮都有所謂的「劈腿禁忌」,一餐當中最好只吃一種肉,應避免不同種類的肉混著吃。如果那餐吃的是豬排,就不要再吃牛肉;如果吃的是牛排,就不要再吃炸排骨。因為每一種動物和海鮮的屬性不同,肉質的屬性和纖維長短也都不一,混和消化後很容易在人體中產生危險的生化變化。雖然人體器官的代償性很高,一次可以同時執行數個指令和動作,但是消化不同屬性和纖維的肉類,勢必會大量耗損腸胃的功能。而且混合的肉類長時間滯留在腸胃間,也很容易腐敗並產生毒素,不僅有礙胃腸的健康,更會造成百病叢生和提早老化的現象。吃肉不劈腿不過,雖然說完全遵行自然律例,依照氣溫食用肉類,是最理想的方式,但硬要應酬聚會眾多的現代人如此嚴格執行,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曾經不只一個學員苦惱地問我:「和朋友約會聚餐,餐點難免會有肉,氣溫超過25度就不吃肉?很難呢!」去那種「無限量供應吃到飽」的餐廳更常碰到這個問題,烤羊排、烤牛肉、炸豬排、甜食、飲料、水果、點心……五花八門的美味佳餚擺在眼前,讓人光是看就流口水,恨不得多長出一個胃多裝點食物,怎麼可能還克制得住自己的舌頭呢?沒錯,只要是人都有口腹之慾,可口的肉食當前,要視而不見也未免太不人性。因此我總是建議學員:「要大吃大喝?可以!但是請勿劈腿,請選在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六點之間進行。」很多人選擇在晚餐時間,甚至消夜時間去大吃大喝,坦白說,這種做法無疑是在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4關鍵吃肉原則而且儘管是去吃大餐,最好還是遵守「吃肉不劈腿」的原則。如果一餐當中非得吃兩種以上的肉類,也應以「同蹄」為原則,盡量挑選同屬性的動物來進食。例如雞和鴨就屬不同蹄的動物,因為雞、火雞、鴿子的腳都成爪狀,鴨子和鵝的腳則是成蹼狀。至於海鮮類,也應盡量只挑選同屬性來進食,例如吃過硬殼類的蚵仔,之後最好也挑選硬殼類的蛤仔、蜆仔;吃過軟殼類的蝦子,之後最好也挑選軟殼類的蟹類。同蹄對同蹄、硬殼配硬殼、軟殼對軟殼、有鱗對有鱗、無鱗對無鱗,不同種類的魚肉對人體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才能降到最低。1) 一餐單種/每一餐只吃一種海鮮類或肉類。2) 放縱的時機/一定要大吃大喝,最好選擇在每天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六點之間,但仍應注意「一餐單種」的原則。3) 混吃有禁忌/盡量避免混吃,不得以一定要混吃時,應注意屬性。動物類以同蹄為原則、海鮮類以同質性為原則。4) 吃肉時間表/氣溫攝氏25度以下可吃豬肉。氣溫攝氏20度以下可吃牛肉。氣溫攝氏10度以下可吃羊肉。(本文摘自/自然律例──地瓜餐創始人的養生之道/時報出版)

負面情緒飆升 過度耗氧恐讓身體嚴重酸化

負面情緒飆升 過度耗氧恐讓身體嚴重酸化#睡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晚上熬夜是現代人的特色,白天很忙,晚上卻不願早早入睡。人忙心也忙,有太多無端的煩惱、擔憂。整個社會的脈動太快,人被迫跟著急,情緒也隨之而生,大腦因此消耗大量氧氣。一般狀況下,大腦的耗氧量占了全身耗氧量的1/4,現代人極端耗損腦力,再加上熬夜失眠的助長,耗掉的氧氣量恐怕將近1/3。煩惱多的人產生的二氧化碳越多大腦是身體的指揮官,擁有獲得氧氣的最高使用權,身體各個部位都可以缺氧,只有大腦不可以。大腦使用醣分產生能量,大腦愈忙,氧氣使用量愈多,耗掉的醣分愈多,產生的二氧化碳也愈多。我常說煩惱多的人等於一直請自己喝汽水,因為二氧化碳在腦部會溶於水成為碳酸,煩惱多,碳酸產生得也多。 人一緊張會分泌大量腎上腺素,肌肉系統就開始緊繃,增加耗氧量,這時候內臟容易缺氧,為了維持機能就出現無氧呼吸,增加更多廢棄物或毒素,最終需要更多氧氣讓肝臟協助解毒與排毒。惡性循環讓缺氧狀況更嚴重,不僅耗氧量加快,需氧量也增加,讓人睡不好,開始出現各種疾病,甚至容易出現心臟肌肉缺氧的猝死症狀。連續擔憂、害怕逾30分鐘 耗氧量會大幅增加人如果連續擔憂、害怕30分鐘以上,大腦的耗氧量就和持續跑步30分鐘的耗氧量接近。當人得到癌症,開始憂慮、害怕,身體就像一整天不間斷地跑步,耗氧量會大幅度增加,嚴重缺氧狀況下,又助長癌細胞大量快速成長。一位患者植牙初期非常穩固,牙醫師才協助製作假牙,後來家裡發生一些變故,患者陷入嚴重憂慮與煩惱,最後這些植體竟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因相當於地基的齒槽骨頭流失而變得不堪使用,可見過度耗氧,身體嚴重酸化後,全身骨頭會慢慢溶解,影響真的不容小覷。(本文摘自/一根吸管有氧治百病/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