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

控制血糖助苗條 身體細胞自然回春

控制血糖助苗條 身體細胞自然回春#血糖

事實上,我們會發現,當我們四十歲的時候,我們的體重比我們二十歲的時候增加十到二十磅。更糟的是,每十年我們平均增加十磅的體脂肪,卻減少五磅的肌肉。就像研究治療一般感冒的方法一樣,我們還沒有找到有效、安全又持久的減重方法。事實上,我們每天都聽到有人說,世界愈來愈肥了。我們都罹患了全球肥胖症:一種影響所有年齡層,包括幼童在內的流行病。想要長期減重,除了遵循「少吃多動」的教條之外,目前並沒有證實有效的策略或是安全的藥物手段。而即使是「少吃多動」,也不是減重的保證。這是因為許多所謂的健康或低熱量食品也會讓我們失望。這些食品包括妨礙我們燃燒脂肪的食物,以及會引起食慾,讓我們幾乎不可能少吃一些的食物。要告訴大家一個秘訣:其實我們不需要一直計算脂肪、澱粉的重量或是食物的熱量,才能保持理想的體重,並且(或者)減掉過多的重量。我們所要作的就是,「學習控制我們的血糖”。我們可以「從新排列」我們的基因密碼,不再儲存過多的脂肪,不再流失年輕的肌肉,因而我們可以讓身體的細胞回春。醫學博士尼可拉斯.裴禮康表示,我們甚至可以打開壓制食慾的基因,並且關掉指使身體儲存脂肪的基因。如果我們能夠防止血糖的蠢動,那麼我們就可以預防發炎反應,因此就能夠預防胰島素濃度過高或過低。如果胰島素濃度太低,我們就無法讓肌肉獲得養分,肌肉就會因此衰弱。如果胰島素濃度太高,就會阻礙身體燃燒脂肪獲取能量的能力,因此身體就會儲存這些脂肪。經由兩個簡單的方法,我們就可以避免吃得過多或是吃些垃圾食物:(1)一天之中,在正餐和點心之間有些間隔,以免胰島素高高低低。(2)斷絕會刺激食慾的糖和澱粉食物,多吃些蛋白質、好的脂肪、水果和蔬菜。(文案部份擷取自凱特文化「無齡美肌細胞回春力」一書)

中醫觀點:食量控制得當 可預防糖尿病

中醫觀點:食量控制得當 可預防糖尿病#血糖

糖尿病會有血糖增高,多飲、多食、多尿,疲乏無力和體重明顯減輕等症狀。與中醫病證中的消渴近似在《素問‧奇病論》中,即有“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的記載。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陳萍和醫師表示,這就說明古代的醫家已認識到,糖尿病與高熱量飲食直接有關。到了金元時代,劉河間、朱丹溪等提倡三消燥熱學說,主張以清熱瀉火,養陰生津為治療原則;明代趙獻可、張景岳等提倡治三消當以治腎為本。陳萍和醫師指出,糖尿病常以陰虛燥熱開始,病程日久,可導致氣陰兩虛、陰陽兩虛,五臟受累,並常發生各種嚴重的併發症,如心腦血管病、腎病等。這些併發症是導致糖尿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強調要早期治療,控制病情的發展。現代多主張從燥熱傷陰、肝腎陰虛、脾胃虛弱、瘀血阻絡、陰陽兩虛方面,辨證論治。少數中年或老年患者,多飲、多食、多尿和消瘦的本證不明顯,常因一些併發症就醫而發現此病,臨床上必須詳為診察。陳醫師提出,糖尿病的發病與飲食有直接關係。糖尿病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合理調整飲食結構,特別是「食量」的控制,適當配以新鮮蔬菜、豆類、瘦肉、雞蛋等。此外,保持精神愉快,起居有常,房事有節,積極參加體力所能及的運動和勞動,對於防治糖尿病也有不可忽視的意義。生活要有規律,避免緊張勞累,以防反覆。糖尿病患者易於出現皮膚感染,故原則上禁用針刺療法。久病臥床的病人要勤翻身擦澡,避免褥瘡的發生。近年來中醫藥方面在防治糖尿病做了很多研究,發現人參、甘草、黃耆、梔子、黃芩、大黃、葛根、桑葉、蒲黃、槐花、銀杏葉、黃連等,許多中草藥可對胰島素敏感度有所影響,進而幫助血糖的控制與新陳代謝的運作。

《解密謠言》吃麵包的健康大誤解

《解密謠言》吃麵包的健康大誤解#血糖

Q.吃麵包會胃腸不舒服嗎?A:這是因為製作麵包時,添加過多的改良劑。改良劑又叫做益麵劑,可以縮短發酵時間,讓麵包店的效率提高。沒有充分發酵的麵包,吃了容易脹氣,胃腸會感到不舒服。除了改良劑之外,製作發酵類的麵粉製品還會加入乳化劑、膨鬆劑和香料,這些添加劑過量的話,也有可能引起不適。經過發酵的食物,例如麵包和饅頭比較容易引起脹氣不舒服,同樣是麵粉製成的麵條不經過發酵,就比較少聽人抱怨吃過後會脹氣,主要原因都是因為添加劑導致發酵過程不完全所致。Q.吃麵包會引起過敏嗎?A:確實有些人會對麵包中的蛋白質過敏,也有人說是對麵麩過敏,因為麵麩就是一種蛋白質。製作麵包過程中放入的改良劑、乳化劑、膨鬆劑和人工香料,當然也是造成過敏的原因之一。除了部分對麵麩過敏的人之外,大部分吃了麵包會容易咳嗽,感覺喉嚨痰很多,是因為麵包裡添加了不好的油脂引起的。白油、酥油、氫化過的植物油等,都會引起痰多有黏液的感覺。Q.吃麵包會長痘痘嗎?A: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曾經發表研究結論說:「吃太多精製麵包,可能讓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長痘痘!」研究報告中說,精製的碳水化合物會引起體內一連串的反應,造成青春痘增生。 高糖、高油的精緻麵包是由磨碾得很細的麵粉製成,精製的澱粉雖然很容易消化,卻擾亂了榖類的蛋白質結構。澱粉類成分水解得愈細,進入體內變成小分子的單醣類就愈好吸收,血糖自然會升高,促使身體分泌大量胰島素、男性荷爾蒙等,結果就會是滿臉痘花。 這個理論雖然沒有受到科學界全面的呼應,但是高度精緻的麵食,對身體的反面影響,卻是大家的共識。麵包是西方人的主食,然而高度精緻的麵包,卻是近幾十年才出現的產品,可見長痘痘的原兇並不是麵包,而是在製作麵包過程中的過度細緻和添加物在作祟。(本文文案擷取自「只買好東西」一書,由新自然主義出版)

預防腦中風 定期檢查”頸動脈硬化”程度

預防腦中風 定期檢查”頸動脈硬化”程度#血糖

腦中風一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三名,除了控制大家耳熟能詳的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血管危險因子,可以減少腦中風外,「頸動脈狹窄」也是缺血性腦中風的重要原因。要有效地預防腦中風,檢查必須包括頸動脈硬化程度評估。為恭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李志賢醫師表示,頸動脈狹窄可分症狀性與無症狀性兩種,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是指近期內發生過頸動脈狹窄側的缺血性腦神經症狀;而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則是指頸動脈狹窄側沒有任何局部腦神經症狀,絕大多數是在腦血管疾病篩檢時發現。一般而言,無症狀者每年約有2%-5%中風機會,而有症狀病人則高達6%-12%,其中頸動脈狹窄程度愈高,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會當然也愈大。至於頸動脈血管的檢查與評估,除了中風患者外,對於慢性頭暈或有陣發性局部腦神經症狀者,以及中老年、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有吸菸史等具有心血管危險因子者,都應定期做頸動脈超音波掃描。專科醫師指出,若發現血管已有狹窄,但程度未達50%,應考慮接受內科抗血栓藥物治療,降低發生腦栓塞的危險。當頸動脈狹窄超過50%時,必須進一步接受較具侵入性的腦血管攝影檢查,更精準地確立血管狹窄的部位和程度,狹窄程度達70%以上的患者,內科療法無法有效地預防中風,往往必須仰賴外科療法。外科治療大致可分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和頸動脈成型併支架置放術,兩者皆較藥物治療更能減少中風的發生,但也都伴有小比例的手術危險性和併發症。 至於頸動脈的狹窄程度介於50%-70%的患者,則必須根據診斷為症狀性或無症狀性、年齡、體能狀況、心血管危險因子等,考量日後中風的危險性來決定採用藥物或手術治療。

癲癇的中醫照護-針灸治代謝紊亂

癲癇的中醫照護-針灸治代謝紊亂#血糖

癲癇是一種因腦部神經細胞不正常放電,而在臨床上可以看到一連串無法抑制的發作所造成的疾病,症狀包括意識、運動、感覺等瞬間功能變化(障礙),有20種左右不同的發作表現。根據統計,癲癇的盛行率大約是千分之5至25之間,20歲以下的年輕人或小孩,每一百個人中大約有1人患有癲癇。奇美醫院中醫部游榮聖醫師表示,目前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約有14萬至20萬人患有癲癇。大部份的病人(40%)都找不到發生的原因,找得到的主要原因是"腦部傷害",包括產傷、熱痙攣、頭部外傷、腦膜炎、中風、先天腦部發育異常、腦血管畸形、腦瘤等,以及一些引起大腦退化的疾病或全身性代謝障礙(低血糖、內分泌失調、缺氧等)等。遺傳的因素並不是那麼明顯,大部分的患者也都找不到遺傳的家族史,有一部分癲癇被認為和基因有關。而癲癇患者下一代得到的機率確實比一般人略高,而在10歲前得到癲癇者也比10歲以後得到者較容易和遺傳的因素有關。癲癇的臨床表現很複雜,在此先簡單的區分為局部發作與全面發作兩種。游醫師指出,局部發作一般出現感覺異常與動作異常,如皮膚感覺、嗅覺或視覺異常、血壓、心跳改變、情緒失落、空虛感、恐懼感、陌生感或有局部肌肉或肢體抽搐。全面發作是癲癇較嚴重症狀,包括失神發作(即小發作),肌肉強直性發作(即大發作)等,也因為大腦不正常的放電,所以癲癇發 發作也常伴有幻想、幻聽或一些不自主的行為。癲癇一再發作也可能會造成腦組織損傷而影響智能,在兒童常常造成學習障礙。大部分的癲癇可以有效的用抗癲癇藥物來控制,但是仍有將近四成的癲癇病人藥物控制並不理想,大部分的藥物機轉在於(1)阻斷細胞鈣離子通道、或鈉離子通道來抑制腦細胞活化(2)提高GABA(神經抑制介質)在神經末稍的濃度(可抑制減少癲癇發作)。外科手術在近年來也有相當的進步,但普遍性較低。游榮聖醫師解釋,中醫所謂的“癲癇”定義應該是發病時間歇性的肢體抽搐伴有精神疾病的表現,是一種反覆發作的神志異常疾病。中醫從病因認識和辨証分型上大多還是將癲癇發作時的特徵分為痰、瘀、驚、風等幾種類型。其中,心、肝、脾、腎功能不足,代謝紊亂是引起痰、瘀、驚、風的主要原因。痰、瘀、驚、風等中醫証型用現代簡單醫學認識來解釋大略相當於內分泌代謝異常、血液循環異常、精神異常與腦神經功能異常等等,這四種証型都有相對應的中藥與針灸治療方法。針灸是中醫治療癲癇的首選,現代動物實驗證明,針刺癲癇大白鼠雖然無法升高腦中GABA的含量,但是可以降低腦中興奮性胺基酸Glutamate的含量進而降低癲癇的發作頻率。臨床上常用的穴道在頭部以百會、四神聰、額三針、率谷、風池為主;雙手以曲池、神門、合谷、外關、後溪為主;足部以足三里、三陰交、太衝、申脈、照海為主。針刺百會、四神聰可醒腦開竅、額三針安神定志;針刺率谷,風池平肝息風,神門瀉心火,合谷配合太衝可開四關通調氣血,緩急止痛,足三里補中理氣,三陰交可通經活絡,調和氣血;癲癇白天發作配申脈,夜間發作配照海(癲癇晝發取陽蹻,夜發取陰蹻)等等。游醫師強調,針灸治療仍然遵守中醫辨証論治的原則,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病症的不同來做針刺穴道的選取與配伍,並非每位患者皆用相同的穴位與針刺數量。再者,若無法接受針灸治療或者對針充滿恐懼的患者也可以服用中藥治療。近年來中藥在抗癲癇的研究上也相當有成果,現代藥理證明,石菖蒲主要成分細辛醚,具有抗驚厥,以及鎮靜中樞的作用;天麻可以通過利用影響腦部不同區域兒茶酚胺類的神經傳遞物質的代謝來協調腦部興奮以及抑制的平衡。其它如鉤藤、遠志、酸棗仁也有鎮定安神的作用。游榮聖醫師提醒,平時已在服用抗癲癇西藥的患者其實不可以貿然停藥,以免產生危險,中醫對癲癇的照護是可以輔助西藥來協同控制癲癇的症狀。所以中醫治療並非著重在病症的發作期,而是在緩解期利用針灸或者中藥來調整大腦與各內臟的功能,來減少癲癇發作的次數以及減緩症狀發作時的強度,如此一來才可以降低癲癇對大腦的傷害,增進患者的健康並讓患者保有質量較佳的生活品質。

健走幫助失明兒童 開啟美麗「視」界

健走幫助失明兒童 開啟美麗「視」界#血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數字顯示,到了2020年,全球失明人口將大幅增加至1億750萬,其中超過75%的失明個案,其實是可以治癒的,然而因為家貧得不到適當的治療,以至無辜喪失視力。為喚醒全球關注失明問題,奧比斯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防盲組織(IAPB)等非營利組織,將每年10月第2個星期四定為「世界視覺日」,藉此大力呼籲全球重視可預防的失明,正視人人都有看得見的權力!此次奧比斯以「步步獻光明」為主題,於11月22日(六)於關渡水岸公園舉辦公益健走,久違螢光幕的袁詠儀小姐,也將應邀來台參加健走,號召民眾日「行」一善,以實際行動,幫助發展中國家失明兒童開啟美麗「視」界。今年的健走路線別具特色,首創矇眼路段,民眾可戴上眼罩與家人或朋友攜手,完成一段5到7分鐘的路程,體驗失明人士於黑暗中步行的感受。為促進親子交流,現場設有遊戲區,讓參加健走的小朋友及家長同樂,同時還有專業眼睛檢查、血糖及血壓健檢區,捍衛民眾的健康,預計將可吸引千人以上參加。「11/22步步獻光明」公益健走,即日起至10月31日止受理報名,10月17日前完成報名者,每組還可獲贈奧比斯飛機Q版手機吊飾一枚(限量純白版)。歡迎民眾不分男女老少11月22日一起鬥陣來,運動、休閒兼行善,度過別具意義的一天!奧比斯特於此時與台灣大哥大及歐舒丹合作,推出手機捐款方案。只要是台灣大哥大、東信或泛亞的手機用戶,在10月1日到11月15日,以手機直撥5180再按19,捐款支援奧比斯全球救盲任務,滿2,000元即可獲得歐舒丹橄欖節瞬效眼膠一瓶。■「11/22 步步獻光明」公益健走‧活動日期:2008 年11月22 日(星期六)‧報到時間:上午7:30至8:40‧健走時間:上午9:00至11:30‧健走路線:由關渡宮前廣場出發,穿越自然保護區後返回關渡宮前廣場‧步行路程:分為5公里及8公里行人步道,一般民眾皆可參加‧步行時間:全程約1.5 ~ 2.5小時‧來回接送:免費接駁專車自早上7:30起,每隔10分鐘於關渡捷運站1號出口處發車‧活動洽詢:詳情請見奧比斯官網 http://www.orbis.org.tw 或電洽(02)2546 5046分機20

改善經前症候群 吃巧克力能找回好心情?!

改善經前症候群 吃巧克力能找回好心情?!#血糖

很多年輕女性在月經來之前或情緒不好時,會想吃巧克力、糖果(黑糖)或是麵包,你知道為什麼嗎?這是因為大腦裡需要一些血清素或多巴胺與腎上腺素,而甜食或高澱粉食物,可以快速滿足這個需求。這是個頗為複雜的機制,但值得你進一步了解。首先,我們知道色氨酸(Tryptophan)是大腦中血清素的重要來源,而血清素會使人心情愉悅。酪氨酸(Tyrosine)是大腦中多巴胺與腎上腺素的來源,使人精神振奮。如果月經快來或身體飢餓時,身體會特別需要這些氨基酸(色氨酸與酪氨酸),應該吃高蛋白食物才對,但是,為何吃巧克力可以快速滿足呢?巧克力屬於高糖零食,並不含氨基酸啊?高糖和高澱粉食物,可以令人快速愉悅的原因,是因為吃下去後,會使胰島素快速增加,而胰島素會使酪氨酸與苯丙氨酸在血中濃度降低,使色氨酸在競爭上處於優勢,很快進入細胞中轉換成血清素,進入腦中,使人有愉悅感。所以,身體內的色氨酸的濃度依然很低,但卻達到增加血清素的目的。這種吃甜食或麵包會使人快樂並不是治本的方法,而且養成習慣後會愈演愈烈。打個比喻,就好像銀行帳戶裡沒錢、向別人借錢吃飯一樣,老是這樣並不是辦法,應該努力去賺錢才對。很多年輕人身體很瘦、沒長什麼肉,但卻喜歡吃甜食或精製澱粉,也是這個道理。支鏈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 BCAA)包括白氨酸(Leucine)、異白氨酸(Isoleucine)、纈氨酸(Valine)。這三種氨基酸是要讓肌肉有力氣和長大的重要原料,但是如果吃甜食,會使胰島素迅速增加,如此會使這三種支鏈氨基酸在肌肉中的濃度與利用程度快速降低五○%至六○%。於是,喜歡吃甜食的年輕人,吃了甜食心情會不錯,但是身上的肌肉卻容易發育不良,很多人皮包骨沒什麼肉,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要徹底根治經前症候群、血糖不穩引起的情緒不穩、季節性的憂鬱症、以及瘦弱的人想長肌肉,我不建議用吃甜食的方法來快速滿足,而是必須平時注意蛋白質的攝取,不論是三餐或零食,都要有一定比例的蛋白質(約二○%至三○%),這才是最健康的方法。(文案擷取自『吃錯了,當然會生病!』一書,由新自然主義發行。)

掌握飲食、運動要領 拒當心臟早衰族!

掌握飲食、運動要領 拒當心臟早衰族!#血糖

為響應全球對心血管疾病急遽年輕化危機的關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於97年9月28日(星期日)上午假國父紀念館東側廣場,與全球100多個國家同步舉辦「世界心臟日活動」,今年的世界心臟日以「你知道你的危險因子嗎?(Do you know your risk?)」為主題,呼籲全民遠離危險因子,拒當心臟早衰族!臺灣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成長,醫療科技發達使國人平均餘命延長,民國96年零歲平均餘命兩性合計估計為78.25歲,其中男性估計為75.09歲,女性估計為81.90歲(內政部,2008),但國人飲食及生活型態改變,吃多、動少,加上生活緊張等因素,致罹患心血管疾病者,有日益增加與年輕化的趨勢。根據臺北市96年衛生統計,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與高血壓性疾病,分別為北市第二、三、十一位的死亡原因,其死亡百分比各佔11.3、8.9、0.97,合計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百分比為21%,亦即本市約每5名死亡個案中,即有1名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依據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程俊傑研究指出,在15年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平均年齡67,現在平均約50到60歲,其中百分之10,是50歲以下者,由此可見罹患心血管疾病者,有日益增加及年輕化的趨勢。 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齡、肥胖症、完全不運動者、抽菸 患者等。■ 預防心血管疾病三大要領第一、飲食要均衡:應多吃蔬菜、水果,天天蔬果五、七、九(兒童五份、成年女性七份、成年男性九份),及多吃全穀食糧、魚、瘦肉、豆類、低脂乳類及葵花油、玉米油、橄欖油及油菜子,少吃肥肉及豬油、牛油等,可以緩和心臟的老化。第二、規律運動: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關危險因子的研究顯示,缺乏體能活動,每年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數達200萬人以上;而缺乏運動者與經常運動者比較,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增加1.5至2.4倍。以健走運動為例,國外的研究顯示,每日健走1萬步就能保持足夠的運動量,1萬3,000步至1萬5,000步,即可促進心肺功能,甚至達到減重效果,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導,一週健走3小時以上,可降低35~40%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對於心臟病人,其運動量應要與醫師討論,病情已穩定的病人,其運動量一般在自覺輕鬆愉快的程度內較妥,如運動出現胸痛或呼吸困難,應立即停止,儘速就醫。第三、戒菸:戒菸可以使好的膽固醇增加(高密度膽固醇),降低血管阻塞的風險,二手菸對健康的影響等同抽菸,希望癮君子特別注意公德。為了讓市民了解自己的「心臟」,當天現場會設置免費闖關活動,讓民眾檢測心臟健康狀態,更邀請專業醫師現場分享心臟保健知識。且現場也設有血壓、血糖、動脈壓、一氧化碳、體脂肪檢測,讓參與的民眾可以輕鬆學習各項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歡迎民眾帶著您寶貝的心與家人同心共享一個健康的「世界心臟日」之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