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

正確的飲食習慣攝取天然抗氧化物質

正確的飲食習慣攝取天然抗氧化物質#養生

現代人無不想盡辦法,如何得到老得慢一點,少年得久一點的秘訣。不料金錢和光陰逝去, 倒是蠻快蠻無情的,卻不見青春的影子尾巴,讓我們抓住了多少。人的臉龐像一顆剖開的蘋果,遇到空氣,真的是"見光死",沒多久就豬羊變色了,秀色再也不可餐。於是科學家開始思索究竟老化的機制為何? 又如何因了解而減緩,進而停止老化的過程,達到長生不老的極至,成全每個女人,甚至連秦始皇都夢寐以求的夢想呢? 關鍵就在於科學界已蓬勃研究的 "自由基"(free radicals)。"自由基"其實是一種可自由行走於體內的不穩定原子, 更精準的說是帶有一個單獨不成對電子的原子,分子或離子。它的殺傷力包括了毫無選擇性的攻擊細胞膜、細胞及組織,引起連鎖性的過氧化反應,使得人體內部產生退化性症候群,如血管變得脆弱、腦細胞老化、免疫系統衰退、白內障、退化性關節炎、皮膚下垂及全身性老化, 甚至產生癌症的現象, 簡直是身體內的流氓, 害群之馬。其包含兩類,分別是活性氧與活性氮屬的自由基, 之前備受矚目的一氧化氮(NO), 還被美國科學雜誌 (SCIENCE) 選為1992年年度分子。水質、空氣的污染、過度的陽光曝曬、飲食不均、食物污染及壓力指數增加等,它們能夠誘發體內自由基的過度產生,改變體內的環境,造成體內的抗氧化機制耗竭,結果造就出一籮筐的退化性症候群。那身體又是如何處理自由基的呢?人體內有一套抗氧化機制,它的功能發揮與我們日常的飲食習慣及食物攝取類型息息相關。在食物中含有許多抗氧化物質最傳統的抗氧化物質就包括了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蔔素及硒元素;還有聚苯酚、類黃酮素、原花青素及蕃茄紅素。其中以原花青素最受專家重視,因為它的小分子結構能夠通透血腦障壁,提供及加強腦內抗氧化的功能,同時它的抗氧化效率比維生素C高18倍;比維生素E高50倍。原花青素存在於自然界的某些植物、蔬菜、水果的皮、莖、葉、種子中。葡萄籽、藍莓、小紅莓、松樹皮及夏威夷果葉子,都含有原花青素的成份。其中以葡萄籽所含的95%原花青素獨佔鰲頭。除此之外原花青素也是血管的守護神,保護血管彈性、阻止LDL膽固醇囤積在血管壁上及減少血小板凝集。對於皮膚,原花青素扮演了保護肌膚免於紫外線的荼毒、預防膠原纖維及彈性纖維的退化,使肌膚保持應有的彈性及張力,避免皮膚下垂及皺紋產生,使肌膚的年齡加密。在免疫系統上,原花青素具有毒殺乳癌、肺癌及胃癌細胞的功能,對於胃黏膜細胞有促進生長效果。原花青素也是有效的關節發炎現象的疏解物質,同時它也具有抗過敏的作用。在歐洲地區的傳統療法中,葡萄籽萃取物多被利用來改善靜脈曲張、下肢腫脹,預防心臟病再發。研究也顯示葡萄籽萃取物的抗氧化能力遠超過維生素C及維生素 E,且易被人體快速吸收,有利於體內維生素C的再利用,抑制LDL膽固醇的氧化,有效袪除氧原子及過氧原子自由基,降低缺血性心臟病的氧化壓力,保護心臟免受二度受傷。地球因為氧氣而朝氣蓬勃,人類因為氧氣使生命得以持續。然而生命的繁衍,卻是成就於〝氧氣〞亦敗陣於〝氧氣〞,人類若要長生不"病",一定要靠後天內在及外在的保養與運動雙管齊下,才會達到滿意的效果。

秋高氣爽話養生

秋高氣爽話養生#養生

入秋之後,晝熱夜涼,由於氣候變化大,提醒民眾可要多注意養生。傳統醫學認為秋三月容易有燥邪來犯,臨床上可再細分為「溫燥」、「涼燥」。當天氣久晴無雨、秋陽正烈時,溫燥會讓人出現咳嗽少痰、咽乾鼻燥、口渴頭痛、無汗發熱等症。當深秋初涼、西風肅殺時,涼燥會使人咳嗽痰稀、咽乾唇燥、鼻塞不通、畏寒頭痛。但是不論是溫燥還是涼燥,總是常合併皮膚乾燥發癢、大便乾結、津液缺乏等體徵表現。「燥者潤之」。新店耕莘醫院中醫部 黃慧君醫師表示關於秋燥証常用的治療處方有桑杏湯、杏蘇散、清燥救肺湯、沙參麥門冬湯等等。此外,建議大家還要注意補充水份,平常可配合服用一些潤燥滋陰的食療來養生。常用的食材有:1.) 百合:能潤肺止咳,還可寧心安神、幫助睡眠。可單獨炒菜或與蓮子、白木耳、冰糖作成甜羹食用。2.) 白木耳:生津潤肺,滋潤皮膚。將白木耳與枸杞合燉,有滋補健身之功。3.) 黑芝麻:與蜂蜜同熬成糊,可滋潤皮膚、滑腸通便。4.) 水梨:梨肉生食可清火,蒸熟之後可潤肺止咳生津。古人常謂「入秋之後,天氣多燥熱,日食秋梨,功勝參茸。」5.) 柿子:甘寒,養肺胃之陰,潤肺止咳。6.) 玉芝地仙金髓丹(養生茶):成份有西洋參、雲苓、甘菊、枸杞、大生地、麥冬、陳皮等。本方為慈禧太后服用方,常服此方,可充養五臟、潤膚澤顏、常保青春。

秋季該如何養生?

秋季該如何養生?#養生

傳統中醫認為,肺氣虛者對秋天氣候的變化敏感,尤其過了“秋分”之後,稍有疏忽,易被秋燥耗傷津液,引發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與呼吸道相關的症狀。此外,秋季日照減少,氣溫漸降,大地萬物變色,常易使人心情較為鬱抑,有躁鬱症病史者病情易出現變化。在秋季該如何養生呢?新店耕莘醫院 中醫部教您由飲食與日常作息來保養:要盡可能少吃蔥、薑、蒜、韭、椒等辛味之品,不宜多吃燒烤,以防加重秋燥症狀。秋燥易傷津液,引起咽、鼻、唇乾燥及乾咳、聲嘶、皮膚乾裂、大便燥結等燥症,因此飲食上宜多選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山藥、梨、藕、鴨肉、柿子、芝麻、蓮子、甘蔗、蜂蜜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以下提供三種簡易食療方法參考:1、水梨羅漢果湯:水梨一個,羅漢果半個。將水梨洗淨切塊,與羅漢果加水合煮,煮沸後,文火煮20分鐘取汁服用。此湯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之功效。2、芝麻烏梅湯:芝麻120克,烏梅15,克冰糖30克。將烏梅用溫開水泡一日,連湯放入鍋內,加入冰糖及洗淨的芝麻煮沸後,文火煮20分鐘取汁服用。此湯可治乾咳無痰。3、沙參百合瘦肉粥:北沙參五錢,太子參五錢,百合三錢,蓮子一兩,淮山藥三錢,大棗三枚,瘦肉二兩,米半杯。將所有材料洗淨與瘦肉同加八碗水煮1小時。此道藥膳除了有潤肺效果外,還可補氣,提升免疫力。

冬令進補話養生

冬令進補話養生#養生

【進補原則】(一)傳統醫學的養生觀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天的時候補肝腎的效果最佳。又因「寒」為冬季主氣、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尤其老年人最易傷及腎陽,所以可視個人體質於膳食中適度使用溫性或是能溫補腎陽的藥材來進行調理。(二)儘量選擇具有溫經、助陽、活血、通絡、散寒等功能的溫性食物(如栗子、紅棗、大蒜、南瓜、薑、雞肉、羊肉、鱔魚、海參等)或熱性食物(如花椒、鱒魚等),而對於生冷及寒性食物應少吃,以免傷陽氣。(三)要節制攝取具有高熱量的甜食或油炸物,多吃點纖維質類蔬菜,以增加腸胃的飽足感。若害怕食入過多油脂者,可於燉煮好後,冷藏去浮油。【注意事項】(一)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及痛風患者,不宜進補動物內臟及海鮮,也不適合使用溫補藥材來進補。(二)急性感染症者,如感冒、咽喉痛、發燒者,忌補。(三)平時易腹瀉及腹脹等腸胃虛弱者,要節制飲食,以免症狀加重,最好避免使用太過滋膩的藥材或食物。(四)進補時應視個人身體反應自行調整攝取量。新店耕莘醫院中醫部 廖敏宏醫師表示在台灣,多數人平日口味較重、嗜食冰品、常熬夜,因此陰虛或陰虛火旺體質的人相當多,若不小心進補過頭了,常易出現頭痛、牙齦出血、流鼻血、煩躁不眠、口乾口苦、大便乾硬等症狀。此時除立刻停止進補外,還可飲用一些甘蔗汁、綠豆湯、冬瓜茶等來減低不適情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