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

有食譜》2023冬至「用喝的」補身!教你DIY「梅子薑茶」5步驟暖胃

有食譜》2023冬至「用喝的」補身!教你DIY「梅子薑茶」5步驟暖胃#節氣

今年12月22日晝最短、夜最長,是為「冬至」;冬至正值一年中最寒冷季節,有心臟病和高血壓患者,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中醫師提醒,除了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藥物,控制病情,防患於未然;養腎、顧脾胃,也是冬至養生重點。冬至因為吃湯圓而感到「胃堵堵」者,飲用添加「梅子」的薑茶,堪稱消脹氣的法寶。

打噴嚏、流鼻水⋯鼻過敏「穴位敷貼法」比吃藥更安全!醫揭5類人不宜

打噴嚏、流鼻水⋯鼻過敏「穴位敷貼法」比吃藥更安全!醫揭5類人不宜#節氣

立夏剛過,台灣氣候逐漸轉趨炎熱,溫暖潮濕的環境,也造就許多過敏疾病的發生,而三伏貼療法是目前最常見,中醫治療過敏性鼻炎的方法之一。有中醫師就表示,已有研究證實三伏貼治療過敏性鼻炎,利用穴位敷貼法,持續6週,可以明顯改善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效果等同服用抗組織胺藥物。那麼2023年的三伏貼,該在何時使用呢?以下解答。

新冠變種又來!趁立秋顧肺部,營養師建議「6種食物」提升免疫力

新冠變種又來!趁立秋顧肺部,營養師建議「6種食物」提升免疫力#節氣

新冠病毒變種株BA.4、BA.5在日韓再度引發大流行,也陸續有病例進入台灣,人體免疫力與病毒之間的戰爭還尚未結束。隨著大暑過後,夏去秋來,以立秋為準,2022年立秋是國曆8月7日,作為節氣邁入秋涼的先聲,表示難熬酷暑即將離去,迎接涼爽舒適的秋天,身體也可以隨之調養生息,選擇適合食物,打造健康體質。

夏日6大節氣調理這樣吃!中醫再揭小腿上藏「祛濕大穴」消水腫

夏日6大節氣調理這樣吃!中醫再揭小腿上藏「祛濕大穴」消水腫#節氣

中醫領域建議的夏日調養身體方法,除了耳熟能詳的「三伏貼」,其實對應每個節氣的氣溫、濕度,都有適得其所的方式。在中醫界有15年資歷的溫亞中醫診所所長彭溫雅,於新書《人氣醫師彭溫雅的養胃護腸祕方》就列出6大節氣應注意的調理重點,指引讀者細心留意環境變化對身體的影響,養生保健。以下為原書摘文:

1月憂鬱、2月懶洋洋?快用「節氣養生法」平衡自律神經

1月憂鬱、2月懶洋洋?快用「節氣養生法」平衡自律神經#節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是否有過工作不順就食慾不振的經驗?或是週一早上下雨心情就變差、身體變得沉重呢?這些都是因為身心對所處環境產生反應所造成的。本書將按照「時、地、人」這3大要因,為身體不適的原因做出符合現代的分類,解說引發身體不適的理由。「時、地、人」3大要因會影響身心除了人際關係造成的壓力(社會環境)外,從風土、居住環境、天候到季節等形形色色的環境因素,都會一點一滴地影響我們的身心。如果是暫時性的環境變化,過段時間就恢復的話倒還沒問題,但是長久持續則會造成身心的不適。東洋醫學(中醫)在治療時,會將「時、地、人」這3大要因,視為造成人體不適的重要因素。這是實行自我保養等養生工作時非常重要的條件,簡單來說就是「時間、地點、自我條件」。世界上沒有人的身心狀況完全相同,就算是同樣一個人,昨天的狀態也不會與今天一樣。舉例來說,去年腰痛的原因與今年就不見得相同。身心失衡的原因包括自然環境、職場或家庭環境、個人特質或體質等各式各樣的狀況。以下配合《24節氣調理手冊》,整理出東洋醫學中,不同月份常見的病痛及調理方式。舉即將到來的1月、2月為例:1月新年到,蠟燭兩頭燒, 燒出了冬季憂鬱節氣小寒 5日左右大寒 20日左右當季特徵新年、慎防嚴冬、收假回歸職場、返鄉、家庭活動整體傾向運動量不足、體重增加、輕忽健康、傳染病努力撐過年底的繁忙期後,迎來了年假,這樣的1月往往是身體最疲勞,且生活規律徹底亂掉的時期。暴飲暴食、運動量不足、返鄉遭遇與日常不同的人際關係壓力、苦於生活不規律等,如此狀況當然會使內臟功能變差,不僅胃痛、腹痛是固定班底,很多人因此身體表面緊繃或維持不良姿勢,進而衍生出腰痛症狀。從氣候方面來看,有小寒與大寒的1月氣溫驟降,身心本來就容易失衡了,傳染病等的感染風險也毫不留情地提升。收假重返職場後要重整生活規律也是苦差事一件。寒冷氣候與懶散生活擾亂了自律神經,因此有些人在這個時期會陷入「冬季憂鬱」,呈現嚴重的消沉狀態。正因為年關將至,就更應該避免生活規律嚴重亂掉,而這也可以說是預防1月身體不適的最有效方法吧。1月常見的病痛與不適憂鬱、沒精神整天懶洋洋且缺乏起伏的生活,容易造成自律神經失衡,失去活力。胃痛、腹痛暴飲暴食增加了腸胃負擔,導致功能變差。精神方面的壓力,同樣催化了腸胃的不適。腰痛不僅寒冷會造成的肌肉緊繃,消化系統出狀況時,腰部周邊與下肢肌肉同樣容易緊繃。而懶散生活中的不良姿勢,同樣是一大要因。改善身心不適的生活建議:整頓生活規律!整個年假都只顧著補眠的話,收假後恢復正常生活時對身心造成的負擔就特別大。因此年假期間也應盡量維持規律的飲食與生活,並且適度活動身體,自然可以避免自律神經失衡。2月外頭還是冬天,身體卻到了春天,全身提不起勁節氣節分 3日左右立春 4日左右雨水 19日左右當季特徵第一道春風、花粉症、入學考、大雪、白色情人節整體傾向自律神經與荷爾蒙失衡、過敏、傳染病天氣還很寒冷的2月,在日曆上卻已經是春天了。事實上在這氣候嚴寒的時期,身體也逐漸轉變成春天模式,導致氣候與身體之間產生了落差。冬季是「腎臟」的季節,春天則是「肝臟」的季節。因為體內環境會隨著冒出新芽的春天產生變化,導致以肝臟為主的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負擔加重。身體開始將冬天累積的廢物、毒素排出體外,因此容易出現皮膚症狀、過敏反應或荷爾蒙失衡等,而負責這一塊工作的肝臟,與自律神經息息相關。此外氣壓變化也會反映在身心狀態上,這個時期呼吸會變快、身體也容易緊繃。很多人在這段期間會出現頭痛、眩暈等症狀,其中耳朵堵塞感等與三半規管有關的症狀也逐漸增加。這些症狀使人感到煩躁,且不適的壓力也有可能發展成腰痛、肩膀僵硬等症狀。為了預防肝臟功能低下,確實整頓1月時亂掉的生活習慣,多加留意養生是相當重要的。2月常見的病痛與不適煩躁造成的腰痛等東洋醫學認為「肝臟」攸關憤怒的情緒,因此交感神經過度運作時,也會強化腰部或肩膀的疼痛。皮膚粗糙春季是排毒期,長期持續疲勞、心理壓力或飲食不規律,就會增加肝臟的負擔,容易出現皮膚症狀與過敏反應。頭痛、眩暈氣壓變化會影響內耳,進而擾亂自律神經平衡,出現頭痛、眩暈、耳朵堵塞感或耳鳴等症狀。改善身心不適的生活建議:自我觀察身心健康!「氣候與身體模式的落差, 會引發以自律神經為主的身體內部失衡。」這段知識對於身心健康是相當重要的,而氣壓變化也可能在無意識之間導致身心出問題,所以日常請養成觀察自我身心的習慣,趁程度尚輕時儘早處置。(本文摘自/身體情緒疼痛地圖X24節氣調理手冊【二合一身心修復套組】/采實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