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嚴重齲齒、牙周病造成缺牙,或是跌倒、撞到牙齒掉落,患者多半都會面臨到植牙的選項,傳統植牙在最後的假牙製作時需要印模,耗時又辛苦;隨著3D數位牙科技術發展,現在牙醫師利用數位口內掃描機,紀錄患者口內狀況就可以取代傳統印模,不僅大幅節省假牙製作時間,品質也更加精確美觀,最快一日就能完成假牙製作。缺牙不補恐致後患無窮 中壢植牙醫師梁嘉元表示,因齲齒、牙周病造成缺牙的患者佔絕大多數,其不僅造成外表上的不美觀,還可能影響到日常咬合、發音、咀嚼等功能,甚至使其它完好的牙齒歪斜、脫落。而過往缺牙都是以做牙橋、活動假牙替代,但因需要修磨自然牙齒,且容易出現異物感,常常讓患者苦不堪言;隨著技術的進步,植牙在現今蔚為風潮,且更能被大多數人接受。3D數位植牙位置精準 一日就能重建植牙是缺牙患者的選擇之一,其藉由醫師將人工牙根透過手術置入於缺牙區的齒槽骨內,讓人工牙根成為安裝牙冠的根基,待人工牙根與齒槽骨骨整合,接著將假牙接上,讓牙齒重建成猶如原本的牙齒一樣自然;而傳統在製作假牙冠時,通常需先讓病患咬模,印製石膏模,加上送齒模往來的時間,往往需耗時一個星期的時間。梁嘉元醫師說,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有了3D數位植牙新技術,不僅不再需要傳統的取模方式,且最快就能在一日內完成假牙製作,為病患省去大把時間。植牙一次到位 數位化科技讓品質更升級 梁嘉元醫師解釋,3D植牙技術是指術前利用3D電腦斷層掃描,在電腦上重現的原貌,並可立體翻轉檢視口腔缺牙狀況,精確評估缺牙區齒槽骨的寬度、高度,接著透過數位手術導板做更準確的植牙定位,提升植牙成功率,植牙後利用3D數位口腔掃描儀及全瓷牙冠數位研磨機製作全瓷假牙,一切都藉由數位化的方式讓牙齒重現往日的功能及外觀。此外,梁嘉元醫師強調,傳統植牙靠的是醫師的手感及經驗,而3D數位植牙技術的出現,就如開車使用導航機,能更精準的定位人工植牙體的位置、大小,成為醫師的第三隻手,加上可避免傳統印模程序的不適,減輕患者看診負擔,讓缺牙問題在短時間內獲得改善,同時能達到預期的美觀效果,不再因為缺齒問題羞於見人,因此對患者而言無非是一大福音。植牙技術結合數位牙科 治療更有效率在過往案例中,梁嘉元醫師曾收治一名飛機維修員來植牙,該名患者因為牙周病造成缺牙來就診,因其職業關係,對機械概念相當好,因此對於3D數位植牙技術感到相當好奇,最後在醫師的說明及建議下,接受3D數位植牙,讓他終於恢復一口皓齒。梁嘉元醫師說,植牙技術結合數位牙科,這一條龍的服務,讓醫師在進行植牙手術時,更加如虎添翼。(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不少人拔牙後會透過植牙、固定假牙或活動假牙重建。若是牙齦及骨頭萎縮,缺1顆做3顆的固定假牙時,中間缺牙的假牙特別長、不好看,或是做活動假牙時,萎縮的骨頭不足以支持活動假牙。還有想植牙卻因萎縮後的骨頭條件不好,難以將植體種植在理想位置上,有時還須先補骨頭,等半年以上才能植牙。齒槽脊保存術 為缺牙進行「水土保持」成大醫院口腔醫學部牙周病科醫師張盈盈指出,會發生這樣的問題,是因為拔牙後沒有牙根在骨頭裡,缺少牙周韌帶的支撐,骨頭會塌陷流失,也就是齒槽脊的吸收。為減少拔牙後齒槽脊的吸收,牙醫師會為拔牙病人施行「齒槽脊保存術」,減少齒槽脊體積的變化。齒槽脊保存術就像「水土保持」,執行做法有多種。如以溫和方式拔除牙齒後,將骨粉放入拔牙窩洞裡,放置可吸收再生膜或不可吸收再生膜蓋住窩洞,然後將牙齦組織完全縫合或讓再生膜露出來。也可以將骨粉放入窩洞後,取自體軟組織覆蓋,再與旁邊牙齦組織做縫合。齒槽脊保存術後 4至6個月才能植牙張盈盈醫師表示,根據文獻顯示,齒槽脊保存術可以減少齒槽脊高度及寬度的改變量,後續的假牙重建較美觀。植牙時也較能種植在理想的位置上,減少需要再補骨粉的量及次數,手術次數相對減少。就算病人無法決定重建方式,也可透過齒槽脊保存術維持缺牙區的體積,以免齒槽脊吸收太多,使未來重建方式受限。然而,通常齒槽脊保存術後需等4至6個月才能進行植牙,尤其是植牙重建,齒槽脊保存術會稍微拉長植牙的療程時間。齒槽脊保存術為自費項目,不屬於健保給付的範圍。經牙醫師預期拔牙後骨頭吸收較多,使後續植牙困難度增加者、有高度美觀的需求者(尤其是前牙區)、尚未確定以什麼方式重建者,建議進行齒槽脊保存術。做好口腔清潔、定期檢查 維持牙周健康張盈盈醫師提醒,經牙醫師評估,如需被拔牙的牙齒有急性感染問題、預期拔牙後的癒合就能達到良好的齒槽脊外型、不需要維持齒槽脊體積者、身體疾病問題不建議手術者,不建議或不需要做齒槽脊保存術。無論最後以什麼方式做缺牙區重建,建議病人每天做好口腔清潔,半年定期檢查牙齒,確保牙周狀況更穩定、更健康,讓後續無論是選擇傳統假牙或植牙治療,成功機會更高、治療效果更好。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裝假牙型式有很多種,選擇安全、美觀又長久的假牙很重要。近年來外科手術不斷發展傷口小、復元快的微創手法,成為手術主流,植牙技術也在微創上有長足進步。吃較硬食物易使牙齒斷裂 門牙最危險常見因咬雞排、肋排、豬腳等較硬食物,造成牙齒斷裂,門牙較小更易發生。牙齒是門面,微創植牙可以在最短時間將牙齒補上,避免長時間缺牙的尷尬。傳統的植牙,是手術醫師依照個人經驗,以平面X光片與患者齒列石膏模型,來決定植牙可種植的位置與深度,準確度較差且易傷及神經。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口顎外科醫師張哲綸表示,近年植牙技術由於高階電腦斷層掃描協助,可清楚顯示牙齒3D立體影像,包含整個牙床肉與齒槽骨。提早算出手術中最理想的植牙植體適切種植長度深度、直徑粗度、方向角度,拔除斷牙後可立即進行微創植牙,免去傳統植牙等傷口癒合後再植牙,8到10個月的等待期。3D影像輔助 植牙更精準、傷口小近年細部3D影像科技與高階電腦運算軟體進步,醫師可在植牙前獲得牙齒的立體影像,詳細計畫出手術當中最理想的植牙可植入的位置及走向,手術較精準、傷口較小,手術成功率高且不傷及口腔內重要的神經血管。張哲綸醫師表示,一般人認為年紀大、骨質疏鬆無法植牙,然而除了做過放射治療或打補骨針的病人不能植牙外,其他幾乎都能植。骨質因人而異,年齡不是問題,若骨質較差則藉由骨粉填補或補骨方式也能達到植牙目的。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位65歲男性,這幾天自覺下巴有慢慢麻木現象,原因不明,至門診就醫。問診中得知,該男有攝護腺癌病史,接受過放射線治療,恢復良好。檢查發現,攝護腺癌復發轉移至下頷骨壓迫三叉神經,導致下巴麻木引起「頷麻症候群」,將安排進一步的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症狀為下巴異常麻木、觸覺喪失另一名56歲女性,近期發現下巴亦出現不明原因的麻木現象。就醫檢查確認是「頷麻症候群」,因假牙壓迫下頷神經造成。所幸及時移除假牙,神經功能得以恢復。開業醫師黃啟訓指出,「頷麻症候群」是相對罕見的疾病,指急性或亞急性不明原因的下巴麻木現象。表現出下巴異常麻木感以及觸覺、溫覺喪失,極少有疼痛感,且味覺及肌肉咬合力量完全不受影響。常見假牙、植牙不當、癌症轉移導致研究指出,主要原因包括下頷骨老化造成神經壓迫,不當的假牙或植牙造成下頷神經壓迫,以及最要注意的是癌症轉移,稱為惡性頷麻症候群。30%惡性頷麻症候群發生在癌症診斷之前,確診後平均存活期為15個月。黃啟訓醫師呼籲,若出現不明原因的下巴麻木,應到神經內科門診檢查,找出致病因素。當麻木範圍跨過下巴中線,或有持續擴大的現象,有癌症轉移的可能。近年來植牙風行,植牙前應詳細評估下頷骨的厚度與神經走向,避免神經壓迫導致「頷麻症候群」發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許多老人擔心拔牙傷身,即使牙齒已經搖搖欲墜或只剩爛牙根,也堅持不願拔除,反而大大增加感染風險。牙周病也已被證實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系統性疾病的風險。口腔健康與營養攝取、美觀及社交活動息息相關。將進入高齡社會 牙齒照護成關鍵亞東醫院牙科部醫師陳詩芸表示,台灣人口老化快速,1993年台灣老年人口比率是7%,為「高齡化社會」,預估2018年將達 14%,進入「高齡社會」而2025年,將跨過 20% 門檻,成為「超高齡社會」。隨著醫療進步,國人平均壽命也持續延長,如何維持老年生活品質更重要。許多老人家因為牙齒問題,飲食不便、營養不足,不美觀而漸漸斷絕與外界互動。如果自然牙經過治療後條件許可就儘可能保留,但前提是病人能做到良好的清潔,牙齒本身也能提供足夠的咀嚼功能。缺牙太久未重建,會造成鄰近牙齒移位、牙齒排列歪斜、假牙排牙空間減少、缺牙區牙床萎縮,日後假牙製作困難。仍有咬合的牙齒則易因受力過大而搖動或磨耗,加速損壞。更不用說忍受長期的進食困難和美觀問題,影響生活品質。活動假牙、植牙 重建牙齒選擇多陳詩芸醫師表示,活動假牙利用現有牙齒和牙床提供固持力和穩定性,有基本的厚度和體積以提供足夠的強度。第一次戴不習慣,但大部份的人配戴一段時間經過調整都能適應。只有極少數的人會因本身太過敏感而無法接受,此時則須考慮植牙。年齡並不是植牙的決定因素,主要考量是缺牙區的齒槽骨高度和寬度、咬合狀況,某些系統性的疾病或是曾經做過頭頸部放射線治療須經過醫師評估。適當條件下植牙支持的固定假牙可以讓病人擁有接近自然牙的感受,而全口無牙的病患也可以透過植牙使得活動假牙更穩固,達到更好的咀嚼功能。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為推展口腔預防保健的重要性,並宣導口腔健康重要政策,衛生福利部委託臺北醫學大學團隊拍攝宣導影片,以故事方式呈現「食鹽加氟,牙齒有福」,更能貼近民眾日常生活。料理採加氟食鹽 牙齒防護更長效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科長王鵬豪表示,為使牙齒能受到氟的長效保護,增進牙齒健康,衛生福利部積極推廣料理使用加氟食鹽,讓氟不只在刷牙及使用漱口水時作用,平時也能發揮保護牙齒功效。讓日常生活中就能具備口腔預防保健觀念,並落實適切的醫療,讓民眾掌握足夠的訊息與資源,以提升口腔健康。若未來有接受口腔照護服務的特殊需要及照顧者,可以透過「不一樣的需要-到宅牙醫醫療」及「不一樣的需要-特殊需求牙科門診」發掘適當管道,此兩部影片以紀錄片方式呈現,實地訪問此項照顧服務對象與照顧者,真實呈現使用此項服務的情況,也協助推廣政府的新服務。評估後再植牙 缺牙不怕開口笑王鵬豪科長表示,近年來植牙已成為牙醫師提供缺牙病患的另一種治療選擇,「微笑人生-人工植牙」以座談方式拍攝,邀請多位植牙領域相關的專家學者,共同討論民眾常見的植牙問題。已接受植牙或有植牙需求的民眾,都能藉此了解植牙後口腔照護方式以及條件限制,先行評估自身植牙條件,不只降低疑慮,還能減少醫療爭議。守護健康,從齒開始!衛生福利部透過多元化的宣導,提升民眾口腔相關知識,使大家能以最便利的方法預防齲齒,也讓特殊需求者的口腔健康不再求助無門,亦透過專家學者詳細解析植牙病患須知,期許民眾擁有一口健康美麗的好牙!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陳小姐10年前接受3支人工植牙,但假牙完成後一直有牙齦流血及發炎狀況。這幾年牙齦甚至漸漸萎縮,而造成人工牙根裸露,一開口就露出金屬感的人工牙根,陳小姐也因此變得不愛笑。牙周殘渣不易清潔導致「人工植牙的牙周病」奇美醫學中心牙周病科主治醫師官語晨表示,陳小姐的植牙區域缺乏角化牙齦,造成周圍細菌及殘渣堆積不易清潔,罹患植體周圍炎,相當於人工植牙的牙周病。由於發炎破壞齒槽骨太嚴重無法保留人工牙根,建議移除人工牙根並重新進行補骨及補肉手術,將打穩地基後再於正確的位置植牙。補骨手術的觀念目前已較普及,但角化牙齦移植手術(或俗稱補皮手術)對很多民眾而言是陌生的。角化牙齦圍繞著牙齒周圍,與一般的口腔黏膜相比,顏色較粉紅,且質地較韌而結實。有抽菸、牙周病、糖尿病者應該先控制再評估缺乏角化牙齦的植牙區周圍較易堆積牙菌斑,如又清潔不當有機會進而造成植體發炎或失敗,因此一般建議進行手術移植:於自己的上顎的顎側牙齦取一小塊游離的牙齦,移植到角化牙齦缺乏的位置。然而此術式須注意避開重要血管,因此植牙相關的手術,也建議由專業手術醫師評估處理。官語晨醫師表示,過去很多病人不了解為何植牙需要多次的手術而心生畏懼,事實上,如此「軟」「硬」兼施才能讓植體能夠長期維持健康穩定。除此之外,病人若有抽菸、牙周病、糖尿病等的問題,都應該先控制穩定後,讓有經驗的醫師做評估是否適合植牙,再配合正確的刷牙習慣及定期回診,才能確保一口健康又美觀的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