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症

有家族史慎防!9姊妹都子宮內膜異位

有家族史慎防!9姊妹都子宮內膜異位#子宮內膜異位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子宮內膜異位症雖是女性常見疾病,但家族九姊妹同時都罹患,實屬罕見!婦產科醫師提醒女性朋友,若持續性經痛千萬要提高警覺,避免子宮內膜異位症影響生活品質。29歲的家琪(化名)長期有經痛困擾,有次甚至痛到無法出席表妹婚禮,就醫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某日家族聚會聊到此事,才知道眾家姊妹都飽受經痛困擾,眾人相約到婦產科檢查,才發現親姊姊及表姊妹總共9個人居然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卵巢癌患者 高達25%同時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醫師表示,遺傳因素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生的眾多原因之一,若有人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通常家族中其他女性發生的機率就會倍增。此外,婦女得到子宮內膜異位的機率約為10%,有3成女性會在治療後復發,其中約1至2%的人會轉為癌症。另外,根據研究顯示,卵巢癌患者中同時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比例高達25%。除非女性進入更年期 否則子宮內膜異位症仍可能復發臺灣婦科醫學會理事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任王鵬惠表示,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時,首先須考量患者未來是否有生育需求,原則上建議先採取藥物治療,改善疼痛、抑制疾病進程,保留卵巢功能。若藥物治療無法改善、疼痛非常嚴重或病灶過大,則須接受手術治療。然而,除非女性進入更年期,否則只要有荷爾蒙分泌,子宮內膜異位症就有機會復發,術後五年內復發率高達50%以上,不僅需受再受手術之苦,也可能因重複手術導致卵巢受損,甚至出現早發性停經問題。有家族史者併經痛、性交疼痛、經期腹瀉應就醫檢查王鵬惠主任表示,過去常用停經針劑藥物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改善子宮內膜異位症,這類藥物雖可有效改善疼痛,但也容易伴隨像熱潮紅等更年期不適或胃潰瘍等副作用,患者長期使用意願較低。目前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黃體素,較無過去藥物的副作用,不僅患者服藥順從性較高,長期使用還能讓復發率降低,大大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劉偉民主任提醒,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進行性的疾病,若輕忽症狀而沒有及早治療,病情只會日趨嚴重,後續的療也將更困難。建議有家族史者若出現經痛、性交疼痛、經期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未來若有生育需求者,更應積極配合醫師指示,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治療後也必須定期回診追蹤,避免疾病復發,並防止子宮內膜異位症惡化變成癌症,造成難以挽回的遺憾。

子宮內膜異位症擾人 復發率高達5成

子宮內膜異位症擾人 復發率高達5成#子宮內膜異位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明明開過刀了,為什麼子宮內膜異位症又找上門!」一位29歲的空姐,五年前因卵巢長了5、6公分的巧克力囊腫,前後接受過兩次的手術治療,原有的經痛、經血過多症狀因而減緩,讓她放下心來。未料,一年前開始又出現嚴重經痛,伴隨經血量暴增,若出勤時遇到生理期,只能咬著牙忍痛完成工作,某次被排飛國外長班時,差點痛到暈厥在機艙內,驚覺事態嚴重後,才趕緊請假就醫。誤以為手術一勞永逸 子宮內膜異位症復發痛不欲生收治該名空姐的三軍總醫院婦產部王毓淇醫師指出,不少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總認為只要經過手術治療,就能一勞永逸、不再被病症糾纏;事實上,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慢性且高復發率的疾病,即便透過手術移除病灶,五年內仍有50%以上的復發率,威脅性不容小覷。術後長期藥物治療 減少復發並保有卵巢生育功能王毓淇醫師表示,該名空姐雖以手術移除巧克力囊腫,但當時術後僅使用三個月的雄性素藥物治療便停藥,加上自認子宮內膜異位症已根治,也沒有定期回診追蹤,導致卵巢囊腫再度復發。考量其剛結婚、未來有生育需求,因而以微創腹腔鏡手術清除復發且沾黏的部位後,並建議服用新型口服黃體素作為術後長期用藥治療,以避免三度復發再開刀破壞卵巢,至今已經服用半年,經痛與經血過多問題明顯改善,較低的副作用也讓她願意持續使用。健保給付新型口服黃體素 長期使用大幅降低復發率王毓淇醫師說,目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漸趨向內科為主,對於腫瘤大小4公分以下、須保留卵巢功能或患者拒絕手術的前提下,建議採用藥物治療;不過,外科手術治療仍有其必要性,重要的是術後須搭配長期藥物控制,不但能延續手術治療效果,更能避免復發及再次手術對卵巢功能的傷害。在術後藥物的選擇上,過去常用的雄性素、停經針劑藥物具有不可逆的雄性化、更年期症狀等副作用,多數患者長期用藥意願不高;而目前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黃體素,因較無上述副作用,可以長期使用不需停藥,讓五年復發率降低至4%。手術治療後莫輕忽 定期追蹤搭配長期藥物接續治療王毓淇醫師提醒,被視為育齡女性大敵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好發於卵巢、子宮體等部位,導致經痛、性交痛、骨盆腔疼痛等甚至不孕,一旦出現相關症狀者,應多加注意,並主動尋求婦產科醫師診斷。接受過手術治療的患者也不能掉以輕心,除了選擇可長期使用的藥物接續治療,也應每三個月一次定期追蹤,才能有效防止復發;若是已復發的患者,更應盡快就醫,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以利及早找回良好的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經期量大別輕忽!長期貧血恐心衰竭

經期量大別輕忽!長期貧血恐心衰竭#子宮內膜異位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月經有時早到有時遲到,時而量多時而量少,甚至感到疼痛難耐。醫師提醒,千萬別小看月經週期異常症狀,尤其別以為經血量大、痛經是正常的,這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增生、瘜肉、子宮肌瘤等疾病,甚至可能是罕見動靜脈畸形導致。長期經血量大的患者可能會因為長期貧血導致心臟衰竭、心肌病變。子宮內膜異位症 可能導致巧克力囊腫、不孕一名約50歲的楊姓婦女曾剖腹產4子,平時生理期劇痛難忍,多自行服用止痛藥緩解。但這個月經血量突然相當洶湧,超乎往常。至婦產科就診經過抽血檢驗,發現血色素竟只有6.4g/dl(正常值約12至16g/dl),嚴重貧血。住院期間仍持續出血,血量超過2000CC,幾近休克。緊急輸血並安排檢查後,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症,將子宮摘除保命,已康復出院。南投醫院婦產科涂品儀醫師表示,一般月經來潮約3至7天結束,經血量約20至80ml,每位女性的月經週期與症狀不盡相同。而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子宮內膜生長在子宮外的地方,依其生長的地方會造成各種疾病,如在卵巢便會形成「巧克力囊腫」,在骨盆腔內便會使得器官沾黏而導致不孕。常見症狀是痛經、經血變多及月經週期不規則等問題。月經量及時間、出血、疼痛等異常要注意該如何與「好朋友」和平相處?涂品儀醫師表示平時應規律運動,少吃油炸、加工食品及外食,適時紓發自身壓力,控制好體重、血壓、血糖及血脂等慢性疾病,並且定期至婦產科安排子宮頸抹片檢查。若月經出血量過多或過少、過久或過短、超過半年未來經、停經後出血、痛經等異常狀況,有任何異常應盡早至婦產科就醫,由專業醫師安排相關檢查,進一步了解月經異常的原因,並安排相關治療。由於有些惡性腫瘤或疾病早期徵兆會顯現在月經異常表現,切忌不要自行服用止痛藥緩解甚至是服用坊間偏方,避免加重症狀或延誤病情。

年輕女性當心!3種痛恐子宮內膜異位

年輕女性當心!3種痛恐子宮內膜異位#子宮內膜異位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7歲的雯雯(化名),5年前經期下腹劇烈疼痛、解尿不順、甚至血尿,原以為是泌尿道問題,檢查才發現是瀰漫性的子宮內膜異位到膀胱,卵巢有6、7公分的巧克力囊腫。進行腹腔鏡手術清除子宮內膜異位組織及囊腫,術後搭配半年停經針劑藥物,每3個月回診追蹤。追蹤至第3年時又復發經痛,卵巢長出一顆3公分囊腫。原本有計劃結婚懷孕的雯雯,擔心再次手術傷害卵巢導致不孕,甚至考慮放棄結婚。子宮內膜異位症 高達64%患者年齡小於30歲高雄長庚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莊斐琪說明,「子宮內膜異位症」為子宮內膜跑到子宮外造成的疾病。研究指出約6至10%育齡女性有此困擾,高達64%患者年齡小於30歲,尤其有家族史的女性更常見。子宮內膜異位症好發於卵巢、骨盆腔,也可能侵犯大腸、膀胱等部位,最遠還可能跑到肺部,引起經痛、骨盆腔疼痛、不孕等症狀。子宮內膜異位症極易復發,首要治療目標為控制疼痛與避免復發。手術治療雖可清除病灶、緩解疼痛,但五年內復發率高達50%以上,術後搭配長期藥物控制病情非常重要,避免因復發而再次手術。目前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黃體素,比起過去常用的停經針劑藥物或雄性素,較無更年期症狀、雄性化的副作用。如果暫時沒有懷孕需求,可長期使用不需停藥,更能有效預防復發。經痛、骨盆腔疼痛、性交痛 恐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前兆今年亞洲國際會議上,新型口服黃體素發表以亞洲患者為研究對象的真實世界試驗,顯示服用新型口服黃體素後,患者生活品質顯著改善,尤其對於疼痛更有顯著進步,且具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患者能持續治療,解決過去藥物只能使用6個月的困擾,為長期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提供更好的藥物選擇。莊斐琪醫師提醒,面對子宮內膜異位症需要長期抗戰,若有經痛、骨盆腔疼痛、性交痛等症狀,或有家族史的高危險群,應主動尋求婦產科醫師診斷,以利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而接受過手術治療的患者,也應保持每3、4個月定期追蹤,同時搭配藥物長期治療,才能有效避免復發,揮別疼痛夢魘。

嚴重經痛要當心!潛藏子宮內膜異位症

嚴重經痛要當心!潛藏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異位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輕忽經痛,竟成職場女強人夢魘!有位32歲的小玲(化名)在上市公司擔任主管職,熱愛工作的她,事業一帆風順,但嚴重的經痛總痛得她無法上班,初期服用止痛藥稍有改善,沒想到後來止痛藥愈吃愈多,效果也愈來愈差,最後因經痛難耐才就醫。經檢查發現,小玲因子宮內膜異位,在卵巢內形成約5至6公分的巧克力囊腫,因暫時沒有生育需求,醫師採取內視鏡手術切除巧克力囊腫,術後搭配新型口服黃體素長期治療,讓小玲順利重返職場工作,遠離疼痛的折磨。輕忽子宮內膜異位症受苦 應儘早主動接受檢查亞東醫院婦產部病房主任吳文毅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女性常見的疾病,由於經血可能逆流至卵巢、輸卵管、腹膜腔內外或是大腸等部位,堆積的經血會導致該部位局部發炎,並產生經痛、骨盆腔疼痛及性交痛等症狀,甚至經期前後引起腹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與工作表現。吳文毅醫師說,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接受內診、抽血及超音波檢查,進一步確診是否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並根據患者狀況,訂定合適的治療對策。若是較年輕、未來有生育計畫者,會建議採取保守型手術,透過手術清除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後,疼痛可獲得大幅度改善;然而,子宮內膜異位症術後五年內有高達70%的復發率,因此必須搭配藥物長期輔助治療,才能避免復發與再次手術對卵巢、子宮的傷害。健保給付新型口服黃體素 改善經痛副作用低在術後藥物的治療上,以往常用停經針劑藥物或雄性素,吳文毅醫師指出,這些藥物治療雖然有效抑制子宮內膜異位症及減緩疼痛,卻也伴隨不少副作用,例如:因使用停經針劑造成的失眠、熱潮紅、骨質疏鬆等更年期症狀;或是雄性素致使痘痘生長、喉嚨沙啞、冒出小鬍子等雄性化特徵,都會降低患者的治療意願。而目前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黃體素,較無上述副作用,長期服用可讓五年復發率降低至4%。如有懷孕需求,停藥後兩個月就能恢復排卵功能。善選術後長期控制藥物治療 降低復發保有生活品質吳文毅醫師提醒,目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檢查都相當方便、快速,如經期時持續疼痛或性交疼痛的女性,應提高警覺並儘早前往婦產科就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若是已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應選擇可長期控制、便利且副作用低的藥物接續治療,以延續手術治療效果,減少復發可能性,讓自己與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平共存,保有最佳的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經痛隨年紀加劇?小心子宮內膜異位症

經痛隨年紀加劇?小心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異位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28歲新婚的婉婷(化名),一年多來都沒採取避孕措施的甜蜜做人,卻仍不見肚皮動靜,加上這幾個月經痛明顯加劇,讓她每個月生理期痛到直冒冷汗,甚至需要請假在家休息;至婦產科檢查後才發現,原來她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出現子宮內膜異位瘤及輸卵管堵塞的症狀。透過手術切除子宮內膜異位瘤及疏通輸卵管,並於術後接續搭配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後,經痛再也不是她的困擾;同時,她與老公把握治療後一年內的黃金受孕期,還順利懷上寶寶。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不孕機率高20倍 續發性經痛應就醫診治收治該名病例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龍震宇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與不孕的關聯性相當緊密,根據研究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不孕風險,比未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機率高出20倍。龍震宇醫師補充,子宮內膜異位症除了會不孕外,也會造成經痛、骨盆腔疼痛或性交痛等症狀,在這些痛楚之下,多數女性卻習慣隱忍。職場上有許多深受經痛困擾女性,嚴重時必須請假休息,就可能和婉婷一樣是因子宫內膜異位症所引起。所以,若女性於20歲後,每月持續出現續發性經痛,且隨年齡增長而感到愈來愈痛,極有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徵兆,建議應趕快至婦產科就醫,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傳統藥物復發風險高 新型口服黃體素復發率降至4%龍震宇醫師說明,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分為手術、藥物或藥物及手術複合治療三種,但無論採取哪一種治療方式,皆以減緩疼痛、預防及減少復發、恢復生育力或盡可能保存生育能力為主要目標。然而,手術治療會破壞卵巢及卵子儲量,且可能發生沾黏現象,因此術後仍須持續服用藥物來降低復發。龍震宇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過去常用的藥物容易造成患者胸部縮水、聲音變粗、體重增加等副作用,無法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患者常常因此中斷治療。然而,一旦中斷治療,二年累積復發風險為21%,五年高達40-50 %。  今年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黃體素,除能排除上述副作用外,持續用藥也能保有良好生活品質,根據國外研究指出,在持續透過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的狀況下,五年累積復發率可降低至4%,且停藥兩個月後即可恢復排卵功能,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讓好孕重啟,懷抱新生命將不再是夢想。(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頻繁經痛不就診 不孕機率逾7成

頻繁經痛不就診 不孕機率逾7成#子宮內膜異位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楊雅雯女士患有巧克力囊腫多年,2年前囊腫突破裂造成急性下腹痛及腹膜炎,緊急執行手術,手術順利。原先楊女士夫婦考慮身體狀況,有無法生育孩子的心理準備,術後復原良好,爾後還傳來懷孕喜訊,夫妻倆喜不自勝。易沾黏、下腹痛 經血堆積成巧克力囊腫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醫師龐渂醛表示,巧克力囊腫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成因為原本應在子宮內的子宮內膜腺體和經血跑到卵巢裡,異位的內膜組織也產生月經,使經血堆積於卵巢,形成卵巢腫瘤,呈現暗褐色的黏稠液,看起來像巧克力,所以俗稱巧克力囊腫。刺激性的經血跑到腹腔,引發身體免疫反應,造成沾黏,引發下腹痛等慢性發炎問題,影響輸卵管正常功能。沾黏不僅造成輸卵管阻塞,影響排卵功能,也增加手術的困難度和併發症的風險,因此患有巧克力囊腫未治療的婦女,有75%的機率無法懷孕。經常性經痛 醫:速至醫院檢查龐渂醛醫師表示,當時楊女士就醫時,7公分大的巧克力囊腫破裂,腹腔內多達800毫升的新舊經血,大腸、直腸黏著子宮後壁,巧克力囊腫與輸卵管亦黏得亂七八糟。龐渂醛醫師透過單孔腹腔鏡手術,先清理滿腹經血,再仔細將巧克力囊腫與正常卵巢剝離,保留正常卵巢組織,也保留了排卵功能。龐渂醛醫師表示,近10年婦女得到巧克力囊腫等內膜異位症的機率上升,推估與普遍晚婚、不生有關,建議有經痛問題的女性到醫院就診檢查。若確診患有巧克力囊腫,小於5公分且無不適,建議與它共存;若經常性經痛、慢性腹痛,且巧克力囊腫超過5公分,視生育需求決定是否手術摘除,以防囊腫過大破裂。然而接受巧克力囊腫剝離手術後,每次月經仍有復發可能,建議定期追蹤檢查。

卵巢癌年輕化!子宮內膜異位症、荷爾蒙是主因

卵巢癌年輕化!子宮內膜異位症、荷爾蒙是主因#子宮內膜異位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卵巢癌堪稱是婦科界最可怕的「隱形殺手」,因早期無明顯症狀,往往等到出現腹脹、腹痛、食慾降低等時,多已是第三期以上,雖然在過去統計資料上發現,卵巢癌多發生於50~70歲的停經婦女,但近年來卻發現它有年輕化的趨勢,甚至日前更出現了一名年僅19歲的青少女。驚!她一年內竟連冒2顆腫瘤19歲的李小姐,在去年3月時曾因左側卵巢囊腫接受切除手術,但不到半年,又出現了下腹腫脹、頻尿等症狀,經過檢查發現左側卵巢又長出一顆12公分的腫瘤,由於高度懷疑有惡性徵象,且考量到日後的生育能力,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以達文西手術切除左側卵巢輸卵管,同時進行骨盆腔主動脈淋巴切除手術,病理報告顯示為卵巢癌第一期,而目前無復發跡象。卵巢癌平均年齡 已降至44.5歲北醫附醫婦產部劉偉民醫師表示,據北醫近4年半來統計發現,40歲以下的卵巢癌患者比率已增至40%,平均年齡降至44.5歲,雖然卵巢癌的類型多,以往認為,年輕的卵巢癌病患多屬於生殖細胞病變,但近年來,發現有越來越多年輕病患屬於與子宮內膜異位相關的上皮細胞類型,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症不容輕忽。此外,也別以為沒有發生過性行為,就不會罹患卵巢癌,北醫附醫婦產部主治醫師陳菁徽表示,隨著國人的生活型態改變,多數人不是晚婚、不孕、經期提早來,就是接觸太多環境荷爾蒙(如塑化劑),使得卵巢使用的時間大幅增加,罹癌率也跟著上升,所以,建議18歲以上的民眾,應每年定期接受超音波以及抹片檢查,以確保身體無任何異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