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許先生午睡時,突然出現胸痛、無法深呼吸等症狀,緊急至急診室安排胸部X光檢查,發現右側肺部出現「氣胸」,醫院協助插上胸管將空氣引流,症狀改善後返家休養。沒想到幾天後再次出現喘、呼吸困難等症狀而被送醫,同側氣胸又再次發作。
60歲許先生午睡時,突然出現胸痛、無法深呼吸等症狀,緊急至急診室安排胸部X光檢查,發現右側肺部出現「氣胸」,醫院協助插上胸管將空氣引流,症狀改善後返家休養。沒想到幾天後再次出現喘、呼吸困難等症狀而被送醫,同側氣胸又再次發作。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15歲鄭同學過去曾有氣胸病史,日前因左胸劇烈疼痛,嚴重影響呼吸急診就醫,診斷為自發性氣胸復發,胸腔外科醫師考量病患發作次數頻繁,右側也曾發作過氣胸,以「劍突下單孔胸腔內視鏡+雙側肺泡切除術併肋膜沾黏」手術治療,病患術後第5天就平安出院,免於氣胸復發之苦。 16~24歲男性、有家族史,好發自發性氣胸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洪嘉聰表示,氣胸是指因外傷或無任何外在因素的情況下,肺泡破裂,導致空氣不正常進入肋膜腔,引發肺臟部分或完全塌陷,使患者出現胸痛或呼吸困難等症狀。自發性氣胸好發於16至24歲間、高瘦身材、有家族病史的年輕男性,且在未手術的情況下,復發率可高達30%至50%。 洪嘉聰指出,自發性氣胸若未適當治療且頻繁復發,大量氣體反覆進入肋膜腔,不斷壓迫肺臟及心臟,致使肺部完全塌陷、血液回流受阻,就可能演變為「張力性氣胸」,發生缺氧、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 一般來說,病患因氣胸求診,醫師會評估嚴重程度視病情給予不同治療。若氣胸範圍較小,可採取保守治療,臥床休息吸純氧,待空氣自行吸收,或以胸管引流胸腔多餘空氣,加速病患恢復;若以手術方式治療氣胸,除了切除異常肺泡外,會視病情需求執行肺臟與肋膜間的沾黏手術,避免空氣再度進入肋膜腔,誘發氣胸發作。選擇內視鏡開胸手術,傷口小於3公分復原更快洪嘉聰說明,傳統治療氣胸採用「開胸手術」,需在肋間劃出約10公分的切口,但因術後傷口的疼痛時間與恢復期較長,病患接受意願較低。隨著醫療進步,為降低復發率與縮小手術傷口,近年採胸腔內視鏡手術治療,切口大小不超過3公分,能將復發率降低至5%以下。 該名案例於手術中需同時處理雙側氣胸,病患胸腔的雙側皆會有切口,不但會增加手術的時間、雙側傷口也會增加病人疼痛不適感,延長病人的復原時間。洪嘉聰解釋,評估後採用劍突下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在胸骨下方劃開一小切口,進入胸腔以進行手術,不僅可以同時處理雙側氣胸,更能避開肋間神經之壓迫,減少病人術後疼痛,改善生活品質。 除了自發性氣胸,呼吸系統疾病、抽菸或創傷也可能造成「續發性氣胸」、「創傷性氣胸」。洪嘉聰提醒,曾氣胸發作的患者,當出現呼吸困難或胸痛時,應盡早就醫、接受治療;另外,應避免氣壓變化大的活動,如潛水、高空跳傘等,若需搭乘飛機也應先向醫師諮詢,以減少發作機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0歲男性建築工人,工作時不慎從高處墜落,倒地後發現右側下肢無法動彈,緊急送醫後,診斷發現氣胸、左側手臂肱骨閉鎖性骨折、骨盆嚴重閉鎖性骨折、右側髖部脫臼等多處損傷,情況相當嚴重。 骨盆臟器多神經血管豐富一不慎就大出血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骨科醫師李承翰表示,骨盆骨折是嚴重外傷,該名患者的髖關節骨折合併脫臼;髖關節上的髖臼破裂,連帶讓其內的股骨頭也斷掉。另一方面,患者的骨盆前方的恥骨也發生聯合骨折。由於骨盆結構為立體環狀,當受到高強度的破壞,需要手術治療來穩定骨盆;骨盆附近有重要臟器且神經血管與靜脈欉豐富,易引發大出血,是相當複雜且難度高的治療。 三階段手術治療 須追蹤是否出現缺血性壞死車禍與高處墜落都是造成骨盆骨折的主因,這種高能量損傷的患者多合併多重外傷,失能的機率高。李承翰解釋,此個案是採取三階段手術治療,首先為病人施行外固定手術,待狀況穩定後,安排髖臼與股骨頭復位手術,最後進行恥骨聯合手術。病人在手術後一個月就能夠起身行走,依據恢復狀況轉由復健科團隊介入,在復健治療下,只要持續身體控制與肌力訓練,就能提升日常活動功能。李承翰提醒,因為嚴重外力造成股骨頭移位,需持續追蹤是否有出現缺血性壞死之狀況。半年下來,個案已可以正常行走,門診追蹤狀況穩定,也能夠維持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小明是身材高瘦的高中生,平時熱愛籃球運動,日前在打球時突然感到右胸疼痛,但症狀緩解後,就沒有多加理會。直到後來某次打球時右胸突發劇痛,開始喘且呼吸困難,就近送到附近醫院,經診斷為氣胸,才又緊急後送至亞東醫院處理。小兒外科醫師表示,幸好小明有即時就醫,否則可能會引發休克。2年內復發率25% 若二次氣胸復發率上升至60%亞東醫院小兒外科醫師夏肇聰指出,氣胸是因為肺臟的肺泡破裂或是囊腫破裂,使空氣從肺泡進入肺臟與胸壁之間的腔室,造成氣體在肋膜腔內蓄積,壓迫到肺臟,造成肺臟無法擴張,進而引起胸悶、胸痛、氣喘等症狀。如果輕忽應對,可能會進一步惡化成「張力性氣胸」,導致心臟受到壓迫,血液無法回流到心臟,引發休克,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夏肇聰表示,氣胸分為「自發性」和「外因性」。自發性氣胸常見於年輕、身材高瘦的男性,其中也有小部分年輕族群的自發性氣胸是因肺部疾病所引起,如肺結核;外因性氣胸則通常是由外傷引起,例如車禍、碰撞等,這類病患通常會合併肋骨骨折或氣管的外傷。通常較輕微的氣胸會利用氧氣治療,若是已經出現症狀或是氣胸面積較大的患者,就會建議置放引流管。一般氣胸患者在兩年內復發率為25%,若不幸二次氣胸,復發率將上升至60%。如果接受保守治療卻還是一直漏氣或復發,可諮詢小兒外科或胸腔外科,尋求手術治療。氣胸患者避免潛水、跳水、高空跳傘等運動常見的氣胸手術方式有傳統開胸手術及胸腔鏡微創手術。不同於傳統手術,胸腔鏡手術傷口小、復原快,更大幅降低患者術後疼痛感。以小明為例,在接受胸腔鏡治療後3天就出院。夏肇聰表示,胸腔鏡手術是目前主流治療方法,臨床指出,接受手術復發率可降到5%以下。夏肇聰呼籲,氣胸患者要注意避免氣壓變化大的活動,例如潛水、跳水、高空跳傘等。此外,氣胸和抽菸有非常大的關聯性,除了建議戒菸外,更要避免暴露在二手菸環境中。高瘦的國、高中男生若出現胸悶、胸痛、氣喘等症狀,都要非常小心,應儘快至小兒外科就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7歲陳先生騎機車出車禍,沒有明顯外傷但感覺左肩疼痛,送醫經X光及胸腔電腦斷層顯示肋骨骨折,合併輕微氣胸且有微量的胸腔積液。由於意識清楚、精神不錯且血壓、心跳正常,陳先生原本想直接回家,但醫師建議住院觀察一段時間。沒想到3小時後,陳先生突然昏迷,立即安排血管攝影式的電腦斷層顯影檢查,及時發現左鎖骨下血管斷裂的部位,透過心導管定位及胸腔鏡手術迅速止血之後,救回一命。氣胸併發血胸 嚴重會造成肺部塌陷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胸腔外科林振嵩醫師表示,此案例比較特殊,並非是肋骨斷裂處出血,而是肺尖與鎖骨下動脈有新生血管斷裂出血,推斷是在出車禍瞬間發生氣胸,後續的肺塌陷扯斷此血管。當胸部受到撞擊時,雖然沒有外傷,但間接傷害可能造成氣胸,每十個氣胸患者可能有一人會併發血胸,若嚴重則會造成肺部塌陷而休克致命,必須緊急進行開胸手術或是用胸腔鏡進行止血。若能及時處理,大多數的血胸患者都能恢復,且不會留下後遺症。透過心臟外科與胸腔外科團隊的合作,提供最快速、最適切的醫療,讓患者沒有後遺症順利恢復健康,是創傷團隊最大的肯定。 胸腔鏡手術好處包括傷口小、疼痛感減少、術後恢復快且併發症也相對減少,是近十五年來發展的微創開胸手術技術,運用於各項的胸腔手術、肺癌、食道癌,以及其他胸腔腫瘤的手術切除,是胸腔外科手術的標準技術。發生事故即使沒有很不舒服 也務必重視醫師建議 林振嵩醫師提醒,血胸是醫界公認危險且可能致命的情況,可怕之處在肋膜腔的出血無法從外觀判斷出血有多嚴重,時間是重要的關鍵,如果未能及時處理,往往會有生命危險。因交通事故而送醫的民眾,即使感覺自己沒有很不舒服並不需要住院,也務必重視醫師的建議,經醫師確認觀察沒有問題後再離開醫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原發自發性氣胸是常見的氣胸種類之一,容易發生在高瘦的年輕男性。發生原因為成長發育過程中,長高速度過快,肺尖部分血液循環差,不正常肺泡因此生成。這類不健康的肺泡壁因為薄,容易因撞擊、打噴嚏、天氣變化等外力因素自行破損,發生氣胸。平均100個人有約1-2人會發生,發生率相當高。15歲身材高瘦的林同學熬夜準備學校考試,但卻突然感覺胸口尖銳劇痛、極度不適,但當下未吵醒家人,忍耐待疼痛感減緩後便上床休息,至隔天早上才告知父母前往醫院就診,經胸部X光片檢查發現是「左側氣胸」。台北慈濟醫院鍾政錦醫師透過新技術-「不插管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深入胸腔切除受損不健康之肺泡,同時完成肋膜沾黏手術,住院兩天出院。傳統胸腔手術需全身麻醉 術後易有喉嚨不適、聲音沙啞、氣管受傷等後遺症肺臟的肺泡破裂,導致空氣進入胸腔,使肺臟無法正常擴張、塌陷萎縮、進而無法有效呼吸,這種情形即為「氣胸」。一般胸腔手術在患者全身麻醉後,麻醉科醫師會插入雙腔氣管內管輔助患者採用單肺呼吸(正常人為雙肺呼吸),讓另一邊肺部塌陷以利手術。但術後患者有時會有喉嚨不適、聲音沙啞、氣管受傷等後遺症。單孔胸腔內視鏡 免除插管造成的後遺症以及減少復發可能鍾政錦醫師表示,「人是負壓呼吸(即吸氣時胸腔內的負壓使肺臟充氣、吐氣時胸腔內壓力上升讓肺臟消氣),氣胸發作造成的肺部塌陷與胸腔內視鏡手術時插管讓肺部塌陷的結果類似,當有傷口進入胸腔時,病患的自主負壓呼吸會讓肺部塌陷,如同開放性氣胸,此時輔以輕度鎮定睡眠,即可不插管進行胸腔內視鏡手術。」這種做法除了免除過往插管可能造成的後遺症外,醫師透過「單孔胸腔內視鏡」深入患者胸腔,找到不健康肺泡切除後,執行肋膜沾黏手術或配合藥物治療,便可減少日後復發的可能。氣胸未手術 復發率約3-5成沒有合併血胸的輕微氣胸,不予治療患者也能自然復原,因此經常有人在胸痛一天後因疼痛緩解,輕忽病症未就醫,但氣胸卻極容易復發。鍾政錦醫師說明,「氣胸未手術的復發率約3-5成。氣胸復原後會在胸壁沾黏處生成新生血管,氣胸復發時,塌陷的肺部可能會造成新生血管斷裂、流血、血胸情形,如未處理,約有5%患者會因失血休克。胸腔手術的進步,提高患者接受手術的意願,也提升手術的安全。」除原發性氣胸外,尚有次發性氣胸、壓力性氣胸兩種常見氣胸類型,因此鍾政錦醫師提醒民眾,抽菸會造成肺部傷害,吸菸者同樣為氣胸高危險群,建議戒菸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如曾氣胸發作卻未接受手術者,建議減少搭飛機、潛水等易造成胸腔壓力改變的活動,以減少復發機會。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日前有自助洗車的空氣噴槍造成3歲女童喪命的意外案件,又發生一件。一名36歲劉姓遊覽車隨車小姐,與司機在清潔車內座位時,因嬉戲讓高壓氣體噴入口腔內,當下女子立即感到胸痛與喘不過氣,到醫院檢查後確認口腔黏膜受損,且胸部與腹部都有氣體灌入,導致氣胸與縱膈腔積氣情形。緊急進行兩側胸管置放,住進加護病房給予施打抗生素治療,避免患者縱膈腔感染。高壓氣體灌入 像吹人皮氣球童綜合醫院胸腔外科童詠偉主任表示,清潔用氣體槍是用來清潔車體內部灰塵或髒汙,需要有強大的瞬間氣流才能進行,輕按就會噴出強勁氣流,當強大的氣體力量進入人體內,會造成口腔黏膜、食道、胸或腹部器官的損傷,尤其氣體會在人體內部亂竄,無論是胸腔積氣、器官破裂,亦或是空氣混入血液中,甚至有可能瞬間奪命,所以使用上切勿小心、不可嬉鬧。氣胸是因為肺臟內的肺泡破裂,使氣體無法正常進入胸腔,跑到肺臟跟胸腔壁,讓肺部受到擠壓,導致空氣堆積,使肺臟無法擴張造成肺葉塌陷,導致患者產生胸悶、胸痛等症狀,最嚴重的是壓迫到心臟形成「張力型氣胸」,可能出現缺氧、休克,甚至死亡。 若氣胸的面積高於15~20%,建議進行胸管或引流管插入肋膜腔,以排出肋膜腔之空氣。待肺臟完全擴張,無空氣溢漏,經胸部X光證實無殘存氣胸時,再拔除胸管或引流管。若胸管置入仍無法解決氣胸,即要考慮使用肋膜沾黏法或外科手術治療。童詠偉主任呼籲,使用任何工具時都應謹慎小心,尤其經由高壓產生的氣體、水柱、空氣槍等,切勿嬉戲並對著人體任何一個部位射擊,因為可能造成的致命後果是無法預料的。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瘦高的年輕男子若出現胸悶痛、呼吸不順的症狀要當心,可能是罹患縱膈腔氣腫或是氣胸!近日接連2名年約12至13歲的國中男生因為出現胸悶、胸痛,在家長陪同下求診。其中一名上午與同學嬉鬧中遭拍背,下午開始覺得胸部悶痛;另一名則是打球時不慎被籃球砸中胸口,突然覺得左側胸部劇痛,後來就一直感到左胸悶悶的、呼吸不順。經醫師安排胸部X光檢查後,證實兩位分別罹患縱膈腔氣腫與氣胸,住院治療後皆已無大礙。縱膈腔氣腫與氣胸症狀相似 胸悶痛、咳嗽、呼吸困難正常的情況下,除了氣管、食道有空氣,其他器官都不該有空氣存在。南投醫院胸腔內科醫師王耀麟表示,縱膈腔氣腫與氣胸症狀類似,簡單來說,兩者皆是氣體不正常進入不該進入的組織,壓迫肺部。好發於體型瘦高的年輕男性身上,最常引起的症狀為胸悶、胸痛、咳嗽、呼吸困難等,若未就醫嚴重恐引發併發症,因此建議民眾倘若出現症狀應盡速就醫。受外力撞擊、外傷、手術等可能是導致氣胸的原因縱膈腔氣腫是指胸內壓增高,導致空氣從肺泡的間質漏出,從縱膈腔跑到胸部或者頸部導致皮下氣腫。王耀麟醫師表示,引發縱膈腔氣腫的原因可能為氣喘、肺結核或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引起,也有可能因鈍傷、撞擊、劇烈咳嗽、嘔吐或用力憋氣等行為導致。氣胸則是指空氣堆積於肋膜腔內,使肺葉塌陷。王耀麟醫師指出,引發氣胸的原因也分為2大類,自發性氣胸是因肺部氣泡破裂引起,成因不明;外傷性氣胸則是遭受外力撞擊、外傷、手術等過程導致肺部破裂。自發性氣胸復發率較高 應盡快就醫上述2位患者皆在住院期間接受氧氣治療後獲得明顯緩解。王耀麟醫師表示,會依病人的症狀及嚴重性給予適當治療。縱膈腔氣腫較不易復發,但自發性氣胸的復發機率較高,因此提醒若出現不尋常的胸悶、胸痛及呼吸困難等症狀,應盡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