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

睡得少也沒問題? 科學家發現少睡基因

睡得少也沒問題? 科學家發現少睡基因#基因

幾年前,曾經有一位女明星在廣告上,號稱一天只睡一個小時,被人罵到翻,沒想到在國外的研究發現,真的有少睡基因。根據研究團隊表示,過去有許多名人,像是拿破崙、佘契爾夫人、達文西等,都是一天只睡4到5個小時就可以,這是個人的意志力還是其他因素,引起研究團隊的好奇。經過研究後,他們發現到在人體當中有一個ABCC9的基因,可以影響睡眠時間。研究人員徵求7個國家,總共4千多人參與研究,透過觀察被研究者的睡眠,研究人員找出那些睡眠時間較短的受試者,對他們進行相關的研究,結果發現到這些人的身體當中具有兩個一模一樣的ABCC9的基因。而過去的研究發現,ABCC9這個基因,可以影響到心臟疾病與糖尿病,而透過這個研究,可以對於心臟與睡眠的關係,有越來越多有力的證明。這篇論文的主要作者卡拉博士(Karla Allebrandt)表示,透過這個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到,睡眠對於心臟疾病、糖尿病而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會影響到基因的調變,進而影響到身體的狀況,因此我們相信睡眠對於人體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小雞雞過短!缺乏五甲位還原酵素導致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796肝炎病毒基因檢測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804中研院建立龐貝氏症幹細胞 技術領先全球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824

侵犯多個器官 結節性硬化症難纏

侵犯多個器官 結節性硬化症難纏#基因

結節性硬化症出生發生率為1/6000,雖為一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男女均可罹病,但只30%的結節性硬化症病人是遺傳而來,另外70%的病人為偶發性突變所致。 成大醫院一般兒科主任黃朝慶表示,雖大部份的器官都會受影響(腫瘤表現),但大多的病人以侵犯心臟、皮膚(90%)、腎臟(60~80%) 、及腦部(90%)的症狀為主。結節性硬化症為一種基因的疾病,但在不同的器官會產生缺陷瘤(hamartomas),故病人有多樣性及變化頗大的臨床表現,而且隨著年齡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症狀。有一直只有皮膚症狀,正常心智的表現,有頑固性痙攣,重度智障的症狀,甚至也有出生時就心臟衰竭,全身水腫而死亡的表現。此疾病基本上也是一個隨年齡長大而進行惡化的疾病。黃朝慶主任指出,其他器官腫瘤的表現有,肺部淋巴管肌瘤增生、視網膜粒狀缺陷瘤(retinal modular hamartomas)、骨囊腫(bone cyst)、牙齦纖維瘤(gingival fibroma)、直腸缺陷瘤(hamartomous rectal polyps)等。 當小孩確診結節性硬化症後,每一個均要做詳細的神經心智發展檢查,眼睛檢查,心電圖,腦波檢查,腎臟超音波檢查,以及腦部核磁共振掃描(MRI)。然後根據其檢查發現及曰後的臨床症狀來決定往後定期追縱檢查的項目及時間,特別是腦部及腎臟要有後續檢查的必要(由每半年到每三年一次)。最重要的是結節性硬化症是一疾病仍在進行中的疾病,且目前是有藥物可治療的時代,醫療團隊的定期追蹤檢查,早發現其併發症早治療是當前對此疾病的趨勢。 黃朝慶主任表示,另外,除了基因及臨床身體檢查以及採取有效的治療外,面對此顯性遺傳疾病其家庭份子的遺傳諮詢及心理支持也頗為重要,對醫界而言,結節性硬化症其實是一個全人治療的經典病例。多科整合的診治就極為重要,除了遺傳科的診斷諮詢外,產科在產前;心臟科在新生兒,幼兒期;小皃神經科及神經科分別在幼兒,兒童,青少年及成年期;皮膚科在兒童,青少年期;眼科在兒童期;小兒腎臟科及腎臟科在兒童,青少年及成年期;以及胸腔科在成年期的連續醫療照顧就極為重要。

影音/肥胖天生的? 兩成人與基因有關

影音/肥胖天生的? 兩成人與基因有關#基因

一到休息放鬆的時間,不少民眾拿起零食,打開飲料,嘴巴就停不了。國內一項研究發現,有近四十種肥胖基因能讓胃口大開、食慾大增,而且國內有2成的民眾帶有這類肥胖基因,特別愛吃!日後肥胖機率會增加三倍,其中又以FTO肥胖基因影響最大,日後肥胖機率,會比一般人多出60%。這些肥胖基因還有遺傳的可能,醫生表示,如果只有父親一個有肥胖基因,孩子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會增加0.4%;父母如果都有肥胖基因,BMI將會增加0.8%。另外,調查也發現,若在32歲時腰圍就超過標準值,平均每4人就有1人日後會罹患代謝症候群。事實上導致肥胖的關鍵還是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而且體內有肥胖基因的民眾,本來就比較容易出現食慾好的情況,因此醫師就建議,平常除了要控制飲食、腰圍外,也要多做一些中強度的運動,如擦地板、快走等微喘的運動來提高身體代謝率,並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才能遠離肥胖。※新聞內容由公視晚間新聞提供辦桌二人組登台疾呼 呼籲共同關心罕病紅孩兒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65&HN_Yr=0&HN_Mon=020%國人帶有FTO肥胖基因 變成「胖子」的機率多三倍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47&HN_Yr=0&HN_Mon=0生活壓力大導致精神問題 4.1%香港人患「經常焦慮症」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49&HN_Yr=0&HN_Mon=0

人肉搜索將成絕響? 未來外洩個人資料恐觸法

人肉搜索將成絕響? 未來外洩個人資料恐觸法#基因

前陣子台大醫院移植愛滋器官事件演的轟轟烈烈。針對此事件,衛生署認為,器官勸募小組醫師應該要負全部的責任,事件中柯文哲醫師雖沒有實際參與勸募過程,但在沒有查詢檢驗報告的情況下,卻授權他人開立檢驗單,不僅沒有盡到醫生該有的職責,甚至連病人的病歷資料恐怕遭到洩漏。根據《護理人員法》第28條規定,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因業務持有病人病情或健康資訊,不得無故洩漏」。為了要讓個人資料有更周全的保護,法務部昨日在網站上公布「個人資料保護法施行細則修正案」,除了避免人格權受到侵害,也讓個人資料有合理的利用,因此日後隨意的人肉搜索可能也會觸法。個人資料保護法細則修正重點除了定義個人的醫療、基因、性生活、健康檢查及等資料屬於敏感個資外,關於個人性生活、整形、變性、隆乳等醫療資料,屬於特種個資,也是敏感個資,以上資料都不能擅加蒐集,否則就是犯法。若真的要蒐集某一人的個人資料,原則上應該要有特定目的或是和增進公共利益有關。例如警方基於偵辦需要而蒐集,或是新聞媒體的報導等等,才可以蒐集相關個資。一般人如果要蒐集個人資料,要以書面、電話、傳真、電子文件或其他適當方式,盡告知義務通知對方,才不會有觸法的可能。不法份子佯稱民眾健保卡被停卡詐財 健保局籲撥165避破財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873有效檢舉,全民健康你我把關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8552以醫院名義詐騙 籲請民眾小心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8311

大哥、大姊比較聰明 智商由排行決定?

大哥、大姊比較聰明 智商由排行決定?#基因

網路上有文章指出,有研究認為小孩的出生順序,會影響一個人的智商,家中排行老大者,智商通常比較高。長期研究小兒腦部醫學的台中林新醫院復健科主任林慧玲醫師表示,關於排行與智商高低的部分,目前在科學上並沒有確實的證明;其實智商的高低跟基因有關,而基因是隨機的,隨著胚胎分化會有不同的表現,因此跟出生順序應該沒有太大的關係。該篇文章提到,有外國研究發現,第一個出生的小孩在許多測驗中,都可以得到更多的分數,因此認定長子或長女的智商通常較高。林慧玲醫師針對這點回應,如果真的有影響,應該是第一個孩子出生時,媽媽的年紀較年輕,所以基因比較好,較不容易有缺陷,因此可能讓老大的智商比排行老二、老三來的高。該文章中也指出,通常老大最聽話,老么最任性,排行老二擅長溝通。林慧玲醫師認為,大部份的家長在撫育孩子時,認為老大年紀較長,有能力照顧弟妹,因此父母親會給予大孩子負責任的觀念,有了這個觀念的大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比較聽話,也比較有責任感。而多數家長也會覺得老么需要多一點關懷、細心照顧,所以造成老么的性格比較容易被寵壞;至於排行中間的孩子,因為被夾在中間,所以會試著去學習溝通,語言互動性也比老大、老么來的好。林慧玲醫師說以社會學角度來看,通常老大比較能夠容忍老么的脾氣,所以和老么的個性較能互補,會結婚的機率也比較大。林慧玲醫師說,幼兒在0~9歲時,腦部發育曲線圖呈現快速發展,9歲以後腦部發展就會逐漸開始趨緩。在0~9歲這段時期,家長可以給孩子多一點外在環境刺激,並加強食品營養,均衡攝取五大類食物,而且要多補充蛋白質和礦物質。但醫師也提醒,不要讓幼兒攝取過多的糖分,因為吃太多糖,較容易變成過動兒。含DHA的奶粉喝了聰明?專家:母乳的DHA更多!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430吃肉比較聰明? 營養專家:半素半葷最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0914抽菸提神醒腦是騙人的 甚至會讓人智商降低

年輕時別亂搞 「花心」個性會遺傳!

年輕時別亂搞 「花心」個性會遺傳!#基因

如果老爸是花花公子型的人物,可要當心了,因為兒子或女兒花心的幾率也會很高;根據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院所做的研究,如果你的老爸是花心大少,那身為兒子或女兒的你(妳),很可能也會非常喜歡拈花惹草。馬克斯‧普朗克學院的研究者將拈花惹草的行為與遺傳基因做串連,研究指出,如果能先把道德標準放一旁,從生物角度來看,拈花惹草會帶來更多的子孫後代,但也會增加性病傳染的機會。馬克斯‧普朗克學院的研究團隊將從對鳥類的觀察,延伸到對人類出軌行為的研究;研究者說,已經有統計顯示,父親喜歡拈花惹草的,其兒子發生偷吃、出軌機率是其他人的2倍,其女兒也相對的更喜歡偷吃。研究團隊找來一種鳥類「斑胸草雀」當作實驗對象,這種鳥類是屬於一夫一妻制的動物,終其一生幾乎都會與元配在一起,不過部分的斑胸草雀也會有偷吃行為。 研究團隊在這些有「偷吃」行為的成鳥產下後代後,把鳥蛋移到別的斑胸草雀巢中,由「養父母」幫忙扶養長大,結果發現雛鳥長大後,也遺傳到親生父母「偷吃的壞習慣」。 不過研究人員表示,除了基因外,出軌、偷吃等行為也與個人的個性、經驗、成長背景、教育也都有關係。

牛奶變母乳! 阿根廷創造加入人類基因轉殖牛

牛奶變母乳! 阿根廷創造加入人類基因轉殖牛#基因

阿根廷國家實驗室今(10)日宣布創造全球第1隻基因轉殖牛,加入人類基因後,該牛隻可產出近似人類母乳的牛奶,研究員默多(Adrian Mutto)表示:「我們目標是透過添加人類乳鐵蛋白及溶菌酉每基因,提高牛奶營養價值。乳鐵蛋白可增加嬰兒抗菌及抗病毒能力,溶菌酉每可防止嬰兒細菌感染。」對於哺育母乳,台灣母乳協會表示,母乳中的鐵質吸收率高,適合寶寶生長所需;配方奶額外添加高劑量的鐵質,是因為其吸收率低,因此需大量添加才能確保寶寶吸收到足夠的量,但代謝這些高劑量的鐵會增加寶寶腎臟負擔。 阿根廷國家農業科技研究機構(NationalInstitute of Agrobusiness Technology)發布聲明指出:「這頭複製牛名為蘿西塔ISA(Rosita ISA),是全球第1頭有人類母乳蛋白質基因的牛隻。」據聲明,蘿西塔ISA在4月6日以剖腹方式誕生,重超過45公斤,比一般澤西牛(Jersey Cow)重1倍,聲明中說,成年後「可產出近似人類母乳的牛奶」。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理事長、台中榮總新生兒科醫師陳昭惠說,母乳的鐵質含量較配方奶低,但吸收利用率高,也因此減少嬰兒腎臟的負荷。在寶寶出生的頭6個月,完全哺育母乳比較不易引起缺鐵性貧血。

評估血癌病患 影像診斷可提供”個人化”醫療

評估血癌病患 影像診斷可提供”個人化”醫療#基因

癌症的形成及進展與其血管新生有著不可分的關係,就如同土壤之於種子的重要性一般。傳統上,血癌病患的診療,必須接受骨髓穿刺或切片,但切片取得的血管新生的數據,只是靜態的,無法得知其異常血管之血流動態、或滲透性的改變,更不能重複測量新生血管的即時性變化,使得診斷及治療的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台大醫學院施庭芳教授與田蕙芬教授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是利用常規的磁振掃描並結合一套創新的分析模式,可準確的評估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患治療的效果與存活。這是一項快速、非侵入性,而且可以重覆測量的影像方法,此項創新的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上血液學科的頂級期刊「Blood」上。根據施教授研究團隊近五年的研究,得知人類的骨髓血流灌注在男女間有著極大差異,且血流量在個人年齡二十至四十歲為最高峰,隨後逐年下降,呈線性相關。同時,也發現血癌病患的骨髓血管新生遠高於同年齡、同性別正常人的五倍以上。不但血管數量增加,血流灌注量加大,連滲透性的功能也產生劇烈變化.利用這套技術就能即時觀測這些活體的變化。同時,根據此項指標可以精確的預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患的治療、癒後及存活。並且在治療過程中,隨時可監控骨髓病變對藥物的療效,作為繼續治療或改變用藥的參考。甚至對於正常染色體且風險不明確的病患,也能進一步提供分析及評估。此項評估技術的顯著優點之一就是可以做為預測之用,對於骨髓有輕微病變的病友,即可進行早期的偵測,評估血管新生的異常,以預期是否有進展為血癌的可能性。病患只須接受少量(約十至二十毫升)顯影劑注射及不到五分鐘的影像掃描,而不須承受穿刺切片的痛苦、也無輻射線,即可獲得大區域和全方位的骨髓血流變化參數,可用來偵測異常血管數量及滲透性的瞬間微量或功能性變化,更可呈現出治療前、中、後癌細胞周邊血管新生的血流量變化,是有效評估血癌病患骨髓血管新生的影像生物指標。施教授也強調,血癌的診斷還是必須依賴骨髓穿刺或切片;對於開始接受治療的血癌病患而言,必須每隔一段時間接受骨髓穿刺或切片來評估治療的效果。由於骨髓穿刺或切片的過程,病患都須承受相當程度的疼痛,無法在短時間反覆進行。因此,這種新的影像診斷技術可以在血癌患者治療過程中,提供臨床醫師更多、更早的重要資訊。施庭芳教授表示,此模式也可能廣泛運用在其他癌症疾病的偵測和診斷,例如對於肝癌病患的治療評估及後續追蹤,在病患開始接受治療的第二至七天起,本模式即可以非侵入性、即時的方式去評估血管新生;發現血管新生的血流量或是其血管壁的滲透性變化,很早就能預測未來的預後及藥物的療效,以作為後續追蹤或改變治療方式的指標,對於肝癌發生率高的東方人,是很重要的突破和福音。施教授並強調,這種技術也提供了高度“個人化”的醫療模式。一般的個人化醫療多需要依據基因及蛋白的生物標誌,來評估疾病的治療效果及預後存活;但是,基因的研究往往有賴於極為昂貴的儀器,或深奧的基因變異分析。本研究團隊利用傳統的核磁共振的血流功能影像分析,也同樣可以為每一位病患量身訂製的個人化醫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