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球

糖尿病腎病變的人,白血球DNA的端粒比較短?

糖尿病腎病變的人,白血球DNA的端粒比較短?#白血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洗腎比例高居世界第1,慢性腎臟病盛行率世界第3,這當中有不少是來自於第二型糖尿病的併發症,也就是糖尿病腎病變,如果沒有好好的控制,最後將發展成末期腎臟病(腎衰竭),乃至洗腎,不僅大大的影響生活品質,也給身體帶來相當大的負擔。糖尿病與腎病之間的關係為什麼糖尿病會引起腎臟病呢?簡單來說,血糖控制不佳,高濃度的血糖會可能會損害腎臟的血管功能,影響腎臟代謝廢物的機能,進而傷害腎臟組織並造成高血壓;而升高的血壓會再回過頭來傷害過濾功能失常的腎臟,造成惡性循環,慢慢的就會發展成糖尿病腎病變。養成良好的生活型態,吃得健康、有足夠的身體活動不僅能幫助預防或控制糖尿病或腎病的發展,過往我們可能透過監控血糖、腎功能來確定控制的狀況,新研究發現,透過檢查血中白血球細胞的DNA端粒長度,可能也是個值得參考的方式。端粒是什麼?端粒,英文Teomeres 簡稱TLs,是位在每個染色體中,DNA每一股的兩端,一串重複固定序列核甘酸的片段(重複序列為 5′-TTAGGG-3′)。每次細胞分裂,端粒都可能會變短,也就是說細胞分裂越多,端粒的長度就會越短,因此,年輕個體的端粒通常比較長,並會隨著年齡與退化疾病縮短,是個有用的老化生化指標。第二型糖尿病末期腎病患者端粒比較短?最近有一篇發表在《Diabetologia》期刊上的研究,分析相對白血球端粒長度(relative leucocyte telomere length,簡稱 (rLTL)和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末期腎臟病患的香港人,以及腎功能衰退速度之間的關係。由於是以亞洲人為對象的研究,結果或許值得我們參考。研究以4,085位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人為對象,觀察1995年與2007年間,白血球端粒長度、推估腎絲球過濾率(eGFR),還有新出現末期腎臟病的病例。在平均追蹤的14年間,有564位腎病發展到腎病末期,而這些人的白血球端粒長度也明顯較短,同時也觀察到腎功能指標eGFR衰退得快,也與rLTL有關。糖尿病腎病變—端粒—DNA雖說未來會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調查來確認現在的發現,但如何阻止白血球端粒變短,似乎是可以參考的作法。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延緩端粒的縮短速度呢(預防或改善疾病)?健康飲食與端粒長度的關係答案很簡單—就是吃得健康,而地中海飲食是目前最具科學證據支持的飲食方法之一,事實上,過去許多研究都告訴我們,飲食越是接近地中海飲食,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腎病、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都能有效預防或是改善病情,那麼這樣的改善是否會反應在「端粒」上呢?2020年在《Advances in Nutrition》期刊上,有一篇系統回顧與薈萃分析研究,回顧了幾個電子資料庫裡,截至2018年12月為止,所有以英文、西班牙語與法語發表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人們對地中海飲食的黏著度,和血球端粒的長度有正向的關係,換句話說,吃得健康可能有助於延緩端粒縮短的進行。要怎麼樣才吃得健康呢?就是地中海飲食吧!傳統地中海飲食的特色是吃很多的蔬菜、水果、堅果、豆類和穀類,而且是以非精製穀類為主;烹調用油以橄欖油為主,並比較少碰飽和脂肪;適量吃魚,而乳製品、紅肉和加工肉品比較少吃;比較特別的是會適量飲酒,而且大多是隨餐飲喝紅酒。這些食物內容,單獨吃可能沒有多大的效果,但科學家認為地中海飲食的健康效益,很可能是來自於各種食物營養素之間的協同作用促成。(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糖尿病腎病變的人,白血球 DNA 的端粒比較短?)

只是腹痛、腹瀉 壯年男竟患血癌

只是腹痛、腹瀉 壯年男竟患血癌#白血球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0歲的徐先生因為腹痛、腹瀉以及肚子脹大症狀求診,抽血檢查後,赫然發現徐先生血液裡高達24萬多顆的白血球,白血球指數超標24倍,裡面含有許多不成熟的白血球。慢發性骨髓性白血病 白血球數量極高南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筠方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血癌的一種,從顯微鏡觀察周邊血液抹片發現陳先生體內的白血球數量極高,但其中的血癌芽細胞數其實很少,而且其它的紅血球、血小板數目還算正常範圍内。問診時也得知陳先生有脾臟腫大狀況,安排骨髓檢查送檢後確定有費城染色體,同時也有BCR-ABL基因融合,因而確診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在臨床初期並無明顯症狀,發覺不易。疲累、食慾不振 症狀不明顯易忽略陳筠方主任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沒有明顯症狀,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疲累倦怠、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及脾臟腫大。但症狀往往容易被忽略,或者患者自行去藥局購買藥品,雖然短暫減緩不適,但沒有處理根本病因。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在血液腫瘤中很少見,卻有極好的預後。在健保標靶藥物的治療下,絕大部份的病人可以終身控制病情,如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一樣。希望民眾更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定期接受相關健康檢查,若有不適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什麼!吃太飽恐降低免疫力

什麼!吃太飽恐降低免疫力#白血球

(優活健康往編輯部/綜合整理)所謂的免疫力,就是指在體內任意游動的白血球所具有的能力。那麼,白血球又是什麼呢?白血球所具有的功能 稱為免疫力在人體裡,大約具有500億個白血球。它們負責吞噬細菌或是對抗癌細胞,並且清除身體內的老舊廢棄物。這些白血球所具有的功能,就被稱為「免疫力」。如果我們肚子裡塞滿食物,血液中的脂肪跟醣類、維他命等都會隨之增加。這時白血球也會跟我們一樣攝取這些眾多的營養素,並且變成滿腹的狀態。此刻若有細菌或過敏原等入侵體內,甚至是出現癌細胞,白血球也無法進行吞噬消滅的動作,因為白血球內已經沒有多餘的空間了。免疫力在飽腹的狀態下會降低由此可知,免疫力在飽腹的狀態下會降低。但一般人的想法卻剛好相反,總以為拼命吃就可以提升免疫能力,結果反而導致疾病產生。更甚者,這些因為飲食過度所引發的病症,往往都是難以治療的疾病。當我們處於空腹狀態時,血液中的醣類、脂肪或維他命等也會變少。於是理所當然的,此時白血球就會因為空腹而不斷吞噬細菌或癌細胞。所以這種時候就可稱為是「免疫力提升的狀態」。空腹才能提升免疫力不論是人類或其他動物,在疾病的影響下,使得身體狀況非常糟糕時,就會失去食慾。失去食慾,其實反而是一件好事。如果身體的機制是設計成吃東西就能提升免疫力,那麼生病時就更應該要大吃大喝,因為,這是一種基於本能的行動。不過事實上,生病時是會失去食慾的。由此可見,空腹才能提升免疫力,像這樣的私人見解,相信大家都能接受吧。我認為一天當中不只是一次,而是兩次、三次地刻意保持一段空腹的時間,不這麼做的話就無法維持身體的健康。生病發燒時最好什麼都不要吃當我們活動身體或是泡澡溫暖身體時,血液循環就會變好,食慾也會增加。同樣的,當體溫上升時,白血球的能力會變強,因此,生病發燒時最好什麼都不要吃,這麼做能增強免疫力,並且治好疾病。攝取過多甜食 白血球功能減半糖尿病患者因為血液中的糖分濃度很高,導致白血球跟著吞噬許多糖分而形成滿腹狀態,最後失去作用,進而導致免疫力降低,這就跟攝取過多甜食而讓白血球的功能減半是一樣的道理。相反的,空腹或正在進行斷食的人,血液裡的白血球(中性白血球)吞噬細菌或老舊廢棄物的能力則會倍增。生病時會出現食慾不振的現象,就是身體自然產生的治療能力正在發揮作用的結果。(本文摘自/體溫力革命:守護身體的健康密碼/方舟文化出版)

憂鬱愛生氣 恐增流感機率!

憂鬱愛生氣 恐增流感機率!#白血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世界上既有經常傷風感冒的人,也有完全不曾感冒的人,或許有人認為這跟體力的好壞有關,事實上怒氣也是原因之一。激怒會使神經系統失去平衡因為激怒會使神經系統失去平衡、產生混亂,因此導致免疫系統也變得紊亂,所謂的免疫,是指排除入侵到體內的異物、防止疾病產生及恢復健康的功能,努力工作發揮免疫功能的就是血液裡的白血球,白血球會吃光黏在血管壁上的老舊細胞,有外敵入侵時則會展開攻擊。交感神經過於活絡 白血球會增加負責掌控這些白血球行動的就是自律神經,白血球又可以分為2種,負責排除體積比較大的異物的顆粒球,和攻擊細小病毒的淋巴球,平常負責守護身體的白血球,在交感神經過於活絡的狀況之下,顆粒球的數量會增加,如果增加太多,而侵入體內的異物很少,就會轉而攻擊身體必需的常住菌群。人體如果失去常住菌群,身體的屏障功能、抵抗病菌的能力就會降低,顆粒球的壽命很短,只有2、3天,大量增生的顆粒球死去之後,會產生大量的活性氧,傷害周遭的細胞。容易發怒者 免疫力愈差相反地,如果副交感神經活動過剩,就容易罹患像異位性皮膚炎或花粉症等過敏性的疾病,由於發怒會讓交感、副交感神經失去平衡,因此會導致免疫力下降,這也是愈容易發怒者,免疫力愈差,愈容易感冒或罹患流行性感冒的原因。過度發怒會導致交感神經作用過剩如果只是容易感冒還好,當人的免疫系統失序的時候,恐怕也很容易罹患癌症,過度發怒會導致交感神經作用過剩,顆粒球增生,淋巴球就會減少,由於攻擊癌細胞也是淋巴球的功能,這種功能如果減弱,就有可能製造出癌細胞容易增生的環境。如前所述,如果動怒,守護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就無法順利運作、發揮功能,當你生氣的時候,你已經不知不覺對疾病呈現毫無防備的狀況了。(本文摘自/打造身體一生不動怒的方法/天下雜誌出版)

基因作祟!甲亢藥竟使白血球驟降、增死亡風險

基因作祟!甲亢藥竟使白血球驟降、增死亡風險#白血球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甲狀腺機能亢進雖然是個常見的疾病,但卻有10%的患者在接受抗甲狀腺藥物治療時,會出現皮膚發癢的副作用,且嚴重的是還會引起無顆粒性白血球症,一旦白血球嚴重缺少時,就會增加感染、死亡率。因此,為了解抗甲狀腺藥物與無顆粒性白血球症間的關係,台大醫院與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團隊,歷經了15年的研究調查,終於發現,人體中若帶有「HLA-B*38:02」和「HLA-DRB1*08:03」2種特殊基因時,就會增加無顆粒性白血球症風險,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自然通訊期刊》。2種特殊因子齊上身 風險將增48.41倍台大醫學院內科張天鈞醫師表示, 該研究反覆從42位患者身上進行研究,發現帶有HLA-B*38:02基因之服藥病患,發生無顆粒性白血球症風險,為未帶有此基因之服藥病患的21.48倍;而帶有HLA-DRB1*08:03基因者,風險為未帶有該基因者的6.13倍此外當兩者都有時,風險則為未帶有這兩個基因者的48.41倍,只不過,目前研究只適用於亞洲人,不適用於西方人,因為隨著地區不同,每個種族的免疫也有所不一。白血球過少 抵抗力弱、增感染風險至於到底什麼是無顆粒性白血球症,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陳沛隆醫師表示,一般來說每個人的體內都有5000~9000顆不同類型白血球,其中顆粒性白血球佔了一半以上,約有2000~6000顆,所以,當顆粒性白血球降至每500/mm3以下時,就稱為無顆粒性白血球症。當白血球過少時,若不適時停藥、治療的話,抵抗力就會變弱,進而增加感染風險及死亡率。一旦檢測出爐 民眾即可降低各種風險根據此結果,目前研究團隊已申請專利保護,期望在一年之後,可幫助患者預先檢驗,若檢出此二基因,就可調整治療策略,甚至可能可考慮在使用貝他交感神經阻斷劑及鋰鹽後,即開刀治療,不僅降低各種風險外,還能減少開銷。

多吃多健康?吃太飽反易得病!

多吃多健康?吃太飽反易得病!#白血球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知道吃太飽吃太撐,不但不會使得體力變好頭好壯壯,反而還會增加得病的可能性嗎?日本醫學博士石原結實在書中表示,發揮身體免疫力的白血球,利用「貪食力」,吃掉體外來病毒與癌細胞,如果當我們吃太多東西下肚,反造成白血球太營養,讓白血球的變得怠惰,懶得去吃病毒與癌細胞等,而造成免疫力下降。石原結實解釋,發揮免疫力的主要功臣,就是在血液中游來游去的白血球。人類每1mm3的血液當中約含有4000~8000個白血球,所以,假設一個人有4L~5L的血液,那麼他的身體裡大約就會有2000億個白血球。當外部有病毒或過敏原侵入身體,或是體內有老化廢物和癌細胞產生時,這個屬於「單細胞生物」的白血球,就會包圍那些外來的「異物」,在體內處理掉,而處理外來異物的過程,叫做白血球的「貪吃」作用。雖糖分是白血球主要的養分來源,但太多養分等就像獅子本來就不餓,所以看到獵物也懶得去獵食,這是吃太飽造成免疫力下降的主因。然而,實驗證實,日常生活中,如果刻意少吃或是只吃八分飽,有助於免疫力的提升;而曾經有一項實驗,兩組持續利用放射線照射的老鼠,一組每天都餵食大量飼料,另一組則保持五分飽的狀態,發現兩組罹癌機率相差很大;表示,每天吃太飽,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這也是現代社會罹癌率高的主因,因為每天都多吃,運動量又不足,才會導致各種文明病的產生。因此,石原結實說,白血球在飢餓狀態之下,才能夠發揮高度免疫力,所以他強調,想要提升免疫力、不要生病,必須要從「不要吃太多」的生活習慣著手。

眼突、脖子粗 當心甲狀腺風暴侵襲

眼突、脖子粗 當心甲狀腺風暴侵襲#白血球

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是指甲狀腺分泌過多,甲狀腺毒症則指身體組織受過多的甲狀腺素刺激後出現的症狀和徵象。因為現在工商社會競爭壓力大,人們情緒不穩定,造成這種疾病容易發作,尤其是女性,可能是先天體質加上荷爾蒙以及細膩敏感的個性,發病的機率特別高,不過、近來男性也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澄清醫院平等院區-內分泌科-陳世爵主任指出,病人最常見的表現有脖子增粗、易緊張煩躁不安、眼球突出、消瘦、怕熱多汗、多食、大便次數增多、月經不正常、皮膚癢、心慌、心悸、失眠等。也有一些表現不典型,僅有易怒、易疲勞、不孕、工作績效或功課退步等。有時候常常被認為是患上精神疾病如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或心臟疾病、糖尿病、腸胃炎甚至癌症等。甲亢的治療方式目前有藥物(抗甲狀腺藥物)、開刀、放射碘治療,須視病人情況來決定治療方針。陳世爵主任表示,抗甲狀腺藥物:這是一般患者首先採用的治療方式,藥物治療須定期檢測血中甲狀腺素濃度,以調整藥量。使用1~2週後症狀開始改善,4~8週後成效良好,通常需持續使用6~24月至甲狀腺功能正常,使用維持劑量後,如要停藥,須歷經數月並定期追蹤。極少數人會引起副作用。如︰皮膚癢、皮疹、蕁痲疹、關節疼痛,肝功能異常等,最嚴重者為顆粒性白血球缺乏症狀為喉痛、發燒、有口腔潰瘍;以上出現時需立刻停藥找醫師診治及進一步檢驗。陳世爵主任提醒,治療過程的應注意事項有以下幾點:(1) 耐心持續用藥甲亢病人在用藥治療有效後,要按照醫師的吩咐,定期追蹤 逐漸減少藥量,直至最小維持量。維持治療時間一般在1年半至2年。(2) 定期檢查白血球細胞最好每週檢查白細胞一次,2-3個月後,每隔一個月復查一次,如果白血球細胞過低,醫生會加用提升白血球細胞的藥物,停藥或換藥。(3) 遇到懷孕妊娠時孕婦要按照醫師的吩咐謹慎用藥,要及時調整藥量,以免用藥過量,而影響胎兒甲狀腺及大腦發育。甲狀腺風暴為甲亢最嚴重急性併發症,風暴發作時,體溫可達39 °C以上,煩躁不安、心跳在140次/分以上,腹瀉、嘔吐,甚至休克而死亡。若甲亢病人未進行適當治療,當遇到精神創傷、感染、勞累及手術等因素時,容易發生甲亢風暴。因此,陳世爵提醒,甲亢病人除了進行正規治療外,還須注意休息,避免精神打擊,及時控制感染等。 甲亢一般是不必手術切除, 只有當藥物控制不下來或腫大到會壓迫到呼吸道,或有可能合併惡化腫瘤時,可以會診一般外科做進一步評估及處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