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灌中 醫師浮上檯面,讓許多人開始注意到台灣醫界及全民健保的困境。醫界普遍認同,疾病的預防,相對於疾病的救治更為有效益,所以除了努力在體制上的改善外,民眾也可從自身愛護健康做起,來協助醫療的正循環。近幾年來,國民健康局推動 4癌篩檢的立意甚好,也的確在某些疾病的防癒上有顯著的效果,但台北榮民總醫院 副院長暨婦產科 趙灌中醫師也呼籲,「篩檢若只是針對原本就來院就醫的病患,效果有限,更應落實在全民的衛生教育上。」趙醫師進一步舉例,「就像汽車固定毎幾年需要進廠檢驗一樣,國民健康局應該針對全國適齡的女性主動發出通知應該篩檢的訊息,提醒民眾應該做檢驗。」加強全民公共衛生的正確觀念,養成民眾主動篩檢的習慣。定期的篩檢可依地緣屬性建議到附近的診所等基礎醫療單位,若檢驗出為陽性,則可進一步到醫學中心覆診,形成一個良好的醫療配制,民眾也能獲得更好的醫療品質。關於子宮頸抹片的檢查,趙醫師說,「女性有性行為開始就建議要定期做抹片檢查,對於年滿30歲以上的女性更是重要。」目前全民健保有提供年滿30歲以上的女性毎年免費接受子宮頸抹片的檢查,民眾應該更主動地了解這些醫療資源,並積極地照護自己的健康,而非有病才進醫院,往往在發現嚴重疾病時已經為時已晚。對於近來醫病日趨緊張的關係,趙醫師也提出看法,「對於較複雜的疾病,同一份病理切片,在檢查報告中,十個醫生有時候可能會出現八種不同的評估,這些都是依據其專業的醫學判斷;在篩檢上,更有15%左右的誤差值,在醫學上屬可接受範圍。」所以,唯有建立良好的醫療溝通管道,像是由病理學會招集醫師公開討論切片、民眾遵循指示定期做檢驗、了解並非所有的疾病都可由血液篩檢出…等等方式,才能將疾病風險降至最低。民眾必須要能理解醫療並無法承諾百分之百的成功,站在醫師的角度,能治癒病患是大多醫師的志業,但唯有在病患及家屬能了解、信任並配合之下,醫師也才能無後顧之憂的全力提供醫療救助,這樣對於醫病雙方都是雙贏的局面。(文字編輯:iCare醫療網 林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