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FR基因突變

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在台舉辦學術研討會 探討肺癌新興治療趨勢 響應總統降低癌症死亡率1/3

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在台舉辦學術研討會 探討肺癌新興治療趨勢 響應總統降低癌症死亡率1/3#EGFR基因突變

台灣肺癌研究學會 展現國內醫療與研究實力 與國際肺癌學會簽備忘錄 四度力邀來台研討  台灣肺癌研究學會與臺大暨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本月11日至12日,假臺大醫院癌醫中心,與世界最大肺癌學術研究組織—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共同舉辦國際肺癌學術研討會。本次會議是台灣肺癌研究學會與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連續第三年在台舉辦專題研討會,兩百多人國內外肺癌診治的權威參與,亦是兩會簽署合作備忘錄後,首次聯手舉辦的國際性研討會。 國際讚楊泮池LDCT揪肺癌全球第一 余忠仁談完善肺癌診治拚與國際接軌 不論在台灣或是全球,肺癌一直高居癌症死亡率第一名;在台灣肺癌更是連續十三年位居國人癌症死因首位。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暨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教授表示,近年新藥、新療法接續問世,肺癌治療可說是日新月異。本次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中,來自國際的頂尖肺癌研究學者與國內專家將針對六大主題深入討論。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談及醫療最重要是傳承與教育,如何增進對病人照顧,如何完善癌症治療,讓現有的醫療照護跟上潮流與國際接軌,是這場肺癌研討會最重要的啟發。研討會還將延伸國人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晚期肺癌患者第一線治療策略、第二線接續治療藥物選擇,沒有基因突變患者的免疫治療趨勢,以及近年陸續問世的抗體藥物複合物(ADC)最新應用等。鑑於越來越多新穎藥物與組合療法問世,現有的肺癌分期是否仍適合沿用?也是本次會議另一個討論主題。楊志新教授解釋,「治療取決於分期,」肺癌雖然只分四期,但其中其實又有細分,當治療進步之後,IASLC肺癌分期未來將如何更新?這個環節主辦單位特別邀請來自首爾大學醫院總院長、同時也是世界肺癌學會總裁的Young Tae Kim(翻譯金”日英”泰)負責演講解析。 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執行長Karren Kelly在記者會上特別提到,台灣在肺癌研究領域已經躍上國際醫學舞台,中研院院士楊泮池發現台灣在肺癌發現,東亞肺癌特色是「不吸菸」,台灣3分之2肺癌患者沒有吸菸史,現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能夠揪出家族史、重度菸癮者的患者,促成國家推動LDCT普篩政策;另外楊志新院長長期帶領的研究團隊過去在肺癌EGFR以及ALK驅動的基因突變領域在全球貢獻顯著。 「肺癌第四期病人有機會治癒」 專家提癌症新藥基金與IO合併化療須補齊 隨著肺癌治療成果提升,這次與會專家們也放眼肺癌治療的未來展望:不僅討論早期肺癌如何透過術前與術後輔助治療、追求更低的復發率、提高治癒率;當晚期肺癌可延長的生命不再只是半年、一年,部分患者有機會追求更長期的存活、甚至有機會追求治癒的情況下,晚期肺癌治療定位是否有別以往,與患者溝通時、如何傳達更完整的訊息,也是討論主題。 楊志新教授解釋,過往一到三期肺癌可開刀的早期肺癌,多半就是手術治療,最多術後加上化療、放療。但近年,早期肺癌術後除了化療之外,搭配標靶治療,或是搭配免疫治療作為輔助治療。最後發現有明顯存活差異。尤其是免疫治療,對二、三期病人,可以有一到兩成的進步。有些甚至在治療前就要做!適當選擇,對存活的改變很明顯。 至於第四期患者,治療也已經不再只是追求多半年、一年存活。例如有些單一標靶藥物(ALK基因突變)、六成患者可以使用同一種藥物超過五年,至於免疫治療,也有超過一成在追蹤五年以上、仍然獲得良好控制。楊志新院長提及目前肺癌晚期絕大部分病人,必須免疫治療跟化學治療合併,健保署正在研議,學界醫界也殷切期待,不要限制太多,因為一旦健保署限縮政策,很多病人就無法用到適切藥物,建議健保署並不需要限定某一個或兩個,有競爭才會有助醫學的學術發展。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前院長鍾飲文回到政策面向,呼應賴總統宣示2030年前癌症死亡率降低1/3,肺癌十大死因首位,今年新成立的癌藥基金到位,補齊資源,健保署要加快將癌症治療指引跟上國際;又許思考國際間像日本做法,病人部分負擔(Co-pay system)治療藥物費用,更快實現新藥可近性。 台灣肺癌研究在國際發光 進階成為肺癌診治人才搖籃 台灣肺癌症學會於本次研討會期間同步舉辦「年輕學者共同訓練課程」,由國際學者與國內專家,共同指導來自東北亞和東南亞地區的20位青年學者,為未來的肺癌治療與研究傳承注入新生力量。 楊志新教授指出,年輕學者訓練課程係由學會支助旅費、邀請亞洲年輕世代醫師一同參與,藉此訓練年輕醫師協同研究、著作國際期刊論文等能力。年輕醫師們不僅有機會親炙大師風采,也能找到未來潛在的合作夥伴、跨國同儕,對於鄰近國家的年輕學者非常有吸引力。他表示,台灣在亞洲地區具有地理中心優勢,也盼此一活動常態化後,成為培育新生代的樞紐(HUB)。此次國際肺癌學術研討會的舉辦,不僅彰顯台灣在肺癌領域的專業深度,更為推動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樹立重要里程碑,期待透過全球領袖與新生代學者的共同努力,為肺癌治療開啟全新篇章。 圖/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楊志新(中)、國際肺癌研究學會執行長Kelly(左三)及肺癌診治專家,宣誓致力實現治癒肺癌目標。(臺大癌醫提供) 圖/台灣肺癌研究學會楊志新理事長。

台灣癌症基金會攜手衛教大使佩甄呼籲「測一下肺怎樣」!三步驟精準打擊三冠癌王 助降低復發風險 提升肺癌存活率

台灣癌症基金會攜手衛教大使佩甄呼籲「測一下肺怎樣」!三步驟精準打擊三冠癌王 助降低復發風險 提升肺癌存活率#EGFR基因突變

在台灣,肺癌是十大癌症中「發生人數最多、晚期確診比例最高、死亡率最高」的三冠癌王,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為呼籲全民正視肺癌的威脅,台灣癌症基金會邀請國民好媳婦佩甄擔任肺癌衛教大使,鼓勵民眾一起加入「測一下肺怎樣」行動,提醒高風險族群定期接受篩檢、及早揪出肺癌,早期治療增加治癒機會! 非吸菸者、女性的隱形危機?掌握肺癌六大危險因子 測一下「肺」怎麼樣! 中山醫學大學副校長張基晟醫師指出,第1A期肺癌五年存活率高達8成,但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多達半數患者診斷時已是晚期,五年存活率驟降剩不到1成。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提高肺癌存活率的關鍵。造成肺癌的原因很多,包括:(1)菸害、(2) 空氣汙染、(3) 職場或居家環境暴露(如石綿、粉塵、砷、氡氣等)、(4) 肺部相關疾病史(如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等)、(5) 肺癌家族病史、(6) 炒菜油煙…等。甚至近年有越來越多非吸菸者被診斷出肺癌,也許空氣汙染、肺癌家族病史、環境暴露等危險因子亦不可輕忽。目前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是經國際實證能有效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為宣導肺癌篩檢與精準治療的重要性,台灣癌症基金會發起「測一下肺怎樣」行動,三個關鍵步驟精準打擊癌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可有效降低復發風險,提升存活率: 一、肺癌篩檢,定期追蹤,早期發現不肺力 二、基因檢測,揪出突變基因,肺更安心 三、精準治療,瞄準突變基因,對症下藥 LDCT肺癌篩檢 高風險族群定期追蹤 早期發現不肺力 國健署已推行LDCT肺癌篩檢,補助具有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有血緣關係之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或重度吸菸者(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仍在吸菸但有意願戒菸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每兩年一次定期檢查。張基晟醫師提醒,除了具補助資格的高風險族群外,也建議有早發肺癌家族史民眾若自身經濟許可,可提早將LDCT列入定期健檢項目。 EGFR突變復發轉移風險高!基因檢測揪出突變基因肺更安心 台灣的肺腺癌病人約55-60%帶有EGFR基因突變,病人群體占最大宗。尚可進行手術切除腫瘤的肺癌,主要是指第1、2、3A期病人。可手術切除腫瘤是治療肺癌首選處置,目標是將腫瘤完全切除。EGFR基因突變是導致病情復發及腦部遠端轉移的重要風險因子之一,臨床經驗患者若有EGFR基因突變,惡化、轉移的速度比沒有基因突變的患者還要來得快!因此,若術後確診為1B, 2, 3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首先建議患者要先進行EGFR、ALK基因及PD-L1表現量檢測,以利醫師根據檢測結果制訂後續精準治療方案。  早期肺癌術後EGFR標靶輔助治療 降低7成復發、腦轉移風險 據統計,約50%的第1-2期患者和75%的第3期患者在術後5年内復發,5年復發率第1B期:45%、第2期:62%、第3期:76%。因此手術後會建議加輔助性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然而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病人對於術後只接受輔助性化療,有其一定限度的幫助,張基晟醫師說明,根據臨床研究數據,EGFR基因突變的病人術後接受第三代標靶輔助治療具有顯著療效,可降低73%疾病復發風險及76%腦轉移風險 ,延緩疾病進展。 術後輔助化療看似正常但癌症指數居高不下?第三代標靶藥物助降復發轉移風險 張基晟醫師指出,過往臨床案例曾遇到一名第三期肺腺癌女性病人,在術後接受輔助性化療,看似已經恢復,不過癌症指數仍然居高不下。由於基因檢測為EGFR基因突變,有較高機率的復發轉移風險,判斷可能體內的癌細胞有微轉移,在使用第三代標靶輔助治療後,癌症指數下降至正常數值。以往檢測為EGFR基因突變的第二、三期病人都很快會面臨癌細胞轉移的狀況,這位病人在標靶輔助治療後不但癌症指數下降,也降低了後續的復發轉移風險。張基晟醫師也表示,目前健保擴大了第三代標靶藥物於晚期肺癌第一線健保的給付範圍,適用對象已從第4期擴及到第3B期,期望未來手術切除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也能逐步與國際接軌,讓更多病友受惠;此外,張基晟醫師與其合作團隊也持續在進行肺癌風險預測模型的研究,以期讓國人對於肺癌高風險族群的概念能夠更明確。 圖/衛教大使佩甄籲測一下肺怎樣 三步驟肺更好

肺癌第三代EGFR標靶健保擴大給付   最大宗病人群體受惠

肺癌第三代EGFR標靶健保擴大給付 最大宗病人群體受惠#EGFR基因突變

一名科技老董高齡九旬的母親,一年前突然嚴重喘咳,送醫檢查意外發現已是第4期肺腺癌無腦轉移,選擇自費第三代標靶近7個月,原本幾乎占據肺部的腫瘤大小縮小剩局部,也不喘了,生活品質大幅改善;從事文創產業的42歲小寧,平日不菸不酒,且幾乎不下廚,前陣子莫名出現顏面抽搐,持續3-4個月,就醫檢查竟診斷為第4期肺腺癌合併腦轉移,8月底自費使用第三代標靶,幾週後腫瘤縮小,且幾乎無副作用,治療後的生活與過往無異。所幸,兩名患者受惠於第三代EGFR標靶晚期一線健保全面擴大給付政策,皆已申請健保給付持續使用第三代標靶治療,目前病情控制穩定,腫瘤持續縮小中。 晚期肺癌治療接軌國際  領航2030癌症死亡率降1/3 肺癌是「發生人數最多、晚期確診比例最高、死亡率最高」的三冠癌王,對國人健康及無數罹癌家庭造成巨大衝擊。健保署重視病友權益與提升醫療品質,逐步將一線治療接軌國際。113年10月1日起,肺腺癌EGFR突變第三代標靶健保擴增:(1) 晚期一線全面給付,橫跨第3B、3C、4期; (2) EGFR基因突變,含Exon 19 Del或 Exon 21 L858R;(3) 不限腦轉移。由於台灣的肺腺癌病患當中,約55%帶有EGFR基因突變,病人群體占最大宗。此擴大給付政策,補足晚期治療的最大缺口,可望提升晚期肺癌存活率及降低死亡率,被視為完善晚期肺癌治療拼圖最關鍵的一步,有望成為「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1/3」健康台灣政策目標的領航者。健保署石崇良署長表示,未來將持續在健保財務可負擔下,致力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優化治療策略與選擇,讓更多患者受益。 台灣癌症基金會張文震執行長在記者會中感謝政府、醫界與相關病友團體的共同努力,促成肺癌第三代標靶給付擴增這項健保大事。第四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僅1成,第三代標靶擴大給付,讓最大宗的病人族群受益於健保的保護傘下,及時獲得有效且國際認可的標準治療,對病友與家屬而言是引頸期盼的好消息,大幅減輕了經濟負擔,也提高治療成效。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余忠仁院長說明,肺腺癌第三代標靶給付擴增政策上路,不但意味著台灣晚期肺癌一線健保治療和國際同步,更為完善台灣肺癌治療拼圖迎來重大突破。與國際接軌,有助於台灣整合國際最佳的肺癌治療實踐,從而提升國內的肺癌治療水平。病人擁有和國際標準治療同步的健保治療選擇,及早接受適切治療,有更好的預後、良好的生活品質、有效延長整體存活,進而逐步實現國家政策目標。 1成變9成!年增4千名晚期肺癌EGFR突變患者受益於健保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指出,第3期肺癌病友往往面臨極為艱辛的治療過程,由於病情複雜,常常需要多專科團隊的密切討論,才能找出較適合的個別化治療方案。此次健保擴增和國際治療指引接軌,適用對象從第4期擴及第3B、3C期,無疑是一大福音。此外,也涵蓋EGFR Exon 19 Del基因突變或EGFR Exon 21 L858R基因突變患者,且不限腦轉移。從過去只有1成患者可獲給付,擴大給付後有近9成晚期肺癌EGFR基因突變患者可受益於健保治療,一年新增約4千名患者受惠,實為一大德政。 台灣肺癌學會羅永鴻理事表示,第三代標靶是各大國際治療指引建議的晚期一線治療首選,研究證實可降低未來腦轉移的可能性或提升腦轉移的治療成效,有效延長整體存活期。這樣的治療成果有助病友在生活中更少受到疾病影響,保持日常活動的穩定性。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徐培菘秘書長提到,藥物治療不僅要有效控制病情,更應考慮如何減少副作用對生活品質的影響。第三代標靶不僅在疾病控制上效果顯著,且副作用明顯較少,可順利維持日常生活與工作,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自費治療常人恐難以負擔  感謝健保擴增救命助回歸正常生活 科技公司董事長黃先生高齡九旬的母親確診EGFR突變第4期肺腺癌無腦轉移;42歲病友小寧則是第4期肺腺癌合併腦轉移,帶有EGFR Exon 21 L858R基因突變。兩位病友都是此次第三代標靶健保擴大給付的新增適用對象,故可在10月給付政策上路後,改用健保給付持續使用第三代標靶治療,病友及家屬都非常感謝健保擴增救命。黃董事長坦言自己當時查遍各種資料後,決定自費給母親使用療效較好且副作用較少的第三代標靶,但仍感嘆看到很多病友適用第三代標靶,卻無力自費負擔。很感謝健保從10月起全面給付第三代標靶,讓更多晚期病友及其家庭獲得照顧,真是一大德政!病友小寧也分享,真心感謝政府與健保署與國際同步,擴大給付第三代標靶,等於是給予病友及其家庭最大的支持和勇氣,幫助減輕經濟壓力安心治療,回歸正常生活。 肺癌一線治療同步國際 病友權益與臨床研究皆受惠 當台灣的健保政策與國際標準治療同步,可顯著提升台灣在全球新藥臨床試驗中的地位,同時也讓病友更早受惠於新藥治療。台灣肺癌研究學會楊志新理事長表示,以晚期肺癌為例,第三代標靶是國際標準治療,國際上多項臨床試驗的收案標準都是第一線必須使用過第三代標靶的病患,才可進入臨床試驗。當患者有機會參與臨床試驗接受先進的新藥治療,就可能受益於創新藥物的早期應用。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吳教恩委員說明,台灣的一線健保治療若能與國際標準治療同步,會使台灣的醫療環境與其他國家接軌,吸引更多國際藥廠將台灣納入臨床試驗的地區之一,因為病友接受的標準治療與國際一致,讓試驗數據具備全球可比性,就能提高台灣的國際臨床試驗參與機會,進而促進國際間的合作與技術交流。 病團期盼未來癌症治療政策更完整 對於近年來台灣引進新藥較為困難且條件嚴苛的難題,癌症病友關懷團體也期待政府在推動健保改革同時,也能納入做為長遠布局新藥給付策略的參考,以期更多癌藥加速接軌國際,嘉惠更多癌友。台灣癌症基金會蔡麗娟副執行長表示,十分感謝政府已編列50億的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未來期望能儘速完成癌症防治法修法,讓癌症新藥基金法制化能永續運作。此外,基金運作機制須讓新藥可近,應加快盤點當前健保新藥給付與國際標準治療之間的落差,儘速將療效明確的新藥納入給付;落實病友參與,建構能解決病友用藥困境亦能幫助健保永續的癌症新藥基金。癌症希望基金會嚴必文副執行長則指出,癌症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病人有好的存活也衍生醫療上「財務毒性」的副作用,尤其肺癌病人的治療費用高於其他癌別。由於健保資源有限,近幾年來便有「商保協同健保」的討論,盼政府進一步推動公私協力的醫療保障模式。健保署委託國衛院執行的研究於本月5日發表研究成果,盼相關政府單位能審慎參考研究結果,疾行落實商業保險與健保之間的合作,打造雙贏局面,更好的協同資源,訂出民眾買得起、看得懂、確實有保障的「第二層健保政策險」。

早期肺癌續命關鍵?醫曝採用術後精準醫療,可再降低復發風險!

早期肺癌續命關鍵?醫曝採用術後精準醫療,可再降低復發風險!#EGFR基因突變

經統計,台灣每年約有一萬五千人確診肺癌,更有逾一萬名國人因此喪命,林口長庚醫院肺腫瘤及內視鏡科主治醫師徐稟智醫師表示:「除了吸菸,肺癌還有很多其他潛藏的危險因子如:空汙、職場環境汙染或炒菜油煙,此外,民眾如有罹患肺癌的家族史,也不能輕忽罹病的風險。」,醫師亦指出,早期肺癌症狀容易被民眾與其他支氣管疾病混淆,因此過去發現時患者疾病進程大多已步入晚期,治療上更加困難,如今隨醫療進展,篩檢方式不斷精進,近年醫界也積極鼓勵高風險族群的民眾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隨篩檢越來越普及,早期可手術切除癌細胞的患者比例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有助於患者及早接受治療。 肺癌對台灣國人健康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早期肺癌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然而資料顯示,即使藉手術將腫瘤完全切除,隨著期別上升,肺癌仍可能有高達七成的復發率,且復發後往往已發展至晚期或發生遠處轉移,使治癒可能性大幅降低,導致患者五年存活率隨著期別上升呈現斷層式下降,成為早期肺癌治療的最大困境。在東亞族群可切除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中,約有5成左右病患的肺腺癌病人帶有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基因突變,而過去研究發現EGFR基因突變是肺癌手術切除後復發的危險因子之一,因此早期肺癌患者術後切勿掉以輕心。 臨床上,輔助治療是降低術後復發可能性最主要的方式之一。過往早期肺癌術後輔助治療選擇僅有化療,但數據顯示,術後輔助化學治療對於早期肺癌手術切除後的整體五年存活僅能提升5%;近年來陸續有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加入肺癌術後輔助治療行列,透過精準醫療,依照病人各自的基因突變或生物標記檢驗報告來選擇相對藥物治療,可幫助術後患者再降低復發機率、並提高五年存活率。 徐稟智醫師表示;精準治療的概念下有數個術後治療的新選擇,它們的治療成效對比單用傳統化療都較具有優勢。醫師同時也呼籲,早期肺癌患者在術後應進行基因檢測或生物標記檢測,確認自己是否有基因突變表現或其他生物標記、符合復發高風險族群,如果屬於復發高風險族群,可積極與醫師討論術後輔助治療的必要性,衡量治療藥物可以帶來的好處及副作用,為患者提供更穩定的生活品質、點燃生命新希望。 (圖/林口⻑庚醫院肺腫瘤 及內視鏡科主治醫師 徐稟智醫師) TW-25822_TAG_18/09/202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