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研究:孕婦罹患妊娠糖尿病 易生出自閉兒

研究:孕婦罹患妊娠糖尿病 易生出自閉兒#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孕婦懷孕時,碳水化合物的代謝變化會隨著孕期增加、人類胎盤泌乳素、動情素及黃體素等荷爾蒙分泌濃度的升高,而有所改變,一旦體內對胰島素的阻抗增加,需求量便相對增,妊娠糖尿病也就在此時悄悄發生,進而導致胎兒會長成巨嬰、畸胎或胎死腹中等問題增加。但除了上述這些問題外,日前更有項研究發現,如果孕婦在懷孕26週時罹患妊娠糖尿病,胎兒出生後,罹患自閉症的風險將會比一般小朋友超出42%。26週罹患糖尿病 寶寶自閉率較高該研究主要是由南加州凱薩醫學中心,在1995~2009年間針對32萬名兒童進行自閉症與妊娠糖尿病的關連調查,結果發現,兒童罹患自閉症的風險,與媽媽在懷孕期間有沒有抽菸、體重狀況等無關,唯獨只有妊娠糖尿病一個因素有統計上的關連,尤其是26週時罹患妊娠糖尿病較為明顯。對此,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目前尚未能證實兩間的關連,但這可能與寶寶在胎中,長期曝露於較高的血糖水平,導致大腦生長受到擾亂有關,因此,建議孕婦在懷孕期間,應多控制體重,以免引發任何併發症對寶寶影響,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期刊》。

研究:阿茲海默症恐與免疫細胞有關

研究:阿茲海默症恐與免疫細胞有關#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老年人口增加,近年來失智問題日趨嚴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指出,全世界約有超過4750萬的失智症人口,每年並以770萬人的速度增加,換言之,平均每4秒鐘,就會有1名新增個案,成為全球最關注的老化疾病。而日前在美國有項最新研究發現,在一般正常情況下,原本保護大腦的特定免疫系統細胞,會開始消耗一種重要的營養素「精胺酸」,所以,推估罹患阿茲海默症可能與免疫細胞有關。阻斷精胺酸消耗 可避免造成斑塊堆積根據《每日郵報》指出,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保護大腦的特定免疫系統細胞會消耗精胺酸,因此,在進行老鼠試驗時,利用了一種小分子藥物來阻斷該過程,以避免大腦斑塊堆積與記憶喪失。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目前尚未不清楚,免疫細胞確切的角色,但這項研究點出了引發阿茲海默症的潛在因素,如果精胺酸的消耗,真的會對病程產生影響,那麼將可以阻止它來逆轉病情,而未來在這方面,也可望打開新的治療方式,不過,若想保持身體健康,均衡飲食、不吸菸、保持身心活躍、多運動等,仍是最好的方式,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神經科學雜誌》。

研究:新奇事物竟可提升寶寶學習力

研究:新奇事物竟可提升寶寶學習力#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對於每個父母而言,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健康康的長大,所以,只要是他們認為具有危險性、有疑慮的東西,基本上都會盡量避免讓寶寶接觸,但日前卻有項研究發現,當小嬰兒面接觸到新奇、出乎意料的事物時,反而會比平常學到的東西更多。新奇、意外的事物 易吸引嬰兒興趣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針對110名11個月大、還沒學會講話的嬰兒進行為期3年半的研究,在這段時間內,他們觀察寶寶對意料之外(如飄浮的小汽車、穿過牆壁的小球),以及意料之中(如滾動小球碰到牆壁停下、某件玩具底下放著另一個玩具)的事物會有哪些反應,結果發現,當小嬰兒看見會飄浮的小汽車、穿過牆壁的小球等新奇的事物時,學習的效果比較好,也較有興趣探索。對此研究人員表示,這是第一個用來測試嬰兒學習與探索新事物的研究,而從研究中也發現,吸引小嬰兒有學習興趣,且願意進一步了的是出現新奇事物,並非新玩具,所以,未來家長在提升嬰兒學習力上,或許可以嘗試這種辦法,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科學雜誌》。

女性較不易罹患糖尿病 研究:關鍵原因已找到

女性較不易罹患糖尿病 研究:關鍵原因已找到#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男性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比例,比起女性而言,相對來得高上許多,在醫界似乎未能提出個實際的解釋,來證實這其中之間的明確關聯,雖不少人皆認為,這是飲食、生活習慣從中作梗,但根據美國的最新研究發現,這可能是男女體內中,某種蛋白質在搞鬼!根據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研究,他們發現人體中有一種名為PTEN蛋白質,會影響男女之間,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高低。研究發現,PTEN蛋白質的活動,會阻礙肌肉中胰島素發出信號,導致肌肉無法有效吸收糖分,這種「肌肉胰島素抗性」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機會。揭開PTEN蛋白質真相 糖尿病治療可望獲突破研究指出,女性的肌肉,中和、抵銷PTEN蛋白質活性的效果,似乎比起男性好上許多,因此胰島素能正常運作,使肌肉獲得足夠的糖分。研究人員指出,此次的研究成果對於糖尿病的治療,極為重要,未來會針對調節PTEN蛋白質活性,來進一步探討與糖尿病真正關聯。

研究:多說「謝謝」 有助於降低心臟病風險

研究:多說「謝謝」 有助於降低心臟病風險#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編譯)全球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數,正逐年增加,而在台灣死於心臟疾病的人口,則成為第二大死因,所以,在預防、降低風險方面,一直以來都成為民眾關注的生活焦點,而日前有項最新研究發現,多說謝謝不僅可以改善心理狀況,還能使心臟保持健康。擁有感恩的心 將有助於提升心率變異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針對186名被診斷出無症狀結構性心臟病患者,進行憂鬱症狀、睡眠質量、疲勞程度等調查,結果發現,經常懷有感謝之心的人,他們的情緒、睡眠、疲勞等狀況也會比較好,而這些對於心臟健康來說,皆有很大的幫助。且為了進一步測試研究結果,研究人員還讓患者們,連續八周每天寫下三件他們感謝的事情,結果增加了他們的心率變異,而改善心率變異,一直以來都被視為能降低心臟病風險的措施。然而,之所以會選擇無症狀結構性心臟病患者來做研究,主要是因為他們雖然已經出現心臟受損的問題,但還沒有產生心臟衰竭的症狀,此時若能改變生活習慣,將能有效改善心臟狀況,否則一旦出現較嚴重階段的心臟病問題時,就會增加5倍的死亡率,而根據研究結果看來,擁有感恩的心,的確能使心臟更健康,目前此研究刊登於《Spirituality in Clinical Practice》雜誌。

夜貓族注意!研究:經常熬夜者恐易罹糖尿病

夜貓族注意!研究:經常熬夜者恐易罹糖尿病#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現代人的夜生活,往往過得比白天還精彩,有些人需熬夜加班,有些人則需交際應酬、跑夜店、唱KTV等,所以,有很人都會被封上「夜貓族」的稱號,但你知道嗎?犧牲這些睡眠時間,不僅會加速身體的老化速度外,日前更有項研究發現,習慣熬夜的人,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肌少症等風險,將會比一班早睡早起的人高出許多,且就算補足睡眠時數,也於事無補。肌少症、代謝症候群 都可能因晚睡而引起該研究主要是由南韓安山大學附設醫院,針對1620名47~59歲的成年人,進行睡眠周期、睡眠品質、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驗血、體脂肪檢測等調查,結果發現,習慣晚睡的人若與一般早睡的人相比,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的風險高出1.7倍、肌少症的風險則高出3.2倍。對此,研究人員表示,無論生活方式如何,若與早睡早起的人相比,經常晚睡者罹患疾病風險都會比較高,而這可能與晚睡者的睡眠品質較差,以及容易出現抽菸、吃宵夜、久坐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有關,所以,建議想避免各種毛病上身的年輕人,作息顛倒的問題需重新好好檢視一番,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臨床內分泌學與代謝期刊》。

黃斑部病變易失明!研究:視網膜移植有解

黃斑部病變易失明!研究:視網膜移植有解#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根據統計資料指出,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罹患視網膜黃斑部病變,且其中更有2~3成的人,無法依靠藥物進行治療或改善,成為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但經過臺北榮總與國立陽明大學研究團隊多年研究後,成功開發出新式視網膜多功能移植支架系統,將幹細胞以及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移植入受損視網膜下腔內,並建立視網膜移植手術系統與提高幹細胞移植之成功率,進而改善造成黃斑部病變的視網膜色素細胞微環境。目前動物實驗 已確定視網膜功能反應正常臺北榮總醫研部基礎研究科邱士華醫師表示,此治療方式是先將病患血液細胞成功編整為誘導多功能幹細,並在特定環境中,分化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與視神經細胞,接著再將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植入大型動物實驗豬體視網膜下腔內,經過長時間追蹤觀察,確定移植物已成功與視網膜結合成一體,且檢測後更證實,豬眼睛之視網膜功能反應皆為正常。人體試驗 預估至少兩年後將會進行新式視網膜移植技術可分化為個人專屬客製化視網膜,有助於開發視網膜個人化醫療平台,透過此移植技術可挽救黃斑部病變患者,但邱士華醫師表示,目前此技術尚未通過人體階段,目前預計至少兩年後會進入。

研究:矮個子易罹心臟病

研究:矮個子易罹心臟病#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根據統計資料指出,心臟病已緊追在癌症後頭,成為我國第二大死因,且又加上飲食習慣的改變、工作壓力大、缺乏運動等,使得心血管疾病對健康的威脅,不斷攀升中,但除了上述的這些原因,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外,日前更有研究發現,身高越矮的人,罹患心臟病的機率也會越高。每高出近6.4公分 就會減少13.5%心臟病率該研究主要是由英國萊徹斯特大學,針對近20萬人進行調查,並觀察180種不同的遺傳變異,結果發現,身高每高出近6.4公分,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就減少13.5%,舉例來說,173公分的人若與155公分者相比,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將會增加32%。對此,研究人員表示,雖然過去已經知道身高與心臟病有些關連,但此研究分析了身高相關基因,以更科學的方式來證實兩者間關係,而非營養不良等因子所致,但其實不論高矮,若想使身體健康、遠離疾病,飲食及運動也相當重要,目前此研究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