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徐熙媛(大S)染流感猝逝,引發民眾搶打流感疫苗熱潮,造成國內疫苗庫存量缺貨,疾管署緊急增購10萬劑公費流感疫苗,在今(20)日正式開打,民眾詢問、補打意願高。但醫師提醒,高風險族群只打流感疫苗還不夠,其中約14%患者可能同時感染新冠與流感,呼籲民眾接種新冠與流感雙疫苗,降低感染重症與死亡風險。
藝人徐熙媛(大S)染流感猝逝,引發民眾搶打流感疫苗熱潮,造成國內疫苗庫存量缺貨,疾管署緊急增購10萬劑公費流感疫苗,在今(20)日正式開打,民眾詢問、補打意願高。但醫師提醒,高風險族群只打流感疫苗還不夠,其中約14%患者可能同時感染新冠與流感,呼籲民眾接種新冠與流感雙疫苗,降低感染重症與死亡風險。
一名70歲本身患有心衰竭與糖尿病的阿伯,因為擔心疫苗會帶來副作用,所以未曾接種過任何一劑新冠疫苗。某次確診後,一開始只有咳嗽與流鼻水,沒想到病情迅速惡化,在短短10天內因併發重症而死亡。台北頂埔中心診所張嘉興院長提醒,即便民眾自認不常出門、嚴格防疫,還是要接種疫苗,以降低重症風險。 新冠重症率較流感高 打了流感疫苗也要記得打新冠疫苗 全民對於日常生活中的新冠防疫已有經驗,也累積了不少相關知識,但由於現在新冠病毒感染多屬輕症,不少民眾對於防疫有些鬆懈。張嘉興院長表示,自從新冠疫情解封後,大家要償還「免疫負債」1,導致整體而言,全年的呼吸道傳染病病例為也是增加的趨勢。雖然近期新冠疫情沒有明顯升溫,但預計在過年放假期間,隨著氣溫更低,以及走春、團聚等活動易造成群聚感染,疫情可能因此上升甚至達到高峰。 長者、慢性病患者因新冠感染而引發重症或死亡的風險高2。張嘉興院長提醒,許多人誤認為流感比新冠病毒還嚴重,但其實新冠病毒的重症率較流感病毒更高,且這兩種病毒株都會不斷變異,所以過去的疫苗都已經沒有效果,千萬不能認為曾經打過疫苗、就不用再打,而要定期更新疫苗。若打已經打了流感疫苗也要記得更新最新JN.1新冠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身邊的親朋好友。 因副作用而猶豫?醫:別擔心!疫苗通過多重檢驗安全有效 流感和新冠症狀有什麼差異呢?張嘉興院長表示,流感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肌肉酸痛等,而新冠感染雖然也同樣會有發燒症狀,但近期觀察發燒的比例並不高。這兩種病毒都可以透過快篩檢測來區分,若民眾有出現疑似的症狀,可以使用家用快篩,或到診所就診。 自今年10月起,政府開始呼籲大眾接種流感與新冠疫苗,而自今年11月起,全民皆可接種新冠疫苗,張嘉興院長再次強調,高風險族群應優先接種,且流感和新冠疫苗都要打,才能獲得完整的保護3。此外,民眾對於疫苗的猶豫多來自對副作用的擔憂,但現在已有不少科學上的數據顯示,疫苗引發的嚴重不良反應,如:心肌炎,其發生率「極低」。張嘉興院長說明,政府提供民眾施打的疫苗都是通過多重、嚴格的檢驗才能上市,安全性和效果無庸置疑。疫苗可以降低染疫重症和死亡率的風險,鼓勵民眾應相信科學數據,別誤信民間以訛傳訛或受到媒體渲染影響。 張嘉興院長呼籲,為了因應接下來的疫情高峰期,提醒民眾要加強消毒、洗手和配戴口罩,而最有效的防疫措施仍是接種疫苗,記得新冠、流感疫苗都要打,把施打疫苗這當作提升健康的生活習慣,就像人需要吃飯、喝水一樣的重要且自然。
冷氣團一波波來、氣溫驟降以及即將迎來的春節假期活動,恐怕讓新冠、流感疫情升溫,因此防疫措施千萬可別鬆懈。台南杏新耳鼻喉科診所謝易倫醫師表示,新冠病毒的傳染力很強,經常家中一人確診後因沒有適度進行隔離,結果全家陸續感染。長者或是患有多重慢性病的人重症風險高,更需要謹慎防疫,建議接種新冠和流感疫苗,幫助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風險。 謝易倫醫師表示,近期新冠、流感案例雖然並未明顯增加,但隨著氣溫持續下降及年底聚會多,推估案例數可能在12月底或1月逐漸上升。這與冬季病毒傳播速度快的特性有關,特別是在人們在大眾運輸、交通移動,或是在室內空間活動增加的情況下,密切接觸多了,就可能因此出現新一波疫情高峰。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不少民眾誤以為接種流感疫苗後就不需要接種新冠疫苗,原因可能是出自於對新冠疫苗的猶豫心理,擔心接種疫苗後會引發副作用而害怕接種疫苗。謝易倫醫師強調,流感疫苗無法預防因新冠病毒感染引發的相關重症或死亡。據統計新冠病毒引發的重症與死亡案例是流感的好幾倍1,尤其是老年人或有慢性疾病的高風險族群,新冠病毒不僅對呼吸系統造成影響,還可能引發其他併發症,因此接種新冠疫苗仍是降低重症風險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式。 謝易倫醫師指出,新冠病毒在耳鼻喉方面也可能產生多方影響。例如,在臨床上曾遇過患者出現嗅覺喪失、頭暈、耳鳴、聽力下降或甚至有長者染疫後出現突發性耳聾,有些患者的過敏性鼻炎症狀也在感染後加劇,雖然上述症狀會在幾週至幾個月內就會漸漸恢復,但有些患者也可能會面臨長新冠的長期影響,包括:腦霧、久咳不癒等症狀。11月起,已開放全民接種公費新冠疫苗2,但目前民眾接種意願不算高,兒童接種比例也偏低。謝易倫醫師建議所有人都應接種疫苗,尤其是65歲以上的長者及慢性病患者更應該盡快接種疫苗。也呼籲政府可以加強疫苗接種的宣傳,例如透過社區活動或提供小獎勵,鼓勵民眾積極接種疫苗。 許多民眾對新冠疫苗的副作用及重複接種的必要性存有疑慮,謝易倫醫師解釋,疫苗自推出以來已經歷多次改良、現在的JN.1疫苗劑量相較於疫情爆發期間已有降低劑量,臨床觀察民眾接種疫苗後副作用相對輕微許多3,自家診所已經打了數千劑疫苗,也未見民眾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此外,新冠病毒的特性就是會不斷發生變異,就像流感疫苗一樣需要定期更新以維持保護力。對於民眾擔憂疫苗安全性問題,醫師指出,若疫苗真有問題,早已會有大量案例被媒體曝光,但目前的數據顯示,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極低,這也代表疫苗是安全有效的。 謝易倫醫師也提醒,由於天氣漸冷及年底聚會頻繁,除了要接種最新JN.1新冠疫苗之外,民眾務必要持續採取防疫措施,包括在人多或密閉的公共場合配戴口罩;勤洗手及消毒,降低接觸傳染風險;有症狀時可以快篩,若家中有確診者,要盡量避免共餐、同床共枕等,縮短密切接觸的時間,以避免傳染家中年長者及幼兒;若有不明症狀,應及早就醫並與醫師確認是否需進一步檢查;即便症狀輕微,也可能仍具有高傳染力,應特別小心。
秋冬向來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峰期,流感及新冠等呼吸道病毒危機四伏,家長們須提高警覺。為提升家長及孩童對防疫的關注度,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與國語日報聯合舉辦「秋冬病毒防疫特攻隊創意競賽」,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作為巡迴畫展首站,公開優秀的競賽獲獎畫作。 「秋冬病毒防疫特攻隊創意競賽」巡迴畫展從上萬幅參賽作品中精選出20幅優秀畫作展示,透過繪畫競賽與巡迴畫展,不僅激發學童創作才能,也向大眾傳遞秋冬防疫的重要性。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暨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教授提醒,春節群聚頻繁,請家長儘快帶孩童及家人接種公費流感疫苗與新冠疫苗,「童心防疫」平安健康迎新年! 巡迴畫展首站,展現學童對秋冬防疫的無限創意及想像力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作為「秋冬病毒防疫特攻隊創意競賽」巡迴畫展的首站,旨在結合藝術與公共衛生教育,藉由孩童的創意畫作,提升孩童防疫意識,呼籲家長及周遭親友一起多加留意。邱政洵副院長表示,透過與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的合作,這次畫展不僅是一場藝術饗宴,更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契機,我們希望透過這些作品,讓大眾看到孩童眼中的防疫世界,並喚起更多人對兒童健康與安全的關注。他強調,這些作品展現了孩子們對未來的希望與對防疫知識的深入理解,是我們應該珍視的寶貴資產。 本次競賽共收集到將近15,000幅作品,展現出學童對防疫主題的熱情與創意。經過嚴謹的初選和決選,共精選出20幅優秀作品進行展示,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學童們對新冠防疫議題的認知與深刻印象,也展現了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與藝術才華。擔任本次繪畫競賽決選評審的繪本作家張筱琦表示,參賽作品讓她印象深刻,不僅繪畫方式多元,還巧妙融合了學童眼中的防疫日常和醫療人員保衛民眾的暖心畫面。她特別提到,有些作品以超現實的畫風描繪防疫的場景,有些則細膩捕捉了家人之間互相關懷的溫馨瞬間,充分展現出孩子們對生活的觀察力與獨特的藝術視角。 每四位孩童之中就有一位可能出現長新冠症狀,造成長遠身心健康影響 流感與新冠病毒正在共同流行中,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顯示,新冠比流感更加危險致命,自2024年10月1日起通報確診死亡個案中有98.3%未接種新冠疫苗,且以65歲以上長輩及慢性疾病患者居多。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蔡明翰醫師表示,孩童感染流感與新冠病毒後,均可能引發肺炎等重症併發症,不過新冠病毒的影響更為嚴重。他強調,孩童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出現MIS-C嚴重併發症,至少影響兩種器官,且根據國外統計,致死率可達1至2%。蔡明翰秘書長分享自身臨床案例,一位八歲女童因發燒合併視力模糊就診,經與家屬了解病史與疫苗接種史,得知該女童曾確診新冠,前兩日有出現劇烈嘔吐現象,過去雖然有接種疫苗,不過尚未更新最新新冠疫苗,因此初步診斷是MIS-C症狀,經過免疫球蛋白治療後約一週才得以康復出院。 新冠病毒不僅損害肺部,還會影響全身多個器官,可能對人體造成長久傷害。研究指出,每四位染疫的孩童中,就有一位可能出現長新冠症狀,常見症狀包括情緒波動、倦怠感和睡眠障礙,這些問題對孩童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都可能產生長期且深遠的影響。 此外,大多數家庭新冠病毒感染案例中,有70%是由孩童傳播給家人,因其在校園群聚頻繁易互相傳染,且新冠病毒在孩童身上停留時間長,往往不小心將病毒帶回家,進而間接傳播給家中的長輩、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不全的高危險族群。 面對難以避免的群聚狀況,蔡明翰秘書長分享了「群聚預防四撇步」,期望大眾藉由落實以下措施有效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疫苗接種是預防流感與新冠病毒的重要措施,能降低感染風險和重症發生率,同時有效減少病毒在社區中的傳播,保護自己與周遭親友的健康。 注意呼吸道衛生咳嗽禮節:養成良好的呼吸道衛生習慣,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手肘或紙巾遮掩口鼻,並立即將用過的紙巾丟入垃圾桶,避免病毒透過飛沫傳播。 手部衛生清潔:勤洗手是預防感染的關鍵,特別是在進食前、上廁所後、接觸公共設施或打噴嚏後,應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乾洗手液,徹底清潔雙手。 疾病監測:保持警覺並密切觀察自己的健康狀況,若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等疑似症狀,應儘早就醫並遵循醫療建議。 春節將至,籲全家儘快共同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同心防疫打造健康居家環境 邱政洵副院長提及,林口長庚長期致力於推動健康教育,不僅在醫療領域積極創新,更希望透過多元化的活動與合作,為孩子們打造一個更安全、更健康的成長環境。他誠摯邀請大眾前來欣賞這次的畫展,透過欣賞孩子們的創作,感受那份溫暖與力量,並一同思考如何為下一代建構更美好的未來。 他進一步強調,經研究實證,孩童透過接種疫苗產生的免疫力是比自然免疫更有效的,且安全性良好。現階段,6個月以上的民眾皆可接種流感疫苗及JN.1 新冠疫苗。他呼籲家長立即行動,帶著孩子與家人完成疫苗接種,不僅為自己增強防護,也為打造更健康平安的居家環境盡一份心力,「童心防疫」共同迎接充滿希望與健康的春節假期。 圖/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共同呼籲「童心防疫」共同迎接充滿希望與健康的春節假期。左起為繪本作家張筱琦、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邱政洵副院長、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蔡明翰秘書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社服處游靜宜處長。 圖/「秋冬病毒防疫特攻隊創意競賽」決選會議,左起為繪本作家張筱琦、許匡匡、林廉恩。
2024年度疫苗10大新聞排名揭曉!隨防疫解封,隨著新冠疫情趨緩,腸病毒、RSV、新冠病毒、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及流感等議題討論也增加,並以HPV疫苗擴大接種國中男生新聞位居排名第1,而張學友感染RSV病毒暫停部分演唱會場次,則排第2。疾管署署長莊人祥表示,台灣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提升疫苗覆蓋率是健康長壽關鍵。
10月新冠疫苗已開打,小兒感染科醫師表示,目前仍有3~5%兒童新冠中重症案例,較常併發哮吼、肺炎或腦炎,提醒若孩子一開始出現類似感冒的呼吸道症狀,後來發現轉為呼吸急促、費力、嘔吐,甚至有抽搐的狀況恐怕就是轉重症警訊,一定就要馬上送醫。 新竹臺大分院小兒部感染科陳文發主治醫師表示,18歲以下孩童感染新冠表現多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如咳嗽、鼻水、鼻塞,有些表現為腹瀉、嘔吐、發燒、倦怠等,與流感或其他感染較難區分,建議以快篩來判斷是否為新冠病毒感染;但門診發現家長對篩檢新冠的意願較低,連施打新冠疫苗也有點猶豫,令人擔憂。 不論急症或長新冠影響都不能輕忽 陳文發醫師強調,6個月~4歲的孩子因為新冠病毒感染住院比例仍舊不低,特別是小小孩表達能力差不易一開始就察覺,且因為氣管內徑比較小,免疫力也不成熟,更容易影響下呼吸道如肺部,不少孩子感染第一天只有發燒和輕微流鼻水,第二天就轉聲音沙啞和嚴重咳嗽症狀,甚至發生呼吸窘迫現象,仍有3~5%孩童會轉中重症像是哮吼、肺炎等,必須住院治療。 另外,如果孩子除了呼吸道症狀外,又有反覆發燒、持續嘔吐,就要特別注意,需進一步檢查是否為腦部感染,若出現抽搐、意識不清或無法走路則可能已影響中樞神經。另外,如果小寶寶有明顯腸胃道症狀如嘔吐或腹瀉、尿液變少、活力不佳等,可能會合併脫水,都一定要立即就醫。 陳文發醫師也提到,感染新冠病毒不只會引起急症,染疫看似痊癒後,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及長新冠問題也值得注意。他解釋,MIS-C常影響心血管系統併發休克,病童常會住到加護病房,臨床上與川崎症相像但平均年紀較大、腸胃症狀較多,實驗室檢查也有些微不同,診斷對兒科醫師是一項挑戰;而兒童長新冠較難明確診斷定義,但臨床上陳文發醫師追蹤一些因新冠住院的孩子發現,家長回饋染疫之後孩子體質發生了一些變化,比方說有些小孩開始很容易長蕁麻疹,甚至2、3歲的孩子出現掉髮,或者是久咳不癒、過去穩定控制的哮喘也發作;有些青少年則是變得很容易累、睡不好,甚至影響認知功能導致成績受到影響,這些都可能與病毒感染後,影響身體各個器官及系統,如神經、呼吸道、免疫系統等有關。 陳文發醫師強調,這些狀況雖然不見得是新冠病毒造成的直接影響,但必須理解的是,新冠病毒與過去一般感冒病毒可能有點不一樣,成人或孩子一旦染疫之後的恢復期,對生活品質可能仍會有明顯的影響。 兒童更易攜帶新冠病毒、延長傳播,家中有老人幼兒要提高警覺 陳文發醫師也提到,兒童在病毒傳播力上不僅強,且攜帶及排放病毒時間也相當長,一個攜帶新冠病毒的兒童會傳染給5~7個左右的接觸者,而且兒童有15~40%為無症狀感染者,但無症狀並不表示完全無傳染力,日常更是難以察覺及防範。這表示兒童對於社區群體感染影響仍大。如果家中有年長者或是小小孩,更一定要透過施打疫苗來做好防護。疫苗不僅能降低中重症風險及住院率,也能降低病毒傳播機率,是相當重要的防疫作法。 近期比較多案例都是孩子在學校染疫,以為是普通感冒,結果自己沒有事,同住的長輩阿公阿嬤被傳染後變得相當嚴重;或者是家長托嬰給褓母,結果小寶寶被褓母家人傳染的案例。陳文發醫師分享,3年前新冠疫情相當嚴重的時候,有一位3歲女童死亡個案,急診就醫時高燒超過41度昏倒,因併發腦炎,病情進展惡化相當快,不到5小時就死亡不治,可惜的是本來媽媽都已經預約要施打疫苗卻來不及,非常遺憾。 陳文發醫師呼籲,以目前新冠病毒發展的態勢來看病毒短期內都不會消失,儘管重症個案趨緩,但對健康仍有威脅,特別是4歲以下與65歲以上長者,或是有慢性疾病者,一定更要特別加強免疫力避免感染,鼓勵盡快施打最新JN.1新冠疫苗,有任何疑慮就與醫師多溝通,一起為健康做最好防護。
目前的新冠病毒株經過多次突變,已經演變為高傳染力、輕症為主的型態,但醫師提醒,民眾太過輕忽新冠病毒的影響,事實上新冠重症與死亡率高達流感的4~5倍,下半年以來重症個案並未減少。受到出國人潮眾多影響,在國外或飛機上感染恐怕也是下一波更要注意的部分。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成人感染科主治醫師/疾管署急性傳染病組組長楊靖慧醫師表示,新冠病毒是RNA病毒,特性是結構不穩定容易突變,有傳染力的病毒株會被留下來,因此新變異的新冠病毒會一直產生,因為會有免疫逃脫現象所以傳播力很強,不斷取代既有的型別,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至今仍不敢掉以輕心的原因。 新冠併發重症與死亡率都高於流感 楊靖慧醫師也說明,目前的病毒株已經過多次突變,民眾感染後是以類似感冒的症狀為主,像是咳嗽、倦怠、肌肉痠痛、頭痛、腹瀉、嗅味覺異常、發燒等,但與流感相比,新冠併發重症率和死亡率高出4至5倍。依照台灣最新的病毒株流行狀況,對於年輕且健康的感染者,住院的比例較低,通常在1-5%左右;但是在老年人和有潛在健康問題的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住院的比率顯著較高,住院率可以達到15-30%,甚至更高。年長者和慢性病患都是重症的高風險群。 接種疫苗仍是預防重症的主要方法,楊靖慧醫師表示,但台灣接種的狀況不太理想,之前XBB疫苗時期(目前為JN.1),連65歲以上民眾接種率都只有20%左右,其他國家像是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平均都有到50~60%。楊靖慧醫師認為此現象與民眾的迷思有關,例如年長者覺得少出門就沒必要打疫苗,但其實他們還是有相當大的機率會透過家人染疫。 另外關於民眾擔心的接種疫苗後的不良反應,楊靖慧醫師說明,截至2024年,全球已接種超過130億劑COVID-19疫苗,台灣也接種了7千多萬劑,疫苗上市已有5年的經驗,這些都累積了相當多的科學驗證基礎。政府也持續監測,像是過去大家擔心的心肌炎等副作用已經相當少出現,對長者來說副作用比例相對來說更是低。民眾不需要過度擔心,不打疫苗是提升新冠死亡風險的主要原因。 年長者或慢性疾病患者若有症狀盡快吃抗新冠病毒藥物 楊靖慧醫師也強調,今年新冠流行有高高低低的變化,並沒有特別趨緩,以下半年來說6~8月就有一波高峰,9月稍微低一點,也都有重症病患。但隨著10月進入秋冬,本來就是呼吸道感染疾病或肺炎的好發季節,可能也會有一波新冠病毒的流行期,所以一定要盡快先施打最新JN.1新冠疫苗降低重症風險。65歲以上長者與慢性病患確診後可能會引發嚴重休克等嚴重併發症,一旦有呼吸道症狀或不舒服建議先做快篩,確診後盡快就醫吃抗病毒藥物,也較能避免併發重症。 隨著國際商務與旅遊漸增,近期不少人都是一下飛機就發病,多是因為在壅擠的機場或飛機上密閉空間狀態而被感染,楊靖慧醫師建議,最簡單的預防方式就是人多時要戴上口罩。目前新冠疫苗已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放接種,由於接種疫苗後產生抗體至少需要2週時間,呼籲要出國的民眾提早做好準備,接種好疫苗再出國;也建議長者可以同時接種新冠與流感疫苗,甚至是肺炎鏈球菌疫苗都能同時接種,讓防護更完整。 楊靖慧醫師也提醒,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有10~20%患者會有長新冠問題,這個比率取決於感染者的年齡、健康狀況、感染的嚴重程度以及是否接種疫苗。接種疫苗為預防重症、降低長新冠發生最有效的方法。未來在新冠病毒感染漸往常態化發展下,也希望醫護人員與慢性病患多溝通接種疫苗的重要性,幫助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以流感來說,經過20年經驗,台灣年長者的流感疫苗接種率可達到40~50%,有效降低流感併發重症的發生率。針對一個比流感病毒可能嚴重數倍的新冠病毒,民眾還是不可以掉以輕心,應該及早接種疫苗以保護自己與家人安全。
新冠疫苗已於10月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打,小兒科醫師提醒,新冠病毒的傳染力至少是流感的3倍,重症病例也比流感多且嚴重,除了年長者要特別留心之外,3歲以下的幼兒更容易併發為哮吼、呼吸喘、熱性痙攣住院,近期一直都有這樣的個案,家長千萬不可輕忽。 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顏廷聿主治醫師表示,雖然兒童感染新冠病毒9成一開始多以輕症為主,像是會有喉嚨痛、流鼻水、發燒等上呼吸道症狀,但近期發現兒童常見的哮吼症狀在新冠流行期間,發生率增加了1倍多,以往如果一般病毒感染通常有5%的哮吼發生率,但新冠流行期間,發生率增加到12%。 兒童接種新冠疫苗能預防9成以上的嚴重併發症 顏廷聿醫師說明,哮吼指的是因病毒感染造成喉嚨腫脹、呼吸道狹窄,小朋友會有如狗吠般的咳嗽聲、吸氣喘鳴、聲音沙啞等情形,嚴重甚至會導致呼吸困難。另外,每六個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就有一個會出現神經學症狀,例如:頭痛、熱性痙攣、抽筋、肌肉無力、反射異常、嗅/味覺異常…等。其中,會引起全身抽搐的熱性痙攣,並不少見,也是需要緊急送醫與住院的常見原因。 顏廷聿醫師表示,兒童染疫雖然不像年長者較有重症問題或者高死亡率,但如果有延伸併發症住院比率仍高。今年台大也有合併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個案,這些孩子原本沒有慢性疾病,但確診後卻除了發燒、皮疹、眼睛紅,甚至出現休克、併發血管瘤病變的狀況。南部也出現未接種疫苗幼童,新冠確診後併發腦炎,病程快速甚至是用藥都來不及的嚴重個案。 接種新冠疫苗,能預防9成以上的嚴重併發症,例如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發生風險。但不少家長仍擔心孩童接種疫苗的安全性問題,顏廷聿醫師表示,兒童接種疫苗的副作用主要是發燒(3~10%)及局部施打部位疼痛,之前家長比較擔心的心肌炎比率相當低,且主要是發生在青少年至青壯年的男性個案。 長新冠問題恐影響兒童學習專注力 顏廷聿醫師指出,長新冠症狀不只成人有,其實各國都一直存在兒童長新冠問題;確診後若2個月後仍有殘餘症狀,都算是長新冠。根據臨床觀察,以0~3歲的孩子來說,長新冠的表現會有情緒不穩、睡眠不佳、食慾差、腹脹、腹瀉、鼻塞、咳嗽狀況,3歲以上學齡孩童則會有容易疲勞、記憶力減退,或者是出現皮疹等皮膚問題,而青少年也有感疫後情緒不穩的個案,這些都會讓孩童的課堂學習與專注力受到影響。所以幼童接種疫苗不只是預防重症,也可以避免長新冠。 顏廷聿醫師呼籲,台灣過去經歷3~5年的防堵策略,所以民眾幾乎都面臨免疫負債的狀況。隨著新冠肺炎的病毒持續突變,即便之前接種過疫苗,現在半年過去也沒有保護力了,因此10月開始接種的最新JN.1新冠疫苗若符合條件建議趕快去接種。 另外,由於兒童免疫力不成熟,任何病毒在身體複製量都是高於成人,這也代表傳染力相當強,因此如果家中有長輩同住更要高度注意,兒童接種疫苗不但可以保護自己也可以保護家中的長輩。而如果家中有剛出生未滿六個月的小寶寶,由於還不能接種疫苗,家人就必須採用圍堵策略,除了接種疫苗外也要勤洗手,有感染就戴上口罩,盡量減少病毒帶到家裡,同時也要增加自己抵抗力來保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