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床

照顧者必備!8招「身體力學技巧」有效減少腰痛:用1部位當支點

照顧者必備!8招「身體力學技巧」有效減少腰痛:用1部位當支點#臥床

在高齡照護之中,照顧者經常需要搬動使用輪椅、臥床的長輩,很容易讓照顧者身體感到疲憊、腰痛。為了減少這些問題,學會正確的「身體力學」技巧非常重要,可以幫助照顧者在搬運過程中,大幅減輕身體負擔,降低腰痛風險。此外,合理使用輔具、提前準備所需用品,以及進行適當的休息和伸展運動,也能有效改善照顧過程中的身體負擔。

搭捷運、過馬路有「這行為」竟是中年警訊?醫警告「骨折風險」恐飆增

搭捷運、過馬路有「這行為」竟是中年警訊?醫警告「骨折風險」恐飆增#臥床

倒數3個月,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成長迅速,骨骼與肌肉健康成為中壯年族群的關鍵課題。醫師提出居家「行動力檢測3招」,幫助45歲以上民眾判斷行動力退化徵兆,以及留意骨骼與肌肉流失的風險,建議民眾可以透過「聰明吃」和「健康動」兩大原則,輕鬆提升行動力,確保未來的生活品質。

病人長期臥床⋯小心「5部位」出問題!必學照護技巧:每●●小時翻身

病人長期臥床⋯小心「5部位」出問題!必學照護技巧:每●●小時翻身#臥床

當家人生病不得不「長期臥床」的時候,家屬要如何照護患者呢?長期臥床會導致活力降低,進而造成身體機能退化,家屬需要注意患者的皮膚、肺部、肌肉、消化道與泌尿道是否有出現問題;照護病人勞心又勞力,建議家屬可以採用多人輪班的方式來照顧臥床的病人,才能避免過度勞累。

長期臥床易長壓瘡,怎麼辦?醫教「6大照護技巧」避免

長期臥床易長壓瘡,怎麼辦?醫教「6大照護技巧」避免#臥床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長期臥床或久坐輪椅不起,背部或屁股恐因重力長時間壓迫容易長「壓瘡」(俗稱褥瘡 )。一名90歲失智症老婦,自去年底臥床僅3個月臀部就開始出現壓瘡傷口,主要照顧者外傭不懂如何處理;今年5月發燒掛急診時,壓瘡已大如拳頭、深及見骨,醫師緊急轉介至傷口照護中心救治。每10人就有1人!高齡臥床易生壓瘡 傷口照護成負擔壓瘡好發於臥床不動或肢體知覺異常病人,尤其高齡臥床患者。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林志隆表示,住院壓瘡的全球發生率為8.4%、盛行率為12.8%,也就是平均每10名病人就有1名發生壓瘡;而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近20%,壓瘡傷口惡化除威脅病患的生命健康外,也帶來長期照護上的經濟及醫療沉重負擔。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黃書鴻補充,一般壓瘡分為4等級,從初期的皮膚異常發紅、瘀紫,若持續惡化到了3~4級的壓瘡已深見骨頭及肌肉,傷口需3個月以上、甚至更久時間的治療。目前可運用現代敷料及手術方式,如植皮、皮瓣重建手術等來協助傷口癒合。6大壓瘡照護預防 應配合正確清潔與換藥黃書鴻指出,壓瘡傷口的照護與預防,除了一般民眾認為的常翻身或使用氣墊床,還需透過已具醫學實證的6大「組合式照護」(Bundle care),才能真正達成預防效果:1. 皮膚檢查與保護2. 皮膚減壓照護3. 失禁照護4. 營養照護5. 活動與擺位6. 壓力性損傷傷口評估與照護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傷口護理師歐素妃則說明,長期臥床的病人,常因血液循環變差、神經逐漸遲緩,導致臀部、尾椎等骨頭突出的部位皮膚長期受壓迫而潰瘍,容易長出「壓瘡」。可能呈現乾掉的黑色焦痂傷口,或可見到肌肉與骨骼有壞死的腐肉,伴隨出現異味及膿液。歐素妃分享,若能進行正確的傷口反覆清潔與換藥技巧,將可大幅改善壓瘡傷口、避免持續惡化,但這關係到主要照顧者的換藥技術。因此在疫情期間,護理團隊亦利用遠端指導,即時輔助與確認外傭換藥技術及觀念的正確性,提供傷口遠距照護;透過外傭的努力與醫護團隊每日觀察追蹤,病患傷口逐漸變小好轉。壓瘡傷口照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但需要長時間的耐心與用心,對家屬而言在精神上、經濟上亦是沉重的負擔。事實上,95%的壓瘡是能被預防的,民眾可透過6大組合式照護,提升對壓瘡預防的認知,一起守住長期照護病人的皮膚健康。

疫苗到宅接種 長期臥床者免出門揪安心

疫苗到宅接種 長期臥床者免出門揪安心#臥床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配合新北市政府政策,亞東醫院自21日起,組成「亞東疫苗到宅施打隊」,為長期臥床、行動不便的長輩,貼心提供到宅接種服務。「亞東疫苗到宅施打隊」於早上9時出動,透過精準預估交通時間、醫護人員到府評估時間、疫苗施打時間及接種後觀察15分鐘等,力拚每日開瓶6小時內,完成10位長者的到宅疫苗施打。完成到宅接種的丁姓阿公家人直呼「太貼心!」在家接種可以免除長輩下床行動的不便,家屬也表示,讓長者在家裡施打也不用怕有感染,覺得更安心。醫護陪伴留觀15分鐘 落實安全接種最終目標自6月16日起,新北市82歲以上、原住民72歲以上,有長期臥病長者,均可向各區公所疫苗接種服務專線聯絡登記,經由衛生局造冊,板橋區由亞東醫院協助媒合民眾,安排接種時間。接獲這項任務後,亞東醫院迅速地籌備「亞東疫苗到宅施打隊」整合經驗豐富的居家服務護理師兩名、家醫科醫師一名。團隊遵照衛福部標準流程,為長者施打疫苗後就地陪同留觀15分鐘、叮囑接種後注意事項,落實新北市安全接種的最終目標。完成疫苗施打的李姓阿嬤家屬表示,非常感謝醫護團隊貼心服務與市府團隊重視長輩照護,家屬才剛向區公所申請到宅服務需求,「沒想到星期一就可以打疫苗了!」對於團隊整體服務效率大表讚賞。李阿嬤打完疫苗後精神狀況良好,也很熱情的與醫護人員互動,唯雙腳肌力退化不良於行,無法久站久坐,對於能夠有專業團隊讓她「打疫苗免出門」,覺得安心又感謝。考量長者行動不便或排隊耗時 深入居家服務疫苗開放長者施打至今,長者造冊接種率不及五成,考量長者或有身體因素不便出門,亞東醫院將持續攜手新北市政府,提供疫苗到宅接種服務。亞東醫院表示,自開放長者接種疫苗第一時間,已考量長者可能因擔心行動不便,或至現場尚需耗費時間等候,而不願意出門接種,進而深入居家,提供更全面疫苗服務,也呼籲長者不要擔心,現已有各種管道可預約接種疫苗,只要符合醫師評估,可勇於接種疫苗,增加自己的保護力,同時保護家人。

肌少症造成失能臥床!為老化關鍵因素

肌少症造成失能臥床!為老化關鍵因素#臥床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肌少症是高齡者常見的健康議題,根據台灣過去所做的臨床研究發現,65歲以上的社區長者大約7-10%左右的民眾具有肌少症,相當於全台有超過30萬的長輩罹患肌少症。肌少症也在2016年被正式認定為疾病(國際疾病診斷代碼M62.84),而非正常老化的表現,肌少症會增加高齡民眾跌倒、衰弱、失能、臥床,乃至於死亡的風險,嚴重影響長者的生活品質。診斷肌少症需要同時評估長者肌肉的質與量,亦即需要評估肌肉量,也需要評估肌力與體能表現等等,由於亞洲人的飲食內容、社會文化、生活習慣與體型和西方人截然不同,沿用歐美的肌少症診斷標準顯不恰當,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陳亮恭主任於2014年邀請日本、韓國、香港、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泰國與印尼等國的專家,收集亞洲國家的研究資料,建立亞洲的肌少症診斷標準,而該診斷標準在發表後,至今引用超過千次,為亞洲肌少症的研究與防治建立了重要的里程碑。今年適逢亞洲診斷標準發表滿五年,陳亮恭主任再次與亞洲專家進行震斷標準的修正,以更多的臨床數據為民眾的健康老化提供參考依據,2019亞洲肌少症診斷標準更新的正式發表便選在10月24日,於台北由陳亮恭教授與日本國力長壽醫療研究中心荒井秀典理事長,及香港中文大學胡令芳教授共同發表,由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召集人陳亮恭教授正式公布,本次更新除了修正部分診斷數值之外,更重要的是強調社區介入的必要性,需要與社區基層醫療與活動據點結合,推動肌少症的防治。本次診治標準的更新有幾項特色:肌少症可藉由測量小腿圍、SARC-F問卷或SARC-CalF評估 任一項進行篩查為強化對肌少症的防治,2019亞洲肌少症診斷共識依照場域有所區隔,在社區與基層醫療,可藉由測量小腿圍、SARC-F問卷或是SARC-CalF評估三者任一項進行篩查,異常者建議可到基層醫療院所進行肌力測試與五次站立起坐測試。若確有肌力或起坐測試的異常,是為疑似肌少症,醫師除了評估肌少症之外,也須評估病患是否具有造成肌少症現象的疾病,例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依照基層醫療之診治能力納入相關慢病管理計畫。除了轉介醫院進行精確的肌肉量評估之外,基層醫療院所也應提供民眾正確運動與飲食的建議,甚可轉介社區相關據點進行失能預防介入等活動。在醫院須透過雙能X光吸收儀或多頻道體組成分析儀進行確診在醫院或研究單位,必須要進行肌肉量的確診,透過雙能X光吸收儀或多頻道體組成分析儀進行測量,當確定個案具有明確肌肉量不足,合併有肌力或活動力的下降,可確診為肌少症,除了飲食與運動建議之外,更須要進一步進行周全性評估,將肌少症的合併症進行整合式健康管理,並評估病患是否反覆跌倒、骨質疏鬆、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等長期耗損能量的慢性病,並將飲食與運動調整與原有之慢性病進行整合。肌少症恐造成晚年失能臥床肌少症在全世界都成為健康老化的關鍵因素,因為現代人的普遍長壽現象,晚年的活躍生活並免於失能臥床成為最重要的議題,因此,肌少症並非正常老化現象,因為老後生活樣貌絕非該呈現老態龍鍾的狀態,肌少症的防治更需要自中年後持續地維持優質營養與正確運動的習慣,現代養生不宜再以粗茶淡飯跟靜態活動為主,需要正確的觀念及早進行防治。

長期臥床尿袋呈紫色?日常照護要注意

長期臥床尿袋呈紫色?日常照護要注意#臥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81歲女性有腦中風、膀胱結石、反覆性泌尿道感染及便秘的病史,目前有放置鼻胃管、尿管。今年一月初家人發現尿袋呈現紫色而求診。看診後,醫師建議個案每日飲水量2000ml,每天蔓越莓錠2顆。解大便時以清水沖洗,從尿道口往肛門口擦拭。每日2至3次沖洗會陰,並保持會陰部的清潔及乾燥。至少每2小時檢查一次尿布,若潮濕應立即更換。袋應懸掛於床邊,勿置於地上,且不可高於膀胱。保持導尿管與尿袋的完整性,並避免脫落。每天應檢查導尿管是否阻塞,並以擠通或擠壓的方法使導尿管維持暢通。1個月後尿袋已呈正常顏色。郭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廖健男醫師表示,紫色尿袋症候群指集尿系統(包含導尿管與集尿袋)出現紫色變色的情形。由於臨床上較為罕見且普遍對此現象認識不足,常造成照顧者及醫療人員的壓力與緊張。表現為導尿管在放置一段時間後,整個集尿系統(包含導尿管及集尿袋)出現色素沈積的現象。顏色從紅色、藍色到不同程度的深淺紫色都可能,且導尿管與集尿袋有時會分別呈現不同的顏色。顏色會隨時間逐漸加深,尿液的氣味也會越來越強烈。紫色尿袋症候群 較常發生在行動不便、臥床等長期使用導尿管族群廖健男醫師表示,根據相關案例分析,紫色尿袋症候群可出現於任何年齡層,但以老年人居多,常發生在長期照護機構、居家照護或長期照護病房的患者,常與行動不便、臥床、慢性便秘及長期使用導尿管有關聯。紫色尿袋症候群的形成機轉仍未被完全了解,目前認為與色胺酸的代謝途徑有關。在腸道中的色胺酸會被腸道細菌代謝成靛基質,隨後經由肝門循環,在肝臟中被代謝成氧靛基質硫酸鹽,隨後被分泌至尿液,被尿中含有磷酸酶或硫酸酶的細菌分解成氧靛基質,最後在鹼性環境中被代謝成紅色的靛紅質與藍色的靛質,當氧靛基質與靛紅質以不同比例混合後,便會產生不同的顏色。造成紫色尿袋症候群的常見原因包括:1) 鹼性尿液。2) 導尿管長期置放後造成的菌尿症。3) 導尿管的材質。4) 慢性便秘及栓劑使用。5) 女性。6) 身體狀況及衛生情形。7) 其他可能相關因素/‧年齡/紫色尿袋症候群的危險性隨年齡增加而升高。‧脫水/除了造成尿中的氧靛基質硫酸鹽濃度增加,同時因會減少尿量而使尿中細菌濃度增加。‧飲食/攝取色胺酸含量高的飲食,如香蕉及奶酪製品等,可能會增加高危險族群發生紫色尿袋症候群的風險,但此假說仍有爭議存在。‧溫度/較高的溫度會使細菌聚生及生長速度增快;但觀察發現,即使尿道內的導尿管所處的環境溫度較高,但並未有變色的情況,故溫度對於紫色尿袋症候群產生的角色仍待商確。建立紫色尿袋症候群觀念 避免醫護人員及家屬恐慌廖健男醫師表示,紫色尿袋症候群大多發生在長期照護實務中,臨床上較為罕見且盛行率不明。大部分的紫色尿袋症候群患者雖無其他症狀,但常會造成照顧者及醫療人員的壓力。目前認為紫色尿袋症候群屬於良性情形,除了泌尿道感染的風險較高,並無法證實紫色尿袋症候群會影響患者的預後。讓家屬及醫護人員正確的認識紫色尿袋症候群,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檢驗。但要注意,由於紫色尿袋症候群患者常是免疫功能較差及發生嚴重感染的高危險群,指導家屬有效評估並及早發現泌尿道感染相當重要。

術後怕痛長時間臥床 小心急性肺栓塞

術後怕痛長時間臥床 小心急性肺栓塞#臥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子宮肌瘤切除手術不是大手術,但是40歲健康的林小姐(化名)卻在術後恢復期因急性肺栓塞而入住加護病房。使用抗凝血劑治療後病情穩定,免於四肢及器官缺血缺氧後遺症,出院回家休養。林小姐因長期經血過多與嚴重經痛,檢查發現直徑約10公分的子宮肌瘤,順利進行肌瘤切除手術。術後當晚,林小姐自覺越來越喘,心跳速率升至每分鐘130下,血氧飽和度下降。胸部X光檢查顯示右心擴大,血液檢查血栓值偏高,心電圖呈現急性肺栓塞的典型變化,緊急肺部電腦斷層診斷為急性肺動脈栓塞。肺栓塞可能發生在任何手術後的病人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醫師許恒誠表示,急性肺動脈栓塞是手術後病人最嚴重、最致命的併發症之一。病人在重大手術後,急性肺栓塞的發生率為0.3至30%間。血栓形成有3要素:血液呈現高凝固狀態、血管內皮受損、以及血流動力減少。肺栓塞可以發生在任何手術後的病人,手術後病人因傷口疼痛或自覺虛弱不想動,臥床時間拉長,大幅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急性肺動脈栓塞好發族群還包括老人、體重過重、代謝症候群、抽菸、靜脈曲張、有血栓或自體免疫的個人或家族病史、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或賀爾蒙製劑、懷孕、生產、癌症或長期臥床的病人。現代都會上班族常久坐或久站,相對也增加肺栓塞發生風險。急性肺動脈栓塞的死亡率高達20至30%血栓通常發生在下肢靜脈,經血流至肺部堵塞肺血管,導致病患肺部氧氣交換功能受損,出現缺氧症狀。嚴重可造成急性呼吸衰竭、休克、甚至猝死。病症初期臨床表現不具特異性,有「沈默殺手」稱號。常見症狀是呼吸急促、喘,也可能出現胸痛、咳嗽;進一步出現呼吸及心跳過快、低血氧、單側遠端肢體腫脹疼痛。急性肺動脈栓塞的死亡率高達20至30%。術後儘早下床活動 加速腸胃蠕動排氣、降低血栓形成機率肺動脈栓塞依症狀,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及「慢性」;依患者生命徵象穩定與否、及右心衰竭程度,再分為高、中、低危險性的肺栓塞。許恒誠醫師說明,臨床以血液栓塞指數、心電圖、胸部X光、以及心臟超音波協助診斷肺栓塞,但確診以胸部電腦斷層含血管造影為主,並可同時提供右心腔室大小的影像,作為評估急性發作肺栓塞的依據。肺栓塞的治療,須考量病人生命狀態穩定程度及出血風險。生命狀態穩定的肺栓塞病人,以抗凝血劑治療為主;生命狀態不穩定的病人,衡量出血風險後以血栓溶解劑、或手術清除血栓。有些病人會反覆發生血栓,則可以置放下肢靜脈過濾器。許恒誠醫師呼籲,術後應儘早下床活動;能加速腸胃蠕動排氣,降低血栓形成機率,避免發生可怕的急性肺栓塞。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