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

你是亂發脾氣的人嗎?學會「憤怒6練習」不再傷人傷己

你是亂發脾氣的人嗎?學會「憤怒6練習」不再傷人傷己#生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是否也有生氣完卻懊悔大發脾氣的經驗?常常陷入「發怒也懊悔,不發怒也懊悔」的糾結情緒裡,懊悔時通常心裡會想:「為什麼非得要為這種事情發怒」或是覺得「當時要是有說出口就好了」。其實每個人生氣時,都不是為了要讓對方沮喪或是希望對方反省,更不是要讓自己暢快。發怒的目的,是要向對方傳達希望他現在怎麼做,或接下來怎麼做等等的要求。憤怒管理的目標,就是讓自己不懊悔的巧妙發洩情緒。就是將需要發怒的事情與不需要發怒的事情劃分清楚,只在需要發怒時生氣。所謂巧妙的發怒,指的是就算生氣,也不會傷人、傷自己,不會恣意出氣,而是適當地表現出自己的怒氣。憤怒情緒生成3步驟憤怒產生會經歷以下3個步驟,或許你會覺得氣憤是瞬間冒上心頭的感覺,但並非如此單純。1. 事情發生2. 替這件事加上意義3. 產生憤怒情緒「事情發生」,舉例來說,像是誰對你說了什麼話,或是你親眼目睹了什麼事情。接著「替這件事加上意義」就是思考這件事情到底有怎樣的意義。如果你對這件事加上「無法原諒」、「無法接受」的意義後,就會走到「產生憤怒情緒」的步驟。舉個例子,假設早晨通勤巔峰時間中,有人揹著大登山背包擠進如同沙丁魚罐頭的火車內(事情發生)。某個人看見這件事後,心想「不需要特地挑這種巔峰時段帶著大行李搭車吧,真的很沒常識耶!」(替這件事加上意義)。接下來產生的情緒當然就是「憤怒」。而另一方面,搭乘同一班車次的旅客之中,也有替這件事加上不同意義的人。那個人看見揹著登山背包擠進火車裡的登山客,替這件事加上「可以在這種日子去爬山,肯定是平常完美處理好每個工作吧」的意義。接下來從中產生就會是「羨慕」、「欣羨」這類情緒。事情(揹著大背包的人搭車)本身沒有意義,憤怒的原因就在替這件事附加意義的自己心中不滿的情緒並非源自於事情本身,而是源自於附加了什麼意義。就算遇到相同事情,不見得所有的人都會對這件事附加相同意義。相反的,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同,所以這世界上不存在對同一件事附加完全相同意義的人。憤怒管理中認為,事情本身並沒有任何意義。認為對事情附加意義,要從其中感到快樂或是不悅,全憑自己當下的想法。惹怒你的不是「事」而是「信念」假設有個人的核心信念上寫著「對他人親切的人100%不懷好意」。如此一來,這個人只要受到他人親切對待,就會懷疑對方背後不懷好意,而無法單純接受別人的親切。這樣不容易建立起健全的人際關係,另外,他變得無時無刻懷疑他人,這也會讓他自己無比疲憊。此時只要稍微放寬核心信念就會輕鬆許多,但也不需要完全捨棄。只要把「100%」改變成「50%」就好了,如此一來就會改寫成「對他人親切的人有50%左右不懷好意」。只要像這樣稍微放寬基準,就能更坦率地接受他人的親切對待。雖然自己很難察覺心中擁有怎樣的核心信念,以及自己對它的依賴程度有多大,但我們可以在後述章節將提到的「憤怒紀錄」中發現這些。另外,只要將這門技術越做越熟稔,就能慢慢控制自己拋開或是放寬核心信念。藉由拋開或是放寬心中折磨自己的核心信念,就能成為比現在更「不容易發怒的人」。讀到這裡應該有人發現了吧?其實惹我們生氣的,並不是身邊的哪個人或發生了什麼事,而是心中的那個核心信念。如果導致生氣的理由是自己以外的哪個人或發生了什麼事情,表示自己的情緒被無法自力控制的原因耍得團團轉,但若原因存在於自己心中,那麼就能自我加以控制。「6大練習」不讓自己反射性發怒你怎麼選擇自己的情緒,等同於怎麼選擇自己的人生。感到憤怒時絕對不能做的就是「反射」,反射是指放任自己發怒,不經大腦思考說話或行動,因為是在被憤怒綁架下做出的言行,首先絕對不可能會有好結果。「反唇相譏」正是憤怒下的反射性言行引發的狀態。為了避免反射性言行,重點就在做出反射性行為前,先深呼吸一次「等待」。至於該等多久?我建議可以遵守「6秒原則」,發現自己的憤怒情緒後,總之先等6秒。據說憤怒情緒產生後需要數秒的時間理智才有辦法介入,我們根據以往的經驗,大多數的人只要有6秒就能恢復理智。反言之,在這6秒之內不管做什麼,都非基於理智,而是在被情緒操控的狀態下做事。首先使用接下來的方法,讓自己可以等上6秒吧。1. 在心中默數這是自古以來常見的方法,慢慢地在心中數「1、2、3、4、5、6」,這是為了等待6秒而數數,所以千萬別想著要快點數完然後回嘴啊!2. 找句平復心情的話當感到煩躁時,只要有人溫柔說句話就能讓心情稍微平靜下來。那麼我們就試著對自己說話吧。實際說出口也可以,要在心中默念也沒有問題。只要能讓心情平靜下來,不管什麼話都沒關係。舉例來說,像是「沒關係、沒關係」、「這沒有什麼」、「反正馬上就會忘掉」等等的話。說自己孩子的名字或是喜歡的食物名稱也可以。但有一點希望特別注意,要避免怨恨對方或是攻擊對方的話。因為好不容易試圖讓自己平靜下來,說了這些話後反而會造成反效果。3. 有意識的專注在「當下、當場」當感覺不耐煩時,你的意識並非在「現在、這個場所」上,而是在過去、未來,或是哪個完全不同的地方上面。反過來說,只要你能把意識固定在「現在、這個場所」上面,就不會讓怒氣擴大。這個方法就稱為「安心穩步」(Grounding)。請試著觀察眼前的東西,舉例來說,像是筆、手機、寶特瓶,什麼都可以。觀察它的形狀、顏色、觸感、溫度等等,只要把意識集中在物品上,就能從不耐煩的情緒上轉移焦點。4. 替憤怒加上強度量表難以和憤怒和平共處的很大一個理由,就是憤怒無法丈量。無法丈量就表示,假設我現在正在生氣,但實際上不清楚憤怒的程度在哪,有可能因此而不必要地過度生氣。所以,我們試著替它加上溫度吧。平靜的狀態為零,有點不耐煩、小悶氣之類的輕度憤怒為1~3,不悅、惱火等中度憤怒為4~6,非常強烈的憤怒為7~9,10則是視為你人生最大等級的憤怒。實際為它加上溫度後,就不會因此做出反射性言行,另外,當你持續判斷自己當下的程度分數後,往後再動怒時就能客觀看待「哎呀,這點程度的憤怒根本不算什麼啦」,進而有效讓情緒立即平復。5. 離開現場即使如此還是很難處理自己的不滿情緒時,就先暫時離開現場,這被稱為「暫時隔離」(Timeout)。不是一語不發離開,或拋下一句難聽話後離開,而是「我現在思緒還沒整理好,先去一下洗手間,等我回來再繼續談吧」像這樣約好繼續對話後再離開。6. 停止思考要是感覺滿腦子全是怒氣,就先把腦袋變成一片空白吧,完全不去思考憤怒的原因、解決方法等事情。因為就算在腦袋、心中滿滿怒氣的情況下思考,也不可能想出好方法,這種時候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完全不思考。要讓腦袋一片空白,就在腦海中想像一張白紙,接著想像這張白紙在腦袋中無限擴張的樣子。有些人只要想像自己站在白色牆壁前,就能讓眼前變成一片白,也容易讓腦袋一片空白。不管用什麼方法都好,最大的重點就是停止思考吧。利用「憤怒記錄」,了解自己生氣的習慣、模式你應該也曾想過,為什麼自己老是因為相同事情而煩躁不堪吧?人類有憤怒的習慣、模式。只要找出這個,就能大幅提升與憤怒情緒和平相處的機率。要了解自己憤怒的習慣、模式,要做的就是「憤怒紀錄」(Angerlog)。也就是將自己每天對什麼事情發怒記錄下來。憤怒紀錄的最大特徵,就是在你感到不耐煩、出現怒意時要當場寫下來。日記是回顧一天生活,把當天發生的事情寫下來的行為,但憤怒記錄並非如此,如果你一天中感覺到怒意好幾次,每次都必須寫下來。另外,記錄當下只需要「直覺式地筆記」,不需要思考關於這件事的原因以及解決方法,只是記錄當下惹怒你的事情,之後再加以分析即可。首先專注在當場書寫這件事上吧。書寫內容,只要寫下時間日期、發生什麼事就可以了。如果還有能力,就把憤怒的強度也記錄下來吧。把當下感受的憤怒強度記錄下來,你要用傳統的記事本、筆記本書寫紀錄,或用手機的記事本程式、傳送短訊給自己的數位方法紀錄都沒有問題,另外數位方法會自動紀錄時間日期,這在重新審視時會相當方便。剛開始在每次生氣時做紀錄可能相當困難,發怒的瞬間立刻把這件事寫下來,會認為才沒那麼從容、很困難也是理所當然。但是,凡事習慣成自然,就從能力可及的範圍內慢慢開始吧。不需要一開始就想做到完美,在能力範圍內做到能做的事情,這種態度才是能長久持續下去的訣竅。當然,當你沒有每次辦到時也千萬不需要在意。我一開始也是重複著有時做記錄、有時沒記錄,但當養成記錄發生憤怒原因的習慣之後,就算沒特別注意,也會在事情發生當下反射性拿出筆記本來寫。一旦養出書寫習慣,會覺得寫記錄很有趣,接著不停記錄下去,創造出正向循環。以往未曾記錄下自己的事情,更別說記錄自己的情緒了,這比想像的還要更有趣。(本文摘自/好好生氣,不懊悔的技術:情緒不再爆怒,也不會自己越想越氣,更能叫別人照你心意做/方言文化)

按下EQ重新整理鍵 躋身健康勝利組

按下EQ重新整理鍵 躋身健康勝利組#生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怨氣像雪球,隔天就會變大。」這是我很常跟病人說的一句話。雪球變大會怎樣?從修行的角度來看,它會堵塞生命能量的流動,讓人卡關,在靈性揚升的道路上,成為一顆顆絆腳雪球。若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越滾越大的怨氣雪球,容易使交感神經反應過度,接著引發一連串自律神經紊亂、免疫防護效能低下與內分泌失調的骨牌式災難,更麻煩的是,它還可能加重大腦的負擔。 一個生氣,它有千萬種形式怨氣、恨意、冷戰、冷漠、暴躁、焦躁、厭世、委屈、不平、翻白眼、忍不住想批評……各式各樣的生氣,你是在對自己生氣。心有所怨、怒氣不止,令人身心平白蒙受許多無謂的損失。而其中一個很慘的受災戶,就是大腦。大腦堪稱全身最忙碌的器官,每天處理成千上萬條訊息。雖然重量只占體重的2%,但它的血液循環量、氧氣與葡萄糖消耗量,卻占了全身的20%~25%。算是相當會做事,但也相當耗能的一個器官。 大腦活動同時,也會製造出一些副產物,比方說蛋白質垃圾。醫生們可不喜歡這些垃圾,因為它們就是造成大腦衰退、出現失智徵兆的頭號嫌疑犯。在正常使用下,垃圾都能透過良好的睡眠、良好的循環給自然代謝掉。最怕是動不動勃然大怒、對著無辜的人碎碎念、一個一個小小的不悅,不斷累積,滾雪球似的大幅增加垃圾量,這就真的令人十分「傷腦筋」了。 就跟你拚命運動的原理是一樣的,氧氣消耗變多、葡萄糖消耗變多,自然的代謝物也就多很多。身體活動所產生的副產物,透過呼吸、流汗、排泄等都能輕鬆處理掉,但大腦可沒那麼簡單。我把大腦比喻為山頂,丟垃圾路途遙遠,大型垃圾車也進不來,只能一小包一小包靠腦脊髓液這個「環保志工」,在你熟睡的時候,慢慢將垃圾帶下山。所以,好心一點、多愛惜自己一點,少在「山上」製造垃圾。另外,睡眠質量、循環品質也都一定要顧好,才算做好最完整的腦退化預防。 小怨小怒隨風飄,別滾成雪球就好雪花飄飄,北風蕭蕭,面對人生中的無奈時刻,有小怨小怒沒關係的!拿出智慧之火烤一烤,讓它像雪花融化了就好。千萬別照著連續劇劇情加油添醋,把小雪花滾成了大雪球。滾雪球不只傷心,越想越氣,傷腦又傷身,連血液都會變得混濁。更麻煩是,雪球不小心滾下來,還殃及無辜路人,連你身邊的親人、朋友,都一塊兒受累。 當我驚覺自己快要開始滾雪球時,我會去散散步或梳梳頭、按摩頭頂的四神聰與百會穴。有時則是靜下心來,以感謝轉化怨氣、怒氣。感謝情緒的示警、感謝自己擁有的一切。與其去憤恨、去計較自己沒有什麼,不如細數、感謝自己擁有什麼,還比較開心。 當心情不美麗的時候,撂下一句狠話很爽很容易,但在這健康與不健康的十字路口,願意轉念、為人為已留下一句好話、一個善意的人,才能為自己升等,晉升為健康勝利組裡的一員。開啟智慧來做選擇,我們不選那容易的路,選對的!通往健康與幸福的那條。(本文摘自/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時報出版)

家有噴火龍寶寶?孩子愛生氣10好處

家有噴火龍寶寶?孩子愛生氣10好處#生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家裡有噴火龍寶寶嗎?遇到不順心的事就發脾氣?不少父母總為孩子愛生氣而頭痛,但其實生氣的背後卻有10個優點,一起來看看。 幼兒發脾氣可以說是育兒過程中最具有挑戰性的事,當寶寶開心的微笑,我們會覺得自己像個好父母;但當孩子在地上翻滾尖叫,我們則會感到無助和不知所措。然而,發脾氣卻是建立孩子情感和幸福的重要成分,生氣時可以學習面對問題並保持鎮定,以下就來看看有哪10個好處。 1.學習控制情緒 寶寶一遇到不開心的事,通常會透過哭鬧來宣洩情緒。 或許在大人眼裡實在棘手,然而爸媽不知道的是,眼淚中含有皮質醇,它是一種壓力荷爾蒙,當人類承受壓力時,會透過情緒性的哭泣來釋放壓力,所以下一次寶寶哭鬧時,爸媽先不要中斷,讓寶寶學習緩解心情並控制壓力。 2. 促進學習 爸媽或許有發現,當孩子玩積木玩一陣子後,可能會因為卡關而發脾氣,但當發完脾氣後,不僅可以繼續組完積木,甚至組裝的比想像得更好、更完整。   這是因為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擁有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尤其對6歲以前的嬰幼兒來說,學習就像呼吸一樣自然。然而就算要利用挫折學習也有但書,就是孩子必須在快樂、放鬆的環境中成長,反之學習效果將有限。 3.睡得更好 當孩子經過一陣大吵大鬧後,通常會因為精疲力盡而很快睡去,這是因為他們在承受某種壓力或是試圖處理生活中發生的事,耗費了較多精神,因此可以比平常更快入睡。 4.讓孩子知道界限 有時候孩子生氣是因為你說「不」,這通常發生在爸媽要堅守教養原則,而孩子一直想越過那條線的時候。 若爸媽能堅定拒絕,即使孩子當下哭鬧不開心,卻也能認知父母的底線,對於教養有幫助。 5.孩子信任你 發脾氣其實是一種信任的表現,不少父母總是不喜歡孩子愛哭鬧,然而孩子哭鬧也會挑對象,當他信任你才會在你面前釋放各種情緒,反之,若是在不熟識的面前則會較壓抑或不安。 6.增進親子關係 雖然孩子在生氣時可能看起來一點都不可愛,但若是在寶寶生氣的當下給一些溫暖的話並擁抱他,孩子通常會無條件接受,並更加親近父母。 7.培養自我意識 有時候孩子的怒氣會用其他方式表現出來,例如:攻擊性。像是當要求他穿衣服、分享等,孩子會因為某些原因或情緒而掙扎、不想配合、甚至丟東西。情緒的表達代表孩子的自我意識正在萌芽,有助於訓練思考與認識自己。 8.如果在家中較常發脾氣,則在公共場合發生的可能性就較小 家通常是最具有安全感的地方,當孩子可以在家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時,父母也有更多機會可以一起協助孩子控制情緒,反之,若孩子在家時常屬於壓抑狀態,則在公共場合發脾氣的機率也會增加。 9.孩子正在做大多數人都忘記怎麼做的事 隨著年齡成長,孩子的哭聲也會減少,某種程度來說,這表示孩子學會調節情緒,然而其實大人也需要釋放情緒,尤其對於男人來說,更難找到安全感與真正釋放情感的樞紐帶,下一次當心情接近崩潰時,別太壓抑自己,找個地方抒發情緒吧! 10. 彌補成長中的遺憾 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可能會回想到小時候自己因為生氣而被父母責罵,覺得父母沒有同理自己,因此當孩子生氣時,我們或許可以更站在他們的立場思考,並進一步傾聽孩子的聲音,彌補成長中遇到的遺憾。   下一次當孩子又哭鬧時,不妨先將「不准哭!不可以生氣!」的台詞放一旁,讓孩子好好釋放情緒,並觀察他的進步,必要時也可以擁抱他,給他一些溫暖,將有助於情緒的正向發展喔! (文章授權提供/嬰兒與母親)

處理生氣情緒5大類 你屬於哪一型?

處理生氣情緒5大類 你屬於哪一型?#生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了媽媽之後,每天催眠自己:「不可以生氣」、「生氣就是壞媽媽」,但一睜開眼睛回到現實世界,馬上被搞到森77、瞬間變身暴龍媽!真的不想再讓自己的怒火燒到孩子、讓全家烏雲密佈,到底該怎麼辦?人會有生氣情緒,是非常自然的一種心理狀態,當想達成的目標被妨礙、個人領域被侵犯、或自尊心受傷時,就會觸發「生氣」的警報系統。真正傷害親子關係的並不是生氣情緒,而是情緒之後的「行為」。如果選擇無視自己的怒氣,被丟在角落的負面情緒只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最後在被觸發的瞬間炸裂。作者告訴你如何用積極正向的方式表達,透過「生氣」真正解決雙方的需求。生氣的原因很多,處理生氣情緒的類型也不少,大致可分成五種。第一種是「壓抑型」。壓抑型的人就算生氣也不會表現出來,會礙於「 有話好說嘛!」這種想法,不願意撕破臉而把自己的生氣情緒隱藏起來,有時還會否認自己正在生氣。雖然他心裡憋得難受,但身旁的人卻不知道其實他已經生氣了。長期忍耐、克制自己的情緒,到後來不只是對憤怒情緒,連對快樂和幸福等正向情緒感覺也會變遲鈍。這類型的人不太會自己下決定、比較喜歡跟著別人的意見走,優點是適應力強、較為友善、包容度高,不過也常被說優柔寡斷、心思很難猜透。也因為習慣壓抑情緒,可能會引起生理上的各種疾病。第二種是「攻擊型」。這類型的人會毫不掩飾地表現出憤怒情緒,甚至會不假思索地罵髒話、出言恐嚇、羞辱別人、摔東西、打人等做出暴力行為,還強烈相信自己是對的,容易輕視別人的意見或情緒。大體上來說,這種人通常做事成效不錯、勇敢、主導性強,但是相對也比較粗暴、自私,容易在人際關係的經營上遇到困難。第三種是「被動攻擊型」。這種人會用消極的方式迂迴地表達自己的憤怒,因為想把對自己的傷害降到最低,也不想破壞跟對方的關係。他們相當固執,卻不會直截了當表現出來,做事都會繞個圈子,面對別人的指示時不直說喜歡或討厭,而是會用拖延戰術來表達自己的憤怒。我們常聽到的「心機重、愛記仇」,就是這種人的主要特徵。這類型的人通常顯得小心謹慎、會為別人著想,但同時帶有強烈的憂鬱和不安感,屬於高敏感族群。第四種是「迴避型」。這種人認為生氣是件糟糕的事,所以會想辦法盡快脫離生氣狀況。他們會告訴自己:「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嘛!」、「別在意啦!」藉此降低自己的憤怒情緒,或用抽菸、喝酒、吃東西、打電動等方式逃避。但因為他們並不是直接誠實地面對情緒,當狀況變得難以收拾的時候,他們往往就會陷入各種成癮症狀。第五種是「連結型」,也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理想目標。連結型的人在生氣時會先跟自己對話,必要時也會去跟對方對話。他們不會試圖壓抑、降低怒氣,或躲到其他地方逃避,而是會坦率地問自己:「為什麼生氣?你需要什麼?」如果需要對方的協助,也會開口請對方幫忙。這些類型並非固定的,可能會隨著你所面對的人及狀況而變得不同。在公司裡是壓抑型,在家裡卻可能是攻擊型;在朋友面前是連結型,但在父母面前可能會是被動攻擊型。所以我們要先了解自己在哪些時候會反映出哪種類型。情緒處理的類型不是一兩天內造成的,通常都是從小時候開始慢慢養成。為了適應父母的教養方式、生長環境,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會選擇如何處理情緒。有了這樣的基礎,再加上生活中累積的經驗,最後就會固定下來。因為太習慣了,所以自己可能根本沒發現自己是怎麼處理情緒的,而且內在、外在已經長期養成習慣,要轉換成「連結型」就需要一段時間。如果每天都在生氣,表示自己跟自己之間的連結中斷了,應該要先跟內在的自己恢復關係,再更深入地多問問自己:「你需要什麼?」、「說說你真正想要的好嗎?」(本文摘自/一流媽媽的怒火說明書/台灣廣廈)

媽媽動不動就生氣?分析原因3大類

媽媽動不動就生氣?分析原因3大類#生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不聽話的狀況多到數不完。孩子還小、聽不懂人話,媽媽會生氣;孩子長大一點之後,聽懂人話卻還是不聽話,媽媽也會生氣。同樣一句話要重複好幾次的時候,還有小孩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的時候,媽媽都會生氣,甚至覺得無力。就算媽媽們心裡都知道,不可能有孩子會對父母的話百依百順,但還是會生氣。人生氣的原因大致上有三種。1.是因為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被妨礙。假如晚上想趕快把孩子哄睡再去看個連續劇,但孩子就是不睡,這種時候不會生氣嗎?孩子好不容易睡著,終於可以坐到電視機前了,偏偏這時老公喝得醉醺醺地回來又把孩子吵醒,難道不會更生氣嗎?每個人都希望能在期限內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和計畫,沒辦法如願的時候就會生氣。2.是因為被踩到底線。每個人在空間、時間和心理上,都有一條覺得有安全感的底線。像是不住在一起的公婆,沒事先聯絡就自己開門進來,這時生氣的原因是因為「底線」被踩到。自己心愛的東西也算是一種底線,例如自己喜歡的包包被孩子亂塗鴉時會生氣;沒說一聲就把老公珍藏的釣竿清掉時,老公也會生氣,這些都是因為不能跨越的底線被侵犯了。3.最後一個原因,是因為自尊心受傷。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存在價值能被認定,也想得到別人的尊重,所以一旦被輕視,難免就會浮現生氣情緒。要是聽到老公說:「帶小孩有什麼好辛苦的,你到底做了什麼需要每天哀哀叫?」或聽到婆婆說:「你老公一個人賺錢太辛苦了,你也不要只是在家裡閒著,好好考慮一下怎麼幫忙賺錢吧!」當媽媽的人聽到這些話,自尊心就會受傷,外加瞬間被惹毛。生氣不會沒有原因,每個人生氣都有理由。如果覺得「我就是生氣」或是「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生氣」,就表示自己需要更深入探討生氣這方面的議題。要是一直不明就裡地生氣,就該停下來好好觀察。(本文摘自/一流媽媽的怒火說明書/台灣廣廈)

男女生氣原因大不同!控制怒氣4步驟

男女生氣原因大不同!控制怒氣4步驟#生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幾乎所有人都沒注意到,情侶或夫妻之間存在著「男強女弱」這種潛意識的概念。這是不對等的關係。男女生氣大不同由於男性希望自己「能受女性尊敬」、「能被女性依賴」,生氣多半基於「顯示自己是強者」和「奪回主導權」等欲求,認為「男性本來就該表現強勢的態度,這樣發脾氣是不要緊的」。如果女性對他們嘮叨、輕視他們或指出缺點,男性就會因為「男性是強者」的既得利益遭到侵犯而大發雷霆。另一方面,女性發脾氣則是基於「想被愛」、「想被理解」等欲求。而常發怒的女性或許是認為,「女性本來就是弱者,就算對身為強者的男性發脾氣,應該會被允許吧」。也就是說,不論男女,只要甘於這種既定立場,就會發脾氣。女性「想被愛」、「想被理解」的欲求,其實相當被動。從以前,女性就是「被動性別」。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女性生活在沒有男人愛就無法生活的狀況,因此有時候會潛意識採取發脾氣的戰略,來確定男性是否愛自己。靠著男性聽自己說話、討好、道歉等行為,來確認愛情,安定情緒……我想再針對女性生氣的性質加以說明。舉例來說,假設女性做好菜等男性來,可是男性因故無法前來。男性以「公司事情太多耽擱了」為由道歉,以為這樣就沒事;女性雖然嘴上說「那也沒辦法」,心裡卻悶悶不樂。於是,兩人下次見面時,女性就會抱怨「你最近很冷淡」、「你不知道我前陣子去剪頭髮吧」,透過這種形式想確認愛情。男性不明白女性為什麼心情不佳,女性也一直處於不滿的狀態……其實女性真正想抱怨的是「我好希望你能吃我努力做的料理」、「那時候我覺得好寂寞」,如果能說清楚講明白,雙方就都可以接受吧。不論男女,用「發脾氣」撒嬌的效果,遠不如「笑臉」來得讓對方更有幹勁,也相處得更融洽。整理憤怒的情緒 先在心裡數到十憤怒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當我們感到震驚、碰到無法接受的事情,生氣是很自然的,因此不必自我否定:「生氣是不對的,難道我心胸這麼狹小嗎?」然而,怒氣出現後的處理很重要。生氣時,由於無法控制自己的言行,會帶來許多麻煩。這時,請試試以下的方法。正確生氣的方法一、先在心裡從一數到十只要有十秒鐘,衝動的怒火就會冷卻。然後,再像女演員般努力冷靜地說:「我知道了!」「承蒙指教,不勝感激。」如果你覺得自己快哭了,就隨便找個藉口,像是「我要去一下洗手間」,然後離開。二、離開後,把怒火發洩出來散散步,深呼吸一下戶外空氣。一個人自言自語也無妨:「什麼東西嘛!說這話太過分了!」牢騷過後,你的怒氣會稍微平息。不管你的怒氣有多大,也不可能持續三十分鐘。你會慢慢接受。三、自問:「我為什麼生氣?」等心情逐漸平靜後,試著自問自答:「我為什麼這麼生氣?」「是不是因為最近比較累?」「或許是因為對方也很激動。」有時候,發怒的原因不只是表面上的事。四、思考如何應對訂出策略,想一想如何把自己想說的話傳達給對方。當你冷靜下來,一定可以找到好方法。就算你心中仍有怒氣,改變想法和行動,也會轉變你的心情。要注意的是,雖然當場發脾氣不是不行,但老是發脾氣也會讓別人覺得很煩。在該發怒時才發怒,才能發揮效果,讓別人覺得「她發怒了,可見狀況嚴重」。重要的一擊,要留待重要的時機。(本文摘自/練習不生氣:101則與情緒和平共處的幸福人生指南/遠流出版)

驚!常生氣 癌細胞易增生

驚!常生氣 癌細胞易增生#生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世界上既有經常傷風感冒的人,也有完全不曾感冒的人,或許有人認為這跟體力的好壞有關,事實上怒氣也是原因之一。因為激怒會使神經系統失去平衡、產生混亂,因此導致免疫系統也變得紊亂,所謂的免疫,是指排除入侵到體內的異物、防止疾病產生及恢復健康的功能,努力工作發揮免疫功能的就是血液裡的白血球,白血球會吃光黏在血管壁上的老舊細胞,有外敵入侵時則會展開攻擊。負責掌控這些白血球行動的就是自律神經,白血球又可以分為2種,負責排除體積比較大的異物的顆粒球,和攻擊細小病毒的淋巴球,平常負責守護身體的白血球,在交感神經過於活絡的狀況之下,顆粒球的數量會增加,如果增加太多而侵入體內的異物很少,就會轉而攻擊身體必需的常住菌群。人體如果失去常住菌群,身體的屏障功能、抵抗病菌的能力就會降低,顆粒球的壽命很短,只有2、3天,大量增生的顆粒球死去之後,會產生大量的活性氧,傷害周遭的細胞。副交感神經活動過剩 易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或花粉症相反地,如果副交感神經活動過剩,就容易罹患像異位性皮膚炎或花粉症等過敏性疾病由於發怒會讓交感、副交感神經失去平衡,因此會導致免疫力下降,這也是愈容易發怒者,免疫力愈差,愈容易感冒或罹患流行性感冒的原因。當免疫系統失序 也很容易罹患癌症如果只是容易感冒還好,當人的免疫系統失序的時候,恐怕也很容易罹患癌症,過度發怒會導致交感神經作用過剩,顆粒球增生,淋巴球就會減少,由於攻擊癌細胞也是淋巴球的功能,這種功能如果減弱,就有可能製造出癌細胞容易增生的環境。如前所述,如果動怒,守護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就無法順利運作、發揮功能,當你生氣的時候,你已經不知不覺對疾病呈現毫無防備的狀況了。(本文摘自/打造身體一生不動怒的方法/天下雜誌出版)

過動症整合治療 有效治療分心、衝動

過動症整合治療 有效治療分心、衝動#生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王醫師,我的小孩常和同學起爭執,容易生氣,不寫作業,腦筋很聰明但成績卻很差,打他、罵他都沒有效,也不知以後要怎麼辦?」一位焦慮的媽媽帶著小二的陳小弟到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兒童特別門診,草屯療養院醫師王雅甄評估後發現陳小弟除了上面所述的問題外,還有容易分心,寫作業拖拖拉拉,行為衝動、情緒自控力差等問題,經詳細診察,確定陳小弟是屬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英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過動症兒童是神經發展緩慢的障礙王雅甄醫師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台灣學齡兒童的盛行率約7%,近年來許多的腦功能影像研究,發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大腦皮質成熟度平均比同齡兒童慢了3年,是一種神經發展的障礙,但是由於許多家長常把患童問題當成是叛逆、不乖、或不用心,而錯失治療時機。王雅甄醫師特別提醒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有其疾病生理基礎,不是長大了自然就會好,處理不好會衍伸許多心理、人際、家庭、教育等問題,須透過專業的兒童青少年心智科醫師來評估、診斷及治療處置,才能給過動症孩子最大的協助。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許維堅主任表示,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建議合併行為治療,藉由分段學習、學習時減少干擾刺激並簡化環境、合理地設定目標、提供正向回饋、教導學習辨識情緒並管理情緒等,可有效改善孩子的行為問題。另這些孩子也常有許多合併症,如動作協調問題,學習障礙等,需要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等專業設計相關的訓練與課程來協助孩子適應,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也常讓家長在教養上面臨很大的壓力,因此適當的親職效能諮詢與教養技巧訓練,有助家長協助孩子的發展與適應,改善親職關係。整合治療才能同時改善學習、情緒行為問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需要整合式治療,使孩子和家長能夠獲得完整的診斷、治療與相關醫療資訊,透過整合治療有助改善兒童的學習,情緒及行為問題,希望家長及老師如果發現孩子有注意力與過動衝動等問題,應早日就醫,才能帶給孩子美好的未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