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移植

末期腎臟病「換腎存活率」比洗腎高!醫揭腎臟移植「5大心血管風險」

末期腎臟病「換腎存活率」比洗腎高!醫揭腎臟移植「5大心血管風險」#腎臟移植

台灣有「洗腎王國」之稱,近9萬人罹患末期腎臟病須靠洗腎維持生命,但其實腎臟移植也是延命選項之一。醫師指出,腎臟移植成功率高,存活率更高於洗腎3倍,生活品質也更好,不用定期回診接受透析,已成為長期存活治療趨勢,但移植後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發生趨勢仍較同齡來得高,建議腎臟移植患者可透過護心關鍵,維持心血管健康。

亞洲首例!大人腎「種在小孩肝臟」北榮神奇移植術救童:不再洗腎續命

亞洲首例!大人腎「種在小孩肝臟」北榮神奇移植術救童:不再洗腎續命#腎臟移植

8歲吳小妹,1歲多起全身水腫開始洗腎,2歲半時確診「雙側威爾姆氏腫瘤」(Wilms' Tumor)導致腎臟切除,需要透過腎臟移植挽救洗腎命運。為此,北榮移植團隊透過「將成人腎臟種在肝臟上」,並利用嫁接延長血管的方式,與腎靜脈進行吻合重建,成功移植成人腎臟到幼童體內,創下全球第3例、亞洲第1例的移植紀錄。

媽媽10公分腎臟植入體內 末期腎病2歲娃重生

媽媽10公分腎臟植入體內 末期腎病2歲娃重生#腎臟移植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歲的陳小妹妹在出生不久即透過腹膜透析洗腎,移植手術成為順利成長的唯一希望,然而10公斤以下幼童的移植手術困難度高,加上術前交叉試驗陽性,意即會攻擊移植腎臟抗體,台大醫院團隊克服萬難,將陳小妹媽媽的腎臟成功移植到陳小妹身上,成為院內首起10公斤以下、抗體排斥的腎臟移植手術。陳小妹日前已出院,不僅在疫情下完成幼兒腎臟移植奇蹟,也為末期腎病幼兒提供治療的一線曙光。成人腎臟佔小孩腹腔一半 術前需增加體重和腹腔容量陳小妹出生後即因全身水腫、大量蛋白尿與腹水,及合併呼吸衰竭與小腸穿孔,被送至台大醫院加護病房照護,為了找出陳小妹腎臟功能急速惡化的病因,台大醫院利用全外顯子次世代基因定序進行檢測,確診為WT-1基因突變所導致早發性腎病症候群,必須接受腎臟移植才能順利成長。儘管媽媽願意捐贈腎,但成人的腎臟長軸約10公分,幾乎佔了小孩肚子的一半,移植是一大挑戰。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蔡宜蓉指出,兒童因為腹腔小,需長到一定體重才有可能將媽媽的腎臟植入,在移植前的準備,除了感染、血壓、電解質的維持穩定外,也藉由調整鼻胃管餵食與透析劑量,讓陳小妹持續增加體重和腹腔容量,提供足夠的空間接受成人腎臟。三級警戒期間移植 母愛無畏疫情限制醫療團於7月9日進行移植手術,由陳媽媽捐贈左腎植入陳小妹的右後腹腔,同時移除原本的右腎,再利用人工腹膜將陳小妹的腹腔傷口關閉。陳小妹術後由兒童加護病房團隊與移植外科團隊共同進行術後照顧,並於8月17日出院,此個案也是該院10公斤以下幼兒、交叉試驗陽性腎臟移植首例。台大腎臟移植團隊進行過4例2歲10公斤以下的腎臟移植,最久的案例已經腎移植超過16年。然而幼兒腎臟移植的困難還有待突破,包括病童腎臟病變的確診、免疫抑制劑的使用、手術前後多團隊的兒童醫療照護等,尤其如何克服體型與心肺功能上的限制,更是手術技術與照顧上的難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陳小妹妹家人無畏疫情進行移植,不僅是家人親情的體現,更有賴台灣整體防疫措施的成功。

生前簽署器官捐贈卡 讓愛延續

生前簽署器官捐贈卡 讓愛延續#腎臟移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看過公視推出的器官捐贈職人劇《生死接線員》的劇迷,對劇裡經典台詞「他都已經死了,你們還要摘走他的器官?我不會讓你們碰他的!」應該不陌生,這句話深刻描繪了器捐者家屬最直接且不捨的情緒。擔任該劇專業顧問、台北榮民總醫院移植外科主任龍藉泉表示,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不少捐贈者家屬,在面對親人死亡之際,可能因宗教因素「不願逝者被打擾」、或者「擔心違背逝者的意願」等因素,拒絕讓親人進行器捐,或許這也是國內器官捐贈數量比例偏低的原因。人生最後心願 及早與家人溝通龍藉泉主任曾任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理事長,他分享,自己的二哥多年前就是遺留大愛、捐贈角膜的捐贈者,而他自己也因為器捐開放三等親家屬優先分配而接受腎臟移植手術。只是二哥捐贈角膜時,龍藉泉主任仍年輕身強力壯,完全沒料想自己有一天也會是受贈者,「這像是天意,如果人生是個圓,這個機緣讓我獲得圓滿。」要執行一項成功的器官捐贈任務並不容易,需面對包括親情、人性、與時間賽跑等關卡,尤其是器捐者家屬在面臨親人生死交關之際,還須替親人做決定,這種天人交戰的壓力,非一般人能想像。龍藉泉主任認為,如果家人或親友能事先了解捐贈者的意願,會比較坦然面對並多能同意捐贈器官,「只要有愈來愈多家庭成員了解捐贈者的意願,器官捐贈的心願就愈可能被實現。完成登記 意願會標註在健保卡近幾年政府與各大醫療團體都積極鼓勵器官捐贈,期望破除民眾對器捐的誤解,讓捐贈者與受贈者間也能透過捐贈,共同讓生命更圓滿。如今活體腎臟與肝臟移植技術與藥物已大幅進步,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運動並遵從醫囑,也能擁有與一般人無異的生活品質。龍藉泉主任表示,臨床遇過太多生前有意捐贈者,臨終時卻得不到家人幫忙完成遺願。他呼籲,有意器捐的成年人,可到各地衛生單位、醫療院所,或者上網查詢器捐中心進一步諮詢,意願會標註在健保IC卡上,「但最重要的是,要及早與家人溝通,不要讓家屬為難,這樣自己人生最後的心願也能順利達成,造福許多需要幫助的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換了心個性跟著變?健康搜查隊直擊「器捐」問題

換了心個性跟著變?健康搜查隊直擊「器捐」問題#腎臟移植

之前台大醫院進行器官捐贈手術時,竟發生誤植愛滋感染者器官的烏龍,引發軒然大波;由台大事件可見器官捐贈過程必須嚴謹、片刻都不能馬虎。本周公視「健康搜查隊」帶大家來了解器官捐贈,並邀請器官移植的兩位權威─魏崢醫師和李伯璋醫師,一起來談談國內器官捐贈現況,另外器捐形象大使傅娟以及藝人洪都拉斯也會聊聊自己對器捐的看法。根據調查,2011年國內等候器官的病友一共有7671人,其中等待換腎的病友占大多數,共有5840人,而最後等到腎臟移植的只有少少的164人,換到腎臟的機率低到只有3%,且洗腎的病友幾乎要等30年才能等到換腎的機會,國內器官捐贈的風氣似乎尚未推廣的很好。李伯璋醫師表示,換腎比長期洗腎的存活率更高,美國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雜誌》就說,以腎臟移植來說,如果成功移植者與未換腎者比較,平均壽命可以差十年。魏崢醫師指出,讓大家了解什麼叫器官捐贈是很重要,這也是社會關懷的一環,當然如果政府能更出力幫忙推廣會更好。他說,器捐分兩個部分,一個是組織,一個是器官,從頭到腳包括我們的心臟、肺臟、腎臟、肝臟、胰臟等都可以捐贈,組織包括小腸、血管、骨骼、皮膚、眼角膜等,也都可以捐給其他人使用。不過也是有人體器官與組織無法捐贈的,器捐形象大使傅娟之前罹患子宮頸癌,她說子宮頸、子宮是不能移植的,子宮有問題拿掉就好;另外洪都拉斯曾罹膽結石,膽裡面共有14顆結石,他描述當時真的痛起來很難過,加上膽也無法移植,因此最後只好將膽拿掉,他還開玩笑說自己現在是「無膽之人」。 「健康搜查隊」還找到一個發生在美國的離奇案例,罹患充血性心臟衰竭症的桑尼,多年來飽受咳血、呼吸困難等症狀的折磨,必須要靠心臟移植才能挽回他的性命,很幸運的他等到了一顆33歲的年輕心臟,換心成功後,桑尼的身體恢復健康,開始嶄新的人生,還與捐心者的遺孀結婚,但4年後桑尼竟開槍自盡身亡,讓人震驚的是,當初那位捐心者正好也是飲彈自殺!器官捐贈學問大,一顆300公里外的腎臟,如何在時限內抵達病人的腹腔?心臟移植手術如何進行?換了心臟後,個性也會跟著改變嗎?五位有故事的朋友,現場分享器官移植的心路歷程;而思想比較傳統的洪都拉斯,在深入了解器官移植後,會改變他的想法嗎?精彩的節目內容都在本周「健康搜查隊」,請於11月13日晚間19:00準時收看,看完後或許讓你在思考生命終點時,有不一樣的想法。 ●小心「肝」爆掉了! 「健康搜查隊」追蹤無聲器官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04 ●想當爸媽這麼難嗎?白冰冰求女失敗大哭!「健康搜查隊」解救不孕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196

腎臟移植成功 患者脫離洗腎生活

腎臟移植成功 患者脫離洗腎生活#腎臟移植

台灣洗腎的人口比例高居世界之冠,對於長期洗腎患者而言,生活品質嚴重受到影響,唯有接受腎臟移植才能讓患者重拾正常的生活!雙和醫院8月完成兩例腎臟移植手術,讓患者得以脫離洗腎的生活。雙和醫院在今年7月經衛生署認定為腎臟移植手術施行醫院,並在8月31日施行兩起腎臟移植手術。接受移植的呂小姐是第二次接受換腎手術,22年前呂小姐接受第一次腎臟移植手術,今年六月再度面臨洗腎的命運。呂小姐原本在他院洗腎,但考量路程,八月份就近轉到雙和醫院,並登記受理換腎,沒想到兩周的時間就等到捐贈者,成功換腎,讓呂小姐直呼「太幸運了!」呂小姐表示,洗腎時,感覺生活好像就是繞著洗腎運轉,接受移植後,終於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出國十幾天都沒有問題了。」雙和醫院院長吳志雄表示,雙和醫院成功完成腎臟移植手術,可提供需要的患者更好的醫療服務,而患者在短短的時間內即得以接受移植手術,對於等待器官者更是一大鼓舞。執行手術的雙和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陳信安表示,腎臟移植的好處是可以脫離洗腎,且飲食的限制比較少、日常生活比較正常,長期的醫療成本也較低。根據衛生署統計,在民國86年至96年接受腎臟移植的2054名患者中,術後一、三、五年的存活率分別是96%、94%和93%,這個成績與世界先進國家不相上下。

Menu