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

注重預防保健 衛署規劃多項免費檢查

注重預防保健 衛署規劃多項免費檢查#保健

預防保健是維護健康的根本之道,同時亦能節省個人後續的醫療費用及政府健保支出。衛生署規劃預防保健免費檢查,服務範圍從新生兒到成人,包含孕婦產前檢查、兒童預防保健、牙齒塗氟、成人預防保健、婦女子宮頸抹片檢查、乳房攝影檢查、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等八大項目。 孕婦產前檢查的服務對象為妊娠第一期(未滿17週),可檢查二次,妊娠第二期(17週至未滿29週)可檢查二次。妊娠第三(29週以上),可檢查六次。檢查項目有身體檢查:個人及家族病史、個人孕產史查詢、成癮習慣查詢、身高、體重、血壓、胸部、腹部檢查等。血液檢查及尿液檢查。超音波檢查:於妊娠第二期檢查一次;因特殊情況無法於該期檢查者,可改於妊娠第三期接受本項檢查。衛教指導:孕期生活須知、產前遺傳診斷、營養、生產徵兆、母乳哺育、成癮習慣戒除與轉介等。乙型鏈球菌培養篩檢:於第七次產檢接受本項篩檢。 兒童預防保健服務的服務對象為滿一歲六個月可檢查四次。一歲六個月以上至未滿2歲可檢查一次。2歲以上至未滿3歲可檢查一次。3歲以上至未滿7歲可檢查一次,檢查時程可配合預防接種一起進行。檢查項目有身體檢查:個人及家族病史查詢、身高、體重、聽力、視力、口腔檢查、生長發育評估等。衛教指導:母乳哺育、營養、幼兒發展、口腔保健、視力保健及事故傷害預防等。 民眾接受上述八項由政府補助之預防保健服務時,均需攜帶健保IC卡並由院所讀卡,但不會扣減健保IC卡之就醫次數,也不需繳交部分負擔,若是接受孕婦產前檢查或兒童預防保健服務,請攜帶孕婦健康手冊及兒童健康手冊,另如健保IC卡無照片者,請攜帶身分證明文件供院所核對。

無聲殺手心血管病 患者怎麼保健?

無聲殺手心血管病 患者怎麼保健?#保健

冬天日夜溫差大,低溫會加快血液的凝結,讓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在血液循環變差的情況下,血流不順暢容易引起心肌缺氧。而當寒意湧現時,身體不知不覺產生的「抗冷」小動作,也會讓血管收縮速度更快,加重心臟的負荷。根據衛生署統計,國人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平均年齡是52歲,但最年輕的心肌梗塞發作年齡卻只有22歲。因此,好發於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其實會從年輕、甚至兒童期即開始逐漸累積危險因子,其中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康聯預防醫學院長陳皇光醫師建議,要從年輕時養成保護心血管的觀念,並從細節開始著手。過年的應景食品大多以高鹽分、高熱量、多油脂等成分為主,大啖美食之餘卻忽略這些料理都是三高族(高膽固醇、高蛋白、高油脂)的來源,若加上無節制的大吃大喝,攝取的營養超過身體的需要,會使血脂肪上升,容易讓動脈阻塞硬化;此外,很多人在年假期間每天窩在沙發上看電視,懶得起身運動,更加重心血管的負擔。康聯資深營養師趙思姿表示,正確選擇食物的營養成份,注意總攝取量,並搭配規律的運動,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的最有效方法。陳皇光醫師說,隨著氣溫降低,人體新陳代謝緩慢,身體受到冷空氣的刺激,血管突然收縮,血流供應中斷或血液流通受阻,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或復發)。通常每年11月到隔年3月,是心血管病猝死的高峰期,所以冬季需更注意加強自我保健。暖身運動:睡眠時各神經系統處於抑制狀態,活力不足,清晨起床時突然大幅度運動,神經興奮性突然增高,很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注意保暖:手部、頭部、臉部等部位受寒,容易引起末梢血管收縮,造成心跳加快或冠狀動脈痙攣,供血不足的情況下,有可能導致栓塞。緩慢起床:因為剛清醒時人體血管的應變能力較差,突然活動易引發血管疾病。在早晨清醒後,建議先養神5分鐘後再起床活動。適度進補:國人素有「冬令進補」的習慣,冬季人們運動量本來就少,加上大量進補熱性食物和滋補藥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誘發心血管疾病。適量運動:運動量減少會造成血流緩慢,血脂升高。適當營養:多吃魚類、豆類、雞蛋、牛奶、瘦肉…等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及新鮮蔬菜水果。避免糖類、奶油、咖啡及動物油,尤其辛辣、油膩的食物更是禁忌。心情愉快:負面情緒及情緒激動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忌,要放寬胸懷,不要讓情緒起伏太大。陳皇光醫師提醒,隨著現代人對健康的重視,以心血管健康為訴求的產品更是備受青睞。但食用健康食品也有禁忌,尤其衛生署對「健康食品」的定義,闡明健康食品「非藥物而是食品」,雖然能在電視上看見產品廣告標榜某些特定的保健功效,但絕不與治療或矯正疾病的藥物相提並論。例如號稱有降血脂效果的「紅麴」,因為它的作用和史坦汀(STATIN)非常相似,所以有服用史坦汀禁忌的高血脂患者(尤其是有肝炎或肝硬化等肝功能異常的病患),或正在服用以HMG-CoA為主成分的降血脂藥物,也不適合食用。建議您在選擇保健食品前,應先請教醫師的專業意見,避免加重病況。

泡、水、高、貧、倦!注意腎病徵兆

泡、水、高、貧、倦!注意腎病徵兆#保健

腎臟有很強的預備力,即使它的功能已經減低,多半沒有什麼特別的自覺症狀,如果因此掉以輕心的話,可能會造成相當大的危險,因此定期檢查才是保健之道。苗栗大千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李明彰醫師說,一般腎臟病有六大高危險群:糖尿病、高血壓、蛋白尿、65歲以上老年人、有腎臟病家族病史及長期服用不明藥物者等,若有以上問題一定要定期追蹤。若出現腎臟病的徵兆:泡、水、高、貧、倦,也就是 泡:尿液常有泡沫且久久不散去, 水:水腫, 高:高血壓, 貧:貧血 ,倦:噁心感、食慾不振、倦怠,就要馬上到腎臟科門診檢察。李明彰醫師表示,平時保養也是非常重要的,請把握「四不一沒有」「五控三避」的生活習慣,所謂「四不一沒有」為1.不抽菸2.不用偏方及草藥或地下電台藥物3.不用非醫師處方的止痛藥及抗生素4.不憋尿5.沒有鮪魚肚、維持適當體重。「五控三避」則是指1.控制血壓 2.控制血糖 3.控制蛋白尿4.控制尿酸5.控制血脂肪(保持理想的體重) 6.避免感冒(養成規律運動習慣)7.避免過度勞累(長期加班、熬夜)8.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日常飲食應做到「三少」、「三多」,也就是少油、少鹽、少糖和多吃蔬菜、多攝取纖維、多喝水。

媽媽好辛苦 懷孕也會造成痔瘡?

媽媽好辛苦 懷孕也會造成痔瘡?#保健

有位準媽媽因為有便秘、輕微痔瘡的問題,來醫院求診,由於懷孕時間未久,而且症狀也未到嚴重的地步,所以,就從食物、生活作息方面來減緩及改善症狀,後來情況就改善了。許多孕婦都會有便秘、排便因難的困擾,有些甚至還演變為痔瘡,為什麼懷孕也會造成痔瘡?該如何改善及預防?有些孕婦甚至在生產時會併發嚴重痔瘡!苗栗大千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澤霖醫師說,孕婦比一般人更容易得到痔瘡,因為懷孕會引起腹部壓力增高,隨著子宮逐漸擴大,下腔靜脈受壓也日益加重,妨礙下肢血液回流,使得痔核經常在充血狀態。另外,懷孕時子宮也會直接影響直腸末端,阻礙糞便排泄,另一方面,孕婦的一般活動量降低,胃腸蠕動減慢,糞便在腸內停留時間較長,糞便內水份被再吸收導致大便乾燥,更加重排便困難。由於排便因難及痔核充血,痔瘡便發作了,孕婦在分娩時用力過度, 痔瘡會變得更嚴重, 造成脫肛、出血及劇痛。孕婦在懷孕時,痔瘡是一個很煩人的問題,如果在懷孕前有痔瘡時,最好先給予治療。懷孕中痔瘡發作時,首應採取的步驟是飲食中注意多增加纖維質的攝取和多喝水,並配合溫水坐浴、軟便劑及痔瘡軟膏和塞劑。

四季養生之道 中醫師談秋季保健

四季養生之道 中醫師談秋季保健#保健

順應四季養生為健康準則徐慧茵中醫師表示,中醫基本的養生觀念建立在「天人合一」與「上工治未病」,天人合一指的是自然界的四時變化,亦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不同於夏天屬於散發的狀態,秋冬必須收斂自己,保養陰氣,把好的東西留在體內以備過冬,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秋冬養陰、收氣」。唯有順應氣候變化來調和身心,才能使人體陰陽平和,以維繫身體健康。陰虛火旺者慎防秋燥在台灣,秋天屬於較為燥熱的季節,對身體最直接的影響是呼吸道系統及髮膚。乾燥氣候容易使皮膚乾燥、落屑,甚至脫皮、發癢,引發與皮膚相關的問題;毛髮則容易因乾燥而失去光澤,掉髮情形亦比其他季節顯著。除此之外,內在呼吸系統及臟器也深受影響,此時的呼吸道易因氣候驟變而感冒、病變,會發現痰經常咳不出來,同時常感到口乾舌燥,連雙眼都乾澀不已。秋末落葉紛飛的蕭瑟氣息,常導致人們情緒憂鬱低落,故而有「秋思」之說。而內在則因臟器功能低下,容易使人感到疲憊、精神抑鬱,甚至產生怠倦無力的情形。陰虛有火的陰虛體質者,因本身缺水失潤,對秋燥的抵抗力相對更低,平時飲食中應多吃甘涼滋潤的食物,如鴨肉、冬瓜、芝麻等,少吃羊肉、辣椒、韭菜等燥熱食物。秋冬養陰為春夏養陽基礎秋冬養陰,是為了春夏養陽做準備。而保養陰氣,首重滋補肝腎,尤其是陰虛體質者,以涼補為原則;陽虛體質者方可採溫補形式。此時也重肺氣,肺為呼吸道主要氣管,喜歡潤澤、討厭燥熱,所以需在此時特別著重生活起居及飲食,加強潤肺養陰。以秋冷鍛鍊身體禦寒能力入秋後,早晚天氣特別涼,許多人早晚都會穿上厚外套、披上圍巾,甚至搬出厚棉被取暖。不過這時候若穿戴過多衣物,蓋太厚的棉被睡覺,容易因發熱、發汗導致陽氣外洩,有傷陰之虞,違反了秋冬養陰的原則。事實上,秋換季階段反倒應當利用「秋天的冷」來鍛鍊身體禦寒的能力,感到微微冷時就加一件薄外套、蓋上薄棉被即可,以預防冬天因天氣寒冷所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簡易穴位保健按摩徐慧茵中醫師建議,秋天可進行簡單的穴位保健按摩:容易上呼吸道感染者,可按摩「迎香穴」,位於鼻翼兩側,法令紋上緣處,可幫助循環暢通;換季時期容易眼睛乾澀者,則可隨時按壓「睛明穴」,位於眼頭,眼框內側凹陷處,可提神明目,刺激淚腺。按壓方式很簡單,首先可將雙手摩擦生熱,訓練毛孔冷熱變化。接著握拳,以食指第二個關節處進行點壓,每次約停留五秒,持續5~10下,感到該部位微微溫熱即可。延伸閱讀「四季養生之道 秋季食補秘訣公開」: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2864

維他命越補越致命 想要養生反而「傷身」

維他命越補越致命 想要養生反而「傷身」#保健

隨著民眾對於健康保養的觀念越來越重視,越來越多的保健品出現在市場上,統計數據表示,目前台灣健康食品的市場高達800多億,使得不少廠商趨之若鶩,但是這些商品到底有沒有效呢?根據芬蘭,挪威,美國和韓國科學家研究發現,維他命不但沒有「養生」的功效,過量攝取反而會傷害身體,提高死亡風險。刊登在知名期刊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分析了約四萬名婦女後,發現攝取過多營養補充品反而會增加死亡的風險。這項實驗的結果發現到,某些營養補充品會增加死亡的風險,像是銅會增加18%的死亡風險,葉酸會增加5.9%的死亡風險等。東芬蘭大學(University of Eastern Finland)的賈科博士(Jaakko Mursu)表示,根據實驗的結果,我們認為一般人根本不需要補充這些營養品。對於那些長期缺乏營養的病人,只要在醫師的指示下,就可以使用營養補充品來補足病人所缺乏的營養素。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人類營養學研究單位(Medical Research Council’s Human Nutrition Research unit in Cambridge)的格萊尼(Glenys Jones)博士認為,這項研究非常有趣,好像反映了維生素的問題。但是研究中並沒有顯示使用什麼類型的補充品,以及使用多少的劑量而導致婦女短命,因此對於這些實驗的結果持相對保留的態度。另一位營養博士嘉利博士(Carrie Ruxton)則表示,這項統計結果完全沒有提到致病的機轉,而且在這些過程中,並沒有排除許多的變因,像是年齡的因素,還有婦女在吃營養補充品前的健康狀況等,在這項實驗中並沒有考慮進去,因此嘉利博士認為,對於那些無法攝取均衡飲食的人,補充營養保健品還是很重要的一個方法。現代人壓力好大 別輕忽憂鬱症狀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669斷食療法可抗癌與排毒? 醫師:無法證明有效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663減肥過度也會造成脂肪肝? 醫師:沒錯!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661

糖尿病患保健 中醫師教穴道按摩

糖尿病患保健 中醫師教穴道按摩#保健

署立嘉義醫院日前舉辦嘉義市糖尿病友會聯誼,有百餘位病友參與,聆聽中醫師講解糖尿病友如何穴道按摩保健,署嘉院長許家禎特地致詞歡迎大家,並叮嚀大家聽醫師、衛教師的話,就能夠「吃百二」。署立嘉義醫院中醫科醫師蔡郁玟表示,糖尿病常見之併發症包括心臟疾病(腦血管栓塞、中風)、眼部疾病(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青光眼)、腎病變(蛋白尿、水腫、腎衰竭) 及糖尿病足(足部血管栓塞、末梢神經不敏感、皮膚潰爛)。蔡郁玟醫師指出,中醫穴道按摩可以減緩糖尿病患者的不適,按摩氣海、關元可以補氣,按足三里、建里、梁門能增進食慾,心血管病變可以按內關、間使、少府等穴道,眼睛保養按睛明、攢竹、四白,腎臟保養則按腎俞、湧泉、太谿,糖尿病足可按足三里、三陰交。署嘉物理治療師許有柔則教導大家一套簡益的暖身有氧運動,在場的糖尿病患都受益匪淺;糖尿病衛教師劉美容強調,糖尿病友只要聽醫師的話,控制飲食、適當運動、按時用藥,就能像許家禎院長說的,可以活到百歲。

養生非一日之功 健康食品不可亂吃

養生非一日之功 健康食品不可亂吃#保健

隨著經濟發展,生活品質提昇,現在人也越來越重視養生和保健,在以「健康」或是「改善」為訴求的消費市場下,許多覬覦這塊大餅的業者,紛紛推出各式強調不同功效的健康食品。琳瑯滿目的商品訴求,也反映出現今社會的健康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林敬庭表示,基於對營養的重視,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吃維生素等營養保健品,有的人甚至一天會吃上十多種。但是在2010年6月的一篇新聞報導,著實是對平常愛補、無病強身的民眾,投下了一顆震撼彈。林敬庭指出此事件主要為,基隆市一位50多歲的女直銷商,每天吃自家賣的各種不同保健食品,一吃就是數年,某天突然爆發藥物性肝炎不幸身亡。對此,醫生認為可能是因為她吃了過多保健食品,部分保健食品間造成「交互作用」有關。自此事件過後也讓民眾在健康食品的正確使用上投注更多關心,認真的想了解何謂保健食品?在各式各樣的眾多保健產品,以及數以千萬計的廠商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維生素、微量元素、酵素…等產品。民眾總希望,在眾多動人廣告中,挑選優良產品、避免黑心產品。林敬庭說,國外談到健康食品,大家都知道是「食品」的一種。但在台灣,「健康食品」四個字不能隨便用,必須經過衛生署認證,取得「健康食品」標章。其他在合法範圍內,未取得認證的商品,則稱為「保健食品」,在這邊提供民眾辨認優質健康食品的方法:除了選擇有小綠人標章「健康食品認證」的健康食品外,還須依照「健康食品管理法」,食品符合下列規定即屬於「健康食品」:具有保健功效。 標示或廣告具有保健功效食品。另提醒民眾,目前「衛署食字號」已取消,自94年4月1日起,所有食品廣告均不得引述衛署食字公文字號或同等意義之字樣,不列食字號不代表檢驗不合格。林敬庭指出,「健康食品管理法」於88年8月3日施行後,「健康食品」乙詞已成為法律名詞,食品(包括坊間所稱保健食品)未取得衛生署健康食品查驗登記許可證,宣稱為「健康食品」或具健康食品保健功效,則依違反健康食品管理法移送法辦,坊間口頭所說的「保健食品」,其實就是一般食品,僅能做為營養補充而已,兩者是不相同。而健康食品主要功能為補充日常生活中不足的營養,但是過量仍有可能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嚴重副作用。林敬庭再次強調,健康食品是因應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精緻飲食,從而產生的營養補給品,屬於食品,而非藥品,所以健康食品可以達到「食療」的效果,但不能期望有「藥物」的療效。延伸閱讀「如何做聰明消費者」: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078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