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

健走幫助失明兒童 開啟美麗「視」界

健走幫助失明兒童 開啟美麗「視」界#血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數字顯示,到了2020年,全球失明人口將大幅增加至1億750萬,其中超過75%的失明個案,其實是可以治癒的,然而因為家貧得不到適當的治療,以至無辜喪失視力。為喚醒全球關注失明問題,奧比斯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防盲組織(IAPB)等非營利組織,將每年10月第2個星期四定為「世界視覺日」,藉此大力呼籲全球重視可預防的失明,正視人人都有看得見的權力!此次奧比斯以「步步獻光明」為主題,於11月22日(六)於關渡水岸公園舉辦公益健走,久違螢光幕的袁詠儀小姐,也將應邀來台參加健走,號召民眾日「行」一善,以實際行動,幫助發展中國家失明兒童開啟美麗「視」界。今年的健走路線別具特色,首創矇眼路段,民眾可戴上眼罩與家人或朋友攜手,完成一段5到7分鐘的路程,體驗失明人士於黑暗中步行的感受。為促進親子交流,現場設有遊戲區,讓參加健走的小朋友及家長同樂,同時還有專業眼睛檢查、血糖及血壓健檢區,捍衛民眾的健康,預計將可吸引千人以上參加。「11/22步步獻光明」公益健走,即日起至10月31日止受理報名,10月17日前完成報名者,每組還可獲贈奧比斯飛機Q版手機吊飾一枚(限量純白版)。歡迎民眾不分男女老少11月22日一起鬥陣來,運動、休閒兼行善,度過別具意義的一天!奧比斯特於此時與台灣大哥大及歐舒丹合作,推出手機捐款方案。只要是台灣大哥大、東信或泛亞的手機用戶,在10月1日到11月15日,以手機直撥5180再按19,捐款支援奧比斯全球救盲任務,滿2,000元即可獲得歐舒丹橄欖節瞬效眼膠一瓶。■「11/22 步步獻光明」公益健走‧活動日期:2008 年11月22 日(星期六)‧報到時間:上午7:30至8:40‧健走時間:上午9:00至11:30‧健走路線:由關渡宮前廣場出發,穿越自然保護區後返回關渡宮前廣場‧步行路程:分為5公里及8公里行人步道,一般民眾皆可參加‧步行時間:全程約1.5 ~ 2.5小時‧來回接送:免費接駁專車自早上7:30起,每隔10分鐘於關渡捷運站1號出口處發車‧活動洽詢:詳情請見奧比斯官網 http://www.orbis.org.tw 或電洽(02)2546 5046分機20

改善經前症候群 吃巧克力能找回好心情?!

改善經前症候群 吃巧克力能找回好心情?!#血糖

很多年輕女性在月經來之前或情緒不好時,會想吃巧克力、糖果(黑糖)或是麵包,你知道為什麼嗎?這是因為大腦裡需要一些血清素或多巴胺與腎上腺素,而甜食或高澱粉食物,可以快速滿足這個需求。這是個頗為複雜的機制,但值得你進一步了解。首先,我們知道色氨酸(Tryptophan)是大腦中血清素的重要來源,而血清素會使人心情愉悅。酪氨酸(Tyrosine)是大腦中多巴胺與腎上腺素的來源,使人精神振奮。如果月經快來或身體飢餓時,身體會特別需要這些氨基酸(色氨酸與酪氨酸),應該吃高蛋白食物才對,但是,為何吃巧克力可以快速滿足呢?巧克力屬於高糖零食,並不含氨基酸啊?高糖和高澱粉食物,可以令人快速愉悅的原因,是因為吃下去後,會使胰島素快速增加,而胰島素會使酪氨酸與苯丙氨酸在血中濃度降低,使色氨酸在競爭上處於優勢,很快進入細胞中轉換成血清素,進入腦中,使人有愉悅感。所以,身體內的色氨酸的濃度依然很低,但卻達到增加血清素的目的。這種吃甜食或麵包會使人快樂並不是治本的方法,而且養成習慣後會愈演愈烈。打個比喻,就好像銀行帳戶裡沒錢、向別人借錢吃飯一樣,老是這樣並不是辦法,應該努力去賺錢才對。很多年輕人身體很瘦、沒長什麼肉,但卻喜歡吃甜食或精製澱粉,也是這個道理。支鏈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 BCAA)包括白氨酸(Leucine)、異白氨酸(Isoleucine)、纈氨酸(Valine)。這三種氨基酸是要讓肌肉有力氣和長大的重要原料,但是如果吃甜食,會使胰島素迅速增加,如此會使這三種支鏈氨基酸在肌肉中的濃度與利用程度快速降低五○%至六○%。於是,喜歡吃甜食的年輕人,吃了甜食心情會不錯,但是身上的肌肉卻容易發育不良,很多人皮包骨沒什麼肉,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要徹底根治經前症候群、血糖不穩引起的情緒不穩、季節性的憂鬱症、以及瘦弱的人想長肌肉,我不建議用吃甜食的方法來快速滿足,而是必須平時注意蛋白質的攝取,不論是三餐或零食,都要有一定比例的蛋白質(約二○%至三○%),這才是最健康的方法。(文案擷取自『吃錯了,當然會生病!』一書,由新自然主義發行。)

掌握飲食、運動要領 拒當心臟早衰族!

掌握飲食、運動要領 拒當心臟早衰族!#血糖

為響應全球對心血管疾病急遽年輕化危機的關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於97年9月28日(星期日)上午假國父紀念館東側廣場,與全球100多個國家同步舉辦「世界心臟日活動」,今年的世界心臟日以「你知道你的危險因子嗎?(Do you know your risk?)」為主題,呼籲全民遠離危險因子,拒當心臟早衰族!臺灣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成長,醫療科技發達使國人平均餘命延長,民國96年零歲平均餘命兩性合計估計為78.25歲,其中男性估計為75.09歲,女性估計為81.90歲(內政部,2008),但國人飲食及生活型態改變,吃多、動少,加上生活緊張等因素,致罹患心血管疾病者,有日益增加與年輕化的趨勢。根據臺北市96年衛生統計,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與高血壓性疾病,分別為北市第二、三、十一位的死亡原因,其死亡百分比各佔11.3、8.9、0.97,合計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百分比為21%,亦即本市約每5名死亡個案中,即有1名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依據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程俊傑研究指出,在15年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平均年齡67,現在平均約50到60歲,其中百分之10,是50歲以下者,由此可見罹患心血管疾病者,有日益增加及年輕化的趨勢。 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齡、肥胖症、完全不運動者、抽菸 患者等。■ 預防心血管疾病三大要領第一、飲食要均衡:應多吃蔬菜、水果,天天蔬果五、七、九(兒童五份、成年女性七份、成年男性九份),及多吃全穀食糧、魚、瘦肉、豆類、低脂乳類及葵花油、玉米油、橄欖油及油菜子,少吃肥肉及豬油、牛油等,可以緩和心臟的老化。第二、規律運動: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關危險因子的研究顯示,缺乏體能活動,每年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數達200萬人以上;而缺乏運動者與經常運動者比較,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增加1.5至2.4倍。以健走運動為例,國外的研究顯示,每日健走1萬步就能保持足夠的運動量,1萬3,000步至1萬5,000步,即可促進心肺功能,甚至達到減重效果,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導,一週健走3小時以上,可降低35~40%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對於心臟病人,其運動量應要與醫師討論,病情已穩定的病人,其運動量一般在自覺輕鬆愉快的程度內較妥,如運動出現胸痛或呼吸困難,應立即停止,儘速就醫。第三、戒菸:戒菸可以使好的膽固醇增加(高密度膽固醇),降低血管阻塞的風險,二手菸對健康的影響等同抽菸,希望癮君子特別注意公德。為了讓市民了解自己的「心臟」,當天現場會設置免費闖關活動,讓民眾檢測心臟健康狀態,更邀請專業醫師現場分享心臟保健知識。且現場也設有血壓、血糖、動脈壓、一氧化碳、體脂肪檢測,讓參與的民眾可以輕鬆學習各項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歡迎民眾帶著您寶貝的心與家人同心共享一個健康的「世界心臟日」之旅。

動脈未老先衰 4成熟男變硬漢

動脈未老先衰 4成熟男變硬漢#血糖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歷年統計,心血管相關疾病,持續高居十大死因第二位,而醫學研究顯示,心血管病變養成期長達20-30年,40歲後即潛藏危機,65歲後嚴重威脅生命。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心臟科主任蔡忠文醫師表示:「心血管病變初期幾無病徵不易察覺,動脈硬化是一個前兆,一旦罹病隨時有血管阻塞、爆裂的可能,嚴重者更會引發心肌梗塞、心絞痛、腦中風等後果。」4成熟男變硬漢 動脈平均超齡24歲!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特別針對810位45-64歲男性的動脈硬化檢測數值進行分析,發現近4成受檢者動脈硬化程度已超過同年齡層的標準值,推算平均動脈年齡已高達78歲,足足超出實際年齡24歲之多,已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進一步分析動脈超齡者的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發現導致其動脈異常的五大危險因子包括抽煙、低密度脂蛋白過高、血壓過高、血糖過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不足。若以美國國家衛生院研發的「評估未來十年內罹患心臟疾病風險」計算公式推算,發現動脈超齡者較正常者罹病風險竟高出4倍。預防心血管疾病第一步 從檢視血管健康做起蔡忠文醫師表示,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產生,肇始於血管病變,一般傳統檢測多著重於血糖、血壓、血脂的檢測與抽菸習慣的影響,然而血液數值正常並不代表可與心血管疾病絕緣。57歲的蘇先生(化名)動脈年齡卻高達76歲,頸動脈血管狹窄程度已達40%,他說:「以前在醫院抽血檢查結果都正常,完全沒想過自己的心血管會有問題,要不是女兒夠細心替我安排全身健康檢查,真不知道後果會如何。」蔡忠文醫師指出,透過動脈硬化儀檢測,民眾可測出脈波傳播速度(PWV)了解四肢週邊血管的硬化程度,進而推算出動脈年齡,以評估血管健康狀況。而動脈硬化現象是可逆的,醫學研究顯示,若持續追蹤受檢者PWV值及存活率的相對關係,發現PWV獲得改善者的存活率約60%,而PWV未獲改善或惡化者僅約20%,相差甚多。定期健診+安心飲食+護心運動 是血管健康金三角一般建議男性40歲起即應定期檢視心血管健康,包括基礎的血液及心電圖檢測,幫助初步了解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再進階到如動脈硬化儀、頸動脈超音波、心臟超音波、電腦斷層掃瞄等影像醫學檢查,透視血管影像並了解心臟功能。在日常飲食上,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營養師洪雅容建議,每日至少攝取兩份蔬果,每週攝取五色蔬菜、3次深海魚,並採行低GI飲食法,避免體內胰島素過渡分泌,進而減少脂肪屯積,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規律的運動習慣可增強心肺功能,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蔡忠文醫師建議,一般民眾應掌握「531原則」:每週運動5次、每次30分鐘、心跳速度達每分鐘110下,但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險群,應由醫師先評估個人運動時的心肺負荷量,再選擇適合的運動以達到護心運動的效果。蔡忠文醫師強調,平時多保養並定期健康檢查以及早發現病變徵兆,心血管相關疾病是可以避免的!

《醫知識》控制血糖指標-糖化血色素

《醫知識》控制血糖指標-糖化血色素#血糖

您知道什麼是「糖化血色素」(HbA1c)嗎?它可以當作人體最近3個月的血糖控制狀況,所以現代的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指標已經不只是單純看血糖的高低值,而是以糖化血色素值作為控制良好與否之指標。所謂「糖化血色素」(HbA1c)是指人體血液中的紅血球含有血色素,當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紅血球,和血紅素結合後,就形成糖化血色素。一般紅血球平均壽命為120天,葡萄糖附在血色素上不容易脫落,因此檢查血中糖化血色素的濃度,可以反映體內最近2-3個月的血糖控制情況。當血液中葡萄糖濃度愈高,糖化血色素的濃度就愈高,一般人糖化血色素的正常值約為4-6%,糖尿病人宜控制在7%以下,若能有效控制並降低糖化血色素的值,則每降低1%,罹患眼睛、心臟、血管、腎臟等病變的機率,就可降低25%。糖尿病人大多會去瞭解血糖值的高低,作為是否控制好病情的判斷依據。不過血糖值僅能代表短時間內糖尿病的控制情形,且可能受到疾病、藥物、飲食、運動等因素影響,而有起伏變化。所以有些糖尿病人平時不忌口,看門診前才臨時抱佛腳,開始規則服藥、控制飲食,希望有較低的血糖值,但醫師可透過「糖化血色素」瞭解病人長期的血糖控制情形。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大安糖氏家族~控糖樂活班」的學員蔡裕憲先生在退休前常因應酬多,暴飲暴食而導致罹患急性胰臟炎,甚至病危,接著出現糖尿病合併症。歷經10年糖尿病病程,開始省思自己的生活習慣,也了解控制血糖是自己的責任,學習自我健康管理,除了規律服藥、飲食及太極拳運動控制。另每日早上飯前及睡前積極監測血糖,透過「大安糖氏家族護照」做健康監測紀錄及運動紀錄,定期就醫時主動與醫師討論追蹤糖化血色素,經過12週積極自我血糖控制後,飯前血糖值由原先165mg/dl降至101mg/dl、糖化血色素由11.4%降至7.7%,連三酸甘油脂亦由259 mg/dl降至157mg/dl,可說是自我血糖控制成效卓越,亦可作為其他糖尿病患者之學習典範。

中醫治療新觀念,先和糖尿病當朋友!

中醫治療新觀念,先和糖尿病當朋友!#血糖

近年來糖尿病已是國人10大死因第4位,而且發生率年年上升,對人類的健康威脅日益加大。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公佈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2.46億 人口飽受糖尿病困擾,每年更以700萬人的速度增加,更可怕的是,每10秒鐘就有一人因糖尿病相關疾病而死亡。您對於糖尿病的認識夠嗎?人體對於血糖的穩定,有著極精密的調控。吃完東西、消化吸收後,碳水化合物最終會被分解成單醣,透過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供細胞使用,在胰島素的作用下,提供細胞新陳代謝的能量。而糖尿病患者就是在這個階段出了問題,不管是胰島素製造出問題、或是胰島素的靈敏度低下,這些醣份無法進入細胞裡,所以細胞是存在飢餓狀態,但是血管中過量的醣份,造成高滲透壓的狀態,開始破壞其所到之處的器官,糖尿病的病變就因此展開。中醫師蔡易昌表示,每個病人都希望醫師一次就治好糖尿病,拿一次藥就想要看到標準的血糖值,而不去思考整個疾病的過程,隨著病情的拖延、惡化、演進,各個器官的併發症一個一個出現,這代表的是患者本身對於自己的身體警告視而不見的結果!早期治療糖尿病,大家都是以『對抗』的角度處理,當胰島素分泌不足,就用藥物壓榨胰島細胞超時超量工作,分泌的細胞越來越累,當然所能得到的產能是每況愈下。後來,又有一種『放任』的方式,即胰島素分泌不足,就直接提供身體所需的胰島素,由外來的胰島素幫助醣類進入細胞而維持生理活動。但是,長期下來原本負責製造胰島素的細胞就會出現『依賴』性。蔡醫師強調,中醫治療的優點就是因人而異,也就是同病異治的觀念,以『共存』取代『對抗』及『放任』。先利用中藥調理,使身體先與糖尿病達成和平共存的階段,一方面穩定血糖,一方面使傷痕累累的胰島細胞逐漸修復。當生理機能逐漸復原時,原本用藥就可逐步減量,最終是以脫離藥物為目標。而在調整的過程中,患者必須配合醫師,每天定時監控血糖的變化,以得知目前身體的狀況為何,配合適當的飲食習慣、運動習慣改變,就可以逐漸改善病情。糖尿病千萬不能輕視它,好好治療,人生也可以是彩色的,糖尿病不是絕症,並不一定要一輩子吃藥!

糖尿病的中醫治療

糖尿病的中醫治療#血糖

根據衛生署的追蹤,在診所就診的糖尿病患者有三分之一是老人家,即使以最寬鬆的標準檢視,仍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控制不良。糖尿病控制指標是糖化血色素 (HbA1c),代表患者最近三個月的血糖波動幅度,美國訂為百分之七以下為良好,歐洲則訂為百分之六點五,但在台灣,即使是放寬標準,訂為百分之八以下,仍有超過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不及格,表示血糖控制情形極須改進。此外,歐美將糖尿病合併高血壓的病患,嚴格要求病患應將血壓控制在130/85mmHg以下,因為糖尿病患者合併血壓控制不良,進一步併發糖尿病腎病變的風險,是血壓正常糖尿病患者的二到三倍。糖尿病,中醫古稱為『消渴病』,是以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對胰島素接受力減弱所引起的高血糖狀態,進一步表現為內分泌代謝紊亂性的病症。發病年齡不限,但近年來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所以如何幫助患者維持穩定血糖,進而恢復其自體調節能力更顯重要。傳統中醫將糖尿病依『消渴病』的分類,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三大類。一.上消症:飲水多而小便少,水消於上,屬肺燥。二.中消症:食穀多而大便堅,食消於中,屬胃熱。三.下消症:飲水隨飲便下,飲水一斗,小便一斗,小便味甘而白濁,屬腎虛。杏儒中醫診所 蔡醫師指出血糖高,血管內滲透壓增加,促使細胞內水分順著濃度梯度擴散進入血管裏,造成細胞內脫水,造成口渴感。中醫常用處方如:清心蓮子飲、丹溪消渴方、白虎加人參湯、沙參麥冬湯等,滋陰潤肺祛火,可以調節血糖穩定度,解除細胞內脫水現象,進一步改善血糖被利用率而改善糖尿病。血糖高,但細胞卻無法透過胰島素的幫助取得葡萄糖,細胞處在相對飢餓狀態,能量持續耗損,食量增加卻無濟於事。中醫常用處方如:玉女煎、甘露飲、中消黃耆湯、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益氣養陰化濕潤燥,可以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內,降低能量損耗,進而解除胰島素的分泌壓力,穩定糖尿病。蔡醫師表示血糖濃度超過180mg/100ml時,腎臟中負責將葡萄糖從尿液再吸收回血液中的攜帶者已飽和,所以開始出現尿糖,滲透壓增加,所以水分隨著葡萄糖從尿液中排泄,造成多尿。中醫常用處方如:六味地黃丸、玉女煎、二至丸、金匱腎氣丸、真武湯、杞菊地黃丸等,滋脾腎化濕濁,可以幫助腎臟的再吸收功能,降低尿糖穩定血糖,進而降低糖化血色素,緩和腎臟負擔。臨床上利用中醫理論辨證論治加上現代醫學辨病論治,可以提高糖尿病治療效果。初診糖尿病患者大部分都控制不好,常可見到飯前血糖300多,甚至到500多還不以為意,或者合併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周邊神經病變者亦不在少數。加入中醫治療後皆可控制良好,飯前血糖90~100,糖化血色素穩定在5左右,西藥降血糖藥也逐步減量,甚至連原來只能注射胰島素控制的患者,也可以逐步減低注射劑量。有不少患者經過逐步改善過程後,已經完全不需依賴口服或注射降血糖藥控制了,甚至連中藥也逐漸減量,改用飲食治療,使生活品質提高不少。只要患者能正視糖尿病,配合醫師處方與指示,就可以讓糖尿病患者過得更輕鬆更自在,也使得糖尿病不再是人見人怕的不治之症。

糖尿病患者,80%是肥胖的人

糖尿病患者,80%是肥胖的人#血糖

國內糖尿病患約有九十萬人,但於健保局登記有拿藥的卻只有一半,仍有一半的患者未就醫。然而,當糖尿病控制不好時,很容易發生慢性併發症,事實上,有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有眼睛視網膜病變,不可不謹慎。  臺安醫院內分泌血液科醫師 黃啟薰表示要診斷是否罹患糖尿病,一般健康人空腹時血中糖份為80-110 mg/dl,尿中則完全不含糖分;因此,當空腹(禁食8小時後)血糖濃度超過126 mg/dl,或任何時候的血糖值大於200mg/dl,就有可能是糖尿病。這是因為當糖尿病人胰臟所分泌的胰島素不足,或身體利用不良時。身體就會無法以正常程序,利用吃下食物的糖類,進而造成血中含糖量的增加。這些積存在血中的糖,一旦超過一定的範圍,就得由腎臟經由尿中排出體外,也就是俗稱的糖尿。  除此之外,可從糖尿病的典型症狀─ 三多:多吃、多喝、多尿來判斷,不過,只有一半的患者會有典型的症狀,有些則是以體重減輕、易疲勞、四肢無力、視力減退、皮膚及性器官搔癢(女性外陰部)、傷口不易癒合、手腳痠麻、刺痛感等不明原因來呈現。  至於哪些人容易罹患糖尿病,遺傳是其一,根據統計,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罹患機會比普通人高出五倍以上;體重過重是其二。肥胖不但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也是糖尿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事實上,在臨床上,糖尿病初發的病例中,約八○%是肥胖的人;其三是年齡,四十歲以上的成人,每十人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且近年來年齡有下降的趨勢。此外,懷孕時曾有過妊娠型糖尿病、或生過巨嬰的媽媽,以及壓力、藥物、營養失調等都有可能促使糖尿病發作。糖尿病可分為兩型:第一型為胰島素依賴型,通常是在幼年時發作,罹患此型的人很少,約只有四%。第二型為非胰島素依賴型,以肥胖的人居多。卅歲以上的糖尿病患以第二型為多,此型有時僅以飲食及運動治療就可達到控制血糖。  由於糖尿病的控制有賴於飲食、運動,和胰島素或口服藥三者間的互相配合,因此,除了透過自我監測血糖,隨時掌握血糖變化外,注射胰島素後,一定要記得按時進餐,否則易發生低血糖現象。糖尿病的可怕在於發病初期,可能沒有任何不適而被疏忽,以致隨著時間及疾病的進展導致併發症的發生,因此,屬於高危險群者應定期自我監測血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