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

卑南有福館啟用 提供共餐、長照服務

卑南有福館啟用 提供共餐、長照服務#長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卑南有福館11月29日在卑南鄉初鹿村舊鄉立圖書館啟用,提供共餐、整合長照一站式服務、連結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外,也把既有的老人日托站及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再升級,「只要有任何長照問題,我們都協助解決。」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董事長呂信雄表示,期待讓有長期照顧需求的年長者、身障者與家庭照顧者,更親近長照資源,成為卑南鄉民厝邊好鄰居的目標努力。共餐服務 減少獨食呂信雄董事長表示,「有福」二字取自聖經,期望所有來到「有福館」接受服務的民眾,都能成為有福之人。卑南有福館原為舊鄉立圖書館,由卑南鄉公所無償提供場地,一開始作為老人日托站、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社區長輩可就近參與活動,接受健康促進、餐飲等服務。成立有福館後,功能再升級,7-ELEVEN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的勸募經費挹注廚房整修,以及支應有共餐需求的家庭、個人到館內共餐費用。低收入戶的共餐者可免費用餐,中低收入戶需自付7元,一般戶自付額為65元。建置有福館是從降低長輩獨食憂鬱,好好吃飯的構想延伸,長輩可以走出單獨一人的生活環境,到社區裡的有福館「共餐」,對於行動不便的長輩,經評估後還可派車接送至館內用餐,減少獨自用餐的情況。共餐餐點是由營養師把關,低鹽、低納、少油脂,且方便嚼食。食材則是「食物零里程」,當天由館內廚師在地採購。卑南有福館同時整合長期照顧服務,例如:居家服務、居家喘息照顧服務、送餐、長照交通接送服務、行動沐浴服務、到宅乾燥車、送餐便利屋服務等。民眾遇到長照領域各項難題,都能就近在有福館獲得解答與解決,即為「長照一站式服務」。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 整合長期照顧服務關心長輩的需求外,基金會同樣關心家庭裡的照顧者,今年卑南有福館與已開館的關山有福館都連結「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館內設置吧檯區、芳療按摩區,讓家庭照顧者在照顧家人之餘,能在有福館喝杯茶,預約接受芳療SPA及按摩紓壓。還可透過連續性小團體活動,學習照顧技巧,以及透過手作課程,暫時脫離照顧家人的氛圍。家庭照顧者間可以彼此傾聽、相互支持,得到喘息的機會,擁有自己的社交活動。74歲梁鍾媽媽長期照顧因脊椎問題導致下半身癱瘓的丈夫,兩人相依住在山區,因聯外道路坡度陡,影響僅靠機車代步的梁鍾媽媽外出的意願。加上山區鄰居越來越少,梁鍾媽媽主要活動範圍只在住家附近。其實梁鍾媽媽生性樂觀,不排斥參加活動,只因受限交通不便,經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個管師的鼓勵,並派車接送,梁鍾媽媽會固定到卑南有福館參加活動,並與其他長輩一起共餐。65歲林媽媽長年在家照顧中度身障、癲癇發作頻繁的兒子,極少參與社會活動。在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個管師鼓勵下,到卑南有福館參加精油SPA課程,照顧壓力在短短的一、兩堂課中,找到紓解的管道,心情開朗許多,還會主動參與課程,到有福館與社區長輩一起上課、共餐,「來到這裡讓我很快樂。」林媽媽不再封閉自我,逐漸融入社區。服務時間延長為每週一至五上午8時到下午5時。不少長輩「路過」,順便進來坐坐、聊天,孫子陪著阿公、阿嬤一起來,更像個「家」般的親切。與7-ELEVEN關注偏鄉弱勢長者的餐食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已第5年攜手7-ELEVEN關注偏鄉弱勢長者的餐食照顧服務。過去四年,7-ELEVEN所募得的善款支持基金會增設「行動廚房」、「部落廚房」、「家庭廚房」、「送餐保溫車」、花東部分門市組成的「好鄰居送餐隊」等服務方式,擴展偏鄉長者餐食照顧的範圍。目前已有花蓮縣美崙、鳳林、玉里、富里、壽豐有福館,台東縣關山有福館。卑南有福館為基金會第七間、台東服務中心第二間,池上、綠島有福館已緊鑼密鼓籌備中。欲關心偏鄉弱勢長者餐食,即日起至12月31日止,到7-ELEVEN消費時,不忘投入零錢捐款,或使用OPEN POINT APP「點數愛心捐贈」服務,捐出剩餘點數,所有點數將贈與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

我愛他又覺得他煩!照顧者的情緒矛盾

我愛他又覺得他煩!照顧者的情緒矛盾#長照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曾經遇過一對相依為命的父子,情感很深厚,父親的病況致使他晚上睡眠品質差,父親的病況甚至還有大小便失禁的症狀,所以只要父親半夜失眠起床,兒子也會跟著醒來,就怕父親上廁所走路摔倒。有時,一不注意就會發現父親又到處大小便了,兒子整個晚上就忙著善後清理,隔天又重複著同樣的模式。時間一長,兒子的耐性也逐漸減少,兩人的衝突也越來越多,兒子甚至還會懷疑爸爸是不是因為對他不滿,而故意做出這種行為找他麻煩?於是,當父親又在夜半起來隨地大小便時,兒子就會有言語上的責備,甚至是肢體上的暴力。被照顧者是弱勢的一群,但照顧者在面對照護上的挫折或是無助時,反而會覺得自己更加弱勢,所以,經常會聽見:「我每天這樣子照顧他,他還沒走,我遲早會比他更早走!」但是,兒子絕對是很關心父親,否則也不會在大半夜起床照看,這就是照顧者的情感矛盾,一方面很愛他,另一方面又展現對被照顧者的不耐。鬆了一口氣,我錯了嗎?等到被照顧者去世之後,照顧的一方要承接哀傷的情緒。臨床上,有所謂的「預期性哀傷」,預期性的哀傷是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已經預想到之後的狀況,這種預期性哀傷情緒有時會比真實發生時的哀傷反應更為強烈。比如說,兒子想到有一天相依為命的父親不在了,他該怎麼過剩下一人的生活?這時候出現的哀傷反應,是對被照顧者一旦離世的預設想像導致的情緒,可能會焦慮、哀傷,或者害怕自己都付出那麼多了,而他還是會離開的一種生氣,甚至因為不知道如何面對分離,而在情感上產生了距離,不敢繼續投注更多的關心,也不敢再主動表達對於即將分離的不捨。對長期的照顧者而言,某一方面,既等待結束不分晝夜的照顧生活,另一方面,卻又害怕那樣的一天真的到來時,自己是否真的能承受。對很多的照顧者來說,光是要照顧病患,時間跟壓力追得快要喘不過氣,並沒有多餘的心力來處理屬於自己這種偶爾出現、一閃而過的預期性哀傷情緒。另一種哀傷是在失落發生之後所產生的情緒反應,例如:兒子在父親生病的期間,先暫停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顧爸爸,從最基本的護理知識開始學習,想要把爸爸照顧痊癒,所以只要能夠讓爸爸放心、舒服,或是讓爸爸覺得有意義、可以圓夢的事情,他都願意做,直到精力耗竭,出現情緒反彈。但是,真的等到爸爸離開的那一天,他才回過頭來想到:「我好像沒有為爸爸做這個、做那個……。」此時,兒子的 情緒在哀傷中夾雜憤怒與自責,認為自己沒辦法幫爸爸做到某些事情,又或者,認為哪個地方出現了疏失,希望有人可以為這個疏失負責。這個階段的情緒的過程,還可能有一種反應,就是當他把自己的事情全部放下,全心全意地照顧爸爸。等爸爸走了之後,他出現的情緒是一種突然之間「釋懷」和「輕鬆」衍生的罪惡感。「我是一個這麼孝順的兒子,為什麼他離開了之後,我反而覺得輕鬆、鬆懈下來的感覺?」接著,有可能兒子對於這種輕鬆感覺又產生了罪惡感,然後開始自責,因為他覺得照顧爸爸的時候,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好,讓他沒有辦法放下。面對情緒,學著不去評判它這個時候先不要去批判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情緒反應,先問自己:「如果這就是我現在的感受,那我可不可以先停在這個情境裡面,不去評判它對或錯?」對於現在的無感、輕鬆,或是情緒雜亂的時候,單純接受自己的現狀,不用急著去跳脫它、改變它。不急著去釐清這個情緒是怎麼來的,或者是情緒背後所代 表的意義。 告訴自己:「我就是生氣了、無助了、矛盾了!」這對深陷在情緒裡面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這也是接納情緒的機會,對自己的幫助。(本文摘自/當父母老後……,兒女面臨高齡長輩老、衰、病、死的情緒困頓出口/博思智庫 )

長者吞嚥困難恐致命 食物增稠吃不愁

長者吞嚥困難恐致命 食物增稠吃不愁#長照

(優活健康網記者白筱婕/綜合報導)由行政院主計處公布數據,台灣已在107年3月底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長照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議題。國健署亦公布了在65歲以上老年人口中,有12.8%、逾40萬的老年人口有吞嚥困難的狀況。而民眾對於吞嚥困難的認知度低,不僅容易造成長者營養不良,甚至恐因反覆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影響患者與照護者的生活品質。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副理事長王亭貴醫師表示,長輩在進餐中若發生嗆咳、明顯的流涎、食物卡在喉嚨等現象,可能是吞嚥障礙的前兆。吞嚥困難者中有近萬人一餐需花費超過2小時,逾3成患者會因進食時間過長感到不耐煩,甚至發脾氣。尤其年節將至,吞嚥困難患者面對整桌豐盛年菜卻無法享用,成為圍爐中的一大缺憾。「嚼不爛」、「吞抹落」竟成長照惡夢在為吞嚥困難患者準備飲食上,6成民眾以軟性、流質食物為主,或將既有食物切碎、絞打成泥。不僅食材種類有限、烹調過程繁瑣,多數時候更因改變原有食物外觀而影響風味與食慾。而在食物不美味、進餐時間過長的情況下,逾3成吞嚥困難者更因此降低進食意願,更進一步導致患者有體重下降、營養不良等狀況發生。對一般人而言開心的進食過程,顯然成為吞嚥困難患者與第一線照顧者的惡夢!王亭貴醫師表示:「正常吞嚥共分為四個階段,許多的年長者吞嚥障礙發生在『口腔準備期』及『口腔期』。口腔準備期是透過咀嚼能力,將入口的食物變成食團。口腔期則是利用舌頭將食團往後推送,以利後續吞嚥。」主因老化時常伴隨牙齒脫落、唾液分泌減少、喉頭軟組織鬆弛等生理現象,長輩因此容易在進食時發現東西「嚼不爛」、「吞抹落」。針對上述狀況,王亭貴醫師表示,只要改變食物的稠度與質地,將食物變成食團,即可幫助長者順利吞嚥,並避免嗆咳風險。日推「介護飲食」 助長者增食慾呷百二日本近年來也推動「介護飲食」(Universal Design Foods),為了讓樂齡長者能維持營養均衡的健康體態,研發適合咀嚼吞嚥困難族群的食材處理方式,除了讓食物軟化易於食用,並兼顧高營養密度,也同時能維持食物外形,經由視覺與嗅覺刺激長者增進食慾,重拾進食的意願與樂趣。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王雪珮指出,「吞嚥復健」與「改善進食狀況」最為關鍵。除了控制每餐進食時間小於1小時外,為了改善食物難以吞嚥的狀況,必須注意進食姿勢、食團大小與食物質地,同時保留食物原有風味,進而提升長輩食慾,確保每日能攝取足夠的營養。為了讓長輩吞得更好、更安全,食物的「均質」、「穩定」亦是關鍵。部分照護者運用廚房常見的太白粉、番薯粉當作增稠劑勾芡,但王雪珮提醒,太白粉需在食物加熱過程使用,冷卻後容易結塊,反而不利於吞嚥。目前市面上也推出了介護飲食相關產品,針對吞嚥困難需求開發的商業配方,不僅無色無味、不受冷熱溫度影響,也可在不改變食物外觀及風味的前提下,顧及食團的軟嫩度及黏稠度。

自己照顧長輩 遇緊急狀況處置SOP

自己照顧長輩 遇緊急狀況處置SOP#長照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決定將長輩接回家照護前,除了知道長輩的疾病,在吃、住、行上有什麼一定須避免的禁忌外,最重要的大原則,就是確定遇到突發狀況時,能夠有馬上提供支援的單位。萬一不幸在居家照護的過程中,突然發生緊急事件,例如:大出血、呼吸困難、氣切套管脫出、喪失意識、嚴重疼痛等狀況,第一時間一定要立即打電話通知一一九,事後也要記得通知居家護理師,告知病人目前狀況。另外,現在許多醫院也有二十四小時的緊急醫療諮詢服務,在等待救護車前來的過程中,可打去詢問病人可能發生的狀況、等待救援期間應如何處置等。聯繫居家護理師如果突發事件發生時,不知該如何處理、也無從判斷情況危不危急,主動撥打電話諮詢居家護理師,讓護理專業人員幫你判斷需不需要緊急處置,可以避免判斷失誤造成遺憾的情況。另外,如果發現病患維生的管線脫落時,千萬別自行裝回,趕快打電話聯絡居家護理師前來家裡裝回,才不會因而造成病患身體受損。簡易急救處理──異物哽塞處理原則如何判斷病患是否有異物哽塞的情況?可以從表情及舉止是否痛苦開始。輕微的異物哽塞,通常患者會不停地咳嗽;至於嚴重的異物哽塞,患者表現通常會以雙手掐住脖子、表情痛苦,這時則是危急情況,需要採取哈姆立克法急救。哈姆立克法,指的是將噎到的病人以上腹部衝擊的方式,連續擠壓,直到異物排出。哈姆立克法在使用上,可能會因為腹部的衝擊傷害到病人,造成肋骨骨折或軟骨突起的狀態,因此需評估病人是否已經噎住到危及生命,甚至失去意識的狀態,如果已經聯繫了一一九,在救護車前來途中,因為情況危急才可使用。如果僅是輕微或是有意識的病人,先以拍背的方式,在旁邊觀察病人是否有改善,或是是否可以自行咳出,才不會避免急救方法失當造成傷害。簡易急救處理──心肺復甦術當病患因病急性昏迷,心跳突然停止時,如未及時進行處理,只要腦部缺氧四到六分鐘,就會造成大腦損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救護車還沒前來的危急時刻,幫患者使用CPR,能增加復原和生存機會,然而在使用上,一定要確定病患昏迷、無呼吸,才不會造成額外的傷害。使用上,CPR有一個簡單易記的確認口訣:叫叫CAB,第一個叫,需要檢查病人反應,第二個叫則是進行求救;C指的是執行心外按壓,按壓兩乳連線中央胸骨三十次,深度至少五公分,持續直到救護人員到現場;A指的是打開呼吸道,確保暢通;B則是人工呼吸的執行,吹兩口氣,每次維持一秒鐘。在執行CPR壓胸時, 需維持每分鐘一百下的固定上下頻率,手掌不可離開胸骨,並且避免中斷,如果需要人員接手,盡量在一百下循環結束後進行。(本文摘自/在宅安心顧,圖解長期照護指南/博思智庫出版)

預防長照憾事 3重點注意!

預防長照憾事 3重點注意!#長照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失智長者情緒起伏大,發生衝突時,往往會無法判斷狀況,導致口不擇言、理致斷線,衝突瞬間爆發。長照機構照顧悲劇事件,可能因為失智病友間早有嫌隙,導致一言不合就容易互相衝突。台灣失智症協會呼籲,失智照顧機構必須有足夠人力,良好的失智照顧訓練,才能有敏感度預防及適時化解住民衝突。重複言行、疑心病、妄想易造成衝突失智者的病程發展可能出現重覆言行、情緒起伏、疑心病及妄想等,加上無法適當控制情緒、無法判斷狀況適當回應,都有機會造成與機構住民間的衝突。在彼此已有嫌隙狀態下,一旦情緒失控就會容易招致憾事。如何積極防患悲劇重演,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呼籲,想要降低憾事發生的機會,有3點一定要注意!1) 當失智者與其他住民發生衝突時,照顧者須適時介入,不僅要在當下化解衝突,平時更需要利用機會增進友好關係。2) 白天應多安排失智者參與各項活動,可以降低衝突的發生。對於機構照顧管理的建議,除了要補足照顧人力之外,需提供照顧人員失智症照顧及危機處理之訓練,以提升促進住民和樂關係及處理衝突之能力。3) 在現實條件許可下,讓失智者使用單人房也可降低衝突的機會。失智症專業訓練 積極預防意外發生民國150年失智症人口將高達85萬人,高齡長者照護的人數越來越短缺,難度也越來越高,面對較難照顧的失智症個案,照顧人員必須經過失智症專業訓練,了解失智症可能出現的行為症狀,並且積極預防意外的發生。 

熟齡友善社會 提升生活品質擺第一

熟齡友善社會 提升生活品質擺第一#長照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5歲的黃伯伯,因不慎跌倒導致腦出血需住院治療,出院後因為行動困難,日常生活需完全依賴他人,逐漸認為自己沒有用而出現情緒低落情形。長照的居家服務提供輔具購買、租借、預防與延緩失能照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等服務,讓黃伯伯固定每日於家中執行復健活動,讓黃伯伯慢慢恢復以往的日常生活功能,身心狀態都改善了不少。長照2.0服務體系 可提升個案生活品質隨著長照十年計畫2.0的推行,職能療師也在長照服務上扮演著相當重要且關鍵的角色。長照2.0服務體系中相關醫療團隊的專業角色與功能,應用職能治療師所提供的職能治療活動,結合「生活功能重建」與「生活型態再造」模式,可以有效達到預防疾病、矯治障礙、協助適應與增加生產力,以預防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的退化,進而提升個案生活品質。職能治療師的服務對象包括衰弱及失能族群、認知障礙、輕中度失智族群等。對於衰弱族群,除了要注意體能退化的問題外,還需介入健康管理。輕中度失能族群,則需要維持促進健康的活動參與,並在引導下改善生活活動型態,以適度的提升其功能。透過進行團體活動 提供照顧者喘息與交流空間至於認知障礙、和輕中度失智的族群,可藉由非藥物治療活動團體,以維持失智症個案之最佳功能狀態,減緩認知退化並提升生活品質,職能治療師也可透過進行團體活動,提供照顧者喘息與交流空間,安排照顧者參與照顧訓練課程,以增加照顧者在家面對失智個案的應變能力。目前,除了公益團體的居家服務員及在醫院服務的職能治療師外,社區設置的「職能治療所」,也是需要大量的職能治療師注入未來,職能治療在預防及延緩失能中,仍將持續扮演著重要且關鍵的角色。    

終止照顧悲劇 全民總動員!

終止照顧悲劇 全民總動員!#長照

(優活健康往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隨著高齡人口比例增加、照顧者的年齡也有越來越高的趨勢,因心理壓力而先殺受照顧者後自殺的照顧悲劇案件層出不窮,台灣失智症協會呼籲,家屬可透過關懷專線了解並使用相關資源以減輕照護壓力,千萬不要獨自承受壓力,各界應共同為終止照顧悲劇盡心力。持續憂鬱、易怒、易流淚 應尋求協助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長期照顧失智者的家屬,特別是配偶容易變為憂鬰症的高危險群,民眾若發現親友、鄰居有人出現持續憂鬱情緒、易怒、易流淚、嚴重睡眠障礙、輕生念頭等明顯憂鬱徵兆時,應協助尋求專業精神醫療的協助。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民眾面對失智患者的照顧安排,除了全家共同分擔照顧責任,亦可尋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的評估並使用長期照顧資源。家屬們也可互助家庭互相分享祕訣同時獲得喘息,另外,失智長者也可以透過自由活動穩定情緒。使用互助家庭的長者 認知功能有進步「多一個互助家庭,, 就可少幾個家庭悲劇。」台灣失智症協會經研究顯示,使用互助家庭服務的長者,其認知功能於半年後有明顯進步,而照顧者負擔、心理壓力也下降許多,家屬們表示,互助家庭的長輩明顯情緒穩定許多,家屬及長者都比較快樂!湯麗玉秘書長呼籲,所有民眾都必須了解長照相關資源,適時提供給有需要的家庭照顧者,長期照顧知識及資源應成為全民教育。教育部應積極於各級學校課程加入長照基本知識及資源。在高齡化社會中,每位學生家中都可能有需要被照顧的長者,平時有知識基礎,在危機出現時才能運用而幫助自己及家人度過危機。 

生活無縫隙 長照變得超簡單!

生活無縫隙 長照變得超簡單!#長照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徐平) (諮詢/伊甸基金會專業督導團團長 吳淑芬)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老」就是負擔?帶領家庭脫困可從2大方向著手。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老」就是負擔嗎?失能風險到底會對長照困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失能老人推估有50萬,目前的居服員人力缺口約3,819人,3年後,人力缺口將接近7倍,恐高達3萬人。伊甸基金會專業督導團團長吳淑芬表示,伊甸基金會希望藉由2大具體執行方向,招募更多居服員,全面打造友善熟齡環境,作為帶領家庭脫離困境的領頭羊,讓大眾對於「失能老人」的未來不再感到茫然,並且更願意施以援手。 延伸長照服務項目觸角 人力不足無解 伊甸基金會專業督導團團長吳淑芬表示,政府的「抗老」對策持續推陳出新,雖然長照2.0版學習歐美經驗,強調將服務對象擴大,把長照1.0版的服務項目延伸得更加精緻,但若是要將長照服務項目觸角完全延伸到生活中,服務人力明顯不足的問題仍然無解,因此改善勞動條件及環境是共同期許的首要目標。 居服員短缺的問題從工作環境、待遇及精神心理可以找到答案,由於醫院的工作人員領時薪,工作環境固定又不用煩惱設備,與醫院的方便相比,居家照顧的工作人員,工作前要提早驅車前往不同服務對象的家中,不但有交通上的風險及成本,心理也會因為家屬的眼光而有所怨言。   (工作環境、待遇及心理都會影響居服員的工作意願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服務員年齡提高 2大方向打造友善環境 吳淑芬團長表示,當照顧服務員要從上一個個案家中移動到下一個個案家中,可能需要一些時間,只要稍微晚一點到,家屬就會打電話抱怨為何花錢請的人都常常遲到,居服員被當作「家庭幫傭」的例子屢見不鮮。但若是面對醫生及護士,個案家屬就會對他們投以不同高度的眼光,這種認知對於照顧服務員的形象打折,也是人力留不住的主因之一。 除了照顧服務員人力荒的問題,長照服務還面臨另一件更加措手不及的事,就是照顧服務員的平均年齡也在提高,如果沒有接手的新人,未來的老人該何去何從?想要提升居服員在社會的形象,首先要改善他們的勞動條件,首先希望能配合勞動部的放假制度,保證勞動條件。另外也可以前進校園宣導,舉辦表揚活動。許多大專院校設立「老年服務事業管理系」,希望可藉此鼓勵年輕人投入,培養新一代「抗老」尖兵。伊甸基金會每年都會舉辦無障礙生活節,希望藉由2大方向,營造一個熟齡友善社會: 1)    增設無障礙空間/ 要鼓勵老人打開心門走出家庭,就必須要讓融入社區生活變得更簡單,建立無障礙的環境為首要目標,增設電梯、斜坡道、社區食堂,定期舉辦活動、供餐,吸引老人同樂之餘也能解開受疾病束縛的身心。   2)    消除歧視/ 消除歧視是社會首要目標。失能老人的確因為老化產生生理上的限制,但是他有很多人生智慧可以分享,因為每個人都會老,老化只是一個過程,不要因此認為他們是一個負擔,我們應該要更積極正面看待這件事。   (老人的生活智慧也是重要資產。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建立信任關係 建構無縫且連續性的歷程 吳淑芬團長表示,伊甸基金會一向都是以身心障礙為主,踏入老人照顧的時間並沒有很長,但是老年照顧問題因為高齡化而變的更加急迫,過去的服務照顧員也在面臨老化,現在的服務部門仍習慣用服務項目切割需求,但是老化的歷程是連續性的,老人失能是很快的過程,因此伊甸基金會強調無縫隙的服務,期待可以補足政府不足的地方。 建構無縫隙且連續性的歷程,可以從生活中的細節開始,比如服務對象家中有電器需要維修,居服員有願意合作的水電工,黃昏市場的菜販也會將賣剩下的菜送到不方便出門老人家中,大家都伸出一隻手,長照概念變簡單!除了居家服務,伊甸基金會也在嘗試實施臨終關懷,吳淑芬團長表示,「既然最後都要走到這一步,我們不希望漏掉任何細節。」建立長久的信任關係才可以看到他們真正的需求,讓老人最後的路都可以不孤單。   (建立信任關係,無縫服務才可以看到老人的真正需求。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