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

預防聽力「未老先衰」 重視耳朵日常保健

預防聽力「未老先衰」 重視耳朵日常保健#聽力

近年來,由於台灣社會高度經濟成長,公共衛生發達,平均壽命延長,逐漸邁向歐美等「老人國」的社會形態,根據另一項統計指出,七十歲以上的銀髮族,每兩人便有一人患有重聽,溝通困難。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耳鼻喉科陳正文主任指出,銀髮族的聽力減退,除了少數是由耳垢栓塞,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等外耳及中耳的問題而引起的,其他絕大部份的問題出在內耳耳蝸毛細胞或聽神經的一種良性的生理退化現象。而此種聽力退化的現象乃是緩慢徐徐而生,患者本身往往並不自覺,等到出現溝通上的困難,此時通常已經是中度或重度重聽了,因此如何能早期發現而加以矯治(配戴合適的助聽器),對於適應未來的生活起居一定大有幫助。「聽力退化」雖然是一種自然老化的過程,但是許多研究均顯示,若是不及早好好地保養聽力,則這種老化的現象有可能提早出現,並且加速惡化,陳正文醫師提供一些日常保健之道,以預防「未老先衰」!1. 避免噪音:研究顯示噪音與聽力退化有加乘作用,長期暴露在噪音的環境下絕對會加速聽力老化的程度,只是因個人體質不同而影響程度不一而已。像長期使用隨身聽,累積下來後,便對耳朵造成莫大的負擔,加速聽力的退化。2. 控制心血管疾病:研究顯示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脂症等均可能影響內耳血管循環,進而加速聽力老化,因此好好控制這些疾病,則有助於減緩退化的進行。3. 慎用耳滴劑及耳毒性藥物:多數耳滴劑及某些藥物都已被證實具有耳毒性,長期使用可能會破壞內耳聽覺神經細胞,因此必須在醫師的指示下謹慎使用。4. 定期聽力檢查:一旦檢查出聽力已有早期病變,則定期追蹤是相當重要的,至少一年應有一次完整的聽力檢查。即使已有配戴有助聽器也應該時時注意聽覺的變化,一有問題務必求教於專業的聽力師、耳鼻喉科醫師或助聽器廠商廠商做必要的檢查或調整。資訊時代來臨,生活形態的改變,家庭制度的簡化,已經使得「耳根清靜」不再是老人的一種福氣;相反的,為了不與社會脫節疏離,造成更多家庭悲劇,我們更應一起來重視銀髮族「聽」的權利!

提升職場競爭力,「語言」絕對是主要

提升職場競爭力,「語言」絕對是主要#聽力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正是學習天」。專家認為:每到春天,人們的學習求知欲,以及學習成效都大幅增加。不論是在學的學子還是職場上需要進修的上班族,春季舒爽的氣候與氛圍,絕對是進修、學習的最佳時段。不論是職場老鳥或是社會新鮮人,要提升職場競爭力,「語言力」絕對是主要籌碼之一,因而美語進修幾乎是大部份的社會新鮮人;或是資深上班族優先考量的學習項目。普遍來說,國人其實在英文閱讀及英文寫作方面都還算可以應付,但如果說到要用英文口語或聽力來溝通時,想必都有種「話到用時方恨少」的感慨,因為在台灣的環境裡,確實是缺乏大量運用英文口語的機會,也因此當你在做學習規劃時,如果目標是想要增進英文的「聽說能力」的話,那相對的一定要創造出「開口說美語」的環境來運用所學。大都會美語教務長Julia給予以下幾個學習意見:首先,要有不怕犯錯丟臉的心態,把握住任何可以說話得機會,不論是在學校或補習班裡,多說,舌頭就會流利,說出口的美語也較有好腔調,好發音。其次,一定要養成說「完整句子」的習慣。不要都用一個一個單字進行口語對話。能說「完整句子」有利於學習者再度溫習文法架構及句型,以便養成說一口好英文的能力。時間就是金錢,想要縮短學好美語的時間,大都會美語教務長Julia建議學習者在做「語言力投資」時,一定要選擇小班制,人數越精簡越好,如此與教師互動機會多,有了互動性高的課程規劃,加上課堂中全程都有專業美語老師引導開口說美語,即時犯錯,即時有老師糾正你,如此在記憶猶新時可以馬上學習到正確的英文。當然也要選擇能夠提供完善課後服務的語言機構,因為要提升學習成效,學習過程中其實尚須要教務單位很多的幫忙及輔導。最後,最重要的是學習者本身的學習態度。想要學好任何技能,靠的就是不斷練習及有毅力的學習,所以建議學習者做美語學習規劃時,一定要依本身的程度做相對長度的規劃。只要持之以恆,把英文學好絕對是指日可待。大都會美語免費諮詢電話:0800-083-688 網址:www.citysenglish.com 即日起來校諮詢者,將獲得精美英文讀本或萬用手冊。數量有限、有意者可立即去電預約諮詢。

早產兒的聽力問題

早產兒的聽力問題#聽力

科學家直到20世紀初才明白,嬰兒一出生就聽覺。剛出生幾小時的嬰兒,對於小的聲音或許沒有什麼反應,但是大一些的聲音(如79至90分貝以上),往往會讓他「嚇一大跳」。四個月左右嬰兒,由於腦神經系統逐漸成熟,比較少有驚的反應。不過只要照顧者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小寶寶一聽到聲音,往往會眨一下眼皮、停止吸奶的動作、或愉快的「手舞足蹈」起來;六個月大的嬰兒,聽到悅耳、新奇或對他特別有意義的聲音,會很快轉頭去看。這種對聲源的「定位反射動作」是六個月至兩歲大幼兒聽力測定時的最好指標。對於遲遲不會說話的孩子,我們最關心的是:「這個孩子的耳朵聽得見嗎?」這種懷疑是有理由的,因為每100名話說不好或根本不會說話的孩子,其中有60名是因為聽力不好造成的,其餘40名幼兒,以智能不足和腦性麻痺的孩子佔多數,另外有少數孩子為自閉症等因素造成。父母如果發覺,出生後的嬰兒,睡覺時不容易被驚醒,即使雷聲大作,他仍然照睡不誤,需要帶到醫院檢查的,呼喊六個月到一歲內的寶寶名字時,如果他很少回頭,或完全沒有反應,必需在孩子面前才能引起注意時,父母親最好也能立刻帶他到醫院去。聽障幼兒六個月以後,以反正常幼兒牙牙學語時的咶躁,漸漸陷入沈默,在家經常用手勢,表情或動作來表達需要,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聽障幼兒只是「看」手勢或表情來領會意思,而不是真正會「聽」吩咐行事。聽障幼兒,指的是由於先天或後天性因素,造成中度以上的感音性聽力障礙的特殊兒童,大多數的聽障幼兒,具有正常的智能,並保有殘餘聽力,可以接受訓練和教育,經由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和輔導教育,仍然能使聽障兒繼續生存、發展。﹝資料由早產兒基金會 - 門諾醫院耳鼻喉科 陳建發醫師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