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

沒病吃中藥補身?教你5撇步安心吃

沒病吃中藥補身?教你5撇步安心吃#中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臺灣為中西醫療並行的多元化醫療環境,加上近來傳統醫藥對養生醫療保健、慢性疾病療效逐漸受到重視與肯定,中醫醫療及中藥使用普遍存在,為養成正確使用中醫藥觀念,衛生福利部提醒民眾中藥用藥安全的5撇步:「停偏方,看中醫,聽仔細,選合格,用對藥。」衛生福利部教中藥用藥安全5撇步民眾普遍存有「吃中藥,有病可治病,沒病可補身」錯誤觀念,甚或聽信偏方,自行購買來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藥。衛生福利部提供中藥用藥安全5撇步,提醒民眾:1)停偏方/勿聽信偏方,自行購買來服用來路不明中藥。2)看中醫/生病時,停止不當看病及隨意購藥用藥行為,要看合格中醫。3)聽仔細/就診時,病情要說清楚,醫師的囑咐要聽仔細4)選合格/用藥時,要選衛生福利部核准有許可證字號的中藥藥品5)用對藥/可至中藥藥品許可證系統https://dep.mohw.gov.tw/DOCMAP/lp-874-108.html查詢。使用中藥有疑慮 可洽詢專業醫事人員衛生福利部再次提醒民眾,對於使用中醫藥有任何疑慮,應洽詢中醫師或專業醫事人員,養成正確使用中醫藥觀念,遵守中藥用藥安全5撇步,讓養生既安全又樂活。衛生福利部另編製「易混淆藥材辨識」、「中醫基礎理論」、「中藥概論」、「中醫臨床簡介」、「中藥臨床應用」及「中藥炮製應用」等6門中醫藥數位學習課程,提供多元學習認識中醫藥平台,歡迎至e等公務園+學習平台https://elearn.hrd.gov.tw免費上網學習。

「三九天」來了 中藥貼敷改善鼻過敏

「三九天」來了 中藥貼敷改善鼻過敏#中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天冷氣溫下降,咳嗽、呼吸道疾病也跟著上門,尤其是氣喘、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以及免疫力較弱的患者深感困擾。為了預防、治療呼吸道疾病,中醫會利用節令在特定的穴位上進行中藥敷貼,夏天是「三伏貼」,冬季則是「三九貼」,有機會改善過敏體質。天冷身體低代謝狀態 好發過敏性鼻炎南投醫院中醫科主任顏素美表示,傳統中醫依照節氣,從冬至的次日算起,第1個9天稱為「一九」,依此類推,每隔9天為1個階段,第2段的9天稱為「二九」,第3段稱「三九」,共27日稱為三九天。三九天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此時陽氣潛藏,陰氣盛極,人們常感到身體能量不足、血液循環不良、皮膚乾燥、毛孔緊縮及活動力下降。身體處於一種低代謝狀態,也是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好發的時候,在此時最適合施行溫灸貼敷穴位的治療方法來改善體質。「三九貼」溫熱貼敷 防治呼吸道疾病顏素美主任表示,灸貼用藥是以具有辛溫走竄、通經、平喘的藥物,通過對特定穴位的溫熱刺激,補充身體陽氣、提高身體能量,以祛除肺中寒飲伏邪、解痙平喘來達到防治呼吸道疾病發作的目的。「冷在三九,熱在三伏」,1年有2次改善過敏體質的節令。今年的三九天分別為106年12月30日、107年01月08日以及01月17日。除了這3天,這段期間內都可以至醫院進行敷貼,一樣會有不錯的療效。

吃素不能吃中藥?植物藥材替代更安心

吃素不能吃中藥?植物藥材替代更安心#中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某個吃素家庭,媽媽心悸胸悶、喘不過氣,正值青春期的小孩想轉骨,最小的小孩有鼻過敏的困擾,至中醫求診。採用植物類中藥治療,以豆類、菇類食材搭配轉骨方,治療鼻過敏也可以避開動物性藥材,經過幾次回診,媽媽心悸胸悶逐漸改善,小孩的鼻過敏也達到較佳的控制。吃素病人看中醫 擔心吃到動物藥材近年來,國人越來越重視健康生活及飲食,素食族群逐年增加。亦有更多人選擇多元醫療、選擇中醫就診。因而衍生,吃素的人,能不能吃中藥的問題。中醫所使用的中藥,主要是來自大自然的植物、動物及礦物,相較西藥,中藥藥性溫和、副作用較輕微。但由於有些中藥的來源是動物,對於素食民眾是禁忌。奇美醫院藥劑部中藥局組長黃宗賢表示,中藥藥材來源還是以植物為主,動物性藥材佔的比例不大。常見動物性中藥藥材有龍骨、牡蠣、蟬蛻、地鱉蟲等,常見的五辛素中藥藥材有:蔥、韮菜、韮白等。常見動物性中藥方劑有中散、溫經湯等,而容易被誤認為動物性產品的植物性中藥為桑寄生、貝母、狗脊等。某些動物性藥材 可用植物藥材取代奇美醫院中醫師鄒曉玲表示,有些動物性藥材,可以被植物性藥材代替,例如龍骨與牡蠣治療高血壓時,可以天麻、鉤藤來取代。一般依飲食習慣及時間來區分,素食可以分為:全素、半素、蛋素、奶素、植物五辛素。吃素病人需要與醫師好好溝通,在藥使用的藥物中,植物藥材占了大部分,但偶爾還是會遇到需要開立動物藥材的時候。雖然醫師可以選擇治療效果相類似的植物藥材代替,但每味藥材仍然有其個別特殊性,替代的植物藥材有時無法完全發揮動物藥材的療效,因此醫師和病人之間必須建立良好的溝通與共識。

進補3要點 吃得美味又健康

進補3要點 吃得美味又健康#中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天氣逐漸轉涼,是冬天即將到來的徵兆。曆書記載,冬者終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故名立冬。古人認為工作一整年,體力耗盡,入冬天氣寒冷,需補充營養以恢復元氣、抵禦寒冬,即俗語說的,立冬補冬,補嘴空。烹煮3要點 食材、鍋具、烹調方式11月7日就是立冬了,許多人都會因為天氣冷趁機進補。衛福部黃宜司司長提醒以下要點,希望大家在享受佳餚時,也能吃得健康。1) 選擇安全的食材/購買中藥材時,至合格的中藥販賣場所,購買正確且合乎衛生標準規範的藥材。2)  選擇適當的鍋具/鍋具建議挑選陶瓷或不鏽鋼材質,不建議使用鐵、銅、鋁、錫等金屬材質。3) 適當的烹煮方式/烹煮前先洗淨藥材,用冷水浸泡30分鐘後,水加至一定量,大火煮至沸騰再轉小火慢熬,過程中勿開鍋蓋,以免揮發油成分散失。生鮮肉品的食材,如雞、鴨等,應先汆燙後,再與藥材共煮。高血壓、高血脂 進補前應徵詢專業意見最後,黃宜司司長提醒,立冬進補的民眾,若有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慢性病或感冒等疾病,或正在服用藥品者,應先詢問醫藥專業人員後再進補藥膳,避免造成身體負擔,或引起不必要的。

預防勝於治療!調氣合神法助強身健體

預防勝於治療!調氣合神法助強身健體#中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國人習慣運用中醫藥來養生、保健及體質調整,中醫藥的精髓及強項在調整氣血平衡,正是「上醫治未病」,在疾病還沒找上門前就先作預防,避免日後生病治療的諸多麻煩。傳授中醫藥膳及運動 助老人滋補強身為發展中醫健康促進及預防醫學,衛生福利部委託中國醫藥大學執行計畫,設計符合健康或亞健康民眾需求之中醫預防醫學模式,結合醫療院所及社區資源,向民眾講授中醫體質及養生藥膳觀念,並由中醫師指導練習中醫養生功法。計畫團隊在台北市士林區天山里、天和里及中正區南門里舉辦中醫照護模式健康活動,號召近100位里民參加,課程除講授中醫體質、飲食等養生知識,並由中醫師指導中醫養生功法「調氣和神法」,功法簡單易行,讓老人做起來也輕鬆。持續做功法 調整體質、平衡自律神經學員在練習「調氣和神法」8週後,透過量表進行成效評估,體質差異及健康狀態皆發現明顯進步。同時,計畫團隊也檢測參與學員的心率變異,自律神經的平衡上有顯著改善。衛生福利部已陸續於中區及南區舉辦本計畫推動成果分享會,邀請計畫團隊及中醫師、西醫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及護理師等專家學者,進行雙向溝通及意見回饋。衛生福利部將以系統性方式推動中醫預防醫學發展,因應高齡化社會的健康管理需求,建立中醫在健康促進與預防醫學之照護模式。

感冒是萬病之源 抗病首重抗寒!

感冒是萬病之源 抗病首重抗寒!#中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們常說「感冒是萬病之源」,「感冒」的英文是「Cold (寒冷)」,因此我們也可以說:「體寒是萬病之源」。中藥當中,有效治療的藥方之一是「葛根湯」。葛根湯的成分是:葛根、麻黃、生薑、大棗、芍藥、桂枝、甘草等能夠溫暖身體的成分,服用後20 分鐘左右,身體就會發熱、冒汗,能夠消解肩膀酸痛及頭痛等症狀,減輕身體不適。只要讓身體熱起來就能治療疾病另外,葛根湯用來治療腹瀉、濕疹及蕁麻疹等也經常有效。中醫書籍中記載,葛根湯能夠有效緩解的病症,除了感冒之外,還對支氣管炎、肺炎、扁桃腺炎、結膜炎、淚囊炎、耳下腺炎、口內炎、乳腺炎、中耳炎、蓄膿症、麻疹、水痘、頸部淋巴結炎、肩膀酸痛、五十肩、風濕、蕁麻疹、皮膚化膿、高血壓、痢疾、夜尿症等疾病也具有療效。換句話說,只要讓身體溫熱起來,就能治癒這麼多種疾病。健康的關鍵就在於「讓身體溫熱」。人不耐寒冷是天生的!人類不像動物身上覆有毛皮,因此推測最早的人類出現在熱帶地區。人類雖然有可以對抗暑熱的體溫調節器官,卻缺乏抗寒的特別機能,以致於容易發冷,可想而知一著涼就容易引發各種疾病。氣溫、體溫最低的時段 也是死亡率最高的時間譬如說,一到冬天,感冒、肺炎、中風、心肌梗塞、高血壓等循環系統生病的患者就會增加。此外,癌症、腎臟病、糖尿病、膠原病等疾病的死亡率,幾乎都會在寒冷季節裡上升。另外,一天當中外界氣溫及體溫最低的半夜3至5點時段,也是人們死亡率最高的時間。在這個時間點,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發癢都會變嚴重。原因是在平常的體溫下能夠正常代謝、燃燒的營養物質及代謝廢物的處理變得不順暢,血液裡產生了剩餘物質及代謝廢物開始汙染血液。體溫的熱度對健康非常重要此外,即使是健康的人,早上剛起床的1、2個鐘頭,也容易感到身體沉重,易陷入發呆等無緣由的狀況,尤其低血壓或憂鬱症的患者更是如此。但是到了下午,情況會漸漸好轉,隨著天色開始變暗,精神也變好,這種「夜貓子」族群不在少數。這種現象,全和體溫變化有很大的關係。天剛亮時原本最低的體溫,會漸漸開始升高直到下午5點左右。通常我們的體溫在下午2點到8點左右升到最高,1天當中最低體溫和最高體溫也會相差達1 ℃。我們的身體之所以會隨著熱度而運作,是因為體溫對人的健康和生命而言,可說是最重要的因素。(本文摘自/治百病,就靠體溫!連癌症都是!/野人出版)

中西藥併服 中間記得至少隔2小時

中西藥併服 中間記得至少隔2小時#中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0歲李小姐服用抗甲狀腺製劑十幾年期間,常有搔癢、起疹子症狀。後來自行在中藥房購買中草藥服用,2個月後開始有疲倦感、嗜睡及上腹部不適等症狀,沒想到就醫後診斷為急性肝炎。經中醫會診,懷疑是黃藥子引起的急性肝炎,經停用外購中藥並以相關藥物治療後好轉。中醫門診22%病人同時服用西藥根據健保局統計資料庫發現,研究發現,中醫門診約22%的病人有同時服用中西藥的情況,加上民眾遵循家中長輩流傳下來的藥膳食補自行到坊間購買中藥材,也衍伸出不少用藥問題。「藥」不是「食」 記得別吃多一般民眾常誤以為中藥較西藥溫和、可以多吃,其實「藥食兩用中藥材」是因為這些中藥材作用較溫和,民眾可以自行到合格中藥房購買,或像薏苡仁、山藥等已經融入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當成食物,雖然藥食兩用,但他們的本質還是「藥」,「藥」都有偏性,吃多不恰當。中西藥併服注意3事項民眾選購中藥材的地點應選擇合格中醫醫療院所、有佩戴藥師執業執照的藥師經營的中西藥局或行政院衛福部核准的合法中藥商及中藥舖。取得合格中藥之後,若本身有固定服用西藥應注意下列事項:1) 服用中藥和西藥應間隔至少2小時,避免兩者直接在腸胃中的反應,也減少藥效間的相互作用。2) 西藥的服用法影響療效及副作用之研究較多,因此服用法以西藥原本的服藥時間為準,中藥與其間隔至少2小時。3) 固定服用西藥者,應於中醫門診看診時向中醫師說明,例如本身有服用抗凝血藥或抗血小板類藥物等,而中藥裡又含當歸、丹參、桃仁、紅花、補陽還五湯等活血化瘀中藥,易提高出血風險。平時要注意是否有瘀青、牙齦流血、黑便等情形出現,有發現上述情況須立即回診告知醫師。

血便有「痔」難伸!中藥可調理?

血便有「痔」難伸!中藥可調理?#中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出現血便肛裂時可別輕忽,有可能已經痔瘡上身!現代人愛吃燒烤,再加上青菜吃得少,以致常會便秘,若長期便秘,排便時如果用力不當,最容易引起的病況就是痔瘡,不但會導致肛裂,還會因此而有血便,也常會讓人擔心是否罹患大腸癌。西醫通常認為痔瘡需要手術才能根治,而傳統中醫則認為只要藥物調理即可,到底中藥是如何能夠達到此目的呢?緊張會使胃腸蠕動不好 並導致便秘和痔瘡上身李深浦中醫師表示,傳統中醫認為,痔瘡是因為新陳代謝不好、生活緊張致使排便不好造成。所謂新兵三日不大便,因為新兵要聽隊長的支配動作,會有不知如何站好,無法放鬆,必須聽命於他人,就一定會緊張,進而胃腸蠕動就不好,所以就會便秘;還有些人就業不理想,經常換工作,心情七上八下容易緊張,而由於腦與大小腸有關係,也很容易因此而便秘,並進而導致痔瘡上身;其實,熟練職場習慣了才會順,做起事才不會緊張,謹慎換工作。便秘和肛門腫就應治療 才能避免痔瘡所以,腦不緊張,胃腸消化能力才會好,便秘和痔瘡就不易產生。李深浦醫師指出,很多人急性子,會很急的命令身體排便,其實排便不順時要等待,不可太用力,否則肛門血管會增加壓力。一般生活因為緊張,消化不好,又不肯遷就身體,器官也不一定如意,以致於會出現痔瘡,大多是不懂生活節奏。而年輕人總是看到血才會就醫吃藥,其實有便秘和肛門腫時就要吃藥治療,才能避免痔瘡發生。排便困難時太用力 有可能導致腦出血此外,很多人在出現便秘時,往往都是硬擠,也很危險!李深浦醫師進一步指出,排便困難時,太用力不只是肛門出血,也可能腦出血,閉氣內力除了往下擠,也會往腦衝,有高血壓病人很可能因為便秘,大個便就中風了,甚至可能因此而死亡;所以,出現便秘時,千萬不要小看,應該要早點注意及預防。不只清火消炎 更要使下體元氣充足李深浦醫師強調,治療痔瘡是有學問的,使消痔瘡不只是清火消炎,因為肛門和身體生殖器與膀胱都是下元,下體的元氣是一股能量,要排小便與大便,年輕時是享受此能量,可以控制;一旦出現便秘與痔瘡,想要消庤就要使大便成條,並且應該要補氣,要使直腸與肛門有力,肛門血管收縮,直腸會寬鬆,就不只是要使大便通,並要使下體元氣充足,就能使血管收縮,排便順暢,就不必用力,也就不會形成痔瘡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