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

用塑膠盒裝食物 微波後恐溶出塑化劑

用塑膠盒裝食物 微波後恐溶出塑化劑#塑化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超商所販售的微波食品,包裝都是塑膠製品,雖然這些材質都必須通過耐熱測試、溶出測試,確保耐熱程度,以及溶出的有害物質、塑化劑沒有超標。不過陽明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曾檢測微波加熱後的DEHP(塑化劑的一種)釋出量,可能激增3至5倍。微波不安全的關鍵因素,不在於「微波」本身,而是溫度太高及時間太長!火力太強或加熱時間過長,超過塑膠耐熱的溫度,就可能會有溶出塑化劑的疑慮。塑化劑又稱可塑劑,是一種增加材料柔軟性或使材料液化的添加劑,塑化劑種類多元,常被關注衛生安全問題的塑化劑為鄰苯二甲酸酯類,例如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質地堅硬的聚氯乙烯(PVC) 材質,透過添加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可製成各種軟硬度、韌性之製品,例如:PVC保鮮膜、PVC軟墊、雨衣、水管等。但並非所有塑膠製品都含有塑化劑,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材質則沒有必要添加塑化劑。塑化劑常用來當作各種商業產品,如食品包裝、玩具、家具、化妝品之增塑劑或軟化劑。國家衛生研究院表示,兒童早期,持續性地暴露於塑化劑環境中,可能影響往後認知功能的發展,所以建議孕婦減少含有塑化劑之相關產品的使用,兒童於玩具使用後與吃東西前多洗手、盡可能避免幼兒將玩具等物品放入嘴中。

孕期少用唇膏、香水 降低塑化劑暴露

孕期少用唇膏、香水 降低塑化劑暴露#塑化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個人保養護理產品常常具有迷人的香味,清新、濃郁、甜蜜、或是淡雅。我們隨著個人的喜好挑選的屬於自己的味道,但是您可能不知道,為了香味持久,這些產品都添加了定香劑,而最常使用的定香劑就是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塑化劑!懷孕期間使用留滯型個人護理用品 增加塑化劑暴露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王淑麗研究員與國立陽明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及慈濟大學合作研究,參考國際文獻將個人護理用品分為留滯型(即免沖洗型)與沖洗型,於2012-2015年,調查臺灣北中南東10家醫院出生世代的1676位母親,於懷孕期間使用11種個人護理用品的習慣分析前、中、後3時期的尿液中鄰苯二甲酸酯代謝物濃度,搭配問卷調查。增加留滯型個人保養品的使用頻率,會顯著增加尿液中DEP代謝物(MEP)的濃度。依使用頻率以4個級距來看(每個月1-3、 4-12、13-24、≥ 25次), 上述每上升一個組別,平均可增加13%,若使用精油則可高出近22%,至於沖洗型個人保養品則多數無關連。MEP不會累積於人體內,從追蹤型研究發現,其暴露可能與過敏性疾病有關(如上呼吸道發炎、氣喘症狀及肺功能下降);至於對國人的影響,則需要再驗證。此外,洗面乳的使用頻率越高,量測到尿液中的塑化劑代謝物濃度反而低,可能是洗臉同時也洗去一些臉部個人護理用品,以及洗臉過程也同時洗手,因為過去已有研究證實洗手可降低塑化劑濃度。建議孕婦減少塗抹口紅和精油薰香 留意洗髮精成分是否含有塑化劑本研究為國際上首次針對完整孕期量測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的研究,研究顯示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與個人護理產品使用有明顯的關係。透過此項研究成果,團隊建議孕婦於懷孕期間減少使用個人保養護理產品的頻率,避免鄰苯二甲酸酯的暴露,降低對胎兒的影響。研究成果於108年1月刊登於國際權威環境科學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王淑麗研究員表示,由於懷孕期間對於胎兒發育很重要,許多研究已證實,懷孕期間暴露於鄰苯二甲酸酯,可能造成內分泌干擾等健康效應。因此建議懷孕婦女應避免過度使用留滯型皮膚調理劑,並減少塗抹口紅和精油薰香,使用的洗髮精則留意成分是否含有塑化劑,也鼓勵懷孕婦女應注重臉部清潔及常用肥皂洗手,減少塑化劑的暴露。在使用這些個人保養護理產品時,應盡量避免使用具香味的產品。由於鄰苯二甲酸酯的暴露無法避免,且不像一些污染物容易在體內累積造成傷害,但是若此短半衰期的物質暴露濃度高,可能增加體內代謝的時間,所以研究團隊建議降低個人照護用品的使用,降低暴露劑量。進入體內的塑化劑,由於已代謝為親水性物質,可以多喝白開水或運動流汗,均有助於經由尿液、汗液排出體外。

微波加熱PVC 塑化劑激增3至5倍

微波加熱PVC 塑化劑激增3至5倍#塑化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微波加熱的原理是藉由震盪食物內部的水、油、糖等分子產生熱能,與傳統由外而內的導熱方式不同,所以很難從外觀了解食物加熱的狀況。超商所販售的微波食品,包裝都是塑膠製品,雖然這些材質都必須通過耐熱測試、溶出測試,確保耐熱程度,以及溶出的有害物質、塑化劑沒有超標。冷藏便當微波塑化劑會激增3~5倍每次看到超商店員在微波食品之前,用刀子劃開塑膠封膜袋口,我的腦海中都會出現塑化劑溶出到食物中的畫面,令人膽戰心驚。陽明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曾檢測超商便當、冷藏火腿等25種冷藏和冷凍食品,結果全數檢出塑化劑!而且微波加熱後,DEHP(塑化劑的一種)釋出量還會激增3至5倍。目前歐盟建議的塑化劑每日容許量,每公斤體重的DEHP容許量為50微克。美國環保署建議不得超過20微克,而以成人60公斤計算,每日DEHP的攝入量最好低於1200微克。身體是有承受量,卻禁不起持續累積的暴露量,一旦超過臨界點,肯定會傷害身體細胞或組織。使用正確的容器加上階段式加熱,以保障安全微波不安全的關鍵因素,不在於「微波」本身,而是溫度太高及時間太長!火力太強或加熱時間過長,超過塑膠耐熱的溫度,就可能會有溶出塑化劑的疑慮。很多人使用微波爐時,習慣將開關轉到「高」火力加熱,這是錯誤的做法。溫度太高容易讓食物中的蛋白質變質,例如很多人都會在冬天使用微波爐加熱生鮮牛乳,但一旦加溫至40℃以上,牛乳表面會形成一層名為乳皮的薄膜,就像熬煮豆漿時,表層會逐漸浮上一層豆皮薄膜一樣,可是形成過程中,通常肉眼看不出來,等到牛乳冷卻後,就會發現有一層薄膜浮在牛奶表面。乳皮的主要成分是脂肪、乳糖或無機鹽類及20~25%的變性乳白蛋白,若溫度高到60℃以上,會使乳白變性;若持續加熱到100~120℃就會燒焦,營養吸收率也會跟著降低,長期食用下來,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環毒博士這樣做1) 只將微波爐用於解凍、加熱用途/例如,將冷凍食物放置在安全容器,如瓷碗裡,再蓋上瓷盤後用微波解凍,這比傳統利用水流、泡水或室溫解凍快上好幾十倍時間;冷藏食物的加熱速度,一樣比電鍋蒸、煮鍋煮或炒鍋回溫快上好幾倍,但可用中火慢慢加熱,一方面減少水分快速流失,一方面也避免因高溫而使食物變性。2) 不要直接以微波加熱紙製便當盒/平常我不會使用紙製便當,因為紙張內膜有層膠膜,其中含有塑化劑,此外更不會微波加熱紙便當,因為一旦遇熱會溶出塑化劑。3) 倒入馬克杯內後再加熱/到便利商店買牛奶、豆漿時,不妨自備馬克杯,倒入後請店員代為加熱。 4) 用中火以下分次微波,而不是一次溫熱到位/以牛奶為例,一定開中、低小火,加熱時間限定1分鐘。為避免加熱不均,再繼續微波2、3次,每次限定1分鐘。5) 不要將微波爐當作烹調用具,而是輔助工具/例如烤雞腿,一般做法是放入烤箱烤約40分鐘,但為了縮短時間,又不流失美味,可以先利用微波爐加熱至6、7分熟,再移到烤箱烤約10分鐘,分2次翻面烘烤,一樣能享用皮脆肉嫩的烤雞腿。6) 使用微波爐時不要站在微波爐旁邊/使用微波爐時要距離30公分以上,以策安全。 (本文摘自/安心吃、放心用,權威環境毒物專家教你輕鬆打造無毒生活/平安文化)

生鮮食物怎麼吃才安全?

生鮮食物怎麼吃才安全?#塑化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新聞媒體不斷報導食品安全問題,有假油、農藥汙染、塑化劑等問題,有機食品於是大行其道,也有很多專家建議自己烹調比較保險。怎麼吃才安全?環境中本來就有很多對人類有害的物質,我們的食物不可能一塵不染。其中有些必須絕對避免,但大多只要不過量,對人體並沒有危害。台灣政治人物常過度誇大食品安全問題,加上新聞媒體大量報導,造成民眾恐慌。我們必須客觀判斷,不要完全相信太誇張的報導,也不要還沒吃就先把自己嚇死了。生鮮食物生鮮而未經煮熟的食物一定含有一些可能有害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原則上,應該以煮熟為宜。一般民眾常有生鮮食物比較好吃或比較補的觀念,卻忽略有時太生鮮的東西反而容易致病。原則上,在衛生不良地區,必須避免吃到所有沒有經過煮熟的食物。以下介紹一些食材的潛在問題:• 蔬菜/蔬菜有時會被寄生蟲卵汙染,台灣常見的是非洲大蝸牛身上的廣東住血線蟲,還有蛔蟲、鉤蟲等其他寄生蟲,一般蔬菜也可能有農藥汙染。如果用大量清水清洗,可減少威脅。一般情形下,吃生菜沙拉的危險性很低,並不建議絕對避免。例外的是到衛生不良地區旅遊、到腸道出血性大腸炎的大腸桿菌流行地區、白血球低下患者、接受化學治療病人,建議都不碰生菜。• 豬肉/生豬肉主要的問題是豬肉絛蟲,其蟲卵可於小腸孵化,幼蟲跑到各種器官可造成囊蟲病。中國大陸部分地區有吃生豬肉的習慣,曾有台灣民眾在這些地區罹病。原則上,豬肉都要全熟才吃。• 牛肉/牛肉可能有牛肉絛蟲,會造成腸道感染。在衛生良好地區,即使吃沒有熟透的牛排也很少出現病例,並不建議牛肉全熟才可以吃。在衛生不良地區,則少碰生牛肉。• 魚肉/生魚片這類食物,如果冷藏不當,會導致細菌性腸炎,尤其腸炎弧菌。衛生良好的高級餐館,則沒有這種問題。不可吃淡水魚生魚片,常有中華肝吸蟲等寄生蟲的問題。海水魚有海獸胃線蟲(Anisakis)一種可能對人類致病的寄生蟲,台灣並未出現過病例。另外像鮭魚這類生活史有部分在淡水的魚,有可能帶有絛蟲等寄生蟲,但經過冷凍處理就沒問題。原則上,吃海水魚生魚片必須注意衛生條件,並不需要絕對避免。• 蛋/可能有引起腸胃炎的沙門氏菌、曲狀桿菌,也有禽流感的問題。成人對於腸胃炎的抵抗力較高,不太可能因為吃生蛋引起腸胃炎,除非是免疫功能不全病患。世界上從未有吃生蛋罹患禽流感的事例,所以筆者認為不需要避免進食生蛋。至於每次有禽流感疫情,就有台灣專家建議不要吃提拉米蘇,那是無稽之談。(本文摘自/破解醫療迷思的52張牌/原水文化出版)

薑黃怕光 隔絕光害效果更佳

薑黃怕光 隔絕光害效果更佳#塑化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薑黃素對健康頗有助益,然而市面上薑黃素相關食品琳瑯滿目,價格落差也很大,常讓民眾眼花撩亂,薑黃素來自薑黃,很多因素都會影響薑黃素品質、薑黃素濃度。薑黃達人戴茂良提醒,千萬不要讓薑黃粉接觸塑膠用品,薑黃中的油脂會與塑膠產生交互作用,只要2星期到1個月,其中的塑化劑就可能進入產品當中。薑黃素濃度較高 養生效果較佳​戴茂良指出,一般民眾購買薑黃產品時,多以價格為首要考量指標,事實上,薑黃產品重要的關鍵在於薑黃素濃度多寡,從薑黃品種、採收時機、加工方式等,都深深影響薑黃素濃度。民眾選購薑黃素產品時,一定要確認薑黃素濃度多寡,薑黃素濃度較高,養生效果較佳。戴茂良分析,薑黃種類當中,以紅薑黃、秋薑黃為主流,有些人將薑黃洗乾淨,曬乾,切一切再磨成粉,也有人是以高溫烘焙,這些加工方式都可能影響薑黃素濃度,若以低溫烘焙方式,薑黃素濃度較能維持穩定。另外,種植薑黃時,必須等所有葉子都乾枯才採收,薑黃素濃度才會比較高,一旦採收時機不對,薑黃素濃度也會變少。薑黃顏色長時間保持鮮豔 要提高警覺​前一陣子,薑黃相關產品含重金屬新聞鬧得沸沸揚揚。戴茂良對此表示,有些薑黃品種看起來顏色較暗,因此部分薑黃素廠商就會添加一些人工色素、化學添加物等,以提升賣相,因此便衍生重金屬問題。薑黃素是一種天然色素,很怕光,大約1個星期到1個月就會逐漸褪色,民眾若發現薑黃顏色長時間保持鮮豔,就要提高警覺。戴茂良補充,裝薑黃素的罐子也很重要。由於薑黃素怕光,因此瓶罐必須可以阻隔光線傷害,薑黃素濃度較不會受影響。(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嚇!廚房4寶恐致食安危機

嚇!廚房4寶恐致食安危機#塑化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餐飲廚房後場必備的「手套」、「抹布」、「紙巾」及「洗手乳」等4大清潔衛生耗材,若未謹慎選擇,竟會間接陷入食安危機!恐潛藏重金屬、螢光劑、塑化劑、細菌等有害風險物質,並可能接觸沾染至食物上,不知不覺中吃下肚!溫度達60~70度 手套恐溶出塑化劑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陳俊榮指出,市面上的衛生手套未經慎選,則恐有潛在風險,當碰觸溫度達60~70度以上食物便有溶出塑化劑風險,手套上添加的滑石粉(talcum powder)成分,則可能提高過敏、發炎等呼吸道反應機率。近7成餐飲業者未進行抹布分區分色管理,多數餐飲業者偏好的傳統厚質吸水抹布,細菌滋生量遠比快乾式廚房專用擦拭布高出19倍!陳俊榮教授建議,傳統抹布若無法落實勤於更換頻次與徹底清潔消毒管理,則建議選擇材質快乾、拋棄式、且具食品等級認證的廚房專用擦拭布,確保食品安全。 應使用100%原生木漿的紙巾根據調查,超過一半的業者曾經使用衛生紙、擦手紙取代廚房紙巾作為擦拭用途,陳俊榮教授進一步說明,部分含再生紙成份的紙巾恐含有重金屬,製作過程亦可能添加螢光劑漂白或多氯聯苯,為避免紙巾中有害成分被誤食下肚,陳教授建議餐飲後台應使用100%原生木漿的紙巾製品。4大原則 杜絕添加務危機正確的洗手流程是餐飲後場確保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環,調查發現,超過6成餐飲店家只會清理容器外部髒污,洗手乳容器長期處於潮濕處、未使用完就回填補充,都會導致細菌汙染風險,陳俊榮教授說明,杜絕餐飲後台「間接添加物」,餐飲業者應掌握以下4大原則:1) 慎選產品及材質,降低落粉、掉屑等間接添加物風險。2) 落實清潔流程,並使用適當產品確保食安風險節點管理的有效性。3) 清潔衛生用品應勤更換或使用拋棄式,以最高規格看待食品安全。4) 選用具食品等級認證的清潔衛生產品,料理過程更安心。

生吃更補?沒煮熟易致病!

生吃更補?沒煮熟易致病!#塑化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新聞媒體不斷報導食品安全問題,有假油、農藥汙染、塑化劑等問題,有機食品於是大行其道,也有很多專家建議自己烹調比較保險,怎麼吃才安全?客觀判斷 不要相信太誇張的報導環境中本來就有很多對人類有害的物質,我們的食物不可能一塵不染,其中有些必須絕對避免,但大多只要不過量,對人體並沒有危害,台灣政治人物常過度誇大食品安全問題,加上新聞媒體大量報導,造成民眾恐慌,我們必須客觀判斷,不要完全相信太誇張的報導,也不要還沒吃就先把自己嚇死了。衛生不良地區 避免吃沒有煮熟的食物生鮮而未經煮熟的食物一定含有一些可能有害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原則上,應該以煮熟為宜,一般民眾常有生鮮食物比較好吃或比較補的觀念,卻忽略有時太生鮮的東西反而容易致病,原則上,在衛生不良地區,必須避免吃到所有沒有經過煮熟的食物,以下介紹一些食材的潛在問題:•  蔬菜/蔬菜有時會被寄生蟲卵汙染,台灣常見的是非洲大蝸牛身上的廣東住血線蟲,還有蛔蟲、鉤蟲等其他寄生蟲,一般蔬菜也可能有農藥汙染,如果用大量清水清洗,可減少威脅,一般情形下,吃生菜沙拉的危險性很低,並不建議絕對避免,例外的是到衛生不良地區旅遊、到腸道出血性大腸炎的大腸桿菌流行地區、白血球低下患者、接受化學治療病人,建議都不碰生菜。•  豬肉/生豬肉主要的問題是豬肉絛蟲,其蟲卵可於小腸孵化,幼蟲跑到各種器官可造成囊蟲病。中國大陸部分地區有吃生豬肉的習慣,曾有台灣民眾在這些地區罹病,原則上,豬肉都要全熟才吃。•  牛肉/牛肉可能有牛肉絛蟲,會造成腸道感染,在衛生良好地區,即使吃沒有熟透的牛排也很少出現病例,並不建議牛肉全熟才可以吃,在衛生不良地區,則少碰生牛肉。•  魚肉/生魚片這類食物,如果冷藏不當,會導致細菌性腸炎,尤其腸炎弧菌。衛生良好的高級餐館,則沒有這種問題,不可吃淡水魚生魚片,常有中華肝吸蟲等寄生蟲的問題,海水魚有海獸胃線蟲(Anisakis)一種可能對人類致病的寄生蟲,台灣並未出現過病例,另外像鮭魚這類生活史有部分在淡水的魚,有可能帶有絛蟲等寄生蟲,但經過冷凍處理就沒問題,原則上,吃海水魚生魚片必須注意衛生條件,並不需要絕對避免。•  蛋/可能有引起腸胃炎的沙門氏菌、曲狀桿菌,也有禽流感的問題,成人對於腸胃炎的抵抗力較高,不太可能因為吃生蛋引起腸胃炎,除非是免疫功能不全病患,世界上從未有吃生蛋罹患禽流感的事例,所以筆者認為不需要避免進食生蛋,至於每次有禽流感疫情,就有台灣專家建議不要吃提拉米蘇,那是無稽之談。(本文摘自/破解醫療迷思的52張牌/原水文化出版) 

「環境荷爾蒙」來勢洶洶 恐增致癌因子

「環境荷爾蒙」來勢洶洶 恐增致癌因子#塑化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常生活中,民眾難免會碰到有害的「環境荷爾蒙」,如:化妝品、保養品、防腐劑、塑化劑等。這些可能帶有毒性的環境荷爾蒙,會造成人體內分泌失調,影響生物生育機能,包括生育率降低、性早熟、精子數減少,及增加乳癌發生的風險。功能醫學檢測來幫忙 5招遠離致癌因子但是,究竟要如何得知自己是否受到環境荷爾蒙汙染呢?開業醫師池永昌醫師表示,「功能醫學檢測」是方式之一。所謂的功能醫學檢測,是以實驗為工具,檢驗個人生化體質與代謝平衡,透過檢體(血液、尿液或唾液)檢測定量結果,提供醫師治療的參考準則,來幫助民眾預防癌症發生及遠離疾病為目標。若體內環境荷爾蒙檢測結果為異常,該怎麼辦?池醫師建議民眾,若檢測結果為異常,也不要太過驚慌,可藉由改善生活型態來幫助,並分享以下五點方式:1)避免過度攝入、接觸酚類用品:常見的如個人衛生用品,像是牙膏、漱口水、洗面乳、刮鬍泡、沐浴乳等,及家用洗碗精、洗衣精、空氣芳香劑、傷口消毒噴霧。2)勿養成吸菸習慣:盡量避免在封閉空間吸煙,並限制兒童接觸有抽菸習慣的家庭成員。3)提高身體代謝率:每天應攝取足夠水分,並維持運動習慣,來刺激肝臟解毒酵素,並促進可能毒物經由腎臟或皮膚排泄。4)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高麗菜、甘藍菜、大小白菜、蘿蔔、青江菜、芥菜和薑、蔥、蒜。5)攝取適量營養素:如維生素B群、D3、葉酸等,建議需經醫師評估過後再食用。建立健康生活型態 有需要應諮詢專業醫師池醫師說明,功能醫學檢測的結果,能使民眾瞭解自身是否受到環境荷爾蒙影響,而透過改變習慣、建立較健康的生活型態,來幫助降低乳癌及各項疾病的風險。但仍提醒民眾,若不幸確診癌症或其他相關疾病,應諮詢專業醫師,尋求正確的治療方式,切勿迷信未經證實的資訊來源,以免延誤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