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復德

不只抗藥危機,濫用抗生素恐讓壽命縮短!北醫附醫響應WHO抗生素認知議題,邀民眾互動體驗一起了解細菌

不只抗藥危機,濫用抗生素恐讓壽命縮短!北醫附醫響應WHO抗生素認知議題,邀民眾互動體驗一起了解細菌#王復德

抗生素不當使用所造成的多重抗藥性以及超級細菌的問題,已成為全球10大健康威脅之一,更可能導致人類壽命在2035年平均縮短1.8年!11月是「世界抗生素認知週」,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攜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響應全球抗生素不當使用的公共危機,並提倡正確使用觀念。 根據全球最新研究,每年有數百萬人因抗藥性細菌而喪命,這不僅為全球醫療系統帶來壓力,也被WHO列為重大公衛危機。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署長莊人祥指出,從WHO到政府單位都相當重視抗生素濫用問題,抗生素濫用帶來的不僅是病患的生命威脅,還有社會資源的損失,期盼透過這次與醫療院所的合作,共同推動這個重要的公衛議題。 臺北醫學大學洪冠予副校長表示,抗藥性細菌問題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北醫附醫2023年參與了「疫後新威脅抗生素缺藥解方專家會議」,也積極透過產官學合作共同研擬解決之道,希望透過教育宣導,讓民眾更能保護自己家人的健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施俊明院長也提到,北醫附醫在傳遞病人正確抗生素使用觀念之餘,更推動臨床抗生素監測,嚴格審核抗生素處方,確保每一個抗生素處方都是必須且有效的。 抗藥性一直發展,小疾病也可能發展為致命性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控制室主任劉欣怡醫師說明,抗藥性一直發展下去,將會連簡單的疾病都變成致命性而難以治療。劉欣怡醫師解釋,當開始使用抗生素就會有抗藥性的機會,不論是沒有吃完整療程,或者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卻濫用,都會產生抗藥性。不僅如此,除藥品外,在畜牧業中將抗生素不當使用於動物,也會使得抗藥性菌株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類,促進抗藥性細菌發展和傳播。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陳必立主任補充,病菌都是透過鼻腔黏膜,飲食或傷口等途徑進入人體,像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存於皮膚、毛髮、鼻腔及咽喉等黏膜及糞便中,更容易透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除了不濫用抗生素,保持手部清潔與不接觸口鼻的習慣也相當重要。 落實「診間三問」:是否需要吃?吃多久?要注意什麼? 陳必立主任也解釋,有些民眾分不清消炎藥物與抗生素,消炎藥主要用於減輕炎症和疼痛,抗生素主要用於治療細菌感染,兩者完全不同,若民眾有必要服用抗生素,建議可以多做「診間三問」動作,也就是詢問醫師藥物是否有抗生素、吃多久、要注意什麼,讓療程更有效順暢。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教授、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王復德也提到,抗生素為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與消炎藥完全不同,因此絕不能使用他人藥物或自行購買使用,使用時必須遵守醫囑服用抗生素,不當使用不僅影響健康,甚至也會使環境生態產生抗藥性細菌造成永久性的破壞。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莊涵琄醫師表示,各大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抗藥性細菌的比例持續攀升,最高已經增加至3倍,而如果抗藥性危機持續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到了2050每年可能超過3.3萬人因抗藥性感染而死亡。 「不」主動要求、「不」亂買、「不」吃他人的藥、「不」隨便停 莊涵琄醫師也提到,近期不管台灣或是日本,感染黴漿菌者相當多,近20多年黴漿菌抗藥性因巨環黴素的濫用逐年上升,且可能反覆感染因而也造成較高的抗藥性機會,不少人甚至都必須用到四環黴素或氟奎諾酮等第二線藥物。面對嚴峻的抗藥性危機,她也建議一定要落實「四不一要」,也就是「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張峰義理事長也強調,抗生素是救命仙丹研發不易,但濫用抗生素最後更可能產生抗藥性問題,期望民眾都能遵守「四不一要」原則正確使用抗生素,並落實勤洗手、打疫苗等衛教,共同為自己與家人的健康把關。 2024世界抗生素認知週活動是以「對抗抗藥性,你我有責,快上車!」為展覽主題,透過衛教展版、互動小遊戲與影片播放,提升大眾對抗藥性的認識與警覺,全台將有11家院所分別舉行衛教巴士巡迴展呼應WHO「世界抗生素週」,期盼透過讓民眾了解更多知識,共同維護抗生素多樣性。 觀看短影音:https://www.facebook.com/share/r/enr6WoHVG4wBXufe/ 

秋冬雙疫夾擊!新冠、流感齊發威 長者、慢性病患風險高 醫:勿輕忽新冠重症造成的健康風險

秋冬雙疫夾擊!新冠、流感齊發威 長者、慢性病患風險高 醫:勿輕忽新冠重症造成的健康風險#王復德

儘管近期新冠個案看起來有稍稍減少的趨勢,但因為病毒在秋冬較活躍,醫師提醒不能鬆懈,仍要注意是否會有新一波流行;且近期醫院仍有不少住院患者原來沒有染疫跡象,但入院後新冠症狀才突顯的個案,呼籲高風險族群一定要提早接種最新JN.1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避免重症。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王復德醫師表示,由於新冠病毒傳播力仍高,如果是感染新冠的住院患者,隔壁床或是醫護人員都有很高的感染機率。這樣的風險一直都在,但由於現在沒有全面篩檢,有些病患原來是因為其他疾病住院,後來在院內出現新冠病毒感染症狀,無法分辨究竟是本身就有病毒還是到院才被傳染。 醫院與長照機構群聚風險仍高 建議到醫院不論是看診或是訪客,絕對還是要戴上口罩,避免被感染或是傳染給其他人。王復德醫師提醒,尤其是長照機構,由於住民常是無法活動且抵抗力差,從過去經驗就知道只要一個病房感染,幾乎就會變成群聚感染,絕對要加強控管。 王復德醫師提到,新冠病毒感染的高風族險群除了年長者外,慢性疾病患者更要注意,如果兩種風險因子都有,重症機率更高。從以往重症患者身上發現9成都沒有施打最新新冠疫苗,因此建議高風險群如糖尿病患者、癌症治療病人、免疫疾病、肥胖、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氣喘等族群,一定要施打疫苗提升免疫力。王復德醫師補充,由於新冠病毒的病毒株一直在變異,10月政府公布施打的新冠疫苗是針對現在流行的JN.1病毒株家族,也可與流感疫苗一同施打。 長輩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是最佳防護 王復德醫師表示,雖然與年初相比,新冠重症個案比較少了,但仍有不少年長者一開始輕忽症狀,覺得只是小感冒,結果看病回去症狀變嚴重,氣喘、高燒不退、血氧掉再度跑急診,有的照X光馬上發現已經併發肺炎,甚至需要插管送加護病房。 除了急重症,對年長者或慢性疾病患者來說,臨床上發現一旦感染新冠病毒,也會造成其他慢性疾病病情惡化。王復德醫師分享,像本來血糖控制良好,卻開始變得不穩定,這就是新冠帶來的影響。隨著秋冬季節呼吸道疾病的流行高峰期到來,他也特別提醒長者,不要覺得少出門就不會被感染,家人在外工作會把病毒帶回家,且用餐吃飯也不會戴口罩,千萬不要掉以輕心,施打最新JN.1新冠疫苗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方法,更建議除了可以加打流感疫苗之外,再補上肺炎鏈球菌疫苗也能讓防護更完備。 王復德醫師也提醒長輩平時三餐要正常、睡眠充足才能培養免疫力,此外最好可以在空氣流通的地方進行簡單運動、散步、曬曬太陽。平時更是要做好衛生習慣,不要去人口密集的地方,如有觸摸手扶梯還是電梯等都要洗手避免接觸口鼻眼。透過施打疫苗與落實生活好習慣,就能將新冠病毒的預防工作做到最好。

抗藥性感染危機 預計2050年造成每年逾3萬人死亡,超過2022年肺癌人數的3倍!

抗藥性感染危機 預計2050年造成每年逾3萬人死亡,超過2022年肺癌人數的3倍!#王復德

近來不少民眾憂心黴漿菌肺炎疫情,但除了黴漿菌有抗藥性問題,台灣也正面臨鮑氏不動桿菌、綠膿桿菌、克雷伯氏肺炎桿菌(KP菌)等抗藥性感染的嚴重威脅,若未有妥善因應,到2050年,預計台灣每年將有3.3萬人死於抗藥性感染,死亡人數相當於2022年前6大癌症的總和,甚至超過「癌症之首」肺癌死亡人數的3倍!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表示,許多肺癌病人不是死於癌症,而是因感染肺炎感染;即使有藥可用,卻也可能面臨傷腎的副作用,因此呼籲政府與醫院備齊抗生素新藥,改善抗藥性感染問題,幫助病人更快找回健康。 比癌症更致命!新冠疫情3年,台灣抗藥性感染比例上升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抗藥性感染列為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據統計2019年全球共有127萬人死於抗藥性感染,研究顯示,若現狀持續未有改善,到2050年全球每年可能有多達一千萬人死於抗藥性感染,相當於2020年全球癌症死亡人數。 台灣也無法置身於抗藥性感染風暴之外!根據台灣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的資料(2023第二季),COVID-19疫情三年期間,我國多種病原菌抗藥占比持續攀升,部分菌種抗藥性占比超過8成(碳青黴烯類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CRAB,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合計83.5%),腸道菌(CRE)抗藥性占比更幾乎是九年前的3倍,不僅臨床醫師需更頻繁地投入治療,病友治療安全性也因此降低。 決戰抗藥性菌像打棒球 強投一代換一代才能守住勝利 對於重症加護病房來說,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更加地嚴峻且致命!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重症加護醫學中心主任許超群教授指出,加護病房病友病情原就相對危急,常伴隨多重器官功能障礙及嚴重的免疫功能障礙等;使得病友不僅感染風險較一般住院者高,抗藥性感染感染的占比也更高! 以台灣醫院內肺炎最常見的KP菌與綠膿桿菌為例。國內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資料顯示,KP菌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具抗藥性的比率接近五成;而國外研究顯示當患者感染抗藥性KP菌,其死亡率50%幾乎是非抗藥性感染的2倍。當加護病房患者感染綠膿桿菌性肺炎,研究顯示其死亡率高達3成以上。另外,隨著呼吸器相關性肺炎也是造成重症患者死亡的主因之一,隨著呼吸器的使用時間延長、加護病房使用天數增加,研究發現其死亡率可高達3-5成。 許超群教授指出:「在過去抗藥性不是很嚴重的時代,經驗性抗生素使用多能奏效。就像是早年派出王建民,勝投率就夠高,但現在抗藥菌問題升溫,可能需換上新一代投手,例如大谷翔平,才有勝算!」 綠膿桿菌抗藥性感染 台灣西半部已淪陷 2014年綠膿桿菌抗藥性問題在北台灣相對嚴峻,但最新資料顯示,這波抗藥性危機已經讓台灣西半部都淪陷!高雄/嘉義長庚醫院感染醫學科李禎祥教授強調:「綠膿桿菌天生就對很多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本來在選用藥物時就會特別注意,現在抗藥性問題惡化,選用時就得更加小心!」 李禎祥教授補充說明,研究已知「越晚給予有效抗生素,感染死亡率越高」,問題是臨床治療病友時,微生物培養未必已經有結果。醫師需要依據醫院過往流行病學資料、病友是否可能是抗藥性高風險族群,綜合評估後決定用藥策略。否則,病友可能因為多次嘗試藥物、延長治療期間,連帶影響治療成效。 李禎祥教授分享先前的一名案例,56歲男子因感染COVID-19,引發病毒性心肌炎、雙心室心臟衰竭、心因性休克,被收治於加護病房,後因呼吸衰竭使用呼吸器治療。住院期間,因出現呼吸器相關肺炎,經使用第四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治療,血液培養結果顯示有綠膿桿菌抗藥性感染,改用新型抗生素組合,才終於痊癒出院。 救肺癌,也要救肺炎!儲備抗生素新藥+感染管控,共同守護國人健康 「在高抗藥性的年代,過去常用、使用成效很好的抗生素,現在也已經不一定有效了!要有不同思維。」對於臨床醫師來說,有效的藥物如同強大的武器,當面對敵人,有越多武器可以使用,勝算自然越大。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理事長高國晉指出,近年癌症新藥接續問世,包括肺癌在內的多種癌症存活明顯提升,但抗生素除了新藥少之外,如果沒有良好的管控與使用機制,未來可用藥物選擇將更加有限,因此決戰高抗藥菌時代,需要民眾與醫事人員共同把關。  

開學返國潮  別把新冠肺炎變異株當伴手禮帶回家!

開學返國潮 別把新冠肺炎變異株當伴手禮帶回家!#王復德

解封後第一個暑假將結束,緊接著中秋與雙十連假到來,全民瘋出國熱潮不斷,而新冠肺炎病毒株亦持續變異中。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串聯台灣感染管制學會、胸腔重症暨加護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四大學會與跨界藝術家眼球先生合作舉辦『旅途愜意 防疫要記』衛教快閃展覽,同步在桃園國際機場設有防疫衛教資訊,提醒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族群,開心出遊的同時,更要牢記防疫三步驟「有症狀、快篩檢、早就醫」,立即加入『疾時新聞-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官方Line@,防疫訊息不漏接。 疾管署示警 XBB變異株入侵台灣 何大一研究:疫苗保護力對XBB下降近50倍!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王復德理事長表示,繼Omicron BA.4/BA.5後,XBB已成為目前亞洲主流病毒株,疾管署最新統計顯示目前在台灣XBB變異株已佔94%;發明「愛滋病雞尾酒療法」國際病毒學權威,何大一博士發表在頂尖期刊《Cell》的研究顯示,因XBB變異株與原始株基因變異程度相差甚遠,疫苗產生的抗體中和力下降近50倍,即便打了三劑疫苗保護力恐近乎失效。 台灣胸腔重症暨加護醫學會王鶴健理事長表示,新冠肺炎死亡威脅更勝民眾聞之色變的肺癌,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公布去(2022)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十大死因中COVID-19高居第三名,死亡人數達14,667人,超越肺癌死亡人數的10,053人。王鶴健醫師語重心長提及,近日收治一名晚期肺癌患者,原先癌症已獲得標靶藥物穩定控制,不料卻染上新冠肺炎演變成重症合併肺纖維化,反而受困加護病房離不開呼吸器。『難以預防的肺癌你會怕,可以預防的新冠肺炎更該怕,別讓可預防的新冠肺炎變成遺憾。』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孫文榮秘書長提醒,新冠重症及死亡高風險族群除了65歲以上長者,也包含具慢性病者(如氣喘、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慢性肺疾、結核病、慢性肝病、失能、精神疾病、失智症、吸菸、BMI≧30等)或具影響免疫功能疾病之民眾,提醒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族群,開心出遊的同時,也須牢記防疫三步驟「有症狀、快篩檢、早就醫」幫助安全渡過後疫情時代。 沒有天選之人或無敵星星!曾感染Omicron BA.1/BA.2者 無法預防XBB二次感染 曾感染過COVID-19是否就能避免二次中獎?王鶴健醫師指出新加坡研究評估初次感染對 Omicron BA.4/BA.5和XBB再次感染之免疫保護力,結果發現感染過Omicron之前的變異株(如Alpha或Delta)無法降低BA.4/BA.5及XBB 再次感染風險;而即便感染過BA.2,對於預防XBB再次感染保護力也只有51%。新的變異株也讓許多過去三年未曾染疫的天選之人破功。 王鶴健醫師表示台灣應持續對於再次感染進行監測,以避免第一次感染嚴重族群再感染,發生中重症及死亡風險。王復德醫師也提醒民眾仍需注意自己身體狀況,若出現不適症狀應及早就醫。 不確定自己是否為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疾刻加入「疾時新聞」官方Line 衛福部統計處近日公告去(2022)年死於COVID-19的國人,年紀65歲以上約佔8成63,有鑑於此,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推出「疾時新聞」官方Line帳號,可透過「新冠重症風險計算器」幫助民眾了解自身是否為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族群。若快篩陽性或有疑似新冠肺炎症狀者,也可透過「就醫地圖」一指找到住家附近提供口服抗病毒藥物的院所,取得醫療協助。 出國行程在走 防疫觀念也要有!返家後「三招」防堵新冠變異株侵門踏戶 孫文榮醫師表示,最近門診臨床經驗發現,每週皆有多位返國後確診的個案,疾管署近期週報顯示境外移入病例XBB相關變異株檢出率高達97.9%;WHO世界衛生組織亦表示XBB等變異株具較佳傳播力及適應力,近期造成多國病例增加,全球XBB及其衍生變異株佔比約83.2%1。 孫文榮醫師提醒國人,出國前後應有正確的防疫觀念,建議可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事先查詢旅遊目的地疫情資訊。旅途中,若有呼吸道症狀應配戴口罩,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入境時若出現身體不適應主動通報檢疫人員,並於就醫時說明旅遊史。返家後三招打斷家中病毒傳播鏈,「進門即消毒、隨時勤洗手、咳嗽掩口鼻」保護家中65歲以上長者及小孩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