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

研究:中醫有效降低眩暈病人中風機會

研究:中醫有效降低眩暈病人中風機會#眩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年台灣約有70萬人次病人因眩暈到醫院求診,有眩暈的患者未來甚至還會增加中風的機會!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葉家舟以全國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探討眩暈患者有接受中醫治療及未接受中醫治療,發現未接受中醫治療的眩暈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是25.71%,而有服用中醫的患者能減緩一半的中風機率。有介入中醫治療的患者中風機率下降一半葉家舟醫師從1998年至2007年間健保資料庫中,找出112458名週邊型眩暈因而住院的病患,其中有5330例(47.31%)眩暈患者有接受中醫藥的治療,追蹤15年,比較兩組中風比例,研究結果發現,未接受中醫治療的眩暈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是25.71%,而有介入中醫治療的眩者患者可降為13.10%(可減少一半的中風機會),尤其是服用中藥的天數超過180天者,中風的機率下降最為明顯。葉家舟表示,中醫藉由病人發病時症狀的差異及體質進行病人的病證分類(辨證論治)來提高療效,主要將病患分為「虛」、「實」兩類,在臨床上以虛者居多,如氣血虧虛,肝腎陰虛所引起的眩暈屬於虛證,多見於慢性貧血、慢性肝炎、耳源性眩暈等。因痰濕郁遏或肝陽化火,造成的眩暈屬於實證,多見於高血壓、精神官能症、中風前兆等。平時可按壓穴位幫助症狀改善葉家舟醫師指出,眩暈好發在38至72歲,若是良性姿態性眩暈、前庭神經炎,及梅尼爾氏症等眩暈病患,可合併半年以上的中醫治療,幫助患者減少未來發生中風的機會。此外,提醒病患切勿聽信偏方,如有長期眩暈的問題,應該找醫師做檢查及治療,服用中藥最好找中醫師依個人症狀及體質處方較好。平時也可按壓穴位來進行保健,包括風池、神門、內關、合谷、足三里、 太衝等穴位,經常按摩穴位,也可幫助症狀的改善。

校園暈針 聊天放鬆可舒緩

校園暈針 聊天放鬆可舒緩#眩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為預防流感,近期各級學校陸續安排學生校園集體接種流感疫苗,針對校園集體接種可能產生的暈針,疾管署呼籲,校園集中接種省事又方便,提醒尚未接種流感疫苗者儘速接種。聚集性暈針 亦稱集體心因性疾病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教授李秉穎表示,暈針反應與疫苗本身安全性無關,也不會造成身體健康的後遺症,通常是因為對打針的心理壓力與恐懼感,轉化成身體的症狀,出現眩暈與噁心等症狀,大多發生於青少年,大規模疫苗接種時,會有聚集性暈針現象,亦被稱為集體心因性疾病。可用音樂、影片或聊天放鬆心情校園集體注射時,偶有學生出現眩暈與噁心等暈針症狀,建議學生接種流感疫苗當日不宜空腹,可使用音樂、影片或聊天等方式使其放鬆心情,並於接種時採取坐姿,如果發生暈針時,建議先至休息區休息,緩解情緒緊張,同時通知醫護人員,在學校應通知醫護人員及學校老師,如暈針現象持續,應儘快送醫。疾管署表示,今年公費流感疫苗自10月1日開打至10月23日止,接種數已逾290萬劑,與去年同期相比多了近98萬劑,校園(國小至高中職及五專1至3年級學生)已接種75萬人,目前校園接種按各縣市安排時程,持續接種中。勤洗手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公共場所疾管署呼籲,打疫苗是於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患及孕婦等,都是罹患流感後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為保護自己與家人,在流感季來臨前,趕快接種疫苗,做好最佳防護措施,平時也應落實勤洗手,出現呼吸道症狀應戴口罩,儘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防流感病毒侵襲。 

經常眩暈恐發展成中風 中醫:宜調養肝脾腎

經常眩暈恐發展成中風 中醫:宜調養肝脾腎#眩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70歲的林老先生,清晨起床上廁所時,突感一陣天旋地轉,幸好及時扶住床邊的把手,才沒有跌倒。40歲的楊小姐,春節前夕因頭暈嘔吐而至醫院急診。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類似的案例。中醫師表示,眩暈為臨床常見病證,多見於中老年人,亦可發於青年人,可反覆發作,妨礙正常工作及生活,嚴重者恐發展為中風、厥證或脫證而危及生命。眼花發黑、頭暈 經常同時出現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黃盟珠醫師表示,眩暈是一種自覺症狀,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發黑,暈是指頭暈,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二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為「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不能站立,眼球震顫,嘔吐汗出,臉色蒼白,甚至昏倒等症狀。中醫認為眩暈的病位在頭竅,發病原因主要與肝、脾、腎三臟的陰陽偏盛偏衰有密切關係。病性有虛實之分,臨床上以虛者居多,如氣血虧虛,肝腎陰虛,髓海空虛所引起的眩暈屬於虛證,可見於慢性貧血、慢性肝炎、耳源性眩暈等。因痰濁壅遏,或肝陽化火,上蒙頭竅所引起的眩暈屬於實證,多見於高血壓、精神官能症、中風前兆等。而發病過程中,各種病因病機,可以相互影響,相互轉化,形成虛實夾雜。規律作息、充足睡眠防眩暈黃盟珠醫師表示,眩暈的治療原則主要是補虛而瀉實,調整陰陽。虛證以腎精虧虛、氣血衰少居多,精虛者填精生髓,滋補肝腎,常用方藥如左歸丸、杞菊地黃丸;氣血虛者宜益氣養血,調補脾腎,常用方藥如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實證則以潛陽、瀉火、化痰、逐瘀為主要治法,臨床上常用天麻鉤藤飲、龍膽瀉肝湯、半夏白朮天麻湯、通竅活血湯等方劑。眩暈病情輕者,治療護理得當,預後多屬良好;病重經久不愈,發作頻繁,持續時間較長,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者,則需要較長時間的治療。對於身體較虛的老人家,在治療期間要注意家中的安全設施,避免因暈眩發作而跌倒。黃醫師建議,預防眩暈發病,首先要增強人體的正氣,規律的作息,與充足的睡眠。平時適度的養生運動,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七情過極。在飲食方面,三餐定時定量,切忌暴飲暴食,以及過食膏梁厚味等傷脾之品,或過鹹傷腎之品,並且戒除菸酒。在體力方面,要勞逸適度,工作與休閒並重,避免體力和腦力過度勞累。此外,也要避免突然強力的主動或被動的頭部運動,減少眩暈的發生。

眩暈反覆發作 中藥調理一個月改善

眩暈反覆發作 中藥調理一個月改善#眩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蠟燭兩頭燒是現代人很普遍的生活型態,眩暈也就成為門診常見的主訴。醫師指出,眩暈已非樂齡族的專利,門診中越來越常出現的學生族群,還有血壓血脂偏高的年輕人,以及自律神經失調的上班族,生活步調都硬生生被眩暈打亂,顯示其威力不容小觑。若透過中藥調理配合規律作息,將有助改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林欣瑩醫師指出,門診中接觸的眩暈多屬良性,只要休息足夠,就會自行痊癒。但令人困擾的是,眩暈會反覆發作,進而影響睡眠引起焦慮。愛吃甜食、睡眠不足易誘發其實眩暈和情緒壓力、睡眠不足、過度疲勞、不當飲食息息相關。尤其腸胃不好的人,攝取較甜、較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時,症狀會步步加重。另外,感冒階段或遭逢溫差大的季節,也將誘發眩暈。女性在月經來潮前症狀更是明顯。 林欣瑩表示,中醫處理眩暈脈絡分明,會針對起因,調配天麻鈎藤飲、溫膽湯、半下天麻白朮湯、苓桂朮甘湯、益氣聰明湯、歸脾湯、六味地黃丸等,進行平肝、袪風、清熱、化痰、溫化水飲、益氣、補血及滋陰。一般來說,經過半個月左右的調理,症狀可望減緩下來,約一個月後就不容易再發作,睡眠品質也獲得改善。合併麻木、意識障礙 當心是腦血管疾病他也提醒,中樞性眩暈的病變發生在腦部,有些人只是感覺頭昏,但不適現象會持續很久,較難自行緩解。罹患三高、心血管疾病、頸椎問題等慢性病的老人家,是這類病變的最大族群。值得注意的是,當肢體麻木或意識障礙一併現身時,可能是腦血管疾病或腦部腫瘤的表現,切不可掉以輕心,應迅速就醫詳查原因。 

OL上班突眩暈 竟是腦出血險要命

OL上班突眩暈 竟是腦出血險要命#眩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台語天后江蕙近期宣布「封麥」,外界推測主要原因是:她長年受眩暈症所苦。醫師提醒,別輕忽眩暈症,當心要人命。一位36歲女性,日前在上時時因為頭暈、噁心、步態不穩,到急診就醫,經電腦斷層掃描,診斷為先天性腦血管瘤,造成腦內出血。經由引流手術清除腦內血塊加上復健治療,目前已康復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急診科李彬州主任指出,眩暈症可以是腦部、平衡(前庭)神經、內耳問題、循環障礙,或系統性疾病引起。眩暈症的發生通常有原因,也有誘發因子。當第一次發生或發生型態與以往不一樣時,應儘早就醫診療,因為如果是腦中風合併腦疝,嚴重可致命。眩暈症病因多 當心潛藏致命風險通常慢性復發的眩暈症,多與內耳不平衡或循環障礙有關。常常會因為天氣變化、壓力、睡眠不足而誘發。而眩暈症的典型症狀為:頭暈目眩、噁心嘔吐,與步態不穩,就像暈車暈船一般。他也說,有些民眾發生眩暈時,常誤以為是感冒,自己胡亂吃藥,延誤就醫。提醒民眾若第一次發生眩暈,或是發生眩暈的型態與以往不同,如伴隨劇烈頭痛、嚴重嘔吐、無法進食、喝水時,姿勢無改變仍感到天旋地轉,時間超過10~20鐘以上,應當速就醫。 

姿勢改變突眩暈 當心是耳石脫落作祟

姿勢改變突眩暈 當心是耳石脫落作祟#眩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耳朵裡有小石頭?!當頭部姿勢改變時,突然產生眩暈現象,當心可能是耳石脫落症。而引起耳石脫落可能原因很多,例如頭部受撞擊、內耳發炎、血液循環不良、長期臥床等,但大部分發病原因不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李奕輝醫師表示,內耳裡有一些碳酸鈣的結晶,如小石頭般,稱作「耳石」,正常情形時附著在內耳掌管平衡的接收器上,幫助維持穩定的姿勢。當耳石鬆脫了,掉到另一個平衡接收器「半規管」當中時,便會在頭部姿勢改變時,突然產生眩暈。這種眩暈症就叫做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俗稱「耳石脫落症」。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是所有眩暈症當中最常見的一種,尤其在老年人更為常見,尤其在姿勢變換,例如從坐姿或站姿轉為平躺、從平躺轉坐或站、彎下腰撿東西、穿鞋,甚至做瑜珈或彼拉提斯中某些姿勢都可能誘發。持續性眩暈伴隨複視 當心腦中風李奕輝醫師也說,藥物治療為輔助,減輕頭暈、嘔吐症狀。主要治療方法為耳石復位術,經由一連串頭部動作將耳石從半規管中倒出來,只要耳石不在半規管,就不會誘發眩暈,且通常一次的復位術成功率可達8成。醫師也提醒,這種眩暈症在老年人特別常見,但也要當心是腦中風!因此眩暈有伴隨以下症狀,如︰持續的頭痛嘔吐伴隨血壓飊高、手腳無力、肢體動作不協調、複視、口齒不清、單側肢體顏面感覺異常、眼瞼下垂、嚴重的走路不穩等,就應速就醫。

醫訊/眩暈及耳鳴該怎麼辦

醫訊/眩暈及耳鳴該怎麼辦#眩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耳鳴」,只有患者知道,所以很難治療,近來有增加的趨勢。它屬於疑難症,並會使聽力衰退,而且衰退程度各不同,有些重聽,有些甚至幾乎失去聽覺。為增進社區長輩健康認知,使其關懷自身健康,培養健康生活習慣,高雄長庚醫院將舉辦「眩暈及耳鳴」社區衛教講座,邀請耳鼻喉科楊昭輝醫師主講,分享如何防治眩暈及耳鳴。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本活動無需報名,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眩暈及耳鳴時間:102年1月23日(三)上午9:00~10:00地點:仁武高楠社區發展協會(高雄市仁武區高楠四街58號)洽詢:07-7317123轉2023社服課 紀宗緯先生

不倒翁之家大會 呼籲勿輕忽眩暈情況

不倒翁之家大會 呼籲勿輕忽眩暈情況#眩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華眩暈防治協會-不倒翁之家大會27日於基隆市議會辦理,現場蒞臨相當多的貴賓,台灣中、西醫界的學者也相繼蒞臨,還有遠從香港及大陸前來的嘉賓,藝人方岑也趕到現場,出席人員近200名,場面相當盛大。署立基隆醫院耳鼻喉科胡克信主任自97年8月起開辦全台唯一之耳鼻喉科中西醫結合門診,近年來,已有許多病友表示中西醫結合治療確能有效改善長期眩暈、耳鳴、鼻塞、過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等問題,甚至還有中南部前來求醫的患者。有鑒於此,胡主任更於99年成立不倒翁之家病友會,互相學習成長,今年度還向內政部申請成為正式的協會,這樣一個全亞洲惟一的中華眩暈失衡防治協會-不倒翁之家,期望可以協助並輔導眩暈失衡病友建立自我照護的信心與能力,重拾健康的生活。該會成立的推手胡克信主任提到:眩暈應用中西醫結合診斷及治療,可縮短急性眩暈發作的時間,減少病患的痛苦。使病患儘早接受較詳細檢查(因有些內耳檢查急性發作時無法施作),以免延誤病情,並可大幅改善恢復期及慢性眩暈患者之生活品質。今日的大會,除了眩暈的中醫養生、飲食、及注意事項外,還邀請了董延齡教授、翁瑞文院長、鄭阿乾理事長等中醫界的權威為大家介紹中醫的CPR、眩暈的刮痧治療與經絡養生等。兩岸的互動交流,期深入了解眩暈的失衡患者。中華眩暈失衡防治協會-不倒翁之家大會,希望藉由團體衛教、病友聯誼及經驗分享,輔導眩暈病友建立自我照護的信心與心理調適,協助病友開創健康快樂的人生,也要藉此呼籲所有的民眾不要輕忽眩暈的情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