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

全身長滿瘤!醫:「這病」未及早治療恐癲癇、智力受損

全身長滿瘤!醫:「這病」未及早治療恐癲癇、智力受損#智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一名已懷孕37週的婦人,在一次例行產檢時,肚內嬰兒被發現心臟處有腫瘤,醫師告知婦人,胎兒有2/3的機率是結節性硬化症患者,出生後在成長照顧上會有很多問題,且因個案程度差異大,很難於預產前判斷實際的照護狀況,讓婦人既震驚又掙扎,面臨選擇胎兒去留的艱難課題。另一30多歲女性平時在生活上都相當正常,直到參加公司健檢,竟發現腎臟內有多處長滿結節而出血,甚至被醫師誤判為惡性腫瘤而切除了腎臟。直至孩子因頑固型癲癇發作,進一步做基因檢測,才確診是結節性硬化症結節,讓母子2人懊悔不已。結節腫瘤長在腦部、內臟上!可能致癲癇、智力受損台灣罕見疾病基金會董事長林炫沛指出,結節硬化症屬罕見疾病,80%是出自自體基因變異(染色體出錯或基因缺陷導致)。由於患者體內控制細胞生長的蛋白質「mTOR」失控,會令身體各處不斷出現良性小腫瘤,腫瘤可能出現在腦部、心臟、肺、脾、腎、眼睛、皮膚等。患者年幼時可能因腦部腫瘤導致癲癇症、智力發展、情緒等問題;若在身體其他器官出現腫瘤,可令器官衰竭或威脅生命。林炫沛進一步解釋,大部分結節硬化症患者從孩童時期就可看出徵兆。在6~11歲兒童時期階段,臉部皮膚顏色會因血管纖維瘤慢慢出現而偏紅,或是出現鯊魚皮狀斑塊。除了外觀上的變化,身體行為上更可能好發頑固性癲癇,若未能及時治療,可能造成智能受損、學習障礙,造成不可逆的終生影響。而且在家庭照護上,照顧者也必須勇於承擔患者一路上層出不窮的照料問題,這些都是一般人無法承受之重。3/4臨床症狀不明顯 未確診者恐代代遺傳林炫沛指出,結節硬化症患者有9成5皮膚會出現血管纖維瘤、白斑塊、或是像有如青春期般的痘疤痕,以及鯊魚厚皮般的粗糙皮膚,有些患者則是指甲旁旁邊長出肉芽。此外,腦部、心臟、肺臟、腎臟等器官也可能長出結節。然而,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沛隆表示,根據台灣健保資料顯示,國內目前接受結節硬化症治療的患者接近700人。但由於結節硬化症患者約有3/4臨床症狀不明顯,不排除導致誤診或無法確診等困境,再加上此症為遺傳性疾病,可能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就遺傳給下一代,因此目前已知的病患數可能遠低於實際狀況。陳沛隆說明,因結節硬化症的病徵可能發生在不同的器官,但受限於各醫師專科範圍不同,很可能延誤診斷。若僅以超音波檢查腫瘤位置就誤判為惡性腫瘤,恐讓患者遭受不必要得手術之苦,得不償失。整合性門診一次可看所有醫生 提高及早確診機率是治療關鍵因此,在結節硬化症協會的推動和眾多醫師支持下,目前北中南都有設立整合性門診,讓病患及家屬跑一次醫院就可以看到所有需要看診的科別,大幅增加及早確診與治療的機率。陳沛隆補充,長期觀察門診病友,約有半數可生活自理,部份病友保有正常智力、行動力,也能在學校、職場等日常生活中有不錯的表現。結節硬化症的治療關鍵在於早期確診治療,目前已有藥物可以精準地阻斷特定細胞內部的傳遞路徑,進而改善全身症狀,減緩症狀發生率及惡化速度,幫助患者生活上可與正常人一般無二。

寶寶學手語 語言、智力贏在起跑點

寶寶學手語 語言、智力贏在起跑點#智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寶寶手語是讓寶寶使用簡單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寶寶通常都是先從爸比媽咪身上學到具有表達意涵的手勢,而寶寶開始比劃手勢,我們就能了解寶寶的感覺、想法及需求。寶寶手語不會用複雜的手語文法,因此學起來非常容易記及懂且有聯想力。寶寶手語適用所有正在學說話的寶寶,一般來說六~八個月大是最佳時機,這時候的寶寶表達慾望很強,而且肢體動作較靈活成熟。若你問寶寶六個月大以前可以學手語嗎?答案是可以,但爸比媽咪需要有個心理準備是寶寶會需要多一點時間才能學會,因為此時寶寶的長期記憶還不足以讓他們記住所學內容,此時也較缺乏相對應的運動技能及手眼協調能力,故無法很好的模仿及比出手勢動作。所以需要多一點耐心,不要沮喪、灰心甚至放棄,請相信孩子,堅持下去,等到寶寶月齡越大且肢體動作靈活成熟,就會開始給你回饋。寶寶手語引導出寶寶的潛能寶寶手語並不是一項新的發明,而是一直存在於生活中,只是我們都不覺得那是寶寶手語。寶寶開始學習說話的時候,就會模仿大人手勢、表情、動作來表達他的感覺、想法及需求。譬如:搖頭表示不要、點頭表示同意、拍手表示開心、雙手張開表示要抱抱等,因此,可以說寶寶手語是進一步引導寶寶發揮原有的潛力,提早讓寶寶學會並擁有更多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感覺、想法及需求。寶寶的成長過程中,理解事物的能力發展會早於口語表達,而寶寶開始學習表達及肢體動作,也比口語咬字的學習更快。寶寶手語還能幫助爸媽及主要照顧者了解寶寶的想法,滿足寶寶的期待,並可經由寶寶表達這些手勢,提早發覺他哪裡不舒服。不僅可以減少寶寶的哭鬧,還能穩定寶寶情緒,減少爸媽因不了解寶寶而造成的心理壓力。寶寶學手語的好處!根據國外研究及報導,發現使用寶寶手語可以帶給家庭無數好處。1.讓寶寶更早與人進行交流:寶寶可以跟父母溝通自己恐懼的感受以及哪裡疼痛不舒服。2.提高寶寶的自尊度:寶寶會跟你分享他的想法並表達意見,更早地發展對自尊的體認。3.減少親子之間的溝通困擾:減少父母與寶寶的不良互動及誤解,因此能夠減少寶寶哭鬧的機會,因為被理解,寶寶情緒也比較穩定。4.增強語言能力:使用寶寶手語的寶寶會更早開口說話,也會比同齡孩童擁有更多詞彙。5.增加親子之間的連結:因為理解孩子的感受,父母會發現與孩子建立了信任基礎,彼此更親密了。6.讓寶寶有機會表達內心世界與個性:對父母而言這是最重要的!寶寶會用他的角度來跟父母分享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讓父母更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7.讓父母重新了解你的小孩多聰明:一般父母都會低估寶寶對世界的理解能力,透過寶寶手語可以讓寶寶在學會講話前學習觀察,還能對事物的感受提出問題。8.提高智力:國外一項研究發現,使用寶寶手語的寶寶比沒有使用的寶寶平均高出十二個智力商值,而使用寶寶手語的寶寶平均智商為一百一十四,高於百分之七十五的人群。9.提高寶寶的語文能力:寶寶手語可結合視覺及肌肉運動知覺補強聽覺刺激,激發孩子的閱讀、寫作、詞彙、拼寫、記憶等全腦的發展能力。(本文摘自/護理師cc的孕養大小事/三采文化)

食療之前 記得先了解身體過敏原!

食療之前 記得先了解身體過敏原!#智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相同食物,了解自己的需求最重要。書店裡的醫療書籍區,擺滿許多以健康和飲食為主題的書。提升免疫力、預防老人痴呆症、抗老化、改善過敏、排解壓力、提高智力等,琳瑯滿目。飲食與健康,是人們永遠關心的課題,但是,我們不可能實踐所有書上提到的事情。而且,在思考如何用食物調理身體之前,應該要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假如你是天生的過敏體質,應該先了解「過敏原」是什麼,再思考自己是否適合書中提及的健康方法。知道自己對什麼東西過敏,以及該物的英文名稱,便能幫助遠離導致過敏的物品。抑鬱失眠可適量攝取大豆日式料理大多是清淡的低熱量食物,脂肪與糖分含量較低,能夠預防肥胖。但是,鹽分含量比較高,會提高罹患高血壓的風險,進而導致腦中風或心肌梗塞。此外,橄欖油或紅酒裡富含多酚,能有效預防動脈硬化。不過,多酚對大多數人都有好處,唯獨不適用於有偏頭痛的人,因為多酚會使血管擴張,讓病症加劇。如果最近常感到抑鬱、不安,導致失眠,可以多吃富含「色胺酸」的大豆,改善失眠。不過,不能攝取過量,避免大豆中的蛋白質釋出過多熱量,導致痛風或肥胖。有些患者以為胺基酸飲料對身體很好,所以每天固定喝1公升。持續半年後,不但越來越胖,做健康檢查後,還發現自己有血糖過高的問題。因此,就算是再好的食物,也必須適合自己,才能發揮作用。書中的方法並非人人適用廣泛閱讀健康書籍是好事,但是,若只讀某位作者的著作,使用單一保健方法,可能會引發其他疾病。以「提高體溫法」來說,體溫升高能刺激代謝,讓血液循環,因此許多人開始吃生薑、辣椒等食物。雖然辣椒內含的「辣椒素」可以提高體溫、代謝率,並促進排汗,但是,也可能導致腹瀉,不見得適合每個人。因此,充分掌握自己的健檢數據與身體狀況,再從書中找出適合的健康法吧!世上沒有絕對正確的方法,飲食攝取量也會隨著年齡與身心變化而有所不同,「均衡飲食」才是最重要的。再好的方法,如果不適合自己或強迫執行,都無法持續,還可能造成精神上的壓力。「健康」有時需要一點耐性,只要把「保持健康」變成習慣,就能長久維持。這樣吃最健康 「均衡飲食法」大公開1) 每天攝取均衡的肉類、蔬菜、魚類及水果。2) 別只吃冷盤食物,也要吃熱食。3) 無論是日式、西式、異國料理,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但不能偏食。4) 維他命雖然重要,卻不能過度依賴,請從食物中攝取必須的營養素。醫生的建議Doctor's Advice就算是知名的健康食品,也可能因為體質不同而變成「毒藥」。了解自己是否對某物過敏,並掌握身體健康狀況,才是常保健康的良方。(本文摘自/15分鐘擺脫疲勞/采實文化出版)

孕婦缺碘 孩子智力恐異常!

孕婦缺碘 孩子智力恐異常!#智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世界各地的研究都顯示,如果讓孕婦服用碘劑,她們生出來的小孩的智商通常都會比父母高二十~三十。」──后黑‧傅雷查醫師兼公共衛生碩士缺碘導致發育不全 是智能障礙主因缺碘是全世界智能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九九六年時,中國就有一千萬人口因為土壤缺碘而出現心智發育遲緩的現象。一九八九年時,杜克大學醫學院的小兒神經醫學專家羅伯特‧狄隆博士首次訪問位於中國鄉間的新疆地區。他發現那裡的人民心智遲緩的現象非常嚴重,其他殘疾的發生率也很普遍:許多人都有流產、嬰兒死亡率很高、發育不全、耳聾和死產等現象。當地有些成人外觀就像小孩子,有些五歲大的兒童看起像是一兩歲的小孩。根據狄隆的說法,那些孩子真的很可憐,「有些孩子有心智重度遲緩的現象,無法走路、站立甚或坐著。即使是那些身體看起來沒有很孱弱的孩子,也都一副懶洋洋、眼神呆滯的模樣。」然而,由於這個地區自從十三世紀馬可孛羅的時代以來就被視為是「呆頭呆腦的鄉巴佬」所居住的地方,因此這裡的人民已經被放棄了。增加攝取碘的機會 身高、智商都提高由於許多文化和政治上的因素(包括那裡的人們對鹽的害怕),在鹽裡加碘的做法並不可行。為了讓當地人民可以攝取到碘,狄隆博士和他在中國的同事考慮過許多種方法,但都不可行。最後,狄隆看著那裡用來灌溉田地的溝渠,心想不知道是不是可以把碘滴在水裡,這樣,植物就能吸收到碘,然後動物會把植物吃下肚,最後位於食物鏈最上層的人類就可以得到足夠的碘。於是狄隆和他的中國同事便找了一座橫跨灌溉渠道上方的橋,在那搖搖晃晃的橋面上方放了一個常見的二○八公升油桶,把幾根靜脈注射管和夾子繫在上面,讓碘液能夠很穩定的滴進水中。接下來,他們又把那油桶裝滿碘酸鉀並測量有多少碘會流到下游的村莊。當他們弄好後,就雇了一個當地的村民看守油桶,以免它被人偷走,到了夜晚時,狄隆自己則裹著毯子睡在橋上。當桶子裡的碘用完時,村民們便會繼續把桶子裝滿。結果,一年後: *嬰兒死亡率減半。 *後來的測量結果顯示五歲兒童的平均身高增加了十公分。 *在此計畫實施後出生的兒童平均智商提高了十六分。 到了一九九七年時,打穀機基金會、小約瑟夫•甘迺迪基金會和國際同濟會都撥款贊助這項計畫。目前有兩百六十萬個中國人受惠,被滴入村民用水中的碘多達十三噸半。這項拯救了如此多生命、改變了這麼多人的生活的計畫成本有多高呢?每個人不到六分美金。五百年來,那裡的人已經形同被放棄,但一項成本如此之低的計畫就改寫了他們的人生。含碘食物許多沒有先天嚴重智力缺損的嬰兒甚至只要輕微缺碘,智力就會大受影響。不過,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因缺碘而引起的智能不足是智能障礙疾病中最容易預防的一種。你可以從以下食物內容中,多方位攝取碘*海藻類(但要小心重金屬問題、核輻射汙染問題)*魚、蝦、貝(但要小心汞汙染問題)*加碘鹽(但光靠加碘鹽可能不夠:從加碘鹽出廠到抵達商店的貨架這段期間,它原先所含有的碘有一半會消失;你買回家的加碘鹽一旦被打開了,裡面的碘或多或少都會揮發到空氣中。而且,我們所攝取的加碘鹽中,只有十%的碘會被人體吸收,如果「加碘鹽」真的是你最方便的選擇,請注意:加碘鹽的蓋子要蓋緊,而且快取快蓋;不要放在高溫和陽光照射處;加碘鹽起鍋前再放,以免高溫揮發)◎如果需要補充碘劑,常見的有:(注意:請在具備用碘知識的醫療人員的監督下,按照指示服用適當的產品)*魯格爾碘溶液(2%、3%、5%、7%、10%、15%)*Iodoral碘片(由魯格爾碘溶液製成的一種錠劑,可以保護腸胃)(摘自/缺碘大危機/柿子文化)

學齡前吃速食 智力恐低5%

學齡前吃速食 智力恐低5%#智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科學家根據全球184國的癌症數據,推測不健康的西式飲食與生活方式(吃大量速食、過度肥胖與抽菸)將會導致全球癌症病例大增,2008年全球癌症確診病例只有1,270萬人,其中40%來自已開發國家(這些地區人口只佔全球的15%)。缺乏全穀類的精製醣類 易致慢性發炎但是預估到了2030 年,癌症確診例將增至2,200萬人(增加73%),其中在南非、中國和印度等開發中國家,人民逐漸沉溺於西式速食與生活方式後,將增加78%,而某些最貧窮的國家將增加90%以上。其中的變化關鍵是,與感染有關的癌症(子宮頸癌、胃癌)發病率逐漸降低,但這個努力成果似乎被乳癌、攝護腺癌和大腸直腸癌的大增所抵消,後面這些癌症通常肇因於西式飲食(漢堡、熱狗、炸雞、薯條、披薩與三明治)中所包含的高熱量、高油脂的紅肉與加工肉品,以及缺乏全穀類的精製醣類,這類飲食最容易造成慢性發炎、肥胖、癌症與其它慢性病。一週吃2次速食 患糖尿病風險增27%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發現,中老年華裔若是吃過多西式速食,會大量增加糖尿病與死於心肌梗塞的風險,相較於不吃西式速食的人,一週吃2次速食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27%,死於心肌梗塞的風險則增加56%,可怕的是,一週吃4次或更多的人,死於心肌梗塞的風險會飆升近80%,如果新加坡的科學家分析西式速食與癌症,可能也會發現兩者的關連吧。可怕的是,速食文化對腦部發育中的兒童衝擊更大。不論美國、澳洲或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都顯示學齡前常吃速食(漢堡、披薩、薯條、餅乾)的兒童,智力會比吃鮮食或現煮食物的小朋友低2~5%,這種不良影響可能是不可逆的,若腦部發育受阻,以後即便恢復正常飲食也難以矯正。7要點 防癌基本功因此,現在普遍認為,癌症主要還是一種生活病,先天基因異常對癌症發生的影響只有5~15%,其餘大約30~35%是由不當飲食引起,25~30%是吸菸,15~20%是感染,因此,預防癌症的基本功包括:•  不抽菸與嚼檳榔。•  限制酒精與熱量攝取。•  盡量少吃紅肉與加工肉品。•  增加蔬果與全穀類食物攝取。•  多做有氧運動。•  避免直接暴露在陽光或紫外線下。•  使用疫苗以預防感染。如果人們平常多注意這些原則,即使帶有異常基因,也能透過啟動健康基因,降低癌症發生率。(本文摘自/抗癌就像減肥/天下雜誌出版) 

三手菸傷童智力 尼古丁貼片+咀嚼錠克服菸癮

三手菸傷童智力 尼古丁貼片+咀嚼錠克服菸癮#智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抽菸對人體的危害甚鉅,二手菸對於人類的影響不亞於一手菸,甚至法律條文明文規定三人以上室內工作場所應禁菸,但大部分民眾卻不知道,香菸熄滅後,在環境中殘留的毒性化合物附著於物體表面所形成的三手菸,可直接經由皮膚接觸進入人體,造成可怕的危害!尼古丁替代藥物 減少菸品致癌物傷害高雄榮民總醫院家醫部薛光傑醫師表示,許多人以為不在家人面前抽菸就沒事,然而研究顯示,殘留的三手菸不僅會影響呼吸系統,使孩子容易氣喘與過敏,甚至會影響智力與發育,讓孩子的認知、數學、閱讀能力落後11~18%。雖然三手菸的濃度可能不如二手菸,但長期累積下來,危害不容小覷。不管是二手菸或是三手菸,都會影響健康,許多人靠著意志力戒菸卻頻頻失敗,目前戒菸輔助療法可分為「尼古丁替代藥物」與「非尼古丁藥物」,薛光傑醫師指出,尼古丁替代藥物在戒菸時,維持人體內尼古丁的血中濃度,但卻少了菸品中的致癌物,安全性高。咀嚼錠+貼片 成功率近4成常見的尼古丁替代藥物有咀嚼錠、貼片、口含錠等,其中貼片會全天穩定釋放尼古丁,避免戒斷症狀;咀嚼錠則是能夠協助戒菸者即時緩解菸癮,若合併使用尼古丁片與咀嚼錠,可達到長期又即時克服菸癮的效果。根據國健署的臨床戒菸服務指引,合併使用貼片與咀嚼錠超過14週,六個月戒菸成功率高達36.5%。台灣家庭醫學會秘書長李汝李醫師說,菸害對一般民眾健康影響甚大,對於孩子更是如此,為幫助民眾順利戒菸,國健署自民國101年3月推出「實施二代戒菸治療試辦計畫」,門診、住院、急診或合約藥局都可提供合適的戒菸藥物,最高僅需200元的藥品部分負擔,大幅降低戒菸成本。只要下定決心,加上輔助戒菸藥物,成功戒菸並非難事!

不抽就沒危害?三手菸殘留 童智力恐受影響

不抽就沒危害?三手菸殘留 童智力恐受影響#智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不在家抽菸不代表對家人沒有影響!郭先生6年前當了爸爸,原本下定決心想戒菸,卻因意志不堅而失敗,雖然都刻意跑到戶外或陽臺去抽菸,但孩子出生後卻仍一直有呼吸道問題,不斷因氣喘發作出入急診;當他驚覺三手菸可能會殘留在衣物上,讓他接觸孩子時把菸害帶給孩子,進而影響健康,才終於下定決心戒菸。三手菸不只影響呼吸道 更可能阻礙智力發育三手菸是指菸熄滅後,在環境中殘留的毒性化合物附著於物體的表面,可直接經由皮膚進入人體,造成危害。高雄榮民總醫院家醫部薛光傑醫師指出,大家都知道二手菸,但對於三手菸則較為陌生。研究發現,三手菸不只會影響呼吸系統,使孩子容易氣喘與過敏,甚至會影響智力發育,讓孩子的認知、數學、閱讀能力落後11~18%。他呼籲家中有新生兒、幼童的家長注意三手菸的威脅,因為新生兒、幼童長時間待在家中、對於環境較為敏感,附著在家中各種家具表面上之三手菸不僅可由皮膚吸收,如果幼兒再以手觸口,三手菸更可能被「吃下肚」!5大物品 成三手菸溫床薛光傑醫師表示,三手菸會長期附著在家中物體表面,時間可達3個月之久,許多人以為不在孩子面前或是家中抽菸,就不會把菸害帶進家門,然而對於新手父母來說,其實以下5大物品可能是三手菸害的來源:1) 衣服/衣物很容易沾染菸味,也就很容易殘留有毒物質,就算清洗,三手菸殘留也無法被完全清除。當吸菸父母抱著孩子時,就可能讓孩子接觸到三手菸害;若衣物未分開清洗,也可能讓全家人的衣物成為三手菸害來源。2) 親子背帶/父母需要長時間使用背帶背孩子,背帶可能因此沾染父母身上殘留的有毒物質,而在使用的過程中,也可能因此將菸害帶給孩子。3) 安全座椅/部分父母會在車上抽菸,即便打開車窗,車上都還是會有淡淡菸味,這就可能讓安全座椅暴露在三手菸的環境中。許多歐美國家已經禁止家中有小孩之家長在車內吸菸。4) 奶嘴/若奶嘴暴露在三手菸環境中,很容易將有毒物質吃進體內,長期影響不容小覷。5) 嬰兒床/嬰兒床時常在家中各個空間中移動,也增加暴露於菸害中的危機!

兒童長期暴露環境塑化劑 恐礙智力發展

兒童長期暴露環境塑化劑 恐礙智力發展#智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塑化劑竟會影響兒童健康!國家衛生研究院表示,兒童早期,持續性地暴露於塑化劑環境中,可能影響往後認知功能的發展,所以建議孕婦減少含有塑化劑之相關產品的使用,兒童於玩具使用後與吃東西前多洗手、盡可能避免幼兒將玩具等物品放入嘴中,政府部門也應採取相關管制措施,以降低環境中塑化劑的暴露並確保其健康發展。環境塑化劑增1倍 兒童智商減1分塑化劑常用來當作各種商業產品,如食品包裝、玩具、家具、化妝品之增塑劑或軟化劑。人體暴露到環境中之塑化劑後,會由尿液中代謝出各種塑化劑之代謝產物。國衛院研究員王淑麗以及國防醫學院公衛系黃翰斌助理教授研究發現,2~12歲之兒童曝露於環境中塑化劑濃度每增加一倍,智商成績會降低約一分。此研究共招募430位第三孕期的孕婦並蒐集其尿液檢體,後分別在孩童2、5、8及11歲時,追蹤測量兒童神經認知及智力發展。孕婦第三孕期之單次尿液檢體及追蹤各階段兒童尿液檢體,被用來檢測尿液中常見的七種塑化劑的代謝產物。嬰幼兒、青春期 易受毒性化學物影響研究團隊發現,控制了可能的影響因子,包括¬兒童的年齡、性別、出生體重、家庭環境評量分數、母親的教育程度、母親哺乳狀態及母親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產物的濃度後,兒童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的濃度與兒童智力分數呈現顯著負相關。也就是兒童尿液中MEOHP的濃度與鄰苯二甲酸二酯(DEHP)代謝物總濃度每增加一倍,兒童智力分數分別會降低1.3及1.1分。這些結果也顯示兒童持續暴露於環境中的塑化劑,可能對於認知功能的發展會有所影響。人類腦部發育的階段,易受到毒性化學物質暴露的影響,而這些最脆弱的階段為胎兒、嬰幼兒、青春發育期和婦女懷孕時期。由於塑化劑被廣泛地使用於各類商業產品,因此大眾容易暴露環境中塑化劑,更可能對兒童神經認知功能產生不良效應。此問題已逐漸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需要更多長期追蹤性的流行病學研究來探討。本研究成果刊登於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所收錄之PLoS ONE期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