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分水嶺!研究:26歲老化徵兆出現了

分水嶺!研究:26歲老化徵兆出現了#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編譯)年齡的增長,不管是外表還是身體器官都會隨著歲月流失而自然老化,且過去關於老化方面的研究,也多是針對老年人來進行,但日前卻有項最新研究發現,早在26歲時,就能發現身體各種不同的老化速度。20多歲得知生物年齡 助於防範老化疾病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杜克大學,針對1972~1973年出生的954名紐西蘭人進行研究,分別在他們26歲、32歲與38歲時檢查心臟、肺部、肝臟、新陳代謝、免疫系統、肥胖程度、端粒長度等18項生物指標,並在38歲時利用這些生物指標來判定「生物年齡」,結果發現,這些受測者在38歲時判定的生物年齡,有些不到30歲,也些則已接近60歲。對此,研究人員表示,老化徵兆在26歲時,其實就會開始變的比較明顯,且超過38歲以後老化速度會更快,如智商大幅降低,增加中風、老人癡呆症等風險跡象,所以,民眾未來可在20多歲時,得知自己的老化速度,進而做些防範措施,以免老化疾病找上門,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國家科學院學報》。

研究:每天攝取15克堅果 可降低早死風險

研究:每天攝取15克堅果 可降低早死風險#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一顆小小的堅果,到底有著多大的魔力,不僅讓美國《時代雜誌》在2005年時,將它評比為十大健康食物之一,就連每日飲食指南,也建議民眾每天都要攝取1份堅果種子類為佳,綜觀以上,堅果種子類在近年來已成為最矚目的焦點。由於堅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價值高,對於人體而言,有助於預防細胞老化,降低心血管疾病、失智症風險,只不過熱量偏高需適量攝取,此外,日前更有項研究最新發現,每天食用15克的堅果或花生,還能降低早死風險。僅有花生、堅果可預防 花生醬並無保護力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是由Maastricht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從1986年起,針對逾12萬名年齡介於55~69歲間的民眾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每天食用15克的堅果或花生,可降低因癌症、呼吸道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疾病早死的風險。對此,研究人員表示,因為堅果、花生都與含有各種不同的化合物,如脂肪酸、維生素、纖維、抗氧化劑,而這些都有助於降低早死風險,只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花生醬並無保護作用,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國際流行病學期刊》。

研究:日飲兩杯番茄汁 可減輕更年期症狀

研究:日飲兩杯番茄汁 可減輕更年期症狀#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番茄因含有豐富的茄紅素、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不僅可幫助人體於抗氧化、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外,近年來更被廣泛運用於醫療保健食品上,也因此,在2002年時還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十大營養食品之首。然而,番茄的好處不單單僅有如此而已,日前在國外更有項最新研究發現,更年期女性只要每天喝2杯200毫升的番茄汁,2個月後就可以減輕近一半的更年期症狀,包括熱潮紅、易怒、焦慮等。不僅降低更年期症狀 還降低血液脂肪量該研究主要是由日本東京醫科大學,針對95位40~46歲的婦女進行長達八週,每天喝2次200毫升不加鹽番茄汁的研究,結果發現,她們不但焦慮、熱潮紅與易怒等更年期症狀,幾乎減輕近一半外,就連睡眠時也會燒耗更多卡路里,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同時下降。對此研究人員表示,這可能與番茄含有類似雌激素的物質有關,所以,當婦女在飲用番茄汁時,等同於在補充雌性激素,進而改善更年期症狀。

天然尚好!哺餵母乳好處多 降白血病風險

天然尚好!哺餵母乳好處多 降白血病風險#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母乳是大自然賜給寶寶最佳食品,提供在成長過程中所需的各種營養素,且哺餵母乳不單只有單純餵食這麼簡單,它其實還可增加親子互動、增強免疫力等,但除了這些外,日前更有項最新研究發現,若以母乳餵養寶寶6個月以上,還可降低19%的白血病風險。母乳餵養 助降低白血病風險根據《每日郵報》指出,白血病是兒童常見的癌症,約佔所有兒童癌症的3成,而此研究主要是由以色列海法大學,針對過去18篇有關母乳餵養和兒童白血病的研究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若與沒接受餵養的兒童相比,不論餵養時間長短,罹患白血病的風險也都會降低11%。除此之外,研究也發現,同樣接受母乳餵養的兒童,若以餵養時間1個月與6個月以上相比,超過6個月者罹白血病的風險降低19%,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兒科醫學》期刊。母乳營養多 抑制細菌、減少過敏樣樣來亞東醫院小兒部梁昭鉉醫師表示,母乳的成份有免疫球蛋白、必須胺基酸、礦物質等,不僅有助於抑制細菌及病毒孳生、減少腸胃過敏、幫助腦神經發育外,還可幫助早產兒預防壞死性腸炎,且就連配方奶也是以母乳的成分來調配,只是,母乳中的各種營養素比較齊全。只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所需要的營養素也會有所一,而母乳不在是唯一的食品,舉例來說,當寶寶4~6個月時,需搭配副食品來食用,而1歲後則是把母乳、配方奶當副食品,如此一來,才不會有營養攝取不均的問題產生。

不僅傷耳力!研究:噪音還恐增肥胖率

不僅傷耳力!研究:噪音還恐增肥胖率#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整理)面對減重,民眾往往都會透過運動、飲食控制來達到此功效,但你知道嗎?其實壓力、睡眠品質不佳、外在噪音等因素,都可能導致會使讓人瘦不下,甚至越來越肥胖!噪音易使人感到壓力 釋放更多脂肪日前,有份來自瑞典的最新研究,自1999年起他們便找來了5075名年齡介於43~66歲的民眾進行居家環境、健康狀態、心理壓力、噪音情況等調查,結果發現,若以一般交通噪音45分貝為基準,每當噪音提高5分貝時,受測者的腰部就會增加0.2公分。對此,研究人員表示,噪音對人體的影響,在於提高噪音時,會使人容易感到壓力、煩躁,進而導致人體釋放更多脂肪,形成肥胖。睡眠品質差 腰圍也會連帶受到影響而過去關於這方面,也曾有研究紛紛指出壓力、睡眠對肥胖的影響,像是另一份瑞典的研究就指出,噪音會使人的睡眠品質變差,導致脂肪容易堆積在腹部,讓腰圍逐漸變粗,特別是住家周圍的噪音,平均每增10分貝,腰圍就會比他人粗上1公分。由此可見,噪音不僅會使聽力受損外,就連心情、壓力、睡眠品質也會連帶受到影響,所以,建議想減肥的民眾,應盡量讓自己處於較安靜的環境中,以降低壓力、提升睡眠品質,來達到減肥功效。

去賣場容易亂買零食?研究:行前吃蘋果助減慾望

去賣場容易亂買零食?研究:行前吃蘋果助減慾望#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每次到大賣場採買日常用品,若見特價商品,或是氣勢十足,色彩鮮豔的零食一字排開,平常再怎麼當守財奴的人,也很可能把持不住那奔騰的欲望,從而購買一堆垃圾食物回家囤積!不過若你有此種不良症頭,也許去賣場大開殺戒之前,能夠先吃一些較為健康的食物,例如,蘋果、生菜沙拉等,有助於減少亂買零的可能性!只是吃個東西 採買行為竟有極大改變該研究來自Psychoclogy&Markting。研究人員讓數十位的受測者,在出門採買食品之前,分別將他們分為三組,第一組給予健康食品食用,第二組給予垃圾食物,第三組則什麼都不給。只是出門前吃東西的小動作,竟讓這些受測者的購買行為,出現戲劇性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那些採買前吃下蘋果或拿到健康食品的組別,採買之間會傾向購買對身體較為健康的食物,而垃圾食物的總數則大幅度的減少近四分之一。而另外兩組組別,尤以吃下垃圾食物的那組,購買行為明顯偏向採買零食。也因此研究員建議,下次出門買食物之前,不妨可考慮吃下對身體健康的食物,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保健效果!

男性注意!每月射精21次 可降攝護腺癌風險

男性注意!每月射精21次 可降攝護腺癌風險#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根據統計指出,攝護腺癌的發病率排行於男性癌症中的第五名,每年有近5000例的確診個案,且其中3成5的患者,就醫時已經末期了,因此,提醒民眾當攝護腺出了問題時,包括尿量減少、尿不出來等,不要選擇隱忍,應盡速就醫,以免使問題走向無可挽回的地步。但預防勝於治療,日前在美國有項最新研究發現,只要男性每個月至少射精21次,就可以降低22%的攝護腺癌風險。每月射精數十次 竟可降低罹癌風險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是由哈佛大學醫學院針對3萬2000名健康男性進行長達18年的追蹤,並以年齡區分為年輕組及中年組紀錄每個月的射精狀況,結果這些男性中有3839人罹患了攝護腺癌。對此研究人員表示,在這項研究中他們發現每個月射精21次者,比起每月只射精4~7次者,年輕組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將減少了20%,中年組的風險則少了22%,雖然透過此研究無法得知兩者間的關係,但這結果仍具有相當的說服力,而目前此發表於美國泌尿學會年會中。

輪班工作危害多!研究:恐增肥胖、糖尿病風險

輪班工作危害多!研究:恐增肥胖、糖尿病風險#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對於需要輪班的民眾來說,一下早班、一下晚班,除了會打亂睡眠作息外,長期累計下來身體也會跟著受到影響,而日前在美國就有項最新研究發現,比起一般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輪班者較易睡眠不足,進而導致新陳代謝失調,提高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風險。輪班者 易有睡眠方面的問題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是由威斯康辛大學針對逾1500名受測者進行調查,其中包括身體質量指數、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工作資料,結果發現,有47.7%的輪班員工體重過重,比一般朝九晚五上班族的34.7%還多,另外從研究中也發現,輪班者易有失眠、睡眠不足以及嗜睡等睡眠問題。對此,研究人員表示,雖然尚未能夠解釋兩者間的關係,但睡眠問題的確有可能會增加過重、糖尿病的風險,而這可能與輪班者經常睡眠不足,導致新陳代謝易失調有關,其中特別是每天睡不到七小時者風險更大,所以,呼籲需輪班的民眾,要多注意自己的睡眠狀況,以降低患病風險,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睡眠健康期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