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

講座/如何戰勝白血病

講座/如何戰勝白血病#白血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無特別症狀,但可能因脾臟腫大可而食慾降低、左上腹部疼痛、代謝過速、輕度發燒、體重減輕及慢性疲倦等。本次講座將由余垣斌醫師在講座中帶您認識白血病,希望患者在與醫師充分溝通並了解治療的好壞後,勇敢接受治療,期望可以為更多的人找回健康,報名可電洽亞東醫院癌症資源中心 (02)89667000轉分機1709。名稱:如何戰勝白血病時間:2017/09/21(四)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709

一跌倒就顱內出血?原來白血病作怪

一跌倒就顱內出血?原來白血病作怪#白血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4歲的董女士一跌倒就顱內出血,檢查後發現罹患淋巴性白血病,莫名頭暈,左手左腳動彈不得,生命只能用「週數」倒數,確診白血病後加入試驗用藥,療程結束後癌細胞完全緩解。今年2月該試驗用藥「雙特異抗體」已核准上市,期待能給予更多患者重生的機會。白血病每年新患者約200人急性白血病的疾病進程來的快且兇狠,在復發或治療無效的情況下,約3個月會死亡。臺大醫院小兒部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林東燦表示,白血病常見症狀為發燒不退、貧血、全身倦怠、無預期出血等。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每年新診斷患者約在200人左右,常見於3~5歲兒童。林東燦醫師提及,國內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化學治療成功率逾8成,但對於成人患者,預後卻不佳。主要原因在於成人骨髓造血細胞再生能力不如兒童,無法承受高劑量化療,加上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細胞具有分裂快速特性,若不治療每10天即會增加1000倍,一旦疾病復發,生命開始用「週」倒數,有其臨床治療的迫切性。雙特異抗體活化免疫細胞、消滅癌細胞今年2月衛生福利部核准「雙特異抗體」上市,終於突破治療困境。過去因癌細胞產生抗藥性,化學治療僅有2成患者的疾病達到緩解,根據臨床試驗,使用新藥治療後,高達4成4的患者能達到完全緩解的目標。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醫師吳尚儒說明,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透過化學治療近8成以上患者可達到緩解,近6成患者會在1年內不幸復發。今年2月衛福部核准新藥上市,終於擺脫無藥可治的困境。「雙特異抗體」不僅可藉由活化自體免疫細胞,徹底消滅癌細胞、延長生命力。

【衛教講座】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台北講座

【衛教講座】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台北講座#白血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慢性骨隨性白血病(CML)是我們俗稱血癌的一種,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200例白血病的新增病例,因為症狀不明顯,很容易延誤就醫,進而耽誤治療與用藥時機!以往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患者,往往只能等待適合的骨髓移植,以求得一線生機,但其實隨著醫療與藥物的進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已經可以標靶藥物治療,甚至現已進展到第二代標靶藥物,只要透過每天服藥、定期抽血追蹤,可更穩定地維持深度分子學反應,將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如同慢性病一般地長期控制。本次社團法人台灣髓緣之友協會將於7/9(六)下午舉辦免費『LOVE,形影相髓』慢性骨髓白血病台北場講座,特別邀請唐季祿、張明志、郭明宗及徐思淳等四位醫師到場帶來精采演說,與民眾深度剖析慢性骨髓白血病的治療趨勢與各項檢測數值,可愛的慢性骨髓白血病疾病大使Mr. 4.5也將現身現場影片中,解密各項重要的治療目標,歡迎各位對慢性骨髓白血病有興趣的民眾前來參與!名稱:『LOVE,形影相髓』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台北場講座時間:2016.07.09(星期六)13:30-16:30地點:集思台大會議中心蘇格拉底廳(台北市羅斯福路4段85號B1,捷運公館站2號出口左轉,步行約2分鐘)洽詢與報名:(02)2314-0390分機21 余小姐

調查:居住交通壅塞路段 孩童患血癌風險高3倍

調查:居住交通壅塞路段 孩童患血癌風險高3倍#白血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生活環境對人體影響真的很大,繼瑞典研究顯示,成人經常接觸交通噪音,會增加腹部脂肪堆積,形成「梨型身材」後,法國更有調查發現,長期居住在交通繁忙處的孩童,罹患白血病風險比他人高出3倍。與汽車廢氣有關 罪魁禍首恐是苯據先前報導,瑞典研究人員表示,長期接觸噪音容易造成身心壓力,使得脂防大量堆積於腹部,而噪音也會干擾睡眠,導致暴飲暴食、影響新陳代謝及心血管功能。然而法國最新研究,直接將矛頭指向居住在交通路段的孩童身上,研究人員說明,法國每年約140起「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例中,就有3起與汽車廢氣有關,而罪魁禍首可能是「苯」,為一種燃燒化石燃料會產生的化學物,導致小孩罹患血癌風險甚至比他人高出3倍!研究團隊將過去2760例15歲以下的白血病患者,與全國其他3萬名孩童比較,發現居住在距離交通繁忙路段不到150公尺者,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機率較高;至於住在法國最繁榮的大巴黎地區,風險則高出6成。

罕見!10歲童被蚊子叮 恐引發白血病

罕見!10歲童被蚊子叮 恐引發白血病#白血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來南部登革熱疫情失控,民眾談蚊色變。但是對於有「過敏血管炎體質」的林小妹來說,小小的蚊子,卻給她的人生巨大的困惱!因為她只要被蚊子叮咬,便會產生嚴重全身過敏反應,不但叮咬處會引發組織紅腫發炎,起水泡並造成局部組織潰爛、並合併高燒、淋巴結腫大及關節腫痛,如果沒有及早治療,嚴重還會引發肝脾腫大,合併白血病甚至致死。 彰基兒童醫院兒童過敏免疫科蔡易晉醫師表示,10歲的林小妹,自6歲起經常出現不明高燒,每被蚊子叮咬,就會出現皮膚紅腫水疱,到處就診,用抗生素與口服抗組織胺,但病情始終不見好轉,並逐漸出現肝功能異常與幻覺。國內首例!蚊子咬引發全身過敏性血管炎轉診至彰基兒童醫院,經過檢查是EB病毒(疱疹病毒族群)誘發的「過敏性血管炎」,林小妹是國內首例。經過特殊種類的抗過敏藥物與免疫調節劑治療後,林小妹的過敏症狀已大有改善,,但日後只要被蚊子叮,還是可能會再復發。所以病童終日仍須與電蚊香及防蚊液相伴,過著提心吊膽生活,因為蚊子實在防不勝防。當心恐是白血病前兆林媽媽說,女兒從小只要外出,就會非常害怕被蚊子叮,有次甚至看見蟲子飛過、碰到臉部,臉就出現紅腫。最嚴重的一次,整個左手掌都腫了起來,就像麵龜一樣,經過皮膚切片檢查後,才知道是過敏血管炎。 蔡易晉醫師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蚊子引發嚴重全身過敏血管炎患者,已有許多案例報導與白血病有相關性,本案例經骨髓檢查雖無白血病,但在骨髓與皮膚叮咬處發現EB病毒浸潤,EB病毒與鼻咽癌、兒童淋巴瘤的發生有密切相關性;因此個案仍必須持續追蹤,避免蚊子叮咬,以免過度活化免疫系統造成白血病。 

天然尚好!哺餵母乳好處多 降白血病風險

天然尚好!哺餵母乳好處多 降白血病風險#白血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母乳是大自然賜給寶寶最佳食品,提供在成長過程中所需的各種營養素,且哺餵母乳不單只有單純餵食這麼簡單,它其實還可增加親子互動、增強免疫力等,但除了這些外,日前更有項最新研究發現,若以母乳餵養寶寶6個月以上,還可降低19%的白血病風險。母乳餵養 助降低白血病風險根據《每日郵報》指出,白血病是兒童常見的癌症,約佔所有兒童癌症的3成,而此研究主要是由以色列海法大學,針對過去18篇有關母乳餵養和兒童白血病的研究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若與沒接受餵養的兒童相比,不論餵養時間長短,罹患白血病的風險也都會降低11%。除此之外,研究也發現,同樣接受母乳餵養的兒童,若以餵養時間1個月與6個月以上相比,超過6個月者罹白血病的風險降低19%,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兒科醫學》期刊。母乳營養多 抑制細菌、減少過敏樣樣來亞東醫院小兒部梁昭鉉醫師表示,母乳的成份有免疫球蛋白、必須胺基酸、礦物質等,不僅有助於抑制細菌及病毒孳生、減少腸胃過敏、幫助腦神經發育外,還可幫助早產兒預防壞死性腸炎,且就連配方奶也是以母乳的成分來調配,只是,母乳中的各種營養素比較齊全。只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所需要的營養素也會有所一,而母乳不在是唯一的食品,舉例來說,當寶寶4~6個月時,需搭配副食品來食用,而1歲後則是把母乳、配方奶當副食品,如此一來,才不會有營養攝取不均的問題產生。

研究:水煙煙霧含苯 恐增白血病風險

研究:水煙煙霧含苯 恐增白血病風險#白血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水煙是一種將菸草受熱後,透過盛水器皿,將燃燒後所釋放出的產物吸入身體,與香菸有些微不同,因此,有多數民眾常誤為水煙比吸菸安全,但其實並不然,根據聖地牙哥州立大學有項最新研究指出,水煙管散發的煙霧含苯,可能會增加罹患白血病的風險。水煙中的苯 容易對身體產生危害該研究表示,苯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因此,希望能透過研究來提醒民眾少抽水煙,且並制定出規範,包括有害物質、水煙相關產品應加註標示警語等,以避免人體曝露於危害中,而此研究目前刊登於《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記與預防期刊》。此外,過去世界衛生組織也曾發布過一項報告,表示水煙的危害比香菸大,主要是因為水煙通常會混合許多口味,因此,若與香菸比較,長期吸食水煙反而容易增加抽菸量,且水煙除了會散布尼古丁外,也更容易使人上癮,所以,不管過去還是現在,皆有各種報告指出水煙對人體危害很大,民眾應減少使用,才能降低危害。

她罹急性白血病與男友結婚 兩天後於老公懷中安詳離世

她罹急性白血病與男友結婚 兩天後於老公懷中安詳離世#白血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近期的資料顯示,癌症持續禪我國十大死因第一名,每年新增十萬名癌症個案,倘若癌症病人,經醫師全力搶救,仍開始調撥生命倒數時鐘時,作為親人的你,你是否會再要求醫師全力相救,在其身上插滿大大小小的管子、服用副作用極高的藥物;還是讓他於臨走前,能完成最後願望,帶著微笑,離開人世?女病患一度低潮與外界隔絕親人生命垂危,經醫師搶救仍無力回天,繼續救,或選擇不救,就成了人生一大課題。台中就曾有一名二十八歲女性病患,不久之前被診斷出急性白血病,且轉移皮膚、肝臟、骨頭、脊椎,被醫師宣告僅剩不久的日子,而突如其來的絕望與全身的疼痛,讓她的日子陷谷底,幾乎不說心事,與世隔絕。所幸經台中醫院安寧病房團隊醫護人員的努力,與其建立信賴後,她終於透露心聲,表達有一個心願,希望醫護能將之完成,就是與男友結婚,並且能吃一碗芒果冰。為了幫她完成心願,醫護人員協助她在醫院中舉辦婚禮,婚禮中病患說「感謝醫護人員幫我圓夢,這輩子我已滿足了。」病患兩天後於老公懷中安詳往生。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家醫科蔡東啓醫師表示,近來癌症末期及重大器官衰竭個案逐漸增多,病人及家屬所承受不安及痛苦也更加嚴重,不僅造成家庭改變及社會付出更大成本,安寧照顧的角色也因此更加重要。蔡東啓醫師進一步表示,一個病患在進入疾病末期時,當一切醫療治療使用達到瓶頸而無法痊癒時,我們應該思考下一步怎麼做才是對病人最有利,最能提高生活品質,而非一再做一些對病人無幫助且傷害更大之醫療措施(插管、電擊、壓胸、強心劑等)。此時,若能使用一些藥物減緩病人症狀及不安,加上一些心理、情緒及靈性支持,並幫助病人圓夢,如此才能提高病人生活品質,並且讓他們好好的帶著笑容,沒有遺憾的離開人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